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發表中文論文:
1 863-2春麥衛星搭載誘變效應研究初報 孫學斌; 高德修; 方亞楠; 張海濤 遼寧省朝陽市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 【會議】西部大開發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 2000-06-30
2 利用航天誘變技術育成小麥新品種航麥96 孫學斌; 劉錄祥; 孫鵬; 郭會君; 侯寶卓 朝陽市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農業部農業核技術和航天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 朝陽市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 【會議】全國作物生物技術與誘變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5-11-01
3 朝新谷2號和5號新品種生物學特性及推廣前景分析 隋景躍; 孫學斌; 張國林 遼寧省朝陽市氣象局; 遼寧省朝陽市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 【期刊】安徽農業科學 2010-06-20
4 航麥96號 孫學斌; 劉錄祥 遼寧省朝陽市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航天育種中心 【期刊】中國農業信息 2008-03-25
5 863-2春麥衛星搭載誘變效應研究初報 孫學斌; 高德修; 方亞楠; 張海濤; 鮑淑芬 遼寧省朝陽市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 遼寧省朝陽市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 【期刊】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1-05-15
媒體報道一:

“朝陽袁隆平” ——市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所長孫學斌
在全省率先開展小麥航天育種,新世紀以來研究培育出4個旱作農業新品種,從事農業科技工作30余年來,多次主持國家、省、市科技攻關和試驗研究開發課題,先后獲得幾十項科技成果——市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所長孫學斌因此被稱為“朝陽的袁隆平”。他早在1992年就取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就成為得到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97年被評為我市農業學科帶頭人,今年初被評為我市首屆自然科學學科帶頭人。
孫學斌是在朝陽大山溝里土生土長的農民子弟,國家3年經濟困難時期,他因家里嚴重缺糧曾被餓得昏倒,小小年紀險些夭折。正是少兒時代“挨餓”的刻骨銘心的記憶,此后他與農業特別是糧食結下了職業生涯的不解之緣,讀書學的是農學專業,畢業后始終從事農業,立志要有所作為,讓父老鄉親們“吃飽飯”。這是他保持農業領域科技創新常盛不衰的原動力。
1979年起,孫學斌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主持“遼葵一號選育與推廣”項目,4年中累計推廣30萬畝,繁育良種18.5萬公斤,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
1985年起,他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主持“水澆地春小麥高產栽培及復種技術開發”項目,推廣10項改進技術,平均增產324.5公斤,推廣總面積22.98萬畝,總產小麥0.59億公斤,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省星火科技二等獎。
1990年起,他主持“半干旱地區春麥兩茬高產、高效益栽培技術推廣”項目,重點實施“一保六攻四增一優”栽培措施,二年累計推廣小麥66.63萬畝,總產小麥2.05億公斤,增收1.49億元。經專家鑒定,該項目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被評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對朝陽小麥科技推廣做出了突出貢獻,1991年主持的省級研究課題《朝陽“八五”期間小麥發展100萬畝的可行性及對策》,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與中科院沈陽生態所共同承擔的遼西易旱區春小麥模式化栽培研究課題,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孫學斌在“九五”期間達到科技創新的一個高潮期,不斷實現農業科研的新突破。