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隆勛,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33年生于浙江寧波。 現任職于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55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氣象系,隨后工作于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61年在中國科學院獲碩士學位。
1983至1985年期間分別工作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和夏威夷大學。
1986年到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工作至今。
1983-1995年任中美政府間合作季風研究項目中方首席科學家。
1991-1999年中日政府間亞洲季風機制合作研究項目聯絡員兼中方技術組組長。
學術兼職:
1、自然科學基金會大氣組評審委員。
2、國家科技進步獎氣象組評審委員。
3、中國氣象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和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
4、中國氣象學會熱帶氣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和氣候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5、海洋學報和應用氣象學報編委。
6、國家科委八五氣候攻關、973項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試驗"和國家自然科學重大基金"長江三角洲低層大氣化學和物理過程"專家委員會委員和課題組長。
7、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8、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兼職教授。
9、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兼職教授。
10、中國氣象學會天氣和極地專業委員會委員。
11、"Advances of Atmospheric Sciences"、熱帶氣象學報和氣象科技編委。
研究方向:
1970年前主要從事東亞大氣環流的研究。在國際首次較完整的提出并證實東亞冬夏大氣環流結構理論和東亞大氣環流季變化的突變性,并提出"東亞季風和印度季風的差異。以上成果在1987年以"東亞大氣環流"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1970年以后從事東亞季風研究。先后組織中美和中日政府間季風合作研究,任中美季風合作中方首席科學家,中日季風合作中方聯絡員和技術組組長。在中國氣象局。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對季風作了系統研究,取得很多重要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顯著影響。"東亞季風研究"1995獲匡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井寫成了2本專著在國內外出版,受到肯定和歡迎。
學術成就:
他曾于1987年因"東亞大氣環流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四名)、1995年因"東亞季風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名)。此外還因季風和氣候研究獲國家氣象局和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一次,三等獎一次。在長期的科學研究中他培養了許多博士和碩士,他們已經在國內外大氣科學和管理領域為國家做出了貢獻。他已發表過百余篇學術論文,專著2部,編輯論文集6 部。
陳隆勛先生先后致力于大氣環流、東亞季風、數值模式、青藏高原氣象學、氣候診斷及數值試驗等研究。在東亞大氣環流研究中,在冬夏大氣環流結構,環流自冬向夏"季節突變"和大氣熱源分布等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198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上世紀八十年代直到九十年代,與美國和日本科學家合作長期領導我國東亞季風研究。他和合作者提出"東亞季風環流系統"存在的新概念并確定其成員,澄清了長期以來影響我國季風和天氣由印度夏季風延伸及控制的誤解。此外,他與合作者還提出應該區分副熱帶和熱帶季風的爆發所造成的不同雨季的開始,亞洲夏季最強大氣熱源位于孟加拉灣和南海、副熱低頻振蕩主要來自西太平洋向西傳播到印度季風系統等一系列新概念。這些成果刷新了原有的概念并得到國際承認,成為1998年國際南海季風科學實驗的科學基礎,他組織國內外季風科學家撰寫了該科學試驗的科學報告,這些結果也在試驗中再一次得到證實。
陳隆勛先生長期從事青藏高原氣象學研究,為1998年第二次科學試驗計劃設計的主要專家之一,并為專家委員會成員。他與合作者一起提出計算大氣熱源的新方法,并計算了1961-1995年逐月和1979和1998年逐日的青藏高原大氣熱源,提出冬季青藏高原冷源強(弱)可以激發繞高原低空異常反氣旋(氣旋),從而激發異常赤道西風(東風),引起El Niño(La Niña)事件,提出了青藏高原熱源變化影響全球氣候的一個物理過程。此外,高原的逐日熱源變化可以調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北向振蕩,進而影響中國夏季旱澇。
上世紀七十年代,他與合作者一起設計了一個熱帶數值預報模式,用于廣東省氣象局的天氣預報業務,預報熱帶臺風和天氣系統長達10年之久。他與合作者一起設計了一個二維全球模式,用于青藏高原動力和熱力作用以及大氣化學影響的數值模擬,至今仍在應用。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又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開始進行氣候診斷和數值模擬研究。他首次發現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我國35°N以南卻存在一個以四川盆地為中心的氣候變冷帶的新事實,這個事實為目前國內外進行的氣候研究提供了基礎。作為科委"八五期間"氣候變化攻關項目專家組成員之一,組織了全國各單位進行溫室效應對中國氣候影響的數值試驗。在長江三角洲氣候變化研究中提出,長江三角洲已經成為一個區域性熱島,形成降水和云量增多、地面土壤溫度降低、能見度和日照減少。熱島強度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有關。提出該地區氣候變化是由于人類生產過程中加熱、氣候自然變化、氣溶膠致冷和溫室效應聯合造成的,這對各種人類活動在區域氣候形成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提供了新的認識。
