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孫和平,男,1955年8月出生,江蘇人,博士。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學位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和中國-比利時政府科技合作項目中方首席科學家。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6年12月至1980年7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合肥)學習。
1980年8月至1991年10月: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漢)工作。
1991年11月至1996年1月:比利時Louvain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1996年2月至今: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2005年2月至今:任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社會任職:
1. 中國礦業大學兼職教授。
2. 中南大學兼職教授。
3. 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首席專家。
4. 國家重力場與固體潮研究協調小組副組長。
5. 國內期刊《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副主編。
6. 湖北省測繪學會副理事長。
7. 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六屆全省委員會委員。
8. 湖北省地球物理學會理事。
9. 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
10.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
11. 《科學通報》特邀編輯。
12. 《自然科學進展》、《中國科學》、《測繪學報》、《地震學報》、《地球空間信息》編委。
13. 國際期刊《Journal of Geodesy》編委。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地球重力場與固體潮理論、數據處理和地球動力學方面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后主持承擔并完成了科學院和國家教委回國留學人員科研基金、中科院院長基金、國家攀登項目三級課題、中科院重點項目、國際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基金面上、重點、杰青和創新群體等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利用全球超導重力儀觀測網絡資料研究地球的簡正模,2007。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利用國際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研究地球自由振蕩,2003。
3.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
4. 中家科技部重點國際合作項目,地球與空間科學前沿若干問題研究-中國比利時政府合作"。
5. 中德合作項目,與德國漢諾威大學大地測量研究所專家共赴云南山區滇西地震試驗場進行絕對和相對重力野外測量。
科研成果:
1. “地潮的理論模擬及中國重力固體潮實驗研究”,獲1998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2. “現代地殼運動與地球動力學研究”,獲200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3. 2008年武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4. 2009年參加我國二代導航系統建設科研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5. 2010年獲批主持國家重大科學設備儀器開發專項
6. 2011年“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科技部批準建設
7. 2012年獲得的省部級自然科學與科技進步成果獎就有7項,其中3項一等獎。
(1)地球液核動力學效應的研究與檢測 徐建橋; 孫和平; 羅少聰; 郝興華; 陳曉東; 周江存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4-12-14
(2)中國大陸形變場和重力場時空變化及動力學機制 朱耀仲; 王勇; 孫和平; 歐吉坤; 鐘敏; 陸洋; 徐建橋; 閆吳明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3-12-01
(3)地球動力學研究中的精細重力場證據 孫和平; 徐建橋; 許厚澤; 羅少聰; 陳曉東; 雷湘鄂; 周江存; 郝興華; 周百力; 劉明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3-12-10
(4)利用國際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研究地球自由振蕩 孫和平; 徐建橋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6-12-01
(5)重力場的精細頻譜特征及其地球動力學意義 孫和平; 許厚澤; 徐建橋; 雷湘鄂; 羅少聰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01-01
8. 建立和完善武漢國際重力潮汐基準;精密測定全球重力潮汐參數;發展大氣變化對重力場觀測影響理論;利用全球地表超導重力觀測探討最新全球海潮模型的適定性;檢測地球液態地核的自由核章動現象、地球自由振蕩和地球固態內核的平動振蕩現象,構制考慮液核近周日共振效應的重力潮汐模型。
9. 在球形、非旋轉、各向同性分布的彈性地球模型基礎上構造和引進大氣重力格林函數,解決了質量密度隨高程分布復雜的負荷計算和理論模擬問題。接著又系統深入地討論了格網劃分、不同水汽含量、地球模型、氣壓高程、臺站高程、周圍地形、圓柱體半徑和溫度變化等對結果的影響,最終完成了一整套計算機軟件。該研究在物理成因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了重力氣壓改正的物理方法,發展了新的理論。時任國際大地測量協會主席的Torge W教授評價認為“孫的工作將大氣壓力變化對重力場影響的研究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堅實基礎”。
10. 帶領學科組在地球內部動力學現象的理論模擬與檢測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在當今“地球液態地核近周日共振(自由核章動)現象”這一國際前沿科學問題系列研究中,深入揭示了其與重力過程的緊密聯系,確定了共振參數,可為獲得地球深內部結構提供重要參考。其中獲得的真實液核動力學橢率比流體靜力平衡假設下的理論值約大5%結論是重力技術的重要貢獻,并在數據處理中發展了全球資料疊積技術。構建了考慮地球液核動力學效應的SXD重力固體潮實驗模型,這是目前國際上僅有的三個潮汐實驗模型之一。與國際著名學者S Mathews基于VLBI和考慮核幔邊界電磁耦合作用構制的理論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較傳統的V Dehant理論模型更加接近真實。
11. 發現了低階振型的譜峰分裂和因科里奧利力導致的環型球型耦合現象,觀測到與地球內核各向異性有關異常譜峰分裂。有關文章發表在國際高端期刊上,并多次被引用,其中2005年作為參加者與J Park合作發表在Sience的論文是近年來國際地學界最受關注的成果之一。
論文專著:
在國際《J.Geodesy》、《J.Geodynamics》和國內《科學通報》、《中國科學》、《地球物理學報》等核心刊物上發表150多篇學術論文,合作出版專著2部。
代表性英文論文:
1. Hsu HZ, Sun HP, Xu JQ, Tao GX, International tidal gravity reference values at Wuhan station,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0, 43(1): 77–83;
2. Sun HP, Hsu HT, Xu JQ, Chen XD, Hao XH. Determination of the new tidal parameters obtained with a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at station Wuhan/China, J Geodetic Society Japan,2001, 47(1): 347–352;
3. Sun HP, Takemoto S, Hsu HT, Higashi T, Mukai A. Precise Tidal Gravity Recorded with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s at Stations Wuhan/China and Kyoto/Japan, J Geodesy,2001, 74: 720–729;
4. Sun HP, Chen XD, Hsu HZ, Wang Y.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calibration factor for tidal gravity observation of a GWR-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001, 14(6): 692–700;
