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旺驍,男,1991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美國 Onkos Biomed LLC聯合創始人,上海多肽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
主要從事靶向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多肽藥物開發與遞送。近5年內發表SCI/EI期刊35篇,其中領域內權威期刊(IF>8)20篇, JCR 1區刊物 21篇;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Adv Funct Mater,ACS Nano,Nano Letters,Bio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Chemistry of Materials,J Control Release, Theranostics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9篇(累積IF >170),其中IF>8的13篇,IF>10的10篇,IF>15的1篇,ESI高被引論文1篇。申請美國發明專利2項,中國國家發明專利4項。
教育及工作經歷:
2019年博士科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研究領域(方向):
1)靶向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藥物開發
2)基于蛋白質全化學合成的蛋白質功能研究
3)多肽藥物的設計與成藥策略
主要科研項目:
1 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100萬)
2 陜西省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140萬)
科研團隊
目前已組建一支結構合理、多學科交叉的科研團隊,由多名高級職稱研究人員、初/中級科研人員、博士后及研究生組成,并且與國內多個高水平一流研究團隊深入合作。近年來,團隊致力于多肽藥物制劑的創新設計,重點研究靶向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多肽藥物開發,并開展抗腫瘤制劑精準靶向遞送策略的設計及致病蛋白靶向功能調控和蛋白功能研究等,聚焦多肽納米制劑的研發,為提升靶向胞內靶點的多肽藥物成藥性提供方案。所有成員在相關領域具有很強的理論及實踐經驗,并且已搭建多肽全化學合成及優化篩選、藥物性質表征、藥效及安全性檢測等平臺。此外,團隊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級及校級科研基金20余項,并在領域內發表了數十篇高水平SCI論文。
發明公開:
[1]劉文佳, 何旺驍. 一種球形核酸及其在制備肝纖維化藥物中的應用[P]. 陜西省: CN119112929A, 2024-12-13.
[2]姚煜, 閆思琪, 閆瑾, 何旺驍. MDM2/MDMX抑制肽、組合物及制備方法與應用[P]. 陜西省: CN118955647A, 2024-11-15.
[3]何旺驍, 閆瑾. 迷迭香醌在制備凝聚誘導治療劑中的應用及藥物組合物[P]. 陜西省: CN118845756A, 2024-10-29.
[4]劉文佳, 何旺驍. 一種用于嵌入在骨缺損區域中的支撐物[P]. 陜西省: CN118662703A, 2024-09-20.
[5]何旺驍, 閆瑾, 劉娜. 一種多肽、復合物及其在制備治療腫瘤藥物中的應用[P]. 陜西省: CN118388660A, 2024-07-26.
[6]何旺驍, 劉文佳, 段戈. 一種抑制RPH3A的siRNA及其應用[P]. 江蘇省: CN118308358A, 2024-07-09.
[7]何旺驍, 閆瑾, 姚煜. 多肽和Wnt抑制劑的復合物在耐藥癌癥治療中的應用[P]. 陜西省: CN118286390A, 2024-07-05.
[8]何旺驍, 劉文佳, 段戈. 一種抑制SNAP25的siRNA及其應用[P]. 江蘇省: CN118291467A, 2024-07-05.
[9]劉文佳, 何旺驍. PTPRM抑制劑在制備治療肝纖維化藥物中的應用[P]. 陜西省: CN118203587A, 2024-06-18.
[10]何旺驍, 閆瑾, 姚煜, 蔣愛民. 一種紅細胞膜修飾的PDBP蛋白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P]. 陜西省: CN117551172A, 2024-02-13.
[11]閆瑾, 何旺驍, 王洋, 原居正. 一種D型氨基酸復合多肽凝膠及其應用[P]. 陜西省: CN117379531A, 2024-01-12.
[12]閆瑾, 何旺驍, 劉丹. 一種降解PD-L1溶酶體靶向超分子內旋肽[P]. 陜西省: CN116589592A, 2023-08-15.
[13]閆瑾, 何旺驍, 原居正, 王洋. 一種包含θ-防御素和RADA16多肽的復合水凝膠[P]. 陜西省: CN116270971A, 2023-06-23.
[14]何旺驍, 閆瑾, 劉丹. 一種人工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及其在藥物方面應用[P]. 陜西省: CN116143904A, 2023-05-23.
[15]閆瑾, 何旺驍, 楊文光. 一種蛋白互作抑制肽的設計方法[P]. 陜西省: CN116092573A, 2023-05-09.
[16]韓蘇夏, 龔柳云, 何旺驍, 王靜, 盧銀亮. 金佐劑聯合XPO1抑制劑和ATR抑制劑的一體式納米平臺及其制備和應用[P]. 陜西省: CN115969958A, 2023-04-18.
[17]劉天涯, 何旺驍. 一種重組人源Ⅲ型膠原蛋白及其表達體系與應用[P]. 陜西省: CN115948441A, 2023-04-11.
[18]周星辰, 施秉銀, 何旺驍, 閆瑾. 納米金顆粒在甲狀旁腺亢進中的制藥應用[P]. 陜西省: CN115581709A, 2023-01-10.
[19]何旺驍, 劉文佳. si-Ptprm在改善肝膠原沉積中的應用[P]. 陜西省: CN115025110A, 2022-09-09.
