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喜,男,1963年4月出生,1984年7月參加工作,博士研究生,中共黨員,教授級高工(技術二級),現任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領軍人才,首批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陜西省自然科學研究領域頂尖人才,獲第三屆陜西青年科技獎與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十一五”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杰出貢獻獎等10多項榮譽稱號。長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數據處理工作,主持完成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60余項,編制大量實用且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地測量數據處理軟件系統,先后完成了多期國家與省級大地基準、高程基準、重力基準的建設、維護及推廣應用工作,完成2005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在國內外著名測繪學術期刊《Journal of Geodesy》、《地球物理學報》、《測繪學報》等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4年畢業于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1990年6月到1993年3月在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一直從事大地測量數據處理工作。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與自主創新工作,并將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國家重大基礎測繪項目和測繪專項,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得到測繪領域專家與同行的廣泛認同。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完成全國天文大地網整體平差、2000國家GPS大地控制網數據處理、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數據處理、2005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數據處理、全國大地水準面確定、省級大地水準面精化、我國西部1:5萬地形空白區測圖工程、地心坐標系推廣應用、927一期工程、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海島(礁)測繪技術集成與示范專題/項目”課題“陸海高程基準統一技術”、汶川地震地形形變監測與分析、我國參心坐標系測繪成果向地心坐標系轉換研究等國家重大基礎測繪項目與重要科技攻關項目一百余項。
1、地球重力場精密結構與我國大地水準面精化研究”。
2、“建立我國分米級精度的大地水準面的研究和實施”。
3、“區域大地水準面精化關鍵技術研究。
科研成果:
完成的重要項目中,五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八項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四項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二等獎,八項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國內外著名測繪學術期刊《Journal of Geodesy》、《地球物理學報》、《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測繪學報》、《武漢大學學報》等發表了高水平的學術論文60余篇,SCI收錄三篇,EI收錄八篇。其中“珠峰區似大地水準面精化與珠峰頂正高的確定” 獲2010年陜西省第十一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應用抗差估計理論分析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獲2008年陜西省第十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基于跟蹤站模式下的GPS技術應用” 獲2006年陜西省第九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
1發表論文:
1 2000國家大地控制網的構建和它的技術進步 陳俊勇; 楊元喜; 王敏; 張燕平; 唐穎哲; 李輝; 程鵬飛; 孫鳳華; 張鵬; 郭春喜 現代空間定位技術應用研討交流會論文集(第5卷 第3集) 2007-11-01
2 華北地區似大地水準面精化 張全德; 郭春喜; 王斌; 陳現軍 中國測繪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2006-11-01
3 2005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數據處理 郭春喜; 王斌; 程傳錄; 龐尚益 陜西地球物理文集(七)中國西部地球物理研究與實踐陜西省地球物理學會成立20周年專集 2007-12-01