5. Xu JQ, Sun HP, Luo SC.udy of the Earth′s free core nutation by tidal gravity data recorded with international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2, 45(4): 337–347;
6. Ducarme B, Sun HP, Xu JQ. New Investigation of Tidal Gravity Results from the GGP Network, Bulletin D'informations de Marees Terrestres, 2002,136: 10761–10776;
7. Sun HP, Hsu HT, Jentzsch G, Xu JQ. Tidal gravity observations obtained with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geodynamics at Wuhan/China, J Geodynamics, 2002, 33(1-2): 187–198;
8. Sun HP, Xu JQ, Ducarme B. Experimental earth tidal models in considering nearly diurnal free wobble of the Earth’s liquid co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48(9): 935–940;
9. Xu JQ, Sun HP. Deformation response of a SNREI Earth to surface loads and tidal forces, Chinese J Geophysics, 2003, 46(3): 465–477;
10. Sun HP, Jentzsch G., Xu JQ, Hsu HZ, Chen XD, Zhou JC. Earth’s free core nutation determined using C032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at station Wuhan/China, J Geodynamics,2004, 38: 451-460, Doi: 10.1016/j.jog. 2004.07.007;
11. Xu JQ, Sun HP, Yang XF. A study of gravity variations caused by polar motion using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data from the GGP network, J. Geodesy, 2004, 78:201-209,Doi: 10.1007/s0190-004-0386-1;
12. Xu, JQ, Sun, HP, Ducarme B. A global experimental model for gravity tides of the Earth, J Geodynamics, 2004, 38: 293-306, Doi: 10.1016/j.jog.2004.07.003;
13. Lei XE, Xu HZ, Sun HP. Detection of spheriodal free oscillation excited by Peru 8.2Ms earthquake with five international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data,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2005, 48(1): 123-133;
14. Sun HP, Xu JQ, Ducarme B. Detection of the Translational Oscillation of the Earth’s Solid Inner Core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SG Observ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 49(11):1165-1176;
15. Xu JQ, Sun HP, Fu RS. Variational Approach to Free Motion in the Earth′s Fluid Outer Core, Chinese J Geophysics, 2004, 47(1):69-85;
16. Jeffrey Park, Teh-Ru Alex Song, Jeroen Tromp, Emile Okal, Seth Stein, Genevieve Roult, Eric Clevede, Gabi Laske, Hiroo Kanamori, Peter Davis, Jon Berger, Carla Braitenberg, Michel Van Camp, Xiang’e Lei, Heping Sun, Houze Xu, Severine Rosat, Earth’s Free Oscillations Excited by the 26 December 2004 Sumatra - Andaman Earthquake, SCIENCE, 2005, 308, 1139-1144;
17. Sun HP, Ducarme B, XU HZ, Vandercoilden L,XU JQ, Zhou JC, Adaptability of the ocean and Earth tidal models based on global observations of the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s, Science in China Sereis D Earth Science, 2005, 48(11):1859-1869;
18. Sun HP Hsu HZZhou JC, Chen XD, Xu JQ, Zhou BL,Hao XH, Liu M, Latest Observational results from the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at Station Wuhan and Investigation of Ocean tide models, Chinese J Geophysics, 48(2), 2005: 331-341;
19. Sun HP, Hsu HZ, Chen W, Chen XD, Zhou JC, Liu M, Gao Shan, Study of Earth’s gravity tide and ocean loading characteristics in Hongkong area, Chinese J Geophysics, 2006, 49(3): 657-670;
20. Sun HP, Zheng DW, Ding XL, Chen W, Chen XD, Detection of the special gravity signals in sub-tidal band by using wavelet techniqu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2(6): 713-722 (Doi: 10.1007/s11434.006-0713-4);
代表性中文論文:
1 2015年尼泊爾M_S8.1地震的地殼重力均衡背景與地表形變響應特征 付廣裕; 高尚華; 張國慶; 佘雅文; 孫和平 地球物理學報 2015/6/15
2 地球內核平動振蕩的地震激發 江穎; 徐建橋; 孫和平 地球物理學報 2015/1/15
3 利用地球自由振蕩觀測約束蘆山地震的震源機制解 江穎; 胡小剛; 劉成利; 孫和平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4/12/20
4 地球液核自由章動周期及振幅變化機制的研究 崔小明; 孫和平; 徐建橋 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專題5:地球內部結構及其動力學論文集 2014/10/20
5 基于旋轉微橢地球模型的Slichter模理論模擬與實驗探測 江穎; 徐建橋; 孫和平; 李輝 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專題3:地球重力場及其地學應用論文集 2014/10/19
6 武漢臺重力潮汐長期觀測結果 徐建橋; 周江存; 陳曉東; 孫和平 地球物理學報 2014/10/15
7 蘆山地震同震和震后地表形變及重力變化的理論模擬 鄧明莉; 孫和平; 徐建橋; 祝意青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4/9/15
8 海潮負荷對地球內部潮汐應力和應變的影響 周江存; 孫和平; 徐建橋; 陳曉東 地震學報 2014/5/15
9 深內部地球結構對內核平動振蕩本征周期的影響 江穎; 徐建橋; 孫和平 地球物理學報 2014/4/15
10 利用VLBI和超導重力資料研究自由核章動周期時變特征 崔小明; 孫和平; 徐建橋; 周江存; 周紅偉 地球物理學報 2014/2/15
11 地球內部應變與應力固體潮 周江存; 孫和平; 徐建橋; 陳曉東 地球物理學報 2013/11/15
12 用絕對重力儀測定超導重力儀格值的精度分析 陳曉東; 孫和平; 張為民; 郝興華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3/10/15
13 Detection of Inner Core Translational Oscillations Using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s 江穎; 徐建橋; 孫和平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3/10/15
14 地震斷層面應力潮汐相位與發震時刻相關性 周江存; 孫和平; 徐建橋; 陳曉東 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六專題論文集 2013/10/13
