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青海省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省科技廳針對青海獨特的生態環境和省委省政府對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具體要求,組織實施了一批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項目,著力推動青海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重點圍繞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連山、柴達木地區和湟水河流域等五大區域開展研究與示范,顯著成效。截止目前,共組織實施科技支撐項目35項,資助經費2.047億元,其中爭取國家科技項目10項,獲資助經費1.74億元,安排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5項,總經費2.4991億元,資助經費3071萬元。通過科技項目的實施,建立了生態畜牧業生產基地、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和移民安置區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等,為促進退化生態系統的改善、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以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組織實施了《三江源地區脆弱生態系統修復與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及其應用示范》、《三江源黑土灘退化草地本底調查》、《重點牧區生產生態生活保障技術集成與示范》等重大科技計劃項目,重點開展了生態系統演替機理、退化土地修復治理、生態環境監測、畜牧業優化升級等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和集成示范,研發了不同類型退化草地恢復治理技術模式、生態環境綜合評估監測,篩選繁育出數個三江源生態綜合治理適宜栽培草種,形成了人工草地建植適宜技術應用推廣方案和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態畜牧業生產基地、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和移民安置區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為促進該地區退化生態系統的改善、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以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以三江源重度退化草地治理為重點,查清了全省“黑土灘”的面積,并科學地進行了分類,研究開發了治理的技術和適宜的草種,在三江源地區推廣的草種和治理技術分別達到30萬畝和520萬畝,徹底破解了三江源地區“黑土灘”治理的難題,并在沙漠、濕地、移民、后續產業等研發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年為三江源地區40萬畝退化草地治理提供34萬公斤優質草種,1445噸生產有機肥,生產有機肉產品1210噸,有機奶制品560噸。
在祁連山生態保護建設方面,依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系統恢復重建技術集成試驗示范研究》,針對祁連山區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結合國家實施祁連山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在祁連山地區組織開展了天然草地生態系統修復、小流域綜合生態治理、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等研究,篩選出適宜退化草地生態適宜草種6種,建立了天然草地保護與退化草地生態修復試驗示范區3000公頃,提出祁連山地區天然草地保護與利用技術模式及退化草地修復技術集成模式。
在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建設方面,根據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現狀,依托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青海湖流域生態和環境治理技術集成與試驗示范》的實施,在青海湖流域建立了生態和環境監測、評估和預警技術體系及草地產量預測模型,研究查明了青海湖流域土壤干層恢復條件和過程,提出了利用遙感手段估算不同草場牧草產量的方法,為流域草地資源利用、保護和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與支撐。同時篩選出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6種優良灌草植物種子,探索出適合本地區不同類型沙漠化土地綜合防沙治沙6種技術模式,建成了3種防沙治沙綜合試驗示范區共1.01萬畝,提出了烏柳/檉柳扦插快繁和高桿深栽技術以及植物活沙障設置技術,篩選出的優良灌草植物種沙棘、烏柳等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別在85%和80%以上。通過試驗示范,流動沙丘防風固沙區植被蓋度增加30.4%,半固定沙地植被蓋度增加20.2%,固定沙地植被蓋度增加11.6%。建立了湖濱濕地恢復技術試驗示范區3000畝和河谷濕地恢復技術試驗示范區3200畝,單位面積生物量分別提高14%和20%,形成了退化草地圍欄封育、圍欄封育+補播+施肥、人工草地建植和管護,次生裸地恢復草本群落的優化配置、次生裸地的溝壟灌木栽植和灌草結合恢復模式,構建了青海湖流域水資源系統動力學模型,提出了流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與合理利用技術,完成了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樣性的調查、編目和評價。該技術在《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工程項目中得到應用。
在湟水流域生態保護建設方面,針對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嚴重等問題,以樂都縣污水處理廠為依托,組織實施了《湟水流域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應用及示范研究》項目,開展了湟水河流域人工濕地類型、結構、植物篩選機運行管理等適宜性研究,日處理生活污水500立方米。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推進了湟水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也為解決全省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提供新的技術途徑。
科技支撐青海省生態保護建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科技在整體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中缺乏科學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對解決全省生態保護建設工作中的技術瓶頸、保護建設模式和生態保護科技創新能力等工作方面,將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遵循綠色、低碳、循環、集約的原則,盡快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充分發揮科技在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中的科技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為全面提升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創新能力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