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國人報道:
中醫為鑰,開啟聲動力抗菌藥物之門
——記河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龐鑫
2023-12-28
“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這是醫圣張仲景的名言。在河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教授龐鑫看來,她從醫的信仰就在于此。扎根中醫藥研究事業多年,這些醫學大家的思想一直潛移默化影響著她。2021年,龐鑫作為河南中醫藥大學校“仲景優秀學者”高層次人才引進學校。隨著身份的轉換,她身上對于醫學研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愈加強烈。

▲龐鑫參加河南廣播電視臺“985名校名醫匯”節目
從熱愛中醫藥,到真正從事中醫藥事業,龐鑫十年磨一劍,今朝露鋒芒。她獨辟蹊徑,實現了中醫藥的診療一體化納米藥物設計、制備,并將其付諸相關疾病(腫瘤、細菌感染、關節炎、腦卒中等)的應用研究。“雖然一路走來順風順水,但我依舊不會懈怠。”在龐鑫的字典里,開啟中醫藥探索的鑰匙唯有創新與勤奮。
“一杯涼茶”帶來的中醫情緣
龐鑫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在她的成長時期,港劇盛行。當時劇中的演員,經常相約去檔口喝涼茶。在北方土生土長的龐鑫,潛意識里一直認為涼茶中的“茶”與我們日常所喝的茶葉是相似的物質,之后通過上網查詢,她才了解到:粵、港、澳地區人們所喝的涼茶,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特征,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藥為原料的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的植物性飲料。由此,龐鑫對于中醫藥的好奇心日漸高漲。“中醫藥竟然功效如此之大,當時我就在想能不能深入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龐鑫說。
在理想的驅使下,龐鑫如愿考入廣東藥科大學中藥學專業,并在大學4年間正式開始了中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啟蒙。本科畢業后,為了不讓自己的研究囿于一隅,龐鑫決定涉足更多西醫領域知識,將中西醫研究結合起來以拓寬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這一背景下,龐鑫順利考入山東大學藥物制劑專業,并在此進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研究生畢業后,龐鑫的大學同學大多選擇走向工作崗位,但對中醫藥研究的執著,讓龐鑫決心前往自己夢想的高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就這樣,她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攻讀中醫藥學專業博士。博士階段是龐鑫科研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旅程,香港中文大學這一自由、開放的研究平臺給了她極大的科研自主性,可以讓她大膽追求自己想做的東西。其間她還曾前往廈門大學分子影像暨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師從國家杰出青年入選者劉剛教授開展相關動物實驗研究。在他的影響下,龐鑫對自己的科研生涯有了全新的定位,并認識到在科研人生中不斷攀登及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研究創新的重要性。
回顧龐鑫的研究旅程,她因為對中醫藥純粹的興趣而步入這一領域。在龐鑫看來,這一切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機緣,驅使自己前行。多年來,將自己對中醫藥的興趣轉化為成果,然后形成正向的反饋,便是她不斷奮進的目標。
創新聲動力抗菌納米藥物研發
河南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發祥地。河南中醫藥有獨特的人文思想和中原文化特征,是中華醫藥文化的根基和主體。2021年年底,博士畢業后的龐鑫被河南中醫藥大學引進。回到河南老家,對她而言既是命運的驅使亦是中醫藥血脈的傳承。在平臺的支撐下,她獨辟蹊徑,在中醫藥聲動力抗菌技術研究中,展開了一系列探索。
細菌性肺炎是常見的肺炎,也是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現如今,這類疾病普遍采用的是抗生素治療。作為化療藥物,抗生素不管是口服還是注射,進入人體后都會發生全身性擴散,不僅會擴散到人體的疾病部位,也會擴散到正常的組織細胞中,因此具有潛在的毒副作用。并且,隨著近年來抗生素的濫用和誤用,細菌耐藥性逐年攀升,導致細菌性肺炎特別是多重耐藥菌肺炎的治療極為棘手。

▲團隊合影(前排中為龐鑫)
與化療所不同的是,在聲動力抗菌技術中,藥物本身具有極大的惰性,只有在接受超聲波的刺激后,才會發生治療作用。因此,如果身體的非疾病部位沒有接收到超聲波刺激,即使藥物擴散至此,也不會對正常的組織細胞造成任何不利影響。相較于化療而言,聲動力抗菌技術不僅在安全性方面有極大保障,還不易誘發抗性,對多種耐藥菌均有效。多年來,龐鑫及其團隊一直致力于將這一技術與中醫藥研究相結合,以更好地造福于臨床。
“在此之前,我們一直在以西藥的模式來研究中藥的開發,而這種模式與中醫藥自身的發展規律是相悖的。”從2022年開始,龐鑫就和研究團隊嘗試將中醫理論引入其中,以此來指導相關藥物的設計。
中醫理論認為感染性疾病主要由“外邪入侵,正氣虛損”所致。“扶正祛邪”作為總治則,在抗擊感染性疾病方面尤為重要。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中醫之“扶正”主要指調控免疫細胞,改善免疫響應,從而提高機體對抗外來病原和外毒素的能力,發揮免疫治療作用。而“祛邪”則是直接針對外來入侵病原微生物,對其進行殺滅清除。其中,聲動力抗菌技術作為近年新興的無抗生素療法,是“祛邪”的典型代表。“在此之前,我們一直研究的是‘祛邪’,而在中醫感染性疾病‘扶正祛邪’總治則的指導下,我認為有必要引入以‘扶正’療法為宗旨的相關技術研究。”龐鑫說。
在這一背景下,龐鑫及其團隊開創性地將以“祛邪”為主導的聲動力抗菌療法與以“扶正”為主導的免疫增強療法相結合,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探索。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將傳統中藥有效成分與當代納米技術相結合,以硼酸-二醇特異性識別為關鍵手段,同時搭載中藥聲敏劑和中藥免疫增強劑,構建一系列低成本、高效能、強靶向、穩定運輸、定點起效的中藥共遞送納米體系,并以此來雙管齊下實現細菌性肺炎的高效治療。現如今,相關工作正在順利開展中。
突破納米藥物臨床應用困境
醫學創新的最終目標是面向臨床,真正將研究造福患者。長期從事聲動力抗菌藥物研究,龐鑫始終未曾忘記這一初衷。但納米藥物的臨床應用之路一直是困擾領域內科研人員的一項難題。雖然相較于傳統的小分子藥物,納米藥物進行了全方位改良,其不僅療效良好,而且毒副作用更低,但始終有一個較難攻克的短板。“一般來說,納米藥物的粒徑平均為100nm,在一瓶藥中會有成千上萬個納米顆粒,每個顆粒的粒徑也有很大的不同,從而各批次納米藥物之間的差異性很大。”龐鑫說。納米藥物的粒徑分布涉及納米藥物質量穩定或變化的程度,如果各批次間的納米藥物差異性較大,藥物制劑在生產的過程中便會造成沒有完整的規格統一性,進而影響著相關納米藥物的上市。多年來,這一研究困境始終未曾打破。
展望未來,納米藥物的臨床轉化之路任重而道遠。為了更好地將更多有效的納米藥物推向臨床,近些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研究者積極投身相關領域研究中,雖然步履維艱,但是龐鑫有信心,未來通過和領域內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定會贏來這一領域新的發展契機。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龐鑫看來,中醫藥領域研究大有可為。今后,她和研究團隊的目標很明確:以中醫藥為基石,創新中醫藥聲動力抗菌納米藥物,打造獨屬于自己團隊的研究特色,最終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實實在在造福于患者。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她都將堅守醫者初心,以腳踏實地的探索,踐行醫者之志。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23年11期
中國網報道:
傳承創新中醫藥 開啟聲免疫抗菌療法
——記河南中醫藥大學“仲景優秀學者”龐鑫教授
2024-01-22 10:50
中華文明五千年,中醫傳統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在中國傳統醫學的歷史長河中,名醫輩出,如華佗、扁鵲、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等。在這其中,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杰出女性醫學巨匠,如義妁、鮑姑、張小娘子和談允賢等等,她們也以自己卓越的醫術在我國中醫歷史上抒寫了屬于她們的傳奇人生。

當今時代,隨著傳統中醫藥逐漸走向世界,越來越多優秀的女性中醫藥人才走進了人們的視線。河南中醫藥大學“仲景優秀學者”龐鑫教授,“巾幗不讓須眉,紅顏更勝兒郎”,作為中華中醫藥學會青年托舉人才(A類),長期致力于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現已成功構建了一系列診療一體化的中藥抗菌納米制劑,并在影像診斷和聲學治療方面均取得了極具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研究成果。現在,就讓我們走近這位中醫藥領域的優秀女性,了解她在科研背后求實創新、拼搏奮斗的故事,或許會給正在閱讀此文的你帶來一些激勵和思考。
結緣中醫藥 追逐科研夢
對于從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藥學專業博士畢業的龐鑫來講,談起與中醫藥的情緣,可要追溯到她小的時候。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影視文化發展迅速,作為北方人的龐鑫也非常喜歡看港劇,影視中的香港人有喝涼茶的習慣,她以為那就是普通的茶葉而已。后來才知道,在粵港澳地區人們喝涼茶其實是中醫養生,以中草藥為主要原料,通過煎煮制成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的植物性飲料。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長大后的龐鑫對傳統中醫藥文化愈發感興趣了,再加上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中醫理療,讓小女孩的心里慢慢燃起了一個夢想,那就是將來一定要深入學習中醫藥知識,為人們祛病除痛。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在這個夢想的驅動下,龐鑫以本科為起點,楊帆啟航,正式開啟了中醫藥理論的系統學習。一入中醫深似海,自此篤行無歸途。雖然中醫藥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甚至有些晦澀枯燥,但是龐鑫依舊熱愛且執著,在漫長且艱辛的中醫藥求學歲月里深耕不輟。
本科畢業后,龐鑫已不是當初僅僅憧憬中醫的小姑娘了,而是對中醫藥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思考。在“藥學中西,醫道濟世”的引領下,她決定轉戰西醫領域,通過攻讀藥物制劑專業碩士研究生,從而將中西醫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以拓寬自己的中藥研究方向。
初心不改,熱愛依舊,懷揣著對中醫藥的執著,畢業后龐鑫前往了當年結緣中醫藥的起點——香港,來到香港中文大學,繼續攻讀中醫藥學專業博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擁有自己的中醫學院,專門為有志于修讀中醫學理論及臨床課程之非中醫專業大學畢業生提供專業訓練,在這里擁有自由、開放的研究平臺,讓她更加專注于中醫藥研究。
近年來,抗生素耐藥性成為威脅全球公眾健康的重要隱患,全世界每年約有500萬人直/間接死于耐藥菌感染。且隨著廣譜抗生素的濫用和誤用,細菌耐藥性逐年攀升,導致細菌感染、特別是多藥耐藥菌感染的治療極為棘手。然而,面對“超級細菌”的迅速蔓延,“后抗生素時代”的步步逼近,新藥的研發卻十分緩慢。對此,龐鑫又一次將目光鎖定了中醫藥。她表示,中醫藥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治感染性疾病方面歷史悠久,與現代抗菌藥物相比,中草藥來源廣泛、品種多樣、不良反應較少,在長期臨床應用中尚未發現明顯的病原菌耐藥現象,必將是研發新型抗菌藥物的重要來源。由此,龐鑫獨辟蹊徑,展開了一系列中藥聲動力抗菌探索。
聲學治療 突破創新
什么是聲動力療法?前文說過,目前抗生素療法雖然仍是臨床細菌感染的主要治療方式,但其療效差、復發率高、易引起正常菌群失調等問題無法規避。而基于活性氧的聲動力抗菌技術作為一種無抗生素療法或許有望解決目前抗生素困境。據龐鑫介紹,聲動力療法區別于傳統抗生素療法“一對一”的作用模式,它主要利用低頻超聲波激活聲敏感因子(即聲敏劑)產生活性氧,從而對細菌的菌膜磷脂、功能性蛋白、以及核酸等組分造成強烈的氧化應激損傷,干擾其正常生命活動,以抑菌殺菌。
十年磨一劍,今朝露鋒芒。龐鑫在她第一個十年科研生涯的最后一年,回到家鄉,投身河南中醫藥大學,以飽滿的熱情和最大的努力開啟了新一輪的中醫藥科研旅程。當時正處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時期,正是疫情讓人們認識到中醫藥治療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價值和地位。中醫學理論對于感染性疾病多稱“疫病”,認為其主要由外界邪毒內侵,人體正氣虛損,無力抗邪所致。據此,“扶正祛邪”作為治療總則,在中醫抗擊感染性疾病方面尤為重要。
對此,龐鑫解釋說,中醫所講的“扶正”主要指修復、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這與現代醫學免疫療法的理念高度契合。中醫藥對機體免疫系統有著廣泛影響,能夠調控免疫細胞,改善免疫響應,從而提高機體對抗外來病菌的能力,發揮免疫治療作用。 “祛邪”則是以直接清除外來入侵病原微生物為主導的抗感染模式。而聲敏劑僅接受外界超聲刺激便可發揮殺菌活性,極大地增強了二者聯用的靈活性和可行性。
在聲動力抗菌技術中,藥物本身具有極大惰性,只有在接受超聲波的刺激后,才會發生治療作用。因此,如果身體的非疾病部位沒有接收到超聲波刺激,即使藥物擴散至此,也不會對正常的組織細胞造成不利影響。而且相較于化療,聲動力抗菌技術不僅在安全性方面有極大保障,還不易誘發抗性,對多種耐藥菌均有效。近幾年,龐鑫帶領團隊一直致力于將這一技術與中醫藥研究相結合,也就是中醫藥聲動力抗菌技術,只為了更好地造福于廣大患者。
基于此,龐鑫借鑒傳統中醫理論指導現代藥物設計,在“扶正祛邪”抗感染總治則的指導下,開創性地將中藥免疫調節劑與中藥聲敏劑有機“粘合”。一方面利用中藥免疫調節劑調控機體免疫細胞,通過促進樹突狀細胞成熟,激活效應T細胞,來發揮主動免疫治療作用以“扶正”;另一方面利用中藥聲敏劑產生的活性氧直接清除外來入侵病菌以“祛邪”,雙管齊下實現了耐藥菌感染的高效聲免疫治療。
除此之外,龐鑫還帶領團隊將傳統中藥有效成分與當代納米技術相結合,利用無載體藥物共組裝策略,開發基于中藥聲敏劑和中藥免疫調節劑的“分子復方”制劑,借由聲敏劑自發的光學成像性能和“扶正祛邪”指導下的高效聲免疫作用,實現耐藥菌感染的影像診斷和高效治療。這種中藥聲免疫抗菌制劑制備簡便、診療精準、生物安全性高,方案可操作性強、具有較大的臨床轉化價值。且作為一種無抗生素療法,有效避免了抗生素的用藥限制,高效抗菌的同時不易誘發耐藥性,是傳統抗生素療法的重要補充,為臨床治療耐藥菌感染提供了新思路。同時,老藥新用,創新性地探索中藥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開發,賦予傳統中藥成分新功能,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提供新方向。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回首過往、展望未來,中藥制劑研究依然路途坎坷,面對新的挑戰,龐鑫投身中醫藥振興浪潮,她將繼續以自己所學所長與中醫藥相結合,創新中醫藥聲免疫抗菌藥物研究,為新型現代化中藥制劑的研發提供新方向,為推動我國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