15 2013年四川蘆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變化 祝意青; 聞學澤; 孫和平; 郭樹松; 趙云峰 地球物理學報 2013/6/15
16 EOF方法檢測GRACE衛星重力結果中的同震重力變化 周江存; 孫和平; 徐建橋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3/6/15
17 貝葉斯算法在擬合自由核章動參數中的應用 崔小明; 孫和平; S Rosat; 徐建橋; 周江存; 陳曉東 地球物理學報 2013/1/15
18 地震對重力場位系數的擾動:極移激發 周江存; 孫文科; 孫和平; 徐建橋 中國地球物理2012 2012/10/16
19 用加權振幅因子傳遞法計算相對重力儀的格值 陳曉東; 孫和平; 徐建橋; 郝興華; 劉明 中國地球物理2012 2012/10/16
20 拉薩重力潮汐變化特征 徐建橋; 陳曉東; 周江存; 孫和平 科學通報 2012/8/10
21 利用超導重力技術約束核幔耦合參數 崔小明; 孫和平; 徐建橋; 周江存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2/2/20
22 兩種實用的重力儀標定方法 陳曉東; 孫和平; 徐建橋; 郝興華; 劉明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 2011/10/17
23 高精度超導重力儀器在地球內部動力學和結構的應用研究 孫和平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 2011/10/17
24 用超導重力和GPS垂直位移驗證GRACE重力結果 周江存; 孫和平; 徐建橋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 2011/10/17
25 水汽對大氣重力負荷效應的影響 蔣維; 羅少聰; 孫和平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1/6/15
26 LaCoste&Romberg ET型重力儀數字靜電反饋系統的研制 張標; 劉明; 鄭少懷; 孫和平; 陳曉東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1/4/15
27 昆明臺附近區域地震尾波Q值分析 馬力; 雷湘鄂; 孫和平 地震學報 2010/11/15
28 重力時間變化的動力學意義 徐建橋; 孫和平; 周江存; 陳曉東; 雷湘鄂; 羅少聰 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 2010/10/17
29 陸地水負荷效應計算的改進球諧展開方法 周江存; 孫和平 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 2010/10/17
30 空間三維大氣變化對高精度重力潮汐觀測的影響 陳曉東; 孫和平 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 2010/10/17
31 利用GPS技術精密測定香港海潮負荷位移 袁林果; 丁曉利; 孫和平; 鐘萍; 陳武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0/6/20
32 基于分層結構參數變化的地球自由振蕩簡正模研究 楊兆; 孫和平; 雷湘鄂; 陳曉東 地球物理學報 2010/4/15
33 汶川地震形變場和重力場模擬分析 徐杰; 徐建橋; 孫和平; 吳建超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0/2/15
34 中國大陸精密重力潮汐改正模型 周江存; 徐建橋; 孫和平 中國測繪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會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論文集 2009/12/4
35 內核平動三重譜線的實驗探測 徐建橋; 孫和平; 周江存 科學通報 2009/11/30
36 影響武漢臺重力和垂直位移觀測的環境因素 周紅偉; 徐建橋; 孫和平; 周江存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9/6/15
37 中國大陸精密重力潮汐改正模型 周江存; 徐建橋; 孫和平 地球物理學報 2009/6/15
38 用地表和空間重力測量驗證全球水儲量變化模型 周江存; 孫和平; 徐建橋 科學通報 2009/5/15
39 VAV與ETERNA潮汐分析方法的比較和研究 田桂娥; 陳曉東; 孫和平; 陳光; 宋利杰; 劉楠楠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9/4/15
40 超導重力技術在探討核幔邊界黏性特征中的初步應用 孫和平; 崔小明; 徐建橋; B.Ducarme; 劉明波; 周江存 地球物理學報 2009/3/15
41 武漢臺對汶川8.0級大地震激發地球自由振蕩的檢測 雷湘鄂; 孫和平; 許厚澤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 2008/10/1
42 GPS數據約束的昆侖Ms8.1地震斷層的分段模型 鄧明莉; 孫和平; 徐建橋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8/8/15
43 利用小波分析重力的長期變化 徐華君; 柳林濤; 許厚澤; 孫和平; 胡小剛 地球物理學報 2008/5/15
44 武漢臺重力長期變化特征研究 徐建橋; 周江存; 羅少聰; 孫和平 科學通報 2008/3/15
45 武漢臺長周期重力固體潮觀測的海潮負荷改正 周江存; 孫和平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7/12/15
46 中國及鄰區重力合成潮汐參數 周江存; 孫和平 地震學報 2007/11/15
47 利用潮汐重力資料檢測地球自由核章動 劉明波; 孫和平; 徐建橋; 周江存 地震學報 2007/11/15
48 Determination of the Earth’s free core nutation parameters by using tidal gravity data 劉明波; 孫和平; 徐建橋; 周江存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7/11/15
49 近海潮汐效應對測站位移的負荷影響 周江存; 孫和平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7/10/15
50 高精度GPS觀測中的負荷效應 周江存; 孫和平 地球科學進展 2007/10/10
51 陸地水對九峰臺站重力和垂直位移的影響 閆昊明; 陳武; 朱耀仲; 鄭大偉; 張為民; 陳曉東; 劉根友; 周江存; 孫和平; 鐘敏; 王勇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 2007/10/1
52 武漢臺SG檢測到蘇門答臘大地震激發的諧頻自由振蕩 雷湘鄂; 孫和平; 許厚澤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 2007/10/1
53 三峽水庫首區重力固體潮觀測資料分析 陳曉東; 孫和平; 胡國慶; 項大鵬; 郝興華; 劉明; 張傳中; 袁曲 地震學報 2007/9/15
54 Analysis of the tidal gravity observation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陳曉東; 孫和平; 胡國慶; 項大鵬; 郝興華; 劉明; 張傳中; 袁曲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7/9/15
55 環形自由振蕩簡正模的計算 楊兆; 孫和平; 雷湘鄂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7/8/15
56 利用數值計算法實施引潮位的解析展開 郝洪濤; 孫和平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7/4/30
57 蘇門達臘大地震激發的地球自由振蕩及其譜線分裂的檢測與討論 雷湘鄂; 孫和平; 許厚澤; 石耀霖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7/4/15
58 中國大陸重力場變化及其引起的地球動力學特征 祝意青; 梁偉鋒; 李輝; 孫和平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7/3/5
59 海潮對衛星重力場恢復的影響 周江存; 孫和平 地球物理學報 2007/1/30
60 中國-日本絕對重力儀器測量比對結果 孫和平; 張為民; 王勇; 竹本修三; 福田洋一 測繪科學 2006/12/20
61 利用小波方法處理2004年蘇門答臘大地震后的超導重力數據檢測低于1.5mHz自由振蕩信號的耦合和分裂 胡小剛; 柳林濤; 柯小平; 許厚澤; 孫和平; Jacques Hinderer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6/10/20
62 地球液核自由振蕩的三維有限元模擬 黎瓊; 孫和平; 徐建橋; 張懷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6/8/30
63 非等步長GM(1,1)模型及其在大堤沉降監測的應用 劉明波; 田林亞; 孫和平 測繪工程 2006/6/25
64 香港地區重力固體潮和海潮負荷特征研究 孫和平; 許厚澤; 陳武; 陳曉東; 周江存; 劉明; 高山 地球物理學報 2006/5/30
65 確定衛星重力場中的海潮負荷影響問題 孫和平; 周江存; 彭碧波 地球科學進展 2006/5/10
66 地球重力場的精細頻譜結構及其應用 孫和平; 徐建橋; 黎瓊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6/4/30
67 利用小波技術檢測重力亞潮汐頻段的特征信號 孫和平; 鄭大偉; 丁曉利; 陳武; 陳曉東 科學通報 2006/4/30
68 佘山臺傾斜固體潮觀測的海潮負荷改正 周江存; 孫和平; 李正媛 測繪學報 2006/2/28
