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男,出生于1966年8月18日,河南省鄧州市裴營鄉大丁村人,漢族,中共黨員。西南大學博士、教授、研究生導師,植保學院副院長。重慶市優秀青年骨干教師;重慶市植保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中國糧油學會儲藏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農學會農產品儲藏專業分會會員,中國昆蟲學會會員,中國化工學會農藥專業委員會會員。 1989年畢業于西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植物保護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于西北農業大學植保系農藥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2002年畢業于西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獲農學博士學位。 專業特長為:農藥學;生物農藥特別是植物源農藥的研究;農業害蟲與防治(柑橘及煙草);儲藏物害蟲的生物學及生態學;農藥營銷與管理等。已經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第1作者47篇,SCI收錄4篇。獲得專利2個,獲得各類成果6項。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9年畢業于西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植物保護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
1997年畢業于西北農業大學植保系農藥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2002年畢業于西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獲農學博士學位;
2008-2009年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奧本大學深造;
2014年11-12月,法國農業科學院植物與病原菌互作研究中心(INRA)進行青枯病研究專題交流與學習;
2015年9月,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進行青枯病研究專題交流與學習;
2016年7月,法國農業科學院植物與病原菌互作研究中心(INRA)參加第六屆青枯病國際研討會;
2016年12月,承辦第一屆全國植物青枯病國際研討會。
學術兼職:
1、重慶市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
2、全國植物源農藥產業技術聯盟副理事長。
3、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
研究方向:
農藥學;生物農藥特別是植物源農藥的研究;農業害蟲與防治(柑橘及煙草);儲藏物害蟲的生物學及生態學;農藥營銷與管理等。
植物性殺蟲、殺螨及殺菌劑的開發研究農業、園林、儲藏物害蟲的生物學及綜合治理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參加并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完成了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及重慶市科技攻關、重慶市煙草公司攻關項目等資助課題多項。
1. 源于姜黃素的殺螨活性化合物的分子設計及活性評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持,經費30萬元,2007-2009年)
2. 姜黃素對朱砂葉螨致毒的體壁效應及分子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持,經費80萬元,2013-2016年)
3. 植物性殺螨劑的中試及產業化(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主持,經費60萬元,2010-2012年)
4.無公害殺螨活性物質的仿生合成及新殺螨劑創制(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 經費100萬元,2008-2010年)參與
5. 川渝地區馬鈴薯病蟲害調查及綜合防控技術研究(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主持,經費20萬元,2009-2013年)
6. 西南丘陵山區地下害蟲發生規律與防控技術研究(農業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主持,經費20萬元,2011-2014年)
7. 辣椒病蟲害防控與連作障礙干預技術研究(西南大學石柱基地科技創新專項基金項目)
8. 重慶市優質煙葉有害生物防治規范化技術技術體系的建立(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 經費20萬元,2005-2007年)參與
9. 茄青枯病與煙草互作分子機制及調控技術研究(國家煙草專賣局重點項目,主持,經費290萬元,2013-2015年)
10.煙草基地單元植保綜合調控技術及專業化全程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實施(重慶煙草專賣局重點項目,主持,經費180萬元,2011-2013年)
11.煙草有害生物數據庫和信息體系建設(重慶煙草專賣局重點項目,主持,經費20萬元,2010-2014年)
12.煙草根莖病害系統控制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重慶煙草專賣局重點項目,主持,經費130萬元,2013-2015年)
13.提高上部煙葉可用性配套生產技術研究(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科技專項,主持,經費500萬元,2011-2012年)
14.提高(恩施)煙葉可用性的綜合技術示范與推廣(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科技專項,主持,經費500萬元,2014-2014年)
15. 植物源殺蟲劑的研究,重慶市科技攻關項目
16. 衛矛科殺蟲植物的殺蟲活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
17. 書虱抗藥性與抗氣性的交互機制及行為反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8. 儲糧書虱的抗性機理研究,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19. 制藥工程學科建設,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
20. 姜黃、商陸殺蟲抗菌活性研究,西南農業大學博士后基金
21. 姜黃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殺螨活性研究,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2. 重慶市優質煙葉有害生物規范化控制技術體系的建立及應用,重慶市煙草公司項目
23. 源于姜黃素的殺螨活性化合物的分子設計及活性評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4. 高等學校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改革研究與實踐(2006.9-2007.9)主持,2000元
25. 香豆素母環C-6和C-7位點殺螨活性的機制及其官能團的構效關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6. 基于拮抗菌劑的青枯病黑脛病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國家煙草專賣局重大專項)
27. 針對煙草青枯病的根際微生態調控防治機制及關鍵技術研究(國家煙草專賣局重點項目)
28. 煙草主要病蟲草害準用藥防控體系構建及應用(中國煙草總公司四川省公司科技專項)
29. 武隆、涪陵、酉陽基地單元煙草健康栽培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重慶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科技專項
30. 提高(重慶)煙葉可用性的綜合技術示范與推廣(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科技專項)
31. 真龍太和基地單元濃透清香煙葉成因分析及關鍵技術研究應用(廣西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科技專項)
研究成果:
1 玉米地昆蟲群落及優勢種成災規律的研究(2000-2004年度北碚區科技成果一等獎)
2 植物源殺蟲劑的研究(2005年度重慶市科技成果三等獎)
3 基于拮抗菌劑的青枯病/黑脛病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丁偉;徐宸;商勝華 西南大學 2019
4 茄青枯病菌與煙草互作分子機制及其調控技術研究 丁偉;劉建利;許安定;李石力;單衛星;黃俊麗;徐宸;趙廷昌;楊超;劉曉嬌;汪代斌;劉秋萍;劉穎;楊亮;陳益銀 西南大學 2015
5 煙草葉部病害系統控制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丁偉;肖鵬;王學杰;韋建玉;汪代斌;李承榮;張欽松;李常軍;李棟梁;王飛;陳文銀;徐小洪;陳海濤;張永強;朱曉偉;王振國;李石力;杜根平 西南大學 2012
6 重慶市優質煙草有害生物控制規范化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 丁偉;謝會川;楊倫文;徐小洪;陳海濤;吳躍明;王占偉;張永強;陳代友;孫現超;秦明 西南大學 2007
發明公開:
[1]楊亮, 丁偉, 周肖, 魏周玲, 王垚, 代玉豪, 何嘉. 土壤谷氨酸桿菌DW8的應用[P]. 重慶市: CN118222430A, 2024-06-21.
[2]丁偉, 王悅, 毛敏, 江其朋, 劉余, 白加林, 羅富國, 熊維亮, 羅升才, 邱金發, 杜仕福. 一種根際有益菌及其應用[P]. 四川省: CN118185835A, 2024-06-14.
[3]丁偉, 麻子君, 李石力, 厲闐, 陳孟樂, 金鑫, 吳雅倩. 一種柑橘內生高地芽孢桿菌及其應用[P]. 重慶市: CN118165867A, 2024-06-11.
[4]丁偉, 麻子君, 厲闐, 李石力, 范天宇, 吳雅倩, 金鑫. 一種柑橘潰瘍病內生拮抗菌及其制劑[P]. 重慶市: CN117946947A, 2024-04-30.
[5]丁偉, 楊亮, 王垚, 魏周玲, 梁依佳, 李石力. 一種防治煙草青枯病的新型納米誘抗劑的制備方法及用途[P]. 重慶市: CN117534781A, 2024-02-09.
[6]丁偉, 江其朋, 王金峰, 江連強, 劉國, 鄧全, 陳娟, 馬鵬, 劉東陽, 王丹. 一種防治根結線蟲病的殺線蟲劑及其應用[P]. 四川省: CN117378628A, 2024-01-12.
[7]劉曉姣, 丁偉, 徐小洪, 扈雪琴, 江厚龍, 馬嘯, 趙敏, 王紅峰, 薛樂, 唐元滿. 一株高效降解4-羥基苯甲酸的菌株及其菌劑[P]. 重慶市: CN117363532A, 2024-01-09.
[8]楊亮, 丁偉, 陳少鵬, 梁穎濤, 戴成宗, 張學杰, 秦平偉, 沈崢, 張帥, 李石力. 一種防止采用植物油防治青枯病時土壤板結的緩釋劑及其使用方法[P]. 重慶市: CN117264636A, 2023-12-22.
[9]丁偉, 周紅, 簡渝凡, 王丹, 王鑫, 萬鳳琳. 一種殺螨劑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P]. 重慶市: CN117223713A, 2023-12-15.
[10]丁偉, 郭富友, 賴婷, 唐元滿, 張淼. 一種濱蒿內酯殺螨劑及其制備方法[P]. 重慶市: CN117223714A, 2023-12-15.
[11]丁偉, 郭富友, 肖慶禮, 周紅, 王建林, 楊亮, 萬鳳琳, 簡渝凡, 任檸. 一種高活性O-甲基轉移酶基因制備濱蒿內酯的方法[P]. 重慶市: CN116064607A, 2023-05-05.
[12]丁偉, 郭富友, 肖慶禮, 楊亮, 王建林, 袁明, 彭奎, 周紅, 萬鳳琳, 簡渝凡. 東莨菪內酯的酶法制備方法[P]. 重慶市: CN115927500A, 2023-04-07.
[13]楊亮, 丁偉, 陳少鵬, 代玉豪, 王垚, 羅彬韶, 李石力. 一種利用植物油防治青枯病及防止土壤板結的方法及其植物油調理劑[P]. 重慶市: CN115637157A, 2023-01-24.
[14]張賀翠, 王丹, 常騰騰, 張學杰, 李勇, 袁崇墨, 劉義梅, 朱利泉, 丁偉. 一種煙葉干燥機[P]. 重慶市: CN115428975A, 2022-12-06.
[15]丁偉, 張淑婷, 余佳敏, 江其朋, 齊琳, 鄧力元, 馮長春, 李斌, 王勇, 張宗錦, 余祥文. 一株耐酸促生長的芽孢桿菌[P]. 四川省: CN115161230A, 2022-10-11.
[16]丁偉, 張淑婷, 余佳敏, 江其朋, 胡剛, 鄧力元, 江連強, 李斌, 劉東陽, 閆芳芳, 官宇, 余祥文. 一株煙草青枯菌耐酸性拮抗菌及其應用[P]. 四川省: CN115029276A, 2022-09-09.
[17]丁偉, 梁輝, 張淑婷, 江其朋, 鄧力元, 江連強, 劉東陽, 王勇. 一株耐酸抗青枯病的假蕈狀芽孢桿菌[P]. 四川省: CN115029277A, 2022-09-09.
[18]丁偉, 龔杰, 李斌, 江其朋, 余佳敏, 余祥文, 董晏伶, 陳芷瑩, 林正全, 李峰. 具有促生作用的煙草種子內生菌及其應用[P]. 四川省: CN114940962A, 2022-08-26.
[19]丁偉, 龔杰, 余佳敏, 江其朋, 余祥文, 董晏伶, 陳芷瑩, 林正全, 李峰. 一種煙草種子內生拮抗菌及其應用[P]. 四川省: CN114934001A, 2022-08-23.
[20]丁偉, 王珍珍, 厲闐, 冉渝澳, 吳曉敏. 一種適合熒光假單胞菌的制劑化載體及其菌劑[P]. 重慶市: CN114875016A, 2022-08-09.
[21]丁偉, 何洪令, 王珍珍, 張琳麗, 王丹, 賴婷, 唐元滿, 王鑫. 一株防治青枯病的熒光假單胞菌及其應用[P]. 重慶市: CN114854627A, 2022-08-05.
[22]羅金香, 丁偉, 郭富友, 萬風琳. 3-乙酰氨基東莨菪內酯酚醚衍生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P]. 重慶市: CN114249708A, 2022-03-29.
[23]劉穎, 丁偉, 譚茜, 徐小洪, 汪代斌. 一種檢測青枯菌混合菌群復合侵染的方法[P]. 重慶市: CN113584194A, 2021-11-02.
[24]丁偉, 賴婷, 周紅. 一種常溫下保存的濱蒿內酯殺螨劑及其制備方法[P]. 重慶市: CN113180060A, 2021-07-30.
[25]丁偉, 萬鳳琳, 周紅, 簡渝凡, 郭富友, 蘇燕珊. 6-甲基香豆素在殺蚜劑中的應用及其殺蚜劑[P]. 重慶市: CN112293417A, 2021-02-02.
[26]李石力, 李永華, 丁偉, 徐建東, 殷鵬濤, 李華, 江其朋. 一種調酸控病的土壤調理劑及其應用[P]. 重慶市: CN111944532A, 2020-11-17.
[27]丁偉, 周紅, 郭富友, 劉瑾林. 朱砂葉螨鈣調蛋白基因的克隆、原核表達和蛋白純化方法[P]. 重慶市: CN111394359A, 2020-07-10.
[28]丁偉, 李石力, 武霖通, 余佳敏, 閆芳芳, 陳娟妮. 煙草疫霉菌納米氧化銅抗菌劑及其制備方法[P]. 重慶市: CN110810438A, 2020-02-21.
[29]丁偉, 朱洪江, 皮靜, 馬云鵬, 李石立, 紀成隆, 敖若寅. 一種生防菌株TMN-1及生防菌劑的制備方法和應用[P]. 重慶市: CN110257254A, 2019-09-20.
[30]丁偉, 郭濤, 羅金香. 一種濱蒿內酯乳油殺螨劑及其制備方法[P]. 重慶市: CN109819985A, 2019-05-31.
[31]丁偉, 郭濤, 羅金香. 濱蒿內酯的化學全合成方法[P]. 重慶市: CN109705078A, 2019-05-03.
[32]丁偉, 劉曉姣, 劉烈花, 劉朝莉, 沈桂花. 檢測土壤中揮發性有機物影響可培養微生物生長的方法[P]. 重慶: CN108690866A, 2018-10-23.
[33]戴亞, 肖慶禮, 丁偉, 陳昆燕, 羅竹. 一種山區烤煙起壟機[P]. 重慶: CN108323258A, 2018-07-27.
[34]丁偉, 楊亮, 趙世元, 韓松庭, 姚曉遠, 李石力. 一種運用植物油控制煙草青枯病的方法[P]. 重慶: CN107896541A, 2018-04-13.
[35]丁偉, 楊亮, 張永強, 李石力, 陳娟妮, 韓松庭. 含瑞香素的煙草青枯病控制劑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P]. 重慶: CN107668036A, 2018-02-09.
[36]丁偉, 劉秋萍, 劉穎, 唐元滿. 一種植物抗病基因NtWRKY50及其在煙草抗青枯病中的應用[P]. 重慶: CN107619830A, 2018-01-23.
[37]丁偉, 賴婷, 羅金香, 張永強, 郭濤, 章冰川. 東莨菪內酯酚醚衍生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P]. 重慶: CN106946828A, 2017-07-14.
[38]丁偉, 蔡璘, 陳娟妮, 張永強, 楊會款. 納米氧化鎂作為煙草青枯雷爾氏菌抗菌劑的應用[P]. 重慶: CN106937645A, 2017-07-11.
[39]丁偉, 蔡璘, 張永強, 羅金香, 尹麗娟, 何應琴. 葉面噴施微生物菌劑防治煙葉烘烤中白粉菌侵染的方法[P]. 重慶: CN105410030A, 2016-03-23.
[40]丁偉, 張永強, 章冰川, 羅金香, 賴婷. 濱蒿內酯作為殺螨劑的用途[P]. 重慶: CN105230623A, 2016-01-13.
[41]丁偉, 杜根平, 許安定, 楊超, 陳海濤, 鄭世燕, 張永強, 崔偉偉. 一種控制煙草青枯病的方法[P]. 重慶: CN103190222A, 2013-07-10.
[42]丁偉, 李石力, 王振國, 張永強, 羅金香, 杜根平, 石生探. 一種小地老虎飼料及其飼養方法[P]. 重慶: CN103190549A, 2013-07-10.
[43]丁偉, 張永強, 楊振國, 羅金香, 秦培元. 植物源殺螨劑東莨菪內酯1%微乳劑及制備方法[P]. 重慶: CN103004767A, 2013-04-03.
