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李帝銓,男,漢族,198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系副主任, 有色金屬成礦預測與地質環境監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長期致力于電磁勘探方法理論與探測技術的研究,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R2)、省部級一等獎2項;負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其他國家級縱向項目5項。擔任《地球科學大辭典》地球物理勘探學科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卷》分支秘書、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工程地球物理專委會委員,湖南省礦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教育經歷:
2001年9月至2005年月,中南大學信息物理工程學院應用地球物理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2005年9月至2010年7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碩博連讀,獲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9.10-至今,中南大學 | 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 | 教授。
2013.10-2019.9,中南大學 | 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 | 副教授。
2010.07-2013.9,中南大學 | 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 | 講師。
學術兼職:
[1] 2021.10-至今,國家礦業青年科學家論壇學術委員會執行主席。
[2] 2021.07-至今,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地質儀器分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3] 2019.01-至今,湖南省礦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4] 2019.01-至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工程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5] 2017.01-至今,《地球科學大辭典》地球物理勘探學科副主編。
[6] 2017.01-至今,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卷分支秘書。
[7]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青年編委。
[8] 科技部中亞地區地質礦產資源開發技術國際培訓班特邀專家。
主講課程:
1、《地球物理場論》-本科生課程
2、《電磁場與電磁波》-本科生課程
3、《地球物理學概論》-本科生課程
4、《地球動力學》-本科生課程
5、《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s theory and application》-碩士研究生課程
6、《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s》-博士研究生課程
研究生培養情況:
已培養碩士、博士12名,目前他帶領的團隊中在校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研究方向:
[1] 城市地球物理探測
[2] 礦產和油氣資源的電磁法探測理論與技術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自然科學基金1項,作為項目骨干參與自然科學基金4項,作為課題負責人參與湖南省重大科技專項1項。
[1] 高精度多維多分量電磁法動態探測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2018-2021
[2] 南方海相頁巖氣電磁法識別與預測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9-2022
[3] 中新元古界廣域電磁技術與應用研究,國家重大專項(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2016-2019
[4] 雄安新區廣域電磁法地熱勘探試驗,中國地質調查局,2019-2019
[5] 南方地區1:5萬頁巖氣基礎地質調查填圖試點-黔北桐梓地區廣域電磁法勘探工程,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2017
[6] 楚雄盆地及南盤江坳陷油氣資源前景調查-貴州六盤水地區廣域電磁法勘探工程,中國地質調查局,2015-2015
[7] 橫向項目,大慶油田廣域電磁法,2013-12-06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正交激勵源的極低頻電磁波傳播特性研究,2013-12-06-2015-12-31.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深度三維矢量廣域電磁法儀器研制,2012-12-05
[10] 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廣域電磁法三維積分方程法正演模擬研究,2011-12-28
科研成果:
1. 所在團隊形成了適用于湘西北地區頁巖氣勘探的廣域電磁法數據處理方法,初步形成湖南省炭質頁巖地球物理探測方法與體系,并為其他地區頁巖氣勘探起到借鑒作用,充實了我國頁巖氣理論研究體系。
2. 作為科研骨干參與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的“極低頻探地(WEM)工程”,開始了極低頻電磁法的基礎研究工作。這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計算復雜且國內沒有相關前路可循,經過一年多時間推算公式,半年時間寫程序,李帝銓首次導出了極低頻電磁法的電磁波計算表達式,首次實現了該方法精確的理論計算,為該方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揭示極低頻電磁法探測地下電性細結構的理論基礎、提高極低頻電磁法勘探的分辨率的技術、儀器開發、數據處理和最佳測量裝置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3. 在博士后工作期間,開始主攻廣域電磁法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期間總結出廣域電磁法識別深部油(氣)藏的技術方法及流程,極大提高了廣域電磁法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效果,為火山巖型油藏勘探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
4. 通過新疆吐哈盆地東部哈密地區廣域電磁法探測研究,他和團隊成員們一起修正和完善了工區的斷裂系統,揭示了火成巖的分布與埋藏情況,綜合評價劃分了18個有利區,為油氣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大力支持;通過彭陽地區含油富集區篩選新方法試驗研究,他們在常規地震勘探出現技術困難,資料采集難度大,地震資料品質較差、信噪比低、目的層頻率低的黃土塬地區,通過廣域電磁法研究精細刻畫研究區低幅構造、地層發育特征;建立廣域電磁與深部油(氣)藏的關系,總結出廣域電磁法識別深部油(氣)藏的技術方法及流程;提出新的勘探有利區9處,為長慶油田彭陽地區的油氣資源進一步開發提供了重大支持,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
發明專利:
[1]王金海,李帝銓,周印明,鐘明峰,朱云起,張賢,林佳富. 一種層狀介質下直流點源電位和電場處理方法和裝置[P]. CN114048661B,2022-09-16.
[2]張賢,李帝銓,胡艷芳,朱云起,李富. 一種人工源電磁偽隨機信號去趨勢和噪聲識別方法[P]. CN114970646A,2022-08-30.
[3]張賢,李帝銓,胡艷芳,朱云起,李富. 基于概率神經網絡的電磁數據識別方法及系統[P]. CN114970647A,2022-08-30.
[4]李帝銓,張喬勛,何繼善,蔣奇云. 一種基于電致伸縮材料的電震一體化監測方法和系統[P]. CN113625367B,2022-08-26.
[5]張賢,李帝銓,李晉,胡艷芳.基于特征提取與聚類識別的人工源電磁偽隨機信號處理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22,57(04):973-981+1008+745.DOI: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2.04.024.
[6]李帝銓,何繼善,蔣奇云,張喬勛. 一種基于水平和垂直磁場獲取電阻率的電磁方法和系統[P]. CN113625347B,2022-07-15.
[7]朱云起,李帝銓,張喬勛,劉子杰. 一種基于電磁探測技術的評估深部地溫場的方法和裝置[P]. CN114577355A,2022-06-03.
[8]李帝銓,何繼善,朱云起. 一種基于空間總磁場強度獲取視電阻率的電磁方法和裝置[P]. CN114578433A,2022-06-03.
[9]張賢,李帝銓,李晉,蔣奇云. 基于改進多尺度散布熵的大地電磁信號去噪方法及系統[P]. CN111597981B,2022-05-27.
[10]李帝銓,何繼善,蔣奇云,張喬勛. 基于水平電場和磁場獲取電阻率的頻率域電磁勘探方法[P]. CN112946762B,2022-03-25.
[11]王金海,李帝銓,周印明,鐘明峰,朱云起,張賢,林佳富. 一種層狀介質下直流點源電位和電場處理方法和裝置[P]. CN114048661A,2022-02-15.
[12]凌帆,尹文斌,李帝銓. 一種基于山區勘測接收機的單工雙向載波通信裝置[P]. CN109286423B,2022-02-08.
[13]陳后揚,李帝銓,凌帆,吳西全,危志峰,張斌,田紅軍,游文兵,鄒其峰,劉獻滿.朱溪鎢銅礦的廣域電磁法深部探測[J/OL].中國有色金屬學報:1-23[2022-10-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238.TG.20211123.1828.004.html
[14]李帝銓,何繼善,蔣奇云,張喬勛. 一種基于水平和垂直磁場獲取電阻率的電磁方法和系統[P]. CN113625347A,2021-11-09.
[15]李帝銓,張喬勛,何繼善,蔣奇云. 一種基于電致伸縮材料的電震一體化監測方法和系統[P]. CN113625367A,2021-11-09.
[16]程輝,王丹齊,李帝銓,楊天春,廖秀英,付國紅.輸鹵渠滲漏電法勘探有效性分析[J].地球物理學進展,2022,37(04):1717-1723.
[17]張賢,李帝銓,李晉. 一種基于優化變分模態分解的電磁信號處理方法和裝置[P]. CN113591652A,2021-11-02.
[18]李帝銓,肖教育,張繼峰,胡艷芳,劉最亮,張新.WFEM與CSAMT在新元煤礦富水區探測效果對比[J].物探與化探,2021,45(05):1359-1366.
