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新,男,1966年10月出生,博士。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7年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地質系。
1990年獲中國地質科學院構造地質專業碩士學位。
1995年晉升為副研究員。
1999年獲構造地質學博士學位。
2000年晉升為研究員。
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臺灣成功大學客座研究員。
社會任職:
1. 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
2. 《巖石礦物學雜志》編委。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造山帶的變質和變形作用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祁連造山帶的組成及造山過程”,1998-2001,主要參加者。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祁連造山帶的深部物質組成及造山動力學”,2001-2004,主要參加者。
3. 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阿爾金西段古山根的變質變形作用及區域構造意義”,2000-2002,負責。
4. 地質調查基礎項目“阿爾金山-祁連山的基本構造格架及成礦地質背景”,2000-2002,主要參加者。
5. 地質調查基礎項目“祁連-阿爾金早古生代俯沖碰撞雜巖帶的組成、動力學及成礦效應”,2003-2005,主要參加者。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柴北緣錫鐵山地區榴輝巖與圍巖關系”,2003-2005,負責。
7. 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項目“北阿爾金HP/LT變質帶的變質變形演化及區域構造意義”,2005-2007,負責。
8. 地質調查基礎研究項目“祁連—阿爾金造山帶構造演化及其對成礦作用的制約”,2006-2008,負責。
9. 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項目“硬柱石榴輝巖及相關巖石對北祁連和北阿爾金古俯沖帶的制約”,2008-2010,負責。
科研成果:
1. 青藏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機制,2010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 2005年發表在國際著名地球科學刊物《Lithos》的文章,獲世界著名的國際出版公司愛思唯爾(Elsevier)頒發的“《Lithos》2004-2007年度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獎”,成為該刊四年來引用最多的前50篇論文之一。
3. 中國巨型超高壓變質帶及南北板塊匯聚 楊經綏;張建新;許志琴;吳才來;孟繁聰;李海兵;史仁燈;戚學祥;裴先治【科技成果】 中國地質科學院 2003
4. 祁連山-阿爾金地區基本構造格架及成礦背景調查與研究 楊經綏;許志琴;張建新;吳才來;李海兵;孟繁聰;史仁燈;戚學祥;陳松勇 【科技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2003
5. 阿爾金山-祁連山地質演化及巖石圈剪切作用 許志琴;楊經綏;姜枚;張建新;薛光琦 【科技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2000
6. 阿爾金西段古山根巖石的變質變形歷史及區域構造意義 張建新;楊經綏;許志琴等 【科技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2009
7. 柴北緣錫鐵山地區榴輝巖和圍巖關系——“原地”還是“外來” 張建新;萬渝生;孟繁聰;楊經綏 【科技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2009
8. 祁連造山帶的組成及造山過程 楊經綏;許志琴;宋述光;張建新;許志琴;張澤明;陳文等 【科技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2009
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包括SCI刊物19篇,其中國外SCI刊物9篇,合作出版專著3部。
出版專著:
資料更新中……
發表英文論文:
1.Zhang, J. X., Mattinson, C. G., Meng, F, C.,Yang H, J. and Wan, Y. S.2009. U-Pb geochronology of paragneisses and metabasite in the Xitieshan area, north Qaidam Mountains, western China: constraints on the exhumation of HP/UHP metamorphic rock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5:245-258.
2.Zhang Jianxin, Meng Fancong, Li Jinping. 2009. Coesite in eclogite from the north Qaidamntains and its implica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4(6): 1105-1110
3.Zhang Jianxin, Zhang Zeming, Xu Zhiqin, Yang Jingsui and Cui Junwen. 2000. Discovery of khondalite series from the western segment of Altyn and their petrolog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43(3): 308-316.
4.Jianxin Zhang, Jingsui Yang, Zhiqin Xu, Zeming Zhang, Haibing Li and Wen Chen. 2000. U-Pb and Ar-Ar ages of eclogites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Taiwan), 43(1): 161-169.
5.Zhang Jianxin, Xu Zhiqin, Yang Jingsui, Li Haibing, Wu Cailai. 2000.The Altun-northern Qaidam eclogite belt in western China---another HP-UHP metamorphic belt truncated by large scale strike-slip fault in China.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7 Suppl.254-255.