[20]劉文佳, 何旺驍. si-Ywhaq在促進肝臟細胞再生增殖中的應用[P]. 陜西省: CN115006422A, 2022-09-06.
[21]劉文佳, 何旺驍, 閆瑾. 一種手性止血多肽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P]. 陜西省: CN114573665A, 2022-06-03.
[22]戴競耀, 何旺驍, 閆瑾, 劉文佳, 王筱菲. 一種具有抗皺功能的多肽及其復合物與應用[P]. 北京市: CN114560912A, 2022-05-31.
[23]劉文佳, 何旺驍, 閆瑾. 一種L型纖維超分子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P]. 陜西省: CN114539361A, 2022-05-27.
[24]何旺驍, 閆瑾, 劉文佳. 一種金-蜂毒肽納米雜化物及其應用[P]. 陜西省: CN114437193A, 2022-05-06.
[25]何旺驍, 閆瑾, 劉文佳. 一種維C金-膠原肽納米復合材料及其應用[P]. 陜西省: CN114404605A, 2022-04-29.
[26]閆瑾, 何旺驍, 徐光魁. 一種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調節劑及應用和評價方法[P]. 陜西省: CN114388065A, 2022-04-22.
[27]閆瑾, 何旺驍, 劉文佳. 一種具有自組裝能力的氨基酸縮合物[P]. 陜西省: CN114230640A, 2022-03-25.
[28]閆瑾, 何旺驍, 劉文佳. 一種無限金-巰基配位聚合物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P]. 江蘇省: CN114099532A, 2022-03-01.
[29]閆瑾, 何旺驍, 劉文佳. 一種抗癌藥物及制備方法和具體應用[P]. 江蘇省: CN113952315A, 2022-01-21.
[30]何旺驍, 陶開山, 閆瑾, 劉文佳. 功能性自組裝納米多肽水凝膠、制備方法、用途和制劑[P]. 陜西省: CN113633823A, 2021-11-12.
[31]何旺驍, 閆瑾, 紀泛撲. 一種具有腫瘤特異性的PPB增敏劑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P]. 陜西省: CN112843245A, 2021-05-28.
[32]陸五元, 何旺驍. 一種多肽納米復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P]. 上海市: CN112807326A, 2021-05-18.
[33]劉文佳, 何旺驍, 閆瑾. 利用牙髓間充質干細胞獲得人工脊髓的用途及其制備方法[P]. 陜西省: CN112813024A, 2021-05-18.
[34]何旺驍, 閆瑾. 一種多肽納米雜化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P]. 陜西省: CN111909241A, 2020-11-10.
[35]何旺驍, 閆瑾. 高親和力特異性結合β-catenin蛋白的多肽及其應用和合成方法[P]. 陜西省: CN111909242A, 2020-11-10.
[36]何旺驍, 閆瑾, 高汝青. 一種多肽及其合成方法和應用[P]. 陜西省: CN111574591A, 2020-08-25.
[37]楊光, 何旺驍, 閆瑾, 尤偉名, 張慧慧. 一種多肽-稀土材料遞送系統及制備方法和應用[P]. 江蘇省: CN109731104A, 2019-05-10.
[38]楊光, 閆瑾, 何旺驍. 一種稀土染料及制備方法和應用[P]. 江蘇: CN107033873A, 2017-08-11.
發明授權:
[1]劉文佳, 何旺驍, 閆瑾. 一種L型纖維超分子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P]. 陜西省: CN114539361B, 2024-12-31.
[2]劉文佳, 何旺驍, 閆瑾. 一種手性止血多肽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P]. 陜西省: CN114573665B, 2024-12-31.
[3]何旺驍, 閆瑾, 劉文佳. 一種維C金-膠原肽納米復合材料及其應用[P]. 陜西省: CN114404605B, 2024-09-13.
[4]戴競耀, 何旺驍, 閆瑾, 劉文佳, 王筱菲. 一種具有抗皺功能的多肽及其復合物與應用[P]. 北京市: CN114560912B, 2023-10-20.
[5]閆瑾, 何旺驍, 劉文佳. 一種抗癌藥物及制備方法和具體應用[P]. 江蘇省: CN113952315B, 2023-04-28.
[6]何旺驍, 閆瑾, 紀泛撲. 一種具有腫瘤特異性的PPB增敏劑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P]. 陜西省: CN112843245B, 2023-03-28.
[7]何旺驍, 陶開山, 閆瑾, 劉文佳. 功能性自組裝納米多肽水凝膠、制備方法、用途和制劑[P]. 陜西省: CN113633823B, 2022-12-06.
[8]陸五元, 何旺驍. 一種多肽納米復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P]. 上海市: CN112807326B, 2022-08-19.
[9]何旺驍, 閆瑾. 一種多肽納米雜化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P]. 陜西省: CN111909241B, 2021-12-17.
[10]何旺驍, 閆瑾. 高親和力特異性結合β-catenin蛋白的多肽及其應用和合成方法[P]. 陜西省: CN111909242B, 2021-12-17.
[11]何旺驍, 閆瑾, 高汝青. 一種多肽及其合成方法[P]. 陜西省: CN111574591B, 2021-09-21.
