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畢華興,男,1969年4月25日出生于陜西省,漢族,中共黨員。現任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6-1998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講師
1998-1999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副教授
1999-2000 日本森林綜合研究所
2000-2001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副教授
2001-2003 日本森林綜合研究所特別研究員
2003-2008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副教授
2008-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授
社會兼職:
1、中國科協七大代表;
2、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會員;
3、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理事;
4、國際森林水文學會會員;
5、日本砂防學會會員;
6、美國水資源學會會員。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主講《自然資源學》、《環境概論》、《3S技術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等多門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
培養學生情況:
在讀碩士:8人,畢業碩士:8人,在讀博士:1人。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1、流域管理;
2、林業生態工程;
3、森林水文;
4、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應用。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參加和主持了國家“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重點科技攻關專題,霍英東青年教育基金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等;參加過中日技術合作“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培訓完善項目”、中德技術合作“中國西部地區森林與可持續發展”等國際合作項目。
1、西部典型區域森林植被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調控機理 2003-2007 973項目
2、黃土高原植被重建與優化配置技術推廣 2005-2008 林業科學技術推廣項目
3、黃土地區植被恢復綜合配套技術示范 2006-2008 科技支撐項目
4、基于水資源的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復與重建技術研究 2004-2006 教育部重大項目
5、林業生態工程技術與示范 2001-2005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
6、干旱半干旱地區水土保持林耗水及其合理密度研究 2002-2004 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項目
7、基于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的滑坡預測 2001-2003 日本科學技術廳基金項目
8、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開發利用 2000-2001 中國工程院咨詢課題
9、黃土高原林業生態工程技術與開發 1996-2000 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課題
10、三北防護林體系綜合效益評價研究 1993-1995 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課題
11、黃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環境影響評價 1991-1993 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項目
12、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林體系綜合效益研究與評價 1990-1993 國家七五科技攻關課題
發明專利:
1 利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符合出版要求的圖形的方法 畢華興; 宋如華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專利】北京林業大學 2010-05-19
2 根土鉆一體式采樣器 畢華興; 王清民; 朱金兆; 朱清科; 張建軍; 魏天興; 云雷; 馬雯靖; 周暉子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專利】北京林業大學 2009-07-15
3 一種在泥質鹽土上造林的方法 朱金兆; 魏天興; 張學培; 張建軍; 畢華興; 李國華; 景峰; 岳增碧; 袁東來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專利】北京林業大學 2009-07-22
4 干旱半干旱區蘋果與農作物間作適宜年限的確定方法 畢華興; 崔哲偉; 云雷; 馬雯靜; 田曉玲; 陳攀攀; 周暉子; 高路博; 朱悅; 劉李霞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專利】北京林業大學 2010-06-23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編寫出版著作、教材多部。
出版專著:
1、《3S技術在水土保持中的應用》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8
2、《水土保持學(第二版)》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5
3、《京津風沙源荒漠化防治技術》 中國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 2003
4、《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開發利用》 水電出版社 2001
5、《黃土高原治山技術》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1
6、《林業生態工程技術》 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0
7、《森林環境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林業生態工程學》 中國林業出版社 1998
發表論文:
英文:
1. Bi Huaxing, Li Xiaoyin, Guo Mengxia, et.al.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 Based on DEM, Frontiers of Forestry in China, Vol.1, No.1,54-58,2006
2. Li Xiaoyin, Bi Huaxing, Zhang Jianjun, Measurement principles of TRIME-TDR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ijiachuan watershed, China,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 No.4: 43~49, 2004
3. Huaxing BI, Osamu NAKAKITA, Kazutoki ABE,etc. A combination of quantification II approach and GIS techniques to predict landslide hazard in HAYACHINE Mountain ranges, Japan. Journal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Erosion Control Engineering,Vol.57 No.2, Ser. No.253, 2004
4. Bi Huaxing,Geomorpho-Climatic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GIUH) convergence model under GIS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Vol.4,No.4:12-22,1995