[44]張永強, 丁偉, 楊振國, 李陽, 羅金香. 東莨菪內酯與雙脫甲氧基姜黃素復配懸浮劑[P]. 重慶: CN102907427A, 2013-02-06.
[45]丁偉, 秦培元, 張永強, 楊振國, 羅金香, 李陽. 從黃花蒿殘渣中提取東莨菪內酯的方法[P]. 重慶: CN102321060A, 2012-01-18.
[46]楊宇虹, 晉艷, 段玉琪, 邢睿, 黃建國, 袁玲, 梁永江, 丁偉. 利用濕潤-漂浮育苗方式生產菌根煙苗的方法[P]. 云南: CN102224787A, 2011-10-26.
[47]丁偉, 郭坤, 田晶, 岳思思, 張永強, 黃青麗, 孫麗影, 王潔. 白蟻誘捕裝置[P]. 重慶: CN102125016A, 2011-07-20.
[48]丁偉, 張永強, 吳靜, 尚德斌, 駱星丹, 李春華, 周宇杰. 一種源于黃花蒿的植物性殺螨劑及其制備方法[P]. 重慶: CN101116451, 2008-02-06.
實用新型:
[1]丁偉, 董晏伶, 毛敏, 張淼, 白加林, 任甜甜, 羅富國, 李吉秀, 劉余, 何成, 杜仕福, 羅升才. 一種實驗室用獨立培養種子發芽簡易高效培養皿裝置[P]. 四川省: CN221784602U, 2024-10-01.
[2]丁偉, 余佳敏, 王金峰, 江其朋, 余祥文, 林正全, 李峰, 董晏伶. 一種便攜式土壤酶活性快速檢測裝置[P]. 四川省: CN221071486U, 2024-06-04.
[3]丁偉, 徐小洪, 江厚龍, 趙敏, 肖慶駒. 一種涂布玻璃珠定量投放器[P]. 重慶市: CN220715897U, 2024-04-05.
[4]丁偉, 肖慶駒, 徐小洪, 趙敏, 江厚龍. 一種煙株根莖類病害輔助治療設備[P]. 重慶市: CN220606765U, 2024-03-19.
[5]丁偉, 劉慧迪. 一種簡易化學藥品開蓋器[P]. 重慶市: CN219217521U, 2023-06-20.
[6]丁偉, 喻希, 余佳敏, 余祥文, 郭仕平. 一種便捷高效的藥液定量灌根儀器[P]. 四川省: CN217958047U, 2022-12-06.
[7]丁偉, 王金峰, 余佳敏, 梁輝, 江其朋, 余祥文, 江連強, 王垚. 一種線蟲運動性能檢測裝置[P]. 四川省: CN217826413U, 2022-11-18.
[8]丁偉, 王悅, 余佳敏, 余祥文, 李斌. 一種便攜高效的植物病毒接種儀器[P]. 四川省: CN217459418U, 2022-09-20.
[9]丁偉, 王金峰, 江連強, 劉東陽, 王勇, 馮長春. 一種植物線蟲快速檢測裝置[P]. 四川省: CN216386793U, 2022-04-26.
[10]余佳敏, 丁偉, 龔杰, 董晏伶, 陳芷瑩, 劉慧迪, 余祥文. 一種便于多品種試驗用煙草漂浮育苗盤[P]. 重慶市: CN215912827U, 2022-03-01.
[11]丁偉, 龔杰, 劉慧迪, 徐小洪, 李鈉鉀. 一種高效電子數顯測量煙草莖圍的裝置[P]. 重慶市: CN215865009U, 2022-02-18.
[12]余佳敏, 丁偉, 龔杰, 江其朋, 陳芷瑩, 董晏伶, 余祥文. 一種實驗室用培養基便捷定量分裝裝置[P]. 重慶市: CN215404233U, 2022-01-04.
[13]丁偉, 龔杰, 劉慧迪. 一種便捷實用的烤煙株距定距裝置[P]. 重慶市: CN215188246U, 2021-12-17.
[14]丁偉, 王垚, 楊亮, 龔杰, 韓松庭. 一種便于種子收集的套袋[P]. 重慶市: CN214853194U, 2021-11-26.
[15]丁偉, 朱洪江, 李石力, 皮靜. 一種用于實驗室藥物抑菌活性檢測的一次性培養皿[P]. 重慶市: CN214457967U, 2021-10-22.
[16]丁偉, 朱洪江, 李石力, 皮靜. 一種實驗室用植物無菌苗培養板[P]. 重慶市: CN214338907U, 2021-10-08.
[17]丁偉, 朱洪江, 李石力, 皮靜. 一種可拆卸式透氣試管塞[P]. 重慶市: CN213913861U, 2021-08-10.
[18]丁偉, 龔杰, 劉烈花. 一種便捷高效的中小粒種子消毒器[P]. 重慶市: CN212232080U, 2020-12-29.
[19]丁偉, 劉烈花, 龔杰, 程浩瑾. 一種實驗室用的小型漏斗[P]. 重慶市: CN212050508U, 2020-12-01.
[20]丁偉, 劉烈花, 程浩瑾. 一種便于大粒種子表面消毒的工具[P]. 重慶市: CN210130087U, 2020-03-10.
[21]丁偉, 黃闊, 姚曉遠. 一種煙草打窩定距裝置[P]. 重慶市: CN209105604U, 2019-07-16.
[22]丁偉, 黃闊, 姚曉遠. 一種簡易按壓式煙草種子點種器[P]. 重慶市: CN209002329U, 2019-06-21.
[23]丁偉, 劉曉姣, 劉烈花, 劉朝莉, 沈桂花. 檢測土壤中揮發性有機物影響可培養微生物生長的裝置[P]. 重慶市: CN208898913U, 2019-05-24.
[24]戴亞, 肖慶禮, 丁偉, 陳昆燕, 羅竹. 一種山區烤煙起壟機[P]. 重慶: CN208063715U, 2018-11-09.
[25]丁偉, 蔡璘, 劉烈花, 張永強. 一種簡易取土器[P]. 重慶: CN207147817U, 2018-03-27.
[26]丁偉, 蔡璘, 張永強, 陳娟妮. 一種適于平板涂布的培養皿[P]. 重慶: CN206970607U, 2018-02-06.
[27]丁偉, 楊亮, 張永強, 羅金香, 李石力, 郭兵, 魏周玲, 李碧德. 一種農業害蟲誘捕裝置[P]. 重慶: CN205143285U, 2016-04-13.
[28]丁偉, 蔡璘, 張永強, 何應琴, 李石力, 谷紀濤, 曾賢義. 一種養蚜繭蜂的隔離籠[P]. 重慶: CN205106074U, 2016-03-30.
[29]丁偉, 楊亮, 陳代明, 張永強, 曲平志, 李石力, 曾憲立, 沈錚, 袁國明. 一種煙草追肥固定器[P]. 重慶: CN203748241U, 2014-08-06.
[30]丁偉, 王振國, 肖鵬, 張永強, 李棟梁, 陳海濤, 李石力, 石生探, 陳秋雙. 煙草雙孔小苗井窖式移栽定植器[P]. 重慶: CN202635048U, 2013-01-02.
[31]丁偉, 郭坤, 田晶, 岳思思, 張永強, 黃青麗, 孫麗影, 王潔. 白蟻誘捕裝置[P]. 重慶: CN202005221U, 2011-10-12.
發明授權:
[1]楊亮, 丁偉, 陳少鵬, 代玉豪, 王垚, 羅彬韶, 李石力. 一種利用植物油防治青枯病及防止土壤板結的方法及其植物油調理劑[P]. 重慶市: CN115637157B, 2024-12-31.
[2]張賀翠, 王丹, 常騰騰, 張學杰, 李勇, 袁崇墨, 劉義梅, 朱利泉, 丁偉. 一種煙葉干燥機[P]. 重慶市: CN115428975B, 2023-11-21.
[3]丁偉, 王珍珍, 厲闐, 冉渝澳, 吳曉敏. 一種適合熒光假單胞菌的制劑化載體及其菌劑[P]. 重慶市: CN114875016B, 2023-10-13.
[4]丁偉, 何洪令, 王珍珍, 張琳麗, 王丹, 賴婷, 唐元滿, 王鑫. 一株防治青枯病的熒光假單胞菌及其應用[P]. 重慶市: CN114854627B, 2023-10-13.
[5]丁偉, 梁輝, 張淑婷, 江其朋, 鄧力元, 江連強, 劉東陽, 王勇. 一株耐酸抗青枯病的假蕈狀芽孢桿菌[P]. 四川省: CN115029277B, 2023-08-22.
[6]丁偉, 張淑婷, 余佳敏, 江其朋, 胡剛, 鄧力元, 江連強, 李斌, 劉東陽, 閆芳芳, 官宇, 余祥文. 一株煙草青枯菌耐酸性拮抗菌及其應用[P]. 四川省: CN115029276B, 2023-07-04.
[7]劉穎, 丁偉, 譚茜, 徐小洪, 汪代斌. 一種檢測青枯菌混合菌群復合侵染的方法[P]. 重慶市: CN113584194B, 2023-06-20.
[8]丁偉, 張淑婷, 余佳敏, 江其朋, 齊琳, 鄧力元, 馮長春, 李斌, 王勇, 張宗錦, 余祥文. 一株耐酸促生長的芽孢桿菌[P]. 四川省: CN115161230B, 2023-06-02.
[9]丁偉, 龔杰, 余佳敏, 江其朋, 余祥文, 董晏伶, 陳芷瑩, 林正全, 李峰. 一種煙草種子內生拮抗菌及其應用[P]. 四川省: CN114934001B, 2023-05-26.
[10]丁偉, 龔杰, 李斌, 江其朋, 余佳敏, 余祥文, 董晏伶, 陳芷瑩, 林正全, 李峰. 具有促生作用的煙草種子內生菌及其應用[P]. 四川省: CN114940962B, 2023-05-23.
[11]丁偉, 賴婷, 周紅. 一種常溫下保存的濱蒿內酯殺螨劑及其制備方法[P]. 重慶市: CN113180060B, 2022-06-17.
[12]李石力, 李永華, 丁偉, 徐建東, 殷鵬濤, 李華, 江其朋. 一種調酸控病的土壤調理劑及其應用[P]. 重慶市: CN111944532B, 2021-06-25.
[13]丁偉, 朱洪江, 皮靜, 馬云鵬, 李石力, 紀成隆, 敖若寅. 一種生防菌株TMN-1及生防菌劑的制備方法和應用[P]. 重慶市: CN110257254B, 2021-04-13.
[14]丁偉, 蔡璘, 張永強, 羅金香, 尹麗娟, 何應琴. 葉面噴施微生物菌劑防治煙葉烘烤中白粉菌侵染的方法[P]. 重慶市: CN105410030B, 2019-03-01.
[15]丁偉, 賴婷, 羅金香, 張永強, 郭濤, 章冰川. 東莨菪內酯酚醚衍生物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P]. 重慶市: CN106946828B, 2019-02-26.
[16]丁偉, 張永強, 章冰川, 羅金香, 賴婷. 濱蒿內酯作為殺螨劑的用途[P]. 重慶市: CN105230623B, 2018-01-30.
[17]丁偉, 李石力, 王振國, 張永強, 羅金香, 杜根平, 石生探. 一種小地老虎飼料及其飼養方法[P]. 重慶市: CN103190549B, 2016-01-20.
[18]丁偉, 杜根平, 許安定, 楊超, 陳海濤, 鄭世燕, 張永強, 崔偉偉. 一種控制煙草青枯病的方法[P]. 重慶市: CN103190222B, 2015-01-28.
[19]丁偉, 秦培元, 張永強, 楊振國, 羅金香, 李陽. 從黃花蒿殘渣中提取東莨菪內酯的方法[P]. 重慶市: CN102321060B, 2013-07-03.
[20]楊宇虹, 晉艷, 段玉琪, 邢睿, 黃建國, 袁玲, 梁永江, 丁偉. 利用濕潤-漂浮育苗方式生產菌根煙苗的方法[P]. 云南省: CN102224787B, 2013-01-09.
出版專著:
1.《農藥營銷學》,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2.《科學種田123》,主編,重慶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3.《煙草藥劑保護》,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4.《統籌城鄉發展與植?萍歼M步》,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5.《螨類控制劑》,主編,化學化工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6.《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預報技術規范應用手冊》,參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7.《煙草有害生物調查研究與防治實踐》,副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8.《這一年在美國》,主編,大眾文藝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9.《農藥生物測定》,參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10.《植物化學保護實驗》,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發表英文論文:
至今已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收錄的國際學術刊物上12篇。近年來代表論文有:
[1]Li, Shili; Pi, Jing; Zhu, Hongjiang; Yang, Liang; Zhang, Xingguo; Ding, Wei*。Caffeic Acid in Tobacco Root Exudate Defends Tobacco Plants From Infection by Ralstonia solanacearum.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2021, 12: 690586.
[2]Zhou, Hong; Liu, Jinlin; Wan, Fenglin; Guo, Fuyou; Ning, Yeshuang; Liu, Sisi; Ding, Wei*.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scoparone inhibiting egg development of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C-Toxicology & Pharmacology, 2021, 246: 109055.
[3]Yang, Liang; Wang, Yao; He, Xiaobin; Xiao, Qingli; Han, Songting; Jia, Zhou; Li, Shili; Ding, Wei*.Discovery of a novel plant-derived agent against Ralstonia solanacearum by targeting the bacterial division protein FtsZ.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21, 177: 104892.
[4]Liu, Ying; Tang, Yuanman; Tan, Xi; Ding, Wei*.NtRNF217, Encoding a Putative RBR E3 Ligase Protein of Nicotiana tabac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Resistance to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nfe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1, 22(11): 5507.
[5]Zhou, Hong; Guo, Fuyou; Luo, Jinxiang; Zhang, Yongqiang; Liu, Jinlin; Zhang, Yanchun; Zheng, Xinyu; Wan, Fenglin; Ding, Wei*.Functional analysis of an upregulated calmodulin gene related to the acaricidal activity of curcumin against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21, 77(2): 719-730.
[6]Wang, Han-Cheng; Guo, Hua; Cai, Lin; Cai, Liu-Ti; Guo, Yu-Shuang; Ding, Wei*.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phenotype characterization of Ralstonia solanacearum from tobacco.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20, 42(2): 164-181.
[7]Zhou, Hong; Zhang, Yong-qiang; Lai, Ting; Liu, Xue-jiao; Guo, Fu-you; Guo, Tao; Ding, Wei*.Acaricidal Mechanism of Scopoletin Against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9, 10: 164.
[8]Liu X, Zhang S, Jiang Q, Ding, Wei et al. Using community analysis to explore bacterial indicators for disease suppression of tobacco bacterial wilt[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9]Liu X, Wu D, Zhang Y,Ding, Wei et al. RNA-Seq Analysis Reveals Candidate Targets for Curcumin against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6, 2016.
[10]Liu Y, Wu D, Liu Q,Ding, Wei et al. The sequevar distribution of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n tobacco-growing zones of China is structured by elev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16: 1-11.
[11]Shili Li, Yanmei Yu, Juanni Chen, Bing Guo, Liang Yang and Wei Ding *. Evaluation of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Protocatechualdehyde against Ralstonia solanacearum. Molecules, 2016, 21(6): 1-13.
[12]Liang Yang,Wei Ding,* Yuquan Xu, DoushengWu, Shili Li, Juanni Chen and Bing Guo. New Insights into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Hydroxycoumarins against Ralstonia solanacearum. Molecules. 2016, 21(4),1-13.
[13]Luo, Yan-Jie*; Yang, Zhen-Guo; Xie, Dao-Yan; Ding, Wei; Da, Ai-Si; Ni, Jing; Chai, Jian-Ping; Huang, Ping; Jiang, Xiu-Jun; Li, Shao-Xiang.Molecu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involved in propargite resistance of the carmine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14, 114: 44-51.