6.Zhang Jianxin, Zhang Zeming, Xu Zhiqin, Yang Jingsui and Cui Junwen. 1999. The age of U-Pb and Sm-Nd for eclogite from the western segment of Altyn Tagh tectonic bel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4(24): 2256-2259.
7.Zhang, J. X., Mattinson, C. G., Meng, F, C.,Wan, Y. S.and Tung, K. Polyphase tectonothermal history recorded in granulitized gneisses from the North Qaidam HP/UHP metamorphic terrane, Western China: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08, 120, 732-749.
8.Zhang, J. X., Meng, F. C. and Wan, Y. S. A cold Early Paleozoic subduction zone in the North Qilian Mountains, NW China: petrological and U-Pb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2007, 25: 285-304.
9.Zhang Jianxin, Yang Jingsui, Xu Zhiqin, Meng Fancong, Li Haibing and Shi Rendeng. 2002. Evidence on UHP metamorphism of eclogites in the Altun Monutai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7 (9): 751-754.
10.Zhang Jianxin,Yang Jingsui, Xu Zhiqin, Wan Yusheng. 2002. Two contrasting eclogite type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aidam basin, Western China. Acta Geologica Scnica, 76 (3): 331-338.
11.Zhang, J. X., Zhang, Z. M., Xu, Z. Q., Yang J. S., and Cui, J. W. 2001. Petrology and geochronology of eclogites from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Altyn Tagh, northwestern China. Lithos, 56 (2-3): 187-206.
12.Zhang Jianxin, Zhang Zeming, Xu Zhiqin, Yang Jingsui and Cui Junwen. 2000. Discovery of khondalite series from the western segment of Altyn and their petrolog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3(3): 308-316.
13.Zhang, J. X., Yang, J. S., Meng, F. C., Wan, Y. S., Li, H. B., and Wu, C. L., 2006. U-Pb isotopic studies of eclogites and their host gneisses in the Xitieshan area of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western China: New evidence for an early Paleozoic HP-UHP metamorphic bel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8: 143-150.
14.Wan, Y. S., Zhang, J. X., Yang, J. S., Xu, Z. Q., 2006. Geochemistry of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North Qaidammountains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8: 174-184(corresponding author).
15.Zhang, J. X. and Meng, F. C., 2006. Lawsonite-bearing eclogites in the north Qilian and north Altyn Tagh: evidence for cold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10): 1238-1244.
16.Zhang Jianxin, Meng Fancong and Yang Jingsui, 2004, Eclogitic metapelites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Evidence on “in situ”relationship between eclogite and its country rock,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Vol. 47 (12): 1102-1112.
17.Zhang J. X., Mattinson C. G., Meng F. C. and Wan Y. S. An early Paleozoic HP/HT granulite - garnet peridotite association in the south Altyn Tagh, NW China: P-T history and U-Pb geochronology.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2005, 23: 491-510.
18.Zhang J. X., Yang J. S., Mattinson C. G., Xu Z. Q., Meng F. C. and Shi R. D. Two contrasting eclogite cooling histories, North Qaidam HP/UHP terrane, western China: Petrological and isotopic constraints. Lithos, 2005, 84: 51-76.
19.Jianxin Zhang, Fancong Meng and Jingsui Yang. A new HP/LT metamorphic terrane in the northern Altyn Tagh,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5, 47: 371-386.
