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男,九三學社社員,工學博士,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烏克蘭國家工程院院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廣東省南粵突出貢獻與創新獎,中國鋼結構大師,橋梁及鐵道工程專家。
教育經歷:
2002.9 ~ 2011.12, 華中科技大學 - 橋隧結構工程 - 工學博士 - 博士研究生畢業。
1984.9 ~ 1988.7, 中南大學 - 鐵道工程 - 工學學士 - 本科(學士)。
工作經歷:
2021.12 ~ 至今,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 - 特聘教授。
2010.4 ~ 2021.11,深圳市橋博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院長、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導師、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首席科學家。
2006.8 ~ 2010.4,北京市政專業設計院 - 深圳分院院長。
2002.8 ~ 2006.8,深圳市深港西部通道建設辦公室 - 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
1994.12 ~ 2002.8,深圳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1988.7 ~ 1994.12,鐵道部大橋工程局勘測設計院 - 工程師、設計代表。
社會兼職:
1、深圳市第四、五、六屆政協委員。
2、廣東省鋼結構協會鋼橋分會名譽會長。
3、廣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工程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4、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分會常務理事。
5、中國鋼結構協會常務理事兼組合結構分會橋梁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6、國際組合結構協會理事。
主講課程:
1、2022-2023年第二學期,專題研討創新短課《組合橋梁先進建造與低碳發展技術探索》;
2、2023-2024年第一學期,專題研討創新短課《組合結構設計技巧與先進技術探索研究》;
3、2023-2024年第二學期,專題研討創新短課《組合結構工程實戰技巧與專利創新研討》。
教研項目:
[1] 城市生命線運行綜合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在研。
[2] 高性能低碳組合結構基礎理論與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在研。
研究生招生:
1、土木工程專業,結構工程方向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
2、土木工程專業,橋梁與隧道工程方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
3、土木工程專業,結構全壽命設計與性能保障/濱海土木工程結構形態表征與性能保障,博士研究生招生;
請發簡歷到郵箱liy2000@163.com
研究方向及興趣:
長期從事橋梁工程設計研究與應用工作,在鋼-混組合橋梁設計理論、結構體系、跨海大橋生態建造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主持和參與深圳彩虹大橋、深圳灣內海大橋、深港西部通道跨海大橋、杭州錢塘江二橋、國道107深圳機場立交橋、廣東楓灣大橋等重點工程設計與研究工作。他將組合橋梁設計理論和技術發明應用于工程實踐,在國內外累計200余座橋梁應用。實現了大跨度組合結構橋梁的工業化、產業化,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
軟件著作權登記:
[1] 基于BIM技術的數字仿真系統,2019SR1412422
[2] 電子傳感器數據實時傳輸系統,2019SR1412494
[3] 工程在線監測大數據云平臺,2019SR1412647
[4] 基于卡爾曼濾波預測的懸臂施工橋梁線形控制計算軟件,2017SR0388396666
專利授權:
[1] 發明專利,大數據安全預警和消防處置的立體智慧車庫,202110400361.5
[2] 發明專利,基于頻率耦合的橋梁結構動態監測方法、系統及裝備,202011239135.5
[3] 發明專利,基于彎壓設計理論的大跨度組合拱橋及設計建造方法,201911409062.7
[4] 發明專利,大跨度波-桁組合結構橋梁,201480001966.5
[5] 發明專利,無弦桿桁元法與組合式節點橋梁,201480001964.6
[6] 發明專利,橋梁空間放射性鋼管混凝土橋墩及其建造方法,201310156374.8
[7] 發明專利,橋梁磁懸浮頂推系統及兩階段懸臂建造方法,201310157805.2
[8] 發明專利,鋼桁腹PC組合橋梁空間節點結構及其建造方,201310156375.2
[9] 發明專利,大跨度曲線鋼桁腹PC組合橋梁及其建造方法,201310157801.4
[10] 發明專利,波形鋼腹板組合PC橋梁及其施工方法,201110297123.2
[11] 發明專利,大懸臂波-桁組合PC橋梁及其制造方法,201110301594.6
[12] 發明專利,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橋梁制造方法,201110297925.3
[13] 發明專利,大跨度雙拱軸線組合拱橋及其建造方法,201110297950.1
[14] 發明專利,鋼桁腹組合PC梁及其施工方法,201010259046.7
出版專著:
[1] 《組合結構橋梁理論》,人民交通出版社,2024-01-01
[2] 《波-桁組合結構橋梁》,科學出版社,2015-11-24
[3] 《大跨度鋼-混凝土組合橋梁空間理論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13-11-05
[4] 《鋼-混凝土組合橋梁設計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02-11-04
[5] 《鋼管混凝土拱橋實例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2-01
期刊論文:
[1] Three-Arch, Three-Cable Face Steel-Sided Main Girder Rigid Tie Composite Arch Bridge,Nanotechnologies in Construction,2022-09-01.
