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袁運斌,男,漢族,1972年2月出生,江西余干人,中共黨員,博士。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動力大地測量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1年9月-1995年7月,山東科技大學地球科學系,獲測量工程專業(yè)學士學位。
1995年9月-1996年7月,同濟大學學習研究生基礎課程。
1995年9月-1998月,中科院測地所,攻讀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yè)碩士學位。
1998年3月,中科院測地所,轉入攻讀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yè)博士學位。
2000年5月-2001年5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留學。
2002年10月-今,中科院測地所,創(chuàng)新研究員。
2002年6月,中科院測地所,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2002年7月-2002年9月,中科院測地所,研究人員。
主講課程:
資料更新中……
培養(yǎng)研究生情況:
指導和協(xié)助指導了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目前,領導的GPS學科組有博士和碩士研究生10余名。
招生情況:
特別歡迎相關專業(yè)愿意碩博連讀的優(yōu)秀的本科畢業(yè)生報考我所GPS學科方向的研究生,攀登科學高峰,服務國家和學科建設。
研究方向:
1. GPS空間環(huán)境學(電離層及對流層)
2. GPS導航定位定軌理論與方法
3. GPS測量數(shù)據(jù)處理理論與方法
4. 現(xiàn)代測量誤差理論
5. GPS軟件及高技術應用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主持了載人航天工程項目專題、重大衛(wèi)星導航工程項目專題、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專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等近20項國家及部委項目課題。
1. 實現(xiàn)高動態(tài)實時精密定位理論模型方法研究及軟件系統(tǒng)研制,主持。
2. 飛船留軌艙軌道精密測定,參與。
3. 神舟四號飛船精密定軌電離層影響精確修正理論方法及軟件研究。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湖北省和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勵。他本人及其領導的團隊先后7次獲得GNSS領域最權威的國際學術/技術會議(美國ION-GNSS年會)研究生優(yōu)秀論文獎,是國際上獲得該獎項最多的科研團隊之一,提升了我國相關領域研究水平與國際地位。
2. 載人航天工程精密定軌專項——電離層時延改正技術與方法,2004年獲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
3. 神舟四號飛船留軌飛行綜合精密定軌,2004年獲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
4. 新一代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電離層時延改正及頻間偏差處理技術研究,2008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5. 載人飛船留軌飛行綜合精密定軌的電離層延遲改正理論與方法研究,在GPS的電離層延遲改正理論與方法研究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被國際權威專家稱為“重要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特別是系統(tǒng)研究的兩種星載單頻GPS精密定軌電離層延遲綜合改正方法——IGGIRI方案和APR-II方案,在理論上具有較大創(chuàng)新性和優(yōu)點,在技術上也有突破,解決了神州四號飛船精密測軌中的部分最困難的關鍵技術問題,在載人航天工程精密定軌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該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
6. 相關觀測的粗差擬準檢定法及其應用研究 歐吉坤; 柴艷菊; 袁運斌; 王振杰; 韓保民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3-12-01
7. 創(chuàng)建了有特色的GNSS電離層監(jiān)測及影響修正理論與方法,拓展了現(xiàn)代大地測量學研究與應用領域;建立了滿足我國航天應用的精密定位理論與方法;研制了有特色的GNSS系統(tǒng)綜合仿真測試技術、方法與軟件平臺;并將自主創(chuàng)新的研究成果成功地應用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交會對接、新一代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衛(wèi)星組網空間大氣與海洋綜合探測等多項標志性重大工程建設中,解決了電離層效應精密修正、空間高動態(tài)精密定位與數(shù)據(jù)質量控制及高性能仿真測試等關鍵理論與技術難題,為突破國際上對我國某重大航天技術的封鎖,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提升了我國某重大航天技術研究與應用水平,增強了我國航天與空間安全保障能力。
發(fā)明專利:
1 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對流層天頂延遲修正的方法 袁運斌;李薇;歐吉坤;張寶成;李子申 2013-11-08 2014-02-05
在權威學術期刊及國際會議上發(fā)表高水平學術論文80余篇。
代表性英文論文:
1 Yunbin Yuan and Jikun Ou, The First Study of Establishing China Grid Ionospheric Model, The proceeding of ION-GPS 2001, September 2001, pp2516~2524(國際學術會議獲獎論文)
2 Yunbin Yuan and Jikun Ou. An Improvement On Ion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For Single Frequency GPS user —the APR-I Scheme. Journal of Geodesy, Volume 75, Issue(5/6), July, pp331-336. (SCI)