[14]Luo, Yan-Jie*; Ni, Jing; Liu, Yong-Guang; Jiang, Xiu-Jun; Chai, Jian-Ping; Xie, Dao-Yan; Da, Ai-si; Huang, Ping; Li, Shao-xiang; Ding, Wei.Acaricide resistance of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Acari: Tetraychidae) from mulberry plan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rology, 2013, 39(7): 522-525.
[15]Ding, Li-Juan; Ding, Wei*; Zhang, Yong-Qiang; Luo, Jin-Xiang.Bioguided fractionation and isolation of esculentoside P from Phytolacca americana L.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2013, 44: 534-541.
[16]Dousheng WU, Gaofei JIANG, Yanmei YU, Ying LIU, Wei DING. Advances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alstonia solanacearum and Hosts.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14(12): 1698-1701, 1718.
[17]Wei, Jie; Ding, Wei*; Zhao, Yan-Guo; Vanichpakorn, Patchara****.Acaricidal activity of Aloe vera L. leaf extracts against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Acarina: Tetranychidae).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 2011, 14(3): 353-356.
[18]Mei Peng-ying; Peng Chong; Zhang Yong-qiang*; Ding Wei.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acaricides.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 6(12): 2634-2637.
[19]Zhao, Yan-Guo; Ding, Wei*; Wei, Jie.Preparation of a bis-demethoxy curcumin microemulsion based on pseudo-ternary phase diagrams and an orthogonal test analysis.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 2011, 36(2): 248-251.
[20]Ding, Wei; Hu, Xing Ping*.Antitermitic effect of the Lantana camara plant on subterranean termites (Isoptera: Rhinotermitidae).Insect Science, 2010, 17(5): 427-433.
[21]Vanichpakorn, Patchara****; Ding, Wei; Cen, Xiao-Xi.Insecticidal activity of five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against Plutella xylostella L. larvae.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 2010, 13(3): 169-173.
[22]Zhang Yong-qiang; Ding Wei*; Zhao Zhi-mo; Wu Jing; Fan Yuhu.Studies on Acaricidal Bioactivities of Artemisia annua L.Extracts Against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 ( Acari : Tetranychidae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 7(5): 577-584.
[23]Ding Wei, Wang Jin-jun, Zhao Zhi-mo, et al. Laboratory selection of resistance of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 (Psocoptera: Liposcelididae) to CA and insecticides and its heritability (h2). Plant Protec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 2004,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624.
[24]Wei Ding, Zhimo Zhao, Wenjun Wu, Huiying Tao, Jinjun Wang. Action mechanism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celangulin to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Acari: Tetranychidae), Systematic & Applied Acarolog, 2004, (9): 27-32.
[25]Ding wei, Zhao Zhi-mo, Wang Jin-jun, Tao Hui-ying, Zhang Yong-qi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stance to controlled atmosphere and insecticides of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 (Psocoptera: Liposcelididae).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4, 11(3):822-830.
[26]Ding W, Eli Shaaya, Wang J J, Zhao Z M, Tao H Y. Efficacy of Pyriproxyfen and Methoprene for control of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 (Psocoptera: Liposcelididae).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 2003, 5(4):16-21
[27]Zhou, Hong; Liu, Sisi; Wan, Fenglin; Jian, Yufan; Guo, Fuyou; Chen, Juanni; Ning, Yeshuang; Ding, Wei*.Graphene oxide-acaricide nanocomposites advance acaricidal activity of acaricides against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y directly inhibiting the transcription of a cuticle protein gene.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
[28]Yan-Guo Zhao; Wei Ding*; Gang Zhou; Jie Wei.Design, Synthesis of Novel Curcumin Analogues and Their Acaricidal Activit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9]Yongqiang Zhang; Wei Ding*; Wei Dou; Zhimo Zhao.Acaricidal bioactivity against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 Acari : Tetranychidae ) of Artemisia annua extracts and their phytotoxicity on pest mites host plant cowpea.Bioresource Technology.
[30]Ding W, Wang J J, Zhao Z M, Tsai J H. Effects of controlled atmosphere and DDVP 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resistance development by the psocid, 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 Badonnel (Psocoptera: Liposcelididae). J. Stored. Prod. Res. 2002, (38): 229-237.
發表中文期刊論文:
[1]張鴿, 郜曉妍, 李青常, 賀曉輝, 李棟, 蘇玉龍, 楊萬龍, 丁偉, 胡清源, 葉長文, 黃闊. 云南雪茄煙葉晾制過程高風險霉變環節判別及主要霉菌鑒定[J]. 中國煙草科學, 2024, 45 (06): 108-115.
[2]孫佳照, 李群嶺, 林小興, 梁桂廣, 胡亞杰, 李力, 丁偉. 基于Resnet-101模型的煙蚜數量圖像識別系統開發[J]. 植物醫學, 2024, 3 (04): 26-31.
[3]魏周玲, 朱洪江, 陸寧, 萬軍, 丁偉, 李石力. 生防菌哈茨木霉TMN-1最佳固體發酵條件探究[J]. 植物醫學, 2024, 3 (04): 50-57.
[4]況覓, 彭翎凌, 李姍蓉, 丁偉, 李玉芳, 羅雪峰. 以土壤生態修復為主的十字花科蔬菜連作障礙防控研究[J]. 耕作與栽培, 2024, 44 (04): 1-6.
[5]王垚, 梁依佳, 楊磊, 梁穎濤, 汪安斌, 馬興雋, 丁偉, 李石力. 氨基寡糖素與噻霉酮復配比例篩選及對煙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J]. 煙草科技, 2024, 57 (10): 59-67.
[6]楊亮, 韓松庭, 李吉秀, 王垚, 李石力, 江厚龍, 陳少鵬, 丁偉. 瑞香素對煙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機理[J]. 植物保護學報, 2024, 51 (03): 709-718.
[7]王建林, 王珍珍, 琚晨儀, 楊亮, 肖慶禮, 彭奎, 譚奇忠, 喻希, 丁偉. 生物炭對煙草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及青枯病發生的影響[J]. 中國煙草科學, 2024, 45 (02): 46-55.
[8]代玉豪, 楊亮, 肖慶駒, 高紫鵬, 張峰境, 陳少鵬, 丁偉. 不同土壤消毒方式對煙草青枯病及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影響[J]. 植物醫學, 2024, 3 (01): 33-44.
[9]周鄭雄, 芶劍渝, 丁偉, 田維強, 周為華, 黃純楊, 祝曾, 李守學, 郭磊, 王垚, 陳靜. 基于集成技術調控的煙草青枯病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研究——以遵義市桐梓縣九壩鎮白鹽井村為例[J]. 植物醫學, 2023, 2 (06): 13-20.
[10]孫佳照, 冉渝澳, 馮俊, 丁偉. 西南地區煙草潛在適生區預測[J]. 中國煙草科學, 2023, 44 (05): 37-44+61.
[11]陳娟妮, 朱云松, 宋錕, 丁偉. 工程納米材料對高等植物生長影響的研究進展[J]. 植物學報, 2023, 58 (05): 813-830.
[12]丁偉, 張賀翠. 論植物死亡[J]. 植物醫學, 2023, 2 (03): 1-15+101.
[13]丁偉, 王珍珍, 江其朋. 論植物疾病[J]. 植物醫學, 2023, 2 (02): 1-13.
[14]李倩, 程玉淵, 張常興, 張揚, 賈曉果, 丁偉. 多粘類芽孢桿菌配施硫酸銅對煙葉產量及土壤微生物代謝的影響[J]. 貴州農業科學, 2023, 51 (04): 78-85.
[15]丁偉, 江其朋. 論植物健康[J]. 植物醫學, 2023, 2 (01): 1-11.
[16]萬鳳琳, 王文杰, 鄧玉芯, 姚學文, 丁偉, 劉萬才. 重慶地區馬鈴薯病蟲害的損失調查及植保貢獻率的研究[J]. 植物醫學, 2022, 1 (06): 20-31.
[17]田明慧, 滕凱, 田峰, 巢進, 張勝, 皮靜, 扈雪琴, 丁偉. 不同煙草青枯病抗感品種根際土壤細菌群落結構特征分析[J]. 植物醫學, 2022, 1 (06): 42-49.
[18]李倩, 陳晨, 綦世飛, 胡燕芳, 程玉淵, 劉志永, 丁偉, 賈曉果. 牡蠣類土壤調理劑配施復合微生物菌劑對烤煙產量及土壤改良效果的影響[J]. 植物醫學, 2022, 1 (05): 71-78.
[19]江其朋, 余佳敏, 王金峰, 劉東陽, 龔杰, 江連強, 張淑婷, 余祥文, 李石力, 楊亮, 劉曉姣, 王悅, 王勇, 丁偉. 土壤理化性質驅動烤煙根際細菌群落的組配及其共現性網絡互作[J]. 微生物學報, 2023, 63 (03): 1168-1184.
[20]王垚, 黃純楊, 楊亮, 代玉豪, 芶劍渝, 田維強, 肖慶禮, 丁偉. 煙草青枯病復配增效藥劑篩選及田間防效[J]. 農藥, 2022, 61 (10): 776-780.
[21]丁偉, 鄧玉芯. 論植物醫院[J]. 植物醫學, 2022, 1 (04): 1-14.
[22]王金峰, 江連強, 劉東陽, 陳樹鴻, 鐘子松, 文官富, 江其朋, 丁偉. 牡蠣粉對煙草根結線蟲病的防控效果研究[J]. 植物醫學, 2022, 1 (04): 31-37.
[23]丁偉, 姚學文. 論植物醫生[J]. 植物醫學, 2022, 1 (03): 1-10.
[24]劉烈花, 龔杰, 皮靜, 董鵬, 況覓, 李姍蓉, 袁國明, 丁偉. 榨菜根腫病常發地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 47 (04): 63-72.
[25]譚茜, 李杰, 汪代斌, 徐小洪, 劉穎, 丁偉. 我國主要煙草青枯病病圃青枯菌系統發育分析[J]. 中國煙草科學, 2022, 43 (02): 52-57.
[26]丁偉. 論植物醫學[J]. 植物醫學, 2022, 1 (01): 5-17.
[27]萬鳳琳, 寧冶霜, 姚學文, 鄧玉芯, 劉萬才, 丁偉. 重慶常規蔬菜種植區辣椒植保貢獻率的研究[J]. 植物醫生, 2021, 34 (06): 6-10.
[28]張圣煒, 荊永鋒, 卓小平, 任仕榮, 冉渝澳, 丁偉. 牡蠣鉀粉對煙草生長發育和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21, 34 (06): 19-23.
[29]付品山, 楊磊, 張帥, 冉渝澳, 代玉豪, 丁偉. 熒光假單胞菌不同施用方式對田間煙草青枯病發生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21, 34 (06): 28-32.
[30]黃闊, 葉長文, 李棟, 李青常, 賀琛, 楊國濤, 王勇, 龍崗, 丁偉. 煙草根結線蟲病防治藥劑對根際土壤細菌群落結構的影響[J]. 煙草科技, 2021, 54 (11): 9-17.
[31]萬鳳琳, 劉思思, 姚學文, 鄧玉芯, 劉萬才, 丁偉. 重慶常規蔬菜種植區番茄的植保貢獻率研究[J]. 植物醫生, 2021, 34 (05): 43-47.
[32]王垚, 張宸, 漆夏燕, 周為華, 丁偉, 王定強, 楊至錦, 盧世強, 楊相, 黃純楊. 高海拔煙區移栽時間和育苗措施對煙草生長發育及經濟性狀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21, 34 (05): 30-36.
[33]江其朋, 江連強, 龔杰, 余佳敏, 楊橙, 劉東陽, 王金峰, 陳樹鴻, 李石力, 杜娟, 丁偉, 王勇. 影響四川涼山地區煙草根結線蟲病發生的關鍵因子分析[J]. 中國煙草學報, 2021, 27 (06): 89-98.
[34]丁偉, 吳金津. 植物醫學的新概念——植物康復醫學[J]. 植物醫生, 2021, 34 (04): 1-7.
[35]劉同先, 丁偉. 植物醫學學科、植物醫院、植物醫療與服務體系的建立與發展[J]. 植物醫生, 2021, 34 (04): 8-11.
[36]劉曉姣, 麻子君, 薛樂, 劉永琴, 丁偉. 3種有益菌劑對煙草抗青枯病及根際微生物功能多樣性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21, 34 (04): 23-30.
[37]黃闊, 孟有順, 李青常, 龍崗, 張永強, 丁偉. 四川省會理縣烤青煙現狀分析及對策[J]. 湖北農業科學, 2021, 60 (S1): 219-222+297.
[38]劉同先, 丁偉, 沈佐銳, 楊忠岐, 許永玉, 李洪連, 原雪峰, 馬德英, 文才藝, 董金皋, 劉芳, 邱寶利, 王源超, 張正光, 黃麗麗, 黃國華, 操海群, 潘月敏, 韓強, 黃金光, 劉會香, 劉懷, 侯有明, 王宗華, 劉長仲, 繆衛國, 劉國坤, 郭永霞, 羅朝喜, 梁廣文, 曾玲, 李華平, 顧愛星, 左豫虎, 李向東, 張大羽, 吳元華, 段玉璽, 尹建, 潘洪玉, 鐘國華, 張躍進, 趙中華, 陳根強, 林曉民, 張友軍, 萬方浩, 高希武, 李世東, 褚棟, 趙洪海, 梁文星, 王森山, 張世澤, 李俊凱, 譚輝華, 王文明, 周洪友, 趙思峰, 王蘭, 蘆光新, 崔汝強, 李會平, 尚巧霞, 趙曉燕. 論“植物醫學”學科與專業的建設[J]. 植物醫生, 2021, 34 (03): 1-6.
[39]劉烈花, 丁偉. 3種土壤改良劑對榨菜根腫病的防治效果和根際微生物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21, 34 (03): 19-25.
[40]陳娟妮, 魯梅, 丁偉. 納米氧化鋅對煙草疫霉菌的抑菌作用研究[J]. 植物醫生, 2021, 34 (02): 34-40.
[41]劉同先, 丁偉. 論植物醫學:植物健康與“藥食同源”[J]. 植物醫生, 2021, 34 (02): 1-3.
[42]肖慶禮, 孫蘭茜, 代先強, 陳昆燕, 楊石猛, 汪長國, 楊超, 戴亞, 丁偉. 武陵山區旱地煙田土壤水分的時空分布特征[J]. 中國煙草學報, 2021, 27 (02): 35-44.
[43]郭富友, 周紅, 劉瑾林, 馬曉峰, 丁偉. 二甲氧香酯對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測定及田間防效[J]. 植物保護, 2021, 47 (02): 267-270.
[44]劉同先, 丁偉. 論植物醫學的學科與專業[J]. 植物醫生, 2021, 34 (01): 1-5.
[45]龔杰, 陳瑜欣, 付小秋, 江其朋, 皮靜, 譚茜, 丁偉. 土壤酸化改良劑對煙株農藝性狀、土壤pH值及青枯病發生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21, 34 (01): 35-40.
[46]劉烈花, 董鵬, 況覓, 李姍蓉, 袁國明, 丁偉. 辣椒青枯病罹病與健康植株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研究[J]. 植物醫生, 2021, 34 (01): 41-47.
[47]丁偉, 劉穎, 楊穎雪. 縣級植物醫院的標準配置構劃[J]. 植物醫生, 2020, 33 (06): 1-7.
[48]王垚, 韓松庭, 楊亮, 王金峰, 黃純楊, 丁偉. 生物有機肥對煙草青枯病防控的研究進展[J]. 植物醫生, 2020, 33 (06): 18-23.
[49]余永旭, 谷紀濤, 丁偉. 移栽期與施氮量對烤煙經濟性狀及化學成分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20, 33 (04): 36-42.
[50]蔡璘, 豐慧, 賈環宇, 楊會款, 孫現超, 丁偉. 納米氧化鎂促進番茄植株生長的機理[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20, 26 (07): 1318-1327.
[51]丁偉. 植物醫學的新概念——植物健康管理[J]. 植物醫生, 2020, 33 (03): 1-11.
[52]丁偉, 劉穎, 李石力, 徐宸. 煙草青枯病的病原特性及流行預警[J]. 植物醫生, 2020, 33 (02): 1-10.
[53]肖慶禮, 陳昆燕, 代先強, 陳瑜欣, 王鵬, 戴亞, 丁偉. 牛糞有機肥對植煙黃壤理化性質及持水能力的影響[J]. 中國煙草學報, 2020, 26 (02): 57-64.
[54]江其朋, 丁偉. 植物醫學的新概念——植物預防醫學[J]. 植物醫生, 2020, 33 (01): 1-5.
[55]丁偉. 煙草青枯病與黑脛病綠色防控關鍵技術[J]. 植物醫生, 2020, 33 (01): 21-26.
[56]周紅, 丁偉. 螨類化學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植物醫生, 2020, 33 (01): 27-32.
[57]劉烈花, 董鵬, 況覓, 李姍蓉, 袁國明, 丁偉. 榨菜根腫病發病與健康植株根際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的初步分析[J]. 植物醫生, 2020, 33 (01): 33-38.
[58]向立剛, 郭華, 周浩, 謝紅煉, 蔡劉體, 汪漢成, 丁偉, 余知和. 健康與感染青枯病煙株根際土壤與莖稈真菌群落結構與多樣性[J]. 植物保護, 2020, 46 (01): 189-196+228.
[59]丁偉, 趙志模. 植物醫學的新概念——系統控制[J]. 植物醫生, 2019, 32 (06): 1-11.
[60]劉穎, 譚萬忠, 丁偉. 我國煙草青枯菌的種下多樣性及統一用名問題商榷[J]. 植物醫生, 2019, 32 (06): 12-17.
[61]劉瑾林, 周紅, 郭富友, 丁偉. 香豆素類化合物的農藥活性及東莨菪內酯殺螨作用機理研究進展[J]. 農藥學學報, 2019, 21 (Z1): 692-708.
[62]肖慶禮, 代先強, 楊紅柯, 秦平偉, 張世渠, 陳昆燕, 汪長國, 戴亞, 丁偉. 煙株葉片葉綠素的時空分布特征[J]. 中國煙草學報, 2020, 26 (01): 58-65.
[63]丁偉, 劉穎. 植物醫學的新概念——免疫調控[J]. 植物醫生, 2019, 32 (05): 1-8.
[64]韓松庭, 丁偉. 煙草青枯病的化學防治研究進展[J]. 植物醫生, 2019, 32 (05): 20-25.
[65]向立剛, 汪漢成, 郭華, 周浩, 謝紅煉, 蔡劉體, 丁偉, 余知和. 健康與感染黑脛病煙株根際土壤與莖稈細菌群落結構與多樣性[J]. 中國煙草學報, 2020, 26 (01): 100-108.
[66]黃闊, 江其鵬, 姚曉遠, 王勇, 江連強, 丁偉, 張永強. 微生物菌劑對煙草根結線蟲及根際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影響[J]. 中國煙草科學, 2019, 40 (05): 36-43.
[67]丁偉, 周紅. 植物醫學的新概念——精準用藥[J]. 植物醫生, 2019, 32 (04): 1-8.
[68]孫成成, 丁偉, 潘興兵, 閆芳芳. 影響微生物菌劑應用穩定性的因素分析[J]. 植物醫生, 2019, 32 (04): 19-23.
[69]扈雪琴, 劉曉姣, 江其朋, 丁偉. 煙草育苗基質拌菌對煙草生長及青枯病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19, 32 (04): 28-32.
[70]汪漢成, 郭華, 蔡琳, 余婧, 蔡劉體, 丁偉. 不同滲透壓及pH環境對煙草青枯病菌致病力的影響[J]. 植物保護學報, 2019, 46 (04): 754-761.
[71]丁偉, 張淑婷. 植物醫學的新概念——營養病害[J]. 植物醫生, 2019, 32 (03): 1-6.
[72]丁偉, 李石力. 植物醫學的新概念——土壤免疫[J]. 植物醫生, 2019, 32 (02): 1-7.
[73]何應琴, 趙如娜, 陳文龍, 蔡璘, 牛素貞, 丁偉. 感染馬鈴薯Y病毒煙株對煙蚜取食行為及煙蚜繭蜂適應性的影響[J]. 植物保護學報, 2019, 46 (02): 443-450.
[74]于勝祥, 楊洪娟, 丁偉, 夏常英, 許為斌, 李振宇. 山東日照礦碼頭首次監測發現小花毛彩雀[J]. 植物檢疫, 2019, 33 (03): 69-71.
[75]丁偉, 劉曉姣. 植物醫學的新概念——生物屏障[J]. 植物醫生, 2019, 32 (01): 1-6.
[76]趙世元, 魏康凱, 何孝兵, 沈錚, 丁偉. 黃酮類化合物對煙草青枯病的田間防控效果研究[J]. 植物醫生, 2019, 32 (01): 9-13.
[77]陳娟妮, 蔡璘, 李石力, 楊亮, 丁偉. 納米技術在植物病害防控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 植物保護學報, 2019, 46 (01): 142-150.
[78]郭華, 汪漢城, 李磊, 丁偉. 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新型玉米根系分泌物3-甲基-2(3H)-苯并噻唑硫酮[J]. 理化檢驗(化學分冊), 2018, 54 (12): 1454-1455.
[79]敖若寅, 王姣, 紀成隆, 劉烈花, 李清涵, 丁偉. 煙草青枯病田間識別及農業預防措施[J]. 植物醫生, 2018, 31 (10): 39-41.
[80]楊章明, 王姣, 李石力, 丁偉. 施用外源有機酸對早期煙草青枯病菌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18, 31 (10): 41-44.
[81]賴婷, 丁偉. 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 植物醫生, 2018, 31 (09): 44-46.
[82]姚曉遠, 程玉淵, 李倩, 李鵬, 張揚, 程明安, 丁偉. 煙草上施用三炬金獅馬葉面肥的效果研究[J]. 植物醫生, 2018, 31 (09): 41-44.
[83]沈桂花, 丁偉. 覆蓋作物的合理選擇要點[J]. 植物醫生, 2018, 31 (08): 42-43.
[84]王姣, 丁偉. 不同pH對煙草抗青枯病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18, 31 (08): 44-47.
[85]唐元滿, 蔡聯合, 谷紀濤, 肖鵬, 王振國, 丁偉. 赤星病對不同部位煙葉產量及化學成分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18, 31 (08): 48-55.
[86]李倩, 姚曉遠, 程玉淵, 李鵬, 張揚, 程明安, 丁偉. 不同中微量元素對煙草生長及病害發生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18, 31 (08): 55-58.
[87]郭濤, 丁偉. 棉花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J]. 植物醫生, 2018, 31 (08): 59-60.
[88]劉烈花, 丁偉. 莖瘤芥(榨菜)根腫病綜合防治方法[J]. 植物醫生, 2018, 31 (07): 38-39.
[89]武霖通, 丁偉, 余祥文, 余佳敏, 曾慶賓, 張瑞平, 閆芳芳. 不同施藥時期對煙草黑脛病的控制效果研究[J]. 植物醫生, 2018, 31 (05): 35-37.
[90]姚曉遠, 程玉淵, 李鵬, 張揚, 丁偉. 拮抗微生物菌劑對煙草黑脛病的防治效果[J]. 植物醫生, 2018, 31 (05): 38-42.
[91]武霖通, 丁偉, 余祥文, 余佳敏, 曾慶賓, 張瑞平, 閆芳芳. 增效劑對除草劑的減量增效技術[J]. 植物醫生, 2018, 31 (04): 47-49.
[92]武霖通, 丁偉, 余祥文, 余佳敏, 曾慶賓, 張瑞平, 閆芳芳. 增效劑倍創與10%吡蟲啉混用對煙粉虱的防治效果[J]. 植物醫生, 2018, 31 (04): 52-53.
[93]江其朋, 張淑婷, 李石力, 丁偉. 揭膜培土技術防控煙草青枯病[J]. 植物醫生, 2018, 31 (04): 40-41.
[94]黃闊, 陳娟妮, 丁偉, 徐傳濤, 劉藺江, 姜光平. 不同納米材料及施用方式對煙草青枯病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18, 31 (04): 45-47.
[95]王春燕, 谷立坤, 安浩東, 白耀宇, 王文峰, 丁偉. 基于碳代謝指紋解析重慶彭水煙田土壤可培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J]. 生物信息學, 2018, 16 (01): 49-56.
[96]武霖通, 丁偉, 余祥文, 余佳敏, 曾慶賓, 張瑞平, 閆芳芳. 煙草黑脛病防治的關鍵施藥技術研究[J]. 植物醫生, 2018, 31 (03): 53-56.
[97]黃闊, 武霖通, 丁偉, 曾慶斌, 張瑞平, 閆芳芳. 煙草根結線蟲病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方法[J]. 植物醫生, 2018, 31 (03): 57-59.
[98]姚曉遠, 程玉淵, 李鵬, 張揚, 丁偉. 煙草誘抗物質與微生物菌劑對煙草黑脛病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18, 31 (03): 50-53.
[99]白耀宇, 龐帥, 韋珊, 肖瑤, 丁偉. 煙草青枯病危害對煙田中小型土壤動物群落的影響[J]. 生態學報, 2018, 38 (11): 3792-3805.
[100]王軍, 何大敏, 陳廷智, 楊水平, 陳陽, 劉京, 張東艷, 丁偉. 大蒜與3種藥用作物對煙草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40 (02): 1-7.
[101]沈桂花, 劉曉姣, 張淑婷, 江其朋, 丁偉. 牡蠣殼粉對煙草根際土壤微生物代謝多樣性及青枯病發生的影響[J]. 煙草科技, 2017, 50 (12): 22-28.
[102]李彩新, 張永強, 王丹, 章冰川, 羅金香, 丁偉. 姜黃素和東莨菪內酯對朱砂葉螨形態變化和水分損失的影響[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 39 (11): 10-15.
[103]楊亮, 姚曉遠, 丁偉. 香豆素類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18, 30 (02): 332-338.
[104]吳佳星, 何應琴, 曾賢義, 張永強, 丁偉. 吡蟲啉對3種體色型煙蚜取食行為的影響[J]. 環境昆蟲學報, 2017, 39 (05): 1148-1154.
[105]蔡璘, 劉忠偉, 周為華, 陳飛飛, 丁偉. 枯草芽孢桿菌對煙草白粉病抑制及控病效果研究[J]. 西南農業學報, 2017, 30 (08): 1795-1801.
[106]何大敏, 陳陽, 楊水平, 張雪, 趙建, 莫靜靜, 張東艷, 趙新梅, 陳大霞, 丁偉. 3種藥用作物對煙草黑脛病菌的抑菌效果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17, 42 (18): 3509-3515.
[107]張東艷, 王軍, 楊水平, 張雪, 劉京, 趙建, 何大敏, 楊紅軍, 莫靜靜, 茍劍渝, 趙新梅, 蔣衛, 丁偉, 陳大霞. 玄參與煙草間作對土壤細菌群落結構的影響[J]. 草業學報, 2017, 26 (06): 120-130.
[108]何應琴, 曾賢義, 程淺, 余永旭, 張永強, 丁偉. 不同體色生物型煙蚜的取食特性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2017, 44 (02): 298-304.
[109]谷紀濤, 丁偉, 余永旭, 王振國, 肖鵬, 羅建欽, 李承榮. 煙草野火病對煙葉產量產值及化學成分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 2017, 45 (04): 81-84.
[110]沈錚, 肖勝, 王寶峰, 羅玲, 徐軍, 丁偉, 楊亮. 不同種類葉面肥對烤煙農藝性狀及抗病性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 2017, 45 (03): 19-22.
[111]程承, 李石力, 劉穎, 王瑢笙, 丁偉, 張永強. 試驗土壤中煙草青枯病菌的RT-qPCR檢測分析[J]. 煙草科技, 2017, 50 (01): 12-16.
[112]何應琴, 吳佳星, 唐元滿, 谷紀濤, 蔡璘, 丁偉. 黃瓜花葉病毒和馬鈴薯Y病毒混合侵染煙株對煙蚜取食行為的影響[J]. 植物保護學報, 2017, 44 (01): 32-38.
[113]沈錚, 肖勝, 王寶峰, 羅玲, 徐軍, 丁偉, 楊亮. 不同種類葉面肥對烤煙農藝性狀及抗病性的影響[J]. 重慶與世界(學術版), 2016, 33 (11): 52-56.
[114]劉穎, 唐元滿, 張淑婷, 郭兵, 谷紀濤, 丁偉. 重慶煙區青枯雷爾氏菌生化變種及序列變種的特性研究[J]. 中國煙草學報, 2016, 22 (04): 75-82.
[115]李盼盼, 丁偉, 劉秋萍, 王丹, 王瑢笙, 喻延, 張永強. 硅和苯并噻二唑誘導煙草抗青枯病的機理分析[J]. 煙草科技, 2016, 49 (07): 23-30.
[116]黃雯, 徐進, 張昊, 許景升, 丁偉, 馮潔. 植物青枯菌LAMP檢測方法的建立[J]. 中國農業科學, 2016, 49 (11): 2093-2102.
[117]喻延, 李石力, 楊亮, 丁偉. 煙草青枯病防治技術的集成應用[J]. 植物醫生, 2016, 29 (04): 55-56.
[118]吳佳星, 丁偉, 劉燕. 影響煙草野火病發生的關鍵因子分析[J]. 植物醫生, 2016, 29 (03): 55-56.
[119]王丹, 章冰川, 丁偉, 張永強, 羅金香. 姜黃素對朱砂葉螨幾丁質酶基因表達的影響[J]. 農藥學學報, 2016, 18 (02): 165-176.
[120]章冰川, 羅金香, 賴婷, 王丹, 丁偉, 張永強. 香豆素類化合物對朱砂葉螨的觸殺活性及定量構效關系研究[J]. 農藥學學報, 2016, 18 (01): 37-48.
[121]李四光, 何孝兵, 楊亞, 丁偉. 煙草番茄斑萎病毒病防治措施[J]. 植物醫生, 2015, 28 (06): 37-38.
[122]羅建欽, 鄒克興, 谷紀濤, 肖鵬, 王振國, 丁偉. 煙草野火病系統控制技術[J]. 植物醫生, 2015, 28 (06): 39-40.
[123]羅建欽, 鄒克興, 王瑢笙, 姚姍姍, 李四光, 丁偉. 煙草根結線蟲病防治技術[J]. 植物醫生, 2015, 28 (06): 40-41.
[124]李石力, 李志偉, 何孝兵, 丁偉. 煙草夜蛾科類害蟲發生特點和防治技術[J]. 植物醫生, 2015, 28 (06): 42-43.
[125]羅雁婕, 楊振國, 王丹, 謝道燕, 丁偉. 朱砂葉螨抗炔螨特品系相對適合度[J]. 生態學雜志, 2015, 34 (10): 2827-2832.
[126]王誽笙, 隋曉寧, 沈崢, 左萬琦, 丁偉. 煙草青枯病發生特點和防治技術[J]. 植物醫生, 2015, 28 (05): 41-42.
[127]郭兵, 李石力, 車騰飛, 田鳳兵, 丁偉. 煙草黑脛病防治技術[J]. 植物醫生, 2015, 28 (05): 42-44.
[128]李四光, 吳向軍, 陳弟軍, 何榮, 丁偉. 煙草普通花葉病毒病防治措施[J]. 植物醫生, 2015, 28 (05): 44-45.
[129]何孝兵, 曾賢義, 楊亞, 鄧翔, 丁偉. 煙草馬鈴薯Y病毒病系統控制技術[J]. 植物醫生, 2015, 28 (05): 45-46.
[130]侯秋莉, 張永強, 李彩新, 丁偉, 劉雪姣, 羅金香. 氯化鈣與東莨菪內酯聯用對朱砂葉螨的殺螨毒力及其Ca2+-ATP酶活性的影響[J]. 農藥學學報, 2015, 17 (04): 475-479.
[131]張淑婷, 董全雄, 吳先華, 丁偉. 煙草氣候斑點病防治技術[J]. 植物醫生, 2015, 28 (04): 50-51.
[132]曾賢義, 何孝兵, 楊亞, 鄧翔, 丁偉. 煙蚜的發生與系統控制技術[J]. 植物醫生, 2015, 28 (04): 51-52.
[133]白耀宇, 龐帥, 李石力, 丁偉. 煙草青枯病危害對煙株根際土壤螨類和彈尾蟲發生的影響[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37 (06): 1-6.
[134]李彩新, 張永強, 章冰川, 王丹, 丁偉. 6種殺蟲劑防治煙地煙粉虱試驗[J]. 植物醫生, 2015, 28 (03): 41-42.
[135]丁偉, 許安定, 楊亮. 煙田種植冬季油菜綠肥的應用技術要點[J]. 植物醫生, 2015, 28 (03): 48-49.
[136]羅金香, 丁偉, 劉元平, 石生探, 何林, 張永強. 重慶市煙田雜草種類、分布與危害程度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37 (01): 7-17.
[137]劉曉姣, 丁偉, 李永平. 吡蟲啉拌種對煙蚜防效及煙草生長的影響[J]. 中國煙草學報, 2014, 20 (06): 113-118.
[138]何孝兵, 揚亮, 丁偉, 沈崢, 王樹林. 有機酸對煙草生長發育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14, 27 (06): 48-50.
[139]李石力, 丁偉. 煙草根系分泌物對煙草健康的影響[J]. 植物醫生, 2014, 27 (06): 50-51.
[140]江厚龍, 李鵬, 李鈉鉀, 催偉偉, 張艷, 耿麗娜, 丁偉. 外源誘抗劑對煙草青枯病的誘抗效果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14, 30 (28): 286-290.
[141]曲平治, 宋娟, 丁偉, 敖已倩云. 煙草病毒病的主要種類及防治方法[J]. 植物醫生, 2014, 27 (05): 48-50.
[142]宋娟, 荊永鋒, 丁偉, 敖已倩云. 微量元素肥料斯德考普在煙草上的應用技術[J]. 植物醫生, 2014, 27 (05): 47-48.
[143]江厚龍, 陳代明, 許安定, 沈錚, 隋曉寧, 丁偉. 下部鮮煙葉摘除數量對烤煙品質及經濟性狀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4, 22 (09): 1064-1068.
[144]鄭世燕, 陳弟軍, 丁偉, 杜根平, 劉永琴, 程小龍, 劉憲臣, 徐小洪, 王溶. 煙草青枯病發病煙株根際土壤營養狀況分析[J]. 中國煙草學報, 2014, 20 (04): 57-64.
[145]江厚龍, 陳中玉, 許安定, 陳代明, 沈錚, 楊超, 丁偉. 摘除下部不適用煙葉對烤煙中性致香物質含量的影響[J]. 中國煙草科學, 2014, 35 (04): 16-21.
[146]萬維肖, 丁偉, 帥紅, 肖鵬, 王振國. 煙草葉部病害種類及綜合治理技術[J]. 植物醫生, 2014, 27 (04): 38-39.
[147]劉曉姣, 丁偉, 徐小洪, 姚姍姍, 郭兵. 沃益多生物菌肥對煙草抗病增產作用的研究[J]. 植物醫生, 2014, 27 (04): 39-41.
[148]江厚龍, 馬紅輝, 李勇, 李納鉀, 張艷, 耿莉娜, 丁偉. 重慶烤煙品質年際變化及感官品質的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農學通報, 2014, 30 (19): 223-230.
[149]陳海濤, 丁偉. 藥液在煙草葉片上濕潤展布的特性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36 (06): 29-33.
[150]羅金香, 石生探, 丁偉, 何林, 張永強. 8種除草劑對煙草的安全性及倍創對砜嘧磺隆的減量增效作用[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36 (06): 34-40.
[151]湯荔枝, 丁偉, 羅金香, 張永強, 張凱. 東莨菪內酯在水中的光解特性研究[J]. 農藥學學報, 2014, 16 (03): 313-318.
[152]郎雪芳, 丁偉, 李碧德, 何曉兵, 劉朝科. 吡蟲啉防治蚜蟲減量增效技術[J]. 植物醫生, 2014, 27 (03): 48-50.
[153]萬維肖, 李石力, 丁偉, 楊亮. 煙地雜草發生特點及綜合治理[J]. 植物醫生, 2014, 27 (03): 50-52.
[154]萬維肖, 何孝兵, 曲平治, 丁偉, 張永強. 煙草黑脛病早期預防技術[J]. 植物醫生, 2014, 27 (02): 50.
[155]李石力, 丁偉, 何榮, 陳弟軍. 煙草小苗小孔深栽配套植保技術[J]. 植物醫生, 2014, 27 (02): 51.
[156]鄭世燕, 丁偉, 杜根平, 楊亮, 劉曉姣, 張永強. 增施礦質營養對煙草青枯病的控病效果及其作用機理[J]. 中國農業科學, 2014, 47 (06): 1099-1110.
[157]萬維肖, 何孝兵, 曲平治, 丁偉, 張永強. 煙田軟體動物的發生與防治[J]. 植物醫生, 2014, 27 (01): 37-39.
[158]鄭世燕, 丁偉, 曲平治, 汪代斌, 張帥. 煙草保健育苗關鍵植保技術[J]. 植物醫生, 2014, 27 (01): 36-37.
[159]肖鵬, 王振國, 張欽松, 湯先高, 陳天才, 丁偉, 李石力. 煙草小苗敞口深栽技術在奉節煙區的適應性研究[J]. 重慶與世界(學術版), 2013, 30 (12): 22-26.
[160]吳杰, 冉茂, 丁偉, 王若焱, 王三根. 關于統分結合雙層運行的煙草植保專業化服務模式的探討——基于重慶涪陵煙草植保專業化服務體系發展的思考[J]. 中國煙草科學, 2013, 34 (06): 121-125.
[161]楊亮, 丁偉, 劉朝科, 曲平治, 陳代明, 曾憲立, 沈錚. 食誘型誘捕器對煙草害蟲的誘殺效果[J]. 植物醫生, 2013, 26 (06): 45-47.
[162]李石力, 曲平治, 帥紅, 王振國, 丁偉. 黃色黏蟲板在煙田的應用技術[J]. 植物醫生, 2013, 26 (06): 47-48.
[163]王振國, 肖鵬, 陳秋雙, 李棟梁, 王飛, 尹朝先, 李石力, 丁偉. 水楊酸對煙草野火病的抑制效果及其對煙株的生物學效應[J]. 中國煙草學報, 2013, 19 (05): 67-71.
[164]侯秋莉, 楊振國, 丁偉, 張永強. 東莨菪內酯的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13, 25 (10): 1461-1467.
[165]劉穎, 杜根平, 胡戰軍, 丁偉. 煙草根黑腐病綜合防治技術[J]. 植物醫生, 2013, 26 (05): 46-47.
[166]倪歡歡, 何曉兵, 帥紅, 王振國, 丁偉. 早期煙草野火病防治方法[J]. 植物醫生, 2013, 26 (05): 47.
[167]何孝兵, 劉朝科, 杜根平, 丁偉, 鄭世燕, 萬維肖. 4種生物藥劑對煙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J]. 植物醫生, 2013, 26 (04): 45-46.
[168]劉曉姣, 丁偉, 徐小洪, 謝華東, 王紹吉. 4種生物防治菌對煙草青枯病防治的研究進展[J]. 植物醫生, 2013, 26 (04): 46-48.
[169]羅金香, 丁偉, 張永強, 楊振國, 李陽. 姜黃素異噁唑和吡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殺螨活性[J]. 農藥學學報, 2013, 15 (04): 372-380.
[170]羅金香, 丁偉, 張永強, 楊振國, 李陽, 丁麗娟. 雙去甲氧基姜黃素及其N-甲基吡唑衍生物對朱砂葉螨生物活性和多種酶活性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 2013, 46 (13): 2833-2844.
[171]汪代斌, 杜根平, 曾昭興, 郭保銀, 張帥, 丁偉. 煙草黑脛病綜合防控技術[J]. 植物醫生, 2013, 26 (03): 44-45.
[172]肖鵬, 王振國, 李棟梁, 王飛, 王磊, 尹朝先, 丁偉. 煙草抗性誘導劑及其使用技術[J]. 植物醫生, 2013, 26 (03): 45-48.
[173]丁麗娟, 丁偉, 張永強. 商陸根超聲波萃取物對朱砂葉螨的生物活性[J]. 生態學雜志, 2013, 32 (03): 621-626.
[174]鄭世燕, 丁偉, 陳弟軍, 杜根平, 徐小洪, 謝華東. 根際土壤調控對連作煙田青枯病的控制作用[J]. 中國煙草學報, 2013, 19 (01): 47-52.
[175]劉朝科, 于艷梅, 汪瑩, 何孝兵, 李志偉, 曲平治, 丁偉. 增效劑“倍創”對煙田農藥的減量增效作用[J]. 植物醫生, 2013, 26 (01): 51-52.
[176]于艷梅, 劉朝科, 丁偉, 代新嘉, 盧昌遠, 張利, 風俊, 杜根平. 鹽邊縣煙草地下害蟲擬地甲幼蟲的發生情況[J]. 植物醫生, 2013, 26 (01): 53-54.
[177]孫現超, 王進軍, 劉懷, 丁偉, 何林. 植物保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與實踐[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38 (01): 131-134.
[178]楊振國, 張永強, 丁偉, 羅金香. 東莨菪內酯與雙脫甲氧基姜黃素對朱砂葉螨致死效應模擬[J]. 應用生態學報, 2013, 24 (01): 197-204.
[179]尹洪, 李云平, 卓小平, 秦平偉, 丁偉, 李石力. 小苗小孔深栽對預防病害及煙草生長發育的影響[J]. 重慶與世界(學術版), 2012, 29 (11): 85-87+99.
[180]陳海濤, 丁偉, 許安定, 張永強, 劉永琴, 岳思思. 煙田農藥減量增效施藥技術的關鍵因素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 2012, 40 (11): 125-127.
[181]王振國, 丁偉, 肖鵬, 李棟梁, 陳海濤, 李石力, 石生探. 中微量元素對煙草野火病的控制效果及其對煙草生物學性狀的影響[J]. 中國煙草學報, 2012, 18 (05): 60-65.
[182]丁偉, 葉江平, 蔣衛, 霍沁建, 陳曉明, 梁永江, 張長華, 袁玲. 長期施肥對植煙土壤微生物的影響[J].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2, 18 (05): 1168-1176.
[183]王振國, 丁偉. 煙草野火病發生與防治的研究進展[J]. 中國煙草學報, 2012, 18 (02): 101-106.
[184]楊振國, 張永強, 丁偉, 羅金香, 秦培元. 東莨菪內酯與雙脫甲氧基姜黃素對朱砂葉螨毒力的溫度效應[J]. 昆蟲學報, 2012, 55 (04): 420-425.
[185]雍小菊, 張永強, 丁偉. 東莨菪內酯對朱砂葉螨的驅避和產卵抑制活性[J]. 應用昆蟲學報, 2012, 49 (02): 422-427.
[186]羅雁婕, 吳文偉, 王其剛, 丁偉. 昆明地區鮮切花產區朱砂葉螨抗藥性監測[J]. 應用昆蟲學報, 2012, 49 (02): 359-363.
[187]秦培元, 丁偉, 張永強, 楊振國. 東莨菪內酯的純度與其殺螨活性的相關性[J]. 農藥, 2012, 51 (02): 144-147.
[188]雍小菊, 張永強, 丁偉. 東莨菪內酯對朱砂葉螨實驗種群的亞致死效應[J]. 昆蟲學報, 2011, 54 (12): 1377-1383.
[189]雍小菊, 丁偉. 植物的抗螨機理[J]. 應用昆蟲學報, 2011, 48 (05): 1495-1504.
[190]羅金香, 丁偉, 張永強, 楊振國, 李陽. 姜黃素嘧啶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殺螨活性[J]. 農藥學學報, 2011, 13 (04): 415-418.
[191]楊振國, 張永強, 丁偉, 秦培元, 羅金香. 栽培型和野生型黃花蒿提取物對朱砂葉螨殺螨活性比較[J]. 生態學雜志, 2011, 30 (07): 1398-1402.
[192]雍小菊, 丁偉, 張永強, 李明霞. 雙去甲氧基姜黃素對朱砂葉螨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方式[J]. 應用生態學報, 2011, 22 (06): 1592-1598.
[193]王潔, 丁偉, 嚴少輝. 12種植物材料對黃胸散白蟻引誘作用的研究[J]. 植物醫生, 2011, 24 (02): 34-36.
[194]張永強, 丁偉, 王丁禎. 朱砂葉螨對天然殺螨活性物質東莨菪內酯的抗性評價[J]. 農藥, 2011, 50 (03): 226-228.
[195]周宇杰, 周明玉, 陳月娣, 徐鐵平, 丁偉. 植物殺螨研究概述[J]. 中國農學通報, 2011, 27 (05): 322-327.
[196]羅雁婕, 謝道燕, 柴建萍, 劉永光, 黃平, 丁偉. 幾種常用殺蟲劑對家蠶的毒力及亞致死劑量對家蠶生長發育的影響[J]. 蠶業科學, 2011, 37 (01): 142-146.
[197]王占偉, 徐小紅, 丁偉, 杜艮平. 重慶市煙草青枯病的系統控制[J]. 植物醫生, 2010, 23 (06): 26-27.
[198]孫現超, 劉懷, 青玲, 丁偉. 《植物檢疫》課程教學改革對學生專業素質拓展的探索[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8 (05): 240-242.
[199]成瑩, 丁偉, 丁向美, 謝守勇. 基于機器視覺的自走式噴藥機械的田間路徑識別研究[J]. 農業科技與裝備, 2010, (08): 29-31.
[200]樊鈺虎, 王進軍, 丁偉. 多媒體在植物保護專業課程教學中應用的利與弊[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8 (01): 200-201.
[201]田麗, 丁偉, 丁吉林, 張永強, 呂芳. 當前我國農藥企業培訓現狀分析[J]. 植物醫生, 2010, 23 (01): 47-49.
[202]呂芳, 丁偉, 田麗, 徐宏凱. 農藥營銷過程中的公共關系策略[J]. 植物醫生, 2010, 23 (01): 49-51.
[203]張永強, 丁偉, 田麗, 趙志模. 黃花蒿提取物對柑橘全爪螨的生物活性[J]. 中國農業科學, 2009, 42 (06): 2217-2222.
[204]岑小惜, 丁偉, 丁吉林. 煙草莖粗提取物對朱砂葉螨活性的初步研究[J]. 植物保護, 2009, 35 (03): 156-158.
[205]丁吉林, 丁偉, 張永強, 王志坤, 郭文明. 混合藥劑對受O3傷害煙草的保護作用及生理響應[J]. 中國煙草學報, 2009, 15 (02): 66-70.
[206]周剛, 丁偉, 趙言國, 張永強. 姜黃素烷基化衍生物的合成及對朱砂葉螨的活性評價[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31 (04): 111-114.
[207]郭文明, 丁偉, 張永強. 黃花蒿粗提物與吡螨胺混用對朱砂葉螨的聯合毒力[J]. 農藥, 2008, (11): 839-841.
[208]羅金香, 丁偉, 張永強, 吳靜, 周剛, 王嵐, 張珊. 姜黃素雙肟酯衍生物的合成與生物活性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08): 52-56.
[209]陳燕芳, 郭文明, 丁吉林, 程光輝, 丁偉. 空心蓮子草生物防除研究進展[J]. 雜草科學, 2008, (01): 9-12.
[210]丁偉, 鄧先明, 喻鋼. 農作物受低溫、霜雪、凍害的預防與救治措施[J]. 植物醫生, 2008, (02): 50-52.
[211]丁吉林, 丁偉, 岑小惜, 郭文明. 煙草粗提物對朱砂葉螨活性的初步研究[J]. 煙草科技, 2008, (03): 63-64.
[212]張永強, 丁偉, 趙志模, 吳靜, 樊鈺虎. 黃花蒿提取物對朱砂葉螨生物活性的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 2008, (03): 720-726.
[213]周剛, 丁偉. 農產品中菊酯類農藥殘留降解動態研究進展[J]. 安徽農業科學, 2008, (05): 1939-1941.
[214]樊鈺虎, 易龍, 丁偉, 張靜. 辣椒中辣椒堿提取工藝條件的研究[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01): 64-68.
[215]張永強, 丁偉, 趙志模. 姜黃素類化合物對朱砂葉螨的生物活性[J]. 昆蟲學報, 2007, (12): 1304-1308.
[216]張永強, 丁偉, 趙志模, 吳靜, 樊鈺虎. 不同生長時期黃花蒿提取物對朱砂葉螨的生物活性[J]. 生態學雜志, 2007, (12): 1969-1973.
[217]鄒懷波, 周蓉, 丁偉. 姜黃素及其衍生物的殺螨活性測定[J]. 湖北農業科學, 2007, (06): 1019-1020.
[218]丁偉. 生物農藥應用中的幾個關鍵問題[J]. 植物醫生, 2007, (06): 4-5.
[219]吳靜, 丁偉, 張永強, 郭文明. 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提取物對兩種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J]. 農藥, 2007, (10): 713-715+718.
[220]陳燕芳, 丁偉, 張永強. 蕨類雜草用滿江紅進行除草活性生測方法的研究[J]. 雜草科學, 2007, (03): 22-24.
[221]丁偉. 有害生物的系統控制[J]. 植物醫生, 2007, (05): 4-6.
[222]丁偉. 科學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J]. 植物醫生, 2007, (04): 4-6.
[223]張永強, 丁偉, 吳靜, 趙志模. 3種殺螨劑生物測定方法的比較研究[J]. 農藥科學與管理, 2007, (07): 50-53.
[224]陳燕芳, 丁偉, 丁吉林, 郭文明, 尚德斌. 天然產物除草劑研究進展[J]. 雜草科學, 2007, (02): 1-6.
[225]馮小桂, 丁偉, 張永強. 姜黃素苯腙衍生物的合成及殺螨活性評價[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03): 56-59.
[226]丁偉. 農業螨類的化學控制[J]. 植物醫生, 2007, (03): 4-5.
[227]陳燕芳, 丁偉, 張永強. 百草枯與草甘膦對蕨類植物的控制作用[J]. 農藥, 2007, (05): 355-356+358.
[228]伍小良, 丁偉, 劉榮華, 鄒小可. 新型植物生長調節劑對煙草花葉病的控制作用[J]. 中國農學通報, 2007, (04): 307-310.
[229]丁偉. 滅生性除草劑的科學使用[J]. 植物醫生, 2007, (02): 4-5.
[230]周剛, 丁偉, 張永強. 川黃柏提取物對朱砂葉螨生物活性的研究[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01): 107-110.
[231]吳靜, 丁偉, 張永強, 周宇杰. 提高青蒿素產量的生物技術研究進展[J]. 中草藥, 2007, (02): 305-308.
[232]尚德斌, 駱星丹, 李春華, 張永強, 丁偉. 黃花蒿殺螨活性物質的提取分離及活性評價[J]. 中國農學通報, 2007, (02): 360-363.
[233]丁偉. 地下害蟲系統控制的技術要點[J]. 植物醫生, 2007, (01): 4-6.
[234]嚴少輝, 丁偉, 張永強. 榕木虱生物學特性及藥劑控制技術研究[J]. 植物保護, 2006, (06): 127-128.
[235]周剛, 丁偉, 張永強. 川黃柏對朱砂葉螨生物活性的研究[J].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 2006, (06): 16-18.
[236]陳燕芳, 丁偉, 張永強. 煙草團棵期后除草劑的選擇[J]. 植物醫生, 2006, (04): 46-47.
[237]丁福章, 張澤華, 張禮生, 丁偉. 綠僵菌對椰心葉甲的控制作用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03): 454-456.
[238]朱聿振, 丁偉, 張澤華, 張禮生, 張永強. 綠僵菌防治低密度草原蝗蟲對蝗蟲多樣性的影響[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03): 457-459.
[239]周宇杰, 丁偉, 王春升. 青蒿粗提物對朱砂葉螨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02): 305-308+321.
[240]丁偉, 王進軍, 趙志模, 張永強, 陶卉英. 嗜卷書虱抗氣性和抗藥性品系選育及抗性風險分析[J]. 植物保護學報, 2006, 33(01): 81-86.
[241]鄒懷波, 丁偉, 周剛. 姜黃素二硝基苯肼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評價[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01): 58-60+65.
[242]鄒懷波, 丁偉, 張永強, 周宇杰. 姜黃提取物殺蟲殺菌活性研究進展[J]. 廣西農業科學, 2006, (01): 56-58.
[243]陳仕江,丁偉,楊幫,吳孝波. 10種中藥植物對4種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研究[J]. 西南農業學報, 2005, (03): 311-314.
[244]楊幫,丁偉,趙志模,梁志敏. 美洲商陸和姜黃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03): 297-300+304.
[245]馬蕭,祝水金,丁偉,張永強. 美洲商陸粗提物對煙草花葉病毒的控制作用[J]. 西南農業學報, 2005, (02): 168-171.
[246]陶卉英,王進軍,丁偉,趙爽. 嗜卷書虱抗性與敏感品系乙酰膽堿酯酶的比較[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02): 151-154+192.
[247]張永強, 丁偉, 趙志模, 王進軍, 廖涵杰. 姜黃對朱砂葉螨的生物活性[J]. 植物保護學報, 2004, (04): 390-394.
[248]陳燕芳,丁偉. 真假農藥鑒別[J]. 植物醫生, 2004, (05): 41-43.
[249]丁偉,趙志模,王進軍,陶卉英,張永強. 嗜卷書虱氣調抗性與熏蒸劑抗性的相互關系[J]. 中國農業科學, 2004, 37(09): 1308-1315.
[250]張永強,丁偉,趙志模,王進軍,劉麗紅. 中藥植物丁香殺蟲殺螨活性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 (04): 429-432.
[251]程偉霞,王進軍,趙志模,丁偉,王梓英. 四種殺蟲劑對兩種書虱羧酸酯酶和乙酰膽堿酯酶的抑制作用[J]. 動物學研究, 2004, (04): 321-326.
[252]何軍,王三根,丁偉. 青蒿浸提物對小麥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 (03): 281-284+288.
[253]張永強,王進軍,丁偉,趙志模. 昆蟲熱休克蛋白的研究概況[J]. 昆蟲知識, 2004, (01): 16-19.
[254]丁偉,EliHAAYA,王進軍,趙志模,陶卉英. 吡丙醚和烯蟲酯對嗜卷書虱控制作用的研究(英文)[J]. 農藥學學報, 2003, (04): 15-22.
[255]程偉霞,王進軍,趙志模,丁偉. 嗜卷書虱和嗜蟲書虱的研究進展[J]. 糧食儲藏, 2003, (06): 3-7.
[256]羅雁婕,吳文偉,丁偉,何成興,尹可鎖. 小菜蛾敏感種群生命表的組建與分析[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03, (05): 446-449.
[257]張永強,丁偉,趙志模,王進軍,陶卉英. 嗜卷書虱抗氣性和抗藥性品系呼吸代謝的比較[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05): 413-416.
[258]丁偉,張永強,陳仕江,趙志模,朱聿振. 14種中藥植物殺蟲活性的初步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14 (05): 417-420+424.
[259]丁偉,陶卉英,張永強,王進軍,趙志模. 磷化氫熏蒸處理對嗜卷書虱不同蟲態的致死作用[J]. 農藥學學報, 2003, 5(03): 24-30.
[260]丁偉,趙志模,王進軍,陳貴紅. 三種玉米蚜蟲種群的生態位分析[J]. 應用生態學報, 2003, 14(09): 1481-1484.
[261]丁偉,王進軍,趙志模,李小珍. 儲藏物害蟲嗜卷書虱對DDVP熏蒸的行為反應與致死劑量[J]. 應用生態學報, 2003, 14(09): 1588-1590.
[262]陶卉英,丁偉,王進軍,趙志模,張永強. 嗜卷書虱抗氣性與抗藥性品系間羧酸酯酶活性的比較[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04): 349-352+359.
[263]丁偉,趙志模,王進軍,董全雄,馮俊波. 儲糧環境中書虱猖獗發生的因子分析[J]. 糧食儲藏, 2003,32 (02): 12-17.
[264]丁偉,趙志模,肖崇剛. 我國農藥學科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 高等農業教育, 2003, (01): 53-56.
[265]程偉霞,王進軍,王梓英,趙志模,丁偉. 嗜卷書虱和嗜蟲書虱酯酶性質的比較研究[J]. 農藥學學報, 2002, (04): 61-66.
[266]王進軍,趙志模,鄧新平,丁偉,李隆術. 嗜卷書虱氣調抗性形成過程中能源物質的積累與利用(英文)[J]. Entomologia Sinica, 2002, (04): 39-44.
[267]丁偉,趙志模,王進軍,程偉霞,李隆術. 高CO2對嗜卷書虱的致死作用及其行為反應[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2, 24(05): 398-401.
[268]丁偉,趙志謨,黎陽燕. 絲棉木金星尺蠖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J]. 植物保護, 2002, 28(03): 29-31.
[269]丁偉,Eli SHAAYA,王進軍,趙志模,高飛. 兩種昆蟲生長調節劑對嗜蟲書虱的致死作用[J]. 動物學研究, 2002,23 (02): 173-176.
[270]丁偉,王進軍,趙志模,陳貴紅. 春玉米田蚜蟲種群的數量消長及空間動態[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2,24 (01): 13-16.
[271]丁偉,趙志模,王進軍,朱文柄. 玉米地節肢動物群落優勢功能集團的組成與演替[J]. 生態學雜志, 2002, 21(01): 38-41.
[272]丁偉,趙志模,李小珍. 植物殺蟲劑苦皮藤素對柑橘潛葉蛾控制效果的研究[J]. 植保技術與推廣, 2002,22 (01): 5-7.
[273]程偉霞,丁偉,趙志模. 氣調(CA)對儲藏物害蟲的作用機制[J]. 昆蟲知識, 2001, (05): 330-333.
[274]丁偉,王進軍,趙志模. 書虱實驗種群飼養技術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1, 23(04): 304-306+328.
[275]丁偉,李隆術,趙志模. 書虱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 糧食儲藏, 2001,30 (04): 3-6.
[276]劉英,丁偉. 我國農藥企業的營銷策略淺析[J]. 植物醫生, 2001, (02): 8-10.
[277]丁偉,趙志模,王進軍,張永毅. 高粱條螟在春玉米上的發生規律及危害特點[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1,23 (01): 13-15.
[278]譚祥國,丁偉,劉懷. 昆蟲抗藥性的演化機制及其治理[J]. 植物醫生, 2000, (06): 7-9.
[279]丁偉,程偉霞,李小珍. 農藥的發展與基因工程[J]. 植物醫生, 2000, (05): 4-6.
[280]丁偉,趙志模,賈明芳,王建新,賈建平. 區域性無公害農藥應用技術體系的建立及展望[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0, 21(05): 313-316.
[281]劉懷,趙志模,丁偉,呂良瓊,王帥,譚詳國. 長寧竹區竹裂爪螨生物學及楠竹害螨消長動態研究[J]. 四川林業科技, 2000, (03): 1-4.
[282]丁偉,劉懷,李隆術. 我國古代貯藏物害蟲防治的主要策略與方法[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0,22 (04): 335-338.
[283]丁偉,吳文君,董全雄. 植物性殺蟲劑苦皮藤乳油控制菜青蟲有效劑量的研究[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2000, (03): 226-228.
[284]丁偉,周亦紅,趙志模. 斑潛蠅抗藥性的幾種監測方法[J]. 植物檢疫, 2000, (02): 80-83.
[285]丁偉,吳文君,趙志模. 抗辛硫磷及氰戊菊酯的棉鈴蟲品系對苦皮藤素的敏感性[J]. 西南農業學報, 2000,13 (01): 75-78.
[286]丁偉. 面向21世紀的植物醫學──植物保護的再認識和植物害物治理的新策略[J]. 植物醫生, 2000, (01): 4-6.
[287]丁偉,吳文君,劉建偉. 2000. 殺蟲植物苦皮藤制劑控制菜青蟲施藥適期的研究. 昆蟲學研究進展,299-303.
[288]丁偉,趙志模,周亦紅. 獨特的昆蟲化石──琥珀昆蟲[J]. 昆蟲知識, 1999, (06): 350-352.
[289]丁偉,賈明芳,劉建偉,吳向軍. 建立我國區域農藥質量監督檢測體系的探索[J]. 植物醫生, 1999, (05): 2-4.
[290]丁偉,趙志模,王進軍. 氣調儲藏及貯糧害蟲的抗氣性[J]. 世界農業, 1999, (05): 33-35.
[291]丁偉,王進軍. 重慶市幾種玉米鉆心蟲的發生及防治[J]. 植物醫生, 1998, (06): 10-11.
[292]丁偉,趙志模,鄧新平. 巴豆對昆蟲的作用及應用前景[J]. 世界農業, 1998, (09): 31-32.
[293]丁偉,周亦紅,鄧新平. 殺蟲劑光敏化作用的研究及應用展望[J]. 植物醫生, 1998, (03): 44-45.
[294]丁偉. 可持續的植物保護與農藥的發展[J]. 植物醫生, 1998, (02): 2-4.
[295]丁偉,吳文君. 1998. 植物質殺蟲劑苦皮藤乳油與BT及SV-1混用技術研究. 農藥,37(8):26-29. 暨第三屆全國青年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文集 (pp.826-830).
會議論文:
[1]汪漢成, 向立剛, 郭華, 蔡璘 & 丁偉. (2018). 煙草青枯病感病與健康煙株不同部位細菌群落結構及多樣性分析. (eds.)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362).
[2]王振國,肖鵬,陳秋雙,李棟梁,王飛,尹朝先... & 丁偉. (2015). 水楊酸對煙草野火病的抑制效果及其對煙株的生物學效應. (eds.) 中國煙草學會2015年度優秀論文匯編 (pp.1503-1507).
[3]羅雁婕, 楊振國, 王丹, 謝道燕 & 丁偉. (2014). 朱砂葉螨抗性與敏感品系相對適合度比較. (eds.) 2014年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pp.461).
[4]于艷梅, 丁偉, 羅金香 & 張永強. (2014). 植物源化合物對青枯雷爾氏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eds.) 2014年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 (pp.524).
[5]羅雁婕,楊振國,謝道燕,丁偉,達愛斯,倪婧... & 江秀均. (2014). 朱砂葉螨谷胱甘肽S-轉移酶基因克隆及其對炔螨特抗性機制. (eds.) 中國蠶學會第八屆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pp.190).
[6]劉憲臣, 丁偉, 崔偉偉, 鄭世燕 & 程小龍. (2013). 不同秸稈覆蓋模式對煙草青枯病發生的抑制效應研究. (eds.) “創新驅動與現代植保”——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56-61).
[7]李夢, 丁偉, 張永強 & 羅金香. (2013). 香豆素對朱砂葉螨的生物活性評價. (eds.) “創新驅動與現代植保”——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188-193).
[8]程小龍, 丁偉, 劉憲臣, 崔偉偉 & 鄭世燕. (2013). 水楊酸與殺菌劑聯合作用控制煙草青枯病的研究. (eds.) “創新驅動與現代植保”——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229-234).
[9]崔偉偉, 張永強, 丁偉, 劉憲臣, 程小龍 & 張學杰. (2013). 東莨菪內酯對煙草葉部病害的防控作用研究. (eds.) “創新驅動與現代植保”——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235-240).
[10]李陽, 羅金香 & 丁偉. (2012). 不同分散劑對雙去甲氧基姜黃素懸浮劑加工及貯藏物理穩定性的影響.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412-416).
[11]鄭世燕, 丁偉, 陳弟軍, 杜根平, 徐小洪 & 謝華東. (2012). 不同覆蓋方式下煙草農藝性狀及青枯病發生情況的比較.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105-110).