69 重力技術在地球自由振蕩檢測研究中的應用 孫和平; 雷湘鄂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5/12/30
70 海潮負荷對GPS基線的影響 周江存; 孫和平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5/11/30
71 武漢重力固體潮長周期潮汐參數的確定 田桂娥; 孫和平; 陳曉東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5/11/30
72 大氣變化對位移、重力和傾斜觀測影響的理論計算 羅少聰; 孫和平; 徐建橋 地球物理學報 2005/11/17
73 利用超導重力儀資料檢測地球自由振蕩的預處理方法 雷湘鄂; 許厚澤; 孫和平 測繪荊楚——湖北省測繪學會2005年“索佳杯”學術論文集 2005/11/1
74 重力周年變化的探討 徐華君; 柳林濤; 許厚澤; 孫和平; 胡小剛 測繪荊楚——湖北省測繪學會2005年“索佳杯”學術論文集 2005/11/1
75 我國超導重力儀檢測到印度洋海嘯大地震激發的地球自由振蕩 雷湘鄂; 許厚澤; 孫和平 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 2005/8/1
76 傳統海洋平衡極潮對極移重力潮汐振幅因子的影響 陳曉東; 孫和平 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 2005/8/1
77 地球固體內核平動振蕩的研究和檢測 徐建橋; 孫和平; 傅容珊 地球科學進展 2005/7/30
78 基于全球超導重力儀觀測研究海潮和固體潮模型的適定性 孫和平; B.Ducarme; 許厚澤; L.Vandercoilden; 徐建橋; 周江存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5/7/20
79 用東海和南海潮汐資料修正全球海潮模型對中國及鄰區重力場負荷計算的影響 周江存; 孫和平 地震學報 2005/6/15
80 武漢超導重力儀觀測最新結果和海潮模型研究 孫和平; 許厚澤; 周江存; 陳曉東; 徐建橋; 周百力; 郝興華; 劉明 地球物理學報 2005/3/17
81 利用全球超導重力儀數據檢測長周期核模 徐建橋; 孫和平; 傅容珊 地球物理學報 2005/1/17
82 兩種重力固體潮調和分析方法的比較 陳曉東; 孫和平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 2004/10/1
83 利用超導重力儀資料檢測地球自由振蕩時的預處理方法 雷湘鄂; 孫和平; 許厚澤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 2004/10/1
84 不同中國近海潮汐模型對重力負荷的影響 周江存; 孫和平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 2004/10/1
85 重力潮汐全球實測模型研究 徐建橋; 孫和平; 傅容珊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 2004/10/1
86 利用全球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檢測內核平動振蕩 孫和平; 徐建橋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 2004/10/1
87 大氣重力信號模擬 羅少聰; 孫和平; 徐建橋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 2004/10/1
88 重力潮汐觀測數據分析方法的比較和研究 陳曉東; 孫和平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 2004/6/30
89 地球自由振蕩的研究與檢測 雷湘鄂; 孫和平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 2004/6/30
90 重力場與氣壓效應 羅少聰; 孫和平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 2004/6/30
91 SNREI地球的形變 徐建橋; 孫和平; 傅容珊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 2004/6/30
92 地震網絡重力固體潮臺站觀測的海潮負荷影響 周江存; 李輝; 孫和平; 王曉權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 2004/6/30
93 武漢單球和Sutherland雙球GWR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的分析和結果比較 孫和平; J Neumeyer; 陳曉東; O Dierks; 周江存; 郝興華; 周百力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 2004/6/30
94 日本-中國東亞地區精密重力測量合作計劃(英文) Shuzo Takemoto; 孫和平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 2004/6/30
95 地震網絡重力固體潮臺站觀測的海潮負荷影響 周江存; 李輝; 孫和平; 王曉權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 2004/6/30
96 利用自回歸模型檢測地球極移重力效應 楊學峰; 孫和平; 徐建橋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4/5/30
97 重力場的時間變化與地球動力學 孫和平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4/5/25
98 由5個國際超導重力儀臺站資料檢測到的秘魯8.2級大地震所激發的球型自由振蕩現象 雷湘鄂; 許厚澤; 孫和平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4/5/20
99 基于國際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檢測地球固態內核的平動振蕩 孫和平; 徐建橋; B.Ducarme 科學通報 2004/4/30
100 利用GPS觀測研究新疆伽師地區的水平變形特征 張永志; 孫和平; 王衛東 地震研究 2004/4/23
101 液核自由運動的變分方法 徐建橋; 孫和平; 傅容珊 地球物理學報 2004/1/17
102 國際GGP計劃和武漢超導重力儀觀測 許厚澤; 孫和平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3/12/30
103 南極地區的重力固體潮觀測與研究 徐建橋; 孫和平; 呂純操; 周江存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3/12/30
104 水汽對大氣重力格林函數的影響 羅少聰; 孫和平; 徐建橋 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 2003/10/1
105 用GWR-C032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實施對LCR-ET20重力儀格值的精密測定 陳曉東; 孫和平; 劉明; 周百力 測繪學報 2003/8/25
106 地球液核動力學效應的研究和檢測(英文) 徐建橋; 孫和平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3/6/30
107 SNREI地球對表面負荷和引潮力的形變響應 徐建橋; 孫和平 地球物理學報 2003/5/17
108 基于全球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考慮液核近周日共振效應的固體潮實驗模型 孫和平; 徐建橋; B.Ducarme 科學通報 2003/3/30
109 超導重力儀氦壓縮機自動監控裝置及其小型化設計 周百力; 孫和平; 陳曉東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3/2/28
110 基于虛擬儀器LaCoste & Romberg ET型重力儀數據采集和顯示系統 劉明; 孫和平; 鄭少懷; 陳曉東 電子測量技術 2002/12/15
111 我國GWR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應用研究進展 孫和平; 徐建橋; 許厚澤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2/11/30
112 LCR-ET20彈簧型潮汐重力儀觀測結果的分析和比較 孫和平; 陳曉東; 劉明; 周百力 地震學報 2002/10/15
113 地球液核的動力學效應研究進展 徐建橋; 孫和平 地球科學進展 2002/10/15
114 全球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的地核動力學效應檢測 孫和平; 徐建橋; Ducarme B; 許厚澤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2002——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集 2002/10/1
115 利用超導重力觀測資料檢測地球自由振蕩 雷湘鄂; 許厚澤; 孫和平 科學通報 2002/9/30
116 地球物理場觀測中的大氣效應問題研究 孫和平; 羅少聰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2/9/30
117 一種新的重力潮汐數據預處理和分析方法 陳曉東; 孫和平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2/8/30
118 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基準站應變場變化的海潮負荷信號改正問題 孫和平; 周江存; 許厚澤 測繪學報 2002/8/25
119 南極中山站重力潮汐觀測的海潮負荷效應 徐建橋; 孫和平; 周江存 測繪學報 2002/8/25
120 液核動力學擾動引起的地球形變 徐建橋; 孫和平 地震學報 2002/8/15
121 中國臺灣地區海洋負荷潮汐對重力、位移、傾斜和應變固體潮觀測的影響 周江存; 許厚澤; 孫和平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2/2/28
122 武漢超導重力儀測定的近周日共振 徐建橋; 孫和平 自然科學進展 2002/1/25
123 GWR超導重力儀潮汐觀測標定因子的精密測定 孫和平; 陳曉東; 許厚澤; 王勇 地震學報 2001/12/15
124 大氣負荷引起的重力與位移變化理論計算的精度估計 羅少聰; 孫和平; 徐建橋 測繪學報 2001/11/25
125 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絡基準站傾斜固體潮觀測中的海潮負荷信號改正問題 孫和平; 周江存; 許厚澤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1/9/30
126 利用國際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研究地球自由核章動 徐建橋; 孫和平; 羅少聰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9/20
127 海潮負荷對自由核章動參數擬合的影響 徐建橋; 孫和平; 羅少聰 測繪學報 2001/8/25
128 南極中山和長城站重力潮汐觀測研究 徐建橋; 郝興華; 孫和平; 呂純操 地震學報 2001/6/15
129 大氣壓力變化對武漢臺站重力場觀測的影響 羅少聰; 孫和平 測繪學報 2000/12/30
130 武漢國際重力潮汐基準研究 許厚澤; 孫和平; 徐建橋; 陶國祥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0/10/25
131 武漢國際重力潮汐基準站由超導重力儀觀測獲得的最新重力潮汐參數結果 孫和平; 許厚澤; 王勇; 陳曉東; 徐建橋; 郝興華; 張為民 200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六屆年會論文集 2000/10/1
132 重力潮汐參數精密確定的小波分析方法 柳林濤; 許厚澤; 孫和平; 郝興華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0/8/25
133 即將邁入新千年的大地測量學——第22屆IUGG大會有關大地測量部分的技術總結(下) 陳俊勇; 魏子卿; 胡建國; 楊元喜; 李建成; 朱耀仲; 許才軍; 孫和平; 羅志才; 吳斌; 文漢江; 查明 測繪學報 2000/5/25
134 武漢和京都臺站超導重力儀高精度潮汐重力觀測結果(英文) 孫和平; 竹本修三; 許厚澤; 東敏博; 向井厚志 測繪學報 2000/5/25
135 邁入新千年的大地測量學——第22屆IUGG大會有關大地測量部分的技術總結 陳俊勇; 魏子卿; 胡建國; 楊元喜; 李建成; 朱耀仲; 許才軍; 孫和平; 羅志才; 吳斌; 文漢江; 查明 測繪學報 2000/2/25
136 重力場的潮汐變化觀測及其研究 孫和平; 許厚澤; 徐建橋; 柳林濤 地球科學進展 2000/2/15
137 International tidal gravity reference values at Wuhan station 許厚澤; 孫和平; 徐建橋; 陶國祥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0/2/15
138 利用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檢測地球近周日共振 徐建橋; 許厚澤; 孫和平; 羅少聰 地球物理學報 1999/9/17
139 武漢基準臺重力合成潮信號確定 徐建橋; 孫和平; 羅少聰 地殼形變與地震 1999/8/30
140 用超導重力儀的潮汐觀測資料研究海潮模型 孫和平; 許厚澤; 羅少聰; 徐建橋 測繪學報 1999/5/25
141 上地幔各向異性介質對固體潮及負荷潮的影響 張永紅; 李國營; 孫和平 地球物理學報 1999/5/17
142 武漢基準臺氣壓對重力潮汐觀測的影響 徐建橋; 郝興華; 孫和平 測繪學報 1999/2/25
143 地潮的理論模擬及中國重力固體潮實驗研究 孫和平 地球科學進展 1998/12/5
144 大氣重力信號的理論計算及其檢測 孫和平; 羅少聰 地球物理學報 1998/10/15
145 我國重力固體潮實驗研究進展 許厚澤; 孫和平 地球科學進展 1998/10/5
146 用超導重力儀潮汐觀測資料研究海潮模型問題 孫和平; 許厚澤 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1998/10/1
147 我國重力固體潮研究進展 許厚澤; 孫和平 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1998/10/1
148 利用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檢測地球近周日共振 徐建橋; 許厚澤; 孫和平; 羅少聰 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1998/10/1 期刊 42
149 利用超導重力儀觀測資料研究地球的自由核章動 徐建橋; 許厚澤; 孫和平; 羅少聰 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1998/10/1
150 武漢國際重力潮汐基準研究 許厚澤; 孫和平; 徐建橋; 陶國祥 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1998/10/1 期刊 2 60
151 中國及其鄰區地表氣象數據預處理和網格化數值結果分析 孫和平; 羅少聰 地殼形變與地震 1998/8/25
152 武漢臺重力長期變化分析 徐建橋; 許厚澤; 孫和平; 羅少聰 地殼形變與地震 1998/8/25
153 中、比、法三國超導重力儀潮汐觀測資料綜合對比分析與研究 孫和平; 許厚澤; B.Ducarme; J.Hinderer 科學通報 1998/7/8
154 用超導重力儀觀測數據精密測定地球潮汐常數 孫和平; 許厚澤; 陶國祥; 徐建橋; 郝興華; 羅少聰 地殼形變與地震 1997/11/30
155 武漢基準臺超導重力儀重力潮汐觀測結果 徐建橋; 許厚澤; 孫和平; 羅少聰 測繪學報 1997/11/25
156 大氣重力格林函數 孫和平 科學通報 1997/8/8
157 國際地球動力學合作項目的實施與展望 孫和平; 許厚澤 地球科學進展 1997/4/15
158 重力潮汐觀測資料的改正和異常背景值的顯示問題 李瑞浩; 孫和平; 陳冬生; 傅永好 地震學報 1991/7/2
159 井水固體潮觀測中的液核動力學效應 胡延昌; 周坤根; 李輝; 孫和平; 殷積濤; 周旭明 華北地震科學 1990/10/1
160 海潮負荷引起的彈性潮汐形變解 孫和平 西北地震學報 1989/12/31
161 海潮負荷計算中幾個問題的討論 孫和平; 胡延昌 地殼形變與地震 1989/4/2
162 中國近海潮汐對傾斜固體潮觀測的影響 孫和平; 胡延昌 地殼形變與地震 1988/9/30
163 全國重力臺站數據的微機管理系統 孫和平; 翦大西 地震學刊 1988/5/15
164 海潮作用下的地球潮汐形變 孫和平 地震學刊 1988/2/15
165 唐山地震(M=7.8)前后的區域重力變化和擴容過程 李瑞浩; 付兆珠; 孫和平 內陸地震 1987/12/31
166 傾斜和應變固體潮中的海潮負荷改正 孫和平 地震 1987/6/30
167 全國重力臺站觀測資料的質量分析 陳冬生; 翦大西; 付兆珠; 魏望生; 孫和平; 陳莉琳; 喻節林 地殼形變與地震 1985/10/1
榮譽獎勵:
1. 1997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 1999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
3. 2001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4. 200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5. 2011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6. 多次獲中國科學院和湖北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
7. 多次獲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授予的優秀論文獎。
8. 作為主要科技人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
9. “地潮的理論模擬及中國重力固體潮實驗研究”,獲1998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10. “現代地殼運動與地球動力學研究”,獲200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11月6日上午,建筑工程學院邀請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孫和平研究員前來我校訪問并做學術報告。學院領導、教師、學生在建筑工程學院3樓報告廳聆聽了報告。
孫和平研究員做了題為《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的報告。孫和平研究員闡述了大地測量學和地球動力學的學科背景,分析兩個學科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發展歷程,最后介紹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在兩個學科的上取得的主要研究進展以及國重室的開放課題設置情況。
