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王軍成,男,1953年生,山東省招遠人,曾任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所長,現任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科學院調研員,博士生導師,泰山學者,海洋資料浮標專家。“人類自然與生態安全國際科學院”終身院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8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獲學士學位。
現任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1、《海洋技術》編委。
2、中國海洋學會理事。
主講課程:
資料更新中……
培養研究生情況:
指導培養了博士后1名、博士11名、碩士22名順利畢業。
研究方向:
海洋動力環境監測理論研究及技術創新,重點開展適合于不同海洋環境的浮標動力模型,移動平臺風速風向精確化測量技術,船基高分辨率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海洋水聲探測技術。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要從事大型海洋資料浮標和各種海洋儀器設備的研制,主持了我國近十年來海上工作的各種型號的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的研制、改型及技術保障工作。解決了我國資料浮標長期可靠工作難題。先后主持完成5項國家科研項目,12項省部級課題,獲得1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作為海洋監測技術領域專家,其成果支撐了我國“國家海洋資料浮標監測網”及“國家海洋氣象網”的業務運行。
863計劃2004年第二批新立項課題:信息領域領域
2004AA604070 大型海洋環境多層監測浮標關鍵技術 山東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 王軍成 國撥經費100萬元
863計劃2004年第三批新立項課題:資源環境領域
2004AA639630 海洋水質污染綜合監測系統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 王軍成 國撥經費70萬元。
科研成果:
取得了多項成果獎勵: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省部級二等獎4項。
1. 《Ⅱ型資料浮標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 《FZF2-2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學院和山東省科委評審的科技進步二等獎。
3. 《LWJ1-1型商用展示柜微機溫度巡檢系統》獲山東省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4. 《FZF2-3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分別獲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獎和山東省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5. 《LWJ1-2型冰箱綜合性能檢測系統》獲山東省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6. 《FZF3-1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獲國家海洋局科技創新二等獎。
7. 《船用測波儀》獲機電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8. 《全浮式水下目標監測系統》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船舶工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9. 《水下潛標探測系統》獲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
出版專著:

1.《中國海洋資料浮標》王軍成 海洋出版社 2001-01-01
2.《海洋資料浮標原理與工程》 王軍成 海洋出版社 2013-12-01
代表性論文:
1 基于物理屬性的虛擬裝配過程 鄭軼; 寧汝新; 王軍成 機械工程學報 2008-07-15
2 熱紅外圖像的提取及對比度增強處理技術的研究 徐克寶; 朱蘋; 王軍成; 宗貴聰; 由斌甲; 姜洪廣 2008中國儀器儀表與測控技術進展大會論文集(Ⅰ) 2008-06-01
3 一種小型無線風速儀的設計與實現 宋潔茹; 王軍成 微計算機信息 2008-03-15
4 自學習式GPS車輛自主導航儀的研究 徐克寶; 王軍成; 曾慶良; 高麗麗; 李小波; 孟秀芝 儀器儀表學報 2007-02-28
5 一種高靈敏度自主采樣式熱釋電傳感器的研究 徐克寶; 曹建; 亓學廣; 高麗麗; 王軍成 儀器儀表學報 2006-12-30
6 發展海洋監測高新技術振興海洋儀器行業 王軍成; 劉巖 山東科學 2006-10-30
7 用三維MEMS力學量傳感器對涌浪微觀形態測量的研究 徐克寶; 王軍成; 陳廣慶; 高麗麗; 李小波 傳感技術學報 2006-05-30
8 提高原始性創新能力 發展海洋戰略高技術 王軍成; 曹恒永 科學與管理 2005-06-30
9 船基激光法波浪測量儀器的研究 王軍成; 侯廣利; 劉巖; 蔣慧略 海洋技術 2004-12-15
10 俄羅斯中央水文儀器所科技考察側記 王軍成; 張喜驗; 曹恒永 科學與管理 2000-12-15
11 我國海洋資料浮標技術的發展 王軍成 山東科學 1999-12-25
12 依靠技術創新 促進海儀發展 王軍成 科學與管理 1999-10-15