5. Zhu Jinzhao,Bi Huaxing,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small watershed classification in Loess Plateau,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Vol.3,No.2:36-46,1994
中文:
1 晉西黃土區林草復合系統土壤養分分布特征及邊界效應 云雷; 畢華興; 馬雯靜; 田曉玲; 崔哲偉; 周暉子; 朱悅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11-03-15
2 晉西黃土區林草復合系統草本植物多樣性特征 田曉玲; 畢華興; 云雷; 馬雯靜; 崔哲偉; 靳剛雷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11-01-15
3 昕水河流域防護林體系生態效益評價系統的研究 王國申; 朱金兆; 吳斌; 李建軍; 畢華興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6-07-15
4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畢業生未來發展道路選擇分析 畢華興; 劉紫葳; 佘聰偉; 穆婧 北京林業大學 【期刊】中國林業教育 2010-03-15
5 50年來黃土高塬溝壑區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及其驅動力分析 陳攀攀; 畢華興; 陳智漢; 云雷; 馬雯靜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黃河水利委員會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0-02-15
6 晉西黃土區林草復合界面雨后土壤水分空間變異規律研究 云雷; 畢華興; 田曉玲; 馬雯靜; 崔哲偉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期刊】生態環境學報 2010-04-18
7 基于DEM導出的水文地形參數對比研究——在ArcGIS和Rivertools環境下 周暉子; 畢華興; 林靚靚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10-05-15
8 晉西黃土區核桃花生復合系統核桃根系空間分布特征 云雷; 畢華興; 馬雯靜; 田曉玲; 崔哲偉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林業大學) 【期刊】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10-07-25
9 黃土高塬溝壑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范式 畢華興; 劉立斌; 劉斌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水利委員會西峰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0-08-15
10 晉西黃土區果農間作土壤養分空間分布 云雷; 畢華興; 馬雯靜; 田曉玲; 崔哲偉; 周暉子; 高路博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期刊】農業工程學報 2010-10-15
11 晉西地區不同樹齡富士蘋果樹群體冠層結構特征研究 王亮; 郭小平; 畢華興; 代巍; 史小麗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期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11-10
12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理論基礎分析 史宇; 余新曉; 畢華興 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9-02-15
13 晉西地區不同套種模式對蘋果光合特性的影響 代巍; 郭小平; 畢華興; 宋子煒; 史曉麗 北京林業大學教育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重點實驗室 【期刊】山西果樹 2009-03-10
14 基于灰色理論的吳起縣適宜退耕還林面積的預測 吳堅; 畢華興; 劉廣亮; 陳攀攀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吳起縣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 【期刊】水土保持通報 2009-02-15
15 黃土高原溝壑區長武縣景觀格局分析 任怡; 畢華興; 云雷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9-02-15
16 晉西黃土區核桃花生復合土壤水分效應研究 云雷; 畢華興; 任怡; 馬雯靜; 田曉玲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期刊】水土保持通報 2009-10-15
17 晉西黃土區林草復合界面土壤水分養分分布規律研究 馬雯靜; 畢華興; 云雷; 陳攀攀; 田曉玲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9-10-15
18 晉西黃土區果農間作界面土壤水分分布 云雷; 畢華興; 任怡; 馬雯靜; 田曉玲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林業大學) 【期刊】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9-09-25
19 晉西果農間作光競爭及產量研究 史曉麗; 郭小平; 畢華興; 李永紅 北京林業大學教育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重點實驗室; 山西省吉縣林業局綠化辦公室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9-11-15
20 晉西地區果樹—農作物復合模式的光合特點 代巍; 郭小平; 畢華興; 宋子煒 北京林業大學教育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重點實驗室 【期刊】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2009-12-15
21 晉西黃土區核桃玉米間作界面土壤水分變化規律及其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云雷; 畢華興; 任怡; 馬雯靜; 田曉玲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期刊】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0-01-15
22 晉西黃土區坡面尺度地形因子對土壤水分狀況的影響 李笑吟; 畢華興; 張志; 劉鑫; 納磊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武警森林指揮學校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6-07-30
23 晉西黃土區土壤水分空間異質性的地統計學分析 畢華興; 李笑吟; 劉鑫; 李俊; 郭孟霞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6-09-30
24 晉西黃土區土壤剖面水分動態研究 李笑吟; 畢華興; 李俊; 劉鑫; 郭孟霞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6-08-30
25 樹木蒸騰耗水研究進展 郭孟霞; 畢華興; 劉鑫; 李俊; 郭超穎; 林靚靚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6-08-30
26 晉西黃土區主要造林樹種耗水量測算與分析 武思宏; 畢華興; 朱清科; 張曉明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 【期刊】干旱區研究 2006-12-30
27 晉西黃土區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 李笑吟; 畢華興; 張建軍; 李俊; 林靚靚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 北京林業大學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6-10-30
28 晉西黃土區土壤水分時空異質性分析 劉鑫; 畢華興; 李笑吟; 李俊; 郭孟霞; 林靚靚; 郭超穎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6-12-30
29 晉西黃土殘塬溝壑區不同植被類型土壤水分動態研究 李俊; 畢華興; 李孝廣; 李笑吟; 劉利鋒; 郭孟霞; 劉鑫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6-12-30
30 單一流向算法和多流向算法下的地形指數比較研究——以山西吉縣蔡家川小流域為例 劉利峰; 畢華興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6-12-30