4 華北地區似大地水準面精化 張全德; 郭春喜; 王斌; 陳現軍 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下冊) 2006-09-01
5 區域厘米級大地水準面的確定 郭春喜; 伍壽兵; 王惠民; 馮根生; 王斌 西部大開發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 2000-06-30
6 四十年來珠峰高程及其北坡的地殼運動 陳俊勇; 郭春喜; 張鵬; 程傳祿; 張世娟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6-10-01
7 多面函數和格網重力異常的擬合計算 郭春喜; 王惠民 測繪通報 1995-06-15
8 EGM 2008地球重力場模型在中國大陸適用性分析 章傳銀; 郭春喜; 陳俊勇; 張利明; 王斌 測繪學報 2009-08-15
9 2000國家大地控制網的構建和它的技術進步 陳俊勇; 楊元喜; 王敏; 張燕平; 唐穎哲; 李輝; 程鵬飛; 孫鳳華; 張鵬; 郭春喜 測繪學報 2007-02-28
10 全國及部分省市地區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準面的研究和實施 陳俊勇; 李建成; 寧津生; 晁定波; 張燕平; 郭春喜; 張驥; 羅志才; 楊沾吉; 章磊; 黃建東; 麥照秋; 王貴明; 周衛; 丁萬慶 測繪通報 2005-05-25
11 大尺度空間域下1980西安坐標系與WGS84坐標系轉換方法研究 成英燕; 程鵬飛; 秘金鐘; 郭春喜; 王文利 測繪通報 2007-12-25
12 西安80坐標系與WGS-84坐標系轉換模型的確定 郭春喜; 馬林波; 張驥; 毛之琳 東北測繪 2002-12-30
13 珠峰地區似大地水準面精化與珠峰頂正高的確定 郭春喜; 寧津生; 陳俊勇; 王斌; 陸洋; 孫鳳華 地球物理學報 2008-01-15
14 利用自適應最小二乘配置的GPS水準與重力似大地水準面的擬合 郭春喜; 聶建亮; 王斌; 蔣光偉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3-01-05
15 浙閩贛區域似大地水準面精化 張全德; 郭春喜; 王斌 測繪科學 2007-01-20
16 華北地區似大地水準面精化 張全德; 郭春喜; 王斌; 陳現軍 測繪通報 2007-07-25
17 聯合平差中的方差分量估計問題的探討 成英燕; 程鵬飛; 顧旦生; 張莉; 秘金鐘; 郭春喜; 龐尚益 測繪科學 2005-04-20
18 基于CGCS2000建立城市相對獨立坐標系統的方法 郭春喜; 李東 測繪通報 2012-10-25
19 全國高分辨率格網地形和均衡改正的確定 郭春喜; 王惠民; 王斌 測繪學報 2002-08-25
20 地球參考框架ITRF2008在中國大地基準中的應用 蔣光偉; 程傳錄; 郭春喜; 王文利; 王斌; 聶建亮; 馬新瑩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2-04-15
21 汶川地震地形形變監測與分析 白貴霞; 程傳錄; 郭春喜; 王小瑞; 馬新瑩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10-06-15
22 大地水準面確定的幾種方法和比較 李駿元; 程傳錄; 郭春喜 測繪技術裝備 2005-06-25
23 區域似大地水準面擬合方法及適用性分析 郭春喜; 聶建亮; 王斌; 蔣光偉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3-02-15
24 我國陸地垂線偏差精化計算 寧津生; 郭春喜; 王斌; 王惠民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6-12-05
25 基于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多因子自適應濾波 聶建亮; 程傳錄; 郭春喜; 蔣光偉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3-02-05
26 精密三角高程替代二等水準的可行性研究 郭春喜; 陽海峰 測繪信息與工程 2010-04-05
27 區域厘米級大地水準面的確定 郭春喜; 伍壽兵; 王惠民; 馮根生; 王斌 測繪通報 2000-09-25
28 華東、華中區域似大地水準面精化 張全德; 郭春喜; 王斌; 陳現軍 地理信息世界 2007-10-25
29 數字高程模型(DEM)和數字線劃圖(DLG)的坐標轉換方法 郭春喜; 韓買俠 測繪通報 2013-01-25
30 關于國家高精度GPS B級網成果的使用問題 程傳錄; 郭春喜; 王小瑞 測繪科學 2005-10-20
31 船載重力測量數據不同測區系統偏差糾正方法研究 優先出版 柯寶貴; 章傳銀; 郭春喜; 王斌; 楊磊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5-04-21 13:06
32 船載重力測量數據不同測區系統偏差糾正方法研究 柯寶貴; 章傳銀; 郭春喜; 王斌; 楊磊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5-03-05
33 基于多種方法構建似大地水準面模型推估特性分析 蔣光偉; 郭春喜; 田曉靜; 王斌; 王文利; 聶建亮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4-02-15
34 利用粒子濾波進行動態精密單點定位觀測異常影響控制 聶建亮; 吳富梅; 郭春喜; 程傳錄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2-09-05
35 坐標系轉換中全國高精度高分辨率格網改正量的確定 優先出版 郭春喜; 王文利; 白貴霞; 程鵬飛 測繪科學 2012-10-22 18:58
