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科學的平衡施肥
2025.07.07
“平衡施肥”的概念在農業界是一種共識,已經耳熟能詳了。但許多人實際上并沒有參透,他們把氮磷鉀之間的平衡當作正確的施肥標準,甚至把復合肥3個15、3個18當作平衡肥來施。結果土壤越來越板結,農作物低產多病,農民年復一年在虧損邊沿掙扎。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上述對“平衡施肥”的理解是“化學農業思維”的模式化,并不科學。這導致施肥實際上不科學不平衡。
今天談談科學的平衡施肥三原則。
一、陰陽平衡,即有機養分(碳養分)與無機養分的平衡。
我在之前《解讀土壤肥力陰陽平衡動態圖》三講中已作了詳細講述,概括來說就是:陰衰陽盛無機養分利用率就低,農作物就低產;而陰盛陽衰農作物也不可能高產。有機養分(碳養分)與無機養分之間的平衡是主平衡,無機養分的平衡是次平衡。講平衡施肥首要和重點就是主平衡。一般來說有機肥或碳肥提供的有效碳(AOC)與氮磷鉀總養分之間達到如下比例就是陰陽平衡:
AOC/(N+P2O5+K2O)≈1/4
二、無機養分之間的平衡,通常以“大量元素”中的氨磷鉀來說事,這些營養元素中哪個元素短缺,農作物必定減產。
怎樣保證無機養分的平衡呢?那就要根據該農作物物候期的需肥特點和土壤測土結果而調配氨磷鉀養分之間的合理比例。在農作物伸根期、展葉期、開花期、座果期各階段養分需求比例有些區別。但一般來說對絕大多數作物總體比例是:
N : P2O5: K2O=2 :1 : 2
現在肥料市場復合肥的主流品種是三大元素養分平均,而不是平衡:15:15:15,甚至18:18:18,這就太荒謬了!不知道進口或生產這種“三大元素平均”的復合肥有何理論根據,是出于無知還是別有用心?須知長期施這種肥會造成磷養分的大量浪費和土壤磷過剩,這是土壤板結的一大誘因。而且磷酸鹽還會隨徑流進入江湖水域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我們農業學術界和管理部門對這種明顯不科學的“平均肥”不叫停,是無知還是贖職?
三、認清中微量元素缺失(缺素)的真相
首先要明白:許多農作物的缺素是假像。因為土壤板結和作物根系衰弱,使中微量元素和根系之間形成“雙向惰性”造成缺素。AOC的進入和土壤生物鏈的發育有助于上述“雙向惰性”轉變成“雙向活躍”,從而破解“缺素”假像。
當然也有真“缺素”的情況。只要執行陰陽平衡施肥,碳肥和有機肥會帶去中微量無素。
只有做到“陰陽平街”施肥并顧及氨磷鉀養分的平衡(而不是平均),才稱得上是科學的平衡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