31 晉西黃土區土壤水分有效性分析的克立格法 李笑吟; 畢華興; 張志; 張建軍; 林靚靚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武警森林指揮學校;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 【期刊】土壤學報 2006-12-30
32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理論與機制 姜德文; 郭孟霞; 畢華興; 劉鑫; 李俊 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6-12-30
33 論新時期水土保持激勵政策 畢華興; 郭孟霞; 姜德文; 蔡隴海; 李俊; 劉鑫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北京市昌平區水務局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6-12-30
34 我國水土保持責任制初探 郭孟霞; 畢華興; 姜德文; 李俊; 劉鑫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6-12-30
35 有序聚類法在土壤水分垂直分層中的應用 李俊; 畢華興; 李笑吟; 郭孟霞; 劉鑫; 林靚靚; 郭超穎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7-01-30
36 水分平衡基礎上的小流域水土保持林配置模式探討 魏天興; 朱金兆; 張建軍; 畢華興; 朱清科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7-02-28
37 黃土區基于土壤水平衡的林草覆被率研究 畢華興; 李笑吟; 李俊; 郭孟霞; 劉鑫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 【期刊】林業科學 2007-04-15
38 國土主體功能區劃分與水土保持戰略 劉震; 姜德文; 畢華興; 劉鑫; 郭孟霞; 李俊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7-04-15
39 我國水土保持市場準入制度初探 劉鑫; 姜德文; 畢華興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7-06-15
40 晉西黃土區基于地形因子的土壤水分分異規律研究 劉鑫; 畢華興; 李笑吟; 李俊; 郭孟霞; 林靚靚; 郭超穎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期刊】土壤學報 2007-05-15
41 基于DEM的流域地貌氣候瞬時單位線地貌參數的提取 林靚靚; 畢華興; 劉鑫; 馬娜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7-10-15
42 建立中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準則 畢華興; 林靚靚; 郭超穎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 2008-01-05
43 論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的必要性 林靚靚; 肖伯萍; 畢華興; 郭超穎; 云雷; 任怡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昌平區水務局;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 2008-01-05
44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生態學與系統學基礎 郭超穎; 畢華興; 林靚靚; 史宇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 2008-01-05
45 論實行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經濟學基礎 畢華興; 畢嘉敏; 劉立斌; 史宇; 郭超穎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西安財經學院; 黃河水利委員會;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 陜西西安; 河南鄭州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 2008-01-05
46 黃土區果農復合系統種間水分關系研究 云雷; 畢華興; 任怡; 吳堅; 陳攀攀; 馬雯靜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水土保持通報 2008-12-15
47 基于DEM的馬蓮河流域數字地形分析 郭超穎; 畢華興; 陳濤; 杜林芳; 云雷; 任怡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山西吉縣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8-02-15
48 晉西黃土區主要造林樹種耗水特性分析 楊鋒偉; 陳麗華; 朱清科; 畢華興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 國家林業局科學技術司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8-02-15
49 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與范式初探 畢華興; 劉立斌; 劉斌 北京林業大學; 黃河水利委員會;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河南鄭州; 甘肅西峰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 2008-05-05
50 晉西黃土區沙棘與冰草蒸騰耗水規律研究 馮愿楠; 朱清科; 畢華興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 北京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8-04-15
51 關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 畢華興; 朱清科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 【期刊】中國林業教育 2008-07-15
52 吉縣蔡家川小流域水文響應相似性研究 劉利峰; 畢華興 長治市水土保持試驗站;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8-08-15
53 “水土保持學”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畢華興; 余新曉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8-08-15
54 北京市順義區公路綠化植物群落的光環境特性 宋子煒; 郭小平; 趙廷寧; 畢華興; 代巍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期刊】生態學報 2008-08-15
55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倫理學基礎 畢華興; 郭超穎; 林靚靚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9-15
56 山西吉縣2010年水土資源承載力預測 畢華興; 張建軍; 張學培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3-01-30
57 坡面水土保持林地地表徑流挾沙能力研究 張建軍; 畢華興; 張寶穎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3-09-30
58 林地面積的手持GPS量測 周科亮; 馮仲科; 張學培; 畢華興 北京林業大學測繪與3S工程技術中心; 北京林業大學測繪與3S工程技術中心; 北京林業大學測繪與3S工程技術中心 北京 【期刊】測繪科學 2003-06-25
59 淺析教育模式對課程體系設置的影響 尹忠東; 朱清科; 張巖; 畢華興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2-30
60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雙語教學初探 饒良懿; 畢華興; 王百田; 余新曉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2-30
61 黃土高原植被耗水特征研究進展 尹忠東; 朱清科; 畢華興; 張建軍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 【期刊】人民黃河 2005-06-20
62 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及其在森林下墊面中參數的確定 李孝廣; 畢華興; 劉勝; 劉利峰; 李笑吟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 【期刊】水土保持研究 2005-12-30
63 徑流泥沙影響因子及其尺度分析研究 李孝廣; 畢華興; 寇許; 馬英歌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環保所 北京; 湖南長沙 【期刊】林業調查規劃 2005-12-25
