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周先舉,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常州二院神經疾病研究室主任和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神經內科醫師。長期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積極開展重復經顱磁刺激技術的基礎研究和臨床。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4 年畢業于蘇州醫學院,從事基礎醫學教學和科研。
2005年在中國神經科學院神經研究所郭愛克院士實驗室獲得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
2005-2007年在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
2007-2009,在密歇根州立大學從事神經可塑性和神經疾病的分子機制研究,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
2012年,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資料更新中……
研究方向:
從事神經科學研究,主攻腦梗塞后遺癥、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等。
承擔的科研項目:
在美國獲得過美國心臟協會中風基金資助;自美國歸來后,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南京醫科大學科技發展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常州市科技支撐項目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bdnf基因轉錄的表觀遺傳調節在重復經顱磁刺激恢復大鼠腦缺血后神經功能中的作用”。
科研成果:
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親自撰寫10篇SCI論文,同時輔助其它科室發表數以10篇SCI論文。
建立經顱磁刺激技術恢復神經功能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推動重復經顱磁刺激技術臨床研究以及臨床應用。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種大腦皮質的無創性磁場刺激技術,是近來迅速發展的一種無痛、無創傷、安全、有效且操作方便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可用于治療腦梗塞后遺癥(癱瘓、失語、吞咽困難等)、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等常見神經疾病,因而將有著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因其無痛、非創傷性,實現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虛擬地損毀大腦探索腦功能及高級認知功能。與PET、FMRI、MEG并稱為“二十一世紀四大腦科學技術”。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1 在急性大鼠腦片神經元損傷引起的突觸內和突觸外NMDA受體的共激活導致細胞死亡 周先舉 中華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 2014-09-19
2 金屬基質蛋白酶-2和9基因多態性與小動脈閉塞性卒中相關研究 張敏; 朱武生; 惲文偉; 周先舉; 殷勤; 徐格林 第9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南京論文匯編 2013-07-05
醫學中的科學和哲學——我院博士論壇第二講開講
5月14日下午,由我院神經疾病研究室主任周先舉博士主講的博士論壇第二講——《醫學中的科學和哲學》,在陽湖院區行政樓8樓會議中心如期舉行。講座現場氣氛熱烈,我院博士、碩士研究生等醫務人員及統招研究生都參加了此次論壇。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覺得醫學和科學關系緊密,而和哲學似乎掛不上鉤。周先舉博士的講座內容讓在場的聽眾徹底顛覆了這一傳統觀念。周先舉博士首先從什么是疾病、什么是醫學這些最基礎的概念引出話題,闡述了醫學是以人為目的,并且最終以幸福為最終目標。緊接著在闡述醫學和科學的關系時,周博士圖文并茂地向大家介紹了科學是推動醫學發展的巨大力量,醫學在日益尋求科學依據的過程中形成了循證醫學、轉化醫學和精準醫學等。但是僅僅依靠科學是不能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的,所以必須強調哲學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周先舉博士告訴大家,醫學哲學同本同源,共同產生和來源于生命,因此,未來醫學的發展模式理應是全方位和綜合性的,既要有有形的生理、病理治療手段,又要有無形的心理、精神治療方法,同時還具有“中性”的醫學研究功能。對人類醫學的研究,必須要以哲學的整體觀、系統觀、辯證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把醫學置于社會的、文化的、生理的、病理的、心理的、疾病的全方位中來考慮。
本次論壇周先舉博士以《醫學中的科學和哲學》為題,就是要讓大家明白從事醫務工作,不僅僅要具有專業技能,而且要具備以人為本,處處為病人著想的職業操守,這與首期論壇——秦錫虎博士主講的《提高軟實力、做個好醫生》有一脈相承之意。(宣傳科)


來源: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2015-05-15
常州市醫學會召開第四次精神醫學年會
9月20日,常州市第四次精神醫學年會在解放軍第102醫院召開,來自全市各級醫療機構以及各類心理咨詢中心共128名代表參會。
