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李生寶,男,1958年11月出生于寧夏惠農區燕子墩鄉。曾任林科所副所長。現任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長、黨支部書記、研究員,是我區年富力強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林業大學林學系水土保持專業,從此便和農林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2年畢業回到寧夏,到農林科學院林業研究所工作,曾任技術員、工程師、副研究員、林業研究所副所長,寧夏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所長。
社會兼職:
1.寧夏林學會常務理事。
2.寧夏園藝學會理事長 。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從事荒漠化治理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始終把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和科技富民作為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科研方面嚴謹、認真,對工作始終是高標準、嚴要求,不僅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也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他把青春獻給了綠色,獻給了寧夏農業科技事業。他的事跡,在寧夏農業系統受到交口稱贊。
發明專利:
1 一種成年羊用檸條全價配合飼料 王峰; 張浩; 蔣齊; 溫學飛; 左忠; 李生寶; 余峰 寧夏農林科學院沙漠治理研究所 2004- 10-27
2 一種羔羊用檸條全價配合飼料 王峰; 張浩; 蔣齊; 溫學飛; 左忠; 李生寶; 余峰 寧夏農林科學院沙漠治理研究所 2004-10-27
論文專著:
發表論文:
1 寧南黃土丘陵區典型水保工程措施對土壤入滲性能的影響 蔡進軍; 李生寶; 蔣齊; 張源潤 水土保持通報 2010-02-15
2 玉米免耕秸稈覆蓋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的影響 董立國; 袁漢民; 李生寶; 袁海燕; 潘占兵 生態環境學報 2010-02-18
3 寧南黃土丘陵區坡向、坡位對苜蓿地土壤含水量時空變異的影響 潘占兵; 余峰; 王占軍; 李生寶; 張源潤 水土保持研究 2010-04-15
4 寧夏南部土石質山區造林技術規程 張源潤; 蔣齊; 李生寶; 蔡進軍; 潘占兵; 季波; 董立國; 王月玲; 李娜; 許浩 寧夏農林科技 2009-04-10
5 荒漠化監測與評價 楊銀生; 余峰; 劉華; 李生寶 寧夏農林科技 2009-06-10
6 寧夏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探討 楊銀生; 余峰; 李生寶; 劉華 寧夏農林科技 2009-06-10
7 半干旱黃土丘陵區典型抗旱造林整地技術集流效果研究 蔡進軍; 李生寶; 蔣齊; 張源潤; 許疇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0-15
8 半干旱黃土丘陵區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研究綜述 黃肖勇; 李生寶 農業科學研究 2009-09-25
9 寧南半干旱黃土丘陵區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 蔡進軍; 李生寶; 蔣齊; 張源潤 寧夏農林科技 2009-10-10
10 刈割對紫花苜蓿的補償效應研究進展 岳彩娟; 李生寶; 蔡進軍; 陳宏亮 農業科學研究 2009-12-25
11 農用土壤保水劑在半干旱地區林業生產中應用效果研究 董立國; 蔣齊; 張源潤; 蔡進軍; 王月玲; 季波; 李生寶; 馬步超; 火勇 中國農學通報 2006-03-05
12 寧南山區紅薯生態適應性及栽培技術 董立國; 蔡進軍; 徐學祿; 張源潤; 季波; 王月玲; 李生寶; 蔣齊; 馬步朝; 火勇 現代農業科技 2006-04-10
13 發展保護性耕作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董立國; 袁漢民; 李生寶 ; 蔣齊; 張源潤; 蔡進軍; 王月玲; 季波 現代農業科技 2006-05-10
14 彭陽縣長城塬種植業結構模式優化初探 馬步朝; 董立國 ; 李生寶; 徐學祿; 蔣齊; 趙丕明; 張詞睿 現代農業科技 2006-05-10
15 半干旱退化山區不同生態恢復與重建措施的土壤水分研究 王月玲; 張源潤; 蔡進軍; 李生寶; 蔣齊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6-30
16 黃土丘陵區特旱年份豌豆品比試驗結果初報 董立國; 蔡進軍; 徐學祿; 張源潤; 季波; 王月玲; 李生寶; 蔣齊; 馬步朝; 火勇 中國農學通報 2006-06-05