64 基于GIS的區域性滑坡空間特征分析 畢華興; 張學培; 中北理; 阿部和時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森林綜合研究所; 森林綜合研究所 北京; 305-8687; 日本筑波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3-08-15
65 數字高程模型精度與地表擬合方法對坡度計算的影響 宋如華; 畢華興; 中北理; 阿部和時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北京林業大學; 獨立行政法人森林綜合研究所; 305-8687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3-02-15
66 黃土區不同植被條件下的土壤抗沖性 張建軍; 張寶穎; 畢華興; 李笑吟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4-11-30
67 GIS支持下的滑坡空間預測與危險等級劃分 畢華興; 中北理; 阿部和時 北京林業大學; 森林綜合研究所; 森林綜合研究所 北京; 日本筑波305-8687 【期刊】自然災害學報 2004-06-30
68 黃土高原的植被演替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劉利峰; 畢華興; 李孝廣; 李笑吟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4-12-30
69 重慶四面山森林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應 饒良懿; 朱金兆; 畢華興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5-01-30
70 基于DEM的數字地形分析 畢華興; 譚秀英; 李笑吟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甘肅省慶城縣水保局;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5-03-30
71 TRIME-TDR土壤水分測定系統的原理及其在黃土高原土壤水分監測中的應用 李笑吟; 畢華興; 刁銳民; 劉利峰; 李孝廣; 李俊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教育部水土保持育荒漠化防治重點實驗室;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河南省洛陽市林業調查規劃管理站; 河南洛陽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05-03-30
72 林業生態工程信息管理網絡初探 畢華興; 朱金兆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 1999-12-30
73 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與水文學整合研究進展 畢華興; 中北理 北京林業大學; 森林綜合研究所 北京; 日本筑波市305-8687 【期刊】水土保持學報 2002-04-15
74 晉西黃土區不同密度林分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 張建軍; 畢華興; 魏天興 北京林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2-05-30
75 地理信息系統在黃土高原小流域分類中的應用 朱金兆; 吳斌; 畢華興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科研處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4-09-30
76 清水河流域防護林體系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 畢華興; 賀慶棠; 朱金兆; 吳斌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科研處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4-12-30
77 國外土壤侵蝕與流域產沙模型研究綜述 畢華興; 朱金兆; 吳斌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科研處; 北京林業大學國際合作處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5-09-30
78 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地貌氣候單位線匯流模型 畢華興; 朱金兆; 吳斌; 余新曉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1995-12-30
79 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地貌氣候單位線匯流模型 畢華興; 朱金兆; 吳斌; 余新曉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6-03-30
80 晉西黃土區防護林體系水沙效益評價和預測系統的研究 畢華興; 朱金兆; 吳斌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 1996-03-28
81 晉西黃土地區場(時段)暴雨地表徑流量計算方法──下滲曲線法初探 畢華興; 朱金兆; 吳斌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 1996-12-28
82 水土保持政策體系框架構思 任勇; 畢華興; 孟曉棠 國家環保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水利部沙棘開發管理中心 北京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 1997-07-10
83 水土流失經濟損失估算及環境經濟學思考 任勇; 孟曉棠; 畢華興 國家環境保護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水利部沙棘開發管理中心; 北京林業大學水保學院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 1997-08-10
84 黃土地區森林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研究 余新曉; 畢華興; 朱金兆; 吳斌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植物生態學報 1997-09-20
85 晉西黃土區小流域場暴雨徑流泥沙模型研究 畢華興; 朱金兆; 張學培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1998-11-30
86 區域性林業生態工程信息管理 畢華興; 張學培; 朱金兆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 【期刊】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 1998-12-30
87 水土流失社會經濟因素作用機制分析 任勇; 畢華興; 孟曉棠 國家環保局環境政策與經濟研究中心; 北京林業大學水保學院; 水利部沙棘開發管理中心 【期刊】中國水土保持 1998-01-05
88 中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技術體系 朱金兆; 余新曉; 朱清科; 畢華興; 侯小龍 【會議】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下冊) 1999-10-18
89 中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技術體系 朱金兆; 余新曉; 朱清科; 畢華興; 侯小龍 【會議】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上冊) 1999-10-18
90 “國土主體功能區劃分”與水土保持戰略 劉震; 姜德文; 畢華興; 劉鑫; 郭孟霞; 李俊 【會議】水土保持發展戰略——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及水土保持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8-11-01
91 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理論與機制 姜德文; 郭孟霞; 畢華興; 劉鑫; 李俊 【會議】水土保持發展戰略——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及水土保持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8-11-01
92 論新時期水土保持激勵政策 畢華興; 郭孟霞; 姜德文; 蔡隴海; 李俊; 劉鑫 【會議】水土保持發展戰略——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及水土保持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8-11-01