出版專著:
1、《東亞季風》,陳隆勛,朱乾根,羅會邦等著,氣象出版社,1991 - 12
2、《亞洲季風機制研究新進展》,陳隆勛,丁一匯等主編,氣象出版社,1999-07-01
發表論文:
1 A New Circulation Index to Describe Variations in Winter Temperature in Southwest China 申樂琳; 陳隆勛; 金啟華; 朱艷峰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5/02
2 溫室氣體、海表面溫度、太陽常數及火山活動對中國地表氣溫影響之初探 張博; 趙濱; 陳隆勛; 祝從文 氣候與環境研究 2015/01
3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 OF TH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優先出版 彭玉萍; 何金海; 陳隆勛; 張博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14/01
4 1981—2000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氣熱源低頻振蕩特征及其影響 彭玉萍; 何金海; 陳隆勛; 張博 熱帶氣象學報 2012/03
5 東亞副熱帶夏季風建立與中國汛期開始時間 祝從文; 周秀驥; 趙平; 陳隆勛; 何金海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1/08
6 春季西太平洋海表面溫度對我國江南春雨的影響 張博; 鐘珊珊; 趙濱; 何金海; 陳隆勛 應用氣象學報 2011/01
7 近50年來中國夏季降水及水汽輸送特征研究 申樂琳; 何金海; 周秀驥; 陳隆勛; 祝從文 氣象學報 2010/06
8 Simulations of Hydrological Cycle Changes Between the LGM and the Present Day over China 劉煜; 李維凳; 何金海;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0/05
9 MM5 Simulations of the China Regional Climate During the Mid-Holocene 劉煜; 何金海; 李維亮; 陳隆勛; 李薇; 張博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0/04
10 東亞海陸熱源差指數及其與環流和中國夏季降水的關系 張博; 周秀驥; 陳隆勛; 朱艷峰; 趙濱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0/06
11 夏季青藏高原與其東部平原的熱力差異對中國降水的影響 朱艷峰; 張博; 陳隆勛 科學通報 2010/06
12 Characteristics of Subtropical Monsoon and Rainfall over Eastern China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趙平; 周秀驥; 陳隆勛; 何金海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06
13 青藏高原熱力作用對北半球氣候影響的研究 周秀驥; 趙平; 陳軍明; 陳隆勛; 李維亮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9/11
14 青藏高原冬季大氣冷源在海地氣相互作用4年振蕩中的作用 張博; 陳隆勛; 趙平; 趙濱 熱帶氣象學報 2009/05
15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over Asia in Summer:Comparison of Results Calculated Using Multiple Reanalysis Datasets 張博; 陳隆勛; 何金海; 祝從文; 李薇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05
16 夏季青藏高原熱源低頻振蕩對我國東部降水的影響 王躍男; 陳隆勛; 何金海; 張博 應用氣象學報 2009/04
17 EFFECTS OF THE ATMOSPHERIC COLD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QUASI 4-YEAR OSCILLATION OF OCEAN-ATMOSPHERIC-LAND INTERACTION 張博; 陳隆勛; 周秀驥; 趙濱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9/01
18 中全新世時期中國地區水循環因子變化的模擬研究 劉煜; 李維亮; 何金海; 陳隆勛 氣象學報 2009/02
19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Frequency Circul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n 1998 張瑛; 陳隆勛; 何金海; 李薇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02
20 青藏高原熱力狀況對東亞夏季副熱帶西風急流的影響 申樂琳; 何金海; 陳隆勛; 郭棟 氣象與減災研究 2009/01
21 MM5對中全新世時期中國地區氣候的模擬研究 劉煜; 何金海; 李維亮; 陳隆勛; 李薇; 張博 氣象學報 2009/01
22 江淮夏季典型旱澇年的水汽輸送低頻振蕩特征 梁萍; 陳隆勛; 何金海 高原氣象 2008/S1
23 中國東部—西太平洋副熱帶季風和降水的氣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趙平; 周秀驥; 陳隆勛; 何金海 氣象學報 2008/06
24 末次冰期冰盛期中國地區水循環因子變化的模擬研究 劉煜; 李維亮; 何金海; 陳隆勛 氣象學報 2008/06
25 Discussion of Some Problems as to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Monsoon 何金海; 趙平; 祝從文; 張人禾; 湯緒; 陳隆勛; 周秀驥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8/04
26 關于東亞副熱帶季風若干問題的討論 何金海; 趙平; 祝從文; 張人禾; 湯緒; 陳隆勛; 周秀驥 氣象學報 2008/05