17 寧南山區不同生態恢復措施對土壤環境效應影響的研究 李生寶; 王占軍; 王月玲; 季波 水土保持學報 2006-08-28
18 人工檸條灌木林營造對退化沙地改良效果的評價 蔣齊; 李生寶; 潘占兵; 王占軍 水土保持學報 2006-08-28
19 黃土塬區玉米密度及氮磷肥用量優化模式的研究 董立國; 馬步朝; 李生寶; 許學祿; 蔣齊 玉米科學 2006-12-30
20 檸條不同種植密度對植物群落穩定性影響的研究 王占軍; 李生寶; 蔣齊; 潘占兵 草業與畜牧 2006-10-30
21 寧南黃土丘陵區新型集流造林工程的規劃設計與應用 王月玲; 蔡進軍; 張源潤; 李生寶; 蔣齊 西北農業學報 2006-07-16
22 胡蘿卜品種比較及最佳種植密度研究初探 董立國; 馬守才; 蔡進軍; 李生寶; 許學祿; 張源潤; 季波; 王月玲; 蔣齊; 馬步朝; 火勇 中國種業 2006-11-15
23 農作物秸稈微貯后營養價值及對羊增重效果的影響 季波; 李生寶; 溫學飛; 蔡進軍; 張源潤; 王玲 當代畜牧 2006-12-15
24 干旱區草地土壤種子庫研究綜述 池芳春; 李生寶; 劉華; 王占軍 安徽農業科學 2007-02-28
25 寧南黃土丘陵干旱區小流域雨水資源潛力研究 王月玲; 蔡進軍; 張源潤; 李生寶; 蔣齊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7- 03-30
26 寧南山區不同恢復措施對土壤環境效應的綜合評價 李生寶; 季波; 王月玲; 董立國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2-28
27 干旱風沙區人工檸條林對退化沙地改良效果的關聯度分析與綜合評價 何全發; 王占軍; 蔣齊; 李生寶; 潘占兵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2-28
28 寧夏半干旱地區梯田土壤水分動態變化規律研究 余峰; 董立國; 趙慶豐; 李生寶; 蔣齊; 許強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2-28
29 寧夏南部半干旱山區生態農業建設優化模式的建立 李生寶; 余峰; 董立國; 蔣齊; 張源潤; 蔡進軍; 王月玲; 季波; 李娜 水土保持研究 2007-04-30
30 玉米氮磷鉀肥用量數學模型及優化模式的研究 董立國; 李生寶 ; 蔡進軍; 許學祿; 張源潤; 季波; 蔣齊; 馬步朝; 火勇 土壤通報 2007-02-06
31 寧南山區典型旱作農耕地土壤特性分析 蔡進軍; 蔣齊; 張源潤; 王月玲; 董立國; 季波; 李生寶 西北農業學報 2007-03-16
32 充分利用坡地雨水資源,促進半干旱退化山區植被建設 王月玲; 趙慶豐; 蔡進軍; 張源潤; 李生寶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7-05-15
33 干旱風沙區營造人工檸條林對退化沙地土壤水分運動參數的影響 李鴻軍; 蔣齊; 李生寶; 潘占兵; 王占軍 防護林科技 2007-07-15
34 寧夏南部半干旱黃土丘陵區草地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研究 王紅梅; 謝應忠; 王堃; 李生寶; 蔣齊; 陳來祥 農業科學研究 2007-09-25
35 寧夏彭陽縣可持續發展研究 季波; 李生寶; 蔡進軍; 張源潤 安徽農業科學 2007-09-10
36 膜側冬麥土壤水分溫度時空變化規律研究 董立國; 袁漢民; 火勇; 徐華軍; 李生寶; 蔣齊 節水灌溉 2007-12-05
37 半干旱黃土丘陵區退化生態系統恢復模式與技術體系的探討 董立國; 李生寶; 潘占兵; 蔡進軍; 張源潤; 蔣齊; 夏紅玲; 王月玲; 季波; 許浩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2008-12-15
38 水分和溫度對冬小麥和玉米免耕作產量影響的研究 袁漢民; 董立國; 徐華軍; 李生寶 ; 火勇; 陳潔; 袁海燕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8-07-15
39 半干旱黃土丘陵區土壤水分入滲速率的空間變異性 王月玲; 蔣齊; 蔡進軍; 張源潤; 季波; 董立國; 李生寶 水土保持通報 2008-08-15
40 寧夏南部半干旱黃土丘陵區不同整地方式下草地植物群落穩定性分析 徐坤; 謝應忠; 李生寶; 李世忠 農業科學研究 2005-06-10
41 寧南黃土丘陵區不同生態恢復與重建中的土壤水分變化研究 王月玲; 張源潤; 蔡進軍; 李生寶; 蔣齊 中國農學通報 2005-07-30
42 寧夏南部山區坡地雨水資源化潛力及降水再分配研究 蔡進軍; 張源潤; 李生寶; 蔣齊; 火勇 水土保持研究 2004-09-30
43 不同種植密度人工檸條林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潘占兵; 李生寶; 郭永忠; 王占軍; 溫學飛 水土保持研究 2004-09-30
44 沙冬青容器育苗及造林技術研究 郭永忠; 李振永; 張源潤; 李生寶 山東林業科技 2004-12-28