[19]李帝銓,何繼善,張喬勛. 一種地下導體天線效應壓裂監測方法[P]. CN111948720B,2021-09-28.
[20]朱云起,李帝銓,王金海.基于MySQL的廣域電磁法數據處理與解釋軟件[J].物探與化探,2021,45(04):1030-1036.
[21]楊洋,何繼善,李帝銓.2~n序列偽隨機信號中的能量分布與有效成分分析(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21,31(07):2102-2115.
[22]李帝銓,何繼善,蔣奇云,張喬勛. 基于水平電場和磁場獲取電阻率的頻率域電磁勘探方法[P]. CN112946762A,2021-06-11.
[23]程輝,傅崧原,李帝銓,崔峻卿,廖秀英,付國紅.基于逆重復m序列信號的巖礦石電性參數采集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22,37(01):374-385.
[24]宋國壯,張玉芳,李帝銓,張喬勛.基于廣域電磁法的巨厚型基巖滑坡導水斷裂探測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2(05):1532-1541.
[25]楊洋,何繼善,李帝銓,甕晶波,孫懷鳳. 一種對數非均勻偽隨機電磁勘探信號生成方法及系統[P]. CN111505722B,2021-04-16.
[26]李帝銓,何繼善.基于差分廣域電磁法的三元復合驅監測方法[J].石油勘探與開發,2021,48(03):595-602.
[27]楊洋,何繼善,李帝銓,甕晶波,孫懷鳳. 一種2n序列偽隨機電磁勘探信號生成方法及系統[P]. CN111505723B,2021-03-16.
[28]程輝,傅崧原,李帝銓,廖秀英,付國紅.電磁勘探中工頻噪聲采集技術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21,36(06):2667-2674.
[29]何繼善,楊洋,李帝銓,甕晶波. 一種高階偽隨機電磁勘探信號生成方法及系統[P]. CN111522064B,2021-01-26.
[30]李帝銓,程輝,付國紅,肖教育. 一種快速定位溝渠滲漏點的裝置及其控制方法[P]. CN110824567B,2020-12-22.
[31]袁博,李帝銓,胡艷芳.人工源電磁法中場源效應校正方法(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20,30(12):3356-3366.
[32]李帝銓,何繼善,張喬勛. 一種地下導體天線效應壓裂監測方法[P]. CN111948720A,2020-11-17.
[33]李帝銓,汪振興,胡艷芳,王涵,蘇煜堤.廣域電磁法在武陵山區頁巖氣勘探中的探索應用——以黔北桐梓地區為例[J].物探與化探,2020,44(05):991-998.
[34]傅崧原,付國紅,程輝,楊天春,李帝銓. 一種減小瞬變電磁關斷時間的并行發射裝置[P]. CN211505922U,2020-09-15.
[35]程輝,傅崧原,李帝銓,廖秀英,付國紅. 一種渠道泄漏區域快速探測裝置及使用方法[P]. CN111609981A,2020-09-01.
[36]程輝,李帝銓,崔峻卿,傅崧原,廖秀英,付國紅. 一種巖礦石標本電性參數測量裝置及使用方法[P]. CN111610230A,2020-09-01.
[37]程輝,李帝銓,傅崧原,廖秀英,付國紅. 一種巖礦石標本電性參數各向異性觀測裝置與方法[P]. CN111610231A,2020-09-01.
[38]程輝,李帝銓,傅崧原,廖秀英,付國紅. 大地電磁遠參考點及其觀測點工頻干擾調查裝置及方法[P]. CN111610570A,2020-09-01.
[39]張賢,李帝銓,李晉,蔣奇云. 基于改進多尺度散布熵的大地電磁信號去噪方法及系統[P]. CN111597981A,2020-08-28.
[40]何繼善,楊洋,李帝銓,甕晶波. 一種高階偽隨機電磁勘探信號生成方法及系統[P]. CN111522064A,2020-08-11.
[41]楊洋,何繼善,李帝銓,甕晶波,孫懷鳳. 一種對數非均勻偽隨機電磁勘探信號生成方法及系統[P]. CN111505722A,2020-08-07.
[42]楊洋,何繼善,李帝銓,甕晶波,孫懷鳳. 一種2n序列偽隨機電磁勘探信號生成方法及系統[P]. CN111505723A,2020-08-07.
[43]付國紅,何繼善,熊彬,李帝銓,程輝,傅崧原. 一種雙頻激電信號發送裝置及方法[P]. CN111323827A,2020-06-23.
[44]解文博,蔣奇云,李帝銓,張喬勛,裴婧.基于隨機森林的水力壓裂電磁實時監測數據插值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20(12):88-89+12.
[45]付國紅,何繼善,蔣奇云,李帝銓,程輝,傅崧原. 一種用于地質勘探的寬頻帶磁場信號發射裝置及方法[P]. CN111273362A,2020-06-12.
[46]王宏宇,李帝銓,柳建新,薛國強,郭文波.廣域電磁法在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含油富集區探測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20,35(03):1038-1047.
[47]胡艷芳,李帝銓,袁博,索光運,劉子杰.偽隨機頻率域電磁方法在強干擾礦區的應用(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20,30(03):774-788.
[48]李帝銓,程輝,付國紅,肖教育. 一種快速定位溝渠滲漏點的裝置及其控制方法[P]. CN110824567A,2020-02-21.
[49]李帝銓,王涵,胡艷芳,吳桐,汪振興,蘇煜堤.基于全相位FFT的電磁法有效相位信息提取[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20,17(01):1-8.
[50]李帝銓.探測堤壩管涌滲漏隱患的“擬流場法”儀器揭秘[J].國土資源科普與文化,2020(01):20-22.
[51]蘇煜堤,李帝銓,索光運.極低頻電磁法超高速振蕩Bessel積分數值計算的解決方案——積分外推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20,35(05):1854-1860.
[52]何繼善,李帝銓.深地探測尖兵——廣域電磁法[J].國土資源科普與文化,2019(03):4-9.
[53]李帝銓. 一種用于調控測量信號強度的方法[P]. CN107092033B,2019-06-11.
[54]李帝銓,何繼善. 一種由任意水平電場分量獲取視電阻率的方法[P]. CN106873041B,2019-05-31.
[55]吳桐,李帝銓,索光運,房瑞.廣義S變換時頻分析在廣域電磁法數據處理中的應用[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9,41(03):379-385.
[56]凌帆,尹文斌,李帝銓. 一種基于山區勘測接收機的單工雙向載波通信裝置[P]. CN109286423A,2019-01-29.
[57]索光運,李帝銓,胡艷芳.基于解析雅克比矩陣的E-E_x廣域電磁法一維并行約束反演[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9,41(01):55-61.
[58]田茂軍,李帝銓,李斌,滕壽仁,周俊鵬.遼寧南芬變質核雜巖核部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意義[J].地球科學,2019,44(10):3551-3564.
[59]劉嘉文,裴婧,李帝銓.廣域電磁法反演方案評估[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8,15(04):492-500.
[60]房瑞,李帝銓,吳桐,索光運,胡艷芳.基于擬流場法的堤壩管涌滲漏檢測頻率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8,15(04):525-529.
[61]李帝銓,何繼善,戴世坤,蔣奇云. 一種反演頁巖氣儲層電阻率的方法及系統[P]. CN105607147B,2018-07-13.
[62]凌帆,李帝銓. 一種電磁勘探系統和方法[P]. CN108152857A,2018-06-12.
[63]董莉,李帝銓,江沸菠.基于二階段CO-PSO最小構造反演的MT信號激電信息提取研究與CUDA實現(英文)[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8,25(05):1195-1212.
[64]楊洋,何繼善,李帝銓.在頻率域基于小波變換和Hilbert解析包絡的CSEM噪聲評價[J].地球物理學報,2018,61(01):344-357.
[65]李帝銓.E-E_x和E-E_φ廣域電磁法測量范圍[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06):1315-1323+1124-1125.DOI: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7.06.023.
[66]莫丹,蔣奇云,李帝銓,陳超健,張必明,劉嘉文.基于灰色系統理論和穩健估計的人工源電磁數據處理(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7,14(04):570-580+622.
[67]張喬勛,李帝銓,田茂軍.廣域電磁法在贛南某盆地油氣勘探中的應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05):1085-1092+883-884.DOI: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7.05.023.
[68]楊洋,何繼善,李帝銓. 一種有源周期信號中有效信息提取的方法及裝置[P]. CN106771590B,2017-09-29.
[69]李帝銓. 一種用于調控測量信號強度的方法[P]. CN107092033A,2017-08-25.
[70]董莉,李帝銓,江沸菠.改進混合蛙跳算法的CSAMT信號激電信息提取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7,60(08):3264-3277.
[71]楊洋,何繼善,李帝銓. 一種針對有源周期電磁信號的降噪方法及裝置[P]. CN106125148B,2017-07-14.
[72]李帝銓,何繼善. 一種由任意水平電場分量獲取視電阻率的方法[P]. CN106873041A,2017-06-20.
[73]楊洋,何繼善,李帝銓. 一種有源周期信號中有效信息提取的方法及裝置[P]. CN106771590A,2017-05-31.
[74]何繼善,李帝銓,蔣奇云. 一種識別頁巖氣甜點區的方法及裝置[P]. CN104656157B,2017-04-05.
[75]李學蘭,董艷輝,李帝銓.基于地下水數值模擬的地球物理反演解釋優化方法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16,24(06):1333-1343.DOI:10.13544/j.cnki.jeg.2016.06.037.
[76]楊洋,何繼善,李帝銓. 一種針對有源周期電磁信號的降噪方法及裝置[P]. CN106125148A,2016-11-16.
[77]楊松霖,袁博,李帝銓.高陡雙復雜地區多種頁巖氣勘探方法效果對比[J].物探與化探,2016,40(05):941-946.
[78]李帝銓,謝維,底青云,王妙月.Forward modeling for “earth-ionosphere” mode electromagnetic field[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6,23(09):2305-2313.
[79]魯東升,符超,周正武,王延忠,陳宏亮,王向浩,尹文斌,李帝銓. 雙頻正弦波發生裝置[P]. CN205584010U,2016-09-14.
[80]張克聰,張永超,李宏杰,李帝銓.高分辨率CSAMT探測淺埋煤層采空區應用研究[J].中國煤炭,2016,42(07):24-28+34.DOI:10.19880/j.cnki.ccm.2016.07.005.
[81]董莉,江沸菠,李帝銓.基于自適應差分進化算法的MT信號激電信息提取[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51(03):613-624+420.DOI: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3.025.
[82]李帝銓,何繼善,戴世坤,蔣奇云. 一種反演頁巖氣儲層電阻率的方法及系統[P]. CN105607147A,2016-05-25.
[83]李帝銓,胡艷芳.強干擾礦區中廣域電磁法與CSAMT探測效果對比[J].物探與化探,2015,39(05):967-972.
[84]董莉,李帝銓,江沸菠.差分進化算法在MT信號激電信息提取中的應用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5,30(04):1882-1895.
[85]何繼善,李帝銓,蔣奇云. 一種識別頁巖氣甜點區的方法及裝置[P]. CN104656157A,2015-05-27.
[86]彭勇輝,李帝銓.柴達木盆地某油氣聚集區電性結構研究[J].巖性油氣藏,2015,27(01):115-121.
[87]何繼善,李帝銓,戴世坤.廣域電磁法在湘西北頁巖氣探測中的應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49(05):1006-1012+824.DOI: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4.05.052.
[88]程輝,李帝銓.一種新的水平電偶極子電磁波場區劃分方法[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5(07):2250-2258.
[89]程輝,付國紅,李帝銓.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工作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05):137-138.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4.05.049.
[90]胡涂,李帝銓.E-E_x廣域電磁法對低阻薄層分辨能力探討[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4,36(03):297-303.
[91]袁博,李帝銓,程黨性.水平電偶源r方向電場值應用的理論研究[J].物探與化探,2014,38(01):125-129.
[92]李帝銓,謝維,程黨性.E-E_x廣域電磁法三維數值模擬[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13,23(09):2459-2470.DOI:10.19476/j.ysxb.1004.0609.2013.09.017.
[93]湯井田,戴前偉,柳建新,朱自強,李帝銓.何繼善教授從事地球物理工作60周年學術成就回顧[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13,23(09):2323-2339.DOI:10.19476/j.ysxb.1004.0609.2013.09.001.
[94]楊洋,鄧鋒華,李帝銓.基于偽隨機信號的大深度激發極化法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J].物探與化探,2013,37(03):438-442.
[95]鄧鋒華,楊洋,李帝銓.廣域電磁法在隱伏金礦中的應用[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3,10(03):357-362.
[96]黃雄,李帝銓.視激電率在尼日利亞某礦區激電異常評價中的應用[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2,9(06):755-758.
[97]李帝銓,底青云,王妙月.“地-電離層”模式有源電磁場一維正演[J].地球物理學報,2011,54(09):2375-2388.
[98]薛融暉,王光杰,底青云,李帝銓.廣東韶關某地找礦的多種地球物理方法綜合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1,26(04):1364-1371.
[99]程輝,李帝銓,底青云,付長民,王若.基于CSAMT法的地基基礎評價[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04):1561-1568.
[100]李帝銓,張永超,薛融暉,杜寶平,李新友,李英賢,石昆法.CSAMT在某重大城市活動斷層探測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25(04):1387-1395.
[101]程輝,底青云,李帝銓.頻率信號激勵下巖石電性參數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25(03):918-925.
[102]李帝銓,底青云,王妙月.電離層-空氣層-地球介質耦合下大尺度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波響應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0,53(02):411-420.
[103]白大為,底青云,王光杰,李帝銓,程輝.Hilbert-Huang變換與ELF信號處理[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9,24(03):1032-1038.
[104]李帝銓,底青云,王光杰,李英賢,石昆法,岳安平,白大為.CSAMT探測斷層在北京新區規劃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23(06):1963-1969.
[105]李帝銓,王光杰,底青云,王妙月,王若.基于遺傳算法的CSAMT最小構造反演[J].地球物理學報,2008(04):1234-1245.
[106]付長民,李帝銓,王光杰,底青云.高密度電法數值模擬及其在尋找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01):263-269.
[107]李帝銓,王光杰,底青云,付長民,石昆法,李英賢.大功率激發極化法在額爾古納成礦帶中段找礦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05):1621-1626.
[108]王光杰,王勇,李帝銓,付長民,張貴賓.基于遺傳算法CSAMT反演計算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04):1285-1289.
出版專著:
1、《“地-電離層”模式電磁波傳播特征研究》副主編 科學出版社 2013-12-06
發表英文論文:
[1]Li, Diquan; Wang, Yuhua*; Zeng, Bo*; Lyu, Qiao; Zhou, Xiaojin; Zhang, Nanqiao。Optimization of the shale gas reservoir fracture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fully coupled gas flow and effective stress model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1, 9(5): 676-693.
[2]Zhang, Xian; Li, Diquan*; Li, Jin*; Li, Yong; Wang, Jialin; Liu, Shanshan; Xu, Zhimin。Magnetotelluric Signal-Noise Separation Using IE-LZC and MP .Entropy, 2019, 21(12): 1190.
[3]Li Junguang*; Li Diquan; Yang Yang。A fault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parameter variation of apparent current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 45(3): 553-562.
[4]Dong Li; Li Di quan*; Jiang Fei bo。A two-stage CO-PSO minimum structure inversion using CUDA for extracting IP information from MT dat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8, 25(5): 1195-1212.
[5]Yuan Bo; Li Diquan; Bayless Richard C.。Wide Field Electromagnetic Method for Shale Gas Exploration in Southern China: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2017, 22(3): 279-289.
