化肥沒有原罪
2025.3.20
隨著“化學農業耕作模式”造成一系列問題的不斷爆發,全社會都在追索:誰是罪魁禍首?于是化肥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特別是“返回有機”、“有機食品”之風盛行之后,化肥的罪責似乎實錘了。
作為有機肥行業的參與者、有機碳肥理論的首創人,我要站出來為化肥說幾句公道話。咱們先用事實說話。
我們團隊在福建詔發縣推廣碳肥二十多年,因為公司就位于此地, 便于連續安排試驗、跟蹤觀察,收集數據。我們發現:
板結的土壤每畝使用相當于0.6公斤的有效碳,五天后土壤完全疏松,而且在沒再施碳肥而化肥照常規的情況下,土壤半年內保持疏松狀態。
用“碳肥帶動化肥”的施肥方案,詔安縣幾萬畝蔬菜大棚的土壤越種越肥,沿海千畝鹽堿地也變成了高產田。現在這些農田隨處可挖到蚯蚓。更神奇的是“重茬癥”沒有了,根結病、青枯病等常見土傳病害不發生了。作物病害極少,化學農藥基本上用不著了。還有一個現象:據農戶反映,同一品種蔬菜現在畝產比早年提高了不少。
我在之前《紅薯宴上論好肥》一文記述了這樣的情況:幾個朋友圍著吃三盤蒸紅薯,最后發現:化肥紅薯只動了一點點,純有機肥紅薯吃了一大半,“有機碳—無機”肥紅薯被吃得光光。朋友說:“有機紅薯甜,有機碳無機紅薯不但甜,還有香氣,風味更濃。”
二十多年實踐感悟,使我有底氣做化肥的志願辯護律師,辯護詞如下:
一、正像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用對路了它能造福人類推動社會進步,但它也會被反人類者用于危害社會。今天我國農業領域的問題,是人類不當地使用化肥。
人類幾千年農業文明傳承的密碼是物質循壞,是養地。但我國農業從業者已經半個多世紀不養地,只施化肥。祖先留在土壤中的碳,必然被化肥虜掠殆盡,這是化肥的錯,還是人類的錯?
二、從植物所需全部營養元素占比來說,碳占86%以上,而氮磷鉀充其量占2.5%左右。如果這里所指的碳有20%來自根部吸收,那么有機肥的分量就應該相當于化肥的10倍。但在“化學植物營養學” 指導下的農民,有幾人做到10:1 地使用有機肥?
可見施肥本應以有機肥為主,它是主角。但農民們卻被引導以施化肥為主,配角當了主角,甚至讓它唱獨腳戲。幾十年肥力陰陽不平衡造成農業今天的不堪局面,始作俑者不出來承擔責任卻甩鍋給化肥,是何道理?
三、以上兩點說的是化肥無原罪,還要強調一點是:化肥有大功。 今天全球70億人口,究竟有多少人的食物沒有化肥提供的養分?化肥工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肥料革命。現代農業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工業化生產植物無機養分和推行生物動力農法,后者是以農業物質循環 工程為基礎的。許多發達國家依靠這兩招保持了土地可持續耕作,而 我國不幸只學了前一招,是誰之過?
以上是我的辯護詞。意猶未盡,我還要說一下真理的階段性和相對性。李比希180多年前開創化肥的時代,是人類經歷了千年甚至萬年的有機種植模式,耕地土壤并不缺有機質,而無機養分尤其是氮磷鉀極其稀缺,他及其后繼者向土壤施化肥就能使農作物獲得空前的豐收。那個歷史階段李比希們是掌握了真理。現在我國經歷了半個世紀 “化學農業耕作模式”,土壤已經嚴重貧瘠化并導致作物低產,食品不健康,若仍固守“化學農業思維”,言必稱氮磷鉀,看不到比比皆是的農作物“缺碳病”,找不到問題的癥結和解決之道,只能怪李比希的徒孫們犯了”刻舟求劍“之錯了。
墨守陳規當然不對,但走極端也不可取。將化肥污名化,把自己置于不敢用化肥的窘境,對事業對社會都不會有好處。 墨守陳規當然不對,但走極端也不可取。將化肥污名化,把自己 置于不敢用化肥的窘境,對事業對社會都不會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