45 鹽池沙地綜合治理優化模式的建立及其結構調整 李生寶; 蔣齊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1999-05-15
46 寧夏土地沙質荒漠化及其防治對策 蔣齊; 李生寶; 范聰; 劉新; 王寧庚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1999-06-30
47 鹽池沙區農村庭院經濟開發的探索 李生寶 ; 蔣齊; 王峰; 范聰; 王寧庚; 王莉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1999-06-30
48 鹽池沙地主要飼料灌木樹種特性的觀測 李生寶; 王北; 白永強; 王力 林業科學 2000-07-25
49 寧夏鹽池縣沙漠化土地的綜合治理——以鹽池柳楊堡試驗示范區為例 蔣齊; 戴秀章; 李生寶; 王峰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0-09-30
50 鹽池縣風沙區林業存在問題的診斷及今后發展對策 李生寶; 白永強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1994-08-15
51 寧夏鹽池沙漠化土地綜合整治發展規劃的決策分析 李生寶; 王北; 白永強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1994-11-15
52 灰色預測在鹽池縣降雨量預測中的應用 李生寶 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 1997-11-15
53 鹽池沙區土地類型分類評價及其治理對策 李生寶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1997-12-30
54 我國的固沙型灌木林及其研究進展 蔣齊; 李生寶; 翟明普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1998- 06-25
55 寧夏沙地立地分類評價和適地適樹的研究 王北; 孫德祥; 李生寶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1993-12-31
56 鹽池干旱風沙區草場飼料林營造技術 李生寶; 王北; 袁世杰; 陳昕 寧夏農林科技 1993-05-01
57 沙棘不同播種深度育苗試驗 梅曙光; 李生寶; 張源潤; 陳立峰 寧夏農業科技 1986-10-28
58 聚類分析及綜合評判在河北楊地理種源劃分和選優中的應用 戴秀章; 梅曙光; 孫德祥; 李生寶 寧夏農業科技 1986-12-27
59 寧夏黃土高原不同立地條件土壤水分動態的研究 戴秀章; 梅曙光; 李生寶; 孫寶山; 孫德祥 寧夏農林科技 1987-12-27
60 黃土丘陵區水保薪炭林營造技術研究 戴秀章; 梅曙光; 李生寶; 孫寶山 寧夏農林科技 1988-03-01
61 優良固沙植物—山竹子 王北; 于衛平; 王謀; 狄開蓮; 袁世杰; 李生寶 寧夏農林科技 1989-05-01
62 瀕危灌木沙冬青容器育苗及造林技術研究 郭永忠; 李振永; 張源潤; 李生寶 寧夏回族自治區林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5-06-30
63 寧南黃土丘陵區農村經營結構及其能流分析 蔡進軍; 張源潤; 蔣齊; 李生寶 循環農業與新農村建設——2006年中國農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6- 04-01
64 寧夏鹽池沙漠化土地綜合治理及其效益分析 蔣齊; 李生寶; 王峰 中國治沙暨沙產業研究——慶賀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成立10周年(1993-2003)學術論文集 2003-08-01
65 灰色關聯分析在固沙型灌木飼料林樹種選擇評價上的應用 蔣齊; 李生寶 ; 潘占兵 中國治沙暨沙產業研究——慶賀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成立10周年(1993-2003)學術論文集 2003-08-01
66 寧夏鹽池縣沙地主要灌木樹種特性的觀測研究 李生寶; 李振永; 王北; 白永強; 王力 北方省區《灌木暨山杏選育、栽培及開發利用》研討會論文集 2004-07-01
媒體報道:
李生寶,男,1958年11月出生于寧夏惠農區燕子墩鄉一個農民家庭,197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林業大學林學系水土保持專業,從此便和農林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1982年畢業回到寧夏,到農林科學院林業研究所工作,曾任技術員、工程師、副研究員、林業研究所副所長,寧夏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所長。現任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長、黨支部書記、研究員,是我區年富力強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李生寶同志從事荒漠化治理研究工作 23年,始終把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和科技富民作為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科研方面嚴謹、認真,對工作始終是高標準、嚴要求,不僅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也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他把青春獻給了綠色,獻給了寧夏農業科技事業。他的事跡,在寧夏農業系統受到交口稱贊。
