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張儀,女,碩士生導師,研究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媒介控制室主任。從事媒介生物學與防制工作二十余年,曾為美國加里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新墨西哥大學、日本順天堂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特邀研究員、訪問學者。
學術兼職:
1.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理事。
2.中華預防醫學會媒介生物學及控制分會委員會委員。
3.上海市預防醫學會病媒生物預防與控制專委會委員。
4.中國實驗動物學會媒介實驗動物專業委員會委員。
5.《貝類學論文集》、《中國媒介生物學與控制雜志》、《中華衛生殺蟲藥械雜志》等雜志編委。
6.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專家庫專家。
主講課程:
病原生物學
培養研究生情況:
培養帶教碩博士生和博士后10多名。
研究方向:
主要圍繞“醫學寄生蟲媒介生物學與防制”,針對寄生蟲與媒介/中間宿主間相互關系以及寄生蟲媒介防控開展多項研究,這些研究大多為該領域研究熱點。經過努力獲得了多方面的創新研究成果,包括不同宿主特別是螺在疾病中的傳播作用及生物潛能、螺內感染期幼蟲的生物學特征、血吸蟲中間宿主釘螺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瘧疾傳播媒介按蚊的分子免疫與分子生物學、我國媒傳疾病相關媒介分布預測、媒介體內寄生蟲檢測監測技術及控制策略和新發傳染病監測與預警技術等。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作為課題負責人或主要參與者承擔了863計劃、國家“十五”攻關計劃、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傳染病重大專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國家科技基礎平臺、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資助的課題15項。
1、19個省(市)、158個縣進行的“全國廣州管圓線蟲病疫源地調查”。
科研成果:
獲得實用發明專利2項。研究論文和成果曾獲得中國貝類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新發傳染病監測與預警技術研究”項目獲2010年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是我國首次在19個省(市)、158個縣進行的“全國廣州管圓線蟲病疫源地調查”等項目的主要完成者,衛生行業標準“廣州管圓線蟲病診斷標準”的第一(主要)撰寫人,參與寄生蟲病領域國家防治與科技立項、防治策略、標準的撰寫與制定。
發明專利:
獲得實用發明專利2項。
資料更新中.....
在中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近五年60余篇),SCI收錄22篇。參加編著中英文專著12部(含任副主編3部),主譯世界衛生組織等專著1部。
出版專著:
1、《登革:診斷、治療、預防控制指南》,世界衛生組織 原著,張儀 主譯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5-1
資料更新中……
發表論文:
1 淡水螺類三旋麗卷螺的物種鑒定及其潛在適生區分析 李曉恒; 高世同; 顧文彪; 張儀; 郭云海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5-06-15
2 中華按蚊實驗室品系對殺蟲劑的敏感性測定 優先出版 劉欣; 孟鳳霞; 張曉越; 張儀; 劉起勇; 王義冠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2015-04-08 09:52
3 上海市醫學貝類物種組成及其分布 優先出版 郭云海; 呂山; 顧文彪; 劉和香; 吳纓; 張儀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5-02-12 11:34
4 上海市廣州管圓線蟲中間宿主螺類分布及感染現狀抽樣調查 郭云海; 呂山; 顧文彪; 劉和香; 吳纓; 張儀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4-12-30
5 曼氏血吸蟲病中間宿主藁桿雙臍螺在中國大陸的發現與擴散 黃少玉; 鄧卓暉; 陳佩璣; 高世同; 李曉恒; 張儀; 謝旭; 朱蓉; 呂山; 郭云海; 阮彩文; 張啟明; 余晴; 潘世定; 容壽銘; 盧文成; 劉夢然; 曾炘 華南預防醫學 2014-12-20
6 螺傳寄生蟲病及螺類感染檢測 陸紹紅; 孔慶明; 張儀; 周曉農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會議摘要集 2011-11-01
7 云南2011年廣州管圓線蟲病監測與自然疫源地新發現 郭云海; 張儀; 呂山; 胡玲; 張宗祿; 周曉農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會議摘要集 2011-11-01
8 混合抽樣法檢測小管福壽螺體內廣州管圓線蟲的方法建立和評價 危芙蓉; 朱丹; 劉和香; 呂山; 劉琴; 張儀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會議摘要集 2011-11-01
9 尖膀胱螺肽聚糖模式識別蛋白分子克隆與蛋白研究 張宗祿; 郭云海; 張儀; 羅泰昌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會議摘要集 2011-11-01
10 湖北釘螺硫氧還蛋白過氧化物酶基因全長cDNA克隆、表達與純化 馬憲亮; 張儀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會議摘要集 2011-11-01
11 軟體動物肽聚糖模式識別蛋白研究進展 張宗祿; 郭云海; 張儀 2011年全國寄生蟲學與熱帶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1-10-25
12 湖北釘螺硫氧還蛋白過氧化物酶基因全長cDNA克隆、表達與純化 馬憲亮; 張儀 2011年全國寄生蟲學與熱帶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1-10-25
13 多重PCR技術檢測小管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體內廣州管圓線蟲幼蟲的方法研究 危芙蓉; 張儀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會分會第十四次學會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9-11-08
14 中國大陸湖北釘螺(Oncomelania hupensis)微衛星DNA庫的構建 李石柱; 馬琳; 馬雅軍; 劉琴; 王強; 張儀; 周曉農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會分會第十四次學會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9-11-08
15 我國螺傳寄生蟲病與醫學貝類學的研究進展 周曉農; 張儀; 呂山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三次全國貝類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 2007-10-01
16 HL殺滅湖北釘螺效果觀察 朱丹; 張儀; 劉和香; 周曉農; 張功華; 張世清; 操治國; 吳維鐸; 李文新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三次全國貝類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 2007-10-01
17 三種淡水螺與廣州管圓線蟲相容性的實驗研究 呂山; 張儀; 王顯紅; 劉和香; 朱丹; 殷位剛; 周曉農 全國寄生蟲學與熱帶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6-09-20
18 媒傳寄生蟲病流行現狀及監測 張儀; 周曉農 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6-05-18
19 META-Li滅螺效果和魚毒性的研究 朱丹; 劉和香; 張儀; 呂山; 周曉農 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動物學會貝類學分會第十二次學術討論會摘要 2005-09-01
20 中國湖北釘螺(湖北亞種)實驗株釘螺COI、Cyb基因分析 張儀; 劉和香; 馮婷; 馮正 貝類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摘要 2003-10-01
21 上海市蚊媒種類、分布及其病原 優先出版 周正斌; 呂山; 張儀; 顧文彪; 郭云海; 蔣明; 張臣臣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2014-12-17 11:19
22 DNA條形碼技術鑒定我國部分白蛉蛉種 周正斌; 張儀; 呂山; 施文琦; 金長發; 朱淮民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4-12-15
23 多重PCR鑒別我國南疆3種常見蛉種 周正斌; 張儀; 朱淮民; 施文琦; 金長發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4-06-30
24 PCR-RFLP鑒定我國黑熱病流行區6種常見蛉種 周正斌; 張儀; 朱淮民; 施文琦; 金長發; 危芙蓉; 蘭勤嫻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4-05-15
25 廣州管圓線蟲線粒體基因組比較分析 呂山; 張儀; 郭云海; 劉和香; 周正斌; 蔣明; 顧文彪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4-04-15
26 苦楝葉對釘螺酶組織化學的影響 優先出版 顧文彪; 張儀; 夏尚光; 呂山; 朱丹; 吳纓; 劉和香; 王龍杰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14-02-21 10:35
27 苦楝葉對釘螺細胞凋亡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響 張儀; 吳纓; 顧文彪; 劉和香; 朱丹; 呂山; 夏尚光; 王龍杰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3-08-15
28 黃病毒屬病毒RT-heminested-PCR方法的建立并用于蚊蟲檢測 周正斌; 朱淮民; 張儀; 黨晨珀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3-07-15
29 山東濰坊地區醫學貝類種類及分布調查研究 郭云海; 李娜; 胡玲; 張儀; 周曉農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3-06-30
30 原位末端標記法觀察釘螺細胞凋亡的研究 顧文彪; 張儀; 劉和香; 吳纓; 朱丹; 呂山; 夏尚光; 王龍杰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3-05-15
31 中國寄生蟲種質資源庫的構建與展望 陳韶紅; 胡薇; 沈海默; 張儀; 陳家旭; 李浩; 張永年; 周卉; 童小妹; 周曉農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3-05-15