發表中文論文:
1 中國巨型超高壓變質帶及加里東期-印支期超高壓變質作用 楊經綏; 許志琴; 張建新; 劉福來; 吳才來; 史仁燈; 孟繁聰; 李海兵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會議】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與資源環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3-04-01
2 柴北緣夾榴輝巖的片麻巖(片巖)地球化學、Sm-Nd和U-Pb同位素研究——深俯沖的前寒武紀變質基底? 張建新; 楊經綏; 孟繁聰; 許志琴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會議】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與資源環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3-04-01
3 中央碰撞造山帶中兩期超高壓變質作用:來自含柯石英鋯石的定年證據 楊經綏; 劉福來; 吳才來; 萬渝生; 張建新; 史仁燈; 陳松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 2003-09-01
4 俯沖的大陸島弧——柴北緣高級片麻巖的地球化學和同位素證據 孟繁聰; 張建新; 楊經綏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會議】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4-06-30
5 柴北緣斜長角閃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背景 孟繁聰; 張建新; 楊經綏; 楊懷仁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臺灣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會議】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4-06-30
6 北祁連南緣右行韌性走滑剪切帶的同位素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 戚學祥; 張建新; 李海兵; 蔡金朗 大陸動力學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大陸動力學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會議】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4-06-30
7 柴北緣魚卡榴輝巖的變質變形演化 張建新; 孟繁聰; 楊經綏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會議】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4-06-30
8 阿爾金斷裂對青藏高原北部生長、隆升的貢獻 李海兵; 楊經綏; 許志琴; 吳才來; 史仁燈; 戚學祥; 張建新; 孟繁聰; P.Tapponnier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4 Place Jussieu; 75252 Paris Cedex 05; France 【中國會議】構造地質學新理論與新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6-01-01
9 北祁連南緣右行韌性走滑作用的變形記錄及其對祁連加里東造山帶隆升的貢獻 戚學祥; 許志琴; 李海兵; 張建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會議】構造地質學新理論與新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6-01-01
10 甘肅北山地區榴輝巖的變質年齡為新元古代:來自鋯石的U-Pb同位素定年證據 楊經綏; 吳才來; 陳松永; 史仁燈; 張建新; 孟繁聰; 左國朝; 吳漢泉; Elena Constantinovskaya 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甘肅省地質礦產局; 西安地質礦床研究所; 俄羅斯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會議】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6-11-01
11 北祁連俯沖-增生雜巖帶中低溫榴輝巖的原巖特征——來自地球化學的證據 于勝堯; 張建新; 孟繁聰; 戚學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會議】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6-11-01
12 中國中央碰撞造山帶與超高壓變質作用研究 楊經綏; 許志琴; 張建新; 吳才來; 孟繁聰; 李海兵; 史仁燈; 戚學祥; 陳松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會議】“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二——“十五”地質行業獲獎成果資料匯編 2006-12-01
13 祁連造山帶的深部物質組成及動力學 許志琴; 楊經綏; 金小赤; 萬渝生; 吳才來; 張建新; 李海兵; 史仁燈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中國會議】“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四——“十五”地質行業重要地質科技成果資料匯編 2006-12-01
14 中國主要大型韌性剪切帶及動力學研究進展 許志琴; 張建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文集(27) 1994-06-30
15 脫硅作用與“剪切型”金礦的形成 許志琴; 邱小平; 張建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文集(29—30) 1997-06-30
16 瓊東南盆地東西部塊體流沉積內部結構特征的差異性 何云龍; 解習農; 李俊良; 張成; 張建新 中國地質大學構造與油氣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期刊】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3-01-26