累積發表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含共同)SCI/EI期刊50篇,其中IF>10或細分領域Q1區頂級期刊38篇,2篇論文入選ESI熱點論文(TOP 0.1%),6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Top 1%),H指數28,累計影響因子超過600,引用次數超過1900次。代表性文章如下:
[1]Liu D#, Yan J#,*, Ma F, Wang J, Yan S, He W*. Reinvigoration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in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colon adenocarcinoma through lysosomal degradation of PD-L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1): 6922. [IF=14.7, JCR Q1] (末位通訊)
[2]He W#,*, Wang Y#, Li X#, Ji Y, Yuan J, Yang W, Yan S, Yan J*. Sealing the Pandora’s vase of pancreatic fistula through entrapping the digestive enzymes within a dextrorotary (D)-peptide hydroge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1): 7235. [IF=14.7, JCR Q1] (一作兼通訊)
[3]Yan J#,*, Liu D#, Wang J, You W, Yang W, Yan S, He W*. Rewiring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in cancer by a prion-like chemical inducer of proximity to counteract adaptive immune resistance. Drug Resistance Updates. 2024, 73: 101037. [IF=15.8, JCR Q1, ESI熱點] (末位通訊)
[4]Liu N#, Zheng X#, Yan J#, Jiang A, Yao Y, He W*. Reversing MET-Mediated Resistance in Oncogene-Driven NSCLC by MET-Activated Wnt Condensative Prodrug. Advanced Science. 2024, 11(30): e2400603. [IF=14.3, JCR Q1] (唯一通訊)
[5]Liu W*, Ding F, Yang W, You W, Zhang L, He W*. A Transdermal Prion-Bionics Supermolecule as a RAB3A Antagonist for Enhancing Facial Youthfulness. Advanced Science. 2024, 11(30): e2308764. [IF=14.3, JCR Q1] (末位通訊)
[6]Jiang A, Zheng X, Yan S, Yan J*, Yao Y*, He W*. Advancing the Boundaries of Immunotherapy in Lung Adenocarcinoma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by a Biomimetic Proteinoid Enabling Selective Endocytosis. ACS Nano. 2024, 18(7): 5358–5373. [IF=15.8, JCR Q1] (末位通訊)
[7]Ren M#, Wang Y, # Zheng X, Yang W, Liu M, Xie S, Yao Y, Yan J, He W*. Hydrogelation of peptides and carnosic acid as regulators of adaptive immunity against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cutaneous melanoma. J Control Release.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9, 2024. [IF=10.5, JCR Q1] (唯一通訊)
[8]Li F #, Wang J#, Liu T#, Yang W, Li Y, Yan J*, He W*. Rebooting the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in immunotherapy-resistant lung adenocarcinoma using a supramolecular albumin. Small. 2024. (in press) [IF=13.0, JCR Q1] (末位通訊)
[9]Yang W#, Li Z#, Li Y, He W*, Yan J*. Transforming Albumin into a Trojan Horse of Immunotherapy-Resistant Colorectal Cancer with a Hig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CS Nano. 2024;18(29):19332-19344. [IF=15.8, JCR Q1] (共同通訊)
[10]Li X, Wang Y, Yuan J, An J, Yan S, Wu W, He W*, Yan J, Tao K. Chiral D-peptide supramolecular hydrogel for minimizing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by devitalizing pancreatic enzyme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4, 482: 149069. [IF=13.3, JCR Q1] (共同通訊)
[11]Yang W#, Liu W#*, Li X#, Yan J*, He W*. Turning chiral peptides into a racemic supraparticle to induce the self-degradation of MDM2. J Adv Res. 2023,45:59-71. [IF=11.4, JCR Q1, ESI高被引] (末位通訊)
[12]Wang J#, Zheng X#, Fu X#, Jiang A, Yao Y, He W*. A de novo dual-targeting 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peptide against pulmonary metastasis of melanoma. Theranostics. 2023, 13(11): 3844-3855. [IF=12.4, JCR Q1] (唯一通訊)
[13]Yuan J, Wang Y, Yang W, Li X, Tao K, He W*, Yan J*. Biomimetic peptide dynamic hydrogel inspired by humanized defensin nanonets as the wound-healing gel coat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3, 470: 144266. [IF=15.1, JCR Q1,ESI熱點] (共同通訊)
[14]Mi S, Chang Z, Wang X, Gao J, Liu Y, Liu W, He W*, Qi Z*. Bioactive Spinal Cord Scaffold Releasing Neurotrophic Exosomes to Promote In Situ Centralis Neuroplasticity.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3;15(13):16355-16368. [IF=8.3, JCR Q1] (共同通訊)
[15]Mi S, Chang Z, Wang X, Gao J, Liu Y, Liu W, He W*, Qi Z*. Bioactive Spinal Cord Scaffold Releasing Neurotrophic Exosomes to Promote In Situ Centralis Neuroplasticity.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3;15(13):16355-16368. [IF=8.3, JCR Q1] (共同通訊)
