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劉叢強,男,1955年9月生,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巖石礦物地球化學 學士
1982年2月至1984年12月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礦床地球化學 碩士
1984年12月至1986年4月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1986年5月至1987年4月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訪問學者 訪問學者
1988年4月至1991年4月 日本東京大學理學部化學系 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 博士
1991年4月至1994年4月 日本科學技術廳理化學研究所 基礎科學特別研究員
1994年4月至1996年10月 日本國立電氣通信大學化學系 副教授
1993年11月至今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博導
1997年6月至2009年9月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所長
1998年4月至2000年4月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國家攀登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6年10月至今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社會兼職:
1、中國巖石、礦物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
2、貴州省科協副主席;
3、中國地質學學會理事;
4、中國地質學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副主任;
5、美國地球物理聯合委員會(AGU)會員;
6、美國地球化學學會會員;
7、國際地球化學和宇宙化學學會(IAGC)會員;
8、第四屆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中國委員會(CNC-IGBP)會員;
9、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兼職教授;
10、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兼職教授;
11、昆明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12、浙江大學兼職教授;
13、任《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礦物學報》、《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副主編,《地球化學》、《湖泊科學》《大地構造與成礦》、《巖石學報》《地球科學進展》編委有及國際著名《Chemical Geology》雜志編委。
教學情況:
培養學生情況:
培養博士生(畢業)30余名。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地表(無機、有機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物質循環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的研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變化與(自然或人類活動干預下)地表各圈層內及相互之間物質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密切相關。針對這一核心科學問題,在結合其它學科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元素和多種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和化學計量學理論和方法,主要對我國西南喀斯特生態系統中巖石-土壤-植物-水-大氣界面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流域物質循環開展研究。
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早期主要從事中國東部新生代火山巖及其地幔巖包體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其成果獲2002年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負責);1996至今主要從事地表地球化學過程及其環境效應方面的研究,研究重點為喀斯特環境地球化學過程和環境變化。
1、1995年1月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項目:地質流體作用地球化學—水/巖作用的為涼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
2、1998年4月作為首席科學家啟動、主持國家攀登預選項目(95-預-39):地質流體作用及其成礦效應研究。
3、1997年1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流體/巖石反應體系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
4、2000年8月作為首席科學家啟動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創新項目“西南烏江流域物質的水文地球化學循環及其環境效應”。
5、2004年11月作為首席科學家啟動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創新項目“喀斯特典型小流域土壤-植被系統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科研成果:
1 中國新生代火山巖地球化學及其地幔源區特征 劉叢強; 解文轟; 張明; 涂堪; 王俊文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6-01-01
2 喀斯特(烏江)流域-湖泊系統物質的水文地球化學循環及其環境效應 劉叢強; 吳豐昌; 韓貴琳; 肖化云; 肖唐付; 馮新斌; 張國平; 陶發祥; 王仕祿; 楊元根; 王中良; 吳攀; 梁小兵; 徐志方; 汪福順; 郎斌超; 李思亮; 傅平青; 岳蘭秀; 萬鷹昕; 朱俊; 魏中青; 梁重山; 蔣影魁; 朱兆州; 于文輝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4-01-01
3 地質流體作用及其成礦效應研究 劉叢強; 陳衍景; 鄭永飛; 侯增謙; 王焰新; 馬東生; 王汝成; 徐義剛; 鄧軍; 解習農; 王世杰; 黨志; 倪師軍; 黃智龍; 張毅剛; 林暢松; 張榮華; 李和平; 劉建明; 李建平; 呂古賢; 胡云中; 周永章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原地質礦產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原地質礦產部礦床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2002-01-01
4 中國新生代火山巖地球化學及其幔源區特征 劉叢強; 解廣轟; 張明; 涂勘; 王俊文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2-01-01
5 地幔流體及其成礦作用——以云南老王寨金礦床和四川冕寧稀土礦床為例 黃智龍; 劉叢強; 許成; 韓潤生; 魏俊浩; 凌其聰; 張鴻翔; 呂志成; 管濤; 朱成明; 肖化云; 楊富貴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6-01-01
6 高溫高壓條件下泥質巖變質脫水作用的實驗研究 唐紅峰; 胡恭任; 劉叢強; 章邦桐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2009-01-01
7 喀斯特小流域營養離子循環及酸沉降影響的鍶同位素示蹤 馬英軍; 張輝; 徐志方; 劉叢強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01-01
發明專利:
1 一種基于圖像分析的土壤速效磷的測定方法 吳沿友; 周秋月; 向忠平; 李萍萍; 劉叢強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江蘇大學 2008-11-05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25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90余篇;合著專著7部。
出版專著:
1、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地表物質循環——西南喀斯特土壤-植被系統生源要素循環 科學出版社 2009
2、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地表物質循環——西南喀斯特流域侵蝕與生源要素循環 科學出版社 2007
3、地幔流體及其成礦作用—以四川冕寧稀土礦床為例 地質出版社 2004
4、云南會澤超大型鉛鋅礦床地球化學及成因-兼論峨嵋山玄武巖與鉛鋅成礦的關系 地質出版社 2004
5、陜西銅廠礦田構造成礦動力學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3
6、Liu Cong-Qiang, Zhenhua Zhao, Tangfu Xiao, Jayanta Guha (2003).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Issues: A hand book. Gui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Guiyang, China. pp. 145.
