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銘,男,教授,福建省“**計劃”入選者。兼澳大利亞Macquarie大學環境與地理系高級研究員、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教授。主要從事古地磁、環境磁學與全球環境變化研究。1983-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學習,師從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劉東生院士。隨后,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大學從事科研教學,在中國黃土環境磁學方面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并應用環境磁學開展世界各地黃土地層所記錄的古氣候重建工作。近年來開展了對中-新生代古土壤地層的識別和古環境重建研究。從2007年回國任職至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為Geology,Quaternary Research,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中國科學》,《第四紀研究》等科學雜志專家審稿人。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0.02-1983.08:畢業于福州大學地質專業,隨后留校任助教。
1983年入讀北京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劉東生研究員研究生。完成了甘肅西峰黃土磁性地層剖面(現已成為黃土標準剖面之一),應用磁組構區分原生風成和次生水成黃土,并指出下伏第三紀紅粘土也應屬風積成因。1986年經導師推薦并所學術委員會通過,碩士論文跳級直接作為博士論文答辯。
1986轉為中科院地質所和瑞士蘇黎世高等理工大學(ETH-ZURICH)聯合培養博士生;主持中科院黃土高原古氣候鉆孔項目,隨后赴瑞士蘇黎士(1988-1999)進行實驗室研究。博士論文題為"中國黃土磁學研究"。1989年獲中科院博士學位。
1990年應英國皇家學會邀請,前往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球科學系地磁實驗室做博士后研究,繼續從事中國黃土與古氣候的研究,曾經作為英國學者代表利物浦大學,參加英國-德國學者交換項目,前往德國海德堡大學地質系, 協助德方建立古地磁和環境磁學實驗室(1991);也曾作為客座研究員(guest scientist),前往德國基爾(Kiel)大學地質系,參加德國GEOMAR格陵蘭古氣候研究項目(1992)。
1992年轉到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研究員,在環境磁學創始人F.Oldfield教授指導下,從事中國黃土磁學性質和定量古氣候重建的研究,完成英國科學工程研究委員會(SERC)研究項目。
1995年澳大利亞Macquarie大學地理系,澳大利亞國家研究員(Australian Research Fellow),2002升為高級研究員,兼澳大利亞國家基金委(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ARC)專家組評委。主持澳大利亞國家基金委和教育部項目。
2006.11-2010.11:受聘為蘭州大學翠英特聘教授。
2011.06-今: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海西學者”特聘教授。
學術兼職:
1、國際第四紀研究會INQUA地層委員會通訊會員。
2、澳大利亞基金委(ARC)專家組成員。
3、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委員會理事。
4、Science in Cold and Arid Region編委。
5、劉東生地球科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
6、福建省地理學會理事 。
研究方向 Research Interests :
世界各地風積黃土古土壤地層、環境磁學與地球環境變化、磁性礦物與環境、紅色地層形成的古地理環境、中生代恐龍生活的地球環境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 Research projects: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2013-2017年):中新生代古土壤地層研究及其形成古地理環境分析,批準號:41210002;經費:300萬元。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1-2013年):甘肅新生代風積與湖積過渡地帶地層特征及其變化研究,批準號:41072124;經費:54萬元。
3、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008-2009年):中國和西伯利亞黃土磁化率氣候記錄機理研究(課題編號:20070730026),經費:6萬。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研究中俄協議項目(2009-2010年):中國與西伯利亞黃土古氣候記錄對比研究,經費:9萬。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009-2012年):世界各地黃土磁化率與古氣候不同關系機制以及古氣候重建問題系統研究,批準號:40830105;經費:165萬元。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08-2010年):西伯利亞黃土環境磁學機制探討,批準號:40772109;經費:49萬元。科研成果:
過去二十多年來,除了考察黃土高原,川西和新疆黃土,還考察了阿拉斯加黃土,西伯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利亞,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阿根廷等地黃土。對黃土地層中磁性礦物,磁化率與古氣候的關系有獨到見解。主要取得以下幾方面成就:(1) 確立了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與磁化率的對應關系;(2)最早提出第三系紅粘土風成成因的觀點;(3)定量估算黃土高原古降雨量;(4) 以氧化與還原環境作為外圍影響條件,首先闡述了黃土磁化率與古氣候的正相關,負相關以至不相關三種關系,以成土環境改變磁性礦物來統一認識世界各地黃土不同磁化率氣候記錄模式,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1983-1990 中科院研究生期間科研成果:
(1) 確立了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的年代及其與磁化率的對應關系:對黃土高原中部甘肅西峰、會寧白草原和陜西寶雞(寶雞與丁仲禮合作)黃土剖面作了詳細大密度的采樣研究,建立了高分辨率的中國黃土磁性地層標準剖面和一個高分辨率的古地球磁場轉換詳細記錄(1986-1992)。證實了中國第四紀黃土初始堆積年代為250萬年前。
(2)研究原生風積黃土和次生水成黃土(1987-1989):首次將磁組構的方法和原理應用于第四紀黃土研究,發現在空氣中(原生)和在水中(次生)沉積下來的黃土物質,其磁顆粒定向排列程度具有很大差別,可以建立判別標準區分原生風積黃土和水成次生黃土。消除了黃土高原風成和水成的爭論。導師劉東生獲2003年國家最高科學獎,CCTV10作了專題報道,評價劉先生的功績之一:平息了一個世紀以來黃土的風成與水成之爭。
(3)最先明確提出第三系紅粘土年代及其風成成因的觀點(1986-1989):將磁組構的方法區分原生風成黃土和次生水成黃土的研究結果,進一步應用到黃土下伏的第三系紅粘土,根據磁組構特征和地質外貌與上覆黃土古土壤相似性以及陸生化石等綜合分析,提出第三紀紅粘土應該屬風積成因(現已被不斷證實),從而揭開了2.6Ma以前更老的黃土和古土壤序列研究序幕。
(4)古氣候冷暖轉化研究:利用黃土地層頻率磁化率變化來研究古氣候冷暖轉化,揭示了古氣候從寒冷(冰期)向溫暖(間冰期)轉變,多數發生的相對較快(突變),而由溫暖變寒冷則多數經歷了緩慢(漸變)的過程(1990)。
1990-1995 英國利物浦大學期間科研成果:
(5)黃土磁性礦物研究和磁化率記錄古氣候機理初步分析(1991-1995):認為中國黃土和古土壤層所含磁性礦物種類相同,均為磁鐵礦,磁赤鐵礦和赤鐵礦;但是在粒度分布和含量方面有所差別。在氣候環境更佳的古土壤形成時期(間冰期),更溫暖和濕潤的成土條件形成了許多超細(小于0.1mm)的磁鐵礦和/或磁赤鐵礦顆粒,使黃土磁化率增高。
(6)定量估算黃土高原古降雨量(1992-1995):1992年就將黃土磁化率與現代年降雨量和年均溫聯系起來。1994年設計和建立低溫剩磁實驗方法,建立黃土磁學參數與現代年降雨量建立轉換函數,將黃土剖面的古降雨量歷史定量地估算出來(1994-1995)。
(7)研究化學CBD方法,指出該方法不可能選擇性溶解磁赤鐵礦:美國Verosub教授認為,CBD化學方法可以選擇性地溶解磁赤鐵礦,而本人認為該方法不能選擇性地溶解磁赤鐵礦(1994-95),它不僅溶解磁赤鐵礦,同時也溶解磁鐵礦。 1996以來在澳大利亞Macquarie大學科研成果:
(8)建立黃土磁化率記錄古氣候的理論模式:成土和保存條件的氧化還原環境影響其相關關系(1989-至今):磁化率是研究古氣候重要代用指標之一。在中國黃土高原磁化率與成土強度基本呈正比,但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地區,這個關系正好相反。而在新西蘭,阿根廷甚至黃土高原邊緣地區,表現為不相關。根據這些地區樣品磁性礦物研究分析,本人綜合提出,以上關系主要是因為黃土形成和保存環境的氧化與還原條件對磁性礦物影響的結果。目前承擔的中國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課題就是要將這個理論完善和提高。
(9)試從黃土古氣候變化趨勢來研究青藏高原隆升(2009)。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所記錄的全球氣候變化,不僅受天文軌道要素周期影響,同時也會受大地構造因素驅動。根據周期函數的理論特點,首次提出用長期變化趨勢分離方法:將古氣候記錄中周期因素與構造隆升因素分離。因此,根據22百萬年以來連續的黃土風積地層的古氣候長期變化趨勢來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問題。
(10)磁赤鐵礦系統研究。磁赤鐵礦是一種表生氧化環境下磁性礦物,尤其在風化表土中常見,通常表現為加熱不穩定,350℃以上轉變成為赤鐵礦。根據大量磁學研究發現,該礦物受熱穩定性有多種形式,也有不同的轉變溫度,甚至存在完全(100%)熱穩定的實驗結果,根據它受熱穩定程度以及轉變溫度等特征,首次將它歸納成為四種類型磁赤鐵礦(2010)。
發表英文論文:
1.LIU XiuMing, LIU TungSheng, Paul HESSE, XIA DunSheng, Jiri CHLACHULA & WANG Guan. Two pedogenic models for paleoclimatic record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from Chinese and Siberian loes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8, 51(2): 284-293
2.Liu X.M. John Shaw JianZhong Jiang Jan Bloemendal Hesse P., Rolph T. Mao X.G. . 2010. Analysis on varie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ghemite. Science in China –D, 2010 Vol.53 No.1: 1–10.