13 把握院所改制方向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張萌 ; 王乃靜; 李琥; 黃濤; 王軍成 科學與管理 1999-06-15
14 FZF2-3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研制 王軍成; 紀寶存 海洋技術 1998-06-10
15 國內外海洋資料浮標技術現狀與發展 王軍成 海洋技術 1998-03-10
榮譽獎勵:
曾獲得多次榮譽獎勵,其中獲山東省科學院獎勵多次,三次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兩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一次榮立"一等功",三次榮立"二等功",三次榮立"三等功",兩次榮獲"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榮譽獎勵,一次獲國家計委、科委頒發的國家"七五"科技攻關榮譽獎。
1、2014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
2、2002年獲“青島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
3、2002年獲“青島市百名優秀引進人才”。
4、2002年獲“山東省十佳優秀專業技術人員。
5、2003年當選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6、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7、2007年選為“泰山學者”特聘專家。
8、獲“山東省優秀創新團隊帶頭人”。
9、獲“國際科學成就評定委員會《金色弗爾圖娜》榮譽證書”。
10、獲“《人格、榮譽勞動》英雄勛章”。
11、獲“俄羅斯社會生態保護“圣坦卡勛章”。
12、獲烏克蘭科學院“騎士勛章”。
王軍成研究員獲山東省科技最高獎

省委書記姜異康為王軍成研究員頒獎
2015年1月22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在濟南召開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表彰為我省科技創新和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王軍成研究員獲得2014年省科學技術最高獎,成為該獎項自設立以來第20位獲獎者。省委書記姜異康出席會議并為王軍成研究員頒獎。省委副書記、省長郭樹清講話。 王軍成代表獲獎人員作了發言。他表示,此次獲獎是對他個人和團隊的肯定,更是對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勵。海洋監測是認識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其技術及裝備的研究水平關系到我省乃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利益。
自七五攻關開始,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發團隊歷經四個五年計劃及產品標準化定型研究,研制了不同型號的系列浮標及傳感器,構建了我國海洋資料浮標技術體系,形成了系列海洋監測技術規范與國家標準,開發了海洋資料浮標系列化裝備,引領了我國海洋資料浮標技術發展方向,其綜合技術性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近海海洋資料浮標監測網的建設,100余套國產化浮標分布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的各海區,每天向國家海洋局和中國氣象局及其他科研機構提供近三萬組氣象水文數據,為我國海洋環境預報、海洋防災減災、海洋資源開發、海洋漁業生產、海上軍事活動、海洋科學研究等提供重要數據支撐。王軍成表示,要以這次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為契機,化榮譽為動力,敢于擔當,勇于超越,鍥而不舍,遵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為推進我省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建設創新型省份和經濟文化強省再立新功,再創輝煌!
錨定于海鐘情蔚藍
——記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王軍成研究員
在陸地資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海洋正成為人類繁衍發展的生命線。海洋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還是維系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重要基地。正因如此,加速發展海洋資料觀測的新技術、新方法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憑著對這一片蔚藍的一腔熱愛,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王軍成研究員從事海洋監測技術與裝備研究30余年,主要致力于海洋環境監測裝備“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的工程技術研究及應用,先后主持完成5項國家科研項目、10多項省部級課題,獲得1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成果得到廣泛應用,支撐著國家“海洋資料浮標監測網”及“海洋氣象網”的業務運行,為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和海洋權益維護作出突出貢獻,是“國家海洋監測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建者。