32 中國部分地區警犬體表寄生蜱的巴貝蟲感染情況調查 危芙蓉; 蘭勤嫻; 朱丹; 葉俊華; 劉琴; 張儀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2-10-30
33 新發媒傳疾病及其防控 張儀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2-10-15
34 上海市犬體表媒介蜱寄生情況初步調查 劉琴; 危芙蓉; 朱丹; 蘭勤嫻; 施文琦; 張儀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2-10-15
35 湖北釘螺硫氧還蛋白過氧化物酶全長基因克隆、表達與蛋白活性分析 馬憲亮; 劉琴; 張儀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2-08-30
36 醫學貝類及相關軟體動物肽聚糖模式識別蛋白的研究進展 張宗祿; 郭云海; 羅泰昌; 張儀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2-08-30
37 6種木本植物葉浸液對釘螺驅殺作用及其生殖器官解剖結構的影響 夏尚光; 張儀; 劉和香; 苗婷婷; 丁增發; 吳纓 安徽林業科技 2012-06-15
38 無脊椎動物氧還蛋白過氧化物酶研究進展 馬憲亮; 張儀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2-06-15
39 不同林齡抑螺防病林林分內釘螺種群分布特點的研究——以安慶市大觀區沿江灘地為例 夏尚光; 張儀; 劉和香; 何結寶; 周業勇; 李鵬翔 安徽林業科技 2012-06-15
40 我國4種白蛉的核糖體內轉錄間隔2區PCR-RFLP多態性分析 顧燈安; 張儀; 蘭勤嫻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2-04-30
41 溫度對DEN-2型病毒在白紋伊蚊體內外潛伏期的影響 肖方震; 張儀; 謝漢國; 施文琦; 何似; 鄧艷琴; 周曉農; 嚴延生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12-02-15
42 山東榮成八代按蚊分類地位的探討 周曉俊; 施文琦; 張儀; 岳愛萍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1-12-30
43 新疆南部不同類型內臟利什曼病流行區媒介白蛉監測 伊斯拉音•烏斯曼; 左新平; 顧燈安; 蘭勤嫻; 周曉俊; 童蘇祥; 李雄; 張儀; 茹孜古麗•朱馬洪; 開塞爾•克尤木; 麥麥提敏•艾海提; 麥麥提艾力•阿卜力米提; 陳偉; 趙文清; 姚新華; 李建發; 尹艷菊 疾病預防控制通報 2011-12-30
44 中緬邊境(西段)傳瘧媒介的初步調查 施文琦; 周曉俊; 張儀; 周曉農; 胡鈴; 王學忠; 王劍; 李艷君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1-04-30
45 中國大陸福壽螺種群遺傳學研究 呂山; 張儀; 劉和香; 胡鈴; 柳偉; 劉琴; 李石柱; 胡薇; Jürg Utzinger; 周曉農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1-04-15
46 無脊椎動物纖維蛋白原相關蛋白研究進展 劉琴; 李石柱; 張儀; 周曉農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1-02-15
47 日本血吸蟲毛蚴侵襲前后湖北釘螺差異表達cDNA文庫的構建與分析 劉琴; 李石柱; 張儀; 周曉農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0-12-15
48 用多重PCR技術檢測小管福壽螺體內廣州管圓線蟲幼蟲 危芙蓉; 劉和香; 呂山; 胡玲; 張儀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0-10-30
49 《廣州管圓線蟲病診斷標準》解讀 張儀; 呂山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0-09-25
50 新疆伽師縣內臟利什曼病媒介白蛉調查 顧燈安; 左新平; 伊斯拉音•烏斯曼; 蘭勤嫻; 金長發; 周曉俊; 危芙蓉; 張儀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0-08-30
51 緬甸克欽地區媒介微小按蚊分布和傳瘧作用 周曉俊; 施文琦; 張儀; 周曉農; 胡鈴; 王學忠; 王劍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10-08-30
52 湖北釘螺多態微衛星DNA位點篩選和特征初步分析 李石柱; 王藝秀; 馬雅軍; 王強; 劉琴; 吳纓; 呂山; 張儀; 周曉農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10-04-15
53 廣東省廣州管圓線蟲病疫源地調查 鄧卓暉; 張啟明; 林榮幸; 黃少玉; 張儀; 呂山; 劉和香; 胡鈴; 裴福全; 王金龍; 阮彩文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10-02-28
54 南疆地區不同類型黑熱病流行狀況調查 左新平; 顧登安; 伊斯拉音•烏斯曼; 蘭勤嫻; 張儀; 茹孜古麗•朱馬洪; 程鳳清; 開賽爾•克尤木; 陳偉; 趙文清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09-12-30
55 我國廣州管圓線蟲自然疫源地分布首次調查 張儀; 呂山; 楊坤; 劉和香; 胡鈴; 李莉莎; 鄧卓暉; 張鴻滿; 胡錫敏; 姚立農; 曾小軍; 李正祥; 陳朝; 王立英; 周曉農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9-12-30
56 提純小管福壽螺DNA6種方法的比較研究 危芙蓉; 呂山; 張儀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09-12-15