17 塔里木地塊與古亞洲/特提斯構造體系的對接 許志琴; 李思田; 張建新; 楊經綏; 何碧竹; 李海兵; 林暢松; 蔡志慧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期刊】巖石學報 2011-01-15
18 塔里木盆地東南緣(阿爾金山)“變質基底”記錄的多期構造熱事件:鋯石U-Pb年代學的制約 張建新; 李懷坤; 孟繁聰; 相振群; 于勝堯; 李金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期刊】巖石學報 2011-01-15
19 塔里木盆地東北緣敦煌群的形成和演化:鋯石U-Pb年代學和Lu-Hf同位素證據 孟繁聰; 張建新; 相振群; 于勝堯; 李金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期刊】巖石學報 2011-01-15
20 北秦嶺造山帶的早古生代多期變質作用 張建新; 于勝堯; 孟繁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巖石學報 2011-04-15
21 南阿爾金巴什瓦克高壓/超高溫麻粒巖中金紅石Zr溫度計及其地質意義 于勝堯; 張建新; 宮江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地學前緣 2011-03-15
22 阿拉善地塊南緣龍首山巖群及相關巖石的起源和歸屬——來自LA-ICP-MS鋯石U-Pb年齡的制約 宮江華; 張建新; 于勝堯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巖石礦物學雜志 2011-09-25
23 柴北緣都蘭UHP地體中兩期不同性質的巖漿活動:對碰撞造山作用的啟示 于勝堯; 張建新; 侯可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期刊】巖石學報 2011-11-15
24 南海北部鶯歌海盆地新近紀古環境與層序地層格架再認識 李俊良; 何衛軍; 何小胡; 張建新; 董貴能 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期刊】微體古生物學報 2011-12-15
25 西阿拉善地塊~2.5Ga TTG巖石及地質意義 宮江華; 張建新; 于勝堯; 李懷坤; 侯可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期刊】科學通報 2012-10-20
26 柴達木北緣榴輝巖中的柯石英及其意義 張建新; 孟繁聰; 李金平; Mattinson C.G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Sciences; 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 【期刊】科學通報 2009-03-15
27 洞庭熟,天下足:湖南省洞庭湖地區土壤肥力評價 余濤; 楊忠芳; 龍服忠; 馮海艷; 張建新; 駱檢蘭; 鄧瑞林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 湖南省國土資源規劃院;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 【期刊】地質通報 2009-05-15
28 柴北緣純橄巖脈中巨晶鋯石的成因 孟繁聰; 張建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科學通報 2009-08-30
29 北祁連榴輝巖相變沉積巖的特征及其構造意義 李金平; 張建新; 于勝堯; 孫剛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 【期刊】地質學報 2009-11-15
30 中國主要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大地構造背景及俯沖/折返機制的探討 楊經綏; 許志琴; 張建新; 張澤明; 劉福來; 吳才來 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巖石學報 2009-07-15
31 造山帶中成對出現的高壓麻粒巖與榴輝巖及其地球動力學意義 張建新; 于勝堯; 孟繁聰; 李金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巖石學報 2009-09-15
32 柴北緣都蘭高壓麻粒巖的變質演化及形成的動力學背景 于勝堯; 張建新; 李金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巖石學報 2009-09-15
33 中國大陸構造及動力學若干問題的認識 許志琴; 楊經綏; 嵇少丞; 張澤明; 李海兵; 劉福來; 張建新; 吳才來; 李忠海; 梁鳳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期刊】地質學報 2010-01-15
34 柴北緣都蘭高壓麻粒巖的鋯石U-Pb定年及其地質意義 于勝堯; 張建新; 李金平; 孟繁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巖石礦物學雜志 2010-03-25
35 復合造山作用和中國中央造山帶的科學問題 楊經綏; 許志琴; 馬昌前; 吳才來; 張建新; 王宗起; 王國燦; 張宏飛; 董云鵬; 賴紹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西北大學 【期刊】中國地質 2010-02-15
36 北阿爾金紅柳泉早古生代枕狀玄武巖及其大地構造意義 孟繁聰; 張建新; 于勝堯; 陳松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地質學報 2010-07-15
37 大岔大坂MOR型和SSZ型蛇綠巖對北祁連洋演化的制約 孟繁聰; 張建新; 郭春滿; 李金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期刊】巖石礦物學雜志 2010-09-25
38 珠江口盆地西部珠江組潮流砂脊的分布、形態和水動力機制 李俊良; 王海榮; 張建新; 李琦; 劉豪 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中國地質大學 【期刊】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0-10-28
39 兩條不同類型的HP/LT和UHP變質帶對祁連-阿爾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制約 張建新; 孟繁聰; 于勝堯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巖石學報 2010-07-15