[6]Li Di-quan; Xie Wei; Di Qing-yun; Wang Miao-yue.Forward modeling for "earth-ionosphere" mode electromagnetic fiel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6, 23(9): 2305-2313.
[7]Diquan Li*; Qingyun Di; Miaoyue Wang; David Nobes.‘Earth–ionosphere’ mode 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5, 2015(202): 1848-1858.
[8]Chen, Quanqi; Zhang, Tingting; Qiao, Xiaochang; Li, Diquan*; Yang, Jianwen.Li3V2(PO4)(3)/C nanofibers composite as a high performance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y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3, 234: 197-200.
[9]Jiang, C.*; Han, X.; Li, D..A New Interval Comparison Rel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Interval Number Programming for Uncertain Problems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2012, 27(3): 275-303.
[10]Li, D.; Jiang, C.*; Han, X.; Zhang, Z..AN EFFICIENT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UNCERTAIN PROBLEMS BASED ON NON-PROBABILISTIC INTERVAL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2011, 8(4): 837-850.
[11]Jiang, C.*; Zhang, Q. F.; Han, X.; Li, D.; Liu, J..An Interval Optimiz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the Dependence between Uncertain Parameters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2011, 74(1): 65-82.
中文期刊論文:
[1]張賢,李帝銓,李晉,胡艷芳.基于特征提取與聚類識別的人工源電磁偽隨機信號處理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22,57(04):973-981+1008+745.DOI: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22.04.024.
[2]陳后揚,李帝銓,凌帆,吳西全,危志峰,張斌,田紅軍,游文兵,鄒其峰,劉獻滿.朱溪鎢銅礦的廣域電磁法深部探測[J/OL].中國有色金屬學報:1-23[2022-10-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238.TG.20211123.1828.004.html
[3]程輝,王丹齊,李帝銓,楊天春,廖秀英,付國紅.輸鹵渠滲漏電法勘探有效性分析[J].地球物理學進展,2022,37(04):1717-1723.
[4]李帝銓,肖教育,張繼峰,胡艷芳,劉最亮,張新.WFEM與CSAMT在新元煤礦富水區探測效果對比[J].物探與化探,2021,45(05):1359-1366.
[5]朱云起,李帝銓,王金海.基于MySQL的廣域電磁法數據處理與解釋軟件[J].物探與化探,2021,45(04):1030-1036.
[6]楊洋,何繼善,李帝銓.2~n序列偽隨機信號中的能量分布與有效成分分析(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21,31(07):2102-2115.
[7]程輝,傅崧原,李帝銓,崔峻卿,廖秀英,付國紅.基于逆重復m序列信號的巖礦石電性參數采集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22,37(01):374-385.
[8]宋國壯,張玉芳,李帝銓,張喬勛.基于廣域電磁法的巨厚型基巖滑坡導水斷裂探測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2(05):1532-1541.
[9]李帝銓,何繼善.基于差分廣域電磁法的三元復合驅監測方法[J].石油勘探與開發,2021,48(03):595-602.
[10]程輝,傅崧原,李帝銓,廖秀英,付國紅.電磁勘探中工頻噪聲采集技術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21,36(06):2667-2674.
[11]袁博,李帝銓,胡艷芳.人工源電磁法中場源效應校正方法(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20,30(12):3356-3366.
[12]李帝銓,汪振興,胡艷芳,王涵,蘇煜堤.廣域電磁法在武陵山區頁巖氣勘探中的探索應用——以黔北桐梓地區為例[J].物探與化探,2020,44(05):991-998.
[13]解文博,蔣奇云,李帝銓,張喬勛,裴婧.基于隨機森林的水力壓裂電磁實時監測數據插值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20(12):88-89+12.
[14]王宏宇,李帝銓,柳建新,薛國強,郭文波.廣域電磁法在鄂爾多斯盆地西南緣含油富集區探測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20,35(03):1038-1047.
[15]胡艷芳,李帝銓,袁博,索光運,劉子杰.偽隨機頻率域電磁方法在強干擾礦區的應用(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20,30(03):774-788.
[16]李帝銓,王涵,胡艷芳,吳桐,汪振興,蘇煜堤.基于全相位FFT的電磁法有效相位信息提取[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20,17(01):1-8.
[17]李帝銓.探測堤壩管涌滲漏隱患的“擬流場法”儀器揭秘[J].國土資源科普與文化,2020(01):20-22.
[18]蘇煜堤,李帝銓,索光運.極低頻電磁法超高速振蕩Bessel積分數值計算的解決方案——積分外推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20,35(05):1854-1860.
[19]何繼善,李帝銓.深地探測尖兵——廣域電磁法[J].國土資源科普與文化,2019(03):4-9.
[20]吳桐,李帝銓,索光運,房瑞.廣義S變換時頻分析在廣域電磁法數據處理中的應用[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9,41(03):379-385.
何繼善; 李帝銓。廣域電磁法: "深地"戰略電磁法精細探測推手 .科技縱覽, 2019, (6): 56-59.
[21]索光運,李帝銓,胡艷芳.基于解析雅克比矩陣的E-E_x廣域電磁法一維并行約束反演[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9,41(01):55-61.
[22]田茂軍,李帝銓,李斌,滕壽仁,周俊鵬.遼寧南芬變質核雜巖核部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意義[J].地球科學,2019,44(10):3551-3564.
[23]劉嘉文,裴婧,李帝銓.廣域電磁法反演方案評估[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8,15(04):492-500.
[24]房瑞,李帝銓,吳桐,索光運,胡艷芳.基于擬流場法的堤壩管涌滲漏檢測頻率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8,15(04):525-529.
[25]董莉,李帝銓,江沸菠.基于二階段CO-PSO最小構造反演的MT信號激電信息提取研究與CUDA實現(英文)[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8,25(05):1195-1212.
[26]楊洋,何繼善,李帝銓.在頻率域基于小波變換和Hilbert解析包絡的CSEM噪聲評價[J].地球物理學報,2018,61(01):344-357.
[27]李帝銓.E-E_x和E-E_φ廣域電磁法測量范圍[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06):1315-1323+1124-1125.DOI: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7.06.023.
[28]莫丹,蔣奇云,李帝銓,陳超健,張必明,劉嘉文.基于灰色系統理論和穩健估計的人工源電磁數據處理(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17,14(04):570-580+622.
[29]張喬勛,李帝銓,田茂軍.廣域電磁法在贛南某盆地油氣勘探中的應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05):1085-1092+883-884.DOI: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7.05.023.
[30]董莉,李帝銓,江沸菠.改進混合蛙跳算法的CSAMT信號激電信息提取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7,60(08):3264-3277.
[31]李學蘭,董艷輝,李帝銓.基于地下水數值模擬的地球物理反演解釋優化方法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16,24(06):1333-1343.DOI:10.13544/j.cnki.jeg.2016.06.037.
[32]楊松霖,袁博,李帝銓.高陡雙復雜地區多種頁巖氣勘探方法效果對比[J].物探與化探,2016,40(05):941-946.
[33]李帝銓,謝維,底青云,王妙月.Forward modeling for “earth-ionosphere” mode electromagnetic field[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6,23(09):2305-2313.
[34]張克聰,張永超,李宏杰,李帝銓.高分辨率CSAMT探測淺埋煤層采空區應用研究[J].中國煤炭,2016,42(07):24-28+34.DOI:10.19880/j.cnki.ccm.2016.07.005.
[35]董莉,江沸菠,李帝銓.基于自適應差分進化算法的MT信號激電信息提取[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51(03):613-624+420.DOI: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6.03.025.
[36]李帝銓,胡艷芳.強干擾礦區中廣域電磁法與CSAMT探測效果對比[J].物探與化探,2015,39(05):967-972.
[37]鄭冰; 李帝銓廣域電磁法和大地電磁法在中國南方某頁巖區塊的對比試驗 油氣地球物理 油氣地球物理, 2015, (03): 45-49.