57 湖北釘螺空間遺傳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構建 李石柱; 馬琳; 王藝秀; 王強; 胡纓; 張儀; 周曉農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09-12-15
58 廣州管圓線蟲生活史的實驗室構建與觀察 劉和香; 張儀; 呂山; 胡鈴; 周曉農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09-11-30
59 釘螺遺傳學及其生物學特性的研究進展 周曉農; 李石柱; 劉琴; 張儀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9-10-30
60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檢測與量化軟體動物宿主蠕蟲感染中的應用(英文) 危芙蓉; 呂山; 張儀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09-10-15
61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檢測與量化軟體動物體內蠕蟲感染中的應用 危芙蓉; 呂山; 張儀 海洋科學 2009-10-09
62 福建省霞浦縣發現南海溪蟹屬一新種(十足目:溪蟹科)報告 程由注; 李莉莎; 張儀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9-08-30
63 湖北釘螺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測定研究 李石柱; 王藝秀; 劉琴; 呂山; 王強; 吳纓; 張儀; 周曉農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9-08-30
64 新疆庫爾勒市哈滿溝煤礦內臟利什曼病流行現況調查 伊斯拉音•烏斯曼; 顧燈安; 左新平; 蘭勤嫻; 周曉俊; 童蘇祥; 李雄; 張儀; 茹孜古麗•朱馬洪; 陳偉; 趙文清; 李建發; 尹艷菊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9-06-30
65 云南河口縣褐家鼠肝臟感染鏈尾蚴囊的組織形態學觀察 張超威; 張儀; 呂山; 常正山 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 2009-05-15
66 中國大陸湖北釘螺種下分化研究進展 李石柱; 王強; 錢穎駿; 張儀; 周曉農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09-04-15
67 “福壽螺”學名中譯名的探討 周曉農; 張儀; 呂山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9-02-28
68 不同誘蟲燈和引誘劑誘捕白蛉的現場試驗 顧燈安; 金長發; 蘭勤嫻; 左新平; 伊斯拉音•烏斯曼; 張儀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9-02-28
69 HL殺滅湖北釘螺效果觀察 朱丹; 張儀; 劉和香; 張功華; 張世清; 操治國; 吳維鐸; 李文新; 許學年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09-02-15
70 1996~2007年新疆喀什市內臟利氏曼病流行情況的回顧分析 伊斯拉音•烏斯曼; 童蘇祥; 張儀; 李雄; 左新平; 伊馬木•蘇魯坦; 張松; 開賽爾•克尤木; 顧燈安; 蘭勤嫻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08-12-30
71 云南省大理州首次廣州管圓線蟲病疫情調查與處置 陳紹榮; 呂山; 汪麗波; 方文; 陳鳳; 李科榮; 杜遵偉; 張儀; 姜進勇; 李遠林; 周曉農; 張再興 寄生蟲病與感染性疾病 2008-09-25
72 新發現的內臟利什曼病流行區新疆民豐縣Ⅰ.流行病學調查 伊斯拉音•烏斯曼; 金長發; 左新平; 顧燈安; 蘭勤嫻; 童蘇祥; 李雄; 張儀; 茹孜古麗•朱馬洪; 牛新玲; 阿不力米提; 木合塔; 阿布都外力; 庫爾班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8-04-30
73 新發現的內臟利什曼病流行區新疆民豐縣Ⅱ.傳播媒介的初步研究 金長發; 左新平; 顧燈安; 伊斯拉音•烏斯曼; 蘭勤嫻; 張儀; 童蘇祥; 李雄; 茹孜古麗•朱馬洪; 阿不力米提; 木合塔; 阿不都外力; 庫爾班; 牛新玲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8-04-30
74 新型植物滅螺劑HL對釘螺作用機制研究 張儀; 朱丹; 李洪軍2; 劉和香; 梁幼生; 許學年; 李文新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07-10-15
75 水溫對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福壽螺影響的研究 劉和香; 張儀; 呂山; 朱丹; 王顯紅; 吳纓; 胡鈴; 吳世芳; 周曉農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07-09-15
76 密達利對湖北釘螺酶組織化學作用的觀察 朱丹; 李紅軍; 劉和香; 張儀; 郭儉; 梁幼生; 周曉農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7-06-30
77 廣西廣州管圓線蟲病疫源地調查 張鴻滿; 譚裕光; 黎學銘; 阮廷清; 周曉農; 張儀; 黃福明; 江河; 歐陽頤 熱帶病與寄生蟲學 2007-06-10
78 燈誘法監測白蛉的初步試驗 顧燈安; 金長發; 蘭勤嫻; 張丑吉; 李凡; 張儀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7-04-30
