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鈾,男,漢族,1954年生。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鈾教授是280余篇論文的作者,二十余項美國、中國或國際專利的發明人,數十篇文章為SCI收錄并為同行在國際雜志引用約2600余次。上世紀末因在摩擦學和表面工程方面的杰出貢獻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選入《二十世紀2000杰出科學家》。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4年9月-1977年9月,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學生。
1978年9月-1980年12月,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科學及工藝系碩士生獲得碩士學位。
1986年2月-1989年9月,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科學及工藝系博士生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1989年9月-1991年9月,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后,出站后被清華大學評為副教授(被評為副高職的當時僅占清華大學出站博士后的十分之一)。
2004年10月-至今 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導。
2001年1月-2004年10月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化工和材料系訪問教授。
1998年3月-2000年12月 美國納米材料集團高級工程師兼項目經理。
1997年9月-1998年3月 美國南方公理大學高級研究員。
1995年2月-1997年8月 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原國家標準局)客座科學家。
1994年4月-1995年1月 加拿大馬尼托巴大學訪問教授。
1991年10月-1998年12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教授。
1989年10月-1991年10月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后/講師/副教授。
1992年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
學術兼職及社會任職:
1995至2000年期間主要學術兼職:
1、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青年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2、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青年摩擦學會副理事長。
3、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失效分析專家。
4、基礎科學和工程應用科學學報編委。
5、中科院固體潤滑重點實驗室客座教授。
6、國際材料研究會(MRS)會員。
7、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ASME)會員。
8、被邀為紐約科學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Active Member。
現主要學術兼職:
9、中國金屬學會高級會員。
10、全國熱處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1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
12、黑龍江省表面工程學會理事長。
13、黑龍江省新材料專家委員會委員。
14、國際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編委。
15、國際期刊《Journal of Mechatronics》編委。
16、國際中文期刊《納米技術(Hans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編委。
17、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Guest Editor。
18、國際期刊《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Guest Editor。
19、《材料熱處理學報》、《熱處理技術與裝備》編委、《黑龍江冶金》編委。
20、聊城大學特聘教授。
21、黑龍江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22、寧波新型金屬材料服務平臺專家委員會專家。
講授課程:
納米表面工程
招生信息:
碩士招生方向
納米表面工程涂層
新型納米改性材料
材料磨損機理及耐磨對策
博士招生方向
實用納米結構涂層的制備與應用技術
材料納米改性與強韌機理研究
材料表面層微/納米結構設計與性能表征
材料摩擦學行為與微/納米表面工程技術的應用
培養研究生情況:
資料更新中……
研究方向:
1. 納米表面工程;
2. 納米改性材料;
3. 先進耐磨抗蝕材料。
科研成果:
磨損、腐蝕、疲勞是機械零部件的三大主要失效破壞形式。節能、節材、環保、高效、長壽是對機械零部件提出的基本要求。據統計,80%的機械零部件因磨損失效。中國工程院相關統計表明我國因為磨損和腐蝕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9.5%。為此,王鈾教授的研究就是要解決材料的磨損和腐蝕問題。如他研究開發了熱噴涂納米結構陶瓷涂層。這種納米結構熱噴涂陶瓷涂層在大量的需要耐高溫、防腐蝕、耐磨損、抗疲勞性能的零部件上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為解決零部件的失效破壞問題開辟了新途徑。這種納米結構熱噴涂陶瓷涂層被美國海軍譽為一種革命性的新涂層、是目前世界上在該領域首次(也是目前唯一)成功獲得應用的納米技術,與傳統陶瓷涂層相比,該納米陶瓷涂層的韌性、結合強度、抗熱震性能高1-2倍,耐磨性能高4-8倍, 抗疲勞性能提高10倍。目前,該技術已經用于美國海軍裝備系統中的數百種零部件上。2001年,該技術獲得被譽為“應用技術奧斯卡獎”和“研究發明諾貝爾獎”的“世界研究開發百項獎”,美國國防部“軍民兩用研究開發技術獎”。2004年獲世界經濟論壇 “技術先驅獎”。與該工作有關的一篇文章發表在《Wear》雜志上,成為納米結構涂層方面最早的文字文獻,幾年來,該篇文章已被SCI他引160多次。現在,王鈾教授已經將納米結構熱噴涂陶瓷涂層技術移植國內進行了再創新,于是,2008年王鈾榮獲了黑龍江省第三屆留學人員報國獎、2011年王鈾榮獲了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和黑龍江省冶金行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近幾年,王鈾在材料的納米改性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與企業合作,利用納米材料的小尺寸效應、表面和界面效應等特征,采用先進納米改性技術生產出了綜合性能優良的用于加工鋼球、合金球、陶瓷球、瑪瑙球、工藝品球等球體材料的耐磨合金鑄鐵磨板(包括光球板、粗磨板、精研板等)。改性后的耐磨合金鑄鐵磨板的強度、硬度和斷裂韌性等均得到明顯改善,使得最終產品的磨削加工效率和使用壽命大幅度提高,一副納米改性耐磨合金鑄鐵磨板可以抵得上幾副國內外現行的耐磨合金鑄鐵磨板。