[16]He W#,*, Zhang Z#, Yang W, Zheng X, You W, Yao Y, Yan J*, Liu W*. Turing milk into pro-apoptotic oral nanotherapeutic: De novo bionic chiral-peptide supramolecule for cancer targeted and immunological therapy. Theranostics. 2022,12(5):2322-2334. [IF(當年/最新)=12.4/12.4, JCR Q1] (第一兼共通)
[17]Li L#, He W#,*, You W, Yan J*, Liu W*. Turing miRNA into infinite coordination supermolecule: a general and enabling nanoengineering strategy for resurrecting nuclear acid therapeutics.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2022, 20(1): 10. [IF(當年/最新)=10.2/10.6, JCR Q1, ESI高被引] (共一兼共通)
[18]Yan J*, Zheng X, You W, He W*, Xu G*. A bionic-homodimerization strategy for optimizing modulator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from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to potential clinical translation. Advanced Science. 2022, 2105179. [IF(當年/最新)=15.1/14.3, JCR Q1, ESI高被引] (共同通訊)
[19]Ma F#, Liu T#, Yang W#, You W, He W*, Yan J*, Liu W*. Turning Fluvastatin into a supramolecular immuno-sensitizer towards augmented tumor immunotherap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2,437:135310. [IF(當年/最新)=15.1/13.3, JCR Q1] (共同通訊)
[20]Liu T#, Yan J#, He C#, You W, Ma F, Chang Z, Li Y, Han S*, He W*, Liu W*. A tumor-targeting metal-organic nanoparticle constructed by dynamic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toward accurately redressing carcinogenic Wnt cascade. Small. 2022, 18(3): 2104849. [IF(當年/最新)=13.3/13, JCR Q1] (共同通訊)
[21]Yan J#, Zhang L#, Li L, He W*, Liu W*. Developmentally engineered bio-assemblies releasing neurotrophic exosomes guide in situ neuroplasticity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Materials Today Bio. 2022, 16: 100406. [IF(當年/最新)=8.2/8.7, JCR Q1] (共同通訊)
[22]Yan S#, Yan J#,*, Liu D#, Li X#, Kang Q, You W, Zhang J, Wang L, Tian Z, Lu W*, Liu W*, He W*. A nano-predator of pathological MDMX construct by clearable supramolecular gold(I)-thiol-peptide complexes achieves safe and potent anti-tumor activity. Theranostics. 2021, 11(14): 6833-6846. [IF(當年/最新)=11.6/12.4, JCR Q1, ESI高被引] (末位通訊)
[23]Yan J#,*, He W#,*, Li X#, You W, Liu X, Lin S, Chen J, Zhao Y, Zhang Y*, Ji F*. Carnosic acid-induced co-self-assembly of metal-peptide complexes into a nanocluster-based framework with tumor-specific accumulation for augmented immunotherap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1, 416: 129141. [IF(當年/最新)=16.744/13.3, JCR Q1] (共一兼共通)
[24]Zheng X#, Yan J#,*, You W, Li F, Diao J, He W*, Yao Y*. De novo nano-erythrocyte structurally braced by biomimetic Au(I)-peptide skeleton for MDM2/MDMX predation toward augmented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immunotherapy. Small. 2021,17 (20), 2100394. [IF(當年/最新)=15.153/13, JCR Q1] (共同通訊)
[25]Yan J#,*, Wang Y#, Li X#, Guo D, Zhou Z, Bai G, Li J, Huang N, Diao J, Li Y, He W*, Liu W*, Tao K*. A bionic nano-band-aid constructed by the three-stage self-assembly of peptides for rapid liver hemostasis. Nano Letters. 2021, 21(17):7166-7174. [IF(當年/最新)=12.262/9.6, JCR Q1] (共同通訊)
[26]He W#, Yan J#,*, Li Y#, Yan S, Wang S, Hou P*, Lu W*. Resurrecting a p53 peptide activator - An enabling nanoengineering strategy for peptide therapeutic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20, 325: 293-303. [IF(當年/最新)=9.776/10.5, JCR Q1] (第一作者)
[27]Yan, J#,*, Yao Y#, Yan S, Gao R, Lu W*, He W*. Chiral protein supraparticles for tumor suppression and synergistic immunotherapy: an enabling strategy for bioactive supramolecular chirality construction. Nano Letters. 2020, 20(8): 5844-5852. [IF(當年/最新)=11.189/9.6, JCR Q1, ESI高被引] (末位通訊)
[28]She J#,*, Li Y#, Yan S, Yan Y, Liu D, Li S, Guo Y, Xue Y, Yao Y, Yan J*, He W*. De novo supraparticle construction by a self-assembled Janus cyclopeptide to tame hydrophilic microRNA and hydrophobic molecule for anti-tumor cocktail therapy and augmented immunit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0, 401: 126080. [IF(當年/最新)=13.273/13.3, JCR Q1] (末位通訊)
[29]Yan J#, Ji F#, Yan S#, You W, Ma F, Li F, Huang Y*, Liu W*, He W*. A general-purpose Nanohybrid fabricated by Polymeric Au(I)-peptide precursor to wake the function of Peptide Therapeutics. Theranostics. 2020, 10(19): 8513-8527. [IF(當年/最新)=11.556/12.4, JCR Q1] (末位通訊)
