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中国**毛片|HD中文字幕在线播放,国产chinese男男gaygay网站软件,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网站,欧美性动态图

| 加入桌面
高級搜索 人才直達
招聘推廣
招聘推廣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新服務 » 科技獎勵 » 正文

武漢市加快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武漢市加快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日期:2014年10月10日      武漢市科技局

 

    近年來,武漢市高度重視構建產學研合作體系,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機制,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不斷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產學研合作規模不斷擴大。武漢市科技局一直把促進武漢市產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融合、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促進產學研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近三年,市科技局直接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220余項,總投資25億元。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3年全市專利申請總量25680件,發明專利申請9735件,發明專利授權3170件,企業專利申請4582件,備案企業標準達到927項。技術交易快速增長,2013年全市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首次超過220億元,比上年增長20%。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2013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604.47億元、增幅達2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700.19億元、增幅達25.6%。2014年一季度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實現1265.4億元,同比增長22.35%。研究開發經費投入大幅提升,2013年全社會研究開發費用(R&D)總支出為255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2.74%。
    一、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
    一是大力培育創新主體,高新技術企業迅猛增長。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支持企業按高新技術企業標準創建申報,主動組織做好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將過去的一年申報一次改為全年受理、多次推薦,2013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97家,總數達到1113家;新增各級創新型(試點)企業45家,總數達到481家。積極開展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的培育工作,新認定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8家,總數達到28家。
    二是全面落實優惠政策,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全面落實技術交易、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科技稅收優惠政策,大力支持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對建有研發中心或工程中心的企業在項目申報時予以政策傾斜并給予研發補貼。支持中小企業的創新基金項目降低申報門檻,取消了企業成立時間和注冊資金限制。在2013年安排企業287項重點項目,投入科技研發經費11331萬元基礎上,今年繼續圍繞重點領域安排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2013年全市R&D經費總支出為255億元,占GDP的比重2.74 %。
    三是加大知識產權的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得到明顯增強。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對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實施獎勵政策。全年專利申請總量25680件,發明專利申請9735件,發明專利授權3170件,企業專利申請4582件;共備案企業標準達到927項,在鋼鐵、光纖、水泥、電線電纜等行業的重點產品采標率達到80%以上。華中數控、華工激光和長飛光纖等高新技術企業主持制定、修訂國家標準15項、行業標準60余項。通過實施培育工程,長飛光纖光纜、武橋重工等一批企業知識產權綜合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核心競爭力得到明顯增強。
    二、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一是著力提升重點產業,以重大科技專項和科技政策促進戰略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圍繞《武漢市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組織實施了優勢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特色產業集群化三大行動。為進一步強化產業鏈集成創新,科技局規劃并實施了《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鏈技術創新規劃實施方案》,將重點培育光通信、激光、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等15條產業鏈上的烽火、武漢郵科院、光迅科技、武漢華工激光、高德紅外等一大批核心企業,以龍頭企業、新興技術、重點學科帶頭人為主體,通過整合各類科技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創新型產業集群。在此基礎上,市科技局規劃了光電子信息與生物健康產業為重點打造的2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目標是將其發展為全市支主要支柱性高新技術產業。
    二是大力實施創新示范,打造一批國家創新中心標志性、示范性工程。大力推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在園區基地建設、科技金融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激勵、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等領域深入推進體制機制創新。2013年共支持東湖開發區科技計劃項目340項,項目經費達1.53億元。在科技部最新公布的全國高新區排名中,東湖創新示范區綜合實力位居第3位。以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核心,引導各開發區、各區構建“一區一特”、“一區多特”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
    三是全面建設創新基地,加快推進國家創新中心建設。突出“科技武漢、國家中心”理念,加快推進國家創新中心建設。高標準、高水平地建設了以“中國光谷、武漢未來科技城、中華科技產業園、國際制造業資源配置中心、國家節能環保產業基地”為標志的一批國家產業化基地,重點打造以光谷為核心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化基地,在技術創新、產業規模和集聚效應等方面有較大突破。在其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領域,集中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支持東湖開發區加快推進光谷生物城、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建設。
