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2年12月16日 20:08 來源:甘肅省科技廳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再次明確了種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經多年發展 ,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2021年,全省玉米制種面積141.2萬畝,產種5.79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總面積和總產量的56%和60%,供種量占全國大田玉米用種量的50%以上。但較東 北、華北、黃淮海等玉米主產區和種質資源豐富的西南地區,還存在玉米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落后、育種創新能力較弱、新品種研發能力弱、制種機械化水平不高、土地連作障礙等問題。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破解河西地區玉米種子育繁難題,甘肅省組建以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振興河西國家玉米繁育制種基地建設領導小組,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協作 、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按照“上下聯動、同題共答、主動謀劃、成果共享”的思路,制定印發《振興河西國家玉米繁育制種基地實施方案》,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人才為 根本、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玉米種業創新體系。力爭到2025年,選育突破性玉米新品種20-30個,培育國內前十強種業企業2-3家,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0億元以上,省內自育玉米品種播種面 積占全省玉米播種總面積的50%以上、在全國玉米主產區的播種面積達到5%以上,供種量穩定在全國玉米用種量的55%以上。
組建玉米種業企業創新聯合體。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甘肅省敦煌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合省內外優勢創新資源,組建甘肅省玉米種質資源創新與育繁推一體化 企業創新聯合體,開展技術研發、平臺建設、成果轉化、合作交流、人才培養等工作。省級科技計劃支持經費3000萬元,組織19家聯合體成員單位,重點圍繞優異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新品種 培育、綠色增效技術、種子生產農機裝備研發等玉米全產業鏈關鍵技術,開展協同創新,加快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重大應用前景的突破性新品種,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目前,已有35個 品種(國審23個、省審12個)通過審定,預計年底有29個品種完成試驗程序并申報審定(其中國家級試驗21個)。組織甘肅省敦煌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賴錦盛團隊就SPT核不 育制種技術(國際專利)簽訂獨家開發協議,并在酒泉市建立SPT核不育制種基地1200畝。甘肅五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2022年全國首批12家轉基因產業化試點企業,選育的 2個新品種(五谷3861、五谷568)入選全國試點品種(共19個)。
啟動實施育種聯合攻關。2021年,聯合農業農村部門開展現代種業聯合攻關行動,每年從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發展資金中安排專項經費1000萬元,列入省級科技計劃形式管理,重點圍繞 玉米等特色優勢種業開展聯合攻關,計劃連續支持3年。由甘肅省敦煌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抗旱機收玉米新品種選育”項目,目前,已育成敦玉260等國審品種2個、省審品種4個。 由甘肅省農科院牽頭的“高產抗旱糧飼兼用及青貯玉米新品種選育”項目,目前,選育出RF699、隴單336等玉米新品種3個,示范推廣7萬畝,建立新品種示范點7個。
搭建玉米種業創新平臺。發揮戴景瑞院士、李新海首席等國內玉米領域高端人才引領作用,組織敦煌種業,聯合
中國農業大學等省內外高校院所、企業共同組建甘肅省玉米種業研究院,重點圍繞國家和甘肅省玉米種業發展需求,聚焦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生物育種、玉米新品種選育等領域進行科 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進一步優化科研力量布局,強化產業技術供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聚力打造玉米種業科技創新高地。敦煌種業將在籌建期投資1億元用于研究院的建設、 運行和創新活動,以自建和聯合共建的方式首期布局優異種源創新、生物技術創新等聯合研究中心10個。以蘭州大學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基礎,組建甘肅省基因編輯育種 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特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所長、海南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主任楊維才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重點利用基因編輯生物育種技術,開展抗逆、抗病、高產、優 質和宜機收等重要農藝性狀定向改良,培育具有甘肅身份、中國品牌特征的新品種,提升甘肅省玉米優勢品種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