36 2005珠峰高程測定 陳俊勇; 張燕平; 岳建利; 郭春喜; 張鵬 測繪學報 2006-02-28
37 BP神經網絡擬合區域似大地水準面的應用分析 聶建亮; 郭春喜; 程傳錄; 蔣光偉; 王斌; 馬新瑩; 王文利 測繪工程 2012-02-25
38 基于神經網絡的GPS高程擬合方法優選及精度分析 強明; 郭春喜; 周紅宇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8-15
39 國家地理空間信息基準框架工程若干技術問題 郭春喜; 程傳錄; 龐尚益; 王斌; 王文利 測繪科學 2006-12-30
40 應用抗差估計理論分析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 郭春喜; 李斐; 王斌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5-03-30
41 多種擬合方法在似大地水準面精化中的比較 楊慶振; 郭春喜 測繪標準化 2009-03-15
42 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下三角網平差技術研究 程傳錄; 王文利; 郭春喜; 馬新瑩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09-12-15
43 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 郭春喜; 王斌; 程傳錄; 龐尚益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09-03-15
44 中國沿海不同海潮模型的傾斜負荷分析 趙大江; 郭春喜; 張世娟; 王斌; 陳敏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5-02-15
45 絕對重力與相對重力混合平差的基準及質量控制 楊元喜; 郭春喜; 劉念; 丘其憲 測繪工程 2001-06-30
46 利用GPS技術測定珠峰高程變化及其北坡地殼形變的初步分析 陳俊勇; 郭春喜; 程傳錄; 張世娟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7-01-05
47 2005珠峰高程測定的技術進展 陳俊勇; 岳建利; 郭春喜; 張燕平; 張鵬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6-03-20
48 基于跟蹤站模式下的GPS技術應用 程傳錄; 郭春喜; 路軍; 王文利; 王小瑞 測繪科學 2003-09-25
49 小比例尺基礎數據由1980坐標系向2000坐標系轉換的方法 優先出版 韓買俠; 郭春喜; 王文利; 程傳錄; 王維 測繪科學 2013-05-21 16:42
50 重力異常歸算中的變密度改正及其對平均異常的影響 王惠民; 郭春喜 測繪學報 1996-11-25
51 珠穆朗瑪峰峰頂大地水準面與似大地水準面差值計算及其驗證 郭春喜; 王斌; 章傳銀; 晁定波; 程傳錄 測繪科學 2006-12-20
52 大地高誤差對Bursa七參數平面轉換精度的影響 優先出版 王文利; 郭春喜; 程傳錄 測繪科學 2010-12-30 15:15
53 抗差自適應擬合推估技術在似大地水準面擬合中的應用 郭春喜; 蔣光偉; 聶建亮; 王斌; 田曉靜 測繪工程 2014-03-25
54 基于WebGIS的大地測量數據庫實現方法 王小華; 程傳錄; 郭春喜 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 2011-10-25
56 銀川市似大地水準面精化 王琦; 郭春喜; 程傳錄 測繪技術裝備 2007-03-25
57 銀川市測量基準完善與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的確定 程傳錄; 郭春喜; 龐尚益; 王琦 測繪科學 2006-12-30
58 利用重力成果解算GPS網點正常高 馬林波; 郭春喜 東北測繪 2001-12-30
59 益陽市似大地水準面精化成果分析 伍百發; 郭春喜 測繪信息與工程 2011-10-05
60 國家基本比例尺DLG數據坐標轉換方法的研究 龐尚益; 郭春喜; 程傳錄 測繪科學 2006-12-30
61 均衡重力異常的應用 王惠民; 郭春喜 測繪科技通訊 1995-06-15
62 2005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 張燕平; 張鵬; 岳建利; 郭春喜 地理信息世界 2005-08-30
63 天津市二等三角網改造數據處理 于建城; 郭春喜 城市勘測 2007-06-30
64 格網平均空間異常的精度與重力點布設 郭春喜; 王惠民 測繪通報 1996-08-15
65 重力異常擬合方法的研究 郭春喜; 王惠民 測繪科技通訊 1996-06-15
66 國家三角高程成果基準轉換試驗的研究 郭春喜; 羅衛西; 王斌; 王志勇 測繪科技通訊 1998-06-15
67 加大人才培養 助推單位發展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 郭春喜 中國測繪報 2014-11-14
68 銀川建成厘米級似大地水準面 郭春喜 中國測繪報 2006-06-27