3 Yunbin Yuan and Jikun Ou, Auto-Covariance Estimation of Variable Samples (ACEV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Monitoring Random Ionosphere Using GPS. Journal of Geodesy, Volume 75, Issue(7/8), September, pp331-336. (SCI)
4 Yuan Yun-bin and Ou Ji-kun. Differential Areas for Differential Stations (DADS): A New Method of Establishing Grid Ionospheric Mode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12),pp1033~1036 (SCI)
5 Yuan Yun-bin and Ou Ji-kun. Preliminary results and analyses of using IGS GPS data to determine global ionospheric TEC.Progressin Nature Science, 2003, 13 (6),pp446~449 (SCI, EI)
6 Yuan Yun-bin and Ou Ji-kun. The Ionospheric Eclipse Factor Method (IEFM) of Determining Ionospheric Delay Using GPS Data.Progress in Nature Science, 2004,14(9),pp800~804. (SCI)
7 Yuan Yun-bin and Ou Ji-kun. A generalized trigonometric series function model for determining ionospheric delay. Progress in Nature Science, 2004,14(11),pp1010~1014 (SCI, EI)
8 HUO Xing-liang Yuan Yun-bin, Ou Ji-kun, WEN De-bao, LUO Xiao-wen. The diurnal variations, semiannual and winter anomalies of the ionospheric TEC based on GPS data in china. Progress in Nature Science, 2005,15(1), pp56~60 (SCI,EI)
9 Ren Chao, Ou Ji-kun and Yuan Yun-bin. Application of adaptive filtering by selecting the parameter weight factor in precise kinematic GPS positioning. Proc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5,15(1),pp41~46 (SCI, EI)
10 Zhao Chun-mei, Yuan Yun-bin and Ou Ji-kun Analysis of Variation Property of Ionospheric Eclipse Factor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 Progress in Nature Science, 2005,15 (6),pp573~576 (SCI)
11 Zhao Chun-mei, Ou Ji-kun and Yuan Yun-bin. Positioning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GPS, Galileo and integrated GPS+Galileo based on single-point positioning mode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 50(12), pp.1252-1260 (SCI)
12 Yuan Yun-bin and Ou Ji-kun. The Effects of Instrumental Bias in GPS Observations on Determ- ining Ionospheric Delays and the Methods of Its Calibration, Selected Papers for English Edition,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 Published by Publishing Hous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Chinese Society of Geodesy, Photogrammetry and Cartography, 1999,pp57~63 (CSCD)
13 Yuan Yun-bin and Ou Ji-kun. Study on the new methods of correcting ionospheric delay and ionospheric model using GPS Data. 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19 (2),pp209~214 (CSCD)
代表性中文論文:
1 基于站間單差相位繞轉數(shù)據(jù)估計測站天線旋轉速率的方法研究 蔣振偉; 袁運斌; 歐吉坤; 王海濤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5-10-05
2 基于擬合推估的中國區(qū)域電離層延遲精確建模方法 袁運斌; 李子申; 王寧波; 張寶成; 霍星亮 導航定位學報 2015-09-20
3 GPS SIS完好性性能評估方法 蔣春華; 袁運斌; 王海濤 導航定位學報 2015-09-20
4 一種無須變換參考星的GNSS單基線卡爾曼濾波算法 張寶成; 袁運斌; 蔣振偉 測繪學報 2015-09-15
5 導航衛(wèi)星天線相位中心變化估計及對LEO精密定軌影響 優(yōu)先出版 馬洋; 歐吉坤; 袁運斌; 霍星亮; 丁文武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5-07-06 15:09
6 不同太陽、月亮坐標算法對GNSS部分系統(tǒng)誤差的影響研究 蔣振偉; 袁運斌; 歐吉坤; 楊力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5-04-15