孫和平研究員是國際《J Geodesy》編委,國內《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副主編,《科學通報》特邀編輯;《自然科學進展》、《測繪學報》、《地震學報》、《地球空間信息》編委;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和湖北省測繪學會副理事長等;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獲得者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是國家科技部重點國際合作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負責人。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主持國際合作項目、國家重點自然基金項目、973、863、國家自然基金等項目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 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球重力場觀測技術,理論模擬,資料處理和地球動力學應用解釋等。主要業績包括建立和完善武漢國際重力潮汐基準;精密測定全球重力潮汐參數;發展大氣變化對重力場觀測影響理論;利用全球地表超導重力觀測探討最新全球海潮模型的適定性;檢測地球液態地核的自由核章動現象、地球自由振蕩和地球固態內核的平動振蕩現象,構制考慮液核近周日共振效應的重力潮汐模型等。相關研究成果可為國家精密測繪、全球大尺度地球動力學和空間技術提供新的理論指導和背景材料。
來源:建筑工程學院 2015-11-06
測地所組團參加第17屆國際固體潮大會
第17屆國際固體潮會議于4月15日至19日在波蘭首都華沙順利召開,本屆會議是國際大地測量協會(IAG)例行會議,每四年舉辦一次。會議由國際固體潮汐委員會組織召開,波蘭軍事技術學院土木工程與大地測量系主任Janusz Bogusz教授任地方組委會主席。有來自亞洲、歐洲和北美洲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近80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由所長孫和平研究員任團長的測地所代表團包括許厚澤院士、胡小剛和羅少聰研究員等8位科研人員。
本次會議旨在交流國際固體潮研究領域及其地球動力學應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會議設7個專題,共55個口頭報告以及32個張貼報告,內容涵蓋了潮汐(包括重力、傾斜、應變、海潮)觀測與數據處理、儀器標定、環境效應、海潮與地表負荷、超導和絕對重力及高程變化與GPS結果比較、潮汐與地球的流變性等方面內容。
會議期間,測地所參會人員與國際同行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共有7人做大會口頭報告:孫和平研究員介紹了我國固體潮和參加國際地球動力學項目研究進展,胡小剛研究員報告了3.5mH以下簡正模的局部強各項異性耦合-來自南北極的證據,羅少聰研究員報告了拉薩地區地下水對超導重力觀測的影響,周百力副研究員報告了武昌超導重力儀觀測到的由地震波引起的附加信號,周江存副研究員報告了潮汐應力相位和地震發震時刻的相關性,陳曉東副研究員報告了LCR-ET重力儀的響應與頻率相關性,崔小明博士報告了利用全球超導重力和VLBI研究地球自由核章動周期變化等。
會議期間,孫和平研究員和許厚澤院士等還就測地所與歐美和俄羅斯等國家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合作研究進行了探討,并就與加拿大York大學等互派年輕科技工作者達成了意向性意見。組織參加此次會議對介紹我國相關領域研究成果、開展學術交流和探討下一步國際合作研究起到促進作用,也為年輕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良好學習機會。
來源: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3-04-25
測地所孫和平所長應邀為武漢分院離退休干部作“創新2020”工作進展報告
為了讓離退休老同志全面了解武漢分院各單位“創新2020”工作進展情況,進一步加強溝通、理解,營造和諧氛圍,5月9日,中科院武漢分院舉辦離退休干部“知所情、促創新、謀發展、共奮進”系列報告會,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孫和平應邀作測地所“創新2020”工作進展報告。
報告中,孫和平所長簡要回顧了測地所創新三期工作情況,介紹了測地所“十二五”規劃編制過程,指出了“十二五”戰略重點即“一二四”目標:一個定位、兩個重大突破、四個重點培育方向。測地所一個定位為:面對地球系統科學圈層相互作用過程及動力學機制的重大理論的挑戰,針對國家航空航天、軍事測繪、資源勘探等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開展與大地測量相關的重大理論和關鍵技術問題的研究,實現跨越發展,在國內相關領域起到骨干和引領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兩個重大突破分別是:基于大地測量學與地震學的核幔耦合作用研究;高精度重力測量關鍵技術。四個重點培育方向分別為:地震大地測量學;全球環境變化與災害監測的空間大地測量探測與評估;多模GNSS精密定位/定軌及多技術組合導航;流域水環境對氣候變化及重大水利工程的響應機制研究。
為了保證“一二四”目標的實現,孫和平所長指出,測地所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與重大舉措:在組織保障體系方面,優化專家系統,設立領銜科學家,優化隊伍結構;優化管理系統,進行任務分解、協調運行、資源調控。在資源配置體系方面,進行整體規劃、保證重點;擇優支持、鼓勵競爭,優化配置、動態調整。在考核評價體系方面,以團隊作為考評單元,完善分類考評體系,強化職責、能力、業績和貢獻導向。在平臺保障體系方面,建設好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重力數據處理與研究平臺、儀器研發平臺、野外觀測臺網、國際(國內)觀測網絡。在硬件設備體系方面,添置與維護好重力觀測硬件設備、流動地震觀測臺網設備、全球導航定位系統觀測儀器。在人才保障體系方面,加強高層次人才與團隊的引進和培養力度,進一步優化隊伍結構,保持規模適度。
通過孫和平所長的報告,武漢分院系統離退休干部對測地所近年的科技創新工作和“創新2020”工作進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加強了研究所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收到了良好效果。
來源: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2-05-11
——記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孫和平研究員
人類大腦的重量只有三磅,但其運轉工作卻藏有無數的秘密。無論科學家們多么想精確研究大腦的秘密,我們也已掌握大腦的內部結構,謎題仍無解。
地球亦如是。它無時無刻不進行著細微或劇烈的表面和內部運動,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礦藏資源形成和板塊運動,及其在日月等天體引潮力作用下的周期性形變等。然而,認識地球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動力學特征并獲得內部結構是當今國際地學界公認的重大科學問題,也是難題。
如同對大腦秘密的不懈追求一樣,科學家們也在探索大地運動的奧秘。無法進行“開顱術”,更多要依靠高精度儀器測量和理論模擬等研究手段。我國致力于此領域研究的科學家中,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孫和平研究員就是其中一員。
孫和平選擇這條路或說造化弄人;而走上這條路,是勤奮嚴謹治學的因,種下開拓創新的果。比如,他在國際上首次將地表高精度重力測量結果應用到地球液核動力學橢率和核幔邊界粘滯度問題研究中,獲得了地球深內部結構重要參數。
年少磨礪更勤勉
采訪孫和平是在一個雨天,雨天適合回憶,回溯往昔。那個時代、那些經歷、那些精神和那些影響他的人,他的講述始終平靜,然而,微紅的眼圈顯示了勤奮堅持的不易。“數十年如一日,一般人很難做到。”這是許多人對孫和平的評價。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在談到做學問的最高境界時這樣總結。
盡管出生在美麗富饒的江南水鄉,在60年代初國家困難時期,與許多家庭一樣,孫和平小時候家里經常缺衣少食。但靠手工勞動和耕地生活的樸實父母始終教導孩子們“誠實做人、辛勤耕作”。因此后來,表里如一和勤奮刻苦是孫和平學習研究、為人處世一以貫之的態度。
最近的一次同學聚會,同學們又開玩笑說起當初勤奮學習的典型孫和平:經常躲藏在合肥中國科技大學校園樹叢里背英語單詞,深夜的時鐘不轉點肯定見不到他回宿舍。
上中學時,孫和平就經常在低矮潮濕的小房間和微弱的煤油燈下苦讀到深夜。夏天晚上蚊子“集體出動”,那時沒有電,更沒有電扇一說,他或是穿著長衣長褲,或是躲進悶熱且不通風的蚊帳。讀高一時,語文成績優秀的孫和平寫的作文曾被老師作為范文在課堂上講解。
1975年海城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為了加速中國地震研究步伐,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三所高校的地球物理專業連續三年各招生60人。就在這一年,孫和平參加了江陰市鄉鎮組織的統一選拔考試,包括語文和數理化等課程,并以優異成績從參加考試的50多人中脫穎而出。中學期間,物理老師的半導體課程給他留下了特深的印象,讓他有了系統學習無線電的理想,曾購買過一些廉價的半導體零件,嘗試組裝收音機。雖然最后以失敗告終,但是,這絲毫不妨礙他對無線電探索的欲望。
陰差陽錯,孫和平進入了地球物理專業,他對這個專業完全沒有概念。那個年代沒有自己選擇專業的機會,服從國家需求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他性格使然。所以,同學聚會才總是回憶起全班最刻苦最努力的孫和平。