將心血錨定海洋浮標研究
海洋浮標是以錨定在海上的觀測浮標為主體組成的海洋水文氣象自動觀測站。它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穩定可靠收集海洋環境資料能力,能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和自動發送,是現代海洋環境監測的重要主體,對海洋環境預報、海洋環境開發、國防安全有特殊意義。
我國海洋浮標的研制工作始于上世紀60年代,最初研制的只是原理樣機。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幾家科研單位開始海洋資料浮標攻關,最終只有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做成了較為成熟的產品。1989年,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制的第一臺海洋浮標在北海投運。
當時我國研究海洋浮標的條件很艱難,但王軍成認定浮標這個研究方向是未來深入了解海洋資源環境的大勢所趨,一直堅持下來。堅持的過程漫長而又煎熬,或許正因如此,方顯出敢為人先精神的珍貴。
從80年代開始,作為海洋資料浮標工程研究的開拓者,王軍成主持了我國各種型號的浮標的研制,取得了多項技術創新和突破,建立了“海洋動力環境浮標監測技術理論”,推動我國浮標技術不斷發展。
“七五”期間,他們攻克了浮標系統在惡劣海洋環境下生存及獲取基本測量要素的技術難點,初步建立起浮標技術體系。“八五”和“九五”期間,他帶領團隊攻克了衛星傳輸、能源供給、數據測量準確度的難點,提高了浮標系統的性能,進一步提高完善了浮標技術體系。“十五”期間,他主持國家863計劃“大浮標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創新研究,取得了四個方面技術突破:根據冗余設計理念,提出浮標數據采集雙機并行控制技術,解決了浮標在惡劣環境下長期業務運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關鍵技術;突破大浮標拼裝式設計技術,解決了深遠海大浮標的快捷裝配及運輸難題;依據浮標隨波特性,設計數字積分測波技術,解決浮標波向測量難題;采用鏈纜混合設計及水下耐壓浮球成型新工藝,解決了深遠海浮標錨系安全關鍵技術。通過上述一系列創新,全面提升浮標技術性能,構建了國家大浮標技術體系。
王軍成和他的團隊不僅在技術上獲得突破,在理論研究方面也建樹頗豐。他通過對海洋監測浮標動力學、運動學分析研究及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建立了“海洋動力環境浮標監測技術理論”,通過對浮標在不同海域適用性的分析,指導了不同形式、結構和尺寸的浮標設計,實現浮標系列化;通過對浮標體隨波特性的分析,解決了不同載體波浪測量的反演、修正問題;通過對海上載體表面干擾風場特性的分析,解決了局部干擾風場準確測量的技術難題;通過對水下載體結構動力學的分析,解決了載體的姿態及錨系設計問題。
歷經四個五年計劃及863產品標準化定型研究,“大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產品,綜合技術性能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堅持的價值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長時間的耕耘,終于見到了碩果累累。至今,他們研制的第一臺浮標仍在運行,只是隨著技術進步、產品完善,“心臟換了”。
他們研制的海洋資料浮標先后三次獲得國家獎勵,代表著我國該領域的最高水平和最佳業績:199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我國的表征浮標突破了海上生存關鍵技術,能夠在惡劣的海洋環境下正常運行(MTBF>2160h),實現了基本海洋數據的監測;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表征浮標經過“八五”“九五”持續技術創新,測量準確度、可靠性進一步提高(MTBF>8640h),實現衛星可靠傳輸等技術;2009年獲“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獎,表征浮標進入高科技產品應用時代(MTBF>20000h),國家大浮標技術體系建成。三次國家獎勵,見證了我國浮標技術發展的時代進程,也是海洋監測技術與裝備領域中僅有的三次國家獎。
在實現建設國家海洋資料浮標網目標的征程中,王軍成幾十年如一日奮力拼搏在科研一線,憑借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始終牢牢把握大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研究方向,鍥而不舍地邁向使大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能夠業務化運行的目標,不斷采用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并吸取國內外成功的新經驗和新成果,終于成功建立我國大型海洋資料浮標技術體系,并以大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為支柱成功建設成我國海洋資料浮標網,實現了我國可業務化運行的大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及海洋浮標監測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突破。主持完成的在海洋資料浮標系統,解決了資料浮標系統長期穩定可靠工作問題,使我國的資料浮標綜合技術性能日趨完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了我國資料浮標網業務化運行的需求,成為國家海洋局、中央氣象局主要訂購產品。