7 JASON-2天線相位中心變化估計及1cm精密軌道確定 馬洋; 歐吉坤; 袁運斌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5-04-15
8 粗差修復的常變量估算方法探討 優(yōu)先出版 寧亞飛; 袁運斌 測繪科學 2015-03-12 15:39
9 面向重大自然災害的GNSS服務性能預警與快速評估研究 盧曉春; 馬冠一; 袁運斌; 吳海濤; 白燕; 韓濤 第五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論文集-S6 北斗/GNSS測試評估技術 2014-05-21
10 GPSINSIGG1.0軟件與IE軟件結果對比分析 柴艷菊; 陽仁貴; 王海濤; 鐘世明; 歐吉坤; 袁運斌 第三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電子文集——S09組合導航與導航新方法 2012-05-16
11 中性大氣天頂延遲及濕延遲季節(jié)變化特征的GPS觀測研究 李薇; 袁運斌; 歐吉坤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 2011-10-17
12 GPS/INS組合系統(tǒng)中參數(shù)估計問題討論 柴艷菊; 陽仁貴; 王海濤; 鐘世明; 歐吉坤; 袁運斌 第二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電子文集 2011-05-18
13 載波相位實時差分技術在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中的應用研究 陽仁貴; 袁運斌; 歐吉坤 第一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論文集(下) 2010-05-19
14 我國中低緯地區(qū)GPS定位中的電離層二階項延遲影響分析與研究 劉西鳳; 袁運斌 第一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論文集(下) 2010-05-19
15 基于采樣型平方根濾波的月球衛(wèi)星自主導航研究 宋敏; 袁運斌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會議手冊及文集 2009-08-27
16 基于CMONOC的電離層層析成像應用研究 李慧; 袁運斌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會議手冊及文集 2009-08-27
17 隨機電離層擾動的GPS監(jiān)測理論及框架方案研究 袁運斌; 歐吉坤; 霍星亮; 聞德保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 2004-06-30
18 自適應選權濾波 歐吉坤; 柴艷菊; 袁運斌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 2004-06-30
19 利用GPS研究電離層延遲及電子濃度變化規(guī)律 袁運斌; 歐吉坤 紀念中國測繪學會成立四十周年論文集 1999-06-30
20 一種由GPS觀測擬合成的電離層改正模型 袁運斌; 歐吉坤 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1998-10-01
21 精選基準消秩虧的GNSS參考網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張寶成; 歐吉坤; 袁運斌 測繪學報 2014-09-15
22 基于擬準檢定的實時單站GPS提取同震速度的改進算法研究 劉騰; 歐吉坤; 袁運斌 地球物理學報 2014-08-15
23 基于選權擬合法的電離層電子密度層析重構 聞德保; 張嘯; 張光勝; 歐吉坤; 袁運斌 地球物理學報 2014-08-15
24 附加電離層延遲約束的實時動態(tài)PPP快速重新初始化方法 丁文武; 歐吉坤; 李子申; 袁運斌 地球物理學報 2014-06-15
25 基于全球IGS數(shù)據(jù)分網確定GPS衛(wèi)星軌道 潭冰峰; 袁運斌; 劉騰; 王寧波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4-02-15
26 非組合PPP算法估計天頂對流層延遲及精度分析 王倩倩; 袁運斌; 李薇; 王永乾; 張寶成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3-09-15
27 附加平滑約束的電離層層析反演 李慧; 袁運斌; 閆偉; 李子申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3-04-05
28 估計觀測值粗差三種方法的等價性討論 王海濤; 歐吉坤; 袁運斌; 郭建鋒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3-02-05
29 利用廣播星歷和區(qū)域參考網實現(xiàn)實時精密單點定位算法研究 閆偉; 歐吉坤; 袁運斌; Dagoberto Salazar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2-10-05
30 多參考站GPS網提取精密大氣延遲 張寶成; 歐吉坤; 袁運斌; 蔣振偉 測繪學報 2012-08-15
31 基于非組合精密單點定位的GPS三頻數(shù)據(jù)仿真 王永乾; 袁運斌; 董麗娜; 肖長偉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2-06-15
32 一種GPS三頻非差周跳探測相位組合的優(yōu)選方法研究 董麗娜; 袁運斌; 王海濤; 王永乾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2-06-15
33 全球對流層天頂延遲模型IGGtrop的建立與分析 李薇; 袁運斌; 歐吉坤; 李慧; 李子申 科學通報 2012-05-30
34 IGS站的幾何結構與數(shù)量對GPS導航星座精密軌道確定的影響分析 肖長偉; 袁運斌; 盛傳貞; 王永乾; 董麗娜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2-04-15
35 基于OpenGL的GNSS仿真軟件中的飛行模擬可視化研究 張興剛; 袁運斌; 鐘世明; 趙大江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1-12-15
36 改進的DGPS/INS/視覺組合導航算法研究 姬張建; 袁運斌; 柴艷菊; 盛傳貞; 馬洋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11-12-08
37 GPS接收機儀器偏差的長期變化特性分析 優(yōu)先出版 周東旭; 袁運斌; 李子申; 劉西鳳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1-08-18 15:23