7、云南老王寨金礦區煌斑巖成因及其與金礦化的關系 地質出版社 1999
發表論文:
1 大氣環境氮同位素示蹤及生物監測 肖化云; 劉叢強; 地學前緣 2010-03-15
2 天津地區地表水咸化的水化學證據 李軍; 劉叢強; 岳甫均; 朱兆洲; 張國平; 項萌; 李勇; 環境化學 2010-03-15
3 喀斯特地區土壤剖面CO_2、CH_4和N_2O濃度的相關關系 劉芳; 劉叢強; 王仕祿; 朱正杰; 生態學雜志 2010-04-15
4 水環境中天然溶解有機質分子量的研究現狀及意義 岳蘭秀; 劉叢強; 吳豐昌; 環境科學與管理 2010-04-15
5 碳與鍶同位素在六盤水地下水研究中的應用 劉小龍; 劉叢強; 李思亮; 李曉東; 生態學雜志 2010-05-15
6 1.0GPa和常溫至1100 ℃條件下角閃石斜長片麻巖的V_p變化:實驗測量與理論計算 蔣璽; 周文戈; 劉叢強; 謝鴻森; 劉永剛; 巖石學報 2008-10-15
7 貴陽地區氨排放量估算 肖紅偉; 肖化云; 唐從國; 劉學炎; 劉叢強; 林碧娜; 地球與環境 2010-03-15
8 石生苔蘚碳含量和碳同位素對城市地區人為二氧化碳和大氣氮沉降變化的響應 劉學炎; 肖化云; 劉叢強; 李友誼; 肖紅偉; 環境科學 2009-01-15
9 高溫高壓下水流體pH值測量 蘇根利; 李和平; 劉叢強; 代立東; 地學前緣 2009-01-15
10 1kbar、800℃下REE在富磷過鋁質熔體/流體相間分配的實驗研究 張輝; 唐勇; 劉叢強; 陳劍鋒; 地學前緣 2009-01-15
11 磷對過鋁質巖漿液相線溫度影響的實驗研究 唐勇; 張輝; 劉叢強; 饒冰; 地球化學 2009-01-26
12 喀斯特地區坡地土壤可溶性有機碳的分布特征 劉濤澤; 劉叢強; 張偉; 涂成龍; 中國環境科學 2009-03-15
13 貴陽城市污水及南明河中氯霉素和四環素類抗生素的特征 劉虹; 張國平; 劉叢強; 李玲; 項萌; 環境科學 2009-03-15
14 一株黑曲霉對磷礦石的風化作用 諶書; 劉叢強; 連賓; 礦物學報 2009-03-15
15 哈尼泥炭δ~(18)O記錄的過去14000年溫度演變 洪冰; 劉叢強; 林慶華; Yasuyuki Shibata; 冷雪天; 王羽; 朱泳煊; 洪業湯; 中國科學(D輯: 地球科學) 2009-05-15
16 覆膜對土壤-青菜體系Cu和Zn遷移特性的影響 李非里; 劉叢強; 楊元根; 陳小英; 蔣琦杰;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09-04-25
17 豐水期烏江上游干流水庫—河流體系硫同位素組成 李干蓉; 劉叢強; 陳椽; 汪福順; 王寶利; 李軍; 灌瑾;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9- 04-15
18 烏江中上游水庫—河流體系夏秋季N、Si分布特征 張翅鵬; 劉叢強; 吳攀; 汪福順; 王寶利;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9-04-15
19 大壩攔截對河流水溶解組分化學組成的影響分析——以夏季烏江渡水庫為例 韓志偉; 劉叢強; 吳攀; 汪福順; 王寶利; 李思亮; 灌瑾;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9-04-15
20 貓跳河流域梯級水庫磷的夏季變化特征 黎慧卉; 劉叢強; 汪福順; 吳攀; 王寶利; 張翅鵬;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9-04-15
21 貓跳河流域梯級水庫夏季N_2O的產生與釋放機理 劉小龍; 劉叢強; 李思亮; 汪福順; 王寶利; 灌瑾; 楊妍;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9- 04-15
22 貴州阿哈水庫沉積物中重金屬二次污染的趨勢分析 汪福順; 劉叢強; 灌瑾; 吳明紅;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9-04-15
23 河流筑壩攔截的水環境響應——來自地球化學的視角 劉叢強; 汪福順; 王雨春; 王寶利;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9-04-15
24 黔中非農業土壤CH_4的地-氣交換及其影響因素 劉芳; 劉叢強; 王仕祿; 呂迎春; 地球與環境 2009-06-15
25 貓跳河流域梯級開發水庫夏季甲烷排放研究 楊妍; 劉叢強; 吳攀; 劉小龍; 貴州水力發電 2009-06-15
26 貓跳河流域梯級水庫夏-秋季節溶解無機碳(DIC)含量及其同位素組成的分布特征 李干蓉; 劉叢強; 陳椽; 王寶利; 李軍; 李思亮; 劉小龍; 汪福順; 環境科學 2009-10-15
27 基于SRTM DEM數據的清水江流域地表水文模擬 唐從國; 劉叢強;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8-15
28 貓跳河流域平水期浮游植物與水質評價 李干蓉; 陳椽; 劉叢強; 王寶利; 黨安志; 汪福順;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6-15
29 硼摻入Mg(OH)_2過程中的硼同位素分餾 肖軍; 肖應凱; 劉叢強; 趙志琦; 賀茂勇; 梁重山; 科學通報 2009-08-30
30 黔中喀斯特石漠化地區土壤溫室氣體濃度的時空分布特征 劉芳; 劉叢強; 王仕祿; 呂迎春; 環境科學 2009-11-15
31 長江口及鄰近海域水體主元素和鍶同位素地球化學 Sivaji-Patra; 劉叢強; 汪齊連; 王中良; 地球與環境 2009-12-15
32 云南騰沖地區地熱流體的地球化學特征 劉虹; 張國平; 金志升; 劉叢強; 韓貴琳; 李玲; 礦物學報 2009-12-15
33 喀斯特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物質循環研究:重要性、現狀與趨勢 劉叢強; 郎赟超; 李思亮; 樸何春; 涂成龍; 劉濤澤; 張偉; 朱書法; 地學前緣 2009-11-15
34 基于石生蘚類氮含量的貴陽地區大氣氮沉降 劉學炎; 肖化云; 劉叢強; 唐從國; 生態學報 2009-12-15
35 喀斯特坡地土壤硫同位素變化指示的土壤硫循環 張偉; 劉叢強; 李曉東; 劉濤澤; 張麗麗; 環境科學 2010-02-15
36 新疆西準噶爾達拉布特構造帶鋁質A型花崗巖的地球化學研究 蘇玉平; 唐紅峰; 侯廣順; 劉叢強; 地球化學 2006-01-26
37 贛中變質巖帶地質地球化學演化特征 胡恭任; 劉叢強; 于瑞蓮; 地球學報 2006-02-28
38 湖泊沉積物中微量金屬二次遷移過程中微生物作用的實驗研究 汪福順; 劉叢強; 梁小兵; 魏中青; 李軍; 徐海; 湖泊科學 2006-01-06
39 淡水湖泊水體中溶解有機氮測定方法的對比 黎文; 白英臣; 王立英; 王靜; 傅平青; 廖海清; 吳豐昌; 劉叢強; 湖泊科學 2006-01-06
40 胡敏酸的結構特征及其吸附行為 梁重山; 黨志; 劉叢強; 分析化學 2006-03-30
41 太陽輻射對溶解有機質熒光光譜特征的影響 傅平青; 吳豐昌; 劉叢強; 許成; 王靜; 白英臣; 王立英;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6-03-30
