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焰,男,研究員,1971年7月出生,安徽省懷寧縣人。 現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室主任,植物營養與環境變化支部書記。
教育工作經歷:
1989.9-1993.7 華中農業大學土化系土壤與植物營養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
1993.9-1999.7 華中農業大學土化系土壤與植物營養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
1996.9-1998.8 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
1999.8-2001.9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農業資源利用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2001.10-2010.11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3.4-2003.6 德國李比希大學植物營養所訪問學者。
2003.10-2004.9 日本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
2010.12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社會任職及學術兼職:
1、中共南京土壤研究所黨委委員、植物營養與全球變化支部書記。
2、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室主任。
3、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
4、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理事會理事。
5、中國土壤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招生信息:
招生專業
植物營養學
土壤學
招生方向:
高效施肥原理
土壤保肥性評價與調控
土壤養分遷移轉化
合作情況
與國際鉀肥研究所、國際植物營養研究所有著長期良好的合作研究關系。
培養研究生情況:
已指導學生
湯德源 碩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營養學
程煒 碩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營養學
孫海霞 碩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營養學
沈欽華 碩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營養學
蘇同慶 碩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營養學
劉宏鴿 碩士研究生 090301-土壤學
王敬 碩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營養學
董艷紅 碩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營養學
任正文 碩士研究生 090301-土壤學
現指導學生
李婷 博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營養學
趙信林 碩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營養學
陳照明 博士研究生 090302-植物營養學
李長洲 博士研究生 090301-土壤學
研究領域:
植物營養學
土壤學
主要研究內容:
圍繞肥料養分高效利用、作物高產的目標,研究以下內容:肥料養分在土壤中遷移轉化規律,肥料養分肥際-根際過程,根肥互作機制,根區施肥理論與大田作物機械化一次根區施肥模式,土壤保肥性評價方法、保肥機制與調控方法等。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973課題1 項,公益性行業專項細化任務1項及其它多個項目。負責國際鉀肥研究所中國項目,并與國際植物營養研究所有長期的合作研究。
1、973項目“肥料養分持續高效利用機理與途徑”第1課題“氮肥損失阻控與高效利用機理”(2013CB127401)”(2013.01-2017.8)。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稻麥肥際-根際養分過程與養分高效的根區施肥模式研究(41271309)”(2013.01-2016.12)。
3、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鉀肥高效利用與替代技術研究(201203013)”第1細化任務(2012.01-2016.12)。
4、IPI國際合作項目(多省參與)“秸桿還田條件下農田鉀素循環特征與鉀肥施用策略研究”(2014.01-2016.12)。
5、安徽省煙草公司項目子課題“皖北烤煙提鉀降氯機理與技術研究”(2013.01-2015.12)。
6、國際合作項目“雜鹵礦替代鉀肥的效應及其農用效益研究” (2014.01-2016.12)。
7、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基于化工固廢處理副產品(2,5-二氯硝基苯)硝化抑制作用的新型氮肥增效劑開發與應用(BE2011821)”(2011.07-2014.07)。
8、國際植物營養研究所(IPNI)合作項目“水稻小麥合理施鉀的土壤、植物測定方法和指標體系研究”(2011.1-2013.12)。
9、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土壤非交換態鉀的釋放機制、速率表征與生物有效性分級”(2010.1-2012.12)。
10、主持IPI國際合作項目(多省參與)“維持作物高產和土壤鉀素平衡的農田鉀素施用模式研究”(2009.1-2013.12)。
11、負責中科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耕地保育與持續高效現代農業試點工程”土壤主題第6課題“黑龍江海倫耕地土壤質量分等定級與生產潛力評估” (2007.9- 2011.12)。
12、負責中科院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作物根際過程與養分高效吸收利用機制”中“作物高效吸收利用土壤鉀庫和鉀肥的根際過程和生理生化機制”課題(2007.1-2009.12)。
13、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土壤鉀素變化的定量測定方法與有效鉀庫容量研究”(2003.1-2005.12)。
14、 作為研究骨干參與973項目“肥料減施增效與農田可持續利用基礎研究”第1課題(2007CB109301)”(2007.1-2011.8)。
15、973項目“長江、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壤和大氣環境質量變化規律與調控原理”第10課題研究骨干(2002CB410810)”(2003.1-2008.8)。
主要學術成果:
從事土壤肥力評價、物質交互作用和植物營養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油菜細胞懸浮系的培養方法,揭示了油菜體內硼鈣吸收、運輸、分配和代謝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機制,并證明不同硼效率油菜品種在細胞水平就存在基因型差異。在土壤物質交互作用方面,發現銨態氮肥與磷酸二氫鈣共施會顯著降低肥料磷在潮土中的有效性,氮鉀肥配施提高肥料利用率與其土壤中的交互作用機制有關。基于常規土壤測鉀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土壤非交換態鉀總量、土壤鉀素變化以及適用于不同類型土壤的有效鉀等測定方法。目前主要關注土壤非交換態鉀的生物有效性分級以及肥際微域養分轉化、遷移及其調控方面的研究。
在土壤鉀素基礎理論與測定方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證明土壤非交換態鉀含量很高,且與晶格態鉀可以明確區分,建立了土壤非交換態鉀總量的測定方法;闡明易釋放非交換態鉀在作物鉀吸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常規醋酸銨法不能表征這部分鉀的有效性,建立了一種適合不同類型土壤的有效鉀測定方法;發現礦物非交換態鉀的釋放主要取決于環境鉀濃度,植物高效吸收非交換態鉀也主要取決于根系吸收低濃度鉀的能力,為培育高效吸鉀作物品種指明了方向;建立了土壤鉀素有效性分級測定的方法。研究證實不同形態氮磷鉀肥料在土壤轉化過程中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并影響養分的生物有效性。提出了肥料養分真實利用率的算法,為計算肥料養分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和損失率提供了依據。指出“根區施肥”將是未來提高肥料當季利用率、減少養分向環境遷移的關鍵和必需措施,也是未來高效施肥技術發展的必然方向。至今已發表各種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50余篇。參加完成的“綠色高效肥料的創制及其應用”科研成果,榮獲201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1年獲得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榮譽稱號。
發明專利:
專利名稱 | 發明人 | 申請人 | 來源數據 | 申請日 | 公開日 | |
1 | 農用保水劑的制備方法 | 劉云;陳瑞環;董元華;王火焰;周建民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14-10-21 | 2015-02-25 |
2 | 利用凹凸棒石粘土制備水體除磷顆粒吸附劑的方法 | 干方群;董元華;周健民;馬毅杰;劉云;王火焰;孫新友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中國專利 | 2007-11-14 | 2008-11-19 |
至今已發表各種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50余篇。部分論文如下:
英文期刊論文
1. Wang H.Y.*, Shen Q.H., Zhou J.M., Wang J., Du C.W. and Chen X.Q. Plants use alternative strategies to utilize NEK in minerals, Plant and Soil, 2011, 343: 209-220
2. Wang H.Y.*, Sun H.X., Zhou J.M., Cheng W. Du C.W and. Chen X.Q. Evaluating plant-available potassium in different soils using a modified sodium tetraphenylboron method. Soil Science, 2010, 175(11): 544-551
3. Wang H.Y.*, Zhou J.M., Du C.W and. Chen X.Q. Potassium fractions in soils as affected by monocalcium phosphate, ammonium sulfate, and potassium chloride application. Pedosphere, 2010, 20(3): 368-377
4. Wang H.Y.*, Zhou J.M., Chen X.Q. and Du C.W. Interaction of NPK fertilizers dur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soils: III Transtormation of monocalcium phosphate. Pedosphere, 2004, 14(3): 379-385
5. Wang H.Y.*, Wang Y. H., Du C. W., Xu F. S., Yang Y. H. Effects of boron and calcium supply on calcium fractionation in plants and suspension cells of rap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boron efficiency.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003, 26(4):787-804
6. Wang H.Y.*, Zhou J.M., Chen X.Q., Li S.T., Du C.W. and Dong C.X. Interaction of NPK Fertilizers Dur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Soils I.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pH. Pedosphere, 2003, 13(3): 257-262
7. Wang H.Y.*, Wang Y.H., Wu L.S. Du C.W. and Xu F.S. Effects of Boron Nutrition on 45Ca Retrans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Rape (Brassica Napus L.) Cultivars. Agro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3, 2(3): 297-303
8. Hang X.S., Wang H.Y.*, Zhou J.M. Soil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 and transference to soybeans surrounding an electroplating factory. 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 Section B - Soil & Plant Science. 2010, 60(2): 144-151
9. Wang T., Wang H.Y.*, Zhou J.M. Identification of reaction products of phosphate fertilizers with soil using chemical and FTIR-PAS methods. Agrochimica.2010, 54(3): 155-166
10. Du Z.Y.,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Wang Q.H. Soil pH changes from fertilizer site as affected by application of monocalcium phosphate and potassium chloride.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10, 41: 1779-1788
11. Hang X.S., Wang H.Y.*, Zhou J.M., Du C.W., Chen X.Q.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originated from an electroplating pla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3: 922-930
12. Hang X.S., Wang H.Y.*, Zhou J.M., Ma C.L., Du C.W. and Chen X.Q. Risk assessment of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 pollution in soils and rice (Oryza sativa) in a typical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9, 157: 2542-2549
13. Xie W.J,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Lu Z.H., Yu J.B., Chen X.B. Short-term effects of copper, cadmium and cypermethrin on dehydrogenase activity and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soils after long-term mineral or organic fertilization.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9, 129: 450-456
14. Xie W.J., Wang H.Y., Xia J.B., Yao Z.G. Influence of N, P, and K application on Zea mays L. growth and Cu and Pb accumulation.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 2011, 57(3): 128-134
15. Subbarao G.V., Wang H.Y., Ito, O., Nakahara K., Berry W.L. NH4+ triggers the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biological nitrification inhibition compounds in Brachiaria humidicola roots. Plant and Soil, 2007, 290: 245-257
16. Gan F.Q., Zhou J.M., Wang H.Y., Du C.W., Zhang W.Z., Chen X.Q. Phosphate adsorption on granular palygorskite: Batch and column studies. 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 2011, 83 (2): 147-153(7)
17. Du C.W., Zhou G.Q., Wang H.Y., Chen X.Q., Zhou J.M. Depth profiling of clay-xanthan complexes using step-scan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10, 10: 855-862
18. Gan F.Q., Zhou J.M., Wang H.Y., Du C.W., Chen X.Q.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thermally treated natural palygorskite. Water Research, 2009, 43(11): 2907-2915
19. Du C.W.,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Zhu A.N., Zhang J.B. Determination of soil properties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2009, 49 (1): 32-37
20. Xie W.J.,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Effect of Nitrogen on the Degradation of Cypermethrin and its Metabolite 3-Phenoxybenzoic Acid in Soil. Pedosphere, 2008, 18(5): 638-644.
21. Du C.W., Zhou J.M., Wang H.Y., Zhang J.B., Zhu A.N. Study on the soil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008, 28(16): 1242-1245
22. Nie J.,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Du C.W. Effect of long-term rice straw return on soil glomalin, carbon and nitrogen. Pedosphere, 2007, 17(3): 295-302
23. Du Z.Y., Zhou J.M., Wang H.Y., Du C.W. and Chen X.Q. Potassium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 an Acid Soil as Affected by Phosphoru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6, 70: 2057-2064
24. Hua Q.X., Zhou J.M., Wang H.Y., Du C.W., Chen X.Q., Li J.Y. Effects of modified clinoptilolite on phosphorus mobilization and potassium or ammonium release in Ferrosols. Australia Journal of Soil Reasearch, 2006, 44(3): 285-290