40 柴北緣都蘭地區片麻巖的起源及形成時代:鋯石U-Pb年代學、REE和Hf同位素的證據 于勝堯; 張建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巖石學報 2010-07-15
41 柴北緣綠梁山早古生代花崗巖漿作用與高溫變質作用的同時性 孟繁聰; 張建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巖石學報 2008-07-15
42 東昆侖西大灘巖系變質和變形事件的同位素年代學研究 陳文; 郭彥如; 崔彬; N.ARNAUD; 張建新; 張彥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巴斯卡爾大學 【期刊】地質論評 2002-05-15
43 湖南洞庭湖區土壤酸化及其對土壤質量的影響 余濤; 楊忠芳; 唐金榮; 宗思鋒; 朱翠娟; 張嬌; 張建新; 申志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北京; 湖南長沙 【期刊】地學前緣 2006-01-30
44 湖南洞庭湖地區土壤酸化特征及機理研究 楊忠芳; 余濤; 唐金榮; 朱翠娟; 宗思鋒; 張嬌; 張建新; 申志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北京; 湖南長沙 【期刊】地學前緣 2006-01-30
45 青藏高原與大陸動力學——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高原隆升的深部驅動力 許志琴; 楊經綏; 李海兵; 張建新; 曾令森; 姜枚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北京 【期刊】中國地質 2006-04-30
46 甘肅北山地區榴輝巖的變質年齡:來自鋯石的U-Pb同位素定年證據 楊經綏; 吳才來; 陳松永; 史仁燈; 張建新; 孟繁聰; 左國朝; 吳漢泉; Elena Constantinovskaya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甘肅省地質礦產局;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俄羅斯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甘肅 蘭州; 陜西 西安; 俄羅斯 莫斯科 【期刊】中國地質 2006-04-30
47 北京云蒙山淺色花崗巖脈及韌性剪切變形的地球化學特征 曾令森; 張建新; 許志琴;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巖石礦物學雜志 2006-05-25
48 洞庭湖水質評價(2002-2004年) 申銳莉; 張建新; 鮑征宇; 周旻; 喬勝英; 謝淑云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工程系;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武漢 【期刊】湖泊科學 2006-05-06
49 北祁連和北阿爾金含硬柱石榴輝巖:冷洋殼俯沖作用的證據 張建新; 孟繁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科學通報 2006-07-30
50 鄱陽湖砂山地區風沙化過程中物種多樣性的變化 胡勝華; 于吉濤; 張建新; 呂寧; 周漢文; 曾克峰 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湖北武漢; 湖北武漢 【期刊】中國沙漠 2006-09-30
51 黃石市羅橋地區土壤鎘污染的環境地球化學特征 李偉; 張建新; 馬振東 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 中國石化中原油田;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化學研究所 遼寧沈陽; 河南濮陽; 湖北武漢 【期刊】地質與資源 2006-09-30
52 柴北緣綠梁山高壓基性麻粒巖的變質演化歷史:巖石學及鋯石SHRIMP年代學證據 張建新; 孟繁聰; 于勝堯; 戚學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學前緣 2007-01-30
53 北祁連俯沖-增生雜巖帶中低溫榴輝巖的地球化學特征 于勝堯; 張建新; 孟繁聰; 戚學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巖石礦物學雜志 2007-03-25
54 龍首山巖群碎屑鋯石SHRIMP U-Pb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 董國安; 楊宏儀; 劉敦一; 張建新; 曾建元; 萬渝生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北京離子探針中心;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離子探針中心 臺南701自然科學博物館; 臺中404; 臺南701 【期刊】科學通報 2007-03-30
55 柴達木盆地北緣錫鐵山副片麻巖所記錄的多期構造熱事件 張建新; 孟繁聰; 董國安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臺灣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北京; 臺灣 臺南 【期刊】地質通報 2007-06-15
56 湖南洞庭湖地區土壤-作物系統鉛含量及其影響因素 張嬌; 余濤; 楊忠芳; 馮海艷; 張建新; 張明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湖南長沙; 湖南長沙 【期刊】地質通報 2007-07-15
57 祁連地塊前寒武紀基底鋯石SHRIMP U-Pb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 董國安; 楊懷仁; 楊宏儀; 劉敦一; 張建新; 萬渝生; 曾建元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北京離子探針中心;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臺南自然科學博物館 【期刊】科學通報 2007-07-15
58 南阿爾金—柴北緣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研究進展、問題及挑戰 張建新; 孟繁聰; C.G.Mattinson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94305-2115 USA 【期刊】高校地質學報 2007-09-20