近幾年王軍成帶領團隊研制生產的各種型號浮標上百套,其中裝備了國家海洋局“海洋資料浮標網”43套,裝備中國氣象局“海洋氣象網”27套,其他涉海單位32套,研制的浮標以可靠性高、監測參數多、技術先進等優勢,成為我國海洋監測體系的支柱。目前我國全部在位運行的大浮標共46套,100%由其團隊提供,支撐了我國海洋監測浮標網的業務化運行。
海洋資料浮標網的運行,推進了國家海洋局海洋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根據《中國海洋災害公報》,我國海洋災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在十年間降低了近200億元,其中浮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浮標每天向國家海洋局和中國氣象局提供29360個氣象數據,為海洋災害預報預警提供了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實時數據。近5年,對進入我國的臺風實現了浮標的海上提前監測,為我國近海減災防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除上述外,他和他的團隊還為國家涉海工程和科學研究研制了各種專業化浮標,如極地中心的北極海氣耦合監測浮標、北京奧運會的帆船賽場監測浮標、中海油的南海深水區油田監測浮標、中科院海洋所的近海環境研究監測浮標等,滿足了多元化、特殊化的海洋監測需求。
除提供一手的海洋資料外,特定海域浮標的布放,為海防安全和維護國家權益發揮重要作用。據悉,總參氣象局已在相關海域布放不同用途浮標X套,海軍在相關海域布放X套,國家海洋局在臺灣海峽布放X套,釣魚島布放X套。這些浮標的投放,對于維護我國海洋主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依賴于浮標提供的水文氣象資料,我國新興海洋產業高速增長,海洋石油、海洋漁業、海洋工程、海洋能發電、海洋礦產開采等進行設計施工和作業,有了更加可靠的數據基礎保證。如洋口港浮標為建港提供設計數據;中石油LNG浮標為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南海深水區浮標為我國深海石油勘探開采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浮標為海洋和大氣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數據。不斷積累的浮標數據為研究海洋環流、溫室效應、北極濤動等創造了良好條件。如布放于格陵蘭海的海氣耦合浮標在國際上屬首次,提供了對該海域研究的新認識。
發展海洋立體監測, 打造優秀創新團隊
王軍成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海洋資料浮標工程技術的研究和工程應用,但是,他研究的腳步并未就此停下。
近年來,他瞄準國家在海洋監測技術領域的重大戰略需要,將目光投向了面向未來的海洋立體監測技術研究上,主要開展了水下探測技術和船用氣象測量系統研究。
水下探測技術是我國亟待發展的軍民兩用技術,王軍成主持研發的“全浮式水下監測系統”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船舶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主持研究的國家“十一五”“十二五”863重點項目“水下探測系統”,取得了突破性成果。2011年獲科技部“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
他帶領團隊研制的“艦船氣象測量系統”成為我國海軍艦船主要的氣象測量裝備,四次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為我國首艘航母研制裝備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氣象測量系統,突破了艦面風場準確測量的關鍵技術,提高了艦船氣象要素實時數據的準確性,為艦載機起降及武器系統發揮效能提供了氣象保障。
多年來王軍成腳踏實地、執著追求、勇于創新,不僅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身,更培養出一支集科研、生產、技術保障為一體的堅強團隊。在進行海洋資料浮標與海洋船舶氣象儀等項目的研發過程中,每當遇到重大技術難題,即使面對大風大浪的惡劣海況和危險的工作環境,他也會親自率領團隊成員克服重重困難來到現場,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他的這種腳踏實地、執著追求、不畏艱難的科研精神深深感染了團隊成員,培養出一支集科研、生產、技術保障為一體的堅強團隊。該團隊技術精湛、作風優良、服務質量高,在行內被廣泛認可。以此團隊為基礎組建的“海洋環境監測技術創新團隊”被評為山東省十大優秀創新團隊。
在人才培養方面,王軍成總能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嚴謹的治學精神感染學生,到大學、科研院所做海洋監測技術方面的講座、座談、報告50余場,組織完成100多個班次的海洋資料浮標方面的培訓任務,培訓業務骨干80余名,指導培養了博士后1名、博士11名、碩士22名順利畢業。
“山東省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十佳)”、“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山東省優秀創新團隊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多次獲山東省科學院榮譽獎勵及立功,是國際生態保護研究院院士,獲得過烏克蘭科學院“騎士勛章”和俄羅斯社會生態保護“圣坦卡勛章”……一系列的獎勵和榮譽,見證著王軍成求真務實、不斷進取、兢兢業業、奮力拼搏的工作業績與工作實效,見證著國家對其科技事業成就的肯定,也見證著他在國內及國際科技界的影響。滿載這些榮譽,王軍成仍將繼續在蔚藍的大海上,書寫一名研究者的新篇章。
來源:科技創新與品牌