25. Du C.W., Deng J.,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Characterization of greenhouse soil properties using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Spectroscopy Letters, 2011, 44: 359-368
26. Du C.W., Lei M.J.,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Yang Y.H. Effect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s of water-extractable phosphorus in a fluvo-aquic soil.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2011, 174(1): 20-27
27. Zeng Q.L., Chen R.F., Zhao X.Q., Wang H.Y., Shen R.F. Characteristic of Al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in Camellia oleifera Abel an Al accumulator. Pedosphere, 2011, 21(3): 358-364
28. Du C.W., Zhou G.Q.,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Dong Y.H., Wang H. Characterization of animal manures using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15): 6273-6277
29. Xu R.K., Wang Y., Tiwari D., Wang H.Y.. Effect of ionic strength on adsorption of As(III) and As(V) on variable charge 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9, 21: 927-932
30. Chen R.F., Shen R.F., Gu P., Wang H.Y., X X.H. Investigation of Aluminum- tolerant species in acid soils of South China.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08, 39: 1493-1506
31. Hua Q.X., Li J.R., Zhou J.M., Wang H.Y., Du C.W., Chen X.Q. Enhancement of Phosphorus Solubility by Humic Substances in Ferrosols. Pedosphere, 2008, 18(4): 533-538
32. Du C., Tang D., Zhou J., Wang H.Y., Shaviv A. Prediction of nitrate release from polymer-coated fertilizers using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08, 99: 478-486
33. Zhou Z.G., Zhou J.M., Li R.Y., Wang H.Y., Wang J.F. Effect of exogenous amino acids on Cu uptake and translocation in maize seedlings. Plant and soil, 2007, 292: 105-117
34. Huan H.F., Zhou J.M., Duan Z.Q., Wang H.Y., Gao Y.F. Contributions of greenhouse soil nutrients accumula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econdary salinization: a case study or Yixing city, China. Agrochimica, 2007, 51(4-5): 207-221
35. Wu C.F., Luo Y.M., Huang B., Zhang H.B., Wang H.Y. Studies on the chromium concentrations in topsoils and subsoils of two rapidly industrialize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east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0, 61(6): 1239-1247
36. Zhao C., Shen Y.Z., Zhou J.M., Du C.W., Wang H.Y., Chen X.Q. Hydrophobicity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mer Coating for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0, 38: 1186-1190
37. Li J., Zhou J.M., Duan Z.Q., Du C.W., Wang H.Y. Effect of CO2 enrichment on the growth and nutrient uptake of tomato seedlings. Pedosphere, 2007, 17(3): 343-351
38. Subbarao G. V., Ishikawa T., Ito O., Nakahara K., Wang H.Y., W. L. Berry. A bioluminescence assay to detect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released from plant roots: a case study with Brachiaria humidicola. Plant and Soil, 2006, 288: 101-112
39. Yu M., Shen R.F., Xiao H.D., Xu M.M., Wang H.Z., Wang H.Y., Zeng Q.L., Bian J.F., Boron alleviates aluminum toxicity in pea (Pisum sativum). Plant and Soil., 2009,314: 87-98
40. Yu M., Shen R.F., Liu J.Y., Chen R.F., Xu M.M., Yang Y., Xiao H.D., Wang H.Z., Wang H.Y., Wang C.Q. The role of root border cells in aluminum resistance of pea (Pisum sativum) grown in mist culture.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2009, 172: 528-534
41. Subbarao G.V., Tomohiro B., Masahiro K., Ito O., Samejima H., Wang H.Y., Pearse S.J., Gopalakrishnan S., Nakahara K., Zakir Hossain A.K.M., Tsujimoto H., Berry W.L. Can biological nitrification inhibition (BNI) genes from perennial Leymus racemosus (Triticeae) combat nitrification in wheat farming. Plant and Soil, 2007, 299: 55-64
42.Subbarao G.V., Wang H.Y., Ito, O., Nakahara K., Berry W.L. NH4+ triggers the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biological nitrification inhibition compounds in Brachiaria humidicola roots. Plant and Soil, 2007, 290: 245-257.
43.Du Z.Y., Zhou J.M., Wang H.Y., Du C.W. and Chen X.Q. Potassium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in an acid soil as affected by phosphoru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6, 70: 2057-2064
44. Wang H.Y., Wang Y. H., Du C. W., Xu F. S., Yang Y. H. Effects of boron and calcium supply on calcium fractionation in plants and suspension cells of rap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boron efficiency.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2003, 26(4): 787-8043.
45. Wang H.Y., Zhou J.M., Chen X.Q., Li S.T., Du C.W. and Dong C.X. Interaction of NPK fertilizers dur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soils I.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pH. Pedosphere, 2003, 13(3): 257-2624.
46. Wang H.Y., Wang Y.H., Wu L.S. Du C.W. and Xu F.S. Effects of boron nutrition on 45ca retrans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rape (Brassica Napus L.) cultivars. Agro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3, 2(3): 297-3035.
47. Wang H.Y., Zhou J.M., Chen X.Q. and Du C.W. Interaction of NPK fertilizers dur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soils: III Transtormation of monocalcium phosphate. Pedosphere, 2004, 14(3): 379-3856.
中文期刊論文:
2016
1 江尚燾; 王火焰; 周健民; 陳照明; 劉曉偉; 賈云生 磷肥施用方式及類型對冬小麥產量和磷素吸收的影響 優先出版 應用生態學報 2016/05
2 汪吉東; 王火焰; 許仙菊; 寧運旺; 張永春; 周健民; 陳小琴 低鉀脅迫下不同鉀效率甘薯的鉀吸收利用規律研究 土壤 2016/01
3 姜超強; 李德成; 王火焰; 張東啟; 沈嘉; 閻軼峰; 桑傳杰; 祖朝龍 亳州煙區烤煙不同品種和產區間煙葉鉀氯含量的差異分析 優先出版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16/01
4 李婷; 王火焰; 陳小琴; 周健民四種常規方法提取伊利石有效鉀的機制比較 優先出版 土壤學報
2015
5 賈云生; 王火焰; 趙雪松; 劉曉偉; 王一柳; 范群龍; 周健民 CaAl類水滑石的磷酸根吸附性能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化學學報 2015/11
6 周健民; 邢璐; 馮彥房; 杭小帥; 王火焰 黑龍江海倫市農田土壤重金屬與磷素含量的特征研究 陳玉東; 土壤 2015/05
7 凌德; 李婷; 王火焰; 劉曉偉; 陳照明; 周健民 施用方式和氮肥種類對水稻土中氮素遷移的影響效應 土壤 2015/03
8 陳瑞環; 王萍; 劉云; 王火焰; 董元華; 周健民 耐鹽保水劑的合成及其性能 化工進展 2015/06
9 李婷; 王火焰; 陳小琴; 周健民 土壤非交換性鉀釋放動力學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優先出版 土壤學報 2015/05
2014
10 王火焰, 周健民.肥料養分真實利用率計算與施肥策略.土壤學報, 2014, 51(2):216-225
11 郇恒福; 周健民; 段增強; 王火焰; 高艷芳 2種施肥模式對次生鹽漬化溫室土壤及蔬菜養分含量的影響 熱帶生物學報 2014/04
12 陳小琴; 康歐; 周健民; 王火焰 溫度變化對磷在水稻土肥際微域中遷移和轉化的影響 生態環境學報 2014/12
13 安林林; 王火焰; 董彩霞; 陳智慧 小麥體內鉀含量變化特征及診斷葉、鞘位的研究 土壤 2014/03
14 董艷紅; 王火焰; 周健民; 任正文 不同土壤鉀素淋溶特性的初步研究 土壤 2014/02
2013
15 王火焰, 周健民。根區施肥——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和減少面源污染的關鍵和必需措施。土壤, 2013, 45(5): 785-790
16 王敬, 王火焰*, 周健民, 陳小琴, 杜昌文。不同儀器測鉀性能及優缺點比較研究。土壤學報, 2013, 50(2): 118-1276
17 王敬, 王火焰*, 周健民, 陳小琴, 杜昌文。鹽酸提取-火焰光度計法測定黑麥草中鉀含量的可行性研究。土壤通報, 2013, 44(3): 624-627
18 李壽田;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陳小琴; 錢劍林 磷酸二氫鈣和氯化鉀對尿素處理的黃泥土水溶性銨態氮和硝態氮的影響 江蘇農業學報 2013/06
19 陳小琴; 康歐; 周健民; 王火焰 水分與有機酸對水稻土肥際微域磷遷移轉化的影響 土壤 2013/05
20 陳智慧, 王火焰, 周健民, 安林林, 陳小琴, 杜昌文。不同鉀素水平對水稻不同部位含鉀量的影響。土壤, 2013, 45(3): 489-494
21 杭小帥, 王火焰, 周健民。長江三角洲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防治與調控。土壤通報, 2013, 44(1): 245-251
22 邢璐, 王火焰, 陳玉東, 周健民。施加糞肥對潮土有機磷形態轉化的影響。土壤, 2013, 45(5): 845-849
2012
23 陳玉東,王火焰,周健民,趙永存。黑龍江省海倫市農田土壤重金屬分布特征及污染評價。土壤,2012,44(4):613-620
24 劉宏鴿, 王火焰*, 周健民, 杜昌文, 陳小琴。不同有效鉀提取方法的原理與效率比較。土壤, 2012, 44(2): 242-252
25 李壽田;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陳小琴; 單迎東; 黃翠林 磷酸二氫鈣和氯化鉀對氯化銨處理黃泥土水溶性銨態氮和硝態氮的影響 土壤 2012/06
26 張瑩; 張明超; 朱毅勇; 王火焰 高粱在不同氮源處理下分泌生物硝化抑制劑的差異 土壤 2012/06
27 李壽田;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陳小琴 氯化銨和氯化鉀對太湖黃泥土磷釋放的影響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 2012/06
28 李壽田;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陳小琴 氯化銨和氯化鉀對太湖黃泥土磷的吸持動力學影響的研究 優先出版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012/06
29 磷在潮土肥際微域中的遷移和轉化 杜振宇; 王清華; 周健民; 王火焰 土壤學報 2012/04
30 曾后清; 朱毅勇; 王火焰; 沈其榮 生物硝化抑制劑——一種控制農田氮素流失的新策略 土壤學報 2012/02
31 申亞珍;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基于中紅外光聲光譜的聚合物包膜控釋肥料養分釋放曲線預測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2/02
32 陸訪儀; 趙永存; 黃標; 孫維俠; 汪景寬; 王火焰 近30年來海倫市耕地土壤有機質和全氮的時空演變 土壤 2012/01
2011
33 沈欽華, 王火焰*, 周健民, 劉宏鴿, 宋志海.四苯硼鈉溶液中含鉀礦物非交換態鉀的釋放特性研究.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1, 17(2): 477-485
34 蘇同慶, 王火焰*, 周健民, 陳小琴, 杜昌文.水稻土肥際微域銨對鉀形態轉化與遷移的影響.土壤, 2011, 43(3): 367-373
35 王濤, 周健民, 王火焰*.固體廢棄物及土壤中磷的形態分析技術.土壤學報, 2011, 48(1):185-191
36 蘇曉燕; 趙永存; 楊浩; 陸訪儀; 孫維俠; 王火焰; 黃標; 胡文友 不同采樣點數量下土壤有機質含量空間預測方法對比 地學前緣 2011/06
37 周桂勤;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基于紅外光聲光譜的蒙脫石-黃原糖復合體界面層特征研究 土壤學報 2011/04
38 康歐; 李廷軒; 余海英; 陳小琴; 王火焰; 周健 小黑麥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異研究 民 土壤 2011/02
2010
39 王濤,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陳小琴.培養溫度和時間對磷肥在黑土中轉化的影響.土壤學報, 2010, 47(6): 1188-1193
40 王濤, 周健民, 王火焰*.磷酸一鈣施用模式對水稻有效性及土壤中有效磷分布的影響.土壤, 2010, 42(6): 935-940
41 趙聰; 申亞珍; 周健民; 杜昌文; 王火焰; 陳小琴 基于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聲光譜的包膜控釋肥料聚合物膜疏水性的表征 分析化學 2010/08
42 謝文軍; 申寶忠; 趙艷云; 楊紅軍; 周健民; 王火焰 NPK養分對Pb在土壤-玉米系統中轉化行為的影響 水土保持學報 2010/02
43 袁會敏; 周健民; 段增強; 王火焰 CO2濃度升高與增施鉀肥對土壤化學性質的影響 土壤 2010/01
44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馬毅杰, 董元華, 劉云.不同濃度酸改性對凹凸棒石黏土磷吸附性能的影響.土壤學報, 2010, 47(2): 319-324
45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馬毅杰, 杜昌文, 陳小琴.不同改性黏土礦物吸附凈化磷污染水體的性能比較.土壤通報, 2010, 41(1): 43-46
46 王濤,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陳小琴.磷酸銨在三種典型土壤中的轉化及其有效性.中國土壤與肥料, 2010(2): 7-10
47 杜振宇,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 王清華.氮鉀肥對磷在紅壤肥際微域中遷移轉化的影響.土壤學報, 2010, 47(3): 497-502
48 杭小帥, 王火焰, 周健民, 杜昌文, 陳小琴.電鍍廠附近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征及其對微生物與酶活性的影響.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10,29(11):2133-2138
2009
49 孫海霞, 王火焰*, 周健民, 杜昌文, 陳小琴, 欽繩武.長期定位試驗土壤鉀素肥力變化及其對不同測鉀方法的響應.土壤, 2009, 41(2): 212-217
50 沈欽華, 王火焰*, 周健民, 杜昌文, 陳小琴.含鉀礦物中鉀的釋放及其與溶液環境中離子種類的關系.土壤, 2009, 41(6): 862-868
51 金亮,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石灰性土壤肥際磷酸一鈣的轉化及肥料磷的遷移.土壤, 2009, 41(1): 72-78
52 楊錨, 王火焰*, 周健民, 胡承孝, 杜昌文.不同水分條件下幾種氮肥對水稻土中外源鎘轉化的動態影響.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6, 25(5): 1202-1207
53 杭小帥, 周健民, 王火焰.常熟市高風險區水稻籽粒重金屬污染特征及評價.中國環境科學, 2009, 29(2): 130-135 (EI)
54 謝文軍,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陳印平.施肥對土壤中農藥降解的影響.土壤通報, 2009, 40(2): 446-450
55 杜振宇,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王清華.鉀在潮土肥際微域中的遷移與轉化.水土保持學報, 2009, 23(2): 202-205
56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陳小琴.凹凸棒石環境礦物材料的制備及應用.土壤, 2009, 41(4): 525-533
57 袁會敏; 周健民; 段增強; 王火焰 CO2濃度升高與增施鉀肥對黃瓜生長的影響 土壤 2009/06
58 申亞珍;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基于水基反應成膜技術的聚合物包膜肥料的研制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09/06
59 杜昌文; 周桂勤; 鄧晶;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基于中紅外光譜的土壤礦物表征及其鑒定 農業機械學報 2009/S1
60 施用不同水平氮、鉀素對溫室土壤有效養分及水溶性鹽分離子的影響 郇恒福; 周健民; 王火焰; 高艷芳; 段增強 熱帶作物學報 2009/07
61 鄧晶;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基于紅外衰減全反射光譜的溫室土壤鹽分特征研究 土壤學報 2009/04
62 杜振宇;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王清華 鉀在潮土肥際微域中的遷移與轉化 水土保持學報 2009/02
63 王永; 徐仁扣; 王火焰; 姜軍 砷酸根在可變電荷土壤顆粒表面的配位吸附 環境化學 2009/02
2008
64 杭小帥, 王火焰, 周健民.電鍍廠下游水體中重金屬的分布特征及其風險評價.環境科學, 2008, 29(10): 2736-2742 (EI)
65 湯德源, 杜昌文, 王火焰, 周健民, Avi Shaviv.聚合物包膜肥料銨態氮釋放特征研究.土壤學報, 2008, 45(2): 274-279
66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董元華, 劉云.不同粘土礦物對磷污染水體的吸附凈化性能比較.生態環境 2008, 17(3): 914-917
67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馬毅杰, 董元華, 劉云.坡縷石粘土的磷吸附機制及其鐵負載效果研究.巖石礦物學雜志, 2008, 27(5): 477-482
68 金亮,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磷酸氫二銨在酸性土壤中的轉化與垂直擴散.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08, 24 (3): 45-50
69 陳小琴,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銨鉀施用次序和比例對油菜生長和氮鉀養分吸收的影響.土壤, 2008, 40(4): 571-574
70 金亮,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石灰性土壤肥際磷酸二銨的轉化與肥料磷的遷移.磷肥與復肥, 2008, 23(5): 14-18
71 謝文軍, 周健民, 王火焰.重金屬Cu~(2+)、Cd~(2+)及氯氰菊酯對不同施肥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的影響.環境科學, 2008, 29(10): 2919-2924 (EI)
72 聶 軍,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長期施肥條件下不同粒徑土壤團聚體中Bradford反應土壤蛋白質含量的差異.土壤學報, 2008, 45(6): 1072-1080
73 聶軍;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 Bradford反應蛋白質在土壤中作用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土壤 2008/06
74 鄧晶;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紅外光譜在土壤學中的應用 土壤 2008/06
75 金亮;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 石灰性土壤肥際磷酸一銨的轉化及其機制探討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08/06
76 袁會敏; 周健民; 段增強; 王火焰 鹽脅迫下大氣CO2濃度升高對黃瓜幼苗生長、光合特性及礦質養分吸收的影響 土壤 2008/05
77 劉志華; 伊曉云; 王火焰; 沈仁芳 不同品種大白菜苗期吸收積累鎘的差異研究 土壤學報 2008/05
78 郇恒福; 周健民; 段增強; 王火焰; 高硯芳 施用菜籽餅肥對次生鹽漬化溫室土壤有效養分、鹽分及鹽分組成的影響 土壤 2008/04
79 劉志華; 伊曉云; 曾其龍; 王火焰; 沈仁芳 低濃度鎘對大白菜苗期生長及營養元素吸收積累的影響研究 土壤 2008/04
80 王永; 徐仁扣; 王火焰 可變電荷土壤對As(Ⅲ)和As(Ⅴ)的吸附及二者的競爭作用 土壤學報 2008/04
81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張佳寶; 朱安寧 土壤的中紅外光聲光譜研究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8/06
82 周志高; 周健民; 王火焰; 汪金舫 大豆、玉米幼苗根細胞壁的制備與表面性質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8/02
2007
83 王火焰*, 朱樹國, 周健民, 吳禮樹, 杜昌文, 陳小琴.運用四苯硼鈉法準確測定土壤有效鉀素變化的初步探討.土壤, 2007, 39(2): 231-237
84 湯德源; 杜昌文; 王火焰; 周健民; Avi Shaviv聚合物包膜肥料硝態氮釋放特征研究 土壤 2007/06
85 劉志華; 伊曉赟; 王火焰; 高豫汝; 沈仁芳 根相對伸長率不能反映大白菜對鎘的耐性差異 土壤 2007/06
86 謝文軍; 周健民; 王火焰 長期施肥對土壤中氯氰菊酯降解轉化的影響 農業工程學報 2007/11
87 干方群; 周健民; 王火焰; 董元華; 劉云 粘土礦物對磷的吸附性能及其在水體凈化中的應用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7/S2
88 雷明江; 楊玉華; 杜昌文; 王火焰; 周健民; 陳小琴; 田應兵 長期定位施肥試驗中土壤可溶性有機磷的變化規律及其有效性研究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7/05
89 杭小帥; 周健民; 王火焰; 沈培友 粘土礦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 環境工程學報 2007/09
90 陳小琴; 周健民; J.J.Schoenau; 王火焰 離子交換樹脂膜法在銨鉀交互作用研究上的應用及其與養分生物有效性的關系 中國農學通報 2007/09
91 聶軍;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 長期不同施肥對紅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生態特征的影響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3
92 顧培; 鞏萬合; 陳榮府; 王火焰; 沈仁芳; 徐小華 普通消解與微波消解分析植物樣品中Al等元素的方法比較 土壤通報 2007/03
93 陳小琴;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氮肥形態及氮鉀施用措施對水稻生長和養分吸收的影響 中國農學通報 2007/06
94 杜振宇;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陳小琴 NH_4+對K+在土壤肥際微域中遷移和轉化的影響 土壤學報 2007/03
95 雷明江; 杜昌文; 楊玉華;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用三種浸提方法研究長期定位試驗中土壤磷素有效性 水土保持學報 2007/02
96 謝文軍;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HPLC法測定土壤中3-苯氧基苯甲酸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7/02
2006
97 馬成玲, 王火焰, 周健民, 杜昌文, 黃標.長江三角洲典型縣級市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調查與評價.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6, 25(3): 751-755
98 王火焰*, 朱樹國, 周健民, 吳禮樹, 杜昌文, 陳小琴.常規方法準確測定土壤有效鉀素變化可能性的探討.土壤通報, 2006, 37(5): 954-960
99 于飛;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 淹水條件下不同氮肥對水稻土中磷肥轉化的動態影響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06/06
100 于飛;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 不同氮肥對潮土中磷肥轉化的動態影響 中國土壤與肥料 2006/05
101 楊錨; 王火焰; 周健民; 胡承孝; 杜昌文 不同水分條件下幾種氮肥對水稻土中外源鎘轉化的動態影響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6/05
102 謝文軍;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陳小琴 不同施肥條件下氯氰菊酯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及其降解差異 水土保持學報 2006/04
103 李娟; 周健民; 段增強; 杜昌文; 王火焰 CO2與養分交互作用對番茄幼苗葉片碳、氮積累及碳、氮比動態的影響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6/03
104 馬成玲;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黃標 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方法研究——以長江三角洲典型縣級市常熟市為例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06/01
2005
105 王火焰*, 周健民, 陳小琴, 杜昌文, 李壽田, 董彩霞。氮磷鉀肥料在土壤中轉化過程的交互作用II.硫酸銨在水稻土中的轉化。土壤學報, 2005, 42(1): 70-77
104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聚合物包膜肥料研究進展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5/06
105 于飛;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不同氮肥與磷肥的互作效應 生態環境 2005/06
106 李娟; 周健民; 段增強; 杜昌文; 王火焰 控制條件下CO2與養分交互作用對番茄幼苗生長動態的影響 北方園藝 2005/06
107 李娟; 周健民; 段增強; 杜昌文; 王火焰 CO2與養分交互作用對番茄幼苗根生長的影響 西北植物學報 2005/10
108 李娟; 周健民; 段增強; 杜昌文; 王火焰 養分與CO2交互作用對番茄幼苗生長及一些生理指標的影響 西北農業學報 2005/04
109 化全縣;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水溶性有機高分子對紅壤磷吸附特征的影響 水土保持學報 2005/03
110 于飛;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不同形態氮肥對磷肥生物有效性的影響 土壤通報 2005/03
111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Avi Shaviv 聚合物包膜NPK復合肥料養分釋放滯后期的研究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5/02
113 董彩霞; 周健民; 趙世杰; 王火焰 外源鈣對不同鈣敏感型番茄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 應用生態學報 2005/02
114 于飛;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不同氮肥對油菜生長和養分吸收的影響 土壤肥料 2005/01
2004
115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高分子載體控釋尿素的研制 土壤學報 2004/06
116 于飛;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 不同氮肥對油菜B與Mo吸收的影響 生態環境 2004/04
117 杜振宇; 周健民; 段增強; 王火焰 番茄對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反應 土壤 2004/06
118 李壽田;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 陳小琴 磷酸二氫鈣和氯化鉀對烏柵土氮素淋失的影響 環境科學 2004/03
119 杜昌文; 周鍵民; 王火焰; A Shaviv 基于膠粘物質的肥料控釋裝置的方案設計及其養分釋放模擬 農業工程學報 2004/01
120 董彩霞; 周健民; 范曉暉; 王火焰 不同施鈣措施對番茄果實鈣含量和鈣形態的影響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4/01
2003
121 李壽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 不同土壤磷的固定特征及磷釋放量和釋放率的研究 土壤學報 2003/06
122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李壽田 載體緩控釋尿素研制初探 土壤 2003/05
123 李壽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 董彩霞 太湖水稻土中磷的固定和釋放特性的研究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003/02
124 董彩霞; 周健民; 王慶亞; 喬麗雅; 王火焰 缺鈣對不同鈣效率番茄幼苗鈣吸收及幼莖解剖結構的影響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3/02
125 董彩霞; 周健民; 王火焰 不同番茄品種對缺鈣敏感性的差異 西北植物學報 2003/05
126 董彩霞; 周健民; 范曉暉; 王火焰; 段增強 花期減少施鈣量對不同鈣效率番茄果實鈣形態和含量的影響 植物生理學通訊 2003/02
127 李壽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 化感作用在雜草控制中的應用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3/01
2002
128 杜昌文; 王運華; 王火焰; 周健民 不同甘藍型油菜及其F1硼效率差異與單糖的關系 植物生理學通訊 2002/06
129 李壽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概況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2/04
130 杜昌文; 徐芳森; 王火焰; 王運華 不同硼效的甘藍型油菜品種中硼的運輸差異 貴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物科學版) 2002/03
131 李壽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杜昌文 植物化感育種研究進展 安徽農業科學 2002/03
132 王火焰; 王運華 不同硼效率甘藍型油菜品種懸浮細胞的硼鈣營養效應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2,8(1):100-104。
133 杜昌文; 王運華; 徐芳森; 王火焰 不同硼效率甘藍型油菜品種中硼的形態及其相互關系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2/01
134 董彩霞; 周健民; 段增強; 范曉暉; 賀發云; 王火焰 不同番茄品種苗期對缺鈣脅迫的反應中國蔬菜 2002/02
2002年以前的
135 董彩霞; 周健民; 段增強; 范曉暉; 王火焰 番茄臍腐病發生機理研究綜述 園藝學報 2001/S1
136 李壽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 植物化感作用機理的研究進展 農村生態環境 2001/04
137 王火焰; 王運華; 周建民 細胞培養技術在植物營養研究領域中的應用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1/03
138 杜昌文; 王運華; 徐芳森; 王火焰 一個甘藍型油菜硼素營養遺傳指標的建立及其應用初探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00/03
139 王火焰; 王運華; 吳禮樹硼鈣營養對甘藍型油菜IAA含量的影響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1998/04
140 王火焰; 王運華; 吳禮樹 不同硼效率甘藍型油菜品種的硼鈣營養效應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 1998/02
國際會議論文:1. Wang H.Y., Sun H.X., Zhou J.M., Cheng W., Du C.W., Chen X.Q. Potassium extracting power, a key factor determin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odium tetraphenlylboron method to evaluate soil K availability to plant. In: Proceeding of 19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oil Solutions for a Changing World. 1- 6 August 2010, Brisbane, Australia. pp231-234.
2. Du C.W., Zhou G.Q., Wang H.Y., Chen X.Q., Zhou J.M. Depth profiling of soil clay-xanthan complexes using step-scan mid-infrared 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 In: Proceeding of 19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oil Solutions for a Changing World. 1- 6 August 2010, Brisbane, Australia. pp27-30.
3. 王火焰, 孫海霞, 周健民, 杜昌文, 陳小琴.表征土壤鉀素有效性的四苯硼鈉法提取條件研究.見: 周健民等主編, 土壤鉀素動態與鉀肥管理, 南京, 河海大學出版社, 2008, pp85-90
4. 周健民, 王火焰.土壤鉀素形態與轉化.見: 周健民等主編, 土壤鉀素動態與鉀肥管理, 南京, 河海大學出版社, 2008, pp3-9
5.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陳小琴.紅外光聲光譜測定潮土中的有效鉀.見: 周健民等主編, 土壤鉀素動態與鉀肥管理, 南京, 河海大學出版社, 2008, pp91-96
6. 陳小琴, 周健民, 王火焰, 杜昌文.銨鉀用量和施用次序對養分生物有效性的影響.見: 周健民等主編, 土壤鉀素動態與鉀肥管理, 南京, 河海大學出版社, 2008, pp141-145
7. Wang T., Zhou J.M., Wang H.Y., Chen X.Q., Du C.W. Availability of MCP in the fertisphere soil. 見: 李華棟主編, 農業持續發展中的植物養分管理,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pp230-237
8. Wang H.Y. and Zhou J.M.. Effects of application of ammonium and potassium on mono-calcium phosphate transformations in soils.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hosphorus fertilizer use in China”. Chinese Academy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ation, Canadian Potassium and Phosphate Institute (PPI/PPIC) (eds.) Press of Chinese Agriculture, Beijing, 2005, pp166-176.