[38]董莉,李帝銓,江沸菠.差分進化算法在MT信號激電信息提取中的應用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5,30(04):1882-1895.
[39]彭勇輝,李帝銓.柴達木盆地某油氣聚集區電性結構研究[J].巖性油氣藏,2015,27(01):115-121.
[40]何繼善,李帝銓,戴世坤.廣域電磁法在湘西北頁巖氣探測中的應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49(05):1006-1012+824.DOI: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4.05.052.
[41]程輝,李帝銓.一種新的水平電偶極子電磁波場區劃分方法[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5(07):2250-2258.
[42]程輝,付國紅,李帝銓.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工作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05):137-138.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4.05.049.
[43]胡涂,李帝銓.E-E_x廣域電磁法對低阻薄層分辨能力探討[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4,36(03):297-303.
[44]袁博,李帝銓,程黨性.水平電偶源r方向電場值應用的理論研究[J].物探與化探,2014,38(01):125-129.
[45]李帝銓,謝維,程黨性.E-E_x廣域電磁法三維數值模擬[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13,23(09):2459-2470.DOI:10.19476/j.ysxb.1004.0609.2013.09.017.
[46]湯井田,戴前偉,柳建新,朱自強,李帝銓.何繼善教授從事地球物理工作60周年學術成就回顧[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13,23(09):2323-2339.DOI:10.19476/j.ysxb.1004.0609.2013.09.001.
[47]楊洋,鄧鋒華,李帝銓.基于偽隨機信號的大深度激發極化法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J].物探與化探,2013,37(03):438-442.
[48]鄧鋒華,楊洋,李帝銓.廣域電磁法在隱伏金礦中的應用[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3,10(03):357-362.
[49]黃雄,李帝銓.視激電率在尼日利亞某礦區激電異常評價中的應用[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2,9(06):755-758.
[50]李帝銓,底青云,王妙月.“地-電離層”模式有源電磁場一維正演[J].地球物理學報,2011,54(09):2375-2388.
[51]薛融暉,王光杰,底青云,李帝銓.廣東韶關某地找礦的多種地球物理方法綜合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1,26(04):1364-1371.
[52]程輝,李帝銓,底青云,付長民,王若.基于CSAMT法的地基基礎評價[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1(04):1561-1568.
[53]李帝銓,張永超,薛融暉,杜寶平,李新友,李英賢,石昆法.CSAMT在某重大城市活動斷層探測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25(04):1387-1395.
[54]程輝,底青云,李帝銓.頻率信號激勵下巖石電性參數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25(03):918-925.
[55]李帝銓,底青云,王妙月.電離層-空氣層-地球介質耦合下大尺度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波響應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0,53(02):411-420.
[56] 李帝銓 “地-電離層”模式有源電磁場R函數法一維及三維積分方程法正演 2010
[57]白大為,底青云,王光杰,李帝銓,程輝.Hilbert-Huang變換與ELF信號處理[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9,24(03):1032-1038.
[58]李帝銓,底青云,王光杰,李英賢,石昆法,岳安平,白大為.CSAMT探測斷層在北京新區規劃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23(06):1963-1969.
[59]李帝銓,王光杰,底青云,王妙月,王若.基于遺傳算法的CSAMT最小構造反演[J].地球物理學報,2008(04):1234-1245.
[60]付長民,李帝銓,王光杰,底青云.高密度電法數值模擬及其在尋找北京人頭蓋骨化石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01):263-269.
[61]李帝銓; 王光杰; 底青云; 李英賢; 石昆法; 岳安平。大亞灣某隧道CSAMT數據遺傳算法反演 .工程地質學報, 2008, (15): 218-222.
岳安平; 王光杰; 李帝銓。灰巖巖溶強烈發育區CSAMT法隧道勘查研究 。工程地質學報, 2008, (16): 227-232.
付長民; 王光杰; 李帝銓; 底青云。CSAMT法在青藏高原地區某金礦勘察中的應用 .工程地質學報, 2008, (15): 223-226.
張慧; 李帝銓。高頻大地電磁測深在巖溶地區地下水探測中的應用研究 .工程地質學報, 2008, (15): 208-212.
[61]李帝銓,王光杰,底青云,付長民,石昆法,李英賢.大功率激發極化法在額爾古納成礦帶中段找礦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05):1621-1626.
[62]王光杰,王勇,李帝銓,付長民,張貴賓.基于遺傳算法CSAMT反演計算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04):1285-1289.
會議論文:
[1] 李帝銓; 何繼善; 蔣奇云; 楊洋; 劉中元. 高精度廣域電磁法采集-處理-解釋技術[C] .2021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八)—專題二十二 計算地球物理方法和應用、專題二十三 全域地球物理探測與智能感知技術、專題二十四 淺地表地球物理進展.,2021:89-90.DOI:10.26914/c.cnkihy.2021.072748.
[2]朱云起; 李帝銓; 胡艷芳; 肖教育; 劉陸飛. 共和盆地恰卜恰地熱區廣域電磁法勘查[C] .2020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十五)—專題四十三:海洋地球物理、專題四十四:海嘯及海嘯預警研究、專題四十五:電磁地球物理學研究應用及其新進展.,2020:393.DOI:10.26914/c.cnkihy.2020.059444.
[3]袁博; 李帝銓. 大巴山弧形斷裂帶富有機質泥頁巖勘探試驗[C] .2015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十)——專題28電磁地球物理學研究應用及其新進展、專題29盆地動力學與能源、專題30活動斷層、地震構造與深部結構.,2015:24-26.
[4]鄭冰; 李帝銓; 田茂軍. 信江盆地東部富有機質泥頁巖廣域電磁法探測[C] .2015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十)——專題28電磁地球物理學研究應用及其新進展、專題29盆地動力學與能源、專題30活動斷層、地震構造與深部結構.,2015:27-29.
[5]胡艷芳; 李帝銓. 廣域電磁法在安徽銅陵冬瓜山銅礦區的應用研究[C] .2015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九)——專題26深部資源探測技術與礦集區立體探測、專題27變質作用過程的觀察與模擬.,2015:21-24.
[6] 李帝銓; 何繼善. 湘西地區頁巖氣廣域電磁法探測研究[C] .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專題2:電磁地球物理學研究應用及其新進展論文集. 2014:97-100.
[7] 李帝銓; 底青云; 王妙月. 人工源極低頻電磁法三維積分方程法正演[C] .第十屆中國國際地球電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11:49-52.
[8]鄧鋒華; 李帝銓. 廣域電磁法三維積分方程法正演研究[C]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2011:305.
[9] 李帝銓; 底青云; 王妙月. “地—電離層”模式有源電磁場三維積分方程法正演[C]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2011:308.
[10]王順國; 熊彬; 李帝銓. 頻率域CSEM全區視電阻率的數值計算方法[C]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2011:321.
[11袁博; 李帝銓. 正交激勵雙電極源的電場分量表達式和視電阻率提取優勢[C]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2011:325.
[12] 李帝銓; 底青云; 王妙月. 電離層-空氣層-地球介質耦合下大尺度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波響應特征研究[C]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 2011:189-198.
[13]底青云; 安志國; 付長民; 李帝銓; 程輝. 甘肅北山預選區巖體深部地質結構CSAMT法勘查研究[C] .第三屆廢物地下處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0:53-58.
[14] 李帝銓; 底青云; 王妙月; 安志國. 電離層-空氣層-地球介質耦合下長偶極大功率可控源電磁波正演研究[C] .第九屆中國國際地球電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09:161-164.
[15]王光杰; 王若; 李帝銓; 王妙月. 廣東某礦區CSAMT深部結構探測[C] .第九屆中國國際地球電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2009:317-319.
[16] 李帝銓; 王光杰; 底青云; 王妙月; 王若. 基于遺傳算法的CSAMT最小構造反演[C]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論文匯編. 2009:2466-2477.
[17]張慧; 李帝銓. 高頻大地電磁測深在巖溶地區地下水探測中的應用研究[C] .工程地質力學創新與發展暨工程地質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223-227.