27 1998年夏季亞洲地區低頻大氣環流的特征及其與長江中下游降水的關系 張瑛; 陳隆勛; 何金海; 李薇 氣象學報 2008/04
28 夏季青藏高原大氣熱源與東亞大氣熱源及環流的關系 王躍男; 張博; 陳隆勛; 何金海; 李薇; 陳樺 科學通報 2008/15
29 AN EAST ASIAN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INDEX DEFINED BY MOISTURE TRANSPORT 梁萍; 湯緒; 何金海; 陳隆勛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8/01
30 MM5 Simulations of the China Regional Climate During the LGM.Ⅱ:Influence of Change of Land Area,Vegetation,and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劉煜; 何金海; 李維亮;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8/01
31 MM5 Simulations of the China Regional Climate During the LGM.Ⅰ:Influence of CO2 and Earth Orbit Change 劉煜; 何金海; 李維亮;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8/01
32 用水汽輸送表征的東亞副熱帶夏季風指數研究 梁萍; 湯緒; 何金海; 陳隆勛 熱帶氣象學報 2007/05
33 華北夏季強降水的水汽來源 梁萍; 何金海; 陳隆勛; 李薇 高原氣象 2007/03
34 MM5對末次盛冰期中國氣候的模擬研究Ⅰ:CO2和地球軌道參數的影響 劉煜; 何金海; 李維亮; 陳隆勛 氣象學報 2007/02
35 MM5對末次盛冰期中國氣候的模擬研究Ⅱ:海陸分布、植被和大尺度環流背景變化的影響 劉煜; 何金海; 李維亮; 陳隆勛 氣象學報 2007/02
36 東亞季風研究的進展 陳隆勛; 張博; 張瑛 應用氣象學報 2006/06
37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Rainfall and Subtropical High Shift in Summer 鞏遠發; 何金海;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6/04
38 亞洲南部地區海陸分布和南半球陸地對亞洲夏季風影響的數值試驗 金啟華; 何金海; 陳隆勛; 祝從文 大氣科學 2006/05
39 東亞地區秋季水汽輸送特征及水汽源地分析 周長艷; 李躍清; 李薇; 陳隆勛 熱帶氣象學報 2006/04
40 Study on Ozone Chang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周秀驥; 李維亮; 陳隆勛; 劉煜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6/02
41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SCSMEX) and the East Asian Monsoon 丁一匯; 李崇銀; 何金海; 陳隆勛; 甘子鈞; 錢永甫; 閻俊岳; 王東曉; 施平; 方文東; 許建平; 李立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6/02
42 夏季青藏高原東部降水變化與副熱帶高壓帶活動的研究 鞏遠發; 許美玲; 何金海; 陳隆勛 氣象學報 2006/01
43 Characteristics of Zonal Propagation of Atmospheric Kinetic Energy at Equatorial Region in Asia 高輝; 陳隆勛; 何金海; 陶詩言; 金祖輝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6/01
44 Impact of Ocean-Continent Distribution over Southern Asia on the Formation of Summer Monsoon 金啟華; 何金海; 陳隆勛; 祝從文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6/01
45 Seasonal trend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s, L.X. Chen, W.L. Li,W.Q. Zhu,X. J. Zhou,Z. J. Zhou and H. L. Liu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2006,92(1-2),11-24
46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aerosol optical depth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east of 100°E in recent 50 years. L.X. Chen, W. Q. Zhu, B. Zhang, X.J. Zhou, Y.F. Luo, Z.J. Zhou, 2006: Accepted by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47 青藏高原東部及鄰近地區水汽輸送的氣候特征 周長艷; 李躍清; 李薇; 陳隆勛 高原氣象 2005/06
48 青藏高原氣候由暖干到暖濕時期的年代際變化特征研究 牛濤; 劉洪利; 宋燕; 陳隆勛 應用氣象學報 2005/06
49 Features and Sources of the Anomalous Moisture Transport for the Severe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梁萍; 李薇; 陳隆勛; 何金海; 任澤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5/02
50 1997/1998年青藏高原西部地區輻射平衡各分量變化特征 鞏遠發; 段廷揚; 陳隆勛; 何金海 氣象學報 2005/02
51 夏季東亞地區水汽輸送的氣候特征 周長艷; 何金海; 李薇; 陳隆勛 南京氣象學院學報 2005/01
52 亞洲赤道地區大氣動能的緯向傳播 高輝; 陳隆勛; 何金海; 陶詩言; 金祖輝 氣象學報 2005,63(1):1-8
53 春夏季節轉換中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移與大尺度環流和溫度場變化關系 祝從文; 陳隆勛; 何金海 熱帶氣象學報 2004/05
54 青藏高原地區大氣臭氧變化的研究 周秀驥; 李維亮; 陳隆勛; 劉煜 氣象學報 2004,62(5):513-527.