9. Wang H.Y., Subbarao G.V., Ito O. and Nakahara K. Regulation of nitrification inhibitory (NI) activity in the root exudates of Brachiaria humidicola. Plant nutrient for food security,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China. 2005, 478-479
10. Subbarao G.V., Ito O., Wang H.Y., Nakahara K., Suenaga K., Rondon M., Rao I.M., Lascano C. and Ishitani M. Root exudates of Brachiaria humidicola inhibit nitrif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is unique biological phenomenon. Plant nutrient for food security, huma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China. 2005, 444-445
11. Wang H.Y., Subbarao G.V., Ito O. Nakahara K. 2004. NH4+-N is the trigger for the release of NI (nitrification inhibitory) activity in root exudates of B. humidicola. Programme and Abstrac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nitrogen conference. Oct. 12-16, China. pp88.
12. Subbarao G.V., Ito O. Wang H.Y., Nakahara K. Ishikawa T. Suenaga K. Samejima H. Rondon Marco, Rao I.M., Ishitan M. 2004. Can nitrification be inhibited/regulated biologically? New approaches to develop germplasm to minimize nitrogen losses in crop-livestock systems. Programme and Abstrac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nitrogen conference. Oct. 12-16, China. pp225.
13. Wang H.Y., Schubert S., Wissemeier and Steffens D. Chemo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s with a synthetical organic material. Proceedings of Soil remediation.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pollution and remediation, Nov.9-12, Nanjing, China. pp282-283
14. Wang H.Y., Subbarao G.V., Ito O. What triggers NI(Nitrification inhibitory) activity in root exudates of Brachiaria humidicola. 2004. Abstract of the annual meeting, Japan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Vol. 50 pp 78.
15. 花期減少施鈣量對不同鈣效率番茄果實鈣形態和含量的影響 董彩霞; 周健民; 范曉暉; 王火焰; 段增強 第八屆全國青年土壤暨第三屆全國青年植物營養與肥料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 中國會議 2002-11
學術交流:
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1、2002.8: 第17屆國際土壤大會(泰國曼谷)。
2、2004.9: 日本土壤與植物營養學會大會(日本福崗:口頭報告)。
3、2004.10:第3屆國際氮素大會(南京:口頭報告)。
4、2004.11:第2屆國際土壤污染與治理大會(南京:摘要論文)。
5、2005.9: 第15屆國際植物營養學大會(北京:墻報)。
6、2006.11:第11屆國際鉀素學術研討會(珠海:口頭報告)。
7、2008.9: 第十一次中國土壤大會IPI專場(北京:口頭報告)。
8、2010.8:第19屆國際土壤大會(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墻報)。
9、2012.7:第12屆ISSAS-IPI鉀素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成都:口頭報告)。
10、2013.8:第17屆國際植物營養大會(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11、2014.6:第20屆國際土壤大會(韓國濟州:口頭報告)。
12、2014.12: 第14屆國際土壤與植物分析會議(美國夏威夷:口頭報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火焰研究員應邀來貴州大學農學院講學
發布時間:2015-08-05
2015年8月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王火焰研究員應邀來我院作題為《根區施肥理論與實踐》和《肥料養分真實利用率計算與施肥策略》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農學院副院長劉鴻雁教授主持,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何騰兵教授出席了報告會,我校農學院及相關學院師生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在我校農學院南校區農生樓517舉行。
王火焰研究員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室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課題、農業部公益性行業專項和國際合作項目等課題,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SCI論文50余篇。報告會上,王火焰研究員在報告《根區施肥理論與實踐》中主要介紹了作物養分低效的原因、根區施肥的必要性并對今后根區施肥研究進行了展望,在報告《肥料養分真實利用率計算與施肥策略》中針對目前肥料利用率結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肥料真實利用率的計算方法,指出肥料真實利用率的優點以及對未來施肥策略和研究進行了展望。在學術報告過程中,王火焰研究員詳細回答了師生提出的各種學術問題,進一步觸動了農學院師生的科研興趣。王火焰研究員精彩耐心的講解贏得了廣大師生的陣陣掌聲,此次學術報告會,增進了我院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的學術交流,為推進和加強我院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的合作研究打下了基礎。
榮譽獎勵:
1、參加完成的“綠色高效肥料的創制及其應用”科研成果,榮獲201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2011年獲得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榮譽稱號。
悠悠“農”字情 拳拳赤子之心
——記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室主任王火焰
《淮南子•說林訓》有言,土壤布在田,能者以為富。在幅員遼闊的大地上,土壤為作物提供了水分和養分,依托于此,我國樹立了農業大國之名。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他們日曬雨淋、揮汗如雨專注于改良土壤養分、培育優質作物,化腐朽為神奇,將貧瘠的土地變豐饒,以科技進步振興農業,助力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室主任王火焰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多年致力于土壤養分轉化與肥力評價、高效施肥理論與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解決了我國土壤養分研究領域的難題。