寧南山區的足跡
剛剛從大學畢業的李生寶,被派往西海固參加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科技示范與工程建設項目。西海固的貧困是舉世聞名的,但他沒有畏懼困難,一頭扎進了項目,一干就是5年。這期間,他與項目組的科技人員一起在西吉縣開展水源涵養林營造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作為課題的主要執行者,2年營造試驗示范林16800畝,示范推廣面積達5.8萬畝,初步建立起西吉縣的水源涵養林體系,為寧夏六盤山外圍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善于在實踐中學習和總結,在原州區黑城鄉紅城村試驗區工作時,他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摸爬滾打了3年,在工程施工季節,和群眾吃住在一起,白天指導造林,晚上制定計劃,還要擠出時間進行技術培訓。又要擠時間學習、記觀察筆記,把實踐中的點滴心得記下來,仔細比照研究,從中獲得營養,積累工作經驗。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他與項目組同志齊心協力,共營造水土保持林4.714萬畝,示范區累計造林面積達到了5.4萬畝,整個流域和行政區域內的林木覆蓋率由1980 年的1.5%提高到1986的11.8%,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從而有效地解決了群眾的生活燃料問題,
在寧南山區,為改善寧夏黃土高原植被現狀,提高植樹造林的效率,他進行實地考察,對每個村、每個林場等林木生長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搞清了影響造林成活的主要因素和關鍵因子,對造林立地類型進行了劃分。根據適地適樹造林的要求,繪制了規劃圖,為這一地區的人工造林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
研究出了寧夏黃土高原造林立地類型與適地適樹成果,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此項成果推廣覆蓋了整個寧夏黃土區,使這一地區的造林成活率由過去的47%提高到75%以上,幾年的南部山區的實踐,也使他由一名技術員鍛煉成長為一位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戰斗在毛烏素沙地
地處毛烏素沙地的鹽池縣,是寧夏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中心區,其治沙工作一直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的特別關注,也是重要的科研課題。1987年,李生寶同志轉戰鹽池,參與課題組,一干又是18年。剛開始,生活環境惡劣,科研條件簡陋,特別是交通不便。許多大學生紛紛選擇了考研深造,但他卻默默無聞的戰斗在毛烏素沙地。他說:“我的課堂在這里。”為了盡快扼制沙漠化的延伸和危害,他和同事們進駐鹽池縣北部風沙區,風餐露宿、力排艱險、同舟共濟、勇往直前,積極開展“鹽池縣沙漠化土地綜合整治”試驗、示范、推廣等工作。他運用系統工程學的原理,堅持農林牧結合、工程建設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等技術路線,開創了鹽池縣荒漠化治理的新局面。他帶領課題組,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打破鄉村界限,統一規劃,分步實施,以點帶面,實行“喬、灌、草”和“帶、片、網”結合,大規模地開展林草工程建設。在風沙危害極其嚴重的作業區,工作和生活是極其艱苦的,作業點大都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春天風沙彌漫,大風一刮就是十多天;夏季烈日炎炎,蚊蟲叮咬,干熱難熬。有時早上吃一點稀飯,中午是干餅子加涼水,甚至一連幾天吃不上蔬菜,住的是簡易民房,沒有電視沒有報刊,文化生活極度貧乏。但他卻樂在其中,不顧白天的疲勞,不是給農民講課,就是組織進行調研,做生態治理規劃,或者撰寫科技論文。他很多有見地的論文都是在這個時期發表的,他說:“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