王鈾還通過向WC-Co硬質合金中加入包括納米稀土在內的納米改性劑并優化制備工藝參數,制出了綜合性能優良的硬質合金。改性后的硬質合金材料的強度、硬度和斷裂韌性等均得到明顯改善,使得最終產品的使用性能和壽命明顯提高。如納米改性硬質合金材料與同類傳統硬質合金相比,硬度提高1HRA以上,抗彎強度提高20%左右,沖擊韌性提高將近40-50%,斷裂韌性提高約10-30%,沖擊磨損性能提高100%以上。在小批量生產階段,將生產的“納米改性高性能礦用硬質合金球齒”提供給客戶試用,根據客戶的反饋信息,“納米改性高性能礦用硬質合金球齒”的綜合力學性能明顯提高,使用壽命顯著增加,穩定性明顯提高。2013年王鈾又榮獲了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和黑龍江省高校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最近,王鈾教授通過在納微尺度上調控粉體的組織結構以提高結構陶瓷材料的強韌性能,現已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調控粉體制備陶瓷的彎曲強度、斷裂韌性、維氏硬度和彈性模量比未調控粉體制備陶瓷分別提高51.1%、21.6%、31.1%和18.1%。
1、將宏觀摩擦磨損性能與微觀組織的動態變化相結合,研究了高碳鋼干滑動摩擦金屬學行為并揭示了其磨損機理,研究表明鋼種不同顯微組織所表現出的耐磨性差異是由于在磨損過程中所具有的不同熱強性、不同的對塑性變形和裂紋形核及擴展的抗力、尤其是不同的能量消耗所造成的。
2、以直接證據證實了球形磨損顆粒是磨損表面局部熔化所形成的熔滴凝固而成,解決了摩擦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一個難題。
3、證實了磨損表面生成非晶態,結束了摩擦學界長達20多年的爭論。
4、建立了摩擦表面層溫度場模型,計算機模擬紅外熱象測溫結果擬合理想,使摩擦溫度測算更接近真實。
5、在熱噴涂和激光表面稀土改性方面的開拓性工作,使材料的耐磨抗腐蝕性能大幅度提高。
6、首次研發出的高性能納米結構熱噴涂陶瓷涂層被美國海軍譽為一種革命性的新涂層,是目前世界上在該領域首次成功獲得應用的納米技術,與傳統陶瓷涂層相比,該納米陶瓷涂層的韌性、結合強度、抗熱震性能高1-2倍,耐磨性能高4-8倍。該技術已用于美國海軍艦船的數百種零部件,包括儲水槽的水泵軸、潛艇艙門支桿、主柱塞閥閥桿、主加速器軸等。2001年,該技術獲得被譽為“應用技術奧斯卡獎”和“研究發明諾貝爾獎”的“世界研究開發百項獎”,和美國國防部“軍民兩用研究開發技術獎”。
7、首次采用熱噴涂技術制備出了納米結構固體自潤滑復合材料涂層。
8、首次采用稀土協同改性技術,基本解決了鎳鋁金屬間化合物室溫脆性大而限制其應用的問題,能在保證高強度的同時提高其室溫塑性(室溫塑性超過10%)。
9、首次采用納米改性技術,使硬質合金材料的耐磨壽命提高1倍。
10、首次采用納米改性技術,顯著提高了耐磨合金鑄鐵磨板的磨削效率和使用壽命,加工鋼球或合金球時,1副改性磨板相當于2-4副國內外現用的磨板。
專利名稱 | 發明人 | 申請人 | 來源數據 | 申請日 | 公開日 | |
1 | 改性Fe-Cr-B堆焊材料 201210098621.9 | 王鈾;鞠春華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2-04-06 | 2012-07-18 |
2 | 室溫固相反應制備納米二氧化鈰的方法 | 孫曉光;王鈾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1-05-26 | 2011-12-14 |
3 | 非晶-納米晶陶瓷復合粉體的制備方法,ZL 200910072451.5 | 王鈾,田偉,楊勇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1.01.26 | |
4 | 稀土改性鈷包覆碳化鎢硬質合金復合粉末的制備方法 ZL 201010286211.8 | 王鈾;方強;王成彪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10-09-19 | 2010-12-22 |
5 | 具有三維網絡結構的陶瓷材料及制備方法,ZL02132534.0 | 王鈾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9.04.08 | |
6 | 一種具有非晶/納米晶結構的陶瓷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ZL 200910071630.7 | 王鈾;楊勇 | 王鈾 | 中國專利 | 2009-03-25 | 2009-08-19 |
7 | 納米改性WC/Co硬質合金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ZL 200810137397.3 | 王鈾;遲逞 | 王鈾;遲逞 | 中國專利 | 2008-10-27 | 2009-03-11 |
8 | 一種氧化鋁/鈦酸鋁多孔陶瓷及其制備方法 ZL 200810136970.9 | 楊勇;王鈾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8-08-20 | 2009-01-14 |
9 | 一種氧化鋁/鈦酸鋁陶瓷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 ZL 200810136969. | 王鈾;楊勇;趙玥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8-08-20 | 2009-01-14 |
10 | 碳化鎢/鈷系涂層材料 | 王鈾;周紅霞;彭飛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8-07-04 | 2008-11-12 |
11 | 氧化鋁/氧化鈦復相精細陶瓷材料的改性方法 ZL 200710144894.1 | 王鈾;楊勇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12-21 | 2008-07-02 |
12 | 一種耐磨合金鑄鐵改性材料及其制造磨板毛坯鑄件的方法 ZL 20071014723.9 | 王鈾;姜國林;施偉晶 | 施偉晶;王鈾 | 中國專利 | 2007-12-03 | 2008-05-14 |
13 | 一種制備氧化鋁/氧化鈦系復相精細陶瓷材料的方法 | 楊勇;王鈾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09-30 | 2008-05-07 |
14 | AFM探針納米壓痕實現高密度信息存儲的方法 | 王鈾;洪曉東;曾俊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07-20 | 2008-03-05 |
15 | 稀土改性MCrAlY涂層提高其抗高溫硫化腐蝕性能的方法 ZL 200710072121.7 | 王鈾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中國專利 | 2007-04-27 | 2007-09-19 |
發表英文論文:
1. Y Yang, Y Wang, W Tian, D R Yan, J X Zhang, L Wang. Nanocomposite powder with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for preparing alumina-titania nanocomposite coating with advanced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5, 622: 929-934.
2. Y Yang, Y Wang, W Tian, D R Yan, J X Zhang, L Wang. Influence of composite powders’ microstructur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l2O3-TiO2 coatings fabricated by plasma spraying. Materials & Design, 2015, 65: 814-822.
3. C H Wang, Y Wang, L Wang, G Z Hao, X G Sun, F Shan, Z W Zou, Nanocomposite Lanthanum Zirconate Thermal Barrier Coating Deposited by Suspension Plasma Spray Process [J]. 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 2014, 23(7):1030-1036.
4. X G Sun, Y Wang, D Y Li, C H Wang, X W Li, Z W Zou. Solid particle erosion behavior of carbidic austempered ductile iron modified by nanoscale ceria particles [J]. MATERIALS & DESIGN, 2014,62:367-374.
5. S F Chen, S Y Liu, Y Wang, X G Sun, Z W Zou, X W Li, C H Wang.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VOF-Sprayed NiCrAlY Coatings Modified by Rare Earth [J]. 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 2014, 23(5):809-817.
6. C H Wang, Y Wang, L Wang, X G Sun, C L Yang, Z W Zou, X W Li. Hydrothermal assisted synthesis and hot-corrosion resistance of nano lanthanum zirconate particles [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4, 40(3):3981-3988.
7. J P. Sun, J H Dai, Y Song, Y Wang, R Yang. Affinity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Hydroxyapatite (0001) and Titanium (0001) Surfaces: A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4, 6(23):20738–20751.
8. J Q He, Y Wang, M F Yan.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B2 NiAl alloyed with rare earth elements Pr,Pm,Sm,and Eu [J]. Chinese Physics B, 2013.22(2):027102.
9. H M Bian, Y Yang, Y Wang, W Tian, H F Jiang, Z J Hu, W M Yu. Effect of Microstructure of Composite Powders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icrowave Sintered Alumina Matrix Ceramics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29(5):429-433.
10. L. Wang, Z. Wang, S.M. Dong, W. Zhang, Y. Wa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f/SiC ceramic–matrix composite coated with single layer SiC coating during thermal shock [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13, 51:204-214.
11. J. P. Sun, Y. Song, G. W. Wen, Y. Wang, R. Yang. Softening of hydroxyapatite by vacancies: A first 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13, 33(3):1109-1115.
12. C H Wang, Y Wang, L Wang, X G Sun, C L Yang, Z W Zou, X W Li. Hydrothermal assisted synthesis and hot-corrosion resistance of nano lanthanum zirconate particles [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3, 40(3):3981-3988.
13. X. G. Sun, M. Nouri, Y. Wang, D. Y. Li. Corrosive wear resistance of Mg-Al-Zn alloys with alloyed yttrium [J]. Wear, 2013, 302(1–2): 1624-1632.
14. X. G. Sun, Y. Wang, D. Y. Li.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rosion Resistance of ceria nano-particle-doped ultrafine WC-12Co composite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J]. Wear, 2013, 301(1–2): 406-414.
15. X.G. Sun, Y. Wang, G.D. Wang, D.Y. Li. Modification of CADI with nano ceria for improve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abrasive wear resistance[J]. Wear, 2013,301(1–2): 116-121.
16. X.G. Sun, Y. Wang, F. Peng, Z. Pan and L. Wang. Optimