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浙江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現任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研究所副教授,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1年入選浙江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露天開采與邊坡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會員。JCR Q1區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青年編委,中文核心期刊《地質科技通報》青年編委,SCI期刊Geofluids客座編輯。主要從事工程地質與巖土工程災害研究,發表SCI/EI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1部,授權發明專利12項,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浙江省巖土力學與工程學會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主持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浙江省重點研發計劃等科研項目30余項。
主要學習與工作經歷:
2019.12-今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 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研究所 副教授
2017.6-2018.7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lemson University, USA, 國家留學基金公派訪問學者
2015.8-2019.12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 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研究所 講師
2013.11-2015.8 清華大學水利系 河川樞紐研究所 博士后
2008.9-2013.9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 博士
2004.9-2008.6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 學士
教學與課程:
1、鋼筋混凝土結構原理。
2、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
3、巖土工程可靠度理論與應用。
研究生招生:
歡迎土木水利等相關專業同學報考博士、碩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巖土工程 、工程地質。
樁土相互作用、巖土工程魯棒性設計、滑坡等地質災害防治、海洋樁基礎優化設計。
科研項目:
1、舟山市-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聯合資助項目,2017C82220,土石混合體成拱機理及其宏-細觀特性研究,2017/07-2019/06,在研,主持;
2、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LQ17D020001,土石混合體樁間土拱演化機制與力學特性研究,2017/01-2019/12,在研,主持;
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2016YFC1401202,組網式坐底測試試驗平臺(摘箬山島海域)功能設計及搭建,2016/09-2020/12,在研,參與(排名第4);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1679214,熱-流-固三場耦合作用下懸跨海底管道動力響應和屈曲研究,2017/01-2020/12,在研,參與;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51609211,振蕩水柱波能利用型透空堤的水動力特性及消浪機理研究,2017/01-2019/12,在研,參與;
6、與企業合作課題,KH20170970,高耐久性的預制橋梁梁板研制,2017/05-2018/12,在研,主持;
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016QNA4037,動載作用下巖體裂隙水壓脈動規律與擴展機理,2016/01-2017/12,已結題,主持。
發明公開:
[1]呂慶, 張黎明, 徐興華, 鄧子昊, 劉正華, 龔新法, 于洋, 安妮, 吳俊宇, 杜靜怡. 一種基于概率分析的降雨型淺層滑坡預警方法[P]. 浙江省: CN116486584A, 2023-07-25.
[2]于洋, 姚宇超, 安妮, 孫紅月, 呂慶. 一種選取抗滑樁截面形狀的定量方法[P]. 浙江省: CN116258006A, 2023-06-13.
[3]張鵬, 于洋, 趙明, 李志星, 呂慶, 曹偉光, 馮力, 何景濤, 劉增強, 李向娟, 鄭桔慶, 薛博陽, 張德金, 姚宇超, 寇雅芳. 一種利用基坑開挖軟土注漿處理巖溶病害的方法[P]. 北京市: CN116043821A, 2023-05-02.
[4]呂慶, 蔡學桁, 劉健, 楊澤良, 廖克武, 楊雨荷, 王凱, 鄭俊, 于洋, 安妮. 提高巖體結構識別效率的自適應稀疏方法、介質及設備[P]. 浙江省: CN115953528A, 2023-04-11.
[5]于洋, 陳欣蔚, 孫紅月, 呂慶, 劉松林. 一種標定攝影測量土石混合體含石量精度的實驗裝置及方法[P]. 浙江省: CN115112147A, 2022-09-27.
[6]于洋, 劉松林, 孫紅月, 呂慶, 安妮, 陳欣蔚. 一種抗滑樁加固堆積層滑坡穩健性優化設計的方法[P]. 浙江省: CN115098996A, 2022-09-23.
[7]于洋, 石博, 呂慶, 孫紅月. 一種消除縮頸缺陷影響的水平受荷灌注樁設計方法[P]. 浙江省: CN114936402A, 2022-08-23.
[8]于洋, 劉松林, 孫紅月, 詹偉. 一種模擬土體中高壓氣體消散規律的實驗裝置及方法[P]. 浙江省: CN114460265A, 2022-05-10.
[9]于洋, 陳欣蔚, 孫紅月, 呂慶. 一種基于滴水起電機的水流健康監測裝置及方法[P]. 浙江省: CN114152314A, 2022-03-08.
[10]呂慶, 翁楊, 范雲鶴, 李海光, 鄭俊, 洪葉南, 于洋, 孫紅月, 尚岳全. 一種模擬隧道排水滲流狀態的試驗裝置[P]. 浙江: CN107421866A, 2017-12-01.
[11]孫紅月, 范雲鶴, 于洋. 一種利用半圓型防波堤輔助邊坡排水的裝置[P]. 浙江: CN106759080A, 2017-05-31.
[12]孫紅月, 范雲鶴, 于洋. 一種利用透空式堤壩輔助邊坡排水的裝置[P]. 浙江: CN106759081A, 2017-05-31.
[13]范雲鶴, 于洋, 孫紅月. 一種利用空心浮體輔助邊坡排水的裝置[P]. 浙江: CN106759172A, 2017-05-31.
[14]范雲鶴, 孫紅月, 于洋. 一種自啟動式邊坡虹吸排水系統[P]. 浙江: CN106592525A, 2017-04-26.
[15]于洋, 范雲鶴, 孫紅月. 一種利用波浪能輔助邊坡排水的裝置[P]. 浙江: CN106592544A, 2017-04-26.
[16]范雲鶴, 孫紅月, 于洋. 一種用于富水性邊坡的排水系統[P]. 浙江: CN106592545A, 2017-04-26.
[17]于洋, 范雲鶴, 孫紅月. 一種利用開孔圓筒輔助邊坡排水的裝置[P]. 浙江: CN106592546A, 2017-04-26.
[18]于洋, 孫紅月, 范雲鶴. 一種用于低滲透性土坡的增滲虹吸排水系統[P]. 浙江: CN105821830A, 2016-08-03.
[19]劉曉麗, 王恩志, 于洋, 趙宜婷, 王芳, 胡程科, 杜秋浩, 楊志超. 一種隧道地質勘探方法、系統及微型掘進機[P]. 北京: CN105697023A, 2016-06-22.
[20]于洋, 劉曉麗, 王恩志, 趙宜婷, 王芳, 胡程科, 杜秋浩, 楊志超. 擺錘式水巖耦合試驗動力加載設備與方法[P]. 北京: CN105571935A, 2016-05-11.
[21]孫紅月, 尚岳全, 于洋, 支墨墨, 蔡岳良, 朱漢華. 一種溝內水石分離虹吸排水防治泥石流方法[P]. 浙江: CN102535384A, 2012-07-04.
發明授權:
[1]呂慶, 翁楊, 范雲鶴, 李海光, 鄭俊, 洪葉南, 于洋, 孫紅月, 尚岳全. 一種模擬隧道排水滲流狀態的試驗裝置[P]. 浙江省: CN107421866B, 2023-05-09.
[2]于洋, 劉松林, 孫紅月, 詹偉. 一種模擬土體中高壓氣體消散規律的實驗裝置及方法[P]. 浙江省: CN114460265B, 2023-01-17.
[3]于洋, 陳欣蔚, 孫紅月, 呂慶. 一種基于滴水起電機的水流健康監測裝置及方法[P]. 浙江省: CN114152314B, 2022-09-13.
[4]于洋, 劉曉麗, 王恩志, 趙宜婷, 王芳, 胡程科, 杜秋浩, 楊志超. 擺錘式水巖耦合試驗動力加載設備與方法[P]. 北京市: CN105571935B, 2019-08-23.
[5]范雲鶴, 孫紅月, 于洋. 一種利用半圓型防波堤輔助邊坡排水的裝置[P]. 浙江省: CN106759080B, 2018-08-03.
[6]孫紅月, 吳顯, 范雲鶴, 于洋. 一種利用透空式堤壩輔助邊坡排水的裝置[P]. 浙江省: CN106759081B, 2018-08-03.
[7]范雲鶴, 于洋, 孫紅月. 一種利用空心浮體輔助邊坡排水的裝置[P]. 浙江省: CN106759172B, 2018-06-19.