18年里,課題組和當地林業部門一起完成荒沙治理而積380多萬畝,其中造林84萬畝,林木覆蓋率由1985年的4.8%增加到2001年的24.6%,使近100萬畝的流動、半流動沙丘被固定。完成天然草場建設近300萬畝,建設人工草地15萬畝,改良后的草場單位產量比“七五”末增加了1.4倍。28萬畝的農田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項目實施15年總創工程建設凈效益2.6億元,農業總產值由1985年的355萬元增加到88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1985年的365元,增加到1860元,從而使鹽池縣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得到了協調發展,使沙區群眾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這些都凝聚著他和同志們辛勤的汗水。
18年是一個不短的時間,家里孩子上學不能接送輔導,妻子生病不能盡責于床前,就連年邁的雙親,也很少回家探望。最使他難忘的是,一次他長時間沒有回家,到家后年幼的女兒不認識,躲在媽媽的懷里不敢看他這“曬黑”的怪人,更不情愿叫他一聲爸爸。他欠親人的很多很多,卻無法補償。妻子說習慣了,老父親說忠孝不能兩全。他唯一能夠報答的就是工作早出成效,他真的沒有讓親人失望,讓組織失望。沿著銀王高速公路向東駛去,遠遠望去,沙漠綠洲是那樣的招人喜愛,鹽池項目區的治沙成果令人注目,他本人也成長為—個黨員領導干部和高級知識分子。讓綠色改變荒漠禿嶺,讓荒漠遠離人們的生活,讓沙塵暴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這是所有治沙科技工作者的心愿,為了這一事業,他們愿奉獻一切,李生寶便是他們中的一個杰出代表。
開發生態農業模式
2001年,已擔任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所長的李生寶,帶領課題組,重返西海固。他深入寧夏南部山區,針對當地存在的“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農業塵態與塵產條件惡化、經濟貧困”等突出問題,進行調查研究。他結合國家實施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的需要,競標主持承擔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中國西部重點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技術與示范”的課題。十六大、特別是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以來,他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積極推進生態農業,探索農林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新模式。
4年來,他帶領課題組的科技人員,在生態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的彭陽縣中莊村開展試驗示范,經過不懈努力,通過山區坡地植被快速營建、封育恢復和農林牧復合生態農業模式的試驗示范,進行山區雨水就地積蓄與高效利用技術、抗旱植物資源開發、生態防護林體系的快速營造技術、高效農林牧復合生態農業等技術的攻關,組裝、配套、集成了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5個技術體系,開發出了在半干旱退化山區具有廣泛適應性、經濟效益高的5個生態農業模式完成了試驗示范區17558畝的建設任務,超計劃任務的 125.6%;在試驗示范區內造林8251畝,種植牧草紫花苜蓿3617畝,使林草植被覆蓋率由17%提高到57.4%;土壤侵蝕模數由6700噸/平方公里/年降至2457噸/平方公里/年以下,下降了57.9%。他帶領科技人員深入村村戶戶、田間地頭,對農民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培訓工作,先后培訓農民達1256人次,把科技致富的本領教給了農民示范區農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科技致富能力顯著提高,65%的農戶掌握了1--2門科技致富技術,示范區農民年人均收入由650元提高到1350元。在開展試驗示范的同時,還將示范區的科技成果及時向外輻射推廣,總面積達60萬畝,累計增產糧食4560萬公斤,增加優質牧草3000萬公斤,增加經濟作物510萬公斤,累計實現直接經濟效益1578萬元,間接經濟效益1962萬元。開辟了一條治沙、治山增效、農民增收與生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提高了群眾參與治理沙漠和小流域的熱情和信心。這一做法,完全符合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降低農民負擔,增加收入提供了實踐經驗。李生寶說:“我是農民的兒子,自小生長在農村,深知農民的艱辛,一個農林科技人員,能為農民做點事情,我心里無比高興。”這就是他的心聲!