[2] Design and research of Nielsen arch bridge with fully composite structure system,Nanotechnologies in Construction,2022-09-01.
[3] 雙層橋面鋼桁腹PC組合橋梁設計與建造方法,建筑結構學報,2013-08-01.
[4] Study on prestressed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moment amplitude modulation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1-09-01.
[5] Alignment control for a long span urban rail-transit cable-stayed bridge considering dynamic train loads,SCIENCE CHINA,2016-12-01.
所獲榮譽:
[1]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3] 深圳市高層次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
所獲獎勵:
[1] 鋼-混凝土組合結構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4-03-31
[2] 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梁及其制造方法,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0-12-03
[3] 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建設創新實踐,廣東省科學技術特等獎,特等獎,2012-04-02
[4] 組合拱橋理論與高速鐵路組合橋梁新技術,深圳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3-12-17
[5] 組合橋梁理論與桁式組合橋梁新結構新技術及應用,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4-12-30
[6] 無弦桿桁元法與組合式節點橋梁,中國專利優秀獎,優秀獎,2020-12-14
[7] ,中國鋼結構大師,特等獎,2020-12-30
[8] 聯絡通道盾構施工接收結構及施工方法,中國專利獎,優秀獎,2023-11-22
[9] 鋼-混組合橋梁先進建造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廣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21-12-01
[10] 大跨度組合橋梁新結構關鍵技術及其應用,湖北省科學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13-04-09
[11] 大跨組合橋梁基礎理論與設計建造關鍵技術及應用,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一等獎,2022-12-01
[12] 高性能組合結構橋梁先進建造關鍵技術與產業化,金橋獎,特等獎,2023-04-03
[13] 濱海基礎設施鋼-混組合結構及智能監測新技術,海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23-11-01
[14]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Advanced Construction of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s,新加坡世界發明展覽會金獎,特等獎,2023-11-0199999
“橋”見未來
——記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特聘教授李勇
2025-01-14
中國自古有“橋的國度”之美譽。一座座橋梁,或跨越江河溝壑,或雄踞危崖深谷,或坐落鬧市通衢,貫通南北、連接東西,創造出一個個偉大的工程奇跡,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李勇是一位耕耘于橋梁理論與發明的“建橋人”,作為中國組合橋梁領域的開創者之一,主持深港西部通道跨海大橋、深圳彩虹大橋等多項國家/省重點工程,為中國橋梁在國際上占據重要地位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勇參加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奠基典禮
“發明人”
“鋼結構、組合結構在歐美日的應用占比達到70%以上,但目前我國的工程應用占比相對較低,亟待攻克其基礎理論、結構體系、關鍵構造、先進建造技術。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我國鋼結構、組合結構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李勇說,鋼-混組合結構橋梁符合橋梁建設裝配化、智能化的建設理念,具有良好的綜合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未來結構體系的發展方向之一。