55 南海季風試驗與東亞夏季風 丁一匯; 李崇銀; 何金海; 陳隆勛; 甘子鈞; 錢永甫; 閻俊岳; 王東曉; 施平; 方文東; 許建平; 李立 氣象學報 2004,62(5):561-587.
56 中國近80年來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形成機制 陳隆勛; 周秀驥; 李維亮; 羅云峰; 朱文琴 氣象學報 2004,62(5):634-647.
57.Zonal propagation of kinetic energy and conv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ndian monsoon regions in boreal summer, Chen Longxun, Gao Hui, He Jinhai, Tao Shiyan and Jin Zuhui,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2004,47(12), 1076-1084.
58 GISS海氣耦合模式的基本氣候態評估 周波濤; 何金海; 陳隆勛; 趙平 應用氣象學報 2004/04
59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A ANOMALOUS CLIMATE VARIATION AND ENSO CYCLE ON THE QUASI-FOUR-YEAR SCALE 朱艷峰; 陳隆勛; 宇如聰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4/01
57 利用觀測資料求區域平均值過程中應注意的一個問題 牛濤; 劉洪利; 陳隆勛 應用氣象學報 2004/02
58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Last 40 Years and the Detection of Climatic Jumps 牛濤; 陳隆勛; 周自江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4/02
59 夏季東亞和印度熱帶季風環流系統動能和對流擾動的緯向傳播特征 陳隆勛; 高輝; 何金海; 陶詩言; 金祖輝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4/02
60 青藏高原大氣熱量的簡單計算方法及其應用 韓余; 徐海明; 趙平; 陳隆勛; 何金海 南京氣象學院學報 2003/06
61 中國氣候異常變化與ENSO準四年循環的聯系分析 朱艷峰; 陳隆勛; 宇如聰 熱帶氣象學報 2003,,19(4),345-356。
6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at Island Effect in Shanghai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 Chen Longxun, Zhu Wenqin, Zhou Xiuji, Zhou Ziji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3,20(6),991-1001。
63 中國地區云的氣候特征分析 劉洪利; 朱文琴; 宜樹華; 李維亮; 陳隆勛; 白立杰 氣象學報 2003/04
64 Modeling the East Asian climate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趙平; 陳隆勛; 周秀驥; 鞏遠發; 韓余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3/10
65 北極海冰與ENSO事件在準四年時間尺度上的可能聯系 朱艷峰; 陳隆勛 大氣科學 2003/05
66 末次盛冰期東亞氣候的數值模擬 趙平; 陳隆勛; 周秀驥; 鞏遠發; 韓余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3/06
67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地面總熱源季節變化特征及其與西太平洋副熱帶地區對流的關系(英文) 李薇; 陳隆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3/03
68 EFFECTS OF THE SEA-ICE ALONG THE NORTH PACIFIC ON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牛濤; 趙平;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3/01
69 青藏高原冬季平均溫度、濕度氣候特征的REOF分析 牛濤; 陳隆勛; 王文 應用氣象學報 2002/05
70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sian/Austrilian monsoon and ENSO on a Quasi-four –year Scale,Zhu Yanfeng, Chen Longxu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Vol.19,No.4,727-740
71 東亞海陸熱力差指數及其與環流和降水的年際變化關系 孫秀榮; 陳隆勛; 何金海 氣象學報 2002/02.
7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and the Moisture Sink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mpact in 1998,Chen Longxun,LiWei,2002: The Second Plateau Experi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Tipex-Game/TIBET),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83-186
73 青藏高原氣候特征的REOF 分析,牛濤, 陳隆勛, 王文,應用氣象學報,2002,13,5,560-570
7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rainy seas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1998with its impact on East Asian weather,Li Wei,Chen Longxun 2002: The Second Plateau Experi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s(Tipex-Game/TIBET),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87-190
75 Impact of winter thermal condi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zonal wind anomaly over equatorial Pacific. Chen Longxun, Li Wei and Zhao Ping,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 Vol. 44 supp. p 400-409
76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limate change in the Tibetan Plateau 朱文琴; 陳隆勛; 周自江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Vol. 44 supp. p 410-420
77 青藏高原冬季熱狀況對赤道太平洋緯向風異常的影響 陳隆勛; 李薇; 趙平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S1
78 現代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的幾個特征 朱文琴; 陳隆勛; 周自江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S1
79 Climatic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35 years and its relation to rainfall in China 趙平; 陳隆勛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Vol. 44 supp. p 858-864.
80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30-60 day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 over Asia during 1998 SCSMEX. 陳隆勛; 祝從文; 王文; 張培群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1,Vol. 18 No. 4 : 623-638.
81 35年來青藏高原大氣熱源氣候特征及其與中國降水的關系 趙平; 陳隆勛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04
82 On the process of summer monsoon onset over East Asia. 陳隆勛; 李薇; 趙平; 陶詩言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1.Vol.15, No.4:436-449.
83 CLIMATIC FEATURES OF SEA TEMPERATURE OF WARM POOL AND RELATIONSHIP WITH SST OF ITS ADJACENT REGIONS 任小波; 周秀驥;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1/03
84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RAINFALL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SUMMER 1998 AND ITS IMPACT ON EAST ASIAN WEATHER 李薇;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1.Vol. 15 No. 3: 293-309.
85 Interannal variability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relation to circulation, Zhao Ping and Chen Longx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1:Vol. 18 No. 1: 106-112.
86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INDEX OF EAST ASIAN LAND-SEA THERMAL DIFFERENCE AND ITS RELATION TO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RAINFALL OVER CHINA 孫秀榮; 陳隆勛; 何金海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1, Vol. 15 No. 1:71-85。
87 東亞地區夏季風爆發過程 陳隆勛; 李薇; 趙平; 陶詩言 氣候與環境研究 2000 第5卷, 第4期, 345-355
88 Role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Quasi-4 year oscillation of atmosphere-land-ocean interaction,Zhao Ping and Chen Longx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1: Vol. 46 N0. 3 : 241-245.
89 東亞海陸熱力差指數與中國夏季降水的關系 孫秀榮; 何金海; 陳隆勛 南京氣象學院學報 2000/03
90 海氣陸相互作用的準四年振蕩機制 陳隆勛; 趙平; 祝從文; 朱艷峰 氣象科學 2000,第20卷, 第3期, 240-249
91 青藏高原大氣熱量源匯在海-地-氣相互作用準4年振蕩中的作用 趙平; 陳隆勛 科學通報 2000,第45卷, 第15期, 1666-1671
92 青藏高原地區總輻射超太陽常數的觀測研究 李超; 鞏遠發; 段廷揚; 朱雨波; 陳隆勛; 李維亮 成都氣象學院學報 2000/02
93 海洋的季節變化及風應力異常對海洋影響的數值試驗 任小波; 陳隆勛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00.第22卷, 第6期, 3-20
94 Impact of uplift of Tibetan Plateau and change of land-ocean distribution on climate over Asia, Chen Longxun, Liu Jiping and Zhou Xiuji,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0: Vol.14, No.4, 459-474
95 Study on the quasi-four year oscillation of Air-Sea interaction, Zhu Yanfeng and Chen Longxun,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00: Vol.14, No.3, 293-306