79 三種方法檢測福壽螺肺囊內廣州管圓線蟲效果的比較研究 劉和香; 張儀; 呂山; 朱丹; 王顯紅; 胡鈴; 周曉農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7-02-28
80 醫學軟體動物標本制作技術的探討 張儀; 周曉農; 劉和香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6-12-30
81 中國寄生蟲種質資源平臺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周曉農; 林矯矯; 曹建平; 黃兵; 陳韶紅; 張儀; 胡薇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6-12-30
82 PCR檢測大瓶螺體內廣州管圓線蟲幼蟲方法的建立 張儀; 周曉農; 劉和香; 呂山; 李莉莎; 林金祥; 李友松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6-10-30
83 中國大陸廣州管圓線蟲病流行病學分析 呂山; 周曉農; 張儀; 王顯紅; 楊坤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06-10-30
84 利什曼病及其媒介白蛉控制的現狀和展望 顧燈安; 金長發; 張儀 國際醫學寄生蟲病雜志 2006-09-28
85 福建省甲殼動物:淡水蟹類蟹種資源的分類 程由注; 李莉莎; 林陳鑫; 方彥炎; 張儀; 周曉農 熱帶病與寄生蟲學 2006-09-10
86 福壽螺休眠期體內廣州管圓線蟲生長發育及其感染性的觀察研究 劉和香; 張儀; 周曉農; 呂山; 朱丹; 林金祥; 李莉莎; 李友松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6-08-30
87 三種淡水螺與廣州管圓線蟲相容性的實驗研究 呂山; 張儀; 王顯紅; 劉和香; 朱丹; 殷位剛; 周曉農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6-08-30
88 媒傳寄生蟲病流行現狀及監測 張儀; 周曉農 動物保健 2006-08-20
89 福建省廣州管圓線蟲6種新宿主的發現及疫源地的感染率周年變化 李莉莎; 周曉農; 林金祥; 張儀; 程由注; 張榕燕; 方彥炎; 林陳鑫; 陳寶建; 李友松 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 2006-06-30
90 不同發育期福壽螺對廣州管圓線蟲易感性的實驗研究 劉和香; 張儀; 周曉農; 呂山; 朱丹; 林金祥; 李莉莎; 李友松; 殷位剛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5-10-30
91 國外寄生蟲學發展簡史 周曉農; 林矯矯; 王顯紅; 黃兵; 胡薇; 陳家旭; 張儀; 陳韶紅; 邱持平; 曹建平 國外醫學(寄生蟲病分冊) 2005-04-15
92 銅銹環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作為廣州管圓線蟲中間宿主的發現 林金祥; 周曉農; 李莉莎; 張儀; 程由注; 張榕燕; 李燕榕; 林陳鑫; 陳寶建; 李友松; 戴梅英 中國人獸共患病雜志 2005-01-30
93 子一代實驗室釘螺細胞色素c氧化酶I、細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 張儀; Yamasaki Hiroshi; 劉和香; 馮婷; 馮正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4-10-30
94 不同數量毛蚴對不易感釘螺種群感染性的研究 孫樂平; 洪青標; 周曉農; 黃軼昕; 楊國靜; 張儀; Georg M.Davis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03-08-26
95 貴池日本血吸蟲對江蘇沿海地區釘螺感染性的初步研究 孫樂平; 洪青標; 周曉農; 黃軼昕; 楊國靜; 張儀; GM Davis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03-04-26
寄生蟲病所召開輸入性血吸蟲病傳播風險研討會議
為分析我國出國務工人員曼氏或埃及血吸蟲病感染情況,研討輸入性血吸蟲病在我國傳播的風險及今后防治工作計劃,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于2012年4月19日在上海召開了輸入性血吸蟲病傳播風險研討會議,中國疾控中心、衛生部疾病控制專家咨詢委員會血寄分委會以及廣東省疾控中心、深圳市疾控中心有關領導和專家共計20余人參會。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周曉農所長主持會議,李華忠主任介紹了前期中國疾控中心組織開展的輸入性血吸蟲病感染情況調查及深圳輸入性血吸蟲病中間宿主調查的基本背景。
湖南省血防所袁里平教授匯報了“中鐵二十局歸國務工人員埃及或曼氏血吸蟲病感染情況”調查結果。與會專家討論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援外勞務輸入輸出數量巨大,因對血吸蟲病認識不足、防護意識薄弱而在國外感染曼氏或埃及血吸蟲病的機率增加,應加強出國務工人員健康教育宣傳和歸國人員血吸蟲病檢查工作。另外,雖然我國在日本血吸蟲病診斷領域積累豐富經驗,但直接采用日本血吸蟲病診斷方法篩查曼氏或埃及血吸蟲病證據尚顯不足,建議湖南省血防所結合埃及血吸蟲病特異性臨床表現進行診斷和化療,同時建議我國應加強曼氏、埃及血吸蟲病診斷研究,以快速有效檢測輸入性血吸蟲病感染者。