3.Liu X.M. Chen J.S. Mao X.G. Hesse P., 2010. Seismic activity in Sichuan and Yunnan region and Qinghai-Tibet Plateau uplift. In S.-C. Chen (ed.), INTERPRAEENT 2010 – Symposium Proceedings, 554-562.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INTERPRAEENT, ISBN 978-3-901164- 11-8, pp1008.
4.LIU XiuMing, LIU Zhi, LÜ Bin, MARKOVIĆ S.B., CHEN JiaSheng, GUO Hui,MA MingMing, ZHAO GuoYong & FENG Hua,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erbian loess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 doi: 10.1007/s11434-012-5383-9
5.CHEN Qu, LIU XiuMing*, HELLER F, HIRT Ann M, LÜ Bin, GUO XueLian, MAO XueGang, CHEN JiaSheng, ZHAO GuoYong, FENG Hua & GUO Hui. Susceptibility variations of multiple origins of loess from the Ily Basin (NW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 57 (15): 1844-1855
6.Guoyong Zhao, Xiuming Liu*, Qu Chen, Bin Lü, Hewen Niu,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ofHolocene loess and discussion of the sensitivit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median diameter,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2, DOI: 10.1016/j.quaint.2012.06.015
7.Mingming Ma, Xiuming Liu*, Paul P. Hesse, Bin Lü, Xuelian Guo, Jiasheng Che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loess deposits in Australia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2, DOI: 10.1016/j.quaint.2012.06.018
8.Liu X.M. John Shaw JianZhong Jiang Jan Bloemendal Hesse P., Rolph T. Mao X.G. . 2010. Analysis on varie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ghemite. Science in China –D, 2010 Vol.53 No.1: 1–10.
9.Liu X.M. Chen J.S. Mao X.G. Hesse P., 2010. Seismic activity in Sichuan and Yunnan region and Qinghai-Tibet Plateau uplift. In S.-C. Chen (ed.), INTERPRAEENT 2010 – Symposium Proceedings, 554-562.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INTERPRAEENT, ISBN 978-3-901164- 11-8, pp1008.
10.H. Xie, J.S. Ye, X.M Liu & C.Y. E, 2009. Warming and drying trend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1971–2005), Theor Appl Climatology, DOI 10.1007/s00704-009-0215-9.
11.Liu X.M. Shaw J., Xia D.S. Jiang J.Z. Rolph T. 2009. Thermally Stable Maghemite Formed By Rapid 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of Fine-Grained Synthetic Magnetite; pp. 265-276. in: Levine J. I. (Ed.), Magnetic Materials: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620pp,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ISBN: 978-1-60692-145-6)
12.Liu X.M., Liu T.S., Hesse P., Xia D.S., Chlachula J. and Wang W., 2008, Two pedogenic models for paleoclimatic record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from Chinese and Siberian loess. Science in China-D, 51, 284-293.
13.Bloemendal J., Liu X.M., Sun Y.B. and Li N. N.,2008, An assessment of magnetic and geochemical indicators of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at two contrasting site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57,152–168
14.Wang G, Xia DS, Liu XM, Chen FH, Yu Y, Yang LP, Chen JH, Zhou AF,2008,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treet dust in an industrial city of Northwest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3 (12):1913-1923.
15.Xia DS, Chen FH, Bloemendal J, Liu XM, Yu Y, Yang LP, 2008, Magnetic properties of urban dustfall in Lanzhou, China,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2(9): 2198-2207.
16.Liu X.M., Liu T.S., Hesse P., Xia D.S., Chlachula J. and Wang W., 2008, Two pedogenic models for paleoclimatic record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from Chinese and Siberian loess. Science in China-D, 51, 284-293.
17.Xia DS, Jin M, Liu XM, Chen FH, Ma JY, Zhao H, Wang XM and WEI HT, 2007,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agnetic signatures of modern soil in Central Asi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s in China,1(3):275-283.
18. Liu X.M., Liu TS, Hesse P, Xia DS, Chlachula J & Wang G, 2007,Two pedogenic models for paleoclimatic record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from Chinese and Siberian loess. Science in China –D, 50(4),
19.Bloemendal J., Liu X.M., Sun Y.B. and Li N. N., 2007,An assessment of magnetic and geochemical indicators of weathering and pedogenesis at two contrasting site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20.Bloemendal J., Liu X.M.,2005,rock magnetism and geochemistry of two plio-pleistocene chinese loess palaeosol sequences – implications for quantitative palaeo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199:153-166.
21.Liu X.M., Rolph T., An Z.S.,Hesse P.,2003,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magnetic properties on the Red Clay underlying the loess and paleosols in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99:153-166.