96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e change in ChangJiang Delta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 Chen Longxun, Zhu Wenqin and Zhou Xiuji,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0: Vol. 14, No.2, 129-140
97 The calculation of solar albedo and radiation balanc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Zhao Ping and Chen Longxu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0: Vol.17, No.1, 140-156
98 STUDY ON CLIMATIC FEATURES OF SURFACE TURBULENT HEAT EXCHANGE COEFFICIENTS AND SURFACE THERMAL SOURCES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趙平;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0/01
99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turbulent exchange coefficient and surface heat source over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Zhao Ping and Chen Longxun,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0:Vol.14, No.1, 13-29
100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ctic Sea Ice Cover-ENSO-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at Quasi-Four Years Time Scale 祝從文; 陳隆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9/04
101 從氣象衛星資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夏季對流云系的日變化 陳隆勛; 宋玉寬; 劉驥平; 王文 氣象學報 1999/05
102 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陸分布變化對亞洲大陸氣候的影響 陳隆勛; 劉驥平; 周秀驥; 汪品先 第四紀研究 1999/04
103 青藏高原土壤熱交換的計算方案及初步分析 李超; 段廷揚; 陳隆勛; 李維亮; 索朗多吉; 荻野谷成德; 佐藤威 成都氣象學院學報 1999/02
104 中日亞洲季風機制合作研究 陳隆勛 Annual Report of CAMS 1999/00
105 南海及其鄰近地區夏季風爆發的特征及其機制的初步研究 陳隆勛; 劉洪慶; 王文; 王予輝; 山崎信雄 氣象學報 1999/01
106 青藏高原土壤熱交換的計算方案及初步分析 李超; 段廷揚; 陳隆勛; 李維亮; 索朗多吉; 荻野谷成德; 佐藤威 成都氣象學院學報 1999/02
107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ctic Sea Ice Cover-ENSO-East Asian Monsoon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at Quasi-Four Years Time Scale 祝從文; 陳隆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9/04
108 中日亞洲季風機制合作研究 陳隆勛 Annual Report of CAMS 1999/00
109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周秀驥; 陳隆勛; 李維亮; 李曉文 Annual Report of CAMS 1996/00
119 Determination of the Drag Coefficient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李國平; 段廷楊; 萬軍; 龔原發; Shigenori Haginoya; 陳隆勛; 李維亮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6/04
111 NUMERICAL EXPERIMENTS FOR CLIMATE VARIABILITY OF MONSOON UNDER THE UNITED EFFECTS OF ANTARCTIC ICE COVER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陳隆勛; 繆群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6/04
112 《中日亞洲季風機制合作研究計劃》青藏高原觀測研究概況 鞏遠發; 段廷揚; 陳隆勛; 李維亮; 荻野; 谷成德; 佐藤威 成都氣象學院學報 1997/01
113 青藏高原氣象要素的周期分析 朱克云; 王金蘭; 段廷揚; 陳隆勛; 李維亮; 荻野; 谷成德; 佐藤威 成都氣象學院學報 1997/01
114 NUMERICAL EXPERIMENTS FOR THE IMPACT OF ANTARCTIC ICE COVER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N CLIMATE VARIABILITY 繆群;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7/01
115 SIMULATION OF REGIONAL CLIMATE OVER CHINA WITH CHINES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李維亮; 龔威; 陳隆勛; 宋玉寬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7/03
116 北極冰蓋對我國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陳寅生; 陳隆勛 南京氣象學院學報 1994/01
117 西太平洋暖池區海溫異常對冬季環流影響的數值研究 董敏; 陳隆勛; 廖宏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94/03
118 長江流域兩個典型旱、澇年大氣30─60天低頻波差異的初步分析 陳麗臻; 張先恭; 陳隆勛 應用氣象學報 1994/04
119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 Impact of Deforestation on Climate in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Regions 宋玉寬; 陳隆勛; 董敏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4/02
120 NUMERICAL EXPERIMENT O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GLOBAL OCEAN AND THE EL NINO PROCESS:PARTI:CONTROL EXPERIMENT O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GLOBAL OCEAN 陳隆勛; 徐俊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4/02
121 NUMERICAL EXPERIMENT O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GLOBAL OCEAN AND THE EL NINO PROCESS——PART Ⅱ:NUMERICAL EXPERIMENT ON THE 1972—1973 EL NINO PROCESS 徐峻;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4/03