在本次年會上,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常務委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陸崢教授,江蘇省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南京腦科醫院姚志劍教授分別就《精神分裂癥的早期干預研究》、《抑郁癥療效預測的影像學研究》等作了專題授課。常州市精神醫學專家余海鷹、曹音、李寧、王瑞文、周先舉等也作了交流發言。
本次年會特設了青年醫師論文演講比賽,來自市一院、市二院、市德安醫院、解放軍第102醫院的10名青年醫師參加了比賽,最終來自解放軍第102醫院的潘園園醫師獲得一等獎。
常州市擁有精神疾病專科醫院5家,分別為解放軍第102醫院、常州市德安醫院、武進第三人民醫院、金壇第二人民醫院和溧陽市南渡鎮衛生院,共開設床位1700余張。在余海鷹主任委員的帶領下,市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和科普宣傳活動,服務于我市的精神衛生事業。同時,科研工作碩果累累,近年共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6項。

精神醫學年會現場
來源:常州市醫學會 2014-09-22
榮譽獎勵:
2014年被評為“江蘇特聘醫學專家”。
附:
周先舉成為我市第一位江蘇省特聘醫學專家
日前,第3批江蘇特聘醫學專家名單出爐,我院神經疾病研究室負責人周先舉入選,成為我市首位江蘇特聘醫學專家。
據了解,省委組織部、省衛生計生委等部門自2012年啟動實施江蘇特聘醫學專家計劃,旨在引進海外高層次醫學領軍人才,進一步提升全省醫學科技水平和衛生服務能力。截至今年,全省共有24名江蘇特聘醫學專家,常州市醫生入選尚屬首次。
周先舉從蘇州醫學院臨床醫學本科畢業后,留校執教多年,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接受國際一流的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訓練,并先后在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深造,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助理教師和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助理教授。2012年回國后,就職于市第二人民醫院。
周先舉結合自身學科背景,以基礎理論研究為支撐和切入點,推動重復經顱磁刺激技術臨床研究以及臨床應用。重復經顱磁刺激,是一種大腦皮質的無創性磁場刺激技術,可用于治療腦梗塞后遺癥(癱瘓、失語、吞咽困難等)、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等常見神經疾病。
“我希望能建立一個以理論研究為基礎、結合教學與臨床應用的開放式平臺,為本院、本地區培養與國內外接軌的醫學人才,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兩年來,周先舉在市二院的支持下建立了約400平方米、設施齊全的神經疾病研究室,堅持每周舉辦學術活動,并開展個體化基因用藥檢測等多項臨床檢測項目。今年,他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以及常州科技支撐(社會發展)各1項,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8篇。
科教興衛是我市二院一貫的發展宗旨。近5年來,全院共發表SCI論文120余篇、中華級近120篇、國家級核心期刊300余篇;已有198人擁有教師資格證,其中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副教授25人,講師134人;有博士生培養點1個、碩士生培養點22個,博導和碩導69名。
來源: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2015-01-09
周先舉:大腦奧妙的探秘人
龍城常州,市二院陽湖院區內,有一座約400平方米與國際接軌的神經疾病研究室,里面有各式先進的實驗儀器設備。在這里,周先舉正率領著他的團隊努力地工作著。能建立一個以理論研究為基礎、結合教學與臨床應用的開放式平臺,為本院、本地區培養與國內外接軌的醫學人才,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這是周先舉一直以來的一個夢想,而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給了他這樣一個寬廣的舞臺,讓他的夢想落了地。
“夢想一直支撐我走到現在”
周先舉從年少時就是一個擁有人文情懷的人。正是由于當年村子里生病的人很多,讓他產生了要學醫治病救人的想法。1989年順利地考取了蘇州醫學院,使他懸壺濟世的理想揚帆起航。五年的大學生涯,周先舉除了深入鉆研專業書之外,還廣泛閱讀了很多心理學以及哲學方面的書籍。那時醫學院開設“神經生物學”的課程,促使他對探索人的大腦奧秘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
有科學家論證:興趣是一個人積極探究事物的原動力,它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像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無比堅韌。只有濃厚的興趣才是人們不懼艱難堅持下去的動力,也只有這樣才最終會走向成功。周先舉正是如此。大學畢業后毅然留校做了七年的老師,在這期間,他探索人腦奧秘的欲求越來越強烈,廣泛涉獵了神經科學相關的領域,尤其是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和神經生物化學,打下了堅實的神經科學理論基礎。為了更高的追求,他堅定報考了有著“中國神經科學一面旗幟”美稱的中國神經科學研究所,在那里接受國際一流的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訓練。據周先舉回憶,那段學習生涯對他的科研人生產生了極其深遠和重要的影響。在這樣一個國際化的平臺,無論是從學術上還是從眼界的開闊上,都算得上他人生中一個里程碑。