自1988年從中南大學鐵道工程專業畢業后,李勇堅守在研究與生產一線。他主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部委科技計劃項目等30余項,創新性提出了組合拱橋彎壓設計理論、組合橋梁無弦桁元法等,在組合橋梁設計理論、技術發明、工程應用,跨海大橋生態建造等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曾獲中國鋼結構杰出人才獎、廣東省南粵突出貢獻與創新獎,入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當選中國鋼結構大師、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30余年櫛風沐雨,30余年風雨兼程。2002年,他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等合作,主編了我國組合橋梁領域首部專著《鋼-混凝土組合橋梁設計與應用》。2024年,他主編《組合結構橋梁理論》,闡釋了結構應力波理論、拱橋彎壓設計理論、無弦桁元法等組合橋梁設計建造方法。在組合結構橋梁領域,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也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認可。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土木學會會長上田多門在序言中寫道:“該著作對于推動橋梁工程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尤其是鋼-混凝土組合橋梁的發展,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面對這樣的贊譽,李勇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態度,用他的話說:“唯愿拋磚引玉,對中國組合結構橋梁的發展有所裨益。”
“建橋人”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連接兩岸,也見證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橋梁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座座擁有“世界之最”的橋梁,成為亮麗的中國名片。作為一個建橋人,李勇將成果寫在江河大地上。
1990年,李勇擔任國家重點工程杭州錢塘江二橋設計代表,協助陳新院士主持大橋指揮部設計技術工作。針對長聯多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他創新性提出了長聯大跨PC連續梁精確合攏方法,為國家鐵路建設“中取華東”發揮積極作用。而錢塘江第二大橋十八跨預應力連續梁公鐵兩用大橋,也因此超過了英國奧維爾(Ovell)橋連續長度1286米的世界紀錄,居同類橋梁世界第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首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大獎。
由李勇主持設計的深圳彩虹大橋,是世界首座鋼-混全組合結構體系大跨度橋梁,2000年建成通車。中國工程院5位院士主持成果鑒定評價:集鋼管混凝土系桿拱、大直徑組合橋墩、新型預應力鋼-混組合橋面于一體,是橋梁結構體系新發展。成果獲深圳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廣東優秀設計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深圳彩虹大橋
在主持交通部重大科技計劃“跨海大橋施工對海灣生態環境影響研究”時,李勇創新性地提出了深港西部通道跨海大橋工程生態建造方法,集跨海大橋、一地兩檢口岸、城市連接線于一體,為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國家重大工程探索了新途徑。此成果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廣東省南粵突出貢獻創新獎。
作為我國組合橋梁領域的開創者之一,李勇主持設計建成世界最寬的三拱三索面組合拱橋——廣東楓灣大橋;發明波-桁PC組合橋梁結構新體系,主持設計建成世界首座波-桁PC組合橋梁——深圳灣內海大橋。他發明了組合結構橋梁無弦桁元法,攻克了不同材料、多種結構、復雜應力下組合橋梁關鍵技術難題,其中,國道107深圳機場立交橋、深圳大學1號橋雙層橋面鋼桁腹-PC組合橋梁創下了兩項世界紀錄。基于這些工作,他也榮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一等獎、廣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等。

▲深圳灣跨海大橋
多年來,李勇秉承理論與工程相結合的原則,創新成果不僅在我國廣泛應用,還伴隨“一帶一路”走出國門,在日本、韓國、伊朗等十多個國家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他帶領團隊與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及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合作組建了行業門戶網站“世界橋梁網”。他創建了廣東省橋梁領域首個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系列校企合作平臺,為國家培養了高級工程師50余人、博士后十余名。
“成績屬于過去”,在李勇看來,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才是建橋人的本色。“橋”見發展,“橋”見未來,他只想與團隊攜手,造出更多更好的橋梁。
專家簡介
李勇,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特聘教授、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組合橋梁研究,主持深港西部通道跨海大橋、深圳彩虹大橋等多項國家省市重點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以及省部級獎勵20余項;獲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52項、軟件著作權58項,主編專著4部,撰寫核心論文100余篇,主參編國家行業標準5部、省部級工法2項。入選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當選中國鋼結構大師、烏克蘭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等。
來源:科學中國人2024年 12期 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