42 巢湖、龍感湖水體中稀土元素的無機形態研究 朱兆洲; 劉叢強; 王中良; 李軍; 周志華; 中國稀土學報 2006-02-28
43 鐵同位素方法在環境地球化學研究中的應用與進展 宋柳霆; 劉叢強; 王中良; 梁莉莉; 地球與環境 2006-03-30
44 銅鋅同位素方法在環境地球化學研究中的應用 梁莉莉; 劉叢強; 王中良; 宋柳霆; 地球與環境 2006-03-30
45 不可提取態有機質對菲和萘的吸附過程的影響 梁重山; 黨志; 劉叢強; 黃偉林; 土壤學報 2006-04-30
46 東海和沖繩沉積物中自生鈾蓄積過程及控制機理 王中良; 劉叢強; 朱兆洲; 山田正俊; 地球化學 2006-05-26
47 贛中周潭群變質脈體的微量元素及氧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 胡恭任; 劉叢強; 章邦桐; 于瑞蓮; 地質論評 2006-05-15
48 天然樣品中鋰的分離及其同位素比值的測定 汪齊連; 趙志琦; 劉叢強; 凌宏文; 分析化學 2006-06-30
49 烏江渡水庫中溶解性硅的時空分布特征 朱俊; 劉叢強; 王雨春; 李思亮; 李軍; 水科學進展 2006-05-30
50 烏江流域沉積巖風化過程中稀土元素的富集與釋放 宋照亮; 劉叢強; 韓貴琳; 王中良; 朱兆洲; 楊成; 中國稀土學報 2006-06-30
51 新疆東準噶爾蘇吉泉鋁質A型花崗巖的確立及其初步研究 蘇玉平; 唐紅峰; 劉叢強; 侯廣順; 梁莉莉;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06-05-25
52 東天山覺羅塔格構造帶火山巖的鉛同位素組成及意義 侯廣順; 唐紅峰; 劉叢強; 趙志琦; 中國地質 2006-06-30
53 硫酸參與喀斯特流域(北盤江)風化過程的碳同位素證據 李思亮; 韓貴琳; 張鴻翔; 劉叢強; Jér?me Gaillardet; Calmels Damien; 地球與環境 2006-06-30
54 鋰同位素在環境地球化學研究中的新進展 汪齊連; 趙志琦; 劉叢強; 礦物學報 2006-06-30
55 太湖北部夏季浮游藻類多樣性與水質評價 李軍; 劉叢強; 肖化云; 劉學炎; 李友誼; 王仕祿; 生態環境 2006-05-18
56 貴陽地下水硝酸鹽氧同位素特征及應用 李思亮; 劉叢強; 中國巖溶 2006-06-30
57 巢湖懸浮物中稀土元素(REE)的物源精確示蹤作用 朱兆洲; 劉叢強; 王中良; 李軍; 周志華; 王仕祿; 湖泊科學 2006-05-06
58 基于DEM提取流域河網研究 唐從國; 劉叢強;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2006-12-30
59 貴州紅楓湖現代沉積物氮同位素組成反映的廢水輸入狀況 肖化云; 劉叢強; 科學通報 2006-05-15
60 泥質巖及其變質脫水產物中含水礦物穩定性的實驗研究 李營; 唐紅峰; 劉叢強; 周志華; 高壓物理學報 2006-09-05
61 基于Arc Hydro Tools的流域特征自動提取——以貴州省內烏江流域為例 唐從國; 劉叢強; 地球與環境 2006-09-30
62 喀斯特地區土壤有機質的穩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 朱書法; 劉叢強; 陶發祥; 王中良; 樸河春; 地球與環境 2006-09-30
63 華南晚震旦世陡山沱組有機碳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 郭慶軍; 劉叢強; Harald Strauss; Tatiana Goldberg; 地質學報 2006-10-15
64 貴州紅楓湖水體溶解有機質的剖面特征和季節變化 黎文; 吳豐昌; 傅平青; 劉叢強; 王靜; 梅毅; 王立英; 白英臣; 環境科學 2006- 10-15
65 水庫現代沉積過程沉積磷的早期成巖作用模型研究 朱俊; 王雨春; 萬國江; 劉叢強; 礦物學報 2006-09-30
66 貴州臺江下、中寒武統界線層型候選剖面碳同位素研究 郭慶軍; 劉叢強; H.Strauss; 趙元龍; 朱立軍; 皮道會; 袁金良; 礦物學報 2006-09-30
67 烏江流域沉積巖風化過程中鈾的富集與釋放 宋照亮; 劉叢強; 韓貴琳; 王中良; 楊成; 劉占民; 環境科學 2006-11-15
68 貴州烏江流域喀斯特生態系統土壤物理性質研究 何騰兵; 劉叢強; 王中良; 張冬青; 何佳芳; 羅海波; 劉元生; 韓貴琳; 涂成龍; 董玲玲; 水土保持學報 2006-10-28
69 貴州烏江水系枯水期河水硫同位素組成研究 蔣穎魁; 劉叢強; 陶發祥; 地球化學 2006-11-26
70 北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東部及其鄰近海域表層水體中~(137)Cs的分布 王中良; 劉叢強; 朱兆洲; 宋柳霆; 梁莉莉; 海洋通報 2006- 12-15
71 川中丘陵區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磷素遷移的初步研究 武永鋒; 朱波; 劉叢強; 汪濤; 趙秀蘭; 地球與環境 2006-12-30
72 龍感湖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學特征 朱兆洲; 劉叢強; 王中良; 王仕祿; 周志華; 李軍; 水科學進展 2006-11-30
73 硅酸鹽-磷酸鹽平衡反應對熔體中磷制約實驗 張輝; 饒冰; 唐勇; 劉叢強; 云南地質 2006-12-30
74 東天山覺羅塔格構造帶晚古生代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意義 侯廣順; 唐紅峰; 劉叢強; 巖石學報 2006-05-15
75 貴州紅楓湖地區水稻土多氯聯苯和有機氯農藥的殘留 魏中青; 劉叢強; 梁小兵; 汪福順; 王少鋒; 環境科學 2007-02-15
76 新疆北部卡拉麥里斜長花崗巖的鋯石U-Pb年齡及其構造意義 唐紅峰; 蘇玉平; 劉叢強; 侯廣順; 王彥斌;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07- 02-28
77 貴州喀斯特地區棕色石灰土與黃壤有機質剖面分布及穩定碳同位素組成差異 朱書法; 劉叢強; 陶發祥; 王中良; 樸河春; 土壤學報 2007-02-28
78 固相萃取-色譜測定水、沉積物及土壤中氯霉素和3種四環素類抗生素 劉虹; 張國平; 劉叢強; 分析化學 2007-03-30
79 運用硼同位素進行古氣候重建的研究進展 張偉; 劉叢強; 趙志琦; 地球與環境 2007-03-15
80 貴州喀斯特山區植物葉片碳同位素組成研究 楊成; 劉叢強; 宋照亮; 劉占民; 鄭厚義; 地球與環境 2007-03-15
81 巢湖沉積物δ~(13)C_(org)和δ~(15)N記錄的生態環境演化過程 周志華; 劉叢強; 李軍; 朱兆洲; 環境科學 2007-06-15
82 基于GIS的烏江流域地表徑流模擬研究 唐從國; 劉叢強;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7-05-05
83 碳氮穩定同位素指示苔蘚生境特征以及樹冠對大氣氮沉降的吸收 劉學炎; 肖化云; 劉叢強; 李友誼; 地球化學 2007-05-26