122 海氣耦合環流模式的研制及其敏感性 張向東; 陳隆勛 氣象科技 1995/03
123 青藏高原近地面層特征的初步分析 周定文; 段廷揚; 吳小琳; 陳隆勛; 李維亮; 索朗多吉; 荻野谷; 成德; 佐藤威 成都氣象學院學報 1995/02
124 DRAFT PROPLSAL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SCSMEX) 陳隆勛 Annual Report of CAMS 1995/00
125 THE COOLING OF SICHUAN PROVINCE IN RECENT 40 YEARS AND ITS PROBABLE MECHANISMS 李曉文; 周秀驥; 李維亮;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5/01
126 第三次中美氣候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陳隆勛 應用氣象學報 1990/04
127 CHANGE OF CLIMAT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ROPPING SYSTEM IN CHINA 陳隆勛; 高素華; 趙宗慈; 任陣海; 田廣生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0/04
128 THE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OF RAINFALL OVER CHINA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INTERANNUAL OSCILLATION OF THE AIR-SEA SYSTEM 陳隆勛; 陳多; 沈如桂; 張清芬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0/05
129 中國氣溫的年際振蕩及其與海氣振蕩的關系 陳隆勛; 陳多; 沈如桂; 夏韻 熱帶氣象 1991/04
130 On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in Air-Sea System 邵永寧; 陳隆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1/01
131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Climatic Variation during the Last 39 Years in China 陳隆勛; 邵永寧; 董敏; 任陣海; 田廣生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1/03
132 高空緯向風準3.5年振蕩特征 陳多; 陳隆勛; 沈如桂 應用氣象學報 1991/01
133 近四十年我國氣候變化的初步分析 陳隆勛; 邵永寧; 張清芬; 任陣海; 田廣生 應用氣象學報 1991/02
134 亞洲南部的海陸分布對亞洲夏季風形成的作用 陳晶華; 陳隆勛 應用氣象學報 1991/04
135 VARIATIONS OF 30—60 DAY OSCILLATION IN ATMOSPHERE BEFORE AND DURING 1982 EL NINO 陳隆勛; 邵永寧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1/04
136 NUMERICAL EXPERIMENTS ON THE EFFEC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SNOW COVER ON SUMMER MONSOON FORMATION 張正秋; 李維亮;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1/04
137 EFFECT OF ARCTIC ICE COVER ON THE MONTH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CHINA 陳寅生; 陳隆勛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2/03
138 大氣污染物含量分布與環境氣象條件的關系 梁漢明; 董保群; 任陣海; 吳中勇; 陳隆勛 氣象 1992/10
13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30-60 Day Oscillation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Interannual Oscillations 宋毅; 陳隆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2/03
140 第五次中美季風學術討論會在杭州召開 陳隆勛 應用氣象學報 1993/03
141 THE THREE-LEVEL GLOBA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FORMULATION AND RESULTS 陳隆勛; 王安宇; 樊云; 陳紹偉; 吳池勝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3/01
142 THE ATMOSPHERIC HEAT BUDGET OVER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MONEX, 1979 馮志強; Elmar R. Reiter; 陳隆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85/04
143 THE ATMOSPHERIC HEAT BUDGET IN SUMMER OVER ASIA MONSOON AREA 陳隆勛; 李維亮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85/04
144 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熱源的變化及大氣能量收支特性 陳隆勛; 段庭揚; 李維亮 氣象學報 1985/01
145 A NUMERICAL EXPERIMENT OF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INFLUENCED BY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AND ITS MEDIUM-RANGE OSCILLATION 陳隆勛; 何家驊; 高士英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1986/01
146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NNUAL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IN THE TROPICAL AIR-SEA SYSTEM 閻敬華; 陳隆勛; 王谷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88/04
147 地球向外長波輻射(OLR)資料所顯示的熱帶環流季節特征和年際變化 謝安; 陳隆勛; 村上多喜雄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88/01
148 WESTWARD PROPAGATING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AND ITS TELECONNECTION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陳隆勛; 謝安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88/03
149 要關注大氣污染帶來的長期環境災難 任陣海; 田廣生; 蔡乙乞; 陳隆勛 環境科學研究 1989/04
150 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區大氣周期振蕩在OLR資料上的反映 謝安; 葉謙; 陳隆勛 氣象學報 1989/03
151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WO-DIMENSIONAL DYNAMICAL CLIMATE MODEL WITH MOUNTAIN FORCING 李維亮; 陳隆勛; 周秀驥; 龔威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89/03