[30]He W#, Wang S#, Yan J#, Qu Y, Jin L, Sui F, Li Y, You W, Yang G, Yang Q, Ji M, Shao Y, Ma PX*, Lu W*, Hou P*. Self-assembly of therapeutic peptide into stimuli-responsive clustered nanohybrids for cancer-targeted therap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9, 29(10): 1807736. [IF(當年/最新)=16.836/18.5, JCR Q1] (第一作者)
[31]He W#, Yan J#, Wang L#, Lei B, Hou P*, Lu W*, Ma PX*. A lanthanide-peptide-derived bacterium-like nanotheranostic with high tumor-targeting, -imaging and -killing properties. Biomaterials. 2019, 206: 13-24. [IF(當年/最新)=10.317/12.8, JCR Q1] (第一作者)
[32]Yan J, Yan S, Hou P, Lu W, Ma PX, He W*, Lei B*. A hierarchical peptide–lanthanide framework to accurately redress intracellular carcinogenic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ano Letters. 2019, 19(11): 7918-7926. [IF(當年/最新)=11.283/9.6, JCR Q1] (共同通訊)
[33]Liu J#, Yan J#,*, Yan S#, Wang Y, Zhang R, Hou P, He W*, Ji M*. Biomimetic and self-assembled nanoclusters targeting β-catenin for potent anticancer therapy and enhanced immunotherapy. Nano Letters. 2019, 19(12): 8708-8715. [IF(當年/最新)=11.283/9.6, JCR Q1] (共同通訊)
[34]He W#,*, Yan J#, Sui F#, Wang S, Su X, Qu Y, Yang Q, Guo H, Ji M, Lu W, Shao Y*, Hou P*. Turning a luffa protein into a self-assembled biodegradable nanoplatform for multitargeted cancer therapy. ACS Nano. 2018, 12(11): 11664-11677. [IF(當年/最新)=13.903/15.8, JCR Q1] (第一兼共通)
[35]He W#, Yan J#, Jiang W#, Li S, Qu Y, Niu F, Yan Y, Sui F, Wang S, Zhou Y, Jin L, Li Y, Ji M, Ma PX, Liu M*, Lu W*, Hou P*. Peptide-induced self-assembly of therapeutics into a well-defined nanoshell with tumor-triggered shape and charge switch.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8, 30(20): 7034-7046. [IF(當年/最新)=10.159/7.2, JCR Q1] (第一作者)
[36]Bian Z#, Yan J#, Wang S#, Li Y, Guo Y, Ma B, Guo H, Lei Z, Yin C, Zhou Y, Liu M, Tao K*, Hou P*, He W*. Awakening p53 in vivo by D-peptides-functionalized ultra-small nanoparticles: Overcoming biological barriers to D-peptide drug delivery. Theranostics. 2018, 8(19): 5320-5335. [IF(當年/最新)=8.063/12.4, JCR Q1] (末位通訊)
[37]Yan J#, He W#,*, Yan S#, Niu F, Liu T, Ma B, Shao Y, Yan Y, Yang G, Lu W, Du Y, Lei B*, Ma PX. Self-assembled peptide-lanthanide nanoclusters for safe tumor therapy: overcoming and utilizing biological barriers to peptide drug delivery. ACS Nano. 2018,12(2):2017-2026. [IF(當年/最新)=13.903/15.8, JCR Q1, ESI高被引] (共一兼共通)
[38]Niu F#, Yan J#, Ma B, Li S, Shao Y, He P, Zhang W, He W*, Ma PX*, Lu W*. Lanthanide-doped nanoparticles conjugated with an anti-CD33 antibody and a p53-activating peptide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therapy. Biomaterials. 2018, 167: 132-142. [IF(當年/最新)=10.273/12.8, JCR Q1] (共同通訊)
[39]Yan J#, He W#, Li N, Yu M, Du Y, Lei B*, Ma PX*. Simultaneously targeted imaging cytoplasm and nucleus in living cell by biomolecules capped ultra-small GdOF nanocrystals. Biomaterials. 2015, 59: 21-29. [IF(當年/最新)=8.387/12.8, JCR Q1] (共同第一作者)
發表中文期刊論文 :
[1]楊文光, 高汝青, 閆瑾, 何旺驍. 靶向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抗腫瘤多肽藥物的開發與遞送[J]. 藥學進展, 2021, 45 (05): 349-362.
[2]張軍, 何旺驍, 金亮, 王麗娟. 評估有無負荷及不同步態下踝關節受力的簡化動力學模型[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2018, 52 (05): 162-168.
[3]張軍, 李建喜, 夏鈺坤, 何旺驍, 王麗娟. 行走過程中人體下肢受力模型的建立與驗證[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2015, 49 (09): 134-140.
榮譽獎勵:
1、2019年入選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
——記西安交通大學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何旺驍
2021-03-02
“青年人首先要樹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決心為國家、人民做一個有用的人才;為此就要選擇一個奮斗的目標來努力學習和實踐。”——吳玉章
用青春的火焰點燃生命的希望,用創新的腳步丈量生命的意義。守護生命,心懷天下,“后浪”何旺驍一直在路上。
何旺驍說話語速很快,他口齒伶俐,邏輯清晰,見解獨到,面對每一個問題都像是在進行一場freestyle(即興說唱)。在他身上,記者清楚地看到了一個“90后”科研工作者獨有的樣子:樂觀,自信,灑脫,還帶著點知世故但不世故的天真。
何旺驍主要從事靶向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多肽藥物開發與遞送研究,在本科期間就發表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SCI論文,之后的求學、研究、工作也一路順風順水。在外人看來的“開掛式成長”,對何旺驍而言更像是一場“打怪升級”的游戲。在交談過程中,他徹底顛覆了記者心中科研工作者嚴肅、無趣的形象,為科學研究披上了“好玩兒”的外衣。他說:“我覺得我做研究就跟打游戲是一樣的,感覺特別好玩兒,‘玩’的過程中,真的很開心。”
科學“太好玩兒了!”