59 北阿爾金HP/LT藍片巖和榴輝巖的Ar-Ar年代學及其區域構造意義 張建新; 孟繁聰; 于勝堯; 陳文; 陳松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國地質 2007-08-15
60 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與土壤碳儲量問題——以江蘇、湖南、四川、吉林、內蒙古為例 奚小環; 張建新; 廖啟林; 陳德友; 白榮杰; 黃增芳 中國地質調查局;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江蘇省地質調查院; 四川省地質調查院; 吉林省地質調查院;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北京; 呼和浩特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8-01-15
61 三維地震技術在地質研究方面的應用 李祥權; 蘇明; 張建新; 張紅杰 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期刊】石油學報 2008-07-15
62 柴達木北緣魚卡-落鳳坡榴輝巖-片麻巖單元的變質變形演化 張建新; 于勝堯; 孟繁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地質通報 2008-09-15
63 祁連造山帶及鄰區前寒武紀深變質基底的時代和組成 萬渝生; 許志琴; 楊經綏; 張建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球學報 2003-08-30
64 中國西部柴北緣—阿爾金的超高壓變質榴輝巖及其原巖性質探討 楊經綏; 張建新; 孟繁聰; 史仁燈; 吳才來; 許志琴; 李海兵; 陳松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北京 【期刊】地學前緣 2003-09-30
65 小波細節的微分特征及其在重力場斷裂分析中的應用 楊宇山; 李媛媛; 劉天佑; 林家輝; 付家燦; 張建新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系;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系; 湖北省物化探勘查院; 湖北省物化探勘查院 武漢 【期刊】地質與勘探 2003-01-30
66 蘇北連云港地區藍閃綠片巖相巖塊的發現 邱海峻; 許志琴; 張建新; 楊經綏; 張澤明; 李海兵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吉林長春 【期刊】巖石礦物學雜志 2003-03-25
67 柴達木盆地南緣金水口群的早古生代構造熱事件:鋯石U-Pb SHRIMP年齡證據 張建新; 孟繁聰; 萬渝生; 楊經綏; 董國安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臺灣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北京; 臺灣臺南 【期刊】地質通報 2003-06-20
68 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核心與對策 楊忠芳; 奚小環; 成杭新; 周國華; 陳德友; 張建新; 袁曉軍; 馮海艷; 陳家瑋; 劉愛華; 湯奇峰; 余濤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四川省地質調查院;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江蘇省地質調查院;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北京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5-05-28
69 長江流域沿江鎘異常示蹤與追源的戰略與戰術 成杭新; 楊忠芳; 奚小環; 趙傳冬; 趙和蒼; 張建新; 駱劍蘭; 唐將; 劉英漢; 莊廣民; 王文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河北省地質勘探局測繪院 廊坊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5-05-28
70 柴北緣魚卡榴輝巖的pT演化歷史 張建新; 孟繁聰; 楊經綏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巖石礦物學雜志 2005-08-25
71 柴北緣錫鐵山早古生代HP/UHP變質作用后的構造熱事件——花崗巖和片麻巖的同位素與巖石地球化學證據 孟繁聰; 張建新; 楊經綏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巖石學報 2005-02-28
72 全新世以來區域構造及氣候因素對鄱陽湖盆地沉積特征的影響 張建新; 胡勝華; 崔濤 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盆地所;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資源學院盆地所 武漢 【期刊】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2005-12-30
73 柴達木盆地北緣西段榴輝巖相變質泥質巖的確定及意義 張建新; 孟繁聰; 楊經綏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通報 2003-09-20
74 柴北緣錫鐵山榴輝巖的地球化學特征 孟繁聰; 張建新; 楊經綏; 許志琴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北京 【期刊】巖石學報 2003-07-30
75 柴北緣夾榴輝巖的片麻巖(片巖)地球化學、Sm-Nd和U-Pb同位素研究——深俯沖的前寒武紀變質基底? 張建新; 萬渝生; 孟繁聰; 楊經綏; 許志琴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期刊】巖石學報 2003-07-30
76 韌性剪切帶的變形變質與同構造熔融作用——以中祁連地塊寶庫河韌性走滑剪切帶為例 戚學祥; 李海兵; 張建新; 蔡金郎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北京; 中國 臺灣 【期刊】地質論評 2003-08-15
77 柴達木北緣超高壓變質帶形成與折返的時限及機制 許志琴; 楊經緩; 吳才來; 李海兵; 張建新; 戚學祥; 宋述光; 萬渝生; 陳文; 邱海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2003-05-15