22.Liu X.M., An Z.S., Rolph T., Qian X.K., Hesse P., Lu H.Y. and Zhou J,2001,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Red Clay from Loess Plateau, China and its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Sciences in China-D, 44(7): 635-651.
23. Liu X.M. Hesse P. Begét J.E. and Rolph T.,2001,Pedogenic destruction of ferrimagnetics in Alaskan loess deposits.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39:99-115.
24.Liu X.M. Hesse P., Rolph T. and J.E. Beget,2000,Properties of magnetic mineralogy of Alaskan loess: evidence for pedogenesi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62:93-102.
25.An ZS, Wang SM, Wu XH, Chen MY, Sun DH, Liu XM, Wang FB, Li L, Sun YB, Zhou WJ, Zhou J, Liu XD, Lu HY, Zhang YX, Dong GG, Qiang XK, 1999, Eolian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the onset of the Late Cenozoic Great Glaci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Qinghai-Xizang Plateau uplift forcing. China-D, 42, No.3, 258-271.
26.Liu X.M. Hesse P. and Rolph T., 1999, Origin of maghaemite in Chinese loess deposits: aeolian or pedogenic? Physics of Earth and Planet. Interiors,112:191-201.
27.Liu X.M. Hesse P., Rolph T., 1999. Thermally unstable maghaemite and its palaeoclimatic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loes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4,Supplement 1:64-69.
28.Liu X.M., P.Hesse, Liu T.S. and Bloemendal J.,1998,High resolution climate record from Beijing are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25:349-352.
29.Liu X.M., T. Rolph, J. Bloemendal, J. Shaw and Liu T.S.,1995,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palaeoprecipit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113:243-248.
30.Liu X.M., T. Rolph, J. Bloemendal 1995,The citrate-bicarbonate-dithionite (CBD) removable magnetic component of Chinese loess. Quaternary proceedings,4:53-58
31.Bloemendal J., Liu X.M. and Rolph T.C., 1995, Correlation of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stratigraphy of Chinese loess and the marine oxygen isotope record: chronological and palaeoclimatic implications, Earth Planetary Sci. Lett.,131:371-380
32.Liu X.M., T. Rolph, J. Bloemendal, and Liu T.S.,1994,Remanenc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agnetic grain-size categories at Xifeng,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Quaternary Research,42,162-165.
33.Liu X.M., J. Bloemendal, T. Rolph,1994,Comments on: Pedogenesis and paleoclimate -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gnetic-susceptibility record of chines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Geology,23:858-859
34.Liu X.M., Shaw J., Liu T.S., F. Heller,1993,Rock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palaeoclimate of Chinese loess, Geomagnetism and Geoelectricity,45:117-124.
35.Liu X.M.,Heller F.,Liu T.S.,Xu T.C. and Shaw J.,1993,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alysis of Chinese loess. J. Geol. Soc.,150:583-588.
36.Banerjee S.K., Hunt C.P. and Liu X.M.,1993,Separation of local signals from regional paleomonsoon record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 rock-magnetism approach, Geophysical Res. Letters,20:843-846.
37.Liu X.M.,Shaw J.,Liu T.S., F. Heller and Yuan B.Y.,1992,Magnetic mineralogy of Chinese loess and its significance, Geophys. J. Inter.,108:301-308.
38.Heller F, Liu XM, Bronger A, Beer J, Shen CD,1992,Chinese loess;magnetostratigraphical dating and paleo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magnetic properties. Eos, Trans., Am. Geophys. Union,73(14):p p.52.
39.Liu X.M., Heller F., Liu T.S. and Xu T.C.,1992,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Chinese loess as a palaeoclimatic indicator, Science in China,Series B,35:612-620.
40.Liu X.M., Liu T.S., Shaw J., F. Heller, Xu T.C. and Yuan B.Y.,1991,Paleomagnetic and paleoclimatic studies of Chinese loess, in: Liu T.S. 等 (eds),Loess, environment, global change,Science Press, Beijing,China,61-81
41.Heller, F., Liu X.M., Liu T.S. and Xu T.C., 1991,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loess in China, Earth Planet. Sci. Lett.,103:301-310
42.Liu X.M., F. Heller., Xu T.C. and Liu T.S., 1991, Rock Magnetism and Low-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tic particles in loess,Chinese Science Bulletin,36:369-1374
43.Liu X.M.,1991,Correlation of palaeosols, Report on United Kingdom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rrelation Programme 1991,The Royal Society Earth Research Committee,60-61.
44.Liu X.M., Shaw J., Liu T.S. and F. Heller, 1991, Rockmagnetism application to palaeoclimatic study in Chinese loess, Geophys. J. Inter.,104,712-712
45.Liu X.M., Xu T.C. and Liu T.S.,1990,The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origin of Chinese loes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Quaternary research. Scientia Sinica, Series B,33,235-245.
