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春,1957年12月19日生,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科院二級崗位杰出人才。兼任中國菌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北京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和監事長,中國科學院真菌地衣系統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菌物學報》、《菌物研究》、《植物保護》等學術期刊編委。
主要工作經歷
1991年博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北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專業,1991-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1995年在北京林業大學森林保護系任副教授和副系主任,1995-2005年在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先后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及博士生導師,2005年12月起在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曾從事主要科研工作和取得業績
長期從事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研究工作。曾主持國家“863”計劃課題、“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攻關”計劃子課題等9項,另以學術骨干參加國家“863”、“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平臺項目、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
首次明確了引起我國小麥雪霉葉枯病的病菌種類及其生物學特性和寄主范圍,研制出了病菌的選擇性培養基,揭示了該病的侵染發生規律。明確了我國條形柄銹菌的種內分化、各專化型的生物學特點和地理分布,揭示了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將分子系統學方法和生物學方法相結合,澄清了子囊菌皰臍衣屬兩個形態疑難種淡腹皰臍衣和露西皰臍衣的關系,解決了國際上石耳科分類長期存在的疑難問題。初步建成了國內最為齊全的條銹菌保藏菌種數據庫。對植物病原真菌菌種資源的描述、整理、保藏和管理初步進行了規范。
成功研發出了多個重要抗條銹病基因Yr5、Yr7、Yr8、Yr10、YrC591、YrSp等的DNA分子標記,且多數已轉化為易用、可靠的SCAR標記。這些基因的SCAR標記大多為國際上首次報道或與目的基因最近,同時這些基因在國內小麥生產上還基本尚未利用,尤其Yr5和Yr10基因可抗國內條銹菌所有生理小種,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初步建立了分子標記輔助小麥抗銹育種技術體系。參與提出了我國小麥條銹病可持續控制策略,主持制定了國家標準“小麥條銹病防治技術規范”。基本摸清了我國主要小麥品種的抗條銹基因狀況,發現了一批新的抗源材料,初步組建了小麥抗條銹基因庫。
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參加編寫和翻譯植物病理學、真菌學專著4部,參加編寫菌種目錄2版。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其它獎2項。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農業微生物資源、植物-微生物相互關系、微生物分子生物學、真菌學。
聯系地址:北京中關村南大街12號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
郵 編:100081
電 話:010-82108647
Email:niuyongchun@caas.cn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