[18] 李帝銓;王光杰;底青云;李英賢;石昆法. 大亞灣某隧道CSAMT數據遺傳算法反演[C] .工程地質力學創新與發展暨工程地質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233-237.
[19]付長民; 王光杰; 李帝銓; 底青云. CSAMT法在青藏高原地區某金礦勘察中的應用[C] .工程地質力學創新與發展暨工程地質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238-241.
[20]岳安平; 王光杰; 李帝銓. 灰巖巖溶強烈發育區CSAMT法隧道勘查研究[C] .工程地質力學創新與發展暨工程地質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242-247.
[21] 李帝銓;王光杰;底青云;付長民;石昆法. 大功率激發極化法在額爾古納成礦帶中段找礦中的應用[C]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七卷). 2008:176-181.
[22] 李帝銓; 王光杰; 底青云; 王妙月. 基于遺傳算法的CSAMT最小構造反演[C]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2007:764-765.
1、2017年,長沙市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2、2019年,“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等榮譽稱號。
3、入選湖南省科技人才托舉工程“中青年學者培養計劃”。
4、2018年,“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第2。
5、2016年,“高精度大深度廣域電磁法系統”,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3。
6、2014年,“廣域電磁法及其應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3。
7、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科學中國人報道:
自古以來,人類便對腳下的這個地球充滿了無限的探索欲望,深邃的地底下究竟蘊含著怎樣的能量足以翻江倒海?又有多少寶藏和能源等著人類去找尋和挖掘?
在“漫江碧透”的湘江水畔,在“萬山紅遍”的岳麓山下,有這么一所久負盛名的學府——中南大學。學府之中,有這樣一支專門研究地球物理學的特色團隊,自成立以來,在何繼善院士的帶領下致力創新,弦歌不斷。他們提出的廣域電磁法成功應用于湖南的頁巖氣探測,其獨特的抗干擾能力、工作效率高、測量精度高、成本低、勘探深度大等特點為其他地區頁巖氣勘探起到借鑒作用,充實了我國頁巖氣理論研究體系,奏響了一曲來自中國的地球探索強音。
作為團隊里的年輕骨干之一,“80后”的李帝銓非常熱愛他所從事的這份事業和他所在的這支團隊。立身于底蘊深厚的集體中,他正以恭謙地態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激揚青春,致力創新,希望自己的一份貢獻能夠為中國地球物理科學發展“添磚加瓦”。
傳承深厚底蘊 沐師恩實現成長
“簡單”“淳樸”是李帝銓這位“陽光”青年地理科研工作者言談中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亦如他的經歷:2001年至2005年就讀于中南大學信息物理工程學院應用地球物理學專業,獲學士學位;2005年至2010年就讀于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碩博連讀,獲博士學位;之后又回到中南大學從事博士后及教研工作。
在攀爬象牙塔的路上,李帝銓用簡單和執著換取了地球物理探索欲望的不斷滿足。但誰又知道,這位一直執著念書的地理學博士,初涉這一專業時并不是十分情愿,且強烈地想要換專業,好在人生路上遇上了多位“貴人”:當時他的輔導員多次找他談話,最終讓他認識到這一學科的奧妙所在,這一“扎”下去,時間愈久,欲罷不能。
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李帝銓從涉足專業之路一開始就對中南大學充滿了感情,10年寒窗苦讀,豐滿羽翼的同時,轉了個圈,他又回到最初這個他“放飛夢想”的地方,因為這里有“歸屬感”,有一個“溫暖”、“可敬可愛”的團隊;有一個循循善誘的恩師——何繼善院士。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他開啟了另一段探尋征程。
美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弗蘭克•莫里森說過,在地球物理學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儀器的,世界上只有兩個人,何繼善是其中一個。這位曾為中國地球物理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巨匠,雖年過八旬,如今仍然沉浸在岳麓山下這支煥發著厚重底蘊的團隊里,默默支撐著團隊乃至中國相關事業的“開枝散葉”,而李帝銓是其中廣受潤澤的一員。
在李帝銓的眼中,恩師是個話不多,但一生勤勉為學的人,他善于“因材施教”,對于自己在科研中所反映出來的錯誤常常是“當時不予批評,但總會在適當時機通過實例加以點撥”。導師在為學、為人、為研上所體現出來的種種優秀品質,皆成為李帝銓之后人生發展比量的準繩。
讓李帝銓感到高興的是,導師之外,他還有一群“可愛”的團隊成員,平時大家在一起并肩作戰,各有所長,互相關心,互相學習。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科學名人牛頓一席話揭示了科學傳承的重要性。對李帝銓來說,人生最值得慶幸的是遇上了這些良師益友,他們對自己的關懷和指導,如影,相伴相隨;如燈,指明方向。是他們給李帝銓鋪設了通向成功的墊腳石。
情牽地球物理 育桃李延續希望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李帝銓所在的這支團隊來說,這句話再貼切不過。雖然規模不算很大,但健全的體制、卓著的科研成果足以證明一切。
據李帝銓介紹,湖南是一個貧煤、缺油、無常規氣的省份。頁巖氣地質資源量為9.19萬億方,在全國排第六位,與貴州、湖北相近。勘探開發頁巖氣資源將是湖南省解決自身能源問題的唯一出路。但湖南頁巖氣勘探程度低、埋深大,并受地形地貌和勘探費用等因素的制約,常規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無法滿足。因此,急需尋找一種具有獨特的抗干擾能力、工作效率高、測量精度高、成本低、勘探深度大的地球物理方法勘探湖南的頁巖氣資源。
在何繼善院士多年摸索和創新帶領下,團隊形成了適用于湘西北地區頁巖氣勘探的廣域電磁法數據處理方法,初步形成湖南省炭質頁巖地球物理探測方法與體系,并為其他地區頁巖氣勘探起到借鑒作用,充實了我國頁巖氣理論研究體系。
作為團隊中的一員,李帝銓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螺絲釘”的作用,雖然比較年輕,在團隊的時間也比較短,但他一直力求盡自己所能發揮特長,為團隊成長貢獻力量。
俗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李帝銓在科研上的成長歷程說明了這一點。早在中科院從事博士論文研究期間,他就作為科研骨干參與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的“極低頻探地(WEM)工程”,開始了極低頻電磁法的基礎研究工作。這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計算復雜且國內沒有相關前路可循,經過一年多時間推算公式,半年時間寫程序,李帝銓首次導出了極低頻電磁法的電磁波計算表達式,首次實現了該方法精確的理論計算,為該方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揭示極低頻電磁法探測地下電性細結構的理論基礎、提高極低頻電磁法勘探的分辨率的技術、儀器開發、數據處理和最佳測量裝置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有了前期工作的良好鋪墊,李帝銓回到中南大學后從事起相關科研工作來得心應手。在博士后工作期間,在恩師何繼善院士的引導下開始主攻廣域電磁法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期間總結出廣域電磁法識別深部油(氣)藏的技術方法及流程,極大提高了廣域電磁法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效果,為火山巖型油藏勘探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對李帝銓來說,曾經他因不知道地球物理學的奧妙而有意遠離,但當他一頭“扎進去”,逐漸產生了“迷戀”,他喜歡解開地球未知帶來的快感,喜歡到野外去探索帶來的心情歡愉。從事專業工作以來,他的足跡已經遍及全國各地。
通過新疆吐哈盆地東部哈密地區廣域電磁法探測研究,他和團隊成員們一起修正和完善了工區的斷裂系統,揭示了火成巖的分布與埋藏情況,綜合評價劃分了18個有利區,為油氣資源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大力支持;通過彭陽地區含油富集區篩選新方法試驗研究,他們在常規地震勘探出現技術困難,資料采集難度大,地震資料品質較差、信噪比低、目的層頻率低的黃土塬地區,通過廣域電磁法研究精細刻畫研究區低幅構造、地層發育特征;建立廣域電磁與深部油(氣)藏的關系,總結出廣域電磁法識別深部油(氣)藏的技術方法及流程;提出新的勘探有利區9處,為長慶油田彭陽地區的油氣資源進一步開發提供了重大支持,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