46.Ding Z.L., Liu T.S., Liu X.M., Chen M.Y. and An Z.S., 1990, Thirty-seven climatic cycles in the last 2.5 M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35:667-671.
47.Ding Z.L., Liu T.S., Liu X.M., Zhu Z.Y., Han J.T. and Chen M.Y.,1990, Soil stratigraphy of Chinese Loess and Quaternary climatic cycles, in: Loess, Quaternary Geology and Global Change (ed. Liu T.S.), No.1, Science Press,34-46.
48.Liu X.M., Liu T.S., Xu T.C., Liu C. and Chen M.Y.,1988,The Chinese loess in Xifeng, I. The primary study on magnetostratigraphy of a loess profile in Xifeng area, Gansu province, Geophysical. Journal,92:345-348.
49.Liu X.M., Xu T.C. and Liu T.S.,1988,The Chinese loess in Xifeng, II. A study of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loess from Xifeng,Geophysical. Journal, 92:349-353
50.Kukla, G.J., Heller, F., Liu X.M., Xu T.C., Liu T.S. and An Z.S.,1988,Pleistocene climates in China dating b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Geology,16:811-814.
51.Liu X.M., Liu T.S., Xu T.C., Liu C. and Chen M.Y.,1987, A study on magnetostratigraphy of a loess profile in Xifeng area, in: Aspects of Loess Research (Liu T.S. ed.),China Ocean Press,164-174
發表中文論文:
1 目標樣本粒度判據在海灣環境演變研究中的運用——以福建前湖灣為例 俞鳴同; 劉秀銘; 楊華瑋; 曹宏偉; 唐榮駿; 劉巍; 龔正權; 陳有喜; 陳櫻; 孫巧紅; 郭杰 海洋學報 2015/09
2 全新世中晚期福建海岸沙丘記錄的海岸環境與人類活動 靳建輝; 李志忠; 胡凡根; 張輝; 王賢立; 夏菁; 姜鋒; 鄧濤; 靳姝豫; 劉秀銘 地理學報 2015/05
3 澳大利亞悉尼Long Reef Beach中新世古土壤巖石磁學特征及環境意義 王濤; 郭暉; 劉秀銘; 呂鑌; 毛學剛; 周子博; 溫昌輝; 侯順民; 蘇龍劍 地球物理學報 2015/03
4 沉積物中非培養趨磁細菌與氧氣關系初探 毛學剛; 劉秀銘 科學通報 2015/01
5 沉積物中趨磁細菌趨磁性優勢的實驗研究 毛學剛; 劉秀銘; Ramon Egli; Nikolai Petersen 第四紀研究 2014/03
6 風積地層中鐵礦物隨環境變化及其啟示 劉秀銘; 呂鑌; 毛學剛; 溫昌輝; 俞鳴同; 郭雪蓮; 陳家勝; 王濤 第四紀研究 2014, 34(3): 443-457
7 花崗巖上發育的亞熱帶紅土巖石磁學特征 呂鑌; 劉秀銘; 王濤; 溫繡娟; 趙國永; 陳渠 第四紀研究 2014/03
8 新疆尼勒克黃土巖石磁學特征及變化機制研究 王濤; 劉秀銘; 呂鑌; 馬明明; 趙國永; 陳家勝 第四紀研究 2014/03
9 大氣CO2濃度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關系初步探討 郭暉; 劉秀銘; 郭雪蓮; 劉植; 馬明明; 呂鑌; 李平原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3/02
10 佳縣紅粘土磁學性質 趙國永; 劉秀銘; 呂鑌; 陳渠; 李平原; 郭暉; 劉植; 王濤 第四紀研究 2013/03
11 紅黏土磁化率增強機制 趙國永; 劉秀銘; 呂鑌; 陳渠; 李平原; 郭暉; 劉植 中國沙漠 2013/03
12 加熱環境對人工合成磁赤鐵礦熱磁行為的影響 劉秀銘; 呂鑌; 李平原; Field Russell; 毛學剛; 郭暉; 馬明明; 趙國永 地球物理學報 2013/05
13 西北戈壁沙漠-黃土高原區表土磁化率特征及其意義 李平原; 劉秀銘; 郭雪蓮; 呂鑌; 趙國永; 馬明明 第四紀研究 2013/02
14 全球變暖與變冷利弊分析 劉秀銘; 趙國永; 李平原; 呂鑌; 陳渠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3/01
15 蘭州沙塵暴樣品磁學性質與粒度分析及其與悉尼樣品的對比 馬明明; 劉秀銘; 李平原; 呂鑌; 豐華; 雷培文 中國沙漠 2013/01