(1)、“2005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項目,獲200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2000國家大地控制網”項目,獲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3)、“全國及省市地區高精度分辨率似大地水準面的技術研究及實施應用工程”項目,獲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4)、“汶川地震地形形變監測與分析”項目,獲2009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5)、“華東華中現代測繪基準建設與厘米級似大地水準面精化”項目,獲2008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6)、“2005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項目,獲2006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7)、“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項目,獲2005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8)、“地球重力場精細結構及我國大地水準面精化的研究”項目,獲1997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9)、“浙閩贛測繪基準現代化及厘米級大地水準面確定”項目,獲2006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0)、“中國與周邊國家地心坐標系統的建立”項目,獲2005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1)、“中國大陸現今地殼垂直運動研究”項目,獲2003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2)、“華北地區大地水準面精化”項目,獲2007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3)、“應用數字高程模型提高天文重力水準計算精度的研究”項目,獲2004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4)、“全國高分辨率格網地形和均衡改正確定的研究”項目,獲1999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5)、“我國重力異常場量表征方法的研究”項目,獲1999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6)、“國家級重力儀格值標定場的建立和平差”項目,獲1999年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7)、“數字蘭州地理空間框架—衛星定位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與似大地水準面精化研究”項目,獲2010年甘肅省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18)、“云南省省級大地控制網--云南省GPS C級網”項目,獲2011年全國優秀測繪工程獎金獎;
(19)、“國家大地測量圖集編制及電子版制作”項目,獲2007年全國優秀測繪工程獎銅獎;
(20)、“云南省似大地水準面精化”項目,獲2011年云南省優秀測繪工程獎金獎;
(21)、“珠峰區似大地水準面精化與珠峰頂正高的確定” 獲2010年陜西省第十一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22)、“應用抗差估計理論分析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獲2008年陜西省第十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
(23)、“基于跟蹤站模式下的GPS技術應用” 獲2006年陜西省第九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
(24)、1995年被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遴選為首批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25)、1996年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八五”測繪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26)、2000年榮獲陜西省第三屆青年科技進步獎;
(27)、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8)、2002年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九五”測繪科技工作先進個人;
(29)、2003年榮獲陜西省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先進工作者;
(30)、2011年榮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十一五”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杰出貢獻獎;