84 1.0GPa、高溫下巖石熔融玻璃的彈性波速測量及其地球物理意義 蔣璽; 謝鴻森; 周文戈; 劉叢強; 劉永剛; 范大偉; 萬方; 地學前緣 2007-05-15
85 貴州喀斯特山區植物營養元素含量特征 楊成; 劉叢強; 宋照亮; 劉占民; 生態環境 2007-03-18
86 多氯聯苯對小鼠肝微粒體CYP1A1酶活力及其mRNA表達的影響 張偉; 劉叢強; 梁小兵; 王明義; 莫曉川; 毒理學雜志 2007-06-25
87 同位素稀釋碰撞室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測定魚中痕量硒 王軍; 劉叢強; 逯海; 韋超; 周濤; 分析化學 2007-06-15
88 東天山覺羅塔格構造帶雅滿蘇組火山巖的礦物學研究 侯廣順; 唐紅峰; 劉叢強; 礦物學報 2007-06-15
89 ICP-MS測定表生水體稀土過程中pH值對酸性膦萃取稀土效率的影響 朱兆洲; 劉叢強; 王中良; 高博; 稀土 2007-06-15
90 喀斯特山區植物碳同位素組成特征及其對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以貴州花溪楊中小流域為例 楊成; 劉叢強; 宋照亮; 鄭厚義; 劉占民; 中國巖溶 2007-06-15
91 貴州烏江水系河水硫同位素組成特征研究 蔣穎魁; 劉叢強; 陶發祥; 水科學進展 2007-07-15
92 礦山環境地表水系的硫同位素研究——以貴州赫章后河為例 吳攀; 劉叢強; 張國平; 朱立軍; 楊元根;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7-09-10
93 貴陽市土壤重金屬污染及其潛在生態風險評價 武永鋒; 劉叢強; 涂成龍;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7-09-10
94 沉積物中PCBs分析測定與遷移轉化研究進展 張偉; 劉叢強; 梁小兵; 魏中青;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7-09-10
95 離子色譜-等離子體質譜聯用測定熱泉水樣的砷形態 張國平; 劉虹; 劉叢強; 金志升; 分析試驗室 2007-09-01
96 退耕棄荒洼地土壤有機碳在生態系統轉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涂成龍; 劉叢強; 武永鋒; 環境科學 2007-09-15
97 硫同位素分餾中的生物作用及其環境效應 張偉; 劉叢強; 梁小兵; 地球與環境 2007-09-15
98 植物葉片氮同位素(δ~(15)N)指示大氣氮沉降的探討 劉學炎; 肖化云; 劉叢強;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7-10-10
99 苔蘚新老組織及其根際土壤的碳氮元素含量和同位素組成(δ~(13)C和δ~(15)N)對比 劉學炎; 肖化云; 劉叢強; 李友誼; 植物生態學報 2007-11-30
100 中國云南易門式銅礦床的主要類型及成因(英文) 韓潤生; 鄒海俊; 劉叢強; 馬更生; 地質通報 2007-12-15
101 高原湖泊溶解有機質的三維熒光光譜特性初步研究 傅平青; 吳豐昌; 劉叢強; 黎文; 白英臣; 廖海清; 陳靜 海洋與湖沼 2007-11-30
102 貴州喀斯特水庫紅楓湖、百花湖p(CO_2)季節變化研究 呂迎春; 劉叢強; 王仕祿; 徐剛; 劉芳 環境科學 2007-12-15
103 紅楓湖夏季分層期間pCO_2分布規律的研究 呂迎春; 劉叢強; 王仕祿; 徐剛 水科學進展 2008-01-15
104 大陸風化過程的鋰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進展 汪齊連; 趙志琦; 劉叢強; 張偉 地學前緣 2008-11-15
105 貴州紅楓湖硫酸鹽來源及循環過程的硫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 宋柳霆; 劉叢強; 王中良; 梁莉莉 地球化學 2008-11-26
106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測量硒的研究進展 王軍; 劉叢強; 王瑩瑩 質譜學報 2008-09-15
107 警惕并杜絕一種新的學術不端行為 李曙光; 劉叢強; 徐義剛; 孫衛東; 段振豪; 郭進義 中國科學基金 2008-11-15
108 植被恢復中坡地土壤顆粒有機碳分布特征和δ~(13)C值組成 劉濤澤; 劉叢強; 張偉 生態環境 2008-09-18
109 貴陽地表水—地下水的硫和氯同位素組成特征及其污染物示蹤意義 郎赟超; 劉叢強; Satake H.; 李思亮 地球科學進展 2008-02-15
110 貴州喀斯特山區植物土壤C、N、S的分布特征 楊成; 劉叢強; 宋照亮; 劉占民; 鄭厚義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8-01-15
111 城市公路綠化帶土壤有機碳的分異 涂成龍; 劉叢強; 武永鋒 水土保持學報 2008-02-15
112 過鋁質巖漿-熱液演化體系中磷的地球化學行為 唐勇; 張輝; 劉叢強; 饒冰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08-03-25
113 貴陽南明河河蜆殼體微量元素變化特征及其與河水污染的關系研究 周會; 劉叢強; 李心清; 閆慧; 趙彥龍 貴州科學 2008-03-15
114 一株膠質芽胞桿菌對磷礦石風化作用的實驗研究 諶書; 連賓; 劉叢強 礦物學報 2008-03-15
115 富P過鋁質巖漿體系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唐勇; 張輝; 劉叢強; 饒冰 礦物學報 2008-03-15
116 喀斯特山區土壤酶活性研究回顧與展望 李丹; 何騰兵; 劉叢強; 涂成龍; 李廣枝 貴州農業科學 2008-04-15
117 貴陽市大氣總懸浮顆粒物(TSP)中水溶性無機離子的化學特性及季節變化特征 李友誼; 肖化云; 劉學炎; 胡健; 劉叢強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8-01-10
118 馬尾松林地與玉米地土壤有機碳的分異研究 涂成龍; 劉叢強; 武永鋒 生態環境 2008-01-18
119 贛中周潭群變質沉積巖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研究 胡恭任; 劉叢強; 于瑞蓮 礦物學報 2008-06-15
120 貴陽城市土壤重金屬元素形態分析 武永鋒; 劉叢強; 涂成龍 礦物學報 2008-06-15
121 貴州阿哈湖物質循環過程中的鐵同位素地球化學及其指示意義 宋柳霆; 劉叢強; 王中良; 朱祥坤; 唐索寒; 李津; 梁莉莉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08- 07-25
122 喀斯特高原湖泊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中的鋅同位素特征 梁莉莉; 劉叢強; 王中良; 朱祥坤; 宋柳霆; 李津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08-07-25
123 石生苔蘚氮含量和氮同位素指示貴陽地區大氣氮沉降的空間變化和來源 劉學炎; 肖化云; 劉叢強; 李友誼; 李琳 環境科學 2008-07-15