93 我國水土保持責任制初探 郭孟霞; 畢華興; 姜德文; 李俊; 劉鑫 【會議】水土保持發展戰略——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及水土保持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8-11-01
榮譽獎勵:
1.2008年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
2.2008年中國林學會梁希杯優秀論文三等獎。
3.2008年北京林業大學優秀論文獎。
4.2007年中國水土保持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5.2007年北京市高校優秀輔導員。
6.2007年北京林業大學首屆青年科技之星。
7.2004年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8.2004年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優秀黨員。
9.2004年北京林業大學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
10.2003年北京林業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優秀獎。
11.2000年中國水土保持學會青年科技獎。
12.2000年“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科技成果獎。
13.1999年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4.1997年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優秀獎。
15.1996年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優秀獎。
16.199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
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畢華興就像面對科研課題那樣,一臉凝重。
我很快發現,畢老師這個人習慣使用否定思維形式。
比如我問他:你留戀童年生活嗎?以為他一定會說出懷念家鄉的話,像那山那水,誰不說咱家鄉好什么的。
他的回答是:我對童年的印象就是貧窮、饑餓。
我問他:童年時代總有些愛好吧?聽說你那時養過羊,養過兔……
他說:那可不是愛好,是為了給家里掙錢。我最煩的就是養羊,放學后總要去山上給羊打草,又餓又累,很辛苦。
我問他:1986年你考上了西北林學院,是不是想學成之后改變家鄉的面貌?心里覺得他學習的動力應該來自“窮則思變”之類的抱負。
他的回答依然實誠到底:沒想改變家鄉面貌。我那會兒根本不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啥樣,我參加高考,就為了以后找個工作,能吃飽飯,能多掙些錢。
我換了個話題:據說你夫人在日本讀博士后,從照片上看,她蠻漂亮的。
他迅速地接過去:不,不,不漂亮,相貌一般吧。
…………
我被畢華興的“實誠”感動了,在這個講究包裝的年頭,他好像根本不會有意識地維護自己的形象。
也許,這正是大山賦予他的風格——毫無遮掩,淳樸敦實?
他有這樣一個童年
1969年4月,陜西省艾好灣村的一孔窯洞里出生了第四個孩子,這就是畢華興。
老人說,艾好灣村先前叫艾蒿彎,滿地是艾蒿,百分之百是旱地,人們喝口水都得到兩里地以外的溝里去擔,加上村莊正處于老山的轉彎處,于是成就了“艾蒿彎”村。
對黃土高原來說,最金貴的是水。老山有溝、梁、峁。溝底的人家能接住雨水,梁里的人家可迎住雨水,偏偏住在陡峭的峁上的人家收不到雨水,每年每年,不論下多大雨,峁上人都叫旱。就為水,艾蒿彎人羨慕死了溝底梁上的人。艾蒿是草,當不得糧,大概是為了回避“艾蒿彎”帶來的干旱貧窮,不知哪一年,有人做主把它改成了“艾好灣”村。由此可知,畢華興的出生地,是當代中國農村中最貧困的村莊。
艾好灣村民光景不齊,從窯洞門面就可以看出來。日子好些的,會在窯洞口壘上一米來寬的石頭,上面是石匠雕琢的花呀草的,窯洞外還會壘上整整齊齊的土墻。畢華興家既沒有雕花石頭也沒有圍墻,窯洞開的窗戶上糊的是麻紙,風一吹,呼嗒嗒響。洞子里黑乎乎的,即使點上菜油燈碗,洞里也不見亮,終年彌漫著一股潮濕的土腥氣。這家人勞力少娃兒多,年年向隊里借糧借錢,日日吃不飽。由此又可知,畢家是最貧困村莊中的貧困戶。
畢華興出生的這一年,正是文化大革命轟轟烈烈的階段,是全國1700萬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時候。偏僻的艾好灣村甚至連知青都沒有安排——由于缺少故事,更顯得寂寞空蕩。
畢華興引起人們重視,是他五六歲的時候。這并不因為他爹是大隊支書,那時農業學大寨,書記們決不腐敗,全都比著像陳永貴那樣實干苦干。最先發現畢華興有成色的是老師,老師說畢華興這娃5歲就上學念書,門門考試還總拿第一。
可是,這個歷來沒有出過大學生的村莊,還不懂得知識的意義,所以畢華興的考試第一,也就像誰家后生割地第一,誰家閨女納鞋底第一那樣簡單,頂多是大人們聊天時不經意地帶上一句:這娃備不住有出息咧。依山窩人的知識結構判斷,這“出息”至多也就是像他爹那樣當個村官而已。
畢華興的爹,是個寡言的人,大概華興也隨了他。在華興眼睛里,爹最能得獎狀,窯洞墻面上用糨糊貼了一滿排紅紙頭。爹是個正直透明的人,他要求自家五個娃不準和人打架,誰違規了,他卻會不問青紅皂白,先打上一頓再說。
我們在前面已經聽見畢華興兩次提到“饑餓”。今天的孩子已經不知道饑餓的感覺,那種饑腸轆轆的空蕩,兩眼冒金星的眩暈,會從生理、精神上雙重地把一個鐵漢子扳倒。
才抵桌子高的小華興,正是“半茬小子,吃死老子”的歲數,肚子里時常開仗,他只好一瓢一瓢地灌水,整天就想抓撓點吃的塞進嘴里,整天都在期盼著那沒油寡鹽的兩頓雜面饃。是的,因為缺糧,山莊里的人每日只吃兩頓飯,因此,沒有哪個娃奢望還能吃頓早飯。
華興因為餓,沒有力氣背起籮筐,那籮筐裝滿草得有20多斤重,因此有時他也會學著大娃干些滑頭的事,偶爾在籮筐中橫擔上幾根木棍,再放草,這樣,乍一看籮筐里的草滿滿的,其實下面是空的。不過,鬧不好會穿幫,他進家門時得快走幾步,迅捷地將籮筐折進草圈,那里一定會有哥姐已經背回來的草,攪一塊兒,才能蒙混過關。
他終于上中學了,是住校,卻依然還是餓。那時他吃不起食堂,每天要跑回家取干糧。學校離家4公里,他后晌下學趕回家,吃罷飯,再提上第二天的晌午飯翻山越嶺折回學校。可是,11歲的娃耐不住饑餓,吃罷飯,幾泡尿下來,肚子就又饑得慌了。他常常在頭天夜里把第二天的晌午飯吃了,于是第二天早上沒飯,晌午沒飯,一直挨到后晌翻山越嶺回到家才能吃上飯。
慢慢他學會了計劃,盡管每晚耐不住餓地夾上兩筷子,可還是能把大半飯菜留到第二天。難熬的是暑熱蒸騰的夏天,飯餿了,一打開盛飯的瓦罐,就聞到了一股餿臭味。很多年后,他還記得小米飯上那一層蓬松松的白毛,記得用筷子一夾土豆,那粘絲就被拉得老長的情景。他把飯菜放到校園水龍頭底下,一遍遍地沖呀泡的,不管那飯那菜多難吃,總是比挨餓強的。
那些年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饑餓使他的個子總是矮矮的,除了跑步,其他所有的體育測試項目,跳高、跳遠、前后滾翻、投擲,他無一及格。事情就是這么神奇,當他后來進入大學,隨著吃飯問題的解決,才5個月,他就飛長了10公分,竟然所有的體育項目全及格了!
畢華興肯定地說,上大學是我人生歷史上的新階段,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飽飯的日子,我的精神、身體,啥都獲得了一個新提升!我也敢在人面前講話了。
咋就不張嘴
我們不能回避畢華興性格里的懦弱元素。有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從艾好灣土窯里爬出來的娃,害怕窯洞外所有的人。遇人遇事就是不敢大聲說話。
童年光景,他就做兩件事,一是念書,一是給自家羊打草。他不怕念書,不過是坐在窯洞教室里,就著昏暗的菜油燈寫功課就是了。他最初得了5分,并不知道咋好,可老師高興大人高興,他就打算一直把5分得下去了。可打草就不一樣了,打草得碰見人,有時人家會搶他的草,會吼他,于是逢到打草他就隨大娃走,這種大兵團作戰的方式成了艾好灣村的盛景。你想吧,一群灰蓬蓬的土娃在漫山遍野里跑,逢草打草,逢事起事,能有啥禍患輪上咱華興?可沒料到,還就有事找上來了。
有一次,娃們各自打了大半籮筐草,想鳴金收兵了。這時,一個大娃提議去隊里的苜蓿地再抓上幾把。畢華興知道,苜蓿是喂隊里牲口的,他再不懂事也知道行事的杠杠。可他又是個從不敢爭論、表態的主兒,甚至連思想斗爭都沒有,就隨著大娃們進到地里,胡亂抓了幾把苜蓿就后退抽身了,然而看秋的來了。
“喂——嘿!”山里人喜好喊話,看秋的可著喉嚨先用慢板喊出第一個長長的“喂”字,之后急促地將第二個單音節上調,猛丁來個急剎車,再后就是密匝匝的訓斥了:你們是甚人哪?敢偷隊里的苜蓿啦!斗私批修吧!于是,所有的籮筐都被拿下了,所有籮筐里的草都被折出來了。畢華興并不因為是支書的兒子而被放上一馬,相反正因為有這個名分,名列前茅地上了隊里的黑名單。由此判斷,他爹應該是個清官。這個結論隨后就得到了證明:大隊支書為苜蓿事件毫不猶豫地扣了自家的工分。
那天,畢華興的臉燒得像供銷社的紅布。他悄悄摸進窯洞,沒敢去羊圈,說起來,他最心疼的還是籮筐里的草。艾好灣沒水,草不盛,他們跑了多遠的山路才割了草來!
畢華興童年光景里也有另一面:念書好,這份業績被老師宣傳開來,畢華興就常被大人多了上幾眼,這份榮光已經足夠了。可是,善良的老師總想好好獎勵優秀學生。艾好灣小學校攏共四五個教員,除了一位是公派教師以外,別的都是同村莊戶人,是掙工分的民辦教師。
一天,有位老師用了獨創的方法獎勵畢華興。老師先列隊集合,稍息立正地把隊伍規整好以后,就點名道:畢華興!