(31)、2010年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領軍人才。同時他還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唯一一位大地測量專業領軍人才。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它的海拔高程8844.43米世人皆知。而這個高度是什么人測算出來的呢?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陜西省第四測繪工程院院長、今年榮獲陜西省勞動模范光榮稱號的郭春喜博士——他就是將珠穆朗瑪峰定格在這一高度的數據處理項目負責人。 為祖國勇攀事業高峰 談到郭春喜的人,總會津津樂道于珠峰測量。而珠峰測量也確實是郭春喜測繪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那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50多個日日夜夜,仍然讓郭春喜記憶猶新。 2005年,國家決定繼1975年之后再次啟動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活動。當時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派出的野外測量人員在珠穆朗瑪峰地區約1萬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克服作業環境惡劣、氣候嚴寒缺氧等重重困難,于5月22日11時08分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隨后豎立起測量覘標,勝利完成了峰頂測量任務,獲取了全部野外測繪數據。6月12日,這些來之不易的數據送抵西安國家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計算珠峰高程的任務擺在了郭春喜及他的同伴面前。 郭春喜深知,珠峰高程測量展示的是國家的形象、綜合實力與尊嚴。它不僅僅是對我國測繪科技水平的考驗,也是一場關乎祖國尊嚴與名譽的“戰役”。壓力與動力并存。郭春喜對他的同伴們說:“國家30年才進行一次珠峰高程測量,人的一生有幾個30年?能趕上是我們的運氣!”神圣使命感在心中升騰,郭春喜只有一個念頭:“這些不是普普通通的數據,這是野外測繪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戰勝無數艱難困苦而獲取的數據。珠峰高程測量數據處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為確保測算出的數據精準無誤,在正式的數據出來之前,郭春喜和他的工作人員就做了大量的“演練”。他組織技術人員分析以往各種歷史數據、編制軟件,論證設計方案、收集資料,一遍遍討論、試算、論證,再討論、再試算、再論證……在實施階段,作為數據處理項目負責人,郭春喜根據珠峰高程測量涉及的專業工序和技術要求,打破一直采用的按部門管理模式,按專業工序及人員技術特點,將單位60多位技術人員重新劃分為一個整體實施組與5個專業技術組,他自己主動提出擔任6個組中最關鍵的整體實施組和重力場與大地水準面精化組組長。 接下來的日日夜夜,郭春喜一面帶領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一面親自計算項目的最關鍵階段:大地水準面精化的最終確定。那時,他和同伴們幾乎是封閉在辦公室,忍耐著高溫酷暑,每天加班加點至深夜乃至凌晨,吃飯、休息都在辦公室。郭春喜辦公室的燈光常常照到天亮。 在珠峰高程測量中,郭春喜針對珠峰測量工作的特殊性,綜合多項創新性和突破性應用技術,研究并制定了一套科學、可行的數據處理方案。他率領單位技術人員綜合運用衛星定位、水準測量、三角測量、電磁波測距、重力測量、測冰雷達及大地水準面精化等先進技術,創新性解決了珠峰頂冰層厚度精確測定、全球海拔最高與最困難最復雜區域珠峰及鄰近區域重力場精細結構、高精度大地水準面計算等多項核心關鍵技術難題,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實現了5大技術創新,使得珠峰高程新數據“含金量十足”。 在2005年7月18日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與總參測繪導航局組織召開的2005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項目驗收會議上,來自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國土資源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總參測繪導航局、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的20位專家、院士,對珠峰高程成果給予了“技術方法先進、數據成果可靠、探索精神尤其寶貴、實現了迄今為止對珠峰高程最為精確的測量”的高度評價。 10月9日,對于郭春喜和他的團隊來說,是一個值得自豪的日子。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公布珠穆朗瑪峰最新海拔高程:珠穆朗瑪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珠穆朗瑪峰峰頂巖石面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原1975年公布的珠穆朗瑪峰高程數據停止使用。從即日起在行政管理、新聞傳播、對外交流、公開出版的地圖、教材及社會公眾活動中都將使用新數據。 郭春喜和他的同伴,在短短的時間里,不負重托,以為祖國爭光,確保數據精準無誤為信念,以科學嚴謹、創新求實的工作態度,讓他和數據中心人員攀登上了事業的高峰。人們也把目光第一次聚焦到了國家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聚焦到了郭春喜和他的同伴身上,他們用自己的才智、心血和艱辛的付出,為測繪數據處理工作者贏得了世人敬佩的目光。2005珠峰高程測量獲得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郭春喜本人被評為2005珠峰高程測量項目一等功臣。 