何旺驍是如何與多肽藥物領域結緣,走上科研之路的?這說起來可就是一個有趣的故事了。
在上大學之前,何旺驍一直認為自己最喜歡且學得最好的是物理,所以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他選擇了西安交通大學本碩班的能動、電氣和電信專業。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高考成績出來后,生物、化學滿分,物理卻略遜一籌。于是,何旺驍被調劑到了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基地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他笑著說:“這時候我才后知后覺地想到,原來我化學、生物學得還蠻好的。這可能是老天的選擇吧!”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何旺驍從大一開始就將自己的課余時間幾乎全部奉獻給了科學研究。大學二年級,他獲得了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支持,從事Au-TiO2納米復合材料的光催化和抗菌性能研究。項目完成后,相關成果發表在了美國物理聯合會的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雜志上。何旺驍本想以此一雪高考物理發揮失誤的前恥,但在不知不覺中,他的科研生涯就這樣開始了。
本科階段的科研時光是何旺驍青春里一抹亮麗的色彩。對他來說,那是一次既辛苦又快樂的經歷,他說:“實驗室的各種儀器與實驗又讓我重新找回了兒時探索新玩具時的興奮感。”從他眉頭眼角的笑意可以看出,這話一點都不摻假。
那段時間,何旺驍白天上課,晚上到實驗室里做實驗。別人打游戲時,他泡在實驗室里;別人睡懶覺時,他泡在實驗室里;別人放假時,他還泡在實驗室里。每當假期來臨,他就跑去找老師“借”實驗室,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科研成果就成形了。之后在指導老師西安交通大學朱鍵教授的建議下,何旺驍將成果整理成文章,并投遞出去。如今回憶此事,他表示:“我自己覺得,我是找到了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每天開開心心地去做而已。但是,沒想到最后竟然可以形成論文,當時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何旺驍沒有避諱年少時對科研工作的狹隘認識,讀博士之前,他一直沒有意識到科學研究是一個可以“當飯吃”的行業。直到他博士期間認識了更多業內的專家和教授,他才恍然明白科研工作確實可以成為奮斗一生的事業。“那些教授雖然日子過得沒有多么富足,但是投入到工作中時很開心,每天過得也十分充實。我就覺得我是不是也可以留下來當個教授,然后像他們一樣開開心心地搞一輩子研究?”一番深思熟慮過后,何旺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科研志向。
對何旺驍的科研生涯影響最大的人要屬他的碩士、博士生導師——國際著名多肽科學家陸五元教授。“片言之賜,皆事師也”,而陸五元教授對于何旺驍而言可不僅僅是一句話的賜教,而是“諄諄如父語,殷殷似友親”,因此他對陸五元教授十分敬愛和感恩。他頗有些自豪地跟記者說道:“陸老師非常支持我獨立開展研究。他直接跟我說,‘你可以發表自己的通訊論文,可以和任何人合作,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團隊,只要你覺得自己可以,就大膽去做’。他就是這樣一直鼓勵我,而且還十分信任我,很多事情他都敢放手讓我去做。我這一生中,最大的幸運就是碰見了亦師亦父的陸五元老師。”
何旺驍的個人專長貫穿基礎研究與藥物開發,包括蛋白質基本功能的研究,靶向細胞內蛋白質的多肽的設計以及多肽藥物的成藥開發。具體來說,主要集中體現在利用蛋白質全化學合成技術與生物物理等手段,對重大疾病中的關鍵蛋白進行機制研究;利用蛋白質結構輔助設計等相關手段,進行多肽藥物設計,并通過納米與蛋白質工程化,克服多肽藥物的成藥障礙,充分發揮多肽藥物藥效強、毒性低等優勢。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陸五元教授的支持下,何旺驍一路成長。他博士畢業就獲得了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與陜西省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資助,28歲就成為了西安交通大學的特聘研究員與博士生導師。2019年8月,何旺驍正式入職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并組建了自己的科研團隊。在成為獨立PI的一年時間中(截至2020年8月),何旺驍以通訊作者在交叉學科頂級期刊Nano Letters(3篇),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篇),Theranostics(1篇)上共發表5篇文章,以第一作者在藥學頂級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發表論文1篇。
當談到這些喜人的成果時,何旺驍并沒露出喜悅的表情,他反而有些嚴肅地說:“靶向胞內蛋白相互作用的多肽藥物到可以成藥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真的希望可以再快一點,不僅僅是文章,要做出可以真正能向臨床轉化,造福病人的藥物!”
鎖定兩個方向做到極致
多肽是什么?
