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是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及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支撐與物質基礎。為培育和發展信息技術產業,山東省科技廳對信息技術產業創新發展給予重點支持。“十二五”以來,省科技重大專項立項137項,支持資金7.38億元。通過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實現了信息技術產業的關鍵技術突破,促進信息技術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引領全省工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力量。
一、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在省科技重大專項培育下,全省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效。2009年以來,山東牽頭承擔“核高基”等民口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5項,爭取中央財政資金4.52億元。目前累計新增信息技術產業授權相關發明專利1602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勵2項,省級科技獎勵43項,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36項。以省內優勢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為依托,建立了12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家重點實驗室、118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相關高新技術企業達326家。
二、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
科技重大專項重點支持了高效能服務器、集成電路芯片、大型行業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支撐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軟件系統及量子保密通信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加強信息技術產業關鍵技術和基礎軟硬件的研發。通過項目的實施,重點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如中創軟件“國產中間件參考實現及平臺”,浪潮集團“面向互聯網應用的服務器核心軟硬件研發”、“面向大型行業應用的共性云計算基礎軟件平臺研制與應用”等一批關鍵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山東華芯研發成功國內首顆65納米存儲器芯片,建成了國內首條高端(FBGA)集成電路存儲器封裝測試線。
山東神戎電子的同步變焦激光夜視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國防、公安、交通等行業;歌爾聲學在聲學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硅微麥克風技術等領域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使得信息技術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據統計,2013年全省信息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3650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333億元、利潤 592.71 億元、利稅880.45億元,是2009年的1.97、2.17、2.12倍,年均分別增長18%、21.4%、20.7%,高于同期全省工業年均增速1、3.4、3.5 個百分點。按照工信部公布的數據,山東信息技術產業收入約占全國的6.5%,居全國第四位。
四、產業集聚效應顯著
目前,青島、煙臺和威海信息技術制造業產業規模保持前三位,分別占全省的28.3%、27.4%、10.9%,三市合計占全省的66.6%,成為我國重要的信息技術產品制造業基地。濟南成為繼南京之后我國第二個“中國軟件名城”,軟件業務收入占全省軟件業的57.5%,和青島合占全省軟件業務收入的88.5%。目前,以膠東半島為制造業基地、沿膠濟鐵路線鋪開、向魯西北和魯西南兩翼延伸的信息技術產業帶已經基本形成。
五、培育出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培育出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業。如山大華天軟件的三維CAD(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山東天岳的碳化硅晶體材料、濟南晶正電子的鈮酸鋰電子材料等在電子材料、數據存儲、軟件設計等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多項技術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在國內相關市場上處于龍頭地位。
六、提升了行業智能管理和民生智能化水平
積極推進“智慧山東”建設,加大了對智能工業、智慧農業、智能交通等關鍵技術研發力度,提升了行業智能管理和民生智能化水平。如威海北洋電氣實施的“面向智慧城市建設的公共環境監測服務平臺”項目,光纖傳感產品已成功應用于智能電網、數字化港口、數字化礦山、智能油田、防入侵監控網以及工業和民用消防等眾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