而每當談起珠峰高程測量,郭春喜總是樸實地說:“這是國內諸多院士專家共同指導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用數據書寫美麗人生 就讀于原武漢測繪學院大地測量專業的郭春喜,1984年畢業后就分配在國家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當時稱為陜西省第四測繪工程院),主要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數據處理工作。數據是真實的,理性的,也是枯燥和寂寞的。而畢業后就分配在這里工作的郭春喜一干就是28年。28年來他與數據結下了不解之緣。 計算和處理數據,在測繪行業被稱作是“內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是他們工作的準則。28年來郭春喜踐行著這一準則,癡迷、陶醉于測繪事業,他心無旁騖地把全部的熱情與精力投入到了他熱愛的測繪事業當中。既便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下海、經商大潮席卷全國之時,他逆潮流而動,于1990年考取了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在上研究生期間,他將每月100多元的工資帶走作為自己的生活費,家里生活僅靠愛人的工資。當時他的孩子一歲多了,怕孩子身體營養跟不上,愛人買骨頭熬湯給孩子增加營養。孩子奶奶不理解,對回家探親的郭春喜說:“家里人買的骨頭連肉都沒有。” 郭春喜聽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時他半年回家一次,別說管孩子成長,進家門孩子都不認識他。年輕的郭春喜只有把對孩子和親人的思念用在工作和學業上。 28年來,他以一名科研工作者特有的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堅忍執著的精神,用數據書寫著華彩樂章:他負責完成國家重大項目50余項,其中2005珠峰高程測量、2000國家大地控制網、全國及省市地區高精度分辨率似大地水準面的技術研究及實施應用工程3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汶川地震地形形變監測與分析、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地球重力場精細結構及我國大地水準面精化的研究等14項成果榮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 28年里,許多重大項目需要大量的試算,許多編程需要精準設計。而不管哪個環節只要有一個小小誤差,就前功盡棄。不知有多少個夜晚他苦苦思索,夜不能寐,一遍遍地試算、編程。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扎實的理論根底和無畏的創新精神,在鍵盤上敲出數據,敲出編程軟件中的核心技術。目前由他編制的高精度天文測量計算、國家重力網平差、不同坐標系及不同高程基準轉換、水準網數據處理、地形及均衡異常歸算、重力異常擬合及平均重力異常計算、高精度大地水準面確定等多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實用化數據處理軟件,已廣泛應用于國家重大工程及國家基礎測繪項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郭春喜是目前國內研究大地水準面精化技術的幾位主要專家之一。大地水準面,通俗地講,就是設想有一個靜止不動的海平面,這個海平面就是大地水準面,以它為基準點,來測算出每個點的海拔高程。郭春喜緊緊圍繞國家對高精度高分辨率大地水準面的戰略需求,通過完成地球重力場精密結構與我國大地水準面精化研究、建立我國分米級精度的大地水準面的研究和實施等10余項研究課題,系統地總結了局部重力場逼近理論、技術及方法,在2000年率先提出厘米級精度的區域大地水準面精化概念與實施方案,建立了重力場精細結構與省市大地水準面精化技術體系,并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完善大地水準面精化技術。目前,郭春喜所研究的這一成果已在全國省、市100多個區域獲得成功應用。高精度高分辨率局部或區域似大地水準面,不僅為測繪學、地球物理、地球動力學及海洋學等地球科學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基礎地球空間信息,而且是當今構建數字中國必不可少的基礎數據之一,對加速數字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及主要完成人,郭春喜運用先進技術理論與數據處理方法,先后完成了國家一、二等水準網平差、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數據處理、國家大地測量數據庫的建設與維護、2000國家GPS大地控制網數據處理、全國天文大地網與高精度GPS2000網聯合平差、國家高精度水準網動態平差,我國西部1:5萬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浙閩贛、華北、華東、華中區域、川滇黔等省級大地水準面精化、地心坐標系推廣應用等國家重大科研與生產項目50多項,為測繪基準現代化建設和大地測量技術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郭春喜還帶領團隊積極探索利用科學先進的測繪理論、嚴密實用的數據處理技術與方法,以項目主持人、技術負責人與主要完成人的身份先后完成了多期國家與省級現代測繪基準建設、維護與推廣應用以及科技研究工作,突破了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推廣應用技術瓶頸;建立了似大地水準面精化科學、先進、完整的技術體系。