他1996年起牽頭創建市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先后從國內15個省區、40多個科研院所和高校及國外引進十余種農作物,承擔了十幾項國家和省的多種農作物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為幾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科研試驗數據2000多份。他根據微重力學說理論,在我省率先開展小麥航天誘變育種研究,主持了國家航天領域“863”攻關課題“遼西春小麥衛星搭載遺傳變異規律研究”,經搭載后3年5個世代試驗,通過了國家級驗收,填補了我省小麥航天育種的空白。以航天育種技術培育出的“航麥96”新品種參加全省生產試驗,平均單產名列首位;參加全國春麥區區域試驗,名列全國第一。
孫學斌最傾情投入的是能適應朝陽干旱氣候特點的作物新品種研究,以解決父老鄉親們的溫飽和增收問題。他在半干旱地區谷子新品種選育上取得重大突破,把抗旱、耐瘠的谷子作為科研首選課題,1997年引進“金錘谷”、“奇豐谷”兩個優良品種的變異株系,采取系統優選方法,經過4年5代南繁北育,培育出中早熟、高產優質的朝新谷2號和中晚熟、糧草兼用的朝新谷5號,經省級鑒定,單產水平在國內領先。兩個新品種在本市、省內和內蒙古、吉林等地示范推廣,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30.4%—59.8%,經國家谷物測試中心測定達到優質谷標準,攻克了谷子低產低效的難關,為雨養型農業找到了一個增產增收的新亮點。我市十幾家大中型雜糧加工企業中50%以上小米品牌選用朝新谷品種,年產銷優質小米數萬噸。
科研成果需通過產業化途徑,農民方能實現致富。孫學斌從2003年起主持了省下達的遼西綠色雜糧有機生產基地與食品開發科技產業化項目,組織認定雜糧綠色A級與有機生產基地32.33萬畝,平均畝產值達到1584元,畝純增收685.7元。他在朝陽縣三個鄉鎮建設了10.2萬畝玉米綠色A級飼料基地、一萬畝綠色A級谷子生產基地,為招商引資創造了條件。他從事農業科研30多年,所試驗、研究、培育的科研成果達40多項,創新進取始終不間斷,是為生產力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科技工作者。
文章來源:《朝陽日報》2010-05-16
媒體報道二:

孫學斌:“朝陽的袁隆平”
大名鼎鼎的袁隆平,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我市也有一位貢獻卓著的育種專家,被人譽為“朝陽的袁隆平”。他,就是市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所所長孫學斌。
一
1975年末,孫學斌從遼寧熊岳農業專科學校畢業,轉年被分配到當時的朝陽地區農業組。此后他又先后在市種子站、農推廣站和蔬菜站等單位干了十幾年。不管在哪兒,小時候的缺吃少穿以及當時糧食供應的短缺,都強烈地激發了他的責任感和信念:培育作物良種,讓糧食大幅增產,用科學技術改變朝陽山區“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的糧食低產現狀,始終是他的一個心愿。
1996年3月,當時的市農業局考慮到由于本市農業科研滯后,沒有自己培育的種子品牌,每年僅外購種子一項就需花費上億元,決定建立朝陽市高新技術研究所,派孫學斌當所長,從而為他實現種子強農的夙愿搭建了一個平臺。
孫學斌從1985年開始研究小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農高所的成立,更使他如虎添翼。當年6月,國家在沈陽召開“863”成果展洽會,他在申請“國家863—2遼西春小麥衛星搭載遺傳規律的研究”航天育種項目時,遼寧有兩萬人到會爭取。在一般情況下,這種高科技項目都由高級的研究所去搞,地市一級的很難爭取到。可孫學斌并不氣餒,他每天到場最早,走的最晚,尋找一切機會向有關人員作匯報、表決心、下保證,終于如愿以償。當年11月,他參加了在廣西南寧召開的全國第一屆航天育種大會,中科院領導在會上表揚了一個人:“國家不出資,他自己拿出2萬元錢搞搭載”,說的就是孫學斌。
空間是當今世界競爭的新領域、新資源。空間環境的特點是強輻射、微重力、弱地磁。實驗研究表明,空間條件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與生長,利用誘發突變技術能誘發各種有用的突變基因,產生自然稀有的或用一般常規方法難以獲得的新類型、新基因。孫學斌領導的農高所承擔的“國家863—2遼西春小麥衛星搭載遺傳規律的研究”航天育種項目,將包括“遼春10號”在內的6個同一株系后代未經任何處理的春麥品種(系)的干種子50克,搭乘在我國第17號返回式衛星上,讓它們在太空遨游14天,繞地球飛行239圈返回地面后,于1996年冬季在實驗地溫室大棚里搞了一季繁育,開始進行遺傳變異規律的研究。1998和1999年,孫學斌兩次赴云南國家小麥繁育基地搞加代繁育,到第4代后,遺傳性狀基本穩定,從諸多變異株中選育出新品種“航春96”。經2001年至2003年區域試驗,“航春96”平均畝產達351.1公斤,比對“遼春10號”增產13.6%。其品質、增產幅度在遼寧所有小麥試驗品種中名列第一,并填補了遼寧航天育種項目的空白。