后來周先舉又先后到美國的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深造,并且最后兩年還擔任了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又是一個七年!這七年的美國生涯可以算是周先舉科研人生上的一個加油站,讓他在獨立思想的建立以及科學見識的拓展上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更為可貴的是,在這個階段,他敢于向學術權威理論挑戰。
帶著在美國對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疾病的研究所得,周先舉選擇了回到祖國,并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他內心只是想能以務實的精神,能將一身所學為更多的國人服務,踏踏實實地做些事情就夠了。在周先舉看來,科學終究只是一種工具,最終是為人的幸福服務的。醫學更是如此,目的就是通過促進人們的健康,從而追求幸福的生活。
擁有深厚的科研基礎、多年的豐富教學經歷、迅速積累的臨床醫學經驗以及對國際行業前沿的敏銳感知,如何將自己的才智得以充分發揮,能夠把臨床、科研、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找到一個切入點,不僅能夠造福更多病人,而且培養更多高層次的醫學人才,走一條屬于自己的嶄新道路。這是周先舉回國之后一直執著探索和追求的。
無創性腦刺激:讓更多腦病患者找到福音
作為一個醫學方面的專家,周先舉回到國內之后發現,國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準都有了日新月異的飛速提高,但同時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民的身體素質讓人堪憂,尤其是神經疾病進入到了一個高發階段。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腦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顯著上升趨勢。統計局最新公布資料顯示,2014年常州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52.33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1.1%,比2013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隨之而來的是,腦血管病、帕金森癥、老年性癡呆、腦損傷、慢性疼痛等神經疾病發病率的大幅增加。由于大腦負責思維、記憶、意志及行為,神經疾病往往造成病人心智功能下降,最終影響到日常的生活,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經濟負擔。據預測,未來30年我國將是世界上患有神經精神疾病人數最多且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全球每4個神經精神患者之中就有一個中國人,嚴峻的形勢更凸顯出腦功能的后期康復的重要性。
為此,周先舉決定結合自身學科背景,以基礎理論研究為支撐和切入點,廣泛地與國內外先進機構建立合作和培訓關系,建立經顱磁刺激技術恢復神經功能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推動重復經顱磁刺激技術臨床研究以及臨床應用。
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是一種大腦皮質的無創性磁場刺激技術,是近來迅速發展的一種無痛、無創傷、安全、有效且操作方便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可用于治療腦梗塞后遺癥(癱瘓、失語、吞咽困難等)、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等常見神經疾病,因而將有著很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因其無痛、非創傷性,實現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虛擬地損毀大腦探索腦功能及高級認知功能。與PET、FMRI、MEG并稱為“二十一世紀四大腦科學技術”。
現階段,rTMS的基礎研究明顯滯后于臨床治療,因此它的機制研究是一個相對薄弱環節,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討。周先舉借助于美國的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疾病的研究背景,利用自己科研優勢積極尋找基礎應用和臨床應用的切入點,大力推動這門技術的基礎研究以及臨床應用。周先舉希望,通過對這項技術的研究可以給長期被腦梗塞后遺癥、帕金森病、老年性癡呆、偏頭痛、癲癇以及腦脊髓損傷等常見神經疾病困擾的病人帶來福音。
周先舉曾經見過一位腦中風后的患者,完全忽視自己身體左側的情況,連穿衣都成問題。經檢查,患者視力完全正常,只是中風損傷的右側頂葉相關的大腦神經元,對左側的感覺信息加工出現障礙,從而造成了“偏身忽視”。周先舉解釋說,傳統上功能恢復包括理療、藥物、功能鍛煉等治療方式,而重復經顱磁刺激,則直接刺激大腦神經元,改變神經網絡的可塑性,最終促使大腦功能恢復,因而治療腦梗塞后遺癥有較好的效果。
每個神經科醫生都應該是半個“哲學家”
初到常州二院的時候,周先舉還是一個“光桿司令”。他明白現在的社會必須以團隊生存,這是大勢所趨,所以建立團隊和培養人才成為擺在他面前的當務之急。
兩年多即將過去了,從當初的單槍匹馬到如今一個朝氣蓬勃和奮發向上的十多人。周先舉帶領著這個快速成長的團隊,朝著夢想邁進。對待團隊成員,周先舉展現的是他特有的親和力和向心力。他明白作為一個團隊的核心,想要獲取凝聚力,不僅在于自身的學識淵博,更重要的是在品格上讓人信服。在大學當老師期間,周先舉就表現出這兩方面的魅力。他不僅善于教授醫學課程,還深受學生的愛戴。如今,周先舉對于團隊成員給予絕對地信任,一方面給予他們科研方向、工作思路和技術路線的悉心指導;另一方面總是鼓勵他們獨立思考、自主思維、相互學習和共同提升。或許受到多年的美國文化的熏陶,周先舉的團隊管理模式很開放式的,盡力創造一種自由的氛圍和空間。他在科研上嚴謹細致,在生活中充滿人文關懷,盡量少批評,更多正能量的鼓勵,使大家在一種快樂溫馨的團隊氣氛中能充分發掘出每一個人的潛能,激發出更大的創造力。