16 塞爾維亞黃土的磁學性質及其環境意義 劉秀銘; 劉植; 呂鑌; S.B.Markovi?; 陳家勝; 郭暉; 馬明明; 趙國永; 豐華 科學通報 2012/33
17 新疆博樂黃土巖石磁學特征及環境意義 呂鑌; 劉秀銘; 趙國永; 馬明明; 陳渠; 陳家勝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5
18 CBD方法對天然樣品磁性礦物影響 呂鑌; 劉秀銘; 陳渠; 趙國永; 陳家勝; 毛學剛; 郭雪蓮 地球物理學報 2012/09
19 伊犁黃土磁化率的增減及其成因 陳渠; 劉秀銘; HELLER F; HIRT Ann M; 呂鑌; 郭雪蓮; 毛學剛; 陳家勝; 趙國永; 豐華; 郭暉 科學通報 2012, 57(24): 2310-2321
20 甘肅臨夏盆地紅色地層磁組構特征與沉積環境分析 劉秀銘; 郭暉; 劉植; 李平原; 李志忠; 呂鑌; 陳秀玲; 毛學剛; 俞鳴同; 陳渠; 雷國良; 陳家勝; 姜修洋; 郭雪蓮; 趙國永 第四紀研究 2012, 32(4):615-625
21 騰格里沙漠邊緣表土磁學性質及其意義 李平原; 劉秀銘; 劉植; 呂鑌; 郭雪蓮; 趙國永; 馬明明; 郭暉; 豐華; 陳渠 第四紀研究 2012/04
22 全新世黃土記錄的古氣候演化及磁化率和粒度參數靈敏性探討 趙國永; 劉秀銘; 呂鑌; 陳渠; 陳家勝; 郭暉; 馬明明; 豐華; 劉植; 李平原 第四紀研究 2012/04
23 羅馬尼亞第四紀黃土沉積的巖石磁學特征及成土模式探討 郭暉; 劉秀銘; 呂鑌; 陳曉耀; 劉植; 馬明明; 趙國永; 李平原; 陳渠 第四紀研究 2012/04
24 德國Chiemsee湖磁性細菌干湖泥的磁學性質 劉植; 劉秀銘; 李平原; 毛學剛 第四紀研究 2012/04
25 寶雞剖面S_5古土壤磁化率變化機制 郭雪蓮; 劉秀銘; 郭暉; 陳渠; 李平原; 馬明明; 劉植 第四紀研究 2012/04
26 從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角度辨析大氣CO2濃度與全球變暖關系 范躍新; 徐玲琳; 劉秀銘; 陳光水; 楊智杰; 王健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27 辨析“氣候變暖” 劉秀銘; 李志忠; 雷培文; 趙國永; 姜修洋; 陳秀玲; 陳家勝; 朱蕓; 呂鑌; 雷國良; 李平原; 靳建輝; 陳渠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28 試論未來極端氣候事件發展趨勢的不確定性 李志忠; 劉秀銘; 陳秀玲; 姜修洋; 雷國良; 朱蕓; 靳建輝; 胡凡根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29 中國中世紀暖期氣候變化的基本特征 陳秀玲; 劉秀銘; 李志忠; 姜修洋; 雷國良; 朱蕓; 靳建輝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30 北極地區20世紀溫度變化趨勢的不確定性 雷國良; 朱蕓; 李志忠; 劉秀銘; 姜修洋; 陳秀玲; 靳建輝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31 全球氣候變化大趨勢與次級波動 靳建輝; 劉秀銘; 趙國永; 祝淑雅; 陳斐然; 葉桂萍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32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問題辨析 朱蕓; 雷國良; 劉秀銘; 李志忠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33 從增長率角度討論現代溫度與CO2的關系 陳家勝; 劉秀銘; 呂鑌; 王興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34 從地質時期大氣CO2濃度與溫度的對應關系分析現代氣候變暖不確定性 馬明明; 劉秀銘; 呂鑌; 郭暉; 雷培文; 趙國永; 劉植; 李平原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35 從沙塵暴變化趨勢看全球氣候變化 豐華; 劉植; 李平原; 劉秀銘; 呂鑌; 趙國永; 馬明明; 郭暉; 陳渠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36 火山活動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李平原; 劉秀銘; 劉植; 趙國永; 馬明明; 呂鑌; 郭暉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37 大氣CO2變化與氣候 劉植; 劉秀銘; 李平原; 呂鑌; 陳家勝; 陳渠; 郭雪蓮 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 2012/01
38 蘭州市大氣降塵磁學特征及其環境意義 豐華; 劉秀銘; 呂鑌; 馬明明; 李平原; 劉植; 趙國永; 毛學剛 地理學報 2012, 67(1):36-44.