何旺驍簡單介紹說:“多肽實際上就是氨基酸和氨基酸組合在一起的化合物,雖然人體內形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20種,但是它們可以通過不同的連接方式,形成各式各樣的多肽。那么哪一條多肽可以作為藥物去治病,以及怎么樣利用它去治病,那就是我們考慮的問題。”
為什么要做多肽藥物?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在生命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決定細胞命運的關鍵因素之一,與人類疾病息息相關。隨著對PPI的研究不斷深入,人類基因組研究發現人體內有超過6萬個PPI具有成為藥物靶點的潛力,這將大大擴展當今分子靶向藥物的研究范圍。近年來,抑制 PD1/PD-L1、IL17/IL17R等細胞外PPI藥物的成功上市,充分證明了以PPI為靶點成藥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然而,迄今為止,由于藥物研發技術的局限,世界范圍內還沒有靶向細胞內PPI的藥物被批準上市,因此,靶向細胞內PPI成為當今藥物研發領域的難點與熱點之一。
何旺驍介紹道,由于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的界面較大,小分子藥物面積較小,這將會大大增加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劑的開發難度。雖然抗體藥物在抑制細胞外PPI時已經被證明具有極強的成藥潛力,但由于其自身需要二硫鍵穩定的化學性質,使其在細胞內難以保持穩定的拓撲結構,從而失去結合靶蛋白抑制PPI的能力。而多肽由于具有模擬蛋白質構象的能力,成為了抑制胞內PPI的首選分子。不過,利用多肽藥物實現胞內PPI的調控,還存在多肽易降解、難穿膜與富集差的3個成藥障礙,這大大限制了調控胞內PPI多肽的藥物研發。
多年來,何旺驍一直致力于研究靶向腫瘤細胞內PPI的多肽藥物的設計與開發,試圖通過納米工程化策略結合多肽化學合成與突變技術以及微蛋白工程技術,克服多肽治療劑易降解、難穿膜、不富集的成藥障礙,使其成為具有臨床潛力的候選藥物。最初,他主要從事的是靶向p53-MDM2/MDMX相互作用的p53激活肽開發工作。他利用可示蹤納米工程化手段概念驗證了納米工程化的p53激活肽可以抑制腫瘤;利用具有臨床潛力的新型納米工程化手段與手型(D型)多肽,克服了p53激活肽的成藥障礙。
在研究過程中,何旺驍首先利用稀土元素,開發出了一種可以連接含有巰基的多肽的生物相容性熒光納米顆粒,利用該類熒光稀土納米顆粒,展開了一系列多肽藥物遞送的探索,成功將科研團隊前期成功開發的拮抗MDM2與MDMX的p53激活肽PMI遞送進了實體瘤細胞與白血病細胞,并在細胞水平激活了p53,展示出了良好的抗腫瘤效果。同時,為了進一步在動物水平克服p53激活肽的成藥障礙,他利用具有還原性響應的金屬配位鍵連接巰基修飾的多肽藥物與稀土納米顆粒,創新性地構建了具有腫瘤特異性靶向能力的自組裝納米超分子團簇,在動物水平抑制了p53激活肽在體循環中的降解,特異性激活了腫瘤p53,實現了腫瘤抑制。隨后,受啟發于細菌柔性棒狀結構,他將該自組裝納米超分子團簇的結構優化為柔性棒狀納米結構,從而進一步增強了該納米團簇的腫瘤富集與浸潤能力。至此,何旺驍完成了概念驗證,證實了納米工程化的p53激活肽可以抑制腫瘤,具有臨床應用的潛力。
除此之外,何旺驍還開發出了安全且高效的具有成藥潛力的p53激活劑。為了進一步簡化藥物的制備工藝,增加成藥潛力,他又進行了p53激活肽的無載體納米工程化成藥探索,開發了具有自組裝能力的多肽序列VVVVVHHRGDC(PSP),并將其偶聯到DPMI氨基端,制備成PSP-DPMI。PSP多肽能很好地誘導D型多肽治療劑進行穩定的納米自組裝,并賦予D型多肽藥物適合被動靶向的納米尺寸。同時,PSP兼具腫瘤酸性微環境響應與整合素介導的腫瘤細胞特異性內吞能力。因此,該PSP修飾方式可以在腫瘤中特異性地幫助DPMI實現激活p53的功能。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p53激活肽的相關研究完成后,在陸五元教授的鼓勵下,何旺驍又將目光聚焦到了β-catenin-Bcl9相互作用的研究上。首先,他利用可示蹤稀土工具概念驗證了靶向β-catenin-Bcl9相互作用具有腫瘤治療潛力,為后續多肽藥物的研發提供了理論基礎;之后,他設計了β-catenin-Bcl9相互作用抑制肽,并利用具有臨床潛力的新型金納米工程化手段與腫瘤微環境響應技術,克服了Wnt抑制肽的成藥障礙。該工作為Wnt/β-catenin這一既往不能成藥靶點的調控提供了新策略,同時為該靶點的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具有腫瘤特異性的候選多肽藥物。
“這些年,我和我的團隊一直聚焦在p53和Wnt/β-catenin這兩個靶點上,我們希望立足于這兩個方向做出一些好成果,并推動成果臨床轉化,真正地服務于臨床治療,拯救或延長病人的生命。”何旺驍表示,他和團隊每走一步都是在優化之前的成果,比起研究領域的拓寬,他更希望針對這兩個靶點做到極致。
堅定臨床轉化之路
近年來,何旺驍和陸五元教授聯合并持續進行了多肽藥物相關成果的轉化落地工作。何旺驍坦言,在多肽藥物臨床轉化的初期,轉化效果并不理想。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堅持多肽藥物臨床轉化工作呢?