每周五,研究室的會議室里都會擠滿了團隊的成員,甚至還有來自其他科室的醫生、研究人員以及研究生們。這是周先舉團隊的一個“例行節目”,他們圍桌而坐,或是聽周先舉講解科研論文的英文寫作,培養科研邏輯思維,或是探討實際科研中的思路和問題,或是批判式和務虛式地探討國際著名雜志上已經發表的研究工作。一時間,這小小的會議室就化為任由思維徜徉的海洋。“做科研,缺不了人氣,因此我致力于營造一種學術氣氛,就是為了打造一支醫學人才梯隊隊伍”周先舉如是說。回國兩年來,他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親自撰寫10篇SCI論文,同時輔助其它科室發表數以10篇SCI論文,涉及到醫學各個領域,充分展示他深厚的醫學科研基礎和寫作功底以及廣博的醫學知識。相信因此他日后會做出更大的成績。
周先舉所講的內容往往會讓在場的聽眾徹底顛覆傳統觀念。比如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覺得醫學和科學關系緊密,而似乎并不相關于哲學。但從青年時間就飽讀哲學書籍的周先舉并不這么認為。他首先從什么是疾病、什么是醫學這些最基礎的概念引出話題,闡述了醫學是以人為目的,并且最終以幸福為最終目標。緊接著在闡述醫學和科學的關系時,周博士繼續向大家介紹科學是推動醫學發展的巨大力量,醫學在日益尋求科學依據的過程中形成了循證醫學、轉化醫學和精準醫學等。但是僅僅依靠科學是不能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的,所以必須強調哲學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周先舉的觀點主張醫學哲學,共同產生和來源于生命。因此,未來醫學的發展模式理應是全面和綜合性的,既要有有形的生理、病理治療手段,又要有無形的心理、精神治療方法,從而把醫學置于社會、文化、心理、生理和病理的全面來考慮。
周先舉甚至得出一個結論:一個優秀的神經科醫生到了一定程度,應該是半個“哲學家”。他的這一番“醫學中的科學和哲學”的論題,其實就是要讓大家明白從事醫務工作,不僅僅要具有專業技能,而且要具備以人為本,處處為病人著想的職業操守。周先舉實際上是回國后以非常優異的成績取得職業醫生執照的。由于堅實的醫學基礎和科研能力、濃厚的人文關懷、不斷學習創新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溝通能力,他目前在臨床實踐中得心應手。他致力于臨床、科研和教學的真正結合,是一個難得的復合型人才。此時他正實現好科學家、好醫生和好老師于一身的夢想。
在人才培養方面,周先舉言傳身教,將自己的經驗傾囊而出,期待能培養出一批能和國內外行業前沿接軌的優秀醫學人才。他認為,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科研工作者要具有至少以下幾點素質:
首先是細致認真的工作態度,要觀察每一個細節。這種嚴謹貫徹在很多方面,不僅僅是在科研實驗中,還包括譬如科研設計與文章寫作上,都要細致入微。其次是多交流。交流溝通的過程是一個產生新想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第三是邏輯思維和批判精神,周先舉常常鼓勵年輕人要有邏輯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在他看來,科研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種批評的精神,再好的科研工作哪怕發表到國際最頂尖的雜志上,總有缺陷,因此,不能迷信絕對的權威,而是要有獨立思考和邏輯判斷的能力。最后是了解世界的前沿。周先舉認為無論是做哪一行,都要對行業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要有一個敏銳的思維。不要局限眼前,要放眼全球。不久前,周先舉還參加了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國際腦刺激會議。這是國際上的一個前沿會議,在他看來,腦刺激應用于臨床治療和全球性重視腦科學的研究息息相關。通過腦刺激治療神經精神疾病在國際上正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信號。
高校—研究所—醫院—轉化中心,這是周先舉的人生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夢想照亮他前行的路。研究室已經建立1年多了,周先舉忙起來的時候很難分得清工作和生活。只要有空閑時間,他不是拿著厚厚的醫學專業書籍或者英文文獻閱讀,就是在計算機前細致撰寫或修改英文文章。但他并不認為這是負擔,相反他非常享受當下的狀態。他有信心讓自己的研究室能夠再上臺階,做到全國聞名,做成和國際前沿接軌的高水準平臺,能夠把科研成果盡快運用到臨床,早日解除更多病患的痛苦。
專家簡介:
周先舉,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常州二院神經疾病研究室主任和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神經內科醫師。長期從事神經科學研究,積極開展重復經顱磁刺激技術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在美國獲得過美國心臟協會中風基金資助;自美國歸來后,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南京醫科大學科技發展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常州市科技支撐項目等。2014年被評為“江蘇特聘醫學專家”。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5年第9期 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