[8]于洋, 范雲鶴, 孫紅月. 一種利用波浪能輔助邊坡排水的裝置[P]. 浙江省: CN106592544B, 2018-06-19.
[9]范雲鶴, 孫紅月, 于洋. 一種用于富水性邊坡的排水系統[P]. 浙江省: CN106592545B, 2018-06-19.
[10]孫紅月, 范雲鶴, 于洋. 自啟動式邊坡虹吸排水系統[P]. 浙江省: CN106592525B, 2018-05-29.
[11]于洋, 范雲鶴, 孫紅月. 一種利用開孔圓筒輔助邊坡排水的裝置[P]. 浙江省: CN106592546B, 2018-05-04.
[12]劉曉麗, 王恩志, 于洋, 趙宜婷, 王芳, 胡程科, 杜秋浩, 楊志超. 一種隧道地質勘探方法、系統及微型掘進機[P]. 北京市: CN105697023B, 2018-04-17.
[13]于洋, 孫紅月, 范雲鶴. 一種用于低滲透性土坡的增滲虹吸排水系統[P]. 浙江省: CN105821830B, 2018-03-23.
[14]孫紅月, 尚岳全, 于洋, 支墨墨, 蔡岳良, 朱漢華. 一種溝內水石分離虹吸排水防治泥石流方法[P]. 浙江省: CN102535384B, 2014-06-04.
實用新型:
[1]張鵬, 于洋, 趙明, 李志星, 呂慶, 曹偉光, 馮力, 劉增強, 李向娟, 鄭桔慶, 候捷, 孔維旭, 姚宇超. 一種巖溶地區基坑維護結構[P]. 北京市: CN218933146U, 2023-04-28.
[2]呂慶, 翁楊, 范雲鶴, 李海光, 鄭俊, 洪葉南, 于洋, 孫紅月, 尚岳全. 模擬隧道排水滲流狀態的試驗裝置[P]. 浙江: CN206891921U, 2018-01-16.
[3]于洋, 孫紅月, 范雲鶴. 一種用于低滲透性土坡的增滲虹吸排水系統[P]. 浙江: CN205742148U, 2016-11-30.
[4]劉永莉, 尚岳全, 于洋. 一種光纖纏繞式固定裝置[P]. 浙江: CN201540381U, 2010-08-04.
出版專著:
[1]申永江,于洋. 抗滑樁的作用機理與優化設計研究. 湖南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6.
發表英文期刊論文:
[1]Yu, Y., Wang, Z., & Sun, H. (2020). Optimal design of stone columns reinforced soft clay foundation considering design robustness. Geo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2(4), 305–318.
[2]Fang, H., Shi, K., & Yu, Y.* (2020). Geomechanical constitutive modelling of gas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by a state-dependent multishear bounding surface model.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75, 103119.
[3]Sun, H., Wang, J., Wang, D., Yu, Y.*, & Wei, Z. (2020). Optimal design of prefabricated vertical drain-improved soft ground considering uncertainties of soil parameter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 21(1), 15-28.
[4]Zhu Wang, Yang Yu*, Hongyue Sun, Qing Lü, Yuequan Shang (2020). Robust optim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al time delay in the design of double-row stabilizing piles.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79(1), 53-67.
[5]Yang Yu, Mengfen Shen*, C. Hsein Juang (2019). Assessing initial stiffness models for laterally loaed piles in undrained clay: robust desig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45(10), 04019073.
[6]Pan, X. H., Li, Y., Yu, Y.*, & Huang, L. (2019). A theoretical strain relationship for identifying the failure of laboratory-scale rocks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 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1-17.
[7]Yang Yu, Gang Wu, Hongyue Sun, Xueyu Geng* (2019). A practical consolidation solution based on the time-dependent discharge rate around PVDs. Transportation Geotechnics, 100241.
[8]Liang, X., Zha, X., Yu, Y.*, Cao, Z., Jiang, X., & Leng, J. (2019). Semi-analytical vibration analysis of FGM cylindrical shells surrounded by elastic foundations in a thermal environment. Composite Structures, 110997.
[9]Yu, Y., Shen, M., Sun, H.*, & Shang, Y. (2019). Robust design of siphon drainage method for stabilizing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 Engineering Geology, 249, 186-197.
[10]Yu, Y., Sun, H.*, & Juang, C. H. (2018). A new model for response of laterally loaded piles in soil-rock mixtures.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104, 237-246. doi:10.1016/j.compgeo.2018.08.021
[11]Yu Y, Liu X, Wang E, et al. (2018). Dam Safety Evaluation Based 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Rock Mechanics & Rock Engineering, (2):1-17.
[12]Shen Y, Yu Y, Ma F, et al. (2017). Earth pressure evolution of the double-row long-short stabilizing pile system.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7, 76(16):586.
[13]Yu Y., Wang E.Z., Zhong J.W. et al. (2014). St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 abutments based on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Engineering Geology, 183: 159-169.
[14]Yu Y., Shang Y.Q., Sun H.Y. (2015). Displacement evolution of a creeping landslide stabilized by piles. Natural Hazards, 75(2): 1959-1976.
[15]Yu Y., Shang Y.Q., Sun H.Y. (2014). A theoretical method to predict crack initiation in stabilizing piles.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18(5): 1332-1341.
[16]Yu Y., Shang Y.Q., Sun H.Y. (2012). Bending behavior of double-row stabilizing piles with constructional time delay.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13(8): 596-609.
[17]Sun HY, Zhao Y, Shang YQ, Yu Y, Zhao QL. Deep-Seated Slope Failures Induced by Inappropriate Cutting in China.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2012, 45(6): 1103-1111.
發表中文期刊論文:
[1]毛徐飛, 徐子涵, 盧玭, 于洋. 含大粒徑塊石的土石混合體滲透系數測試方法研究[J]. 科技通報, 2023, 39 (10): 36-43+51.
[2]郭俊輝, 李俠, 葉晨男, 徐子涵, 趙禹, 于洋. 輸電線路區域滑坡易發性分析方法與應用[J]. 山西建筑, 2023, 49 (20): 58-62.
[3]張鵬, 毛徐飛, 于洋, 石博, 陳欣蔚, 薛博陽. 基坑支撐軸力時空變化規律及其預測模型[J]. 市政技術, 2023, 41 (01): 66-71+77.
[4]李志星, 陳欣蔚, 石博, 于洋, 薛博陽. 基于開挖響應的軟土基坑地下連續墻多目標優化設計[J]. 市政技術, 2022, 40 (11): 24-29.
[5]李晴芳, 汪柱, 于洋. 基于魯棒性原理的碎石樁置換率優化[J].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22, 52 (01): 171-180.
[6]章銘, 詹偉, 于洋, 汪柱, 李興民. 土石混合體地基系數支持向量機模型與應用[J].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 2021, 41 (06): 1308-1315.
[7]葉霄, 詹偉, 余以強, 于洋. 基于FLAC~(3D)的塑鋼板樁路基防護優化設計與現場試驗研究[J].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21, 21 (02): 720-727.
[8]李興民, 于洋, 孫紅月, 汪柱, 章銘. 土石混合體中抗滑樁抗滑力計算方法[J].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20, 37 (10): 125-130+136.
[9]徐斌, 陳赟, 張楠, 于洋, 呂慶. 考慮樁土相互作用的抗滑樁加固邊坡破壞模式分析[J]. 科技通報, 2020, 36 (04): 101-106.
[10]常曉軍, 葛偉亞, 于洋, 趙宇, 葉龍珍, 張泰麗, 魏振磊. 福建省永泰縣東門旗山滑坡誘發機理與防治措施[J].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9, 49 (04): 1063-1072.
[11]呂慶, 周春鋒, 鄭俊, 于洋. 制備巖石試樣的高溫預損傷方法及應用[J]. 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48 (08): 2126-2132.
[12]呂慶, 周春鋒, 于洋*,, 肖志鵬, 鄭俊. 滾石坡面碰撞破裂效應的試驗研究[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7, 36 (S1): 3359-3366.
[13]于洋, 徐政, 徐謙, 孫黎瀅. 永磁直驅式風機采用混合直流并網的控制策略[J].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2016, 36 (11): 2863-2870.
[14]于洋, 孫紅月, 尚岳全. 基于樁周土體位移的雙排抗滑樁計算模型[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4, 33 (01): 172-178.
[15]于洋, 孫紅月, 尚岳全. 錨固深度對雙排抗滑樁力學性能影響[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3, 32 (10): 1999-2007.
[16]李獻勇, 于洋, 王建國. 氣泡混凝土路基裂縫形成原因分析及監測[J]. 科技通報, 2012, 28 (09): 159-162.
[17]李獻勇, 于洋, 王建國. 復雜地質條件滑坡的動態設計與穩定性監測[J]. 山西建筑, 2012, 38 (24): 79-80.
[18]劉永莉, 孫紅月, 于洋, 詹偉, 尚岳全. 基于BOTDR監測技術抗滑樁上滑坡推力確定[J].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 2012, 46 (05): 798-803.
[19]劉永莉, 孫紅月, 于洋, 詹偉, 尚岳全. 抗滑樁內力的BOTDR監測分析[J]. 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 2012, 46 (02): 243-249.
[20]劉永莉, 尚岳全, 于洋. BOTDR技術在邊坡表面變形監測中的應用[J].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1, 41 (03): 777-783.
[21]劉永莉, 孫紅月, 尚岳全, 于洋. 基于BOTDR的傳感光纖固定方式研究[J]. 傳感技術學報, 2010, 23 (09): 1353-1358.
榮譽獎勵:
1、2016年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5)。
2、2016年浙江省巖土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1)。
3、2022年度災害防御科學技術獎青年科學獎獲獎者 。
將紙上“施工圖”轉化為防災“實景畫”
——記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于洋
2023-12-28
浙江這片土地,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是一片兼具人文與自然和諧之美的地區,文人墨客留下數不清的經典名篇更賦予這片區域一份獨特的淡雅氣質,宛如一幅意境深遠、底蘊豐厚的“富春山居圖”。也正因如此,人們很難相信,這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其實常被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侵擾,尤其是在梅雨季節、臺風頻發之時,一些突發性強、覆蓋面廣的山體滑坡、泥石流經常會帶來房屋損毀、人員傷亡的嚴重后果。而這些游客大多看不到的景象,卻是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于洋的工作日常——頻入深山、慣經風雨,他常常直面災害的切實傷害力。雖然直至今日,他尚未能憑自身所學清晰解釋在植被覆蓋度如此高的地區仍能頻發且突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原因,但他能夠堅定的是:未雨綢繆好過亡羊補牢,防范危機好過應對危機;災害從來不是“假想敵”,防范災害必須杜絕“沒想到”。所以,十數年來他一直堅毅地行走在科研之路上,奔波在地質考察的第一線。他說:“能為人民減少一分危險,便是我全部職業成就感的來源。”
磨礪是成長的催化劑
近日,2022年度災害防御科學技術獎青年科學獎獲獎者名單正式發布,“浙江大學于洋”赫然在列。面對此結果,于洋直言自己得知消息時十分欣喜激動,但當旁人嘗試與他聊起項目進程中的困境與艱難時,他卻變得寡言少語,偶爾有幾句云淡風輕的描摹,也能從中聽出幾分平和與淡然。事實上,在他看來,這是從事科研工作再平常不過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汗水澆注,夢想的分量從何而來”,這是于洋在少時就已參透的生活真相。
生活在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年代和地區,于洋的父母屬于絕對的思想開明,在于洋身邊只剩下4個同學沒有輟學務農的情況下,他們也堅定表示一定會支持孩子的學業。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待,也為了達成自己心中對知識的向往,于洋早早就形成了“生如逆旅,也要一葦以航”的執著性格,小學畢業開始獨立住校,中學為了高考全力奔跑:4點起床生爐,5點開始早讀,冬天長凍瘡,夏天忍蚊蟲……最終,659分的高考成績與為排遣焦慮寫成的滿滿3本日記標志著于洋一段青春的落幕,耕耘于四季的他完滿地收獲于仲夏。他只記得,結束高考的那一年,他曾捧著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的錄取通知書出神了許久。當然,在這之中也包含一份對未來的迷茫。
“其實,土木工程是我高中班主任幫我選的專業。”那時,只顧奔向遠方的于洋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志趣到底歸宿何方,所以入學第一年他的學習成績并不算突出。直到花了360余個日夜進行自省后,他才堅定了“干一行就要愛一行”的行路思想。他沒有想到的是,土木工程相關的專業知識會如此富有吸引力,從此成為令他夙興夜寐的追尋方向。
從大學二年級起,于洋便開始在學業上“后來居上”,延續著自己之前的優秀與鋒芒。與此同時,浙江大學為提升學生科研素質而開展的“本科生科研訓練計劃”,也讓他意外地走入了科研的世界,從而掀開了他的從業新篇。博士攻讀期間,他跟隨導師參與多項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研究工作,長期駐扎山高谷深的災害一線更是家常便飯。“在項目開展之前,那里曾經遭遇過兩次滑坡災害,沖毀了公路和已建橋梁。為了盡快解決隱患,我們扛著幾十斤的儀器每天往返于山上山下,以盡快消除風險并提出加固方案。山里的蚊蟲還真的是挺多的,那時候全身上下都被咬得挺慘。”他打趣道。雖然過程艱辛不易,但結果卻順利達成預期,這項工程的整修思路與創新點也完完整整地出現在于洋的博士畢業論文里,成為他成長歲月中的又一次極具價值的磨礪。
博士畢業后,于洋前往清華大學水利系開展為期兩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而彼時,雖然他的研究方向一度有些轉變,但他一顆報恩母校的赤子之心卻始終未變,“在國內頂級學府工作學習是我的榮幸,深刻領悟了清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體會了水利系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豐富內涵”。如他所言,在清華,開展水利工程相關的研究工作讓他收獲了“跨界”的知識面與成就感,一定程度上打開了他的研究思路。而當工作結束,他立刻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依江納湖的浙江大學。
實踐是靈感的支撐力
坐落于錢塘江畔、江南靈秀之地,水韻天成幾乎是浙江大學誕生以來便帶有的獨特氣質。但古語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何防治降水所帶來的危害,是地理與氣候為每位災害防御研究學者出具的天然考題。由于深知重大項目是錘煉能力的重要抓手,自2015年入職浙大開始,于洋不斷從實踐中提煉科學問題,先后承擔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面上項目、重點項目,以及國家和浙江省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圍繞堆積層滑坡的早期識別、致災機理和防控措施開展系統研究。
堆積層,主要由土體和塊石混合而成。復雜的組成決定了其力學性能的復雜性。據于洋介紹,堆積層滑坡是浙江乃至全國滑坡災害中占比最大的滑坡類型。面對堆積層滑坡存在的高度不確定性,于洋和團隊著力搭建高效計算模型,建立多目標優化方法,打造有效防控屏障……力求在不斷摸索下提出可靠度極高的堆積層滑坡防控體系,研究也從早期的揭示堆積層滑坡致災機理、構建有效的防控體系,逐步向高植被覆蓋條件下堆積層滑坡的早期識別過渡,努力為解答滑坡在哪里、何時發生和如何防治貢獻一份力量。目前項目仍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對今日的中國而言,走向深海開掘新知無疑是未來科技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國家戰略發展的根本需求。因此,面向時代背景、國家召喚,于洋也將目光逐漸投向深藍,聚焦海洋工程在近海工程、港口海岸建設方面貢獻己力。雖然更忙碌了,但他本人卻樂在其中:“我只希望能不辜負社會賦予科研工作者的責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之間的平衡,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做實做細做好,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這是基本國情。因此各級政府都在積極承擔起“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重大責任,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作為浙江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露天開采與邊坡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委員,迄今為止于洋已經做了許多工作,從他承研的30余項科研項目、發表的30余篇《科學引文索引》(SCI)與《工程索引》(EI)論文、1部專著與12項授權發明中便可窺得一隅。而對未來,他仍干勁滿滿,表示一定要竭盡全力將紙上的“施工圖”轉化為防災的“實景畫”。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23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