王軍成:海洋逐夢30年

■本報記者 唐鳳
“我是一個山東人,從小就迷戀和向往大海的蔚藍和廣闊,希望能在海上做一番事業。”山東省科學院研究員王軍成幾乎將自己的全部職業生涯都貢獻給了海洋事業,“我這輩子干了30年,研究了二十多年浮標,近十年正在研究潛標,只要能干成這兩件事,為國家干成這兩件大工程,我就可以退休了。”
雖然是地方科研院所,但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儀器裝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海洋高技術領域成果產業化基地,其實力在國內海洋科研院所中位居前列。王軍成作為研究所學術帶頭人,主要致力于海洋環境監測裝備“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的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先后主持了我國三代大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的研制,實現了海洋資料浮標系列化裝備,其研究成果支撐建設了我國海洋監測“海洋資料浮標網”及“海洋氣象網”的業務運行,在我國海洋環境預報、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權益維護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獲得了“國家自主創新產品”稱號的海洋資料浮標,是王軍成幾十年科研心血的代表。海洋浮標是以錨定在海上的觀測浮標為主體組成的海洋水文氣象自動觀測站,對海洋環境預報、海洋環境開發、國防安全有特殊意義。“目前,國家業務在位運行的海洋浮標90%以上都是我們造的,能為國家進行海洋監測是我們最自豪的。”王軍成說。
摸索海洋浮標
跟海洋打了近一輩子交道的王軍成,最初學的卻是無線通信技術。王軍成畢業時還屬于計劃分配階段,當時擺在他面前的有很多條路,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軍成卻希望能在海上做一番事業。
“我畢業的時候,國家的海洋事業剛剛起步,海洋裝備和海洋技術方面的研究幾乎是零,無法滿足國家應用的需求,但換個角度講,它的前景也非常廣闊。”王軍成提到。而且,無線通信技術本身也與海洋裝備研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浮標、數據采集與傳輸設備都離不開通訊,無線電技術是海洋儀器研究中的重要技術之一。”
最初,王軍成和同事遇到了不少困難。我國海洋浮標的研制工作始于上世紀60年代,“我們沒有經驗,對海洋幾乎沒有概念,大家都沒有做過海洋儀器裝備,資料也很缺乏。”
當時,國家開始意識到要重視海洋儀器研究,第一工業機械部、國家海洋局和海軍聯合組織啟動海洋儀器大型研究,國務院也開始主持進行海洋儀器裝備研究,組織大會戰,但1年之后卻停下來了。到上世紀70年代,國家開始重新重視科學,于是海洋儀器也再次被提上日程。王軍成和單位的一些老同事,就開始摸索著研究海洋浮標。最終,1989年,儀表所研制的第一臺海洋浮標在北海投運。
苦并自豪著
數十年的研究,落在紙上,可能只有寥寥幾個字,但在現實中,這些文字的背后卻有著讓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例如,海上作業非常辛苦,王軍成甚至還被迫跳過一次海。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浮標技術并不成熟,海洋裝備需要大量海上試驗檢驗其性能,可能設備三四個月就會出現故障,就需要進行檢修,而檢修需要及時,即便大風大浪也要硬著頭皮出海。維修的時候,王軍成需要從船上跳到海洋浮標上。
有一次,王軍成記憶頗深,當時浪高1.5米,王軍成和同事勉強可以作業,但整整維修了4個小時,身體已經到達極限,只能邊嘔吐邊維修。而修完以后風浪越來越大,浪高達到2.5米,甚至3米,由于浮標和船搖晃碰撞劇烈,落差太大,他們無法從浮標再回到船上。于是,船長立刻要求他們跳海,套上救生圈跳海然后用繩子把他們拖到船上。“這種危險我們其實碰到好多次,我覺得自己非常萬幸,工作這幾十年還沒發生過特別重大的事故,艱苦我們都已經適應了,而且,都是工作過程中必然承受的。”
而海洋浮標帶給王軍成的除了艱苦,更多的是自豪,海洋浮標分別于1993年和200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999年參加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建國50周年成就展,2008年為在青島舉行的北京第29屆奧運會帆船比賽提供氣象保障,2012年我國第一次在北極布放大型海洋觀測浮標,2013年我國在釣魚島附近海域布放第一臺浮標……
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在青島舉行。當時比賽要求每十分鐘就要把海上的氣象變化傳輸到運動員佩戴的接收器上,運動員需要知道每分鐘海上的風速和氣壓變化等信息。2007年,奧委會決定對浮標設備進行招標。最初,奧委會決定選擇使用挪威生產的設備。設備到位后,進行海上試用,結果挪威的浮標運行半年就壞了兩次,而且維修非常不便,難以及時處理,于是,奧委會隨即決定征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浮標。最后,在多家競爭者中,王軍成和他的設備脫穎而出。“2007年夏天我們把浮標布好,接下來半年一點故障都沒有,2008年奧帆賽期間也順利完成任務,質量非常過硬。比賽完以后,奧委會專門給我們發來感謝信,感謝我們保證了帆船比賽的順利進行。”王軍成感到十分自豪。
就這樣風風雨雨30年,責任感支撐著王軍成苦中作樂一路走來。“我從走上這條路開始就有一個強烈的責任感:中國要成為海洋強國,海洋技術必須先行。國家迫切需要這項事業,我從事海洋技術研究,就有責任來為國家解決一些問題。”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4-12-19 第5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