科研之外,李帝銓同樣也肩負著培養學生的重任。在學生們的眼中,年輕的李老師“亦師亦友”,是可以跟他們無障礙溝通的“大哥”。正因為年輕,李帝銓引導他們的方式也顯得“可親可近”。讓李帝銓感到自豪的是,在最近的一次考試中,他所帶領的班級表現優異,年級前20名里有13人來自他所帶領這個班級。
自古有云:“長江后浪推前浪”。十多年前,李帝銓還是中南大學里一名聆聽恩師教誨的學子;十多年后,他搖身一變,成為跟昔日恩師一樣哺育桃李的園丁,在他身后,一群更年輕的學者也在慢慢成長起來,科研有延續就有希望。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4年第2期
智能礦山雜志報道:
中南大學李帝銓教授:攻堅克難 為深地探測國家戰略獻科技
2022-05-26 16:27:28 來源:智能礦山雜志
李帝銓
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系副主任、有色金屬成礦預測與地質環境監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卷》分支秘書,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地質儀器分會第五屆常務理事及副秘書長,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工程地球物理專委會委員,湖南省礦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有色金屬學報》青年編委,科技部中亞地區地質礦產資源開發技術國際培訓班特邀專家。獲得2017年長沙市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019年“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等榮譽稱號,入選湖南省科技人才托舉工程“中青年學者培養計劃”。長期致力于電磁勘探方法理論與探測技術的研究,助力實現了電磁法勘探“探得深、探得精、探得準”;在《Geophysics》《GeophysicalJournalInternational》《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地球物理學報》等國內外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0余項、軟件著作權4項,主要涉及固體礦產勘查、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與水力壓裂三維電磁實時監測、地熱能源勘探開發等領域;主持或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0余項,在國內多個大型油田、煤田、重點成礦帶、頁巖氣開發重點區域開展了深部資源勘查與壓裂監測等研究工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
地球是人類居住的唯一場所,為人類提供生活必需的食物、水、能源和礦產資源等,但同時也會帶來諸如火山噴發、地震、海嘯等災難。只有精細了解地球深部(尤其是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表層)的物質、結構和動力學過程,才能充分了解礦產資源、能源的形成與分布規律,從而更準確、更快捷地勘探和開發;才能全面認識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過程與機理,從而更準確地預測預報災害,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此外,地下物理參數對國防安全、核原料存儲、核廢料處理等也具有重要價值。而要獲得對地下物質、結構和演化過程的準確認識,必須依靠先進的探測技術。因此,發展大深度高分辨精細探測技術,不僅是人類對自然奧秘和科學進步的追求,更是人類汲取資源、保障自身安全的基本需要。
礦產資源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電磁勘探法是尋找礦產資源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隨著淺部資源的日漸枯竭,大深度高精度的電磁勘探技術是世界各國開采深部資源面臨的關鍵技術難題。
在漫江碧透的湘江水畔,萬山紅遍的岳麓山下,有一所久負盛名的學府——中南大學,學府之中有一支專門研究地球物理學的特色團隊,這支團隊在何繼善院士的帶領下,致力創新、攻堅克難,提出了廣域電磁法,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實現了電磁法由“粗放”到“精細”的跨越,有力地支撐了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深地”戰略。廣域電磁法具有獨特的抗干擾能力,以及工作效率高、測量精度高、成本低、勘探深度大等特點,已成功應用于我國頁巖氣探測,充實了我國頁巖氣理論研究體系。
作為這支團隊的骨干之一,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李帝銓教授,非常熱愛這支團隊以及對電磁勘探方法理論與探測技術的科學探索。立身于底蘊深厚的團隊之中,他以恭謙好學的態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激揚青春、致力創新、不斷專研,希望能夠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中國地球物理科學發展添磚加瓦。
傳承深厚底蘊沐師恩實現成長
2001年,李帝銓考入中南大學地質工程專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畢業生,并被免試推薦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地球物理專業進行碩博連讀。
攻讀碩博期間,在導師底青云院士指導下,李帝銓先后參與了北京奧運會應急水源地勘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巖體完整性評估、山東新立金礦海底巷道海水倒滲監測、庫布齊沙漠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區生態修復后地下水情況調查等國家級重大項目。在開展博士論文研究期間,李帝銓作為團隊科研骨干參與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的“極低頻探地(WEM)工程”,開始了極低頻電磁法的基礎研究工作,這對當時的他來說極其富有挑戰性,計算復雜且國內沒有相關參考資料。他用了1年多的時間推算公式,半年的時間寫程序,最終推導出了極低頻電磁法的電磁波計算表達式,首次實現了該方法的精確理論計算,為進一步揭示極低頻電磁法探測地下電性細結構的理論基礎,提高極低頻電磁法勘探分辨率的技術水平,儀器研發,數據處理和最佳測量裝置制定等提供了支持。因成績優異,2010年李帝銓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畢業生。
十年寒窗苦讀,豐滿羽翼時當以振翅高飛。2010年,李帝銓從中國科學院博士畢業后便返回中南大學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回到了他最初夢想開始的地方。在這里,他遇見了循循善誘的何繼善院士,加入了一支溫暖、可敬、可愛的團隊,站在新起點,開啟了新征程。
在何繼善院士的教導和團隊成員的幫助下,從理論研究、技術攻關到儀器研發,李帝銓很快融入了團隊的發展理念和模式。在李帝銓眼中,何繼善院士是個話不多,但是一生勤勉為學的人,善于因材施教,對他在科研工作中所犯的錯誤并不在當時予以批評,但總會在適當時機通過實例加以點撥。
無論是做人、做學問,還是搞科研,他深受何繼善院士優秀品質的影響,他認為搞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待得了實驗室,出得了野外。為了推導出一個關鍵公式,他可以連續幾個星期都待在辦公室;為了不漏掉每一處細節和掌握原始數據,他始終堅持活躍在勘探一線,在施工現場進行調研,與現場生產單位管理者和工作人員探討制定野外施工安全措施和要求規范。
李帝銓博士期間在位于海底下方150m處的巷道中監測海水倒滲
明確科研擔當練本領開創未來
團隊協作,攻關頁巖氣勘探技術
頁巖氣具有含氣面積廣、資源儲量大和開采周期長等優點,已成為全球油氣資源研究的熱點,正在改變著世界能源格局。我國頁巖氣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大力發展頁巖氣產業對優化國家能源結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戰略、打造清潔能源產業有重要意義。我國南方頁巖氣可采資源儲量為14.58萬億m3,占全國總量的58%,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周緣地區。地形地質條件簡單的北美地區主要采用地震勘探技術進行頁巖氣勘探,但地震勘探技術在四川盆地及周緣地區的頁巖氣勘探中受到2個不利因素的制約:①地質與地貌條件復雜、灰巖發育,地震勘探難度大、費用高;②地震勘探技術只利用了密度差異,導致“甜點區”識別技術應用效果不佳。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何繼善院士帶領團隊首次從電磁波方程出發,率先將幾何(觀測系統)和物理(電磁感應)參數全部考慮在內,定義了在任意位置均正確的廣域視電阻率參數,發明了可在不限于“遠區”的“廣大區域”測量的廣域電磁法,大幅拓展了人工源電磁法的觀測范圍,提高了觀測速度、精度和野外勘探效率。
