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和農作物需要能量(下)
2024.04.15
這一講來說說碳能在農作物抵御天災方面的作用。
農作物吸收的碳,有大約 75%被用于轉化為能量以維持生命活動,通常稱之為新陳代謝。碳養分充足,新陳代謝就旺盛,也即農作物生命力強大,抵御天災的機能就強,否則農作物在天災中可能一敗涂地,造成重大損失。
但是至今極少見到農戶有意識地給農作物“補碳賦能”抵御天災。農業專家們也不會給農民傳授用“碳能”這個強有力的工具幫助農作物度過劫難。
先舉幾個典型案例吧:
南靖縣一次暴雨,香蕉片區一片澤國,水幾天后才退去。這時人們見到的是大面積香蕉萎黃敗落,唯獨其中約 2 畝香蕉卻是一塊“綠島”,但此地地勢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十幾天前此處的業主給香蕉施了 10 公斤/畝有機碳菌劑。
2021 年初一場大霜,從化縣一大片柑桔園一敗一榮。榮的是用過碳肥的柑桔,沒有一株凍傷,晚熟品種的柑桔紅通通地掛滿枝頭。而相鄰山頭的一片柑桔樹葉全部枯死,不得不全部砍掉。
也就是這場大霜,詔安縣的大棚果蔬同樣一敗一榮,凡是施用過碳肥的大棚內,沒有一株作物受損。而不用碳肥的大棚都沒躲過此劫。盡管有些業主采取了多種防凍措施,包括在棚內點煙堆,都無濟于事。事實說明:防凍靠人為物理措施效果遠不如“富碳”作物內生能量。
上述這場大霜,還讓潮州鳳凰山一處茶園出現了“雙色茶”奇觀。原來該茶園正在做碳肥應用對比試驗,恰逢這場大霜,使對照垅的茶一夜“紅了頭”,而試驗垅翠綠如常。業主望著這個場景感嘆:“一半沒得春茶可摘了!”
還有抗旱方面案例也不少。由于碳肥使作物根系粗壯又扎得深,加上土壤改良,持水能力強,因此農作物抗旱能力大大增強。有一年干旱,詔安縣金星鄉一塊做碳肥對比試驗的場景令許多人嘆服:試驗田玉米桿粗根壯,氣生根都長兩大圈,玉米基本照常生長。而對比田的玉米已半枯焦,完全絕收了。
連綿多日陰雨天氣,是許多農作物的無形殺手。農戶們看著莊稼黃葉,掉果卻無計可施。但許多案例證明:碳肥可幫助農作物安然度過這種災害期。農作物的能源就是太陽能,夜間或低溫寡照天氣,太陽能沒有了,應激反應機制使它調動體內的碳,這是一種易吸收轉化的能源物質,它與氧結合,不須耗能,就能轉化成二氧化碳并放出熱量。足夠的內生能量使農作物體能保持在“死點”以上,得以熬過災害期。
碳肥既是營養肥,能保豐收,又是能量肥,能使農作物扛凍抗旱澇。農友們一定要知碳用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