三年級小學生畢華興嚇了一跳,因為平日稍息立正之后就是解散了。老師又叫:畢華興,出列!畢華興怯怯地走到隊頭,轉身面向同學。老師說:畢華興,低頭做甚!小華興抬起頭來。老師又說:同學們,下面我們聽畢華興單獨背誦一段毛主席語錄。
那是1977年,艾好灣村閉塞,不知道“文革”已經結束,還在背誦毛主席語錄。
天塌了。畢華興突然感到大腦一片空白,小臉再次燒得像供銷社的紅布。老師鼓勵他:畢華興,背!畢華興張了張嘴,心里一陣恐慌,他用襖袖抹抹汗,卻在頃刻間忘掉了所有的念詞——
老師剛要不高興,畢華興突然用一種最原始最有效最生動最直白的方法,打破了老師的獎勵計劃,他哇的一聲哭起來了,越哭越委屈,越委屈越哭。那童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環繞在窯洞外的校園里。以至于當他自己30歲,讀完博士后還能無奈地回想起那懦弱的哭聲。不用說,就從那場哭聲起,他畢華興就自斷了當班干部、校干部之類的前途。
中國的六七十年代正是乒乓外交時代,很少有孩子沒被裹挾進這股運動潮流。艾好灣小學校也壘起了個土坯乒乓球臺,當然,沒有誰家買得起乒乓球拍,于是娃娃們全自備了薄木板來打球。一放學,一至五年級的學生都蜂擁到乒乓球臺旁打球,反手、扣殺、吊一個,管他什么弧旋不弧旋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畢華興呢,很羨慕連戰連勝的冠軍,可他總是在蜂擁的一剎那被擠出人堆……
打球玩耍的事兒輪不上畢華興也就罷了,只要人生大事不出局就成。1980年,畢華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鄉辦石溝中學,按成績分班,他理所當然被分進了甲班;與他同屆考學的二哥成績差些,進入乙班。問題來了,畢家只能提供一條蓋窩(被子),讓哥兒倆伙著用。老師對畢華興說,你去乙班吧,反正你二哥不能進甲班。畢華興往甲班望了望,這個年年排名第一的學生,十分渴望進入重點班。可11歲的娃啥都沒敢說,抱著蓋窩進了乙班。一年后,二哥不堪饑餓,退了學;12歲的娃更不敢說話了,他害怕老師,只好留在乙班當第一。后來即使他獲得了全校數學競賽一等獎、作文競賽二等獎的時候,照樣沒有敢提出調班的請求。
升高中那年,甲班考中了20多人,而乙班只中了3人。可想而知,重點非重點的差別確實很大。就這樣,進入高中再上重點班,成了畢華興悉心珍藏的夢。
如果說初中分班,畢華興走了背字;那么高中分班,畢華興就不能放過機會了。這是米脂縣唯一的高級中學,快慢班的分配,不僅是對學生的選擇,也是對教師配比、教學質量、教學進度的分配。畢華興將在這里面臨國家高考制度的遴選,而米脂中學的分班將是公平競爭的第一座平臺。
當時是這樣分班的,六個高一班的學生先念一個學期,以第一學期成績分配快慢班。學校規定,每班前五名學生進入快班。畢華興一算成績,名列第四名,他心里喜滋滋的。發榜那天,他信心十足地在快班名單里搜尋自己的名字,一遍,沒有;兩遍,沒有;三遍,還是沒有。眼睛再往下移,他驚呆了,慢班第一人:畢—華—興!
數學高才生畢華興馬上明白,是老師統計分數時少計了一科成績。夢想,又一次被轟毀。
他覺得應該去找老師,可是,就像七年前被獎勵背誦毛主席語錄那樣,逢到關鍵時刻,腦子里就剩了恐慌,他不敢找誰說,眼睛潮潮的,提著書包和臉盆到底進了慢班。
這時的畢華興已經隱隱感到這次分配關乎著他的前程,艾好灣村沒人進過大學,可米脂中學有哇,有些人進過清華北大呢。但是快班慢班畢竟不同。畢華興輕易喪失了被今日家長極為看重的關鍵機會。他身后沒有城里孩子由兩代老人構筑的堅強后盾,自己不開口,就沒有人替他講話了。
曲是直的變態。世上一切物質都可以由直扭成曲,由曲拉成直。那么,精神呢?有誰關心一個農家子弟心靈成長的曲直嗎?
三年后,就在米脂中學,也就是畢華興的那屆同學中,有人進了清華,那當然不是畢華興,
狀元不可能出在慢班。
明天的飯碗在哪里
1985年,畢華興16歲,像所有高三學生一樣,進入了考前臨戰狀態。上課已經很少,主要是復習功課了。畢華興捧著課本,或在窯頂,或在茄子地,或在操場,總之哪兒僻靜他就守在哪兒。他在慢班始終保持第一名,學校也算體察弱勢群體的心理,每次校級競賽,都分配給慢班一兩個名額,畢華興就次次參加校級英語、數學等等競賽,但卻沒有撈上過一回名次。
與過去日子不同的是,村里分田到戶,爹每月能給畢華興10元生活費了。這10元,要吃飯,要買日用品,畢華興不怕苦,別人吃白面饃,他吃雜面饃;別人打兩毛的菜,他打5分的菜。他還把細糧票換成粗糧票,到現在要解決的仍舊是吃飽而不是吃好的問題。
小麥因為等雨,急得葉子梢都焦了。艾好灣的麥子哪年不焦呢?艾好灣人不懶,開春時,一方一方一垅一垅耙得平平整整的田地,從山頭錯落地排列到峁上,讓人充滿了希望;可白災黑災過去,開完鐮,能壘起的麥垛就稀拉拉的了。
高中生畢華興解題乏了,會往新翻的松軟土地上一躺,面朝天,鄭重地思考人生問題:明天的飯碗在哪里?
城市戶口學生考不取學,能夠參軍進工廠,而農家子弟,唯一拼出鄉村的機會,只能是高考。
16歲的畢華興在為拼出艾好灣而努力。如果說畢家爹娘毫不關心兒子的升學前途,那就錯了。畢華興的大哥是村里見過世面的人,他的參軍經歷足夠使艾好灣人敬服,連當黨支書的爹也不例外。爹娘聽大兒子陳述了高考意義以后,左思右想,決定為四子的考學加把勁。他們特地趕到老遠的廟里抽了一個簽。算命人開始解簽,他鄭重地下了斷言:你娃考不取。爹娘愣住了。算命人說:你娃分數夠,可身子骨軟,怕是過不去。
不用說,那天爹娘燒了不少香。
畢華興高考前的體檢還真查出了個“胃下垂”,可想而知,畢家人是何等焦急了。畢華興平生第一次朝人借了兩元錢,參加第二次體檢。總算問題不大,縣醫院蓋上了合格的印章。
那年,趕上了高考政策最透明的時候,學生先考試,再報志愿。畢華興是個低調的人,自估成績是450分。沒人指導,沒人答疑,他自作主張地廢棄了重點大學志愿,而在二類校里選擇了西北林學院。
成績出來了,他拿了522分,超過了重點院校錄取線。至今他還記得數學滿分是120分,他得了114分。他以西北林學院考分第一的絕對優勢收到了錄取通知書。
當過兵的大哥不滿意老四:你咋報了個林業,誰不會種樹啊?