他的研究成果使我國測繪基準體系步入國際先進行列,在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地震災害預報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測繪基準保障作用。 郭春喜取得的這些成就意義重大,而測繪行業外的人并不太知曉。人們驚詫于他取得如此多成績的同時,也發出疑問,“你們到底是干什么的?你的研究與我們生活有多大關系?”對于這些不理解和不了解,郭春喜并不在意。當年選擇這個專業,就意味著選擇了與寂寞為伴,選擇了默默無聞、選擇了無私奉獻,選擇了忍耐和堅守。郭春喜心里有自己的標尺:“我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做我喜歡的工作。”。 天道酬勤。1995年郭春喜被國家局遴選為首批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996年獲國家局“八五”測繪科技工作先進個人,2000年榮獲陜西省第三屆青年科技進步獎,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獲國家局“九五”測繪科技工作先進個人,2003年榮獲陜西省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先進工作者,2011年榮獲國家局“十一五”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杰出貢獻獎;2010年,被評選為國家局首批科技領軍人才,也是國家局唯一一位大地測量專業領軍人才。 以測繪精神凝聚精英團隊 在學術上頗有建樹的郭春喜,也是一位成功的事業單位管理者。從1995年開始,他歷任高級工程師、院副總工、副院長、總工、院長。自擔任單位主要領導以來,他既抓經營,也抓管理,既抓隊伍技術素質,也抓作風建設。他常講:“一個人在社會上,要靠品德立足,沒德做什么都不行;一個單位,要靠信譽和技術立足,沒有信譽和過硬的技術,單位就沒有發展。” 郭春喜上任伊始,大膽進行人事改革,打破一成不變的“鐵交椅”制度,全面推行兩年一度的競聘上崗、雙向選擇制度,讓能者、年輕人看到事業發展的希望;打破“鐵工資”制度,全面推行按勞分配,收入向一線人員傾斜,讓職工在經濟收入上得實惠,體會共建共享。他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改變數據中心原來單純性依靠國家指令性任務生存的狀況,探索適應市場規律發展之路。他廣交朋友,利用單位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引進項目;他配合內業數據處理工作,成立測量中心;建立市場測繪項目管理獎勵制度,加大對在市場項目中有突出貢獻者的獎勵。 作為測繪地理信息系統的科技領軍人才,郭春喜深知人才對事業發展的重要性。他關心年輕人的生活,關注年輕人的成長。他總說:“一個單位要想有希望,必須年輕人有希望;一個單位要有發展,必須年輕人有發展。”他想盡一切辦法為年輕人成長鋪路搭橋:給技術骨干壓擔子,在科研學術上培養年輕人;設立科技創新基金,送年輕人進入高等院校深造,增強發展后勁。他還主動請院士、專家、學者來中心傳授新技術、新科技、新思想,為中心發展和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他選拔年輕的本科生攻讀碩士學位,選拔表現突出的碩士研究生攻讀博士學位,逐步實現單位45歲以下的青年技術人才學歷都達到碩士以上的目標。他定期組織開展技術交流與學習,保證每年人均參加技術、管理、人事等各類培訓不少于4次。組織技術人員參加講演、技術競賽、拓展訓練等集體活動,提高綜合素質。同時大膽提拔能力較強的青年人擔任中層領導干部,充分調動青年人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高端人才,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方法,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 一個單位要有發展,要靠事業留人,靠收入留人,更要靠精神凝聚人心。郭春喜經常用單位效益今昔對比,讓年輕人珍惜現在測繪事業發展的大好前景,用一代代老專家、學者、院士對測繪事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事跡教育年輕職工,讓從管理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同志,傳幫帶年輕同志技術與經驗,讓年輕同志向老同志學習吃苦耐勞、甘于寂寞、精益求精的精神。他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加強單位文化建設,利用各種形式宣講“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用講求效率、追求質量、嚴謹務實、一絲不茍的團隊優良傳統教育職工、凝聚職工、鍛煉隊伍,增強職工隊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為領導,郭春喜以身作則,工作干在前,利益放在后,從不以工作繁忙而放棄學習。白天他跑項目,抓經營,抓管理,晚上特別是節假日,他在辦公室里鉆研學習一呆就是一整天。單位人都知道,節假日找郭春喜最好找,因為他總是在辦公室里。為完成好所承擔的各項任務,他從未休過探親假和年休假。多年來,他在國內外著名測繪學術期刊《Journal of Geodesy》《地球物理學報》《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測繪學報》《武漢大學學報》等發表了學術論文40余篇。 郭春喜以他的專業技術知識、真誠無私的品德,特別是他以職工為本,依靠職工、關愛職工,以測繪精神凝聚職工的管理思想贏得了廣大職工的認可。現在單位沒有人出去單干了,過去想轉行的也不轉了,從管理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同志,因為郭春喜充分利用他們的技術特長,安排在技術崗位工作,心里也踏實了。