78 中央碰撞造山帶中兩期超高壓變質作用來自含柯石英鋯石的定年證據 楊經綏; 劉福來; 吳才來; 萬渝生; 張建新; 史仁燈; 陳松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2003-11-15
79 北祁連南緣右行韌性走滑剪切帶糜棱巖礦物的化學成分及其對形成環境的響應 戚學祥; 張建新; 李海兵; 印建平; 李進文; 蔡金郎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湖南有色地質勘察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北京; 湖南長沙; 臺灣臺南 【期刊】現代地質 2004-03-10
80 柴北緣西段榴輝巖相的變質泥質巖:榴輝巖與圍巖原地關系的證據 張建新; 孟繁聰; 楊經綏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4-09-20
81 北祁連南緣右行韌性走滑剪切帶的同位素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 戚學祥; 張建新; 李海兵; 蔡金朗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北京; 臺灣臺南 【期刊】地學前緣 2004-12-30
82 柴北緣斜長角閃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背景 孟繁聰; 張建新; 楊經綏; 楊懷仁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臺灣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 北京; 臺南 中國臺灣 701 【期刊】巖石學報 2004-10-15
83 俯沖的大陸島弧——柴北緣片麻巖的地球化學和同位素證據 孟繁聰; 張建新; 楊經綏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2005-02-15
84 南阿爾金含假藍寶石高壓基性麻粒巖及其意義 張建新; 孟繁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科學通報 2005-01-30
85 北阿爾金恰什坎薩依花崗閃長巖的鋯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質意義 戚學祥; 李海兵; 吳才來; 楊經綏; 張建新; 孟繁聰; 史仁燈; 陳松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北京 【期刊】科學通報 2005-03-30
86 阿爾金西段孔茲巖系的發現及巖石學、同位素代學初步研究 張建新; 張澤明; 許志琴; 崔軍文; 楊經綏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1999-08-15
87 阿爾金構造帶西段榴輝巖的Sm-Nd及U-Pb年齡——阿爾金構造帶中加里東期山根存在的證據 張建新; 張澤明; 許志琴; 楊經綏; 崔軍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科學通報 1999-05-23
88 阿爾金西段榴輝巖中石榴石的成分環帶及其動力學意義 張澤明; 楊勇; 張建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科學通報 1999-08-23
89 柴達木盆地北緣大柴旦和錫鐵山榴輝巖中石榴子石環帶對比及地質意義 張建新; 孟繁聰; 戚學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通報 2002-03-20
90 蘇北高壓變質帶綠片巖中石榴石內文石包裹體的發現 邱海峻; 許志琴; 張澤明; 楊經綏; 楊天南; 張建新; 李海兵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吉林長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 北京10 【期刊】地質通報 2002-10-20
91 中國西北地區早古生代柴達木北緣超高壓變質帶的大陸俯沖:證據來自此帶中發現柯石英 楊經綏; 許志琴; 宋述光; 張建新; 吳才來; 史仁燈; 李海濱; Maurice BRUNEL; Paul TAPPONNIER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蒙彼利埃Ⅱ大學地球科學系; 地球物理學院 中國 北京; 中國 北京; 75252; 巴黎 Cedex 05 【期刊】地質學報 2002-02-15
92 中國西北柴北緣兩種不同類型榴輝巖 張建新; 楊經綏; 許志琴; 萬渝生; 孟繁聰; 李海兵; 史仁燈; 宋述光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2002-08-15
93 秦嶺發現金剛石:橫貫中國中部巨型超高壓變質帶新證據及古生代和中生代兩期深俯沖作用的識別 楊經綏; 許志琴; 裴先治; 史仁燈; 吳才來; 張建新; 李海兵; 孟繁聰; 戎合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長安大學地質調查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動力學實驗室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2002-11-15
94 阿爾金西段孔茲巖系的發現及巖石學和同位素年代學初步研究 張建新; 張澤明; 許志琴; 楊經綏; 崔軍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論評 1999-02-15
95 阿爾金斷裂兩側構造單元的對比及巖石圈剪切機制 許志琴; 楊經綏; 張建新; 姜枚; 李海兵; 崔軍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1999-08-15
96 柴北緣榴輝巖的峰期和退變質年齡:來自U-Pb及Ar-Ar同位素測定的證據 張建新; 楊經綏; 許志琴; 張澤明; 陳文; 李海兵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地球化學 2000-06-26
97 青海都蘭榴輝巖的發現及對中國中央造山帶內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研究的意義 楊經綏; 許志琴; 宋述光; 吳才來; 史仁燈; 張建新; 萬渝生; 李海兵; 金小赤; Marc Jolivet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Department 北京;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isty of Montpellier Ⅱ; Montpellier; France 【期刊】地質學報 2000-05-15