農村飛出的金鳳凰
王火焰1971年出生,祖籍安徽省懷寧縣,出生于地地道道農民家庭的他,從小接觸最多的就是廣袤無垠的土地。每逢寒暑假,王火焰就卷起褲管,加入到家里雙季稻的田間勞作,他吃苦耐勞,辦事麻利,為父母分擔了不少農活。雖然務農占去了王火焰的一部分時間和精力,但是在學習上他從來沒有放松過,他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在學校,王火焰勤思考,愛動腦,考試拿第一也經常不在話下。1989年,以全班第一的優秀高考成績,王火焰被華中農業大學土化系土壤與植物營養專業錄取,他終于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在學習的道路上,多年來他總是能以自己獨到的視角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善于思考鉆研。在學校時,各方面表現均十分突出。王火焰說:“我喜歡動腦筋、喜歡把事物的內在規律找出來,所以無論做什么事,我相信只要能夠積極思考,就一定可以取得成果。”他順理成章地獲得了班級唯一的保研資格,并且獲得機會直接攻讀了博士學位。期間,王火焰主要從事植物營養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就“油菜硼和鈣營養的交互作用機制”開展一系列的試驗研究,取得了杰出的研究成果。
但是王火焰漸漸感覺到,植物生理研究在有限的設備條件下較難深入下去,即便將植物生理機制解釋清楚之后,也還是要從土壤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促進植物利用養分,而自己似乎對土壤肥料的研究更感興趣。1999年從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畢業后,王火焰毅然選擇前往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從此一直從事土壤肥料學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截至目前,王火焰已發表各種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50余篇,并獲得201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土壤鉀素研究的傳承人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是我國土壤科學領域中研究實力雄厚、分支學科齊全、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的國家級研究中心。其中,有一支專門從事鉀素研究的工作小組。從謝建昌老先生到周健民院長,鉀素的研究日漸深入,成果也不斷豐碩。作為第三代土壤鉀素研究的傳承人,王火焰在前輩的基礎上,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土壤鉀有多種形態,長期以來人們對決定土壤鉀素肥力關鍵的非交換態鉀認識不清,通常認為這部分鉀含量僅占全鉀量的2%?8%。王火焰在進行“土壤鉀素變化的定量測定方法與有效鉀庫容量”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用提取力強的四苯硼鈉法長時間提取多種土壤中的非交換態鉀,都會存在一個最大值,其量平均可達土壤全鉀量的40%。由于四苯硼鈉法不會破壞土壤礦物結構,而且該法提取的非交換態鉀最大值與常規土壤速效鉀、緩效鉀和全鉀量之間都沒有必然的相關性,王火焰得出了土壤非交換態鉀與礦物結構態鉀可以區分的結論。王火焰的團隊通過進一步研究證實:土壤非交換態鉀才是土壤有效鉀庫的主體,其釋放速率和釋放量才是決定土壤供鉀潛力的關鍵。許多土壤鉀素有效性測定方法包括最常用的速效鉀測定方法不能很好地表征這部分鉀的有效性,因而很難準確地對土壤供鉀能力和潛力作出準確預測。王火焰團隊在系列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土壤鉀素有效性分級的定量測定方法體系,這一成果將是土壤鉀素有效性準確評估強有力的手段,應用前景廣闊。
肥料利用率問題的思考者
科學施肥是促進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而肥料利用率是衡量各種施肥措施是否科學高效的重要指標。針對當前我國肥料利用率低而肥料對糧食生產又極其重要的現狀,王火焰提出一系列疑問:目前肥料利用率數據是否正確?存在什么問題?怎樣進行肥料利用率的正確計算與評估?
帶著這些問題,王火焰參與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對肥料養分真實利用率計算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中,王火焰發現當前普遍采用的肥料表觀利用率公式計算的結果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無法明確合理施肥應該達到的最佳肥料利用率目標是多少。如果土壤保肥性較強,土壤—作物系統中肥料養分損失率很低,目前肥料利用率算法得到的數值比較低可能是合理,也是好的事情。此時片面提高肥料表觀利用率一方面難以實現,另一方面短期提高表觀利用率的措施從長期看可能是錯誤的。其次是肥料表觀利用率無法反映肥料損失率,施肥量合理時,保肥性能好的土壤會比保肥性差的土壤肥料表觀利用率低,即不同類型的土壤上,同等施肥量情況下會存在肥料表觀利用率高,其損失率也越高的情況。其三由于存在前兩個缺點,僅根據肥料表觀利用率數據實際上既無法準確判斷施肥措施的好壞,也無法正確指導施肥實踐。基于常規肥料表觀利用率的這些嚴重缺點,王火焰經過反復推導和思考,提出了與肥料養分損失率直接對應的肥料養分真實利用率的計算公式,其核心是肥料養分真實利用率與損失率之和為100%。這一公式,為各種施肥措施是否高效提供了有效的評價指標,它清楚地反映出肥料養分被植物吸收利用及損失掉的比例,為肥料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提供了直接的數據證據。在這些新思路的基礎上,高效施肥和養分管理措施將會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可持續性。
普通肥料根區一次施肥技術的開創者
提高肥料養分利用率既是糧食持續高產的需要,也是節約肥料資源、減輕農田面源污染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求。王火焰提出了解決肥料養分高效利用問題的三個法寶:其一采用“肥料養分真實利用率”用來判斷施肥是否存在問題;其二通過提高“土壤保肥性”來降低肥料進入土壤之后的損失率,并使作物對當季肥料養分供應的依賴性和施肥技術要求下降;其三在土壤保肥性無法滿足要求的情況下,采用“根區施肥”技術。
在合理的肥料品種、用量、施肥時間和位點這4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關鍵點中,王火焰提出,根區施肥要排在第一要位,它是未來大幅度提高肥料當季利用率的必然和關鍵措施。對于施肥位點,王火焰介紹說,前人通常考慮的是尺度稍大的田塊位點,如不同田塊如何合理施肥是當前測土施肥和精準施肥的目標,也有人考慮尺度較小的耕層位置,如肥料深施、穴施或條施均可以不同程度提高肥料利用率,而根區施肥是考慮肥料擴散后的肥際動態范圍與根系生長形成的根際動態范圍的最佳吻合,是高效施肥的最理想模式。“這方面需要研究的東西比較多,肥料施入土壤后如何擴散,會形成多大的一個區域,不同區域分配到的養分濃度是多少?根系適合的養分濃度范圍是多少?作物根系往哪長,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根肥如何互作?根區施肥的彈性空間有多大?這些都是我們今后要研究的內容。”目前王火焰團隊的研究結果證明,對于主要大田作物如水稻、小麥和玉米,完全可以通過施肥機械的創新,將普通肥料一次施用到根區,實現節肥、省工、環保、作物更高產和農民顯著增收的目標。比如說水稻,采用普通尿素一次根區施肥效果極佳,在一些田塊當季氮肥損失率最低可以降到5%以內,而且根區施肥有時較常規施肥方式顯著增產,最高可達30%?50%,常規施肥方法即使分次多施肥也無法達到根區一次施肥的產量。但根區施肥對施肥機械有更高的要求,目前亟需有實力的農機制造企業與他的團隊進行合作攻關。王火焰堅信,對于主要的大田作物,普通肥料根區一次施肥將是未來實現肥料養分高效利用、環境友好、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最佳途徑,將會在實現我國農業節肥減藥的目標中發揮突出的作用,也將是一次新的農業技術革命。
正如王火焰所說,土壤研究取得成果不在一朝一夕之間,需要科研工作者潛心其中,躬耕實踐。白天,他不畏烈日,在野外試驗田測量數據,夜晚,他輾轉反側,所思所想的仍舊是科學的難題。舍己忘利,全憑一顆深愛農業的赤子之心;革故鼎新,只仗一腔學以致用的濟世豪情。所謂無私奉獻,為國為民,王火焰便是如此。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6年第3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