單位風清氣正,職工心順心齊,在這里,職工有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職工的經濟權益、文化權益得到充分保障,政務公開、黨務公開、財務公開深得民心,職工對單位發展、收入分配心知肚明…… 經過多年打造,一支隊伍穩定、結構合理、作風過硬、技術先進、氣氛和諧的測繪地理信息科技骨干人才隊伍已經站在了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前沿。他們當中先后有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被遴選為國家局科技領軍人才,4人被遴選為國家局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3人被國家局評為成績優異的高級工程師,1人被遴選為陜西局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多人被評為測繪地理信息高級工程師。單位曾被授予全國職工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測繪地理信息系統先進集體、陜西省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作風嚴謹、管理規范、技術先進、質量可靠、誠信為本、服務一流”是他們的質量方針,也是他們憑實力和信譽建立起的良好口碑。單位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水平與產品質量得到廣泛認可,近10年來,單位的人均生產能力由3萬元提升到30多萬元,職工的收入水平由1萬多元提升到10萬元,單位的實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團隊的整體優勢,人均生產能力與收入水平均居全國測繪地理信息同行前列。 而這支團結能打硬仗的隊伍,也在非常時期得到了驗證。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當時四川、陜西、甘肅省受災面積近30萬平方千米,災區測繪基礎設施造成了毀滅性破壞。汶川大地震波及了我國大部分省市區域,地震造成了大面積的地表運動和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地震發生后,國內外一些研究機構、公眾及媒體等,對地震引起的地形變化眾說紛紜。而災后重建規劃、設計、建設以及災區土地調查等急需統一的定位基準,測繪基準恢復建設尤為迫切。四川局和陜西局緊急組織災區的災后測繪基準恢復重建項目。郭春喜所在的數據中心承擔了數據的解算工作。 時間緊任務重。郭春喜第一時間率領單位技術人員加班加點,綜合利用常規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現代地球重力場確定理論與方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了汶川地震災區高精度測繪基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系統分析了地震前后水平、高程、地形及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的變化。 實踐證明這是一支關鍵時刻能拉得出去的隊伍。正是由于郭春喜和他的團隊精心的測算和分析,讓災區開展災情評估、重建選址、重建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地圖更新等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科學可靠的形變數據基礎,也為承擔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測繪單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郭春喜所進行的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與分析研究成果,在極短的時間內,讓中國在國際上有了自己震后技術分析權威的聲音。郭春喜的團隊由于為汶川地震災后應急與恢復重建提供了及時、高效的測繪保障服務,被授予陜西省災后重建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面對榮譽,郭春喜非常冷靜:“我所獲得的各種榮譽和成績,不只是給我的,也是給測繪人的。我的后面站著的是測繪前輩。沒有測繪這個大平臺,就沒有我今天的成績。是測繪前輩的激勵、是測繪精神讓我不敢懈怠、努力工作。” 是的,“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不是寫在紙上的,已深深根植于郭春喜的心里。大地在我心!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那一串串枯燥的數字,才能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彈奏出動人的樂章;那一條條數據線,才能在郭春喜眼里如同祖國大好河山,給他以奮進的力量! 成績屬于過去。智者從來都是注重現在,更思考將來。面對國家與社會對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需求,郭春喜又把發展目標投向了更遠的未來…… 陜西工人報:經天緯地唱大歌 無限風光在險峰——記國家測繪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主任、陜西省勞動模范郭春喜
|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