38 利用非組合精密單點定位技術確定斜向電離層總電子含量和站星差分碼偏差 張寶成; 歐吉坤; 袁運斌; 李子申 測繪學報 2011-08-15
39 附加方位約束的GPS/INS組合系統(tǒng)選權自適應卡爾曼濾波 柴艷菊; 歐吉坤; 袁運斌; 陽仁貴; 鐘世明; 王海濤 測繪學報 2011-08-15
40 采用聯(lián)合平差法處理附有病態(tài)等式約束的反演問題 馬洋; 歐吉坤; 袁運斌; 王海濤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1-07-05
41 非組合精密單點定位算法精密授時的可行性研究 閆偉; 袁運斌; 歐吉坤; 李得海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1-06-05
42 利用精密單點定位求解電離層延遲 張寶成; 歐吉坤; 李子申; 袁運斌 地球物理學報 2011-04-15
43 基于全球IGS數(shù)據(jù)的GPS導航星座精密軌道確定 盛傳貞; 袁運斌; 孫保琪; 姬張建; 肖長偉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1-02-15
44 附加運動約束提高GPS/INS導航參數(shù)估計精度 柴艷菊; 陽仁貴; 王海濤; 鐘世明; 歐吉坤; 袁運斌 中國慣性技術學報 2011-02-15
45 12階Runge-kutta 2次算法的衛(wèi)星軌道積分研究 李得海; 袁運斌; 歐吉坤; 閆偉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0-11-05
46 基于GPS雙頻原始觀測值的精密單點定位算法及應用 張寶成; 歐吉坤; 袁運斌; 鐘世明 測繪學報 2010-10-15
47 GPS衛(wèi)星姿態(tài)異常及其對精密單點定位估值的影響 張寶成; 歐吉坤; 袁運斌; 鐘世明 科學通報 2010-10-05
48 月球軟著陸自主組合導航研究 宋敏; 袁運斌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0-09-05
49 相位實時差分技術應用于飛行器交會對接研究 陽仁貴; 袁運斌; 歐吉坤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2010-05-20
50 我國中低緯地區(qū)GPS定位中的電離層二階項延遲影響分析與研究 劉西鳳; 袁運斌 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 2010-05-20
51 電離層二階項延遲對GPS定位影響的分析模型與方法 劉西鳳; 袁運斌; 霍星亮; 李子申; 李薇 科學通報 2010-04-25
52 混沌粒子群支持向量機并考慮地形改正的GPS高程擬合 姬張建; 袁運斌; 盛傳貞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0-04-15
53 利用信息融合進行月球衛(wèi)星自主導航 宋敏; 袁運斌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0-03-05
54 單顆導航衛(wèi)星區(qū)域定軌鐘差影響精度分析 盛傳貞; 袁運斌; 孫保琪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0-02-15
55 流動站與參考站不同采樣率GPS數(shù)據(jù)的處理策略 王海濤; 歐吉坤; 袁運斌; 柴艷菊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0-02-05
56 一種GPS相位周跳分段平均組合的自動修復方法 陽仁貴; 歐吉坤; 袁運斌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9-10-15
57 兩步法快速解算編隊衛(wèi)星GPS模糊度 王海濤; 歐吉坤; 袁運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2009-09-15
58 基于GALILEO/GPS仿真系統(tǒng)的單點定位研究 李得海; 袁運斌; 歐吉坤; 鐘世明; 柴艷菊; 張斌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9-05-20
59 空間飛行器單頻GPS的雙差電離層延遲仿真分析與研究 張斌; 袁運斌; 歐吉坤; 李得海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8-09-05
60 利用選權擬合法實現(xiàn)中長基線網絡RTK周跳的實時探測 羅孝文; 歐吉坤; 金翔龍; 高金耀; 袁運斌; 徐華君; 莊文斌 自然科學進展 2008-08-15
61 一種組合的InSAR數(shù)據(jù)的相位解纏算法 王紫燕; 袁運斌 自然科學進展 2008-07-15
62 附加Doppler預報坐標約束的模糊度動態(tài)解算新方法 柴艷菊; 歐吉坤; 袁運斌; 劉根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2008-01-15
63 一種加速精密單點定位收斂的新方法 郝明; 歐吉坤; 郭建鋒; 袁運斌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7-10-05
64 一種小波與譜分析結合的GPS精密衛(wèi)星鐘差擬合方法研究 張斌; 歐吉坤; 袁運斌; 郝明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7-08-05
65 部分搜索法提高GPS相位模糊度解算的效率和成功率 陽仁貴; 歐吉坤; 袁運斌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7-02-05
66 GPS參考站系統(tǒng)誤差近實時估算方法 羅孝文; 歐吉坤; 袁運斌; 王愛生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2006-12-30
67 用正則化方法快速求解中長基線網絡RTK模糊度(英文) 羅孝文; 歐吉坤; 袁運斌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2006-09-30
68 單頻GPS進行高精度線路測量和有軌車輛定位的有效方法 陽仁貴; 歐吉坤; 袁運斌 中國鐵道科學 2006-07-30
69 精確求定GPS信號的電離層延遲的模型與方法研究 袁運斌; 霍星亮; 歐吉坤 自然科學進展 2006-01-30
70 電離層蝕因子及其影響因子的變化特性分析 趙春梅; 袁運斌; 歐吉坤; 陳金平 自然科學進展 2005-09-25
71 廣義三角級數(shù)函數(shù)電離層延遲模型 袁運斌; 歐吉坤 自然科學進展 2005-08-25
72 自適應選權濾波法在GPS高精度動態(tài)定位中的應用 任超; 歐吉坤; 袁運斌 自然科學進展 2005-07-25