說起這些,孫和平總歸因于“笨鳥先飛”,但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他常用“勤奮刻苦堅毅,知識的母親”來激勵自己。
1976年年底,中國大地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這為求知若渴的年輕學子提供了陽光和雨露。中國科技大學的老師們積極負責的態度,引導孫和平與同學們更加刻苦努力。微積分是數學中的基礎,也是地球物理學重要專業基礎科,學習難度僅次于數學系。數學老師嚴格要求導致一次期中考試全班60名同學過半“掛彩”,80分以上的僅有3人。一直勤奮讀書的孫和平在這次考試中拿到了75分的成績,名列前茅。
不管多難,總能把它攻克,這是孫和平所具有的典型精神。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孫和平經常到山區出野外,但他從來就不怕苦不怕累,出色完成各項野外測量任務。“童年和中青年期間形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我一生的財富。”孫和平說。
機會青睞準備者
大學畢業后,孫和平進入中國地震局地震所工作,剛開始被分配到水庫研究室。偶然的機緣,他調動到重力研究室,參與地震局系統全國重力臺站管理工作。從分析重力固體潮資料和海洋負荷潮汐研究開始,他切入了此后為之一生奮斗的研究領域。期間他經手購買了地震所歷史上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天浪星一號),并完成了重力固體潮調和分析計算機程序的移植任務,結束了數據分析處理需要手工紙帶穿孔的歷史。
由于地球表面的重力觀測設備所記錄的是全頻段信號,而當研究某種特定信號特征時,需要將其他信號作為噪音消除。而其中海洋潮汐和大氣變化是地表主要干擾源。據孫和平介紹:“自1972年美國科學家Farrell WE發表論述海潮負荷論文后,重力場海潮負荷改正理論問題成功解決。但是由于氣壓密度隨高程變化,無法套用海洋負荷理論,必須發展一套符合實際的物理模型將大氣壓力導致的氣壓負荷效應嚴格計算出來,再對觀測實施改正,提高重力場觀測精度。”
研究海洋負荷潮汐僅有全球海潮圖是不夠的,需要用加密的中國近海資料填補,面對從海洋研究部門獲得的模擬海潮曲線圖,孫和平拿著筆和尺子,一點點丈量、一步步計算,共花了近三個多月時間,將四個主要潮波振幅和相位圖件實現信號的網格“數字化”,為后續的數值計算提供了豐富有效的數據和資料。而那一段時間,他剛因嚴重肺結核住院6個月后出院,病情還未完全恢復。
1982年,工作一年多后,地震局選拔部分優秀青年骨干參加中國科大“回爐班”提高基礎理論水平,通過高等數學和外語考試選拔,孫和平再次回到母校,以夯實基礎和專業基礎課功底。這次“回爐”,對于孫和平的研究生涯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一年中,孫和平共選修了12門課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參加理論力學課程期末考試的25位同學中,他是唯一獲得滿分的學生。
英語老師是同學們公認脾氣古怪的單身老先生,水平沒話說,脾氣卻太難耐,要求還非常嚴格。不到一學期,他的課堂上只剩下6個學生。孫和平就是堅持到底的其中之一。
“那一年的學習過程很艱難,想多學點知識,壓力就非常大。”孫和平說,但是,他咬著牙堅持下來了,也因此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做什么都投入,都必須要畫個句號才算數的,這是孫和平。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
再次回到工作崗位,孫和平系統研究了海洋潮汐負荷對地球物理場觀測的影響,結合我國近海海潮模型,計算了西太平洋地區8個國家和我國主要臺站重力、位移、傾斜和應變等負荷改正數值,為提高地震系統地球物理場測定精度提供了重要參考,與課題組人員一起編寫的程序通過國家地震局組織的專家組鑒定。
期間,孫和平參加了一個中德合作項目,與德國漢諾威大學大地測量研究所專家共赴云南山區滇西地震試驗場進行絕對和相對重力野外測量。由于做事嚴謹認真,英語口語不錯,贏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而這樣的信任關系,在獲得機會公派到比利時留學時起到了作用。德方項目負責人Torge W教授給比利時導師的推薦信上如此評價孫和平:“more than excellent”(比優秀更優秀)。
由于是留學法語國家,出國前孫和平參加了一年的法語速成班。事實證明,英語基礎好,法語的學習也會事半功倍。法語班結束,他不僅通過了出國留學需要的法語選拔考試,而且在注冊比利時新魯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課程時獲得了語言入學免試特惠。而大學的規定是外國留學生必須參加至少6個月的語言培訓與課程學習,才有資格注冊讀學位。這正是付出就會有收獲,勤奮就會有成果。
異鄉求讀夜未眠
1991年,孫和平獲國家公派赴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留學資格,師承國際著名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專家、國際固體地球潮汐研究中心主任Ducarme B(杜卡默)教授,因為工作突出和成績優異,一年后獲歐洲地震和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資助在新魯汶大學注冊攻讀博士學位。
老師確定的博士論文方向是領域前沿急需解決的科學難題,大氣壓力變化對地表重力和位移觀測的影響,目的是在高精度重力和GPS資料中消除干擾成份以提高觀測信號可信度。
科學研究是枯燥無味的,這個研究方向參考文獻少,在建立物理模型方面幾乎是“零起點”,研究難度很大。海水在不同深度上的密度是相同的,而大氣的密度、壓力隨著高度、溫度等因素變化,因此,模擬計算大氣潮汐負荷對地球重力和位移場的影響,比海洋負荷潮汐影響研究難度大很多。再加上剛到異國他鄉,既要克服語言和生活環境差異帶來的困難,又要飽受常年在外的思鄉之苦。但孫和平沒有向困難屈服,更沒有陶醉在比利時和歐洲各國旖旎的風光中,而是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課題研究。他懷著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對流逝歲月的無比珍惜,拼命地鉆研專業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目的就是回國后能更好地為科研服務。
在留學的幾年中,孫和平對大氣壓力作用下彈性地球形變及重力場變化這一科學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研究,并編寫了2000多條FORTRAN原始代碼,每一條程序都濃縮了科研之難。一起共事的國際留學生來自中國、俄羅斯、法國、摩洛哥、南斯拉夫等。同學去打工,他在寫代碼;同學去逛街,他在寫代碼;同學去休息,他還在寫代碼。在同一辦公室的一個摩洛哥同學曾形象比喻說,他每次來辦公室時,孫在;無論多晚離開辦公室時,孫還在。不分上班還是周末,幾年如一日,從不例外。
在導師指導和自己的努力下,基于標準大氣定律和大氣圓柱體分布模型,孫和平在球形、非旋轉、各向同性分布的彈性地球模型基礎上構造和引進大氣重力格林函數,解決了質量密度隨高程分布復雜的負荷計算和理論模擬問題。接著又系統深入地討論了格網劃分、不同水汽含量、地球模型、氣壓高程、臺站高程、周圍地形、圓柱體半徑和溫度變化等對結果的影響,最終完成了一整套計算機軟件。該研究在物理成因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了重力氣壓改正的物理方法,發展了新的理論。時任國際大地測量協會主席的Torge W教授評價認為“孫的工作將大氣壓力變化對重力場影響的研究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堅實基礎”。
1995年11月,在由比利時、法國和加拿大等國的同行專家組成的答辯委員會面前和有80多人參加旁聽的階梯大教室內,他以嫻熟的專業知識和外語表達順利通過博士論文公開答辯,并以“la plus grand distranction”(最優異成績)獲比利時王國理學博士學位稱號,屬10%最優秀畢業生行列。中國駐比利時使館教育參贊專程到新魯汶大學全程參加答辯會并表示祝賀。博士學位論文被比利時皇家天文臺地球物理系列專刊正式出版,并被比利時、美國、德國、英國、日本、俄羅斯、芬蘭、荷蘭等25個國家的圖書館和同行收藏。讀博期間,他發表的6篇論文多次被國際同行引用,包括2003年USNO、國際地球自轉服務規范、JGR和PEPI等高端期刊論文等。
獲得博士學位后,看到許多留學的朋友移民加拿大,孫和平也在回國還是繼續留在國外的選擇中艱難斗爭。最終,他還是決定以誠信為本,毅然放棄了繼續留在國外的機會。帶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嫻熟的專業技能,懷著拳拳報國之心,攜妻子一起踏上了報效祖國的無悔之路……
數年積累結碩果
“要樹立科學有險阻和苦戰能過關理念,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不比種田和工廠生產,它是屬于一種探索行為。是為了認識自然現象,進而總結或者發現這種現象規律的科學,往往在起步階段很少或者沒有參考,走前人沒有走過的地方,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孫和平談到自己的工作時如是說。
正是基于這些與國際接軌的前沿基礎研究積累,回國后的他一刻也不停歇,積極組建團隊,申報課題。先后主持承擔并完成了科學院和國家教委回國留學人員科研基金、中科院院長基金、國家攀登項目三級課題、中科院重點項目、國際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基金面上、重點、杰青和創新群體等項目。依托于這些項目,他扎扎實實、默默無聞地進行著地球重力場變化機制的探索,帶領團隊將高精度超導重力技術應用到地球動力學和內部結構研究。
在測定地球重力場垂直分量的各類儀器中,超導重力儀被國際同行公認為是精度最高和穩定性最好的儀器。該儀器被安裝在全球各地,被各國政府部門列入為地球物理和大地測量研究服務的重要重力測量手段。目前國際上有近40臺超導重力儀器在運行工作,我國共有5臺,其中科學院系統的3臺就是由孫和平團隊管理,分別安裝在武漢國際重力潮汐基準站、拉薩和云南麗江臺站。