152 EVOLUTIONAL FEATURES OF INTERANNUAL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OCCURRENCE OF EL NINO 陳隆勛; 閻敬華; 王谷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89/03
153 1956年1月到3月上旬亞洲上空大氣環流的結構 鄔鴻勛; 陳隆勛 氣象學報 1956/04
154 夏季亞洲大陸上空大氣環流的結構 陶詩言; 陳隆勛 科學通報 1957/07
155 冬半年平流層中部環流的變化及其爆發性增溫現象 陳隆勛 氣象學報 1962/01
156 緯向式環流型生成和崩潰時期中各種物理量輸送及能量轉換的變化(二) 葉篤正; 陳隆勛; 孫淑清 氣象學報 1962/S1
157 東亞地區的大氣輻射能的收支(一)——地球和大氣的太陽輻射能收支 陳隆勛; 龔知本; 溫玉璞; 孫壽椿 氣象學報 1964/02
158 東亞地區大氣輻射能收支(二)——晴天大氣長波輻射和晴天大氣輻射差額 陳隆勛; 龔知本; 陳嘉濱; 任澤君 氣象學報 1964/03
159 東亞地區大氣輻射能收支(三)——云天大氣的地氣系統熱量收支 陳隆勛; 龔知本; 陳嘉濱; 汪鐘興 氣象學報 1965/01
160 評“1960年的Elsasser輻射圖與山本輻射圖”兼對“幾個幅射圖解的比較”一文的意見 陳隆勛; 龔知本 氣象學報 1965/02
161 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區一次熱帶輻合帶環流和結構的初步分析 沈如金; 楊義碧; 羅紹華; 陳隆勛; 韓忠南; 潘淑鳳; 施國強 大氣科學 1978/01
162 夏季的季風環流 陳隆勛; 李麥村; 李維亮; 周家斌; 何家驊 大氣科學 1979/01
163 云南雨季開始和大氣環流季節變化的關系 尤麗鈺; 霍義強; 陳隆勛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1/01
164 熱帶太平洋地區海氣系統的耦合振蕩 楊義碧; 陳隆勛 大氣科學 1982/01
165 盛夏季風環流與我國降水的關系 沈如桂; 羅紹華; 陳隆勛 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2/02
166 大氣熱源及其中期振蕩對季風環流影響的一個數值試驗 陳隆勛; 高士英; 何家驊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83/04
167 夏季亞洲地區熱帶環流的中期振蕩 陳隆勛; 金祖輝; 劉喜禮; 施國強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83/05
168 亞洲上空夏季平均環流的結構及其熱源分析 李維亮; 陳隆勛; 金祖輝 氣象學報 1983/01
169 熱帶環流和系統研究課題的十年(1973—1982)技術總結 余志豪; 韋有暹; 陳隆勛; 梁必騏 氣象科技 1983/05
170 東亞季風環流系統的結構及其中期變動 陳隆勛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84/06
171 THE MEDIUM-RANGE VARIATIONS OF THE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SYSTEM OVER EAST ASIA 陳隆勛; 金祖輝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84/02
172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RAINFALL IN CHINA 陳隆勛; 羅紹華; 沈如桂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84/02
會議論文:
1 東亞副熱帶季風的變化特征及其與熱帶季風的相互作用 陳隆勛; 朱艷峰; 金啟華; 張博; 申樂琳; 彭玉萍 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副熱帶季風與氣候變化分會場 中國會議 2010-10-21
2 近50年冬季氣溫變化及冬季風指數探討 陳隆勛 第五屆副熱帶氣象學術業務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9-11-15
3 中國東部—西太平洋副熱帶季風和降水的氣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趙平; 周秀驥; 陳隆勛; 何金海 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氣候預測研究與預測方法分會場 中國會議 2008-11
4 亞洲南部地區海陸分布和南半球陸地對亞洲夏季風影響的數值試驗 金啟華; 陳隆勛; 何金海 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季風及其模擬”分會場 中國會議 2006-10
5 青藏高原東部及其鄰近地區水汽輸送的氣候特征 周長艷; 李躍清; 李薇; 陳隆勛 全國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6-05
6 東亞地區秋季水汽輸送特征及水汽源地分析 周長艷; 李躍清; 李薇; 陳隆勛 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 中國會議 2005-10
7 夏季東亞地區水汽輸送的氣候特征 何金海; 周長艷; 李薇; 陳隆勛 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 中國會議 2004
8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逐日太陽輻射反照率和輻射平衡的經驗計算及其分布特征 李薇; 陳隆勛 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 中國會議 2003-12
9 東亞夏季季風環流系統若干問題的探討 陳隆勛 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 中國會議 2003-12
10 末次盛冰期東亞氣候的數值模擬 趙平; 陳隆勛; 周秀驥; 鞏遠發 中國科協2002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2-09-05
榮譽獎勵:
1、"東亞大氣環流"研究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2、"東亞季風研究"1995獲匡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3、季風和氣候研究獲國家氣象局和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一次,三等獎一次。
4、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學術交流:
1 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副熱帶季風與氣候變化分會場 中國會議 2010-10-21
2 第五屆副熱帶氣象學術業務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9-11-15
3 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氣候預測研究與預測方法分會場 中國會議 2008-11
4 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季風及其模擬”分會場 中國會議 2006-10
5 全國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6-05
6 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 中國會議 2005-10
7 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 中國會議 2004
8 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 中國會議 2003-12
9 中國科協2002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2-09-05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