近些年,全球多肽類藥物市場復合增速12%以上,高于藥物整體市場,到2020年將達到317億美元,其中不乏10億美元級別以上的大品種,如格拉替雷、利拉魯肽等。因此,具有上市價值的多肽藥物研發一直是我國乃至世界重大一類新藥需求的交叉前沿熱點方向。
在開展獨立研究的一年中,何旺驍借助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組建了自己的課題組,課題組現有實習研究員4名,博士研究生8名(含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6名(含聯合培養),已經獲得多種基金項目的支持。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的指引下,何旺驍團隊從靶向細胞內蛋白相互作用的多肽藥物出發,進行個性化藥物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研究,致力于為腫瘤細胞內蛋白相互作用的調控提供可行的多肽解決策略,以實現腫瘤復雜分子網絡的預測干預。
多肽藥物研發所涉及的生物大分子與復雜分子網絡調控與干預,個性化醫藥技術轉化與智能化醫學工程創新診療技術均是國家醫工結合的跨科學優先發展戰略需求。p53與β-catenin同為腫瘤發生中的極具代表性的重要靶點,已有研究證明該雙靶點的聯合治療具有協同增強的腫瘤治療效果。此外,蛋白相互作用網絡的多點失調往往也是腫瘤細胞的主要特點,而Wnt/β-catenin的激活與p53通路的抑制也往往同時發生于腫瘤蛋白互作網絡中。因此,調控腫瘤細胞的蛋白互作網絡,是目前抗腫瘤藥物研究的交叉熱點前沿問題。
何旺驍試圖將蛋白相互作用的單點調控擴展到蛋白互作網絡的多點調控中,進而以p53與β-catenin靶點為例,借助納米技術輔助的腫瘤“雞尾酒”療法策略,實現腫瘤蛋白相互作用網絡中多點的同時精確調控。
首先,他以已開發的具有示蹤能力的稀土納米顆粒為基礎,構建了pH氧化還原雙響應且具有腫瘤精確識別的能力的納米超分子遞送平臺,實現了靶向一般腫瘤細胞的p53激活肽遞送以及靶向腫瘤干細胞的β-catenin抑制肽遞送,在動物水平實現了p53與Wnt信號通路網絡的同時調控,展現出了很好的抗腫瘤增殖與轉移的效果。該研究概念性地驗證了p53與β-catenin雙靶向蛋白互作網絡調控的腫瘤治療潛力,為后續蛋白質網絡多關鍵點調控的藥物研發提供了理論與技術基礎。
其次,他從藥物改造與納米技術結合角度,創新性地提出了微蛋白(絲瓜蛋白)雙嫁接(p53激動肽與β-catenin拮抗肽)超分子自組裝的新策略,利用載體與藥物融合為一體的成藥理念,巧妙地滿足了腫瘤治療中多靶點蛋白相互作用網絡調控的需要與廣譜性腫瘤治療的需求,創新性地實現了雙靶點多肽藥物的有序組裝,進一步增加了該藥物的安全性與可控批量生產的潛力,形成了一個通用的極具臨床潛力藥物轉化的成藥策略。
除此之外,何旺驍還以首席技術官兼聯合創始人身份與陸五元老師一起創立了上海多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動p53與β-catenin抗腫瘤多肽的轉化落地。他說:“剛開始的轉化未必成功,但是起碼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市場,市場的需求是什么。我們雖然以研究工作為主,但是也要清楚和了解市場的需求和導向,這樣我們才能和那些專業的投資人、藥物企業等,更好地走到一起,真正打破從科研到臨床的鴻溝。”
何旺驍博士畢業后選擇進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他曾和陸五元教授說:“我選擇進入醫院工作是想知道病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只有知道病人的需求,我才能知道自己的研究該怎樣走,知道從研發到臨床該怎樣走,知道每一步臨床轉化該怎樣走。”目前,何旺驍與陸五元老師的公司已經簽署了初步融資與并購協議,正在著手進行藥物臨床前評價工作,接下來就可以正式進入臨床試驗。
“做科研工作是一件開心的事情”,這是何旺驍在交談過程中一直在傳達的理念。他的另一個理念是:沒有行業的差距,只有人的差距。這是他在教育工作中的感悟,他認為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無論在什么行業做什么事,只要你想去做,想做好,那就全力以赴去做。而他身為老師,就是負責了解學生們的興趣和追求的方向,然后盡力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理想。
一路走來,何旺驍極少有因焦慮難安而躊躇不前的時候。在科研工作中,每當遭遇困難,他總是主動迎擊直到解決為止。如果最后的結果和初始設想不同,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沮喪,而是興奮,他說:“如果這個工作做到最后走不通了,或者說發現走錯了,我會覺得那就好玩了,這里面肯定有我們還不知道的原理在起作用,如果可以把它搞清楚,那可能會是一個新的發現。在科研中,跟預期不一樣的東西幾乎都是好東西。我一直覺得,這就是科研工作的魅力所在。”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這是新時代對“后浪”寄予的期望,而何旺驍就是這樣的“后浪”。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21年第1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