39 澳大利亞黃土磁學性質及環境意義 劉秀銘; 馬明明; P.Hesse; 呂鑌; 湯德平; 郭雪蓮; 陳家勝 第四紀研究 2011, 31(5): 837-848.
40 天山黃土區與黃土高原表土磁性特征對比及環境意義 郭雪蓮; 劉秀銘; 呂鑌; 湯德平; 毛學剛; 陳家勝; 陳曉耀 地球物理學報 2011, 54 (7): 1854-1862.
41 第十屆中國第四紀學術大會在蘭州舉行 夏敦勝; 孟興民; 趙艷; 張家武; 劉秀銘 第四紀研究 2010/05
42 民勤盆地地下水水-巖作用地球化學模擬 郭雪蓮; 朱錫芬; 劉秀銘; 毛學剛; 呂斌; 陳家勝; 陳渠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0/09
43 蘭州地區不同分辨率DEM提取地面坡度的轉化方法 豐華; 商葉華; 劉秀銘; 馬金輝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S1
44 磁赤鐵礦的幾種類型與特點分析 劉秀銘; John SHAW; 蔣建中; Jan BLOEMENDAL; Paul HESSE; Tim ROLPH; 毛學剛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0, 40(5) : 592- 602
45 2009國際黃土研究大會在塞爾維亞召開 劉秀銘 第四紀研究 2009/06
46 耀縣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夏季風非同步演化 賈佳; 夏敦勝; 魏海濤; 劉秀銘; 汪海斌; 金明 第四紀研究 2009/05
47 黃土古氣候變化趨勢與青藏高原隆升關系初探 劉秀銘; 毛學剛; 丁仲禮; 呂鑌; 郭雪蓮; 陳渠; 陳家勝; 賈佳; 楊善林; Hesse Paul; 陳發虎 第四紀研究 2009,(29):988-999
48 一位帶領中國第四紀研究走向國際科學前沿的三軍統帥--永遠懷念導師劉東生先生。劉秀銘,2009. 紀念劉東生院士,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商務印書館,333-336。
49 蘭州市街道塵埃的元素空間變化特征研究 王冠; 夏敦勝; 陳發虎; 劉秀銘; 楊麗萍; 魏海濤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8/06
50 蘭州市街道塵埃粒度空間變化特征 王冠; 夏敦勝; 陳發虎; 劉秀銘; 楊麗萍 環境科學與管理 2008/03
51 蘭州市城市街道塵埃磁學特征時空變化規律 王冠; 夏敦勝; 劉秀銘; 陳發虎; 余曄; 楊麗萍; 陳建徽; 周愛鋒 科學通報 2008,53(4):446-455
52 蘭州市街道塵埃元素質量分數季節變化特征 王冠; 夏敦勝; 楊麗萍; 陳發虎; 劉秀銘; 魏海濤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44(1):1-5
53 大氣降塵磁學特征對城市污染源的指示 夏敦勝; 余曄; 馬劍英; 劉秀銘; 陳發虎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7/12
54 黃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典型斷面表土磁學特征研究 夏敦勝; 陳發虎; 馬劍英; 劉秀銘; 張衛國; 王訓明; 魏海濤 第四紀研究 2007(6):1001-1008
55 中國與西伯利亞黃土磁化率古氣候記錄-氧化和還原條件下的兩種成土模式分析 劉秀銘; 劉東生; 夏敦勝; HESSE Paul; JIRI Chlachula; 王冠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7, 37(10): 1382-1391
56 蘭州市街道塵埃磁學特征及其環境意義 夏敦勝; 余曄; 馬劍英; 王冠; 楊麗萍; 金明; 劉秀銘; 陳發虎 環境科學 2007/05
57 中國黃土和阿拉斯加黃土磁化率氣候記錄的兩種模式探討 劉秀銘; 夏敦勝; 劉東生; 丁仲禮; 陳發虎; J.E.Begét 第四紀研究 2007, 27(2): 210-212
58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Tertiary red clay from Gansu Province, China and its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 劉秀銘; 安芷生; 強小科; 鹿化煜; 周杰; 蔡演軍; TimRolph; PaulHesse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07
59 中國黃土高原紅粘土的磁學性質及古氣候意義。劉秀銘,安芷生,強小科,鹿化煜,周 杰,蔡延軍,中國科學(D輯),2001,31(3),192-205.
