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研究方向:人工濕地等生態工程
- 姓名:陳慶鋒
- 性別:男
- 民族:漢族
- 政治面貌:中國共產黨
學歷: |
研究生 |
學位: |
博士 |
職稱: |
副研究員 |
職務: |
|
畢業院校: |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
所學專業: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高新技術領域: |
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
從事專業: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研究行業: |
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 |
研究方向: |
人工濕地等生態工程 |
工作單位名稱: |
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 |
所在地: |
山東省 |
關鍵字: |
人工濕地 |
瀏覽次數: |
131 |
個人簡介
政治面貌:中國共產黨 職務:中心第三黨支部書記 職稱:副研究員(Z) 學歷:研究生 學位:博士 專業:環境工程 工作單位: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 山東省科技廳科技人才庫
•2002/09-2007/06,華中農業大學/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學院,博士;
•1998/09-2002/06,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本科;
研究工作經歷
•2007/07-今,山東省科學院,山東省分析測試中心,副研究員
取得成績成果簡介
山東省科學院副研究員,已發表本課題相關領域學術期刊論文10余篇,編寫專著1部,參與編寫專著3部,申請和發明專利6項,獲得了2014 年度國際埃尼獎(Eni Award 2014)環境保護獎提名,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主要從事河流多自然型河道構建關鍵技術、濕地生態過程和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擔了國家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技水專項和山東省科技攻關項目等10余項,具有豐富的主持承擔項目的經歷和經驗,獲得2014年度環保部環境保護科技獎二等獎,“十一五”期間山東省環境科技工作先進個人、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和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二等獎。
主持的代表性課題
1. 主持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海河項目子課題,海河下游多水源灌排交互條件 下農業排水污染控制技術集成與流域綜合示范(2015ZX07203-007)子課題 5(經費 429 萬);
2. 主持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海河項目子課題,海河永定河洋河段水污染與水質改善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2015ZX07203-005)子課題 4(經費 412 萬);
3.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微生物介導的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 AOM 途徑及 其影響機制研究(41877041)(直接經費 62 萬元)
4. 主持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生豬養殖污水氮磷污染全程阻控關鍵技術研 究與集成優化(2017YFD0801403-02)(57 萬元)
5. 主持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環境中典型重金屬污染物的分析檢測、環境行為與風險 評估(ZR2016YL003 )(經費 50 萬元);
6. 主持承擔國家青年科學基金一項:黃河三角洲濕地中鐵錳的形態及其對碳循環的影 響機制(經費 20 萬,項目批準號:D41003033),2011/01-2013/12;
7. 主持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海河項目子任務,河流多自然型河道構建與原位 改善技術(2012ZX07203004)(經費 40 萬);
8. 主持山東省科技攻關項目,不同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對黃河三角洲農業碳排放的影響 (2012GNC11402)(經費 20 萬),2012/01-2013/12;
9. 主持參與山東省科技惠民項目,應用水體生態聯控技術構建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體系 科技惠民示范工程(2014kjhm0209)(經費 50 萬);
10. 承擔了“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水專項,河流主題,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項目課題 9(2009ZX07210-009),南四湖退化濕地生態修復及水質改善技術與工程示范,子課題 4 河口多級串聯人工濕地水質改善技術與工程示范(經費 36 萬)。
11. 承擔了“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水專項,濱海鹽堿退化濕地修復與高鹽景觀水體水質改善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2008ZX07314-005),第一專題(經費 30 萬)2008/01-2010/12。
12. 承擔了國家科技重大水專項河流主題,北運河下游河灌區水污染控制與河道水質保持技術研究與示范(2008ZX07209-006),第三專題(經費 20 萬);
13. 主持完成并鑒定了山東省科學院博士基金項目:山東省農業典型地區面源污染特征及其控制對策研究)(魯科成鑒字【2009】第1695)。
14.主持山東省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黃河三角洲新生濕地中鐵錳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及其對污染物的耦合作用機制研究(2008KFJJ07)。
15.參與漢陽地區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術與工程示范(863,2002AA601022)。主要負責面源污染控制技術的研究,從流域現狀調查、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到工程監測全程參與了該課題,并對塘、濕地,基質材料過濾等生態工程技術的控制機理和面源污染控制模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6.嘉興地區農村分散型小點源污染治理。主要參與課題的申請、入戶調查、現場監測布點、工程施工、現場監測和實驗分析等工作。
17. 徒駭河、馬頰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與水質改善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河流多自然型河道構進與原位水質改善技術 國家水專項子課題 2012ZX07203-004-092 科技部 2012.01-2015.12
18.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水專項子任務,2012ZX07203-004,河流自然型河道構建與原位改善技術,,2012/01-2015/12,在研。
19.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水專項子任務,2009ZX07210-009,濕地的結構參數優化, 2009/01-2011/12,主持。
20.承擔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海河北系永定河-洋河段水污染控制與水質改善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課題(2015ZX07203-005)子課題4“山區/山前河道生態治理關鍵技術與工程示范”。
21.參與的《人工濕地凈化污染河水的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