爹不管林業水業,反正四娃是艾好灣頭一個大學生,為此,他竊笑算命人不靈光。
可奇事就來了,畢華興報到的前一天,腳崴了,腳面腫得老高,差點兒就走不出大山,上不成學!
村莊留在身后了
陜西楊陵鎮,西北林學院。
土娃娃畢華興一頭闖進了“城市”。
他頭一次看見女孩穿裙子,越看越好看;他頭一次喝啤酒,越喝越好喝;他頭一次看見長長的火車,越看越新鮮……
最重要的是,他頭一次有了助學金,扣除伙食費以外,他擁有了每月七元的零花錢,這對一個曾經度過無數饑寒交迫日子的人來說,簡直可說是一筆近乎奢侈的財富!攥著七元錢的時候,他想哭,他要是早早有了這把錢,就能買蓋窩,而不必跟著二哥進乙班;他想像山里人那樣喊上一聲長長的“喂——嘿”,淋漓盡致地宣泄一回;他想……
因為錢,他被下苦的生活擠壓得變了形。沒有自我,沒有個人意志,沒有歡樂,沒有游戲,沒有童年。現而今,平了饑餓,去了寒氣,滋潤的光景來了,大米白面來了。
吃飽飯的畢華興好像真的換了一個頭腦,換了一個人。剛過一學期,他令人吃驚地從班級的隊尾升級到了排頭,長成了1.75米以上的高個兒;而且敢于發言,甚至刨根問底了。
比如,校園布告欄里張貼了紅底黑字的選民榜,他看見了水土保持系每一個同學的名字,偏偏沒有他,于是,他又像三年前在快班名單里搜尋自己的名字一樣,一遍、兩遍、三遍,之后,不搜了,去找輔導員。輔導員笑了:那是選舉區人大代表的選民榜,憲法規定,18歲擁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你才17歲呀!
看看,剛剛告別懦弱,敢開口說話了,就鬧了這么一個笑話!
再比如,畢華興居然敢打人了!事情是這樣的:大學一年級時,同宿舍六人每天輪流值日,這本來是很簡單的事,可有位老兄就是坐享其成,一到值日就溜號。畢華興不樂意了,問他你咋不打掃衛生?老兄說我不樂意!畢華興惱了你憑啥不樂意?老兄說我不樂意不憑啥!畢華興說我憑這個讓你樂意!他掄起拳頭用他爹的先打了再說的方式解決問題。老兄不怕動武,兩人對打起來,驚動了一層樓。結果,畢華興不會打架,吃了虧,因為老兄是個藏族人。
雖敗猶榮。畢華興總算把“懦弱”留給艾好灣了,往后的他呀,該咋就咋啦!
與畢華興聊到這一變化的過程時,他似乎也很難講清楚是怎么回事兒。他記得上小學、中學時,從艾好灣村走到石溝鄉,再走到米脂縣,他一直有一種莫名的心理壓力。是因為與班里的同學相比,他的家境太貧窮了?還是因為年紀偏小總是班上個子最矮的?或者是自己完全沒有遇事獨立做主的經驗?反正他覺得自己那幾年挺累,磕磕絆絆的走不利落。初中分甲班乙班時分到乙班,高中分快班慢班時又分到慢班,當時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意愿,而是以為那些事本來就應該由老師、學校決定,他要像遵守所有的紀律一樣服從那些安排。
雖然他一直是一個學習優秀的好學生,老師對他也一直不錯,但他仍然不善于交流,不善于表達,一到大庭廣眾面前,不管是面對教室里的幾十個同學,還是面對操場上幾百個同學,他都覺得是黑壓壓的一大片;即使同學老師的目光是善意的、鼓勵的,他也仿佛無福消受……
大山里的艾好灣村,幾十孔窯里的幾十戶人家,聚一搭開會能數得清有多少人,可散開到山上干活去,就只能遠遠地互相看到個搖搖晃晃的人影了。山里人走路都晃開膀子走大步,放開喉嚨打招呼,踢得一路煙塵,整出一路動靜,就是不習慣與別人臉對臉,面對面零距離接觸。
畢華興是在大學里才真正融入人群的。當他靠著學校的助學金和自己努力得到的獎學金,再不必把貧寒總像家族符號一樣,掛在衣襟上的時候,當他隨著飲食營養的改善,終于趕上青春期的關鍵時刻,像久旱逢甘霖的莊稼一樣,痛痛快快地拔節生長的時候,當他在學院里突出的優異的學習成績,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遠過于老家鄉親們對他的稱贊的時候,他開始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
“我覺得我行。”這樣的自信心幾乎是與日俱增。
學校里到階梯教室上課,到圖書館自習,到操場上運動,甚至到食堂去吃飯,都是裹挾在人流中人群中,他不再發怵與人打交道。認識不認識的同學,有時都會擠在一處聽課啦借書啦排隊買飯啦,習慣了,也就自然了。真到急的時候,他也敢扯起嗓門跟別人嚷嚷了。
畢華興清楚地記得,剛入學不久,一次全學院舉辦數學競賽,一至四年級學生都可以參加。17歲的畢華興一馬當先坐進了考場,他當時心里也沒有什么把握,自己安慰自己說:敗下來也不會有人笑話我的,人家會說我小。
最后評審結果一公布,高年級的學生汗顏了:咋讓一年級的畢華興搶了頭牌!
啊,那可真是個輝煌的時辰,偏僻的米脂中學慢班的學生,跳到大學里當冠軍了!畢華興第一次覺出自己還挺有潛力啊!
又過了三年,畢華興進四年級了,學院又舉辦了一輪數學競賽,畢華興又獲得了一次輝煌,照樣拿了第一名!
這位連任四屆學習委員的本科生,四年總平均成績90多分,年年總成績第一名。隨著自信心的增加,他活泛起來了,敢說話了,敢與女生耍笑了,敢登臺發言了,果然像當年被艾好灣村大人判斷為這娃備不住有出息咧那樣,他被全學院的人注意了。當大學生們普遍應該告誡自己不要驕傲的時候,畢華興對自己的提示則是:不要懦弱!