基于國際超導重力儀網絡高精度觀測資料,孫和平帶領學科組在地球內部動力學現象的理論模擬與檢測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在當今“地球液態地核近周日共振(自由核章動)現象”這一國際前沿科學問題系列研究中,深入揭示了其與重力過程的緊密聯系,確定了共振參數,可為獲得地球深內部結構提供重要參考。其中獲得的真實液核動力學橢率比流體靜力平衡假設下的理論值約大5%結論是重力技術的重要貢獻,并在數據處理中發展了全球資料疊積技術。構建了考慮地球液核動力學效應的SXD重力固體潮實驗模型,這是目前國際上僅有的三個潮汐實驗模型之一。與國際著名學者S Mathews基于VLBI和考慮核幔邊界電磁耦合作用構制的理論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較傳統的V Dehant理論模型更加接近真實。
觀測和理論模擬并舉,孫和平課題組用重力技術研究大地震激發的地球自由振蕩現象,準確檢測到地球自由振蕩全部振型(包括42個基頻、2個徑向和49個諧頻)和12個譜峰分裂。過程中,他們發現了低階振型的譜峰分裂和因科里奧利力導致的環型球型耦合現象,觀測到與地球內核各向異性有關異常譜峰分裂。有關文章發表在國際高端期刊上,并多次被引用,其中2005年作為參加者與J Park合作發表在Sience的論文是近年來國際地學界最受關注的成果之一。
此外,對國際上頗具爭議的地球固態內核平動振蕩現象(Slichter模)的存在和力學機制開展了深入研究,在對全球資料積譜密度估算基礎上,檢測到8組公共譜鋒(其中3組與美國著名科學家Smith理論值相差僅為1.0%)。相關工作對認識地球深內部動力學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際上首次將地表重力技術應用到核幔邊界粘滯度問題研究中,獲得了地球深內部結構重要參數,為探討地球深內部物理開辟了新技術與方法,在國際同行領域中具有開拓性意義。
研究所創新躍臺階
作為我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科主要學術帶頭人以及中科院測地所所長,孫和平敏銳把握學科趨勢,通過科研布局和團隊建設,讓一個中科院體量相對較小的研究所在行業領域煥發出創新光芒,走上新臺階。
2005年2月接任所長以來,他充分發揮班子人員和學術委員會作用,強調地球的局部和整體運動及其動力學機制研究,國家航空航天和軍事測繪保障等戰略部署,確定了研究所學科定位。面對地球系統科學圈層相互作用過程及動力學機制的重大科學問題,針對國家航空航天、軍事和基礎測繪、災害監測、資源勘探等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開展與大地測量相關的重大理論研究,突破核心技術瓶頸。為此,他積極推動學科組重組建設,自籌幾百萬經費建立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力儀器實驗室。
如今,根據中科院“創新2020”戰略和“一三五”規劃要求,研究所明確了清晰定位和發展方向,確定了瞄準高精度重力測量關鍵技術和地球核幔邊界形狀內部結構等重大科學問題為導向的突破方向,確定了地震大地測量,全球環境變化的空間大地測量探測與評估,多模GNSS精密定位/定軌及多技術組合導航,流域水環境對氣候變化及重大水利工程的響應機制等重點培育方向。
在他多年努力和推動下,2008年武漢大地測量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取得重要進展,2009年參加我國二代導航系統建設科研取得重要進展,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0年獲批主持國家重大科學設備儀器開發專項;2011年“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獲科技部批準建設;2012年獲得的省部級自然科學與科技進步成果獎就有7項,其中3項一等獎,承擔國家基金的研究項目經費連續多年達千萬量級,研究所科研經費總量由剛任所長時的幾百萬上升至近1億元……
事實上,測地所在短短幾年內顯出的效力,除了科研布局,另一個關鍵在于人才支撐。為了吸引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孫和平曾在參加美國地球物理學年會等國際會議期間,親自帶隊到美國尋找和動員合適人才。
測地所是中科院武漢地區第一個引進“千人計劃”入選者的研究所,現有長期、短期和青年“千人計劃”各一位。為充分發揮“千人計劃”入選者毛偉建的作用,專門成立計算與勘探地球物理研究中心。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儲日升,除了經過學術委員會評定給予研究員待遇,沒有給予任何額外條件,一些高校曾開價年薪30萬元,但他選擇了測地所。“我看中的是這里的科研環境和研究條件。”儲日升一句話,是對測地所莫大的肯定。
近年來,科研人員學術論文發表的期刊檔次不斷提高,研究生優秀學位論文不斷涌現。多篇獲得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中科院和湖北省優秀論文等,孫和平也多次獲中國科學院和湖北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2011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測地所近年內的快速發展得到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的充分肯定。
汗水點點滴滴,成績實實在在。2013年4月份在波蘭華沙召開的“第17屆國際地球潮汐大會”上的共55個口頭報告中,其研究團隊有7位科研人員做大會口頭報告,孫和平的報告重點介紹我國重力固體潮和動力學問題研究進展。
孫和平在推動研究所與國外相關科研單位的合作交流中做了大量工作。研究所與美、日、加、德、比、法等國家的科研機構和大學保持著密切合作,簽署了多項雙邊科技合作協議,與比利時的合作項目從1996年開始曾連續4次被雙邊政府列入科技混委會合作協議中。“測地所是國際知名的固體地球潮汐研究中心。”這是國際同行對于測地所的定位,合作中孫和平也被國際同行公認是做事嚴謹和值得信賴的合作對象。
傳遞樸素價值觀
在孫和平辦公室里掛著一張照片,背景是中國銀杏故鄉安陸,一片金黃掩映之下,孫和平與他的騎友推著自行車坦蕩地笑著。
這不是一張旅游照片,而是他個人精神的集中體現。測地所的同事都知道孫和平做事堅持認真。他喜歡騎自行車,170公里是他目前日騎行最高紀錄。曾有一次單位組織研究所發展戰略研討會加紅色旅游,目的地是相距120公里的紅安,所有同事都坐在大巴上,唯有所長孫和平只身騎行前往。大巴8:30出發,他5:30就出發了,并按時在中午趕到。這是很小的事情,卻透露出他不畏艱苦、不怕疲勞、一以貫之的堅持與努力。
“當今社會,科研人員時刻被各種誘惑包圍,一個人肯定有比追求名利更重要的東西,人活著應該是要有點精神的。”這是孫和平對人生的深刻感悟,也是這樣表達他自己做人的樸素價值觀。同時,他將這種價值觀身體力行,正逐漸形成研究所獨有的文化,傳遞并影響新進的和年輕的一代科研人員。
“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作為一個雙肩挑的科技人員,時刻提醒自己,知道自己是誰,什么是應該做,什么是不應該做,尤其是在名利誘惑面前,不能為一己私利和一時名譽而喪失了做人底線。”這是孫和平在走過30多年的科研道路后最大的心得體會,他認為一名成功科學家應該首先具備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學風,不隨社會浮夸和功利性的科研氛圍和學風左右,同時樹立科學有險阻和苦戰能過關的理念,才能時刻從科學研究和管理中創新,從攻堅的苦澀中品嘗那不尋常的甘甜。
在科研工作的實踐中,孫和平深深地體會到事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他將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始終不忘對年輕學子德智體全方位的培養,經常提醒他們要努力學習,注意身體鍛煉,將來要成為祖國需要的有用之才。在人才培養上,他傾注了許多心血和汗水,總是努力培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環境,促進一批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對于年輕的一代學者和研究生,孫和平一直是寄予很大期待。他說,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際開放政策給年輕一代提供了良好學習和工作的機會,中國夢的實現就是強國富民。“年輕人首先要了解我國社會和科技發展歷史,知道今天的發展和良好科研條件是來之不易的。同時要將自己的理想信念與國家命運、科學發展和所從事本職崗位結合起來,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排除各種干擾、安下心來一心一意地做點事情,不要去計較一時的得失。”
今年是孫和平留洋回國工作的第18個年頭,當問及當初選擇時,孫和平總是平靜回答說,我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學成后及時回國服務是一個科技人員應盡的起碼責任和義務。今年是孫和平走上測地所領導班子管理崗位的第13個年頭(包括任4年副所長),他做事低調,幾乎未曾接受過媒體采訪。無論是做科研還是做管理,無論是在成績還是在困難面前,孫和平不改腳踏實地、嚴謹求實的一貫作風。他對從事的研究工作給予了客觀定位:我們開展的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問題研究還不夠深入,僅僅是做了些初步理論模擬和一些特定現象檢測,在資料處理細節和力學機制認識方面有許多工作要做,值得深入探討。
結合研究所“十二五”規劃方案,孫和平正帶領學科團隊鎖定“地球內部動力學、內部結構、核幔邊界形狀和耦合效應”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攻關,并很希望能利用卸任所長擔子后的幾年時間,集中精力將相關研究工作推向新的臺階。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3年第8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