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宏,男,1967年8月生,碩士研究生,青海省交通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層面人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第四屆中國公路百名優秀工程師、青海省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優秀學科帶頭人等榮譽。不久前,房建宏被評為中國公路學會“首屆十佳全國公路優秀科技工作者”。
自參加工作以來,房建宏一直從事公路工程科學研究和技術管理工作。多年來,先后主持或主要參與完成科研課題20余項,其中3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0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3項填補了國內空白。共有10項成果榮獲國家或省部級獎勵。先后在國內外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鹽漬土微觀圖集》、《寒區巖土工程引論》、《多年凍土及鹽漬土地區公路工程技術》、《鹽湖地區公路修筑技術》等著作,為破解多年凍土及鹽漬土地區公路工程建設和養護技術難題,提高公路工程建設和養護質量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多年凍土方面,提出了多年凍土區路基凍土工程地質類型按四級地溫劃分的技術指標和相應的路基設計高度與設計原則;提出了保溫材料的有效厚度和合理埋設深度,得出了適應高溫多年凍土地區的路面結構形式;提出了保溫材料的施工工藝;總結了多年凍土地區公路存在的主要病害類型,分析了多年凍土地區公路病害和多年凍土地溫、含冰量兩個特征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并以路基病害為依據,從凍土溫度和含冰量的角度對公路的凍土工程地質條件給出新的分類方案;研究了瀝青路面的主要病害類型及其破壞機理,提出了適用于干旱寒冷地區的路面結構和材料使用性能要求;研究并開發出適用于干旱寒冷地區低收縮、超早強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混合料的外加劑,提出了不同基層材料組成設計方法及應用技術。
在鹽漬土方面,繪制了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公路沿線鹽漬土分布圖;提出了鹽漬土新的判別方法,并給出了諾謨圖;總結提出了鹽漬土地區路面設計、施工和養護技術;模擬了氣候及環境變化對巖鹽穩定性的影響;建立了具有孔洞巖鹽的動態響應模型;提出了暗洞的埋深及孔徑的安全性評價標準;提出了針對巖鹽路基的擠密樁、灌注樁、護坡道、土工復合材料等合理有效的加固處治技術措施和方法。
房建宏研究員結合科研成果,先后制定了《214國道路基路面工程設計暫行規定》、《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涵洞工程設計暫行規定》、《多年凍土地區公路病害防治與養護維修技術指南》和《鹽漬土地區道路翻漿處置技術、公路橋涵及構造物防腐蝕技術指南》、《鹽湖地區公路工程技術指南》、《三江源區公路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指南》以及《公路建設水土保持草坪建植技術規程》等多項技術性文件,并廣泛應用于青海省國道215線、315線,省道格爾木–茫崖公路,西部大通道庫爾勒–西寧當金山–茫崖段、冷湖–馬海岔口,國道214線玉樹–囊謙段,省道308線清水河–曲麻萊段、省道313線治多–唐古拉山鄉段等多條國省道干線公路的勘察、設計、養護中,應用里程7000多公里,節約綜合成本數億元,為青海省交通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