73 基于GPS資料研究中國區(qū)域電離層TEC的周日變化、半年度及冬季異常現(xiàn)象 霍星亮; 袁運斌; 歐吉坤; 聞德保; 羅孝文 自然科學進展 2005-05-25
74 基于單點定位模型的GALILEO及GPS-GALILEO組合系統(tǒng)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的仿真分析 趙春梅; 歐吉坤; 袁運斌 科學通報 2005-04-30
75 基于GPS數(shù)據(jù)確定電離層延遲的蝕因子法 袁運斌; 歐吉坤 自然科學進展 2005-03-25
76 一種用于GPS整周模糊度OTF求解的整數(shù)白化濾波改進算法 任超; 歐吉坤; 袁運斌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04-11-30
77 利用IGS的GPS資料確定全球電離層TEC的初步結果與分析 袁運斌; 歐吉坤 自然科學進展 2003-08-25
78 基于GPS數(shù)據(jù)的電離層模型和電離層延遲改正新方法研究(英) 袁運斌; 歐吉坤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2-06-30
79 建立GPS格網電離層模型的站際分區(qū)法 袁運斌; 歐吉坤 科學通報 2002-04-30
80 基于GPS的電離層監(jiān)測及延遲改正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袁運斌 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2年,120頁
81 粗差擬準檢定的實施方案設計 柴艷菊; 歐吉坤; 袁運斌; 曾祥新 測繪工程 2001-03-30
82 利用GPS研究電離層延遲及電子濃度變化規(guī)律 袁運斌; 歐吉坤 全球定位系統(tǒng) 2001-02-15
83 WAAS系統(tǒng)下單頻GPS用戶電離層延遲改正新方法 袁運斌; 歐吉坤 測繪學報 2000-12-30
84 GPS觀測數(shù)據(jù)中的儀器偏差對確定電離層延遲的影響及處理方法 袁運斌; 歐吉坤 測繪學報 1999-05-25
學術交流:
1. 2001年9月參加美國導航學會衛(wèi)星技術部GPS年會,獲研究生優(yōu)秀學術論文獎。(美國鹽湖城)
2. 2001年4月訪問德國波茨坦地學研究中心(GFZ)。(德國柏林)
3. 2001年1月至2001年4月 順訪丹麥氣象研究所。(丹麥哥本哈根)
4. 2000年8月至9月參加北歐大地測量秋季學校的學術研討會。(挪威菲威克)
5. 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應IAG秘書長C.C.Tscherning教授的邀請,在丹麥科學院的全額資助下,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天文、物理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系和丹麥測繪局進行了為期一年的 GPS研究工作。(丹麥哥本哈根)
5月4日,測地所袁運斌研究員作為2010年“湖北青年五四獎章”金獎獲得者與其他獲得榮譽稱號的優(yōu)秀青年和先進團組織代表一起,受到了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楊松、省委常委張昌爾、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蔣大國、省政協(xié)副主席李宗柏、團省委書記丁小強等領導的接見并接受頒獎。隨后,與領導一起觀看了“我與祖國共奮進”——2010年湖北省紀念五四運動青春歌會。
受荊楚網邀請,袁運斌作為“湖北青年五四獎章”金獎獲得者代表作客荊楚網嘉賓訪談節(jié)目,以“青春•成長•責任”為主題,講述自己頑強拼搏、奮勇爭先、勤奮工作、建功成才的感人故事和心路歷程,與青年進行在線互動交流。
訪談中,袁運斌表現(xiàn)出學者的嚴謹和謙遜。在談到做學問時,袁運斌說:“我喜歡的做事情的原則是,一件事情要不就不做,要干就認真干,干到底,干出特色和成果來。”面對所取得的成就,他多次強調成績的取得絕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而是整個團隊共同奮斗的結果。他注重用自己的行動來給學生做表率,“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遇到溝通出現(xiàn)問題時,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是否了解自己的學生,而不是覺得自己的學生不了解自己。”在五四青年節(jié)之際,袁運斌還勉勵青年朋友,“樹立遠大理想,沿著自己的路堅定地走下去,就一定會成功。”(測地所綜合辦公室)
袁運斌等優(yōu)秀青年代表受到湖北省委領導的接見(第二排右起第五位)
袁運斌作客荊楚網嘉賓訪談節(jié)目(左起第一位)
(袁運斌講述奮斗歷程)
(青歌會現(xiàn)場)
來源: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0-05-05
榮譽獎勵:
1. 獲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 2001年獲ION GPS年會國際研究生優(yōu)秀學術論文獎。
3. 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獎學金特別獎。
4. 2002年獲“湖北省青年崗位能手”榮譽獎。
5. 2002年獲湖北省第九屆自然科學優(yōu)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6. 2003年獲湖北省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7. 2004年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8. 2004年獲中科院參加載人航天工程優(yōu)秀工作者榮譽稱號(重要貢獻獎) 。
9. 2010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
金“湖北青年五四獎章”金獎。
10. 201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11. 2011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12. 2012年獲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3.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4. 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5. 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6. 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記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運斌