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朱蓉副研究員、張儀研究員分別匯報了深圳輸入性血吸蟲病中間宿主和可能傳染源分布情況調查、深圳調查檢獲螺鑒定初步結果。與會專家對調查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建議對雙臍螺分布范圍擴大調查,明確分布,并開展感染實驗研究,明確是否對曼氏血吸蟲易感,判定一旦輸入性曼氏血吸蟲病病例能否引起曼氏血吸蟲病在我國傳播的風險。與會專家還就輸入性血吸蟲病今后工作計劃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最后,周曉農所長對會議進行了總結,認為目前的調查尚不能認為我國存在輸入性血吸蟲病傳播的風險,但調查結果提示今后應加強對輸入性血吸蟲病病例和中間宿主調查、管理工作,并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輸入性血吸蟲病感染情況、中間宿主分布情況擴大調查計劃,并開展輸入性血吸蟲病診斷、中間宿主易感性研究,為評估埃及或曼氏血吸蟲病在我國的傳播風險提供參考依據。
時間:2012-06-05
榮譽獎勵:
1、2013年獲“第三屆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
2、獲得中國貝類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3、“新發傳染病監測與預警技術研究”項目獲2010年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4、2012年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
附:
“第三屆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于2013年5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頒發,本屆科技獎共評出基礎醫學科研創新獎5人,臨床醫學科研創新獎15人,醫務(衛生)管理科研創新獎5人。寄生蟲病所張儀研究員榮獲本屆“基礎醫學科研創新獎”。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劉謙、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副部長李清杰、科技部副部長陳小婭、中國女醫師協會會長何界生等向獲獎者頒發了證書和獎牌。來自全國衛生系統的杰出代表和獲獎者近300人參加了頒獎大會。
“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是我國第一個女醫務工作者終身榮譽科學獎。該獎項創建于2008年,經國家科技部批準,由中國女醫師協會與北京五洲婦兒醫院共同發起設立,獎勵在臨床醫學、基礎科研和公共衛生及管理方面做出優異成績的中青年女醫務工作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獲獎者不超過25名。
張儀,女,碩士生導師,研究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媒介控制室主任。從事媒介生物學與防制工作二十余年,曾為美國加里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新墨西哥大學、日本順天堂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特邀研究員、訪問學者。近幾年主要圍繞“醫學寄生蟲媒介生物學與防制”,針對寄生蟲與媒介/中間宿主間相互關系以及寄生蟲媒介防控開展多項研究,這些研究大多為該領域研究熱點。經過努力獲得了多方面的創新研究成果,包括不同宿主特別是螺在疾病中的傳播作用及生物潛能、螺內感染期幼蟲的生物學特征、血吸蟲中間宿主釘螺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瘧疾傳播媒介按蚊的分子免疫與分子生物學、我國媒傳疾病相關媒介分布預測、媒介體內寄生蟲檢測監測技術及控制策略和新發傳染病監測與預警技術等。
張儀研究員是我國首次在19個省(市)、158個縣進行的“全國廣州管圓線蟲病疫源地調查”等項目的主要完成者,衛生行業標準“廣州管圓線蟲病診斷標準”的第一(主要)撰寫人,參與寄生蟲病領域國家防治與科技立項、防治策略、標準的撰寫與制定,為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專家庫專家。此外,還擔任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理事,中華預防醫學會媒介生物學及控制分會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預防醫學會病媒生物預防與控制專委會委員,中國實驗動物學會媒介實驗動物專業委員會委員,《貝類學論文集》、《中國媒介生物學與控制雜志》、《中華衛生殺蟲藥械雜志》等雜志編委。
開拓創新,深入野外現場開展多方位研究
寄生蟲病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被忽視的疾病”,主要分布在偏遠的貧困地區。目前全球變暖、生態環境改善、物流的便利正悄無聲息地助推著物種變化與生物多樣性進程,在此期間,包括寄生蟲病、病毒病在內的“熱帶病”讓臨床診斷變得更為復雜。為追蹤致病生物鏈,張儀研究員全年有大半時間在野外,與蛉、蚊、蜱、螨、螺等微小而又危險的生物打交道。
荒漠型利什曼病的傳播媒介是白蛉,人被感染的白蛉叮咬后,表現為肝脾腫大、貧血,嬰兒感染嚴重者死亡。夏天是白蛉活動高峰期,2005年,張儀研究員帶領團隊在新疆成立了白蛉監測站,每年6~10月都要到新疆抓白蛉,通過實時監測,持續積累第一手數據,為發現疾病、及早干預疾病提供依據。在張儀研究員的帶領下,研究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當地黑熱病媒介白蛉的調查,實現了連續5年的全季節監測。
2012年春播時節,張儀研究員接到湖南疾控報告,稱在資興偏遠農村出現不明原因皮疹,凡下地插秧者皮膚都會出現大塊皮疹,奇癢難忍。此前當地也曾有人患有該病,人稱“稻田皮炎”。6月20日,張儀研究員和同事們來到湖南。經過實地勘察,認為是山上被感染的螺順著山洪到了山下的梯田,水生螺應是這類皮炎的中間宿主。此后兩天,張儀研究員帶領科研小組蹲在田埂上、魚塘邊采集了上千只水生螺。檢驗結果顯示:大量水生螺中都存有這種血吸蟲,稻鴨無一幸免,被感染率達到100%。在給當地村民開出“初檢處方”后,張儀研究員與同事們趕回上海,將活螺交給實驗室飼養孵化,確定螺種。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的媒介控制室有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是媒介活體保藏,365天都少不了人去照料這些蚊、蜱、螨、跳蚤及各種螺類等不同媒介生物。張儀研究員作為科室主任,不管是周末還是節假日,只要她人在上海,就主動承擔20種活體保藏的值班任務。在她的帶領下,“樣品第一”已成為科室的傳統習慣。
勇于擔當,疫情就是命令
2006年,北京出現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廣州管圓線蟲病暴發。該寄生蟲病是一種新發的傳染病,我國對此病缺乏深入研究,張儀研究員運用正在進行的國家攻關課題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帶領團隊組織專家在全國舉辦培訓班,培訓專業人員,并首次在我國19個省(市)、158個縣開展了全國性調查,摸清了該新發寄生蟲病在我國的主要傳播媒介和疾病現狀,提出了防治方法,作為第一(主要)撰寫人制定了衛生行業標準,同時創新性地建立包括醫院、疾控中心近20個單位、4個省參與的對該病的全國監測試點網絡,為食源性寄生蟲病特別是新發寄生蟲病的監測樹立了典型案例。
“暴發疫情,應急處置”是疾控人員的首要任務。當疫情出現時,張儀研究員總是沖在第一線。5.12汶川地震災害發生后,張儀研究員被派往甘肅文縣對當地黑熱病媒介進行評估。當地房屋倒塌,人畜“合居”,災情嚴重,余震和山體塌方時有發生,但張儀研究員與同事不畏艱險,最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云南發現疫情,她同樣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應急處置;浙江、上海出現不明媒介時,她又趕赴現場調查研究,確定媒介種類。“疫情就是命令”,這些在其他人看來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卻都被她稱之為“人生的寶貴財富”。
全心全意做好各項工作
作為一名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疾控“女醫生”,張儀研究員在大多以男人擔綱做主角的寄生蟲媒介生物學和防制研究領域,體現了上海女性不一樣的風采。
近五年來,她作為課題負責人或主要參與者承擔了863計劃、國家“十五”攻關計劃、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傳染病重大專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國家科技基礎平臺、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資助的課題15項。作為導師,她培養帶教碩博士生和博士后10多名。在中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近五年60余篇),SCI收錄22篇。參加編著中英文專著12部(含任副主編3部),主譯世界衛生組織等專著1部。獲得實用發明專利2項。她的研究論文和成果曾獲得中國貝類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新發傳染病監測與預警技術研究”項目獲2010年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張儀研究員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
2012年5月18日,“第三屆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熱烈的掌聲中,張儀研究員舉起了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基礎醫學科研創新獎”的獎牌。“今天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將懷著感恩之心,繼續踏實走好每一步。”面對榮譽,張儀研究員謙虛地表示,她還是一名新兵,今后要多向老同志學習,加強自身修養,嚴格要求自己,恪盡職守、全心全意地做好各項工作,爭取為疾病預防控制事業多做奉獻。
來源: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 2014年第1期
一位寄生蟲病防治女研究員的野外生存記
在寄生蟲病防治領域,由于大量工作需要科研人員親自到村口田邊、林間洞中以及戈壁荒漠等野外環境中,并要和蛉、蚊、蜱、螨、螺等微小而又危險的寄生蟲打交道,故而長期以來,這個行業都是男人擔綱做主角。然而,近日在上海市衛生系統紀念建黨91周年暨創先爭優總結和表彰先進大會上,一位女研究員的野外生存經歷讓大家看到,女性的風采在這樣的研究領域同樣熠熠生輝。
身為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防控所媒介控制室主任,張儀和同事每年6月~10月都要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地考察荒漠型利什曼病的傳播媒介白蛉,通過積累一手數據、預測動態高峰,為日后及早干預提供依據。由于白蛉喜歡在當地人稱之為“馬扎”的墳墓群出沒,又總在夜間活動,科研人員只好深更半夜提著誘蛉燈在墳墓群中穿行……
對這位寄生蟲病防治領域少見的女醫生來說,除了征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外,克服生活上的種種不便也是野外科研路上必須邁過的坎兒。比如,男同事可以隨便在外面找個地方“解決”,而張儀就得不停地想辦法:買痰盂、買臉盆……2008年,張儀被衛生部派往汶川地震波及到的甘肅省評估當地黑熱病媒介。在災區,她遇到過余震和山體塌方,也經歷過半山腰車輪飛爆的驚險場面。
去年,張儀查出患有惡性腫瘤,需要立即住院手術。可當時正進行媒介采集工作的她,為不影響研究,向單位隱瞞了病情,繼續工作。直到手術前一天晚上,她還參加了單位與日本合作的研討會。那天她向醫生“請假”外出時,醫生堅決反對:“哪有你這樣的病人!你只要工作,不要命啦!”她對工作的熱愛令同事們感動,大家都說,“她像一面鏡子,照在每個人的心中”。
事實上,她這面鏡子,也照出了無數像她一樣辛苦奮斗在一線的疾控衛士,無數像她一樣默默奉獻于困苦處的寄生蟲病防控工作者。他們隱于野,也隱于市,然而,他們作出的貢獻與努力,一定不會被隱沒。
來源:健康報 2012年第7期
烈日下采集水生螺、半夜提燈在墓群里抓白蛉……
盛夏,“蛇蟲百腳”出沒,張儀迎來一年中最忙的時光
后腦勺的腫塊不是腫瘤,而是蜱蟲正鉆在那里吸血;肝脾腫大不是肝癌,而是被大片吸蟲鉆了空子……誰會想到,全球變暖、生態環境改善、物流的便利正悄無聲息地助推著物種變化與生物多樣性進程,在此期間,包括寄生蟲病、病毒病在內的“熱帶病”讓臨床診斷變得更為復雜,誤診時有發生。
為追蹤致病生物鏈,有群科學家跑到人跡罕至的偏遠角落“找答案”。近日,上海市衛生局系統紀念建黨91周年暨創先爭優總結和表彰先進大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媒介控制室主任張儀的故事,引來長久而熱烈的掌聲。人們很難想象,這個土生土長的上海女醫生,全年有大半時間在野外,與蛉、蚊、蜱、螨、螺等微小而又危險的生物打交道。
“野外”診室
張儀不是坐門診的臨床醫生,她的“診室”在野外。
今年春播時節,張儀接到湖南疾控報告,稱在資興偏遠農村出現不明原因皮疹,凡下地插秧者皮膚都會出現大塊皮疹,奇癢難忍。這并非偶發,當地似乎世代患有此疾,人稱“稻田皮炎”。
當地疾控專家發現這是尾蚴性皮炎(血吸蟲病中的一種),傳播途徑與鳥類有關。近年來,我國整體生態環境改善,這個風景如畫的資興山村是許多鳥類南下過冬的遷徙中轉站。不過,是什么鳥種傳播了疾病,無文獻可考。
“此前,這類皮炎對人的危害十分有限,受感染的主要是家禽,所以相關研究與文獻較少。”6月20日,張儀和同事們入湘。
臨近盛夏,田埂上的溫度已經超過40℃,張儀和同事們一眼瞥見稻田水底成排的水生螺,“過去只有山頂上的插秧者會出現皮疹,如今皮疹蔓延到山下,年初這里曾有山洪……估計是山上被感染的螺順著山洪到了山下的梯田,水生螺應是這類皮炎的中間宿主。”
采集螺,必須趁著毒日頭!與螺打了多年交道,張儀清楚它們的脾性,“抓水生螺就要在太陽下,它們終日泡在水里,一旦見到陽光,就會躺在水底孵太陽。”
連續兩天,這個科研小組蹲在田埂上、魚塘邊采集了上千只水生螺。檢測結果令他們吃驚:大量水生螺檢出血吸蟲;稻鴨無一幸免,被感染率達到100%。
“插秧時穿高筒雨鞋、佩戴長筒膠手套,避免與感染水源直接接觸。”在給當地村民開出“初檢處方”后,張儀和同事們趕回上海,將活螺交給實驗室飼養孵化,確定螺種。多年的工作經歷讓他們對新的致病生物鏈特別敏感,“此類血吸蟲是進化鏈條上的一條新線索,或許可以幫助我們預測血吸蟲到達不同階段對不同物種的危害。”
這些年,作為“國家應急專家”,張儀需要去各地“破案”。汶川地震發生后,她被衛生部派往甘肅評估當地黑熱病媒介。作為中國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唯一參加抗震救災的女性,她在災區遇到過余震和山體塌方,經歷過半山腰車輪飛爆的驚險場面,許多人后怕不已,她笑言這是“寶貴的財富”。對于工作的危險性,張儀從不缺乏“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追蹤“宿主”
在疾控領域,如何追蹤媒傳疾病的宿主,即通過媒介傳播的寄生蟲病、病毒病等,比如血吸蟲病、登革熱,預測動態高峰,為今后發病提供及早干預的依據,變得異常重要。
追蹤“宿主”,是張儀的一項重要工作。每年除了“應急任務”,她的大部分時間出沒于荒郊野外、林間洞中、戈壁荒漠……都是寄生蟲病傳播媒介的生存地。
在當地人眼里,這是一群古怪的科學家。在新疆的偏遠村落,午夜11點,村民都睡覺了,張儀和同事們提著一盞誘蛉燈,往那荒無人煙的地方走去。走著走著,陪同的當地人停下了腳步,不肯再往下走。原來,那是一大片寂靜的墓地。張儀看看手表,接近11點半,正是白蛉即將出沒的時間。“開始吧!”同事負責看管誘蛉燈,張儀穿梭在墓群中尋找白蛉……
墓群在當地被稱為“馬扎”,是白蛉喜歡出沒的地方之一,且它們總愛在黑夜行動。為了誘蟲,張儀和同事們自主研發了吸引白蛉的光譜誘蛉燈,當然,他們自己也不能涂任何驅蚊水,“我們也是誘餌之一!”張儀打趣地說。
荒漠型利什曼病的傳播媒介是白蛉,人被受感染的白蛉叮咬后,表現為肝脾腫大,嬰兒感染嚴重者死亡。夏天是白蛉活動高峰期,2005年,張儀的團隊在新疆成立了白蛉監測站,每年6-10月都要到新疆抓蛉,通過實地考察,持續性積累第一手數據,為發病提供著及早干預的依據。
心酸的“滑坡”
看得出來,這是一個癡迷于媒傳疾病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張儀的辦公室里,到處是關于蛉、蚊、蜱、螨、螺等的大部頭書,書桌正前方的墻上,一幅“中國釘螺分布圖”記錄著她曾經跟著老師追蹤日本血吸蟲病的腳步。見到記者,她欣喜地介紹起私家“美女照”一只完整的八旋釘螺。如同腫瘤醫生會在顯微鏡下觀察腫瘤細胞之美,張儀與這群小生物過招多年,也有著微妙的情愫。
張儀與生物結緣始于初中。上世紀70年代,上海組織夏令營,遴選中學生生物愛好者,張儀入選。背著一卷草席,這個小女孩就跟著少科站的老師去了天目山,“我們去野外采集昆蟲和植物標本,晚上找到一間廢棄的破廟,把席子往地上一鋪,就睡覺了……”張儀感慨,如今這樣“大膽”的老師、“大膽”的家長恐怕都不多見了,孩子的興趣興許也就此埋沒了。
這讓她聯想到如今團隊人手緊缺,不得不請一些老前輩“出山”。一次,他們一路追蹤白蛉到了四川的偏遠山區,當地人說山洞里白蛉出沒頻繁,一行人手腳并用地爬上了山洞,果然與白蛉不期而遇。下山時好多老同志腳沒踩實,一路滾到了山腳下。“大家互相看著狼狽的樣子哈哈大笑,但事后想想,讓老人跟著我們出入防疫一線,真是無奈。”
如今,張儀參加的國際項目越來越多,“盡管寄生蟲病主要分布在偏遠貧困地區,但也有擴散風險,尤其當全球變暖后,整個物種分布在改變,媒傳疾病更容易跨物種傳播,這點越來越受到全球關注。”張儀感慨,我國的寄生蟲病防治曾走在世界前列,在她工作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至今藏有記載瘧疾的清代文獻,我國還曾是世界上第一個消除絲蟲病的國家……寄生蟲病防控隊伍后繼有人,是她最大的心愿。
來源:文匯報 2012年第7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