[12]李石力, 李夢, 張永強, 羅金香 & 丁偉. (2012). 小地老虎對幾種植物揮發性物質的EAG反應.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180-186).
[13]石生探, 丁偉 & 羅金香. (2012). 重慶市煙田土壤雜草種子庫調查研究.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259-263).
[14]丁麗娟, 丁偉 & 張永強. (2012). 商陸農用生物活性物質的研究與應用進展.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307-316).
[15]楊振國, 丁偉, 羅金香 & 張永強. (2012). 東莨菪內酯與雙脫甲氧基姜黃素對柑橘全爪螨和酢漿草如葉螨的觸殺活性研究.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355-358).
[16]張永強, 丁偉 & 羅金香. (2012). 黃花蒿提取物對酢漿草如葉螨的生物活性.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370-374).
[17]江高飛, 冉春 & 丁偉. (2012). 柑橘全爪螨P450基因表達譜分析. (eds.)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591).
[18]王振國,丁偉,謝會川,陳濤,許安定,肖鵬... & 李棟梁. (2011). 山地煙區植保專業服務運行模式的初步探索. (eds.) 植?萍紕撔屡c病蟲防控專業化——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601-607).
[19]劉森, 丁偉, 程小龍, 徐小洪, 謝華東, 王占偉 & 王紹吉. (2011). 胺鮮酯對煙草花葉病的控制作用及農藝性狀的影響. (eds.) 植?萍紕撔屡c病蟲防控專業化——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521-525).
[20]羅雁婕,吳文偉,劉永光,黃平,丁偉,柴建萍... & 江秀均. (2011). 桑園植食性害螨研究進展. (eds.) 云南省昆蟲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262-266).
[21]杜根平,丁偉,王育聰,淳明超,徐小洪,謝華東... & 龔明勝. (2010). 在土壤中施入植物材料對煙草青枯病的控制作用. (eds.) 公共植保與綠色防控 (pp.202-206).
[22]魏杰 & 丁偉. (2010). 花椒果實及其精油對朱砂葉螨的生物活性. (eds.) 公共植保與綠色防控 (pp.473-478).
[23]張永強, 丁偉 & 王丁禎. (2010). 朱砂葉螨對天然殺螨活性物質東莨菪內酯的抗性評價. (eds.) 公共植保與綠色防控 (pp.854).
[24]趙言國, 丁偉 & 羅金香. (2010). 姜黃素及其衍生物的殺螨活性研究進展. (eds.) 公共植保與綠色防控 (pp.634-639).
[25]徐宏凱, 丁偉, 沈凝 & 胡雪峰. (2009). 農用噴霧器使用現狀、問題及對策. (eds.) 糧食安全與植?萍紕撔 (pp.855-859).
[26]田麗, 丁偉, 丁吉林 & 唐曉東. (2009). 綠肥翻壓對土壤pH值及煙草病蟲害發生的影響. (eds.) 糧食安全與植?萍紕撔 (pp.903-906).
[27]舍丹, 田麗, 丁偉, 徐小紅 & 張永強. (2009). 煙草植保信息體系的內涵、框架及其可視化的意義. (eds.) 糧食安全與植保科技創新 (pp.911-914).
[28]吳文偉,羅雁婕,郭志祥,尹可鎖,何成興,浦恩堂... & 柴建萍. (2009). 云南省桑樹害蟲及天敵種類的初步調查. (eds.) 云南省昆蟲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 (pp.223-225).
[29]郭文明, 丁偉 & 張永強. (2008). 5%黃花蒿粗提物微乳劑的研究. (eds.) 植物保護科技創新與發展——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845-848).
[30]丁偉, 郭文明 & 張永強. (2007). 重慶市農藥的研發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 (eds.) 慶祝重慶市植物保護學會成立10周年暨植?萍颊搲撐募 (pp.53-57).
[31]郭文明, 丁偉 & 張永強. (2007). 多殺菌素研究進展. (eds.) 慶祝重慶市植物保護學會成立10周年暨植?萍颊搲撐募 (pp.175-179).
[32]丁吉林, 丁偉 & 張永強. (2007). 煙草氣候斑點病的影響因素及綜合防治措施. (eds.) 慶祝重慶市植物保護學會成立10周年暨植?萍颊搲撐募 (pp.216-220).
[33]丁偉, 張永強 & 趙志模. (2007). 我國農業害螨的系統控制. (eds.) 植物保護與現代農業——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pp.354-361).
[34]伍小良, 丁偉, 劉榮華 & 鄒小可. (2006). 基因活化劑對煙草花葉病控制作用的研究. (eds.) 科技創新與綠色植保——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集 (pp.193-199).
[35]馮小桂 & 丁偉. (2006). 姜黃提取物的農用生物活性研究進展. (eds.) 科技創新與綠色植保——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集 (pp.459-463).
[36]程光輝 & 丁偉. (2006). 新型天然產物植物生長調節劑研究進展. (eds.) 科技創新與綠色植保——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集 (pp.473-478).
[37]汪瑩, 丁偉, 趙娜 & 石高產. (2006). 兩種生物藥劑對煙草青枯病的控制技術研究. (eds.) 科技創新與綠色植保——中國植物保護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集 (pp.579-584).
[38]周宇杰, 丁偉 & 王春升. (2005). 青蒿粗提物對朱砂葉螨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eds.) 農業生物災害預防與控制研究 (pp.759-763).
[39]周淑云, 謝明, 萬方浩, 丁偉 & 應飛. (2005). 國內毒死蜱農藥生物降解研究新進展. (eds.) 農業生物災害預防與控制研究 (pp.768-771).
[40]鄒懷波, 丁偉 & 周剛. (2005). 姜黃素縮二(2,4-二硝基苯肼)的合成及殺螨活性. (eds.) 農業生物災害預防與控制研究 (pp.804-807).
[41]丁偉, 王勝 & 張永強. (2003). 農藥產品的綠色營銷策略. (eds.) 第十九屆全國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械交易會論文集 (pp.189-192).
[42]丁偉, 王進軍, 趙志模 & 李隆術. (2002). 嗜卷書虱抗性進化的規律及其治理. (eds.) 中國糧油學會第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選集(綜合卷) (pp.147-150).
[43]丁偉, 鄧新平 & 周亦紅. (1998). 農藥的發展及其在可持續農業中的作用. (eds.) “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暨第三屆全國青年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文集 (pp.162-165).
[44]鄧新平, 丁偉 & 周亦紅. (1998). 25%甲樂菊酯的聯合毒力及藥效研究. (eds.) “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暨第三屆全國青年植物保護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文集 (pp.826-830).
所獲榮譽:
1、重慶市社會實踐先進個人(2002);
2、西南農業大學優秀博士研究生(2002);
3、西南農業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02);
4、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2003);
5、第九屆挑戰杯重慶賽區優秀指導教師(2005);
6、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優秀論文獎(2005);
7、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優秀學會干部(2003、2006);
8、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工作者(2007);
9、重慶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稱號(2007);
10、第十屆挑戰杯重慶賽區優秀指導教師(2008年);
11、重慶市科協系統先進個人(2010);
12、重慶市科協優秀論文證書(1999、2001、2004、2005);
13、縣校合作十周年(2003-2013)先進個人(2013年);
14、西南大學優秀教師(2012年);
15、本科教學優秀管理者(2010年、2012年);
16、博士研究生優秀指導教師(2011年)。
科研獎勵:
(1)“玉米地昆蟲群落及優勢種成災規律的研究”獲2000-2004年度北碚區科技成果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2)“植物源殺蟲劑研究”項目獲2005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3)“殺蟲活性物質苦皮藤的發現與應用研究”獲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主要參加人;
(4)“重慶市優質煙草有害生物控制規范化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 2007年度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第一完成人;
(5)“植物性螨類控制劑的開發研究與應用”獲2009年度農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6)“植物的殺螨活性及螨類控制劑的研究”獲2009年度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7)“土壤修復對作物根莖病害防控作用的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度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8)“煙草葉部病害預警與調控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2014年度中國煙草總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9)“煙草葉部病害系統控制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獲2014年度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丁偉:精神構筑植物健康的“萬里長城”
1985年的秋,當丁偉以植保系第一名的高分被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錄取時,很多人對他的志愿選擇表示不理解,但丁偉卻堅持自己的內心所向。出身于農家的他,深知農民之疾苦,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為他們盡點心力,為綠色植物的健康盡一份責任。于是,在西北農學院書法家趙重陽先生的幫助下,作為大一新生的他就在自己的床頭寫下了兩個大大的黑字:“精神”,從此,這兩個字便成了他的座右銘。伴隨他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伴隨他走過千山萬水,走過田間地頭;伴隨他從一個成功走向更大成功;伴隨他唱就一曲又一曲精神之歌。
創新之歌:
源于自然,取自天然——“植物醫生”的自然法則
綠色天然農藥?對很多普通人來說,這一新鮮詞匯多少夾雜著讓人難以置信的成分。
自20世紀30年代末,一種神奇的化學合成產物DDT被諾貝爾獎獲得者繆勒博士發現殺蟲活性以來,有機合成化合物作為殺蟲藥劑被迅速推廣至全球并為人們所共識。
但您知道嗎?農藥其實源于中國。3000年前,我國人民就開始利用天然農藥與蝗蟲、螟蟲作斗爭,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敘述了1890余種藥品,很多是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農藥。但因為天然農藥較之于化學農藥見效慢、作用不凸顯等被人所舍棄。
隨著化學農藥濫用所帶來的危害越來越為人所知曉,綠色天然農藥又重回人們的視野。能不能利用我國在天然農藥方面的積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天然農藥開發與應用之路——這,就是近年來西南大學教授、植保專家丁偉博士和他的學生們的研究方向。
黃花蒿又叫黃蒿,是菊科蒿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國傳統中草藥,黃花蒿提取物具有殺蟲、抑菌、化感作用等多種生物活性。我國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黃花蒿中的青蒿素具有控制瘧原蟲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由此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巧合的是,丁偉的研究也與黃花蒿密切相關。從西北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后,丁偉就把植物與害蟲、害螨、病原菌的關系研究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并把植物活性物質的農用開發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長期從事植物源農藥的研究過程中,丁偉帶領自己的研究團隊從40余種植物中篩選出了黃花蒿、姜黃、煙草等植物進行深入研究,最后發現黃花蒿提取物中的東莨菪內酯、濱蒿內酯等具有很好的殺螨活性。經過活性追蹤、提取分離、毒力評價、劑型加工等環節,丁偉教授的研究團隊研制出了6個植物性的螨類控制劑,獲得了“從黃花蒿殘渣中提取東莨菪內酯”等國家發明專利4項,取得了全國首個植物源殺螨物質的農藥通用名稱“甲氧香螨酯”,編寫出了國內第一本《螨類控制劑》專著,在《中國農業科學》《昆蟲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植物性蟎類控制劑的開發研究與應用”成果于2009年獲得了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
2015年,由丁偉主持的“香豆素母環C-6和C-7位點殺螨活性的機制及其官能團的構效關系研究”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金支持。在這一項目中,丁偉和他的研究小組將從香豆素類化合物特殊的結構出發,揭示C-6和C-7位點殺螨活性的機制,借助于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以靶標特性作為導向,進一步篩選出靶標明確、活性突出、效果顯著的植物性殺螨活性化合物,這對于創制新的具有自主產權的殺螨劑,意義重大而且前景廣闊。
“源于天然,取自天然”這是丁偉和他的團隊研究藥品的創新理念。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研究不止局限在藥物研究本身,也不是僅僅局限在實驗室內,而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研發與應用的有機融合,來完成對植物的全面綠色保護:
“通過這么多年深入實踐,我們最終形成一個植保理念,即作為‘植物醫生’進行植物保護時,一定要以植物為核心,而不是以病蟲害為核心。過去我們防治、打藥都是以消滅病蟲害為目標;而我們現在的做法則是以保障植物的健康,增加植物抵抗力,構建全面的植保體系為目標。”源于植物,取自植物,用植物來保護植物,凝練出一條創新的綠色植物保護理念,這是丁偉和他的團隊近幾年在理論創新上的重大突破。
圍繞這一創新理念,丁偉和他的團隊提出了多個作物病蟲害的可持續解決方案,特別是形成了解決農作物病害的“四個平衡”理論,通過調控土壤酸堿平衡、微生態平衡、營養平衡、作物抵抗力和病原菌致病性平衡來控制流行性病害和土傳病害,在辣椒、煙草、馬鈴薯等作物上綜合應用100多萬畝次,取得了顯著成效,成果分別獲得了2013年度和2015年度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
“這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因為相對于化學農藥短、平、快的特點,構建綠色天然的植保體系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效果沒那么快,但后者是一個具有長遠利益的方案,很多農民因為看不到那么長遠,所以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但我相信只要深入溝通,躬身示范,農民只要看得到、聽得到、體會到,他們一定能接受起來。”
鞠躬耕耘近三十余載,丁偉對自己與農民兄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充滿信心。雖然他的身份是一名大學校園里的教授,但在熟知他的農民看來,這位教授是退卻了高高在上的光環,真正能走入田間與他們融合,傾聽他們的需求,救他們的作物于苦海的“家人”“朋友”“醫生”——
奮斗之歌:
從象牙塔到田間地頭——農民教授的“吃苦經”
他沒有光鮮的外表,黝黑的皮膚,泥巴裹著褲腿,笑容里夾雜著汗水;
他穿著樸實,只有遮住大半邊臉的眼鏡些許透露著他不一樣的身份;
他沒有很多高水平的論文,卻是基層老百姓眼里最值得尊敬的教授。
農民當他是親友,是作物醫生,救他們于水火;
學生奉他為榜樣,為精神支柱,再苦再累都愿意追隨……
丁偉在眾人眼中,就是這樣一個平常而又不平凡的人;而丁偉口中的自己,只是一個肯吃苦的人——
1966年,丁偉出生于河南鄧州大丁村。別看大丁是個小村莊,但它卻是從近代以來就聲名遠播的“博士村”。先后走出中國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個博士丁肇青;中國杰出的語言學家、《現代漢語詞典》編纂者丁聲樹;夫妻博士丁聲蔚、宋燁等名人。“文風鼎盛,好學成才”耳濡目染下,丁偉從小就立志攀爬象牙塔,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后,他和他的妹妹雙雙完成心愿,成為大丁村有名的兄妹博士。
與大丁村其他博士不同,丁偉選擇的是一條注定要吃苦的農業追尋之路。只因他出身農家,從小在田野滾打,熱愛綠色,熱愛農民。也因為是出身于農家,吃苦耐勞、積極向上的性格與生俱來,大學四年,丁偉不僅學業優秀,而且積極投入到實踐的歷練中去。除了先后擔任學校大學生科技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學校大學生通訊社社長,“晨光”雜志主編,“植保參考”報主編等實踐職務之外,大學期間,他的足跡就已經遍及三秦大地很多鄉村,雖然辛苦,磨練人的意志,但他早已經做好了吃苦的心理準備。
難忘1989年的第一份工作,在那個只有他一個人的冷清的鄧州市構林鎮農技站,當孤獨的丁偉立身于一個布滿蜘蛛絲,連床席子都沒有的空屋子的時候,他告訴自己,沒有什么可以沮喪的,這,就是他工作的地方;這,就是他夢想起飛的地方。帶著夢想,苦中作樂,上班的第二天,丁偉就緊鑼密鼓地投入到早已計劃好的工作安排中去,僅用了28天,他就把全鎮30個村莊走了個遍;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他就在全鎮全面推廣起小麥化學除草新技術,建立起該鎮第一個太陽能溫床育苗池,引進了紅薯新品種,引進了楊樹新品種……在農技站半年的時間里,丁偉完成了前人從沒有完成過的工作量,同時也收獲了當地農民對他這個大學生的刮目相看。
難忘1990年的第一次主筆編寫著作,為完成“鄧州市種植業發展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這份歷史性文件,丁偉走遍了鄧州所有涉農的機構,走訪了所有與農業規劃有關的鄧州技術人員,一個人在城南的一個小樓房里整整待了一年。
難忘1991~1994年在鄧州市植保公司工作的這段時間,作為公司的第一個本科大學生,丁偉以極其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試驗示范、技術推廣、咨詢服務等各項工作中去,他們創立了全國最大的病蟲害機械化防治專業隊,建設了全國第一批病蟲害區域測報站,研究成果獲得了6項省地級科技獎勵,他們舉辦了多場國家級病蟲害防治現場會,參加了多次全國植保學術交流會,由此鄧州植保聞名全國,獲得全國植保改革先進單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在基層工作的5年時間雖然很辛苦,但丁偉把這段“苦”視為他人生當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事過多年仍受益匪淺。正是這5年的實踐和鍛煉,讓丁偉深刻感觸到自己知識面的匱乏,1994年,他考取西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正式從基層回歸學術;也正是這5年的實踐和鍛煉,讓丁偉篤定要走一條學術與實踐相結合的路子。“現在農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歸學,用歸用,科學家做科學家的,農民用農民的,研究和實踐沒法統一起來。我希望我的科研能夠真正轉化成實用的產品和技術,最終惠及老百姓。”
抱著這樣的信念,不論是研究生期間的專業選擇還是成為大學教授后的教學和科研,甚至是當上副院長后大刀闊斧的專業改革,丁偉都力求讓所學所研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研究生期間,丁偉頂住壓力選擇了當時不被重視的植物農藥應用研究,后來事實證明這一選擇的正確性,他的畢業論文最終獲得學校優秀論文并作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殺蟲活性物質苦皮藤的發現與應用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南農業大學任教期間,他致力于農民迫切需要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實用性成果;而在2001年成為西南農業大學植保學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之后,他在全國率先推進植保專業改革,并申請獲準了全國第一批植物保護特色專業建設,推進了以素質教學為主導的人才培養體系,先后建立了14個教學實習基地……但無論在“三尺講臺”上如何施展乾坤,丁偉始終都不會離開老百姓,始終都不會離開田間地頭。
2011年,丁偉做出了一個讓眾人驚訝的決定:辭去干了10多年的學院副院長的職務,回歸教學科研一線,又過起了躬親農耕、亦教亦農的日子。對這一舉動他的解釋是:“干了這么多年我心底總有一份遺憾,感覺所作所為離老百姓越來越遠,這背離了我的初衷。我只有回歸田間地頭,心里才會舒服,我才是我”。
丁偉口中的這個“我”,就是當地老百姓所熟知的“農民教授”的形象。從十幾年前進入高校任職的以來,丁偉的這個形象就逐漸深入人心。只因他十幾年如一日地往來奔波,與農民無異地扎根農耕,同時又盡心盡力地幫助農民培養作物,抗災抗蟲,解決問題。
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樣:從教十多年間,丁偉一方面在實驗室帶領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另一方面又先后在四川、重慶、湖北、貴州等地的大山深處建立了12個科研和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基地,經常奔走在崇山峻嶺之中,創造了在山區一天開車15個小時,開3場培訓會,調研4個縣,行程847公里的記錄,在當地被傳為佳話,成為一個科研工作者的精神符號;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故事:2009年冬,位于武陵山區的黔江大雪封山,丁偉教授仍然堅持在山中走村串戶給農民傳授農業知識。因為大雪壓身,當他敲開一戶農家的院門時,開門的是一位已經70多歲的老人,竟激動地拉著丁偉的手說:“感謝您老人家,這么大的雪還來看望我們”。在場的人都笑了,自此,“老教授”的稱號便和丁偉教授連在了一起。而這,只是丁偉多年不辭勞苦,風雨不改堅持深入鄉間普及農業科技知識的一個片段采擷。
“很多人都問我,走這樣一條研究與應用結合的路子苦不苦?我說苦,但既然選擇走上這條道路,我就要盡心盡力做好它。植物保護本身就是個應用學科,離開了生產一線,研究始終就是空中樓閣。”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就是在這一精神的激勵下,丁偉在完成了對自己內心“修行”的同時,收獲了不少成果,發表了很多研究論文,也獲得了不少的獎勵,但他似乎并不在意于此:“現在一年想發幾篇SCI論文并不難,但難的是研究成果能夠得到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認可,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醫生要重視臨床,植物醫生更應該重視田間效果。我總跟我的學生講,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樣才理直氣壯。”丁偉心里非常清楚,在農業領域,老百姓才是最終評審員!