光榮與夢想同在
大學畢業到現在,李塵寶同志從事農林科研已經23年,在荒漠化治理工作中,他不畏艱難,刻苦鉆研,尊重科學,求實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寧夏沙區和山區引進旱生灌木130余種,培育優良抗旱種苗12000多萬株,和當地干部群眾一起,共營造各類試驗示范林近100萬畝。他建成的試驗示范區已成為全國防沙治沙的樣板,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各級領導的好評。共參加和承擔荒漠化治理科研攻關和推廣項目18個,其中國家組項目8個,自治區級10個。撰寫發表有影響的科研論文30多篇,為寧夏林業研究增添了成果。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吟詩情到碧霄。23年的辛勤耕耘,換來累累碩果和陣陣掌聲,他取得國家和自治區科研成果12個,獲得各類成果獎10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3等獎6項。多次被寧夏農林科學院及其所在單位和地方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特別是2001年至今,他連續被寧夏農林科學院評為先進工作者,先后被授予林業勁松獎、寧夏青年科技獎、國家科技部科技扶貧獎、全國錢學森沙產業開發獎、全國環境保護大獎“地球獎”、全國治沙暨沙產業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幾年來,在他的帶領下,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從無到有,逐步壯大,增強了科研能力,他們按照自治區荒漠化防治和生態建設的總體部署,調整學科方向,重組學科體系,深入一線,組織攻關,堅持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對全區土地荒漠化發生、發展、變化,荒漠化變遷規律與人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荒漠化綜合整治技術、水土流失、干旱風沙區生態安全條件下的土地利用,以及農林復合配置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幾年來,研究所連續多年被評為寧夏農林科學院先進集體,被評為自治區科技三下鄉先進單位、全國世紀英模單位、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和全國科普先進集體。現在,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在全國治理沙漠研究方面已占有一定席位。這是寧夏林科院的光榮,是全所的光榮!更是他與科技人員辛勤汗水的結晶。
李生寶,一位質樸的農林科研人員,一位農家出生的高級知識分子,20余年如一日,他把生命的意義,寄托在勞動和工作中。他不善言談,用雙腳丈量著沙漠和荒丘;他腳踏實地,憑兩手種出了綠色和希望。風刀霜劍嚴相逼,仍沒有磨滅他鋪滿綠色的希望,大漠丘嶺始終是他不倦工作的場地。一位熟悉他的朋友,看到他在項目區工作的場面時,贈言道:“皮膚經風沙熏染粗裂黝黑,額頭被歲月啃蝕溝壑縱橫” ,雖然有些夸張詼諧,卻是一個農林科學工作者的真實寫照。不知底的人,看他在林間地頭勞動的樣子,決然猜不到這是一位研究員。他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勞動,他信奉科學家愛迪生的一句名言:“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
來源:寧夏新聞網 2005-4-8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