他刻苦鉆研,挑戰(zhàn)自我,是創(chuàng)新型科技人才;他嚴謹謙遜,建功成才,是勵志型青年楷模;他身先士卒,無私奉獻,是榜樣型團隊領導。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運斌。
定:尋得一片天地
袁運斌研究員一直致力于現(xiàn)代大地測量與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理論技術方法及應用方面的科研工作,十多年來取得的系列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是他科研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5年,航天部門亟需攻關一項科研任務:高動態(tài)實時精密定位理論模型方法及軟件系統(tǒng)研制。該項目要求利用自主技術,完成我國某重大航天工程中難度很大的高動態(tài)實時精密定位、測速任務。而此時,由袁運斌牽頭負責的“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精密定位定軌理論與應用”創(chuàng)新團隊才剛剛正式組建。初創(chuàng)時期,團隊只有幾名科研人員,卻要接受如此重大科研任務的挑戰(zhàn)。
袁運斌深知,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航天工程項目,它的成敗關乎著我國重大航天任務部分核心技術難題能否被突破和攻克,涉及整個任務是否能圓滿完成。壓力與動力并存,神圣使命感始終牢記在心中,袁運斌只有一個念頭:“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袁運斌帶領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終于,他們在相對較短的時間里,不負重托,以“為祖國爭光,確保精密定位服務”為信念,以科學嚴謹、創(chuàng)新求實的工作態(tài)度,攻克了一個個難題,圓滿完成了所有科研任務,讓他和他的團隊攀登上了事業(yè)的又一高峰。
“2005年正式接受任務,2007年完成整個項目核心任務,2009年完成相關仿真測試系統(tǒng)的研制”,領導團隊完成重大任務的喜悅與興奮,袁運斌至今記憶猶新。與此同時,他還帶領團隊承擔了其它多項國家重大科研攻關任務并始終堅持前沿基礎研究與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扎實地開展自己的科研工作。
“專業(yè)敬業(yè)、能啃硬骨頭”——袁運斌和他的團隊也由此在業(yè)內贏得了這樣的形象和聲譽。每當談起自己的創(chuàng)新成果,袁運斌總是謙遜地說:“這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而一直扎根國內、潛心鉆研的治學態(tài)度、突出的科研成績和出色的科研能力也讓袁運斌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厚澤先生的褒獎,認為他是“我國自己培養(yǎng)的優(yōu)秀的學科帶頭人”。
攻:攀登一座高峰
袁運斌研究員是江西余干人,現(xiàn)為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GNSS/衛(wèi)星大地測量理論、技術與方法的研究工作,主持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項目專題、重大衛(wèi)星導航工程項目專題、重大科學工程項目專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及973、863項目專題等數(shù)十項國家及部委項目課題。
大地測量工作是真實的、理性的,也是枯燥和寂寞的。而博士畢業(yè)后就留在測地所工作的袁運斌一干就是十幾年,與測量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地測量學是一門測量和描繪地球的科學,即研究和測定地球形狀、大小和地球重力場,以及地面點幾何位置及其變化的學科。它可以為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地震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一系列詳實可靠的精密測量數(shù)據(jù)。當前,我們所熟知的許多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都需要參考和依賴這些測量信息與數(shù)據(jù)。
多年來,他在專業(yè)領域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百余篇論文,被他引千余次,推動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與發(fā)展;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湖北省和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勵。他本人及其領導的團隊先后7次獲得GNSS領域最權威的國際學術/技術會議(美國ION-GNSS年會)研究生優(yōu)秀論文獎,是國際上獲得該獎項最多的科研團隊之一,提升了我國相關領域研究水平與國際地位。
在科研工作中,他始終堅持“不求最多、但求更好”及“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立足我國重大需求,結合國際大地測量學前沿與熱點問題,領導團隊成員刻苦鉆研,系統(tǒng)開展了GNSS電離層/精密定位/系統(tǒng)仿真測試等研究:
創(chuàng)建了有特色的GNSS電離層監(jiān)測及影響修正理論與方法,拓展了現(xiàn)代大地測量學研究與應用領域;建立了滿足我國航天應用的精密定位理論與方法;研制了有特色的GNSS系統(tǒng)綜合仿真測試技術、方法與軟件平臺;并將自主創(chuàng)新的研究成果成功地應用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交會對接、新一代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衛(wèi)星組網空間大氣與海洋綜合探測等多項標志性重大工程建設中,解決了電離層效應精密修正、空間高動態(tài)精密定位與數(shù)據(jù)質量控制及高性能仿真測試等關鍵理論與技術難題,為突破國際上對我國某重大航天技術的封鎖,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提升了我國某重大航天技術研究與應用水平,增強了我國航天與空間安全保障能力。
熟悉袁運斌的人都覺得他是一位“專心為國家做事”的科學家,因為他的科研工作總是圍繞國家需求而展開。人們驚詫于他取得的科研成就的同時,也很想知道:“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你的研究與我們生活有多大關系?”對于這些不了解的人發(fā)出的質疑,袁運斌并不在意,因為他知道他的研究工作都是與解決國家重大任務中關鍵技術難題密切相關的,是直接為國家服務的。當他選擇這種工作,就意味著選擇了與寂寞為伴,選擇了默默無聞,選擇了無私奉獻,選擇了忍耐和堅守。袁運斌心里有自己的標尺:“我是幸運的,因為我在做我喜歡的工作。”
守:扎穩(wěn)一個馬步
“有想法,沿著目標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總有一天會走向成功。”這是袁運斌的信念。他在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求學工作的這些年里,幾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投入到了學習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名言可以貼切的形容袁運斌對于做學問的態(tài)度。
碩博連讀的前四年,袁運斌沒有發(fā)表過一篇論文,一直在打基礎,對此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而袁運斌當時的想法是,自己雖有了一些學術思想,但沒有經過實踐且還不成具體的理論、技術與方法,這樣發(fā)表出來的成果是不成熟的。
他說:“論文是研究成果總結出來的,不是依靠文筆寫出來的。寫文章之前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想法和構思。但是思路和文章是兩碼事,文章的細節(jié)非常多。其實,我寫第一篇正式的學術論文的想法和思路早就有了,但是花了很長時間才把文章寫出來。因為在上完研究生基礎課后的兩年多的時間里,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把自己的想法實現(xiàn)和寫出來發(fā)表。成果出來后,就是確定論文的寫作思路,然后著手開始寫,不斷地推敲文章中的細節(jié),力圖將每個細節(jié)考慮周到,其中的每一步都是我親自計算的。”這也道出了袁運斌碩博連讀第四年才發(fā)表第一篇文章的原因。
而他的第一篇文章投出后,評審得很順利,只要求改了一句話就順利發(fā)表,論文發(fā)表后的引用率還比較高。
對于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機遇至關重要。袁運斌有幸在博士畢業(yè)前夕通過中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方式出國學習,于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去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十分珍惜在國外做研究的時光,為精讀外文文獻原著,他刻苦學習語言;為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彎路,他經常向知名教授討教,常常為了一個問題,徹夜不眠,苦苦思索……
袁運斌是一個勤奮且善于思考的人,他認為做好科研工作僅僅依靠態(tài)度和工作環(huán)境是不夠的,還得充分發(fā)揮科學家的科研能力和聰明才智,具體來說就是勤奮和善于思考。
從丹麥回國后不久,袁運斌又順利在本專業(yè)的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fā)表了兩篇文章,另有一篇論文獲美國導航學會IONGPS年會研究生優(yōu)秀論文獎,并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科研刻苦,治學同樣嚴謹。回國之后,他沒有急于進行博士畢業(yè)答辯,而是花了一年的時間撰寫博士論文及修改相關內容,并在答辯的前一個月,把答辯論文的其中兩章內容刪掉,只因為他覺得內容還不夠嚴謹和完善。
正因為袁運斌的這種精益求精的科研態(tài)度和嚴謹治學的科研精神,使得他在研究生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就已得到國內外同行的一致好評。前國際大地測量學會秘書長、國際大地測量學界權威、丹麥哥本哈根大學Tsherning教授在2001年曾專門致信中科院測地所負責人高度評價了袁運斌在現(xiàn)代大地測量/GPS電離層領域取得的系統(tǒng)性研究成果,并認為“他是一位年輕而前途遠大的科學家”。
教:以身作則育精英
在學術上頗有建樹的袁運斌,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對于研究生的培養(yǎng)方式,他有著諸多心得體會。
他認為研究生的科研活動應該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時間和狀態(tài),但現(xiàn)代科技工作大多需要團結協(xié)作完成。所以他并不流于形式,在整個研究任務和計劃安排之后,從不要求自己的學生按時按點來辦公室,但是要求學生按時并高質量完成任務。對于布置的工作,他要求學生與他及其他相關人員進行及時的交流并反饋進展中的問題。
他認為老師的身教大于言傳,因此他很少口頭告訴自己的學生應該怎么做人。他認為,現(xiàn)在的研究生從小到大已經受到了太多關于如何做人的教育。相比較而言,他更注重用自己的行動來給學生做表率。他認為導師為人處事如何,對學生的影響很大。他說:“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遇到溝通出現(xiàn)問題時,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是否了解自己的學生,而不是覺得自己的學生不了解自己。”
在工作中,他是學生的良師;在生活上,他是學生的益友。正因為這種師生平等關系的定位,才使得他和學生相處得非常融洽。作為導師,他認為老師自己要不斷地提高業(yè)務素質,拓展視野,積累經驗、技能、知識,這也是保證一位老師指導研究生工作質量的重要方面。
作為博士生導師,對一些創(chuàng)新能力很強的學生,他支持他們去做自己喜歡做的課題,并指導他們完成這項工作,盡量讓學生少走彎路。遇到一些在本單位不具備完成課題的條件時,他會推薦學生去其它單位或國外完成這些工作。對一些具備出色完成任務能力的學生,他會帶著他們做自己的課題。這種培養(yǎng)學生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價值,使每個人都保持對科研的興趣和激情。
他努力堅持以做學術技術報告或總結近期工作的形式安排課題組定期例會,以此促進課題組成員之間的交流,增進知識,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想,激勵組員自主學習。為了不讓報告流于形式,真正取得實效,他允許學生在他們自己認為準備充分的情況下,自己選擇適當?shù)膱蟾鏁r間,并不一定要求按他指定的時間進行。