    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
    一是制定和落實相關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力度。為發揮科技獎勵對成果轉化的導向作用,科技局新制定實施的《武漢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增設了專門面向企業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獎”、“企業科技創新獎”,以及鼓勵產學研合作的“科技協同創新獎”。2013年武漢地區獲國家級科技獎勵30項,省級科技獎勵244項,連續兩年在全國排位第四。為落實《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意見》(簡稱“武漢九條”),出臺《市科技局關于促進武漢地區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實施意見》,加速推進全市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圍繞“黃金十條”和“武漢九條”,在漢高校、科研院所出臺了促進成果就地轉化的配套措施,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部屬高校及江漢大學先后出臺了鼓勵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為充分調動武漢地區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促進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今年又出臺了《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高校科研機構職務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意見》(武政〔2014〕27號)。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有效激發了職務發明人轉化成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在漢高校的積極響應。
    二是實施試點示范工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顯示度。以深入推進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試點示范工作為契機,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企業開展研發、示范運營和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前一輪新能源汽車試點示范工作通過驗收,成功獲批新一輪新能源汽車示范城市。獲批全國“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城市,并積極開展智慧城市應用示范工作,智慧旅游示范性項目已經完成,智慧醫療示范項目已經啟動,同時開展了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污染土壤修復技術、電子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等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生態環境方面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
    三是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依托高校、院所和骨干企業建設了一批科技創新平臺。2013年,全市新增重點實驗室2家,新組建“高檔數控系統及其應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空間信息智能服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10個國家、省和市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組建“國家(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武漢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化工新材料研究院”、“武漢遙感與地球空間信息工業技術研究院”等5家工研院,全市工業技術研究院已達10家;新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家、總數已達253家。
    四是創新手段,擴大科技成果轉化廣度。改版升級武漢科技成果發布與交易平臺和武漢科技供需對接平臺,新增支持基于平臺的手機客戶端與短信發布功能,更及時地提供成果交易服務。武漢科技成果發布與交易平臺已發布企業信息368條、專家信息120條,武漢科技供需對接平臺發布技術需求信息98條、技術轉移項目63項。積極搭建各類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鼓勵各類投資機構積極投資科技型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四、科技創新創業的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
    一是創新體制機制,超常規發展科技孵化器。大力宣傳、全面落實“青桐”計劃,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到孵化器創業,成效明顯。出臺《“青桐”計劃實施導則》、《創業天使投資基金和種子基金管理辦法》、《大學生創業先鋒評選獎勵辦法》等文件。全面落實“孵化器十條新政”,實施“千萬平方米孵化器建設工程”,調動各方積極性,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孵化器,孵化器規模實現超常規發展。支持新建和注重發揮已有專業、特色公共服務平臺作用,質、量并重促進孵化器發展。
    二是創新科技金融手段,深入推進科技金融結合試點工作。建立完善科技金融工作的協作與聯動機制,全面落實科技金融相關政策,創新市區財政科技資金投入方式,加大社會資本投資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綜合運用引導基金、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科技保險等科技金融產品,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和社會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入,市級財政投入的科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達2.25億元,參股子基金14只,協議總規模達到20.49億元,先后為48家企業投資,成功設立首期規模1億元的科技創業天使投資基金。
    三是大力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夯實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基礎。多方位引進掌握國際先進技術、引領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全面實施“黃鶴英才計劃”、“3551光谷人才計劃”、“晨光和科技創新團隊計劃”,集聚一批在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為本市產學研協同創新奠定了人才基礎。截至目前,武漢地區入選中央“千人計劃”170人,入選湖北省“百人計劃”172人。啟動2014年“黃鶴英才(專項)計劃”申報工作,計劃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高技能、企業家、農業、城市建設、現代服務、社會工作等10個行業領域培養300名左右優秀本地人才。
[ 創新服務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聯盟在線
文章搜索
 
科研成果
等待您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