堅守之歌:
萬水千山總關情——綠植保護的“守望者”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艾青的一首《我愛這土地》深切表達了他對祖國大地的一番深情;于丁偉而言,他也愿意以這番深情對他所熱愛的植保事業。為著這份熱愛,再苦再累,他也愿意堅守。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目前正是馬鈴薯晚疫病爆發的關鍵時期,煙草也正處在緩苗和定植期,受今年雨水和陰雨天氣的影響,一定會存在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督促我要盡快下去……自己開車,說走就走;
6月12日 星期二
早上7點40出發,從奉節興隆到太和金子,在當地技術員劉點長的陪同下,到我們的試驗基地去做黃板誘蚜的試驗示范。在金子這個片區,已經有零星的馬鈴薯Y病毒發生……一定要讓煙農認識到這項技術可以帶來的好處,并能夠自覺接受……
6月14日 星期四
早上7點從巫溪出發,經奉節、穿過巫山縣城,度過長江,經官渡翻山越嶺,于下午2點30分到達巫山與湖北巴東交界的篤坪,我們在這里的試驗基地里已經有野火病發生,讓農民和技術員識別癥狀,采用藥劑和營養結合進行防治。下午4點半從篤坪出發,過湖北的渣樹坪,走過一段布滿大坑大洼的鄉村公路,一路泥水,一路顛簸,真心疼自己的愛車……晚上8點半,從恩施西下高速,在高速路口隨便吃些東西,又出發經咸豐到黔江,已經是半夜的12點鐘……山高路長,自己一路開車下來,還真有些疲憊,但總算可以如期參加明天在黔江基地舉行的現場會了……
這是摘自丁偉教授武陵山區調研日記的片段,字里行間透露出他工作的辛苦以及他對工作的細致和熱愛。有愛就不覺累,憑著這份濃烈的愛,丁偉走過千山萬水而無怨無悔;走過艱險泥濘而不懼不畏;走過四季輪回而不倦不怠。只是,有時候他面臨的不只是長途跋涉、風吹日曬的苦和累,還有百姓的不理解,丁偉都一一承受,并以他的耐心和細心巧妙應對,而這種辛苦努力,他已經堅持了多年。
2011年,《中國煙草》雜志以“教授種煙記”為題進行了一篇專題報道。文章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初訪巴渝,正是煙葉清香時。偶聞西農一教授,自承包一方煙田,率眾弟子躬耕,不辭繁勞,碩果累累,眾人皆稱奇……
這個“眾人皆稱奇”的教授,就是丁偉。而他所承包的這“一方煙田”則地處有傳“一種煙就死”之言的黔江區新華鄉。之所以在這兒承包煙田,丁偉有一番“良苦用心”:
從2004年起,丁偉受黔江煙草分公司的邀請,在當地建立試驗示范研究基地,解決因為根莖病害而導致的大面積死煙問題。黔江區新華、水田等地因為以青枯病為主的根莖病害的連年發作,造成了嚴重損失,農民已經有了棄田不種的想法。經過連番攻關,他的團隊好不容易研發集成出一套系統的防控技術,小區實驗效果很好,但卻又面臨推廣的難題。為了保證推廣進度,他甚至做出了“煙農使用新技術,如有損失,丁教授來賠償”的承諾,但因為煙農有抵觸,推廣的效果仍舊不理想。有些煙農甚至干脆不去執行,煙葉枯死了就直接上門找丁偉賠償。為此丁偉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每死一株煙,就要賠償一塊錢,一年就投進十多萬元。
到這一步的丁偉并沒有想過要放棄,最后,他干脆做出了一個讓眾人驚訝的決定,就在這塊“一種煙就死”的田里,自己承包近200畝地,自負盈虧,親自證明給煙農看!
于是,黔江新華鄉間,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幅場景:早上6點鐘吃過早飯之后,一名穿著樸素的教授率著眾學生坐著三輪車趕赴煙田,開始一天的忙碌,觀察、記錄、訪問、討論,從育苗移栽到摘葉烘烤,每一個環節,每一步都細致周到。因為還要承擔常規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丁偉每周都要在煙田和學校之間往返數次,一次就有10多個小時的車程。但每次來時,他都會和學生們同進同出,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一次一次,終于換來了這片煙田病害的明顯減少,產量的顯著增加……
對丁偉來說,植保事業雖然艱苦,但他會一直堅守下去。令他感到高興和欣慰的是,他們這支團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跟隨他一起,在試驗室,潛心鉆研,創制新的天然產物農藥;在田間地頭,試驗示范,躬身勞作,推廣應用先進的綠色防控技術,而丁偉也愿意將自己多年所學、所想、所感全都傳授給這些“可愛”的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個精神——“特別能創新,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堅持”,他們囊括了丁偉畢生的精華。他希望在未來,他的學生能將這種特別精神和這份綠色希望堅守下去,延續下去……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6年第1期
丁偉:守護植物健康
2017-12-01 11:38:00 來源:今日中國
對植物健康的深情關注乃至著迷,對一般人來說似乎不可思議,但對于植物健康守護人丁偉來說,這可是他一生最莊嚴的事業。丁偉,1966年出生于河南省鄧州大丁村,那里是遠近聞名的“博士村”。大學、研究生、博士乃至到美國做訪問學者,幾十年來,丁偉始終都離不開保護植物這個領域,并由此演繹了一曲艱苦奮斗、勵志前行的人生之歌。創新發展了維護植物健康的新理念、研究開發了系列植保新技術,破解了植物健康維護的一道道難題,成就了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不平凡的事業。
回歸自然,讓植物健康起來
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食品安全”再度成為熱詞。多位代表委員表示,食品安全要從源頭抓起,以產業轉型和技術創新來解決問題。
眾所周知,農作物在栽培過程中會受到病蟲害的侵擾。以往,控制病蟲害的手段和方法主要依賴化學藥劑,這帶來了嚴重的農藥殘留、環境污染和舌尖上的安全問題。2015年,農業部印發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的通知,希望通過“減肥減藥”來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
丁偉的工作與食品安全和農藥使用密切相關,他從事植物保護30年,一直都在探索這幾個關鍵問題:一是闡明植物和昆蟲、螨類及病原菌的關系,找到植物自身抗御病蟲害的機制;二是通過研發將植物抗病蟲的機制轉化為相應的產品;三是以植物為中心,利用植物的微生態機制來調控病蟲害。當初他是從植物源農藥研發開始的,但隨著對這一問題認識的持續深入,他最終“走得更遠”。
2002年,丁偉在重慶市農業技術人員培訓會上,全面系統地提出了以植物為核心的植保新理念。丁偉介紹說,長久以來植保工作都把消滅病蟲害作為主要目標,運用的手段就是化學藥劑,以植物為核心的植保新理念則將主要目標調整到“提升植物自身的抵抗力”上,著力于維護植物生長過程中健康的微生態環境。這無疑是一條可持續的安全植保之路。在此理念的指導下,丁偉構建了保健-預警-系統控制病蟲害的植保新體系。
丁偉表示,植物健康維護靠人類的技術進步,也靠植物自身的潛力,兩者缺一不可。植物的問題最好還是通過植物自身的潛力挖掘來解決,自然的問題最好回歸到自然本身。
科研+產業,堅持兩條腿走路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整合,一直是丁偉非常關注的課題。這些年他帶領團隊持續探索著二者協調發展的路子。一方面他們堅持以基礎研究為支撐,另一方面積極圍繞產業發展推進科學技術的集成應用,堅持兩條腿走路,兩條腿都要硬。
長期從事植物源農藥研究的丁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帶領團隊先后研制出6個植物性的蟲螨控制劑,并系統研究了這些天然產物的控蟲機制,獲得了4項國家發明專利,編寫出了國內第一本《螨類控制劑》專著,發表論文100多篇。為了維護植物生長的健康環境,他提出了利用微生態平衡技術來保障植物健康的理論體系。這些創新成果,令丁偉團隊獲得了3項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
2016年8月,丁偉(左一)在美國北卡考察煙草植物保護情況
做研究和教學,丁偉堅持走出象牙塔,把根扎進泥土。“現在農業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歸學,用歸用’,科學家做科學家的,農民用農民的,研究和實踐沒法統一起來。我希望我的科研能夠真正轉化成實用的產品和技術,最終惠及老百姓。”2011年,他做了一個讓眾人驚訝的決定:辭去擔任了10多年的學院副院長職務,回歸教學科研一線。丁偉表示,植物保護本身就是個應用學科,離開了生產一線,研究始終就是空中樓閣。
不過丁偉坦言,相對于化學農藥短、平、快的特點,構建綠色天然的植保體系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農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在實踐中,他們發現最好的辦法就是“躬身示范”。于是這些年來,他們先后在四川、重慶、湖北、貴州等地的大山深處建立了12個科研和技術集成應用示范基地,每個示范區的規模都在百畝以上,從觀念更新到農藝措施的改變,再到技術的集成應用,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通過建設示范基地,我們幫助當地農民找到了持續、安全、經濟有效地控制病蟲害、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的新方法,讓他們實實在在地掌握了解決生產問題的技術和方法。隨著增產效果的顯現,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選擇了回來搞種植。”丁偉欣慰地說道。
他們團隊通過建示范基地,自身也變得更能瞄準生產實際需求,增強了選題的針對性;技術成果能夠用以解決生產的實際問題,也使團隊變得更有信心,深化了對理論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認可,讓自己有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
“我們的研究生基本上都得有一個學年的時間在基地度過。這是我們實驗室區別于其他團隊的一個重要特征。”丁偉說。
科研工作者的責任
丁偉出身農家,當初他高分被西北農業大學錄取時,很多人對他的選擇并不理解,但他堅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大學期間,他的足跡就已經遍及三秦大地的很多鄉村。1989年從西北農業大學畢業后,他來到鄧州市構林鎮農技站工作。1991到1994年,又在鄧州市植保公司工作了4年。
從1989年畢業到1994年考取西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丁偉扎扎實實地在基層工作了5年時間,這5年雖然辛苦,但也讓他堅定了一個信念:走一條學術與實踐相結合的路子。1997年到西南農業大學開始教學科研工作,從教多年,他一方面在實驗室帶領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另一方面經常奔走在崇山峻嶺之中,曾創造了在山區一天開車15個小時,開3場培訓會,調研4個縣,行程847公里的記錄,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老一輩的農業科學家基本上都是從田間地頭走出來的。”丁偉說。他也以此要求自己的學生,要求他們不能只盯著SCI論文,必須具備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就像醫生要重視臨床,植物醫生也應該重視田間效果。“雖然我們也發了不少SCI論文,但我總跟我的學生講,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樣才理直氣壯。”在他心里,老百姓才是農業領域的最終評審員!
丁偉為自己實驗室制定的目標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研發領先性產業技術。他要求研究團隊具備“三個特別”的精神,即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堅持,特別能創新。他還常對自己的學生說,每個科研工作者都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搞科研,不能只盯著高精尖,還要關注與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基本需求,如農業科技、環?萍、生物科技等等。
隨著成就越來越多,丁偉的社會頭銜也越來越多。他是農藥研究所所長、重慶市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重慶市學科學術帶頭人、重慶市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全國植物源農藥產業技術聯盟副理事長、生物農藥與生物防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不過,他更喜歡的身份是老百姓的“朋友”。
長年以來,丁偉幾乎每天都能接到老百姓打來的技術咨詢電話,幫著農民朋友解決生存問題,獲得他們的認可,這一點令他倍感欣慰。而最令他樂此不疲的是自己和團隊在為中國綠色植物的健康、青山綠水的呵護以及農民的增產增收和脫貧致富做著自己實實在在的努力!
搞科研,不能只盯著高精尖,還要關注與老百姓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基本需求。
其它報道:
1、在探尋綠色自然植保理念的道路上——記西南大學植保專家丁偉教授 劉巖松;張瓊;舒鵬 海峽科技與產業 2016-10-15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