那年的畢業分配政策很明確:哪來哪去。可是,畢華興不想回陜北,他這個不懼怕考試的人想進攻北京!
爹干預了,對他說:你弟正念高中,你不能朝上念了,找份工作供老五吧。
畢華興去找老師,老師的話他至今還記得:念,人不要怕窮,我們都窮過,你要有大一點的志向,靠勤工儉學,你咋苦也要念下去!
1990年,他報考了心儀已久的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專業碩士研究生。那年這個專業的招生名額是兩個,他順利地成為其中一名。
之后,博士、博士后,北京、日本,日本、北京,他唱著成功之歌,一路挺進。
一個博士一個碩士要結婚
輪到選對象的時候,他已經是個成熟的男人了。
這個人的經歷太簡單,一路讀著書過來,不留級,不生病,不就業,于是,他在自己的學業圈子里,就永遠是個小弟弟。這份經歷注定他得找個大姐姐。
當他1993年讀北京林大博士研究生的時候,才24歲。那時候,博士很金貴,畢博就成了他的雅號。
水土保持學院連博士帶碩士,共有20個研究生,大伙都熟識。女生中有一位大眼睛的山西姑娘,正讀碩士。
我問畢華興:就是說你讀博士的1993年,山西姑娘來讀碩士?
就是,她叫宋如華,1989年從北京林大本科畢業后,到山西農大教了四年書,然后又回到北京林大讀碩士,我們就好了。
我不知道這究竟是理工科人的簡化敘述方式,還是他們的戀愛過程很簡化,總之,畢華興沒有泄露細節。在他說來,既不是他追求的她,也不是她追求的他,他們沒有風花雪月、大起大落的故事。他們同住北京林大7號樓,就是研究生樓,他住314號,她住二層左手轉彎第一間。博士兩人一室,碩士三人一室,反正哪屋空就虬哪屋。他們聊人生呀,課題呀,家鄉呀,后來就聊結婚了。
就這。畢華興一臉輕松地說。
我突然想起他對我講過的大哥相親的故事。
1982年,艾好灣村包產到戶,家家為自己種糧,積極性都起來了。畢華興家種了很多山藥蛋子,把山藥加工成粉條,竟然賣了一千多塊錢。畢家從來沒見過這么多錢,上上下下喜慶得不行。莊戶人有了錢,一是娶媳婦,二是蓋房。家里有兩孔窯,夠住;再就是給大兒子娶親了。前面說過,畢華興的大哥當過兵,他跑到十公里以外的村莊去相媳婦,相媳婦是用不著兩人對話的,娘家人全體陪著,喜歡不喜歡,你給個話兒就是了。三天后,大哥給未來的丈母娘送去400元錢,在自家窯洞置上縫紉機、木箱木柜,拉來吹鼓手鬧上一天,這婚就結了。
1982年,畢華興才13歲,就是為蓋窩分到乙班念書的那段日子。結婚那天,他頭一次看見大嫂,坦率說,他看著身穿軍裝的大哥儀表堂堂,多少覺得大嫂有些配不上大哥。那是他小心眼里第一次評價婚姻。
現在呢?當畢華興宋如華度完十年風雨的時候,他怎么評價自己的婚姻?
畢華興說,比起大哥大嫂來,我們的戀愛過程夠長的了。其實當時我倆的感情未必有多深,可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我愛干凈,宋如華利索;我喜歡能干的人,宋如華不是上火車都擠不上去的主兒;我喜歡念書,她愛好學習。再說,她有好多地方比我強呢,比如喜歡文學,寫的散文很好看,她當過雜志社的編外記者……我是農民的兒子,還找什么人呢?就是到今天,我也沒后悔過。
當時,宋如華只對畢華興提了一個要求,結婚前得上門讓我爹娘見上一面。
我們已經知道,畢華興是一個太內向的人,他敢去嗎?
他去了,是一個人去的。
1994年暑假,畢華興完成吉縣蔡家川的一項考察后,徑直去了宋家,那是太行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對送上門來的女婿,宋家爹娘多少有些猶豫。
相貌嘛,蠻好的,說不出個甚;學問嘛,蠻大的,說不出個甚;歲數嘛,比如華小上三歲,女大三,抱金磚,也將就了;至于畢業分配,這就不能將就了,誰知天南地北組織上給他發配到哪兒?
畢華興說了,我要娶如華,就肯定會對她負責……直說得宋家爹娘不能不點頭。
妥了。
畢華興在那個小村莊只住了一夜。宋家爹娘對此倒不計較:公家人不比莊戶人閑在,人家有公事咧。許多年后,丈母娘對我這樣評價她的女婿:華興是個急性子,要辦甚事就非辦成!
接下來的事情,驚動了北京林大。
一個博士一個碩士要結婚!
不管是博士還是碩士,總歸都是學生,學生怎么能結婚呢?學生管理條例明明有規定嘛,再說,誰給房?住哪兒?咋管理?結了第一對,下一例咋辦?
畢華興,這個曾經不敢說話的人,現在說出話來一套一套的,讓人駁不倒。他說婚姻法的結婚年齡起點是20歲,宋如華已經28歲很晚婚了。我們保證上學期間不要孩子不要房子不給組織上添麻煩……
研究生處通情達理,破例批準了。
1995年1月,博士碩士結婚了。
他們沒有家,集體宿舍是家,實驗室是家,大街是家,飯館是家。
1996年3月,畢華興博士畢業,留校任教。
1996年7月,宋如華碩士畢業,分配到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1997年11月,兒子畢嘉瑞出生。
畢華興的日子還有什么遺憾嗎?
博士家的日子
我們來看畢華興與宋如華的一段履歷表。
畢華興:
1999年7月至2000年2月,作為中方對等專家,赴日本森林綜合研究所交流中國黃土高原治山技術。
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任日本文部科學省外國人特別研究員,赴日本森林綜合研究所進行“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博士后課題研究。
宋如華:
1999年9月至2003年12月,就讀在職博士。
2004年9月至今,赴日本進行“山地災害防治”博士后課題研究。
不難看出,兩張履歷表上重合的時間,正是小畢嘉瑞一至五歲的成長期!
來源:《中國科協網站》2006年05月22日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