作為何繼善院士的助手,李帝銓在團隊科研攻關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雖然加入團隊的時間不算太早,但他力求盡自己所能,在方法理論、探測技術、儀器研發和推廣應用等各個環節,為廣域電磁法的升級完善貢獻力量。在何繼善院士的指導下,李帝銓從2012年開始進行基于廣域電磁法的頁巖氣探測研究,經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和現場實踐,揭示了頁巖氣儲層與圍巖之間有4個物理參數存在明顯差異,呈現出明顯的低密度、低磁、低電阻率、高極化率特征;率先基于高精度的廣域電磁法進行電阻率反演,得到儲層的埋深、厚度、構造信息,并基于Cole-Cole模型反演提取各地層的極化率,最后綜合分析了具有適當埋深(1500~3000m)、一定厚度(>30m)、低電阻率(50~200Ω·m)、高極化率(>5%)及構造完整性的重疊區域,圈定了頁巖氣“甜點區”。首次聯合電阻率和極化率參數實現了頁巖氣儲層關鍵地質參數的高效、低耗、高精度和大深度識別與勘探,形成了適用于我國特殊地形地質條件的頁巖氣“甜點區”預測技術,不受地表灰巖屏蔽,為頁巖氣的大規模勘探和開發提供了重要的地質信息和依據。團隊提出的頁巖氣勘探預測技術已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等50多家單位成功應用,累計提交頁巖氣資源量多億m3,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被譽為“綠色、高效、低成本”的勘探技術。
廣域電磁法應用分布
作為團隊骨干,依托“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項目,李帝銓協助團隊開發了大深度高精度電磁勘探技術裝備及工程化系統,以及系列發射系統,覆蓋地礦、有色金屬、冶金、核工業、煤田、建材、化工等資源勘探行業,涉及地下水、固體礦產、干熱巖、生物氣、頁巖氣、油氣等多種資源類型;并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累計提交頁巖氣資源量3401.22億m3、地質儲量1240億m3、常規油氣地質儲量1.86億t、生物氣可采資源量80億m3;累計找到固體礦產、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潛在經濟價值超過15000億元,助力國家實現1000多億元的國民產值。李帝銓作為主要完成人(排名第二)的“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項目獲得“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李帝銓作為項目主要完成人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創新突破,協助建立以“全空間耦合”為核心的電磁勘探理論
電磁勘探法是礦產資源勘查的支柱技術手段,然而同時兼顧高精度和大深度,一直以來都是電磁深部探測的關鍵難題。主動源的相對分辨率高,但探測深度小于1km,被動源的探測深度大,但抗干擾能力差、分辨率低,只有實現電磁理論創新和探測技術突破才能解決上述難題。
長偶極天線激發的“天波”是電離層-大氣層-巖石層全空間曲面耦合傳播的電磁波,能夠實現遠距離、大深度、高精度電磁探測。美國和俄羅斯僅將“天波”用于軍事通信,雖然提出了“天波”深部探測設想,但未見相關探測理論研究與應用的報道。傳統通信利用的“天波”僅考慮在大氣層和電離層中的傳播,相關理論無法借鑒。
李帝銓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導師底青云院士的指導下,依托“十一五”國家重大科學技術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一的“極低頻探地(WEM)工程”,主攻“電離層-大氣層-巖石層”耦合下電磁波的傳播特性,揭示了“電離層-空氣層-巖石層”耦合下全空間模式中電磁波的慢衰減傳播機制,闡述了“電離層-大氣層-巖石層”耦合下電磁波傳播特性,協助建立了以“全空間耦合”為核心的電磁勘探理論,實現了頻率域電磁法由“半空間”到“全空間”的理論跨越;實現了將人工源電磁法測量范圍由“數十千米”擴展到“數千千米”,探測深度由1km增加到10km,為電磁勘探開辟了嶄新的研究領域,有力地推動了電磁地球物理學的進步。
構建深部油(氣)藏勘探技術,助力油氣資源開發
我國在松遼盆地深層、二連盆地、渤海灣盆地、準噶爾盆地及三塘湖盆地等地發現多個火山巖油氣藏。2002年,我國首次在松遼盆地火山巖發現東部最大的氣田-慶深氣田,具有超過1萬億m3的資源潛力,但火山巖油氣勘探一直面臨“成像難、識別難、雕刻難、認識難”的四大世界性難題。李帝銓帶領團隊直面火山巖油藏勘探難題,研究提出了針對火山巖油藏的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法勘探技術,從野外大功率高效率的信號發射和采集到室內有針對性的數據處理手段,再到后期的成果展示等方面進行了全鏈條創新,構建了深部油(氣)藏勘探技術,大幅提高了廣域電磁法在油氣勘探中的效果,為深層油氣及火山巖型油藏勘探提供了一種新的技術手段。
李帝銓帶領團隊構建的深部油(氣)藏勘探技術為深層油氣及火山巖型油藏勘探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利用深部油(氣)藏勘探技術在長慶油田發現了11個穹窿構造(20.91km2)和4個起伏幅度的鼻狀隆起(8.83km2),清晰地揭示了油氣運聚有利區,為該區提交1000多萬t地質儲量提供了技術支持;2017年,為解決松遼盆地西部斜坡石油地質構造問題,采用了深部油(氣)藏勘探技術,最終獲得地下7km深度范圍內的電性特征,確認了巖漿巖之下沉積巖的存在,確定洮地1井,鉆遇沙子河組,在1384m深處見油浸,取得了松遼盆地西坡重大油氣突破,為大慶油田的“第二個一百年”目標提供了技術支撐。
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在大慶油田進行探測試驗
矢量廣域電磁接收機
情牽地球物理堅守初心育桃李
科研之外,李帝銓還肩負著培養學生的任務,主講《地球物理學概論》《電磁場與電磁波》等專業課程。在學生眼里,年輕的李老師為人和善,亦師亦友,學生們親切地稱他為銓哥。“銓哥上課風趣幽默,經常將歷史知識融入課堂,很有意思,我們很喜歡聽他講課。”他的本科學生說。在教育學生上,李帝銓以技術推互動、以互動促教學,他認為在互聯網2.0時代,PPT、思維導圖等可以促進師生互動,師生在課堂上共同設計開放性問題,完善PPT,促進課件每學期實時更新。他主張將復雜理論知識可視化,制作一種可視化的手機小程序,實現簡單的地球物理數值模擬功能,讓學生在課上課下能隨時隨地學習知識,增強教學的簡易性和趣味性。
李帝銓已培養碩士、博士12名,目前他帶領的團隊中在校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團隊以“瞄準學科前沿、結合國家戰略需求、追求特色發展”為指導方針,以“師生關系親如一家、科學研究銳意創新、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為發展理念,以“全面培養、個人定制、個性化發展”為人才培養原則,師生關系融洽、情誼深厚。李帝銓定期召開課題組內部研討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科研情況,與學生溝通聊天,關注學生的思想、心態等,及時為學生疏導思路、排憂解難。
李帝銓課題組學術交流會議
銳意創新補短板志為油氣增儲上產獻科技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李帝銓說。然而在他求學初期,曾因不了解地球物理學的奧妙而有意遠離,在時任輔導員李建軍老師的溝通、點撥下,他才逐漸認識到這個專業的奧妙所在,激起了對地質工程專業學習探索的興趣,當他一頭“扎進去”之后便逐漸開始“迷戀”。他喜歡解開地球物理學未知而帶來的快感,喜歡野外探索帶來的愉悅心情。自攻讀碩博期間開始從事這項專業工作以來,他的足跡已經遍及全國各地。
川藏鐵路被稱為“最難建的鐵路”,線路呈臺階式八起八伏,累計爬升高度超1400m,沿線超長深埋隧道眾多,地形高差大、海拔高、地質條件復雜、探測深度大,沿線勘探成為世界性難題;我國油氣資源比較匱乏,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70%、40%以上,“十四五”期間,隨著油氣消費量的增長,對外依存度將繼續攀升。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油氣都是我國能源安全的主要短板,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推動油氣增儲上產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關鍵。為了解決上述難題,為我國油氣勘探和開發提供技術支持,在何繼善院士指導下,李帝銓帶領團隊正在研發攻關水力壓裂三維電磁實時監測系統,以期為改善壓裂增產作業效果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向陸-海-空三位一體探測全面推進,以期在長江經濟帶油氣勘探、雄安新區地熱勘探、青海干熱巖勘探、川藏鐵路勘探、海洋資源勘探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