在科研上,他態(tài)度嚴謹,要求在工作中盡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對學生也如此要求。一般而言,對學生的第一篇論文他都會非常認真地修改,把所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細心的找出來并且指導學生如何去改正。此后,他要求學生交給他的第二篇論文的初稿中,不能再出現(xiàn)同樣的問題。有了這樣的積累,學生就會取得長足的進步,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蒲辛晳T,以至于不少學生的第二篇論文只需進行小修。
盼:共繪一幅藍圖
1995年,袁運斌本科畢業(yè)考取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從第二年起便跟隨導師歐吉坤研究員潛心投入到“神舟四號飛船精密定軌電離層影響精確修正理論方法及軟件研究”課題。
彈指一揮間。2002年,神舟四號成功飛天。袁運斌等參與的“飛船留軌艙軌道精密測定”重大航天任務也宣告圓滿完成。據(jù)悉,此項精密定軌試驗是國內科學界對“留軌艙”進行的第一次精密測定科學研究,為我國低軌衛(wèi)星軌道的精確測量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同年,袁運斌博士畢業(yè)并留所工作,此時恰逢研究所實行聘任上崗,剛剛博士畢業(yè)的他成功應聘到GPS學科方向的研究員崗位,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個學生,從沒有任何工作經歷,更沒有過任何職稱。所領導也從他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把他定位為學科帶頭人,讓他牽頭組建“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精密定位定軌”創(chuàng)新團隊。從那時起,他就立志:一定不負厚望,要做出實實在在的有益于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成果來。
如今,在他和團隊老一輩科學家的帶領下,創(chuàng)新團隊規(guī)模已由最初的幾個人增加到數(shù)十人,研究領域也得到進一步拓展。他們的研究工作推動了大地測量學與相關學科交叉研究與發(fā)展,解決了我國載人航天等多項標志性重大需求中關鍵理論與技術難題。
和許多科學家一樣,袁運斌心中也有一個科技強國的夢想。他希望中國有更多優(yōu)秀的科技者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唯有如此,我國的科技事業(yè)才會真正有希望,而要取得真正具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成果,必須依靠有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的人。
很多和袁運斌合作相處過的人都能感覺到,盡管他對自己要求嚴格,但對待同事和同行卻很寬容,很注意與合作者和同行的團結,盡最大努力做到良性競爭、和睦相處,共同發(fā)展與進步。在科技項目評審、論文評閱、獎勵評選、人才評價與選拔等方面,他始終堅持應有的原則,做出真正有利于事業(yè)進步與國家發(fā)展的決定。即使在評閱和自己或同事申報相同或相近的項目課題時,他也會按材料本身的情況做出公正的評價,無論這個評價是否對自己項目的申報有利。他認為扼殺別人的科研成績和機會對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是非常有害的。同時他要求自己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走公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道路,堅定地做一位珍重自己也尊重別人的科技工作者。
成績屬于過去。面對國家與社會發(fā)展對現(xiàn)代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事業(yè)的需求,袁運斌又把發(fā)展目標投向了更遠的將來……
來源:科學中國人 2012年第22期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lián)網+”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lián)網+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fā)揮互聯(lián)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yōu)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lián)網與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的創(chuàng)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chuàng)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lián)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xiàn)工具的經濟發(fā)展新形態(tài),實現(xiàn)融合創(chuàng)新,為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yè)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fā)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lián)網+”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lián)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shù)據(jù)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shù)據(jù)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fā)現(xiàn)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fā)現(xiàn)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shù)據(jù)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