98 柴達木北緣德令哈地區基性麻粒巖的發現及其形成時代 張建新; 萬渝生; 許志琴; 楊經綏; 孟繁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巖石學報 2001-08-30
99 柴達木盆地北緣德令哈地區基性麻粒巖的發現 張建新; 萬渝生; 許志琴; 楊經綏; 孟繁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中國區域地質 2001-08-25
100 阿爾金斷裂帶的形成時代——來自于同構造生長鋯石U-Pb SHRIMP定年證據 李海兵; 楊經綏; 許志琴; 吳才來; 張建新; 萬渝生; 史仁燈; JuhnG.LIOU; TrevorR.IRELAND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Department; Department 北京; of Geological&Environmental Science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USA 【期刊】地質論評 2001-06-15
101 柴達木盆地北緣早古生代高壓—超高壓變質帶中發現典型超高壓礦物——柯石英 楊經綏; 宋述光; 許志琴; 吳才來; 史仁燈; 張建新; 李海兵; 萬渝生; 劉焰; 邱海峻; 劉福來; Shigenori Maruyama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東京工業大學地球行星系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2001-05-15
102 阿爾金西段榴輝巖巖石學、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代學研究及其構造意義 張建新; 許志琴; 楊經綏; 張澤明; 崔軍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2001-05-15
103 阿爾金斷裂:幾何學、性質和生長方式 崔軍文; 楊經綏; 李朋武; 張建新; 岳永君; 吳才來; 陳文; 李莉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2001-05-15
104 重新認識阿爾金斷裂東段紅柳峽火山巖的時代及構造意義 楊經綏; 孟繁聰; 張建新; 李海兵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12-30
105 阿爾金走滑斷陷盆地的確定及其與山脈的關系 李海兵; 楊經綏; 史仁燈; 吳才來; P.Tapponnier; 萬渝生; 張建新; 孟繁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4; Place Jussieu;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科學通報 2002-01-15
106 阿爾金榴輝巖中超高壓變質作用證據 張建新; 楊經綏; 許志琴; 孟繁聰; 宋述光; 李海兵; 史仁燈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科學通報 2002-02-15
107 北祁連走廊南山加里東俯沖雜巖增生地體及其動力學 許志琴; 徐惠芬; 張建新; 李海兵; 朱志直; 曲景川; 陳代璋; 陳金祿; 楊開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 中國地質大學; 青海省地礦局祁連二隊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1994-02-15
108 北祁連中段加里東俯沖-增生雜巖/火山弧帶及其變形特征 張建新; 許志琴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地球學報 1995-05-25
109 北祁連造山帶東段白銀地區的構造單元劃分及韌性變形 張建新; 許志琴; 李海兵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高校地質學報 1996-05-30
110 膠南地區的伸展作用——以膠南—諸城一帶為例 張建新; 楊天南; 許志琴; 盧建成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英國牛津大學地球科學系 【期刊】地球學報 1997-05-25
111 北祁連中段俯沖-增生雜巖/火山弧的時代探討 張建新; 許志琴; 陳文; 徐惠芬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巖石礦物學雜志 1997-06-15
112 北京云蒙山地區花崗巖穹隆及伸展構造的探討 張建新; 曾令森; 邱小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論評 1997-06-15
113 北祁連加里東期俯沖-增生楔結構及動力學 張建新; 許志琴; 徐惠芬; 李海兵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地質科學 1998-08-25
114 我國西部柴北緣地區發現榴輝巖 楊經綏; 許志琴; 李海兵; 吳才來; 崔軍文; 張建新; 陳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科學通報 1998-07-23
115 一個韌性轉換擠壓帶的變形分解作用——以阿爾金斷裂帶東段為例 張建新; 許志琴; 崔軍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論評 1998-08-15
116 福建長樂-東山構造帶的變形特征及動力學研究 高俊; 張建新; 王荃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論評 1993-01-31
117 阿爾金構造帶西段加里東期山根的初步研究 張建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 【博士】中國地質科學院 1998-12-01
榮譽獎勵:
1. 2009年獲第三批“國土資源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榮譽稱號。
2. 2009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3. 2010年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4. 201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