124 洪家渡水庫溶解二氧化碳分壓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擴散通量 喻元秀; 劉叢強; 汪福順; 王寶利; 王仕祿; 劉芳 生態學雜志 2008-07-15
125 西南喀斯特流域碳酸鹽巖的硫酸侵蝕與碳循環 劉叢強; 蔣穎魁; 陶發祥; 郎赟超; 李思亮 地球化學 2008-07-26
126 黔中地區不同植被類型土壤氧化亞氮的釋放特征及影響因素 劉芳; 劉叢強; 王仕祿; 呂迎春 應用生態學報 2008-08-15
127 黔中土壤CO_2的釋放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劉芳; 劉叢強; 王仕祿; 呂迎春 生態環境 2008-05-18
128 貴州黃壤地區植物營養元素來源的Sr同位素示蹤 鄭厚義; 劉叢強; 王中良; 楊成; 諶書; 朱書法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8-07-15
129 烏江流域梯級水庫中溶解無機碳及其同位素分異特征 喻元秀; 劉叢強; 汪福順; 王寶利; 李軍; 李思亮 科學通報 2008-08-23
130 熒光原位雜交在喀斯特山地土壤硫酸鹽還原菌檢測中的應用 張偉; 劉叢強; 劉濤澤; 陸婷; 張麗麗 微生物學通報 2008-08-20
131 生長條件對苔蘚硫含量和硫同位素組成指示大氣硫沉降的影響 劉學炎; 肖化云; 劉叢強; 肖紅偉 環境科學研究 2008-09-15
132 應用δ~(13)C值探討林地土壤有機碳的分異 涂成龍; 劉叢強; 武永鋒; 王毅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8-09-15
133 貴陽地區主要大氣氮源的沉降機制與分布:基于石生苔蘚氮含量和氮同位素的證據 劉學炎; 肖化云; 劉叢強; 肖紅偉 地球化學 2008- 09-26
134 貴州遵義牛蹄塘組黑色巖系有機質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研究 皮道會; 劉叢強; 鄧海琳; Graham Shields 礦物學報 2008-09-15
135 長江流域河水和懸浮物的鋰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 汪齊連; 劉叢強; 趙志琦; B. Chetelat; 丁虎 地球科學進展 2008-09-10
136 紅楓湖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中Zn的賦存形態及季節性變化特征 梁莉莉; 劉叢強; 王中良; 宋柳霆 生態環境 2008-07-18
137 喀斯特地區坡地土壤有機碳的分布特征和δ~(13)C值組成差異 劉濤澤; 劉叢強; 張偉; 涂成龍 水土保持學報 2008-10-15
138 東溝壩多金屬礦床礦質來源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學限制 丁振舉; 劉叢強; 姚書振; 周宗桂; 楊明國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03-10-30
139 贛中變質巖帶變質作用PTt軌跡演化及其地質意義 胡恭任; 劉叢強; 章邦桐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03-06-30
140 同位素地球化學在地震研究方面的作用 杜建國; 劉叢強 地震 2003-05-26
141 貴州赫章土法煉鋅導致的土壤重金屬污染特征及微生物生態效應 楊元根; 劉叢強; 吳攀; 張國平 地球化學 2003-04-26
142 煉鋅固體廢渣中重金屬(Pb、Zn)的存在狀態及環境影響 吳攀; 劉叢強; 楊元根; 張國平 地球化學 2003-04-26
143 貴陽地區夏季雨水硫和氮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 肖化云; 劉叢強; 李思亮 地球化學 2003-06-26
144 硝化和反硝化對湖泊有機質沉積成巖前降解作用的研究 肖化云; 劉叢強; 王仕祿; 李思亮 地球化學 2003-08-26
145 四川牦牛坪稀土礦床螢石Sr、Nd同位素對地幔成礦流體的指示意義 許成; 黃智龍; 劉叢強; 漆亮; 李文博; 管濤 地球科學 2003- 01-25
146 碧口群不同巖片火山巖微量元素組成差異與古構造意義 丁振舉; 姚書振; 周宗桂; 劉叢強 地球科學 2003-03-25
147 柯樹背巖體的副礦物特征及地質意義 胡恭任; 劉叢強; 陳培榮; 于瑞蓮 地球學報 2003-06-30
148 貴陽地區雨水化學與Sr同位素地球化學 韓貴琳; 劉叢強 第四紀研究 2003-03-30
149 貴州紅楓湖沉積物有機質的酶及微生物降解 梁小兵; 朱建明; 劉叢強; 魏中青; 汪福順; 萬國江; 黃榮貴 第四紀研究 2003-09-30
150 云貴高原湖泊CO_2的地球化學變化及其大氣CO_2源匯效應 王仕祿; 萬國江; 劉叢強; 楊偉; 朱兆洲; 肖化云; 陶發祥 第四紀研究 2003- 09-30
151 阿哈湖沉積物-水界面硫酸鹽還原作用的微生物及其同位素研究 汪福順; 劉叢強; 梁小兵; 朱建明; 魏中青 第四紀研究 2003-09-30
152 金礦測年方法討論及定年中存在的問題 魏俊浩; 劉叢強; 劉國春 地學前緣 2003-06-30
153 新型混凝劑處理印染廢水的實驗研究 傅平青; 程鴻德; 劉叢強 地質地球化學 2003-03-30
154 混凝法處理造紙廢水的實驗研究 傅平青; 林劍; 萬鷹昕; 程鴻德; 劉叢強 地質地球化學 2003-03-30
155 塔里木西南緣下地殼低速層的成因:斜長角閃巖的縱波速度和衰減的限制 岳蘭秀; 謝鴻森; 劉叢強; 劉永剛 地質地球化學 2003-09-30
156 湖泊沉積物-水界面鐵的微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及其與微量金屬元素的關系 汪福順; 劉叢強; 梁小兵 地質地球化學 2003-09-30
157 易門式大型銅礦床構造成礦動力學模型 韓潤生; 劉叢強; 馬德云; 王紅才; 馬更生 地質科學 2003-05-20
158 紫陽黃柏樹灣和竹山文峪河毒重石礦床碳、氧及硼同位素研究 呂志成; 劉叢強; 劉家軍; 趙志琦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3-03-20
159 湖泊外源氮輸入與內源氮釋放辨析 肖化云; 劉叢強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3-06-20
160 云南會澤超大型鉛鋅礦床構造帶方解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學 黃智龍; 李文博; 陳進; 吳靜; 韓潤生; 劉叢強 礦床地質 2003-05-30
161 層控夕卡巖型礦床成礦系統的元素活動性及質量遷移——以銅陵冬瓜山銅礦床為例 凌其聰; 劉叢強 礦物學報 2003-03-30
162 貴州赫章土法煉鋅導致的重金屬積累 楊元根; 劉叢強; 吳攀; 張國平; 朱維晃 礦物學報 2003-09-30
163 貴州阿哈湖沉積物-水界面微生物活動及其對微量元素再遷移富集的影響 汪福順; 劉叢強; 梁小兵; 魏中青 科學通報 2003-10-15
164 溶液化學對高嶺土吸附腐植酸影響的實驗研究 萬鷹昕; 劉叢強; 劉建軍; 傅平青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3-04-25
165 δ~(15)N在貴陽地下水氮污染來源和轉化過程中的辨識應用 李思亮; 劉叢強; 肖化云; 陶發祥; 郎赟超; 韓貴琳 地球化學 2005-05-26
166 Zr~(4+)和Hf~(4+)在水合氧化鐵上的吸附及其分異的實驗研究 于文輝; 劉叢強 地質學報 2005-06-15
167 洱海沉積物間隙水中溶解有機質的地球化學特性 傅平青; 吳豐昌; 劉叢強 水科學進展 2005-05-30
168 微生物影響硅酸鹽礦物風化作用的模擬試驗 連賓; 陳駿; 傅平秋; 劉叢強; 陳燁 高校地質學報 2005-06-30
169 貴州甕安陡山沱組剖面碳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學研究 郭慶軍; 劉叢強; Harald Strauss; Tatiana Goldberg; 楊衛東 礦物巖石 2005- 06-28
170 δ~(13)C方法在土壤有機質研究中的應用 朱書法; 劉叢強; 陶發祥 土壤學報 2005-06-30
171 土壤中重金屬形態的化學分析綜述 李非里; 劉叢強; 宋照亮 中國環境監測 2005-08-30
172 貴州紅楓湖沉積物中有機質的降解與微生物作用 魏中青; 劉叢強; 梁小兵; 汪福順; 王少鋒 科學通報 2005-07-30
173 貴陽市大氣降水中的重金屬特征 胡健; 張國平; 劉叢強 礦物學報 2005-09-30
174 贛中變質巖帶變質流體地球化學特征與流體來源 胡恭任; 劉叢強; 陳培榮; 唐紅峰 礦物學報 2005-09-30
175 高溫高壓下輝石巖的電導率實驗研究 代立東; 李和平; 劉叢強; 單雙明; 崔桐娣; 鄧鶴鳴; 許祖鳴 礦物學報 2005-09-30
176 貴州石灰巖和砂巖地區C_4和C_3植物營養元素的化學計量對N/P比值波動的影響 樸河春; 劉叢強; 朱書法; 朱建明 第四紀研究 2005-09-28
177 貴陽市區地表/地下水化學與鍶同位素研究 郎赟超; 劉叢強; 韓貴琳; 趙志琦; 李思亮 第四紀研究 2005-09-28
178 碳酸巖與鉑族元素地球化學 黃智龍; 許成; 劉叢強 地質論評 2005-08-15
179 高溫高壓下葉蠟石脫水電導率實驗 代立東; 李和平; 劉叢強; 蘇根利; 崔桐娣; 單雙明; 楊昌君; 劉慶友 地質科技情報 2005-09-30
180 紫陽黃柏樹灣和竹山文峪河毒重石礦床鍶同位素及碳氧同位素研究 呂志成; 劉叢強; 劉家軍; 趙志琦; 吳豐昌; 李劍 地球化學 2005- 11-26
181 貴陽市地表水地下水化學組成:喀斯特水文系統水-巖反應及污染特征 郎赟超; 劉叢強; 趙志琦; 李思亮; 韓貴琳 水科學進展 2005-11-30
182 高溫高壓和不同氧逸度條件下斜方輝石電導率的實驗研究 代立東; 李和平; 劉叢強; 單雙明; 崔桐娣; 蘇根利 地質學報 2005-12-15
183 溶解有機質的三維熒光光譜特征研究 傅平青; 劉叢強; 吳豐昌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05-12-30
184 紅楓湖和百花湖天然溶解有機質的分子熒光特征與分子量分布的關系 岳蘭秀; 吳豐昌; 劉叢強; 黎文; 傅平青; 白英臣; 王立英; 尹昨瑩; 和呂志成 科學通報 2005-12-30
185 高溫高壓和不同氧逸度控制下單晶橄欖石電導率的實驗研究 代立東; 李和平; 劉叢強; 崔桐娣; 單雙明; 楊昌君; 劉慶友; 鄧鶴鳴 自然科學進展 2005-12-25
186 泥質巖脫水作用的高壓差熱實驗研究 李營; 唐紅峰; 劉叢強; 侯廣順 巖石學報 2005-06-30
187 東天山土屋-延東斑巖銅礦圍巖的同位素年代和地球化學研究 侯廣順; 唐紅峰; 劉叢強; 王彥斌 巖石學報 2005-12-30
188 高溫高壓和控制氧逸度條件下透輝石電導率的各向異性實驗研究 代立東; 李和平; 劉叢強; 蘇根利; 崔桐娣 巖石學報 2005-12-30
189 衣藻對Cu~(2+)生物積累過程及其效應的研究 王寶利; 劉叢強; 吳沿友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3-05-20
190 貴州甕安生物群和磷礦形成的沉積地球化學研究 郭慶軍; 楊衛東; 劉叢強; Harald Strauss; 王興理; 趙元龍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3- 08-20
191 鉛鋅礦山開發導致的重金屬在環境介質中的積累 楊元根; 劉叢強; 張國平; 吳攀; 朱維晃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3-11-20
192 鉑族元素地球化學研究評述 許成; 黃智龍; 劉叢強; 翟世奎; 李文博; 管濤 地學前緣 2003-12-30
193 硅酸鹽細菌GY03菌株的絮凝特性 連賓; 陳燁; 袁生; 劉叢強 礦物學報 2003-12-30
194 層控夕卡巖及有關礦床形成過程的稀土元素行為——以安徽冬瓜山礦床為例 凌其聰; 劉叢強 巖石學報 2003-01-30
195 東溝壩多金屬礦床噴流沉積成礦特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示蹤 丁振舉; 姚書振; 劉叢強; 周宗桂; 楊明國 巖石學報 2003-10-30
196 過鋁質巖漿體系中不相容元素的地球化學行為及機理——元素對分異和稀土元素“四重效應”及其對流體作用過程的指示意義 劉叢強; 張輝 高校地 質學報 2003-12-15
197 遼東五龍地區燕山期侵入巖類同源巖漿演化微量元素、同位素證據與金礦成礦 魏俊浩; 劉叢強; 唐紅峰 地質論評 2003-06-15
198 論金礦床成礦年代的確定——以丹東地區成巖成礦Rb-Sr、U-Pb同位素年代為例 魏俊浩; 劉叢強; 李志德; 趙永鑫 地質學報 2003-02-15
199 層控夕卡巖及有關礦床形成過程中REE及其他微量元素地球化學行為——以安徽冬瓜山礦床為例 凌其聰; 劉叢強 地質學報 2003-05-15
200 化學風化過程中的Rb-Sr同位素:假等時線形成機制及其意義 馬英軍; 張輝; 徐志方; 劉叢強 第四紀研究 2004-01-28
201 化學風化作用中的稀土元素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馬英軍; 霍潤科; 徐志方; 張輝; 劉叢強 地球科學進展 2004-02-01
202 貴州紅楓湖沉積物磷賦存形態及沉積歷史 王雨春; 馬梅; 萬國江; 劉叢強; 尹澄清 湖泊科學 2004-03-05
203 云南會澤超大型鉛鋅礦床C、O同位素地球化學 黃智龍; 李文博; 陳進; 許德如; 韓潤生; 劉叢強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04-03-15
204 贛中變質巖帶變泥砂質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 胡恭任; 劉叢強; 章邦桐; 唐紅峰 地球化學 2004-03-26
205 碳同位素和水化學在示蹤貴陽地下水碳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及污染中的應用 李思亮; 劉叢強; 陶發祥; 郎赟超; 韓貴琳 地球化學 2004- 03-26
206 水體內藻類的生物地球化學 王寶利; 劉叢強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4-01-10
207 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揚子地臺北緣碳同位素研究 郭慶軍; 劉叢強; Harald Strauss; Tatiana Goldberg 地球學報 2004-04-30
208 腐殖酸三維熒光光譜特性研究 傅平青; 劉叢強; 尹祚瑩; 吳豐昌 地球化學 2004-05-26
209 高溫高壓下輝石巖的電導率研究 王多君; 李和平; 劉叢強; 易麗; 蘇根利; 張衛剛; 許祖鳴 高壓物理學報 2004-06-05
210 氮同位素示蹤貴州紅楓湖河流季節性氮污染 肖化云; 劉叢強 地球與環境 2004-03-30
211 土壤和沉積物中重金屬積累及其Pb、S同位素示蹤 楊元根; 劉叢強; 張國平; 吳攀; 朱維晃 地球與環境 2004-03-30
212 貴州省幾個典型金屬礦區周圍河水的重金屬分布特征 張國平; 劉叢強; 楊元根; 吳攀 地球與環境 2004-03-30
213 云南個舊礦區卡房礦田遙感地質綜合信息成礦預測 唐從國; 聶啟祥; 劉叢強; 高建國; 王瑞雪; 楊世瑜 礦物學報 2004-06-30
214 碳酸鹽巖礦區河流沉積物中重金屬的形態特征及潛在生態風險 吳攀; 劉叢強; 張國平; 楊元根 農村生態環境 2004-08-30
215 菲在土壤/沉積物上的吸附-解吸過程及滯后現象的研究 梁重山; 黨志; 劉叢強; 黃偉林 土壤學報 2004-06-30
216 MINEQL+軟件在地球化學研究中的應用 于文輝; 劉叢強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4-07-10
217 1,3,5-三氯苯在土壤沉積物水體系中的吸附過程研究 梁重山; 黨志; 劉叢強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4-08-20
218 紅楓湖百花湖水質及浮游植物的變化 吳沿友; 李萍萍; 王寶利; 劉叢強; 何梅; 陳椽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4-08-20
219 貴州百花湖分層晚期有機質降解過程與溶解N_2O循環 王仕祿; 劉叢強; 萬國江; 陶發祥; 李軍; 朱兆洲; 呂迎春 第四紀研究 2004-09-28
220 黑色頁巖風化過程中元素的活動性及參照系的選取初探——以湖南省麻田、桃花江剖面為例 宋照亮; 彭渤; 劉叢強 地質科技情報 2004- 09-30
221 三維熒光光譜研究溶解有機質與汞的相互作用 傅平青; 劉叢強; 吳豐昌 環境科學 2004-11-30
222 貴州萬山汞礦尾礦堆及地表水的環境地球化學特征 張國平; 劉叢強; 吳攀; 楊元根 礦物學報 2004-09-30
223 高嶺土吸附稀土元素的實驗研究 萬鷹昕; 劉叢強 中國稀土學報 2004-08-30
224 喀斯特河流溶解態稀土元素組成變化及其控制因素 韓貴琳; 劉叢強 中國巖溶 2004-09-25
225 長江河口區水體的鍶同位素地球化學——對水與沉積物相互作用過程的反映 王中良; 劉叢強 地球與環境 2004-06-30
226 嗜熱真菌的生物轉化功能與經濟價值 連賓; 劉叢強 地球與環境 2004-06-30
227 逐級提取(SEE)技術及其在沉積物和土壤元素形態研究中的應用 宋照亮; 劉叢強; 彭渤; 楊成 地球與環境 2004-06-30
228 溶液介質條件對Fe~(3+)共沉淀去除Cu~(2+)的影響 于文輝; 劉叢強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4-10-20
229 牦牛坪稀土礦床碳酸巖Pb同位素地球化學 許成; 黃智龍; 劉叢強; 嚴再飛; 李文博; 管濤 巖石學報 2004-06-15
230 南秦嶺毒重石成礦帶礦床中的生物成因重晶石及其意義 呂志成; 劉叢強; 劉家軍; 吳豐昌 自然科學進展 2004-08-25
231 水環境中腐殖質金屬離子鍵合作用研究進展 傅平青; 劉叢強; 吳豐昌 生態學雜志 2004-12-11
232 貴州喀斯特山區石漠化治理過程中土壤質量特性研究 羅海波; 宋光煜; 何騰兵; 劉叢強; 劉方; 劉元生; 錢曉剛 水土保持學報 2004-12-28
233 洱海沉積物中有機質和DNA的分布特征 魏中青; 劉叢強; 梁小兵; 汪福順 沉積學報 2004-12-30
234 北大巴山下寒武統毒重石礦床賦礦硅質巖地球化學研究 呂志成; 劉叢強; 劉家軍; 吳豐昌 地質學報 2004-06-15
235 贛中周潭群石榴石、斜長石和黑云母微區化學成分特征及其地球動力學意義 胡恭任; 劉叢強; 章邦桐; 唐紅峰; 于瑞蓮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04- 12-20
236 洱海沉積物孔隙水中溶解有機質的三維熒光光譜特征 傅平青; 劉叢強; 吳豐昌; 魏中青; 黎文; 梅毅; 黃榮貴 第四紀研究 2004-11-28
237 土壤氮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研究現狀與進展 周志華; 肖化云; 劉叢強 地球與環境 2004-12-30
238 水合氧化鐵去除Cu~(2+)的實驗研究 于文輝; 劉叢強 地球與環境 2004-12-30
239 Zr、Hf在水合氧化鐵上的吸附實驗研究 于文輝; 劉叢強 地球與環境 2004-12-30
240 固相萃取柱凈化-液相色譜法測定大氣中多環芳烴 胡健; 張國平; 劉叢強 地球與環境 2004-12-30
241 離子色譜-六極碰撞等離子質譜法同時測定水樣的砷形態 張國平; 劉叢強; 黃榮生 礦物學報 2004-12-30
242 太湖五里湖表層沉積物中不同形態磷的分布特征 李軍; 劉叢強; 王仕祿; 朱兆洲; 周志華; 肖化云 礦物學報 2004-12-30
243 鐵錳在貴州阿哈湖沉積物中的分離 汪福順; 劉叢強; 梁小兵; 魏中青; 李軍 環境科學 2005-01-30
244 西南峽谷型水庫的季節性分層與水質的突發性惡化 王雨春; 朱俊; 馬梅; 尹澄清; 劉叢強 湖泊科學 2005-03-05
245 高溫高壓下二輝橄欖巖的阻抗譜實驗研究 代立東; 李和平; 劉叢強; 蘇根利; 崔桐娣; 單雙明; 楊昌君; 劉慶友 高壓物理學報 2005-03-05
246 貴陽地區雨水化學與Sr同位素地球化學 韓貴琳; 劉叢強 環境化學 2005-03-30
247 貴州喀斯特地區河流的研究——碳酸鹽巖溶解控制的水文地球化學特征 韓貴琳; 劉叢強 地球科學進展 2005-04-30
248 太湖水體溶解營養鹽(N、P、Si)的冬、夏二季變化特征及其與富營養化的關系 李軍; 劉叢強; 王仕祿; 周志華; 朱兆洲; 肖化云 地球與環境 2005-03-30
249 鈣同位素方法在環境地球化學研究中的應用與進展 劉占民; 劉叢強; 韓貴琳; 王中良 地球與環境 2005-03-30
250 土壤有機質對菲的吸附-解吸平衡的影響 梁重山; 黨志; 劉叢強; 黃偉林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005-04-15
251 大寶山礦區污染水體中重金屬的形態分布及遷移轉化 周建民; 黨志; 蔡美芳; 司徒粵; 劉叢強 環境科學研究 2005-05-30