60 甘肅第三系紅粘土磁學性質初步研究及古氣候意義 劉秀銘; 安芷生; 強小科; 鹿化煜; 周杰; 蔡演軍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31(3):192-205
61 Eolian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the onset of the Late Cenozoic Great Glaci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Qinghai-Xizang Plateau uplift forcing 安芷生; 王蘇民; 吳錫浩; 陳明揚; 孫東懷; 劉秀銘; 王富葆; 李力; 孫有斌; 周衛健; 周杰; 劉曉東; 鹿化煜; 張云翔; 董光榮; 強小科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1999,28:481-489
62 中國黃土高原的風積證據:晚新生代北半球大冰期開始及青藏高原的隆升驅動 安芷生; 王蘇民; 吳錫浩; 陳明揚; 孫東懷; 劉秀銘; 王富葆; 李力; 孫有斌; 周衛建; 周杰; 劉曉東; 鹿化煜; 張云翔; 董光榮; 強小科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1998/06
63 中國黃土熱磁研究與磁赤鐵礦成因探討,劉秀銘, 見劉嘉麒袁寶印主編'中國第四紀地質與環境 1997,313-322,海洋出版社,北京。
64 中國黃土磁性礦物特征及其古氣候意義 劉秀銘; 劉東生; John Shaw 第四紀研究 1993, 3:281-287
65 中國黃土磁化率與第四紀古氣候研究 劉秀銘; 劉東生; Friedrich Heller; 許同春 地質科學 1992/S1:279-285
66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CHINESE LOESS AS A PALAEOCLIMATIC INDICATOR 劉秀銘; F. HELLER; 劉東生; 許同春 Science in China,Ser.B 1992/05
67 ROCK MAGNETISM OF LOW TEMPERATURE AND CHARACTER OF MAGNETIC PARTICLES IN LOESS 劉秀銘; F.Heller; 許同春; 劉東生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1/16
68 中國黃土磁顆粒分析及其古氣候意義 劉秀銘; 劉東生; Friedrich Heller; 許同春 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 1991,6:639-644
69 低溫巖石磁學與黃土磁顆粒特征 劉秀銘; F.Heller; 許同春; 劉東生 科學通報 1991,36:125-128
70 THIRTY-SEVEN CLIMATIC CYCLES IN THE LAST 2.5 Ma 丁仲禮; 劉東生; 劉秀銘; 陳明揚; 安芷生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0/08
71 黃土頻率磁化率與古氣候冷暖變換 劉秀銘; 劉東生; F.Heller; 許同春 第四紀研究 1990,1:42-501
72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ORIGIN OF THE CHINESE LOESS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QUATERNARY RESEARCH* 劉秀銘; 許同春; 劉東生 Science in China,Ser.B 1990/02
73 中國黃土的土壤地層與第四紀氣候旋回。丁仲禮,劉東生,劉秀銘,朱照宇,漢景泰,陳明揚,《黃土 第四紀地質全球變化》(一)劉東生(主編),科學出版社,北京,1990,34-46。
74 250萬年以來的37個氣候旋迴 丁仲禮; 劉東生; 劉秀銘; 陳明揚; 安芷生 科學通報 1989/19
75 用旋轉式磁化率儀和卡帕橋對巖樣磁組構的比測 許同春; 劉秀銘; 閻虹 地震學報 1989/03
76 中國黃土磁化率各向異性與成因及其對第四紀研究的意義 劉秀銘; 許同春; 劉東生 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 1989,4:441-448
77 巖石磁性組構的研究述評 許同春; 劉秀銘; 曹繼秀 國際地震動態 1987/03
會議論文:
1佳縣紅粘土磁性礦物變化及其記錄亞洲內陸干、冷化 趙國永; 劉秀銘; 丁仲禮 中國地理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 國際會議 2012-10-12
2 西天山地區典型黃土剖面磁學特征及其環境意義研究 夏敦勝; 陳發虎; 劉秀銘; 賈佳; 魏海濤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五屆年會 中國會議 2009-10-10
3 一位帶領中國第四紀研究走向國際科學前沿的“三軍統帥”——永遠懷念導師劉東生先生 劉秀銘 紀念劉東生院士 中國會議 2009-02-01
4 中亞極端干旱區湖泊巖芯磁學特征及其環境意義 夏敦勝; 金明; 馬劍英; 陳發虎; 劉秀銘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 中國會議 2008-10
5 黃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典型斷面表土磁學特征 夏敦勝; 陳發虎; 劉秀銘; 張衛國; 馬劍英; 魏海濤 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11
6 粉塵源區-沉積區典型斷面表土磁學特征及環境意義 夏敦勝; 陳發虎; 劉秀銘; 魏海濤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 中國會議 2007-10
榮譽獎勵:
1、2006年蘭州大學“萃英學者”特聘教授。
2、2011年福建師范大學“海西學者”特聘教授。
學術交流:
1、中國地理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 國際會議 2012-10-12
2、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五屆年會 中國會議 2009-10-10
3、 紀念劉東生院士 中國會議 2009-02-01
4、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 中國會議 2008-10
5、 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 中國會議 2007-11
6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 中國會議 2007-10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