二
谷子原產于我國,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谷子具有適應性強、耐干旱瘠薄、生育期短、抗病力強等特點。朝陽十年九旱,旱地占總耕地面積的70%。據記載,20世紀60至80年代,朝陽每年播種谷子300多萬畝,約占全地區耕地總面積的1/3。谷子去皮為小米,營養價值高于大米、高梁米。然而谷子雖好,但同玉米、高梁等作物相比產量太低,要發揚光大這一傳統作物的關鍵是提高其產量。農高所成立之初,孫學斌即著手谷子研究,在全國5省市搜集谷子新品種22個,通過種行圃、株系圃和混系種植,經過4年5代選育,于2000年推出了朝新谷2號、5號,2002年通過省級成果鑒定,2004年被編入《中國種子大全》。
朝新谷系列的谷子新品種經省內外多點試驗,具有7大創新優勢。一是突破了谷子低產的技術難關。該系列谷子新品種采用對突變系進行系統篩選、培育的技術手段,使谷子畝產達到并超過了《2000年中國農業年鑒》統計的我國谷子平均畝產113.1公斤和世界谷子平均畝產48.4公斤的6倍和14倍,最高單產752公斤,創下了世界谷子高產的奇跡。二是突破了谷子株高、莖細、易倒伏的技術難關。三是突破了谷子因生長后期植株早衰失去光合能力致使產量降低的技術難關。四是突破了谷子常因種植密度加大,導致穗粒重相應降低的技術難關。五是突破了谷子品種單一屬性的技術難關,使其既可春播又可夏播,擴大了應用地域和空間。六是解決了糧食作物難以在土壤水分含量低于10%以下干旱條件下正常生育的難題。七是經化驗其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比目前的常規同類品種顯著提高。
今年我市雨水豐沛,因為降雨多,谷子葉銹病、穗瘟病普遍大發生。然而今人驚奇的是,凡種植“朝新谷”的地塊,均未發生任何病癥,多雨年份又顯出其具有抗性強的優勢。到今年,全市“朝新谷”累計推廣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僅畝均增產130至150公斤一項,種谷農民就可增收1.4億元以上。
三
孫學斌開始于1979年被抽調負責油用向日葵新品種引進、提純復壯、繁育種子與大面積推廣,經過4年努力,他和同事累計繁育遼葵1號種子18.5萬公斤,推廣30萬畝,增收87萬元。1996年建所后,他繼續研究向日葵,從省內外引進了10多個新品種進行實驗。由于向日葵屬3系品種技術性較強,各選育單位只能提供生產用的雜交種,而且價格偏高。為了培育出朝陽自己的向日葵品牌,孫學斌決定從保持系上有所突破。他會同所里技術人員經過不懈努力,通過10個世代的南繁北育,終于選育出純合的雄性不育保持系。該所近年來已組配了幾百個組合,其中他們選育的C962向日葵雜交種,比省內主栽的FS1號向日葵畝增產12.7%。
玉米是朝陽的大宗播種作物,但長期以來也沒有自己的種子品牌,玉米用種全靠從外地引進,既不經濟,也不完全適合朝陽的自然環境。孫學斌決心盡快拿出朝陽人自己培育的優良玉米種子。他從1997年開始進行玉米良種培育,歷經8年12代的南繁北育,目前也已選育出高產、優質、多抗的玉米種子新組合,從上千份雜交組合中選育出了中熟、中晚熟、晚熟三個熟期的新品系近30個。其中中晚熟品種“9908”由市種子站在5個縣(市)區布設7個點進行比較實驗,平均單產862公斤,比目前省內的主播品種“東單60”平均增產13%,在省內外19個科研單位引進的43個優良玉米新品種中,“9908”排名第一。
四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這是對種子作用的高度評價。然而業內人士都知道,培育良種談何容易!多年來,孫學斌為此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單說去海南加繁育種,在試驗田里不經意間觸摸到冰涼的大蛇下止一次兩次;烏云突現降下一陣雨,雨后靠陽光和體溫將衣服烘干是常有的事;過春節人們最看重團聚,可為了繁種有幾個春節他不得不在海南度過。當然,多年來的辛勤勞作,也使孫學斌獲得了諸多榮譽,他1994年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2002年晉升為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是朝陽目前唯一在職的國家農技推廣研究員。他參加工作30年,先后18次成為國家、省、市農技推廣科研系統先進工作者,其中1997年被市政府授予農業領域學科帶頭人,2004年榮獲省農村經濟發展建設小康工程帶頭人稱號。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盡頭。”孫學斌一如既往,在培育良種的征程上引軍開路,戰斗不止。繼朝新谷2號、5號入圍省WTO推廣品種后,在孫學斌的主持下,朝新谷8號又于今年8月通過了省級鑒定。9月18日,該所搭載在我國第22顆返回式衛星上的農作物種子順利返回,孫學斌又開始了第三次航天育種嘗試。
文章來源:《朝陽科技信息網》200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