出版專著:
(1)參與編寫國外《Wetlands: Ecology,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學術專著(ISBN:978-1-60456-995-7)。主要編寫了Expert Commentary部分,2008年12月由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出版社出版發表(刊號為ISBN:978-1-60456-995-7)。
(2) 參與編寫《城市面源污染的控制原理和技術》專著。主要參與了專著中的技術章節的編寫工作,主要包括塘/濕地組合凈化技術、在線與離線控制技術和亞表層滲濾技術的編寫工作,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年5出版發行。
(3) 參與編寫建設部組織的《排水設施與污水處理》專著。主要參與了人工濕地章節的編寫工作,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發行(ISBN : 9787112116553)。
(4)主編《環境與健康》專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化工出版社,2014(ISBN : 9787122219954)。
代表性學術論文(第一或通訊作者 SCI 論文)
1. Qingfeng Chen*, Beibei Guo, Changsheng Zhao. Characteristics of CH4 and CO2 Emissions and Influence of Water and Salinity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8. (SCI, IF= 5.714)
2. Qingfeng Chen *, Beibei Guo, Changsheng Zhao, Jing Zhang. A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management approach for northern mountain rivers in China. Chemosphere, 2019. (SCI, IF= 5.34)
3. Zhichao Yin; qingfeng Chen*; changsheng Zhao. A new approach to removing and recovering phosphorus from livestock wastewater using dolomite. Chemosphere, 2020. (SCI, IF= 5.34)
4. Qian Wang, Zhenfeng Cao, Qian Liua, Jinyong Zhang, Yanbiao Hu, Ji Zhang, Wei Xu, Qiang Kong⁎, Xunchao Yuan, QingFeng Chen*. Enhancement of COD removal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treating saline wastewater: Intertidal wetland sediment as a novel inocul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SCI, IF= 4.865)
5. Qing-feng Chen*; Jun-jian Ma;Jian-hua Liu; Chang-sheng Zhao; Wei Liu.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Biodegradation, 2013. (SCI, IF= 3.824)
6. Qingfeng Chen*, Zhao Yang, Kemei Qi, Changsheng Zhao.Different pollutant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artificial aquatic plants in black-odor river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8. (SCI, IF= 2.914)
7. Baoxiu Xing, He Chen, Qingfeng Chen*, Yan Zhang, Zifang Liu, Zhao Yang. Assessing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habitat suitability of Coregonus ussuriensis and other coldwater fishes in norther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8. (SCI, IF= 2.914)
(1)Chen Qing-feng,Ma Jun-jian, Liu Jian-hua.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etland. IBB ,2013,85:646-651;
(2)QingfengChen.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plants technology in heavy polluted river.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3,726-731:1764-1769;
(3) Wenguo Dong, Qingfeng, Chen. Study on wastewater pollutant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artificial aquatic plants with different lengths.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4,448-453:638-641.
(4) Qingfeng Chen. Effects of Hydraulic loading rate on nutrient removal in multistage constructed wetland.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864-867:1498-1502.
(5) Chen Qing-feng, Shan Bao-qing, Yin Cheng-qing, Hu Cheng-xiao. Two Alternative Modes of Diffuse Pollution Control in an Urban Tourist Area.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2007, 19(10):1067-1073. (SCI/EI)
(6) Qingfeng Chen, Baoqing Shan, Chengqing Yin, Chengxiao Hu. An off-line Filtering Ditch-pond system for Diffuse Pollution Control at Wuhan City Zoo.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7, 30(4):373-380 .(SCI/EI)
(7) Qingfeng Chen, Junjian Ma. Policy for reducing non-point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in typical region of Shandong Province.污染環境生態修復與生物能源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0.10.
榮譽獎勵:
(1)2014年,人工濕地凈化污染河水的技術研發與應用,獲環保部環境保護科技獎二等獎 (KJ2014-2-26,第3位)。
(2)2012年,獲得“十一五”期間山東省環境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3)2011年,獲得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國家級獎勵,第五位。
(4)2008年,博士畢業論文被湖北省教育廳評為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2008年至今,多次被山東省科學院評為優秀個人和工會積極分子。
(5)獲得2014年度國際埃尼獎(Eni Award 2014)環境保護獎提名。
(6)2023年,畜禽養殖廢水深度處理及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榮獲2022年度環境技術進步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