252 碧口群熱水沉積硅鐵質巖地球化學特征與古流體作用 丁振舉; 劉叢強 沉積學報 1999-12-30
253 碧口群銅礦床的成礦時限及其意義 丁振舉; 劉叢強; 姚書振; 周宗桂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1999-12-30
254 中國南方紅壤中稀土元素分布的研究 楊元根; 劉叢強; 袁可能; 何振立 地球化學 1999-02-26
255 蝕變巖巖石質量平衡及主要成分變異序列——以河南西峽石板溝金礦熱液蝕變巖為例 魏俊浩; 劉叢強; 張德會; 王思源; 劉偉 地球化學 1999-10-26
256 貴州喀斯特地區烏江河水中鈾的地球化學研究 韓貴琳; 劉叢強; 王中良; 張輝 地質地球化學 1999-11-15
257 變質作用中稀土元素再分配及其對流體作用的指示意義——廬山星子群變質巖的微量元素組成研究 劉叢強; 唐紅峰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1999- 12-15
258 西北準噶爾地區堿性花崗巖體中角閃石的地質地球化學意義 楊富貴; 王中剛; 劉叢強; 侯鴻泉; 洪文興 礦物學報 1999-02-15
259 高粘土質氧化礦石制粒實驗研究 張輝; 劉叢強; 何其光 礦物學報 1999-02-15
260 地球化學開放系統的質量平衡:1.理論 鄧海琳; 涂光熾; 李朝陽; 劉叢強 礦物學報 1999-05-15
261 水/巖比的地球化學意義 鄧海琳; 涂光熾; 李朝陽; 劉叢強 礦物學報 1999-08-15
262 龍游角閃橄欖巖的富流體相巖漿成因──礦物化學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制約 唐紅峰; 劉叢強; 周新民; 徐夕生 礦物學報 1999-08-15
263 黃土中CaCO_3含量及其Sr同位素組成變化與古氣候波動記錄 劉叢強; 張勁; 李春來 科學通報 1999-05-23
264 煌斑巖巖漿能攜帶金嗎?——高溫超高壓實驗的證據 黃智龍; 朱成明; 肖化云; 劉叢強 科學通報 1999-06-23
265 化學風化作用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以江西龍南黑云母花崗巖風化殼為例 馬英軍; 劉叢強 科學通報 1999-11-23
266 云南老王寨金礦區煌斑巖稀土地球化學特征 黃智龍; 劉叢強; 肖化云 中國稀土學報 1999-09-30
267 微波密閉消解-等離子體質譜法測定巖石樣品中的稀土元素 馬英軍; 劉叢強; 漆亮; 黃榮貴; 彭建華 巖礦測試 1999-09-20
268 生態系統營養離子循環及水化學演化的鍶同位素示蹤 馬英軍; 劉叢強 地球科學進展 1999-08-15
269 土壤沉積物樣品中有機碳含量的快速測定 梁重山; 黨志; 劉叢強 土壤學報 2002-02-28
270 水樣硝酸鹽氮同位素分析預處理方法探討 肖化云; 劉叢強 巖礦測試 2002-06-06
271 河水樣品中硼的分離及其同位素組成測定 郎超; 劉叢強; 趙志琦 巖礦測試 2002-12-06
272 結瘤因子的研究進展(英文) 連賓; 劉叢強; Donald L.Smith 云南植物研究 2002-06-30
273 低級變質巖在熱液蝕變過程中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行為——以贛東北銀山地區雙橋山群為例 劉叢強; 凌其聰 巖石學報 2002-01-30
274 土法煉鋅廢渣堆中的重金屬及其釋放規律 吳攀; 劉叢強; 楊元根; 張國平; 李思亮 中國環境科學 2002-04-30
275 高溫高壓下干熱輝長巖的阻抗譜實驗研究 王多君; 劉叢強; 李和平; 易麗; 蘇根利; 丁東業 自然科學進展 2002-04-25
276 微生物參與下的水/粒界面吸附反應研究進展 萬鷹昕; 劉叢強; 傅平青; 劉建軍 地球科學進展 2002-10-15
277 混凝-臭氧氧化預處理垃圾滲濾液的實驗研究 傅平青; 萬鷹昕; 林劍; 程鴻德; 劉叢強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02-11-28
278 超臨界二氧化碳提取土壤有機質的實驗研究 梁重山; 黨志; 劉叢強 環境科學動態 2002-05-12
279 水環境中腐殖質對重金屬吸附行為的影響 傅平青; 劉叢強; 萬鷹昕; 岳蘭秀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02-11-20
280 贛中變質巖帶的巖石學特征及原巖恢復 胡恭任; 劉叢強; 章邦桐; 于瑞蓮 江西地質 1999-09-30
281 達拉布特型堿性花崗巖形成和演化的某些問題探討 楊富貴; 劉叢強; 王中剛 淄博學院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版) 1999-03-30
282 易門式銅礦床的多因復成成因 韓潤生; 劉叢強; 孫克祥; 馬德云; 李元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00-06-30
283 黃土-古土壤沉積物中酸溶相硼的分離及其同位素測定 趙志琦; 劉叢強; 肖應凱 地球化學 2000-08-26
284 變質過程中的流體運移和稀土元素活動——廬山星子群變質脈體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 唐紅峰; 劉叢強 地球化學 2000-10-26
285 黃土中硼的同位素組成變化及其氣候示蹤意義研究 劉叢強; 趙志琦; 肖應凱 第四紀研究 2000-07-30
榮譽獎勵:
1.1990年8月獲中國巖石礦物地球化學學會候德封獎。
2.1994年8月獲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3.1994年11月中國科學院首批“百人計劃”入選。
4.1996年11月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基金。
5.1998年4月任國家攀登項目首席科學家。
6.1998年貴州省省管專家。
7.2000年6月貴州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8.2001年2月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優秀領導班子獎。
9.2002年10月獲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0.2003年2月貴州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11.2003年3月獲中國科學院首屆“中國科學院創新文化建設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12.2004年10月獲貴州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
13.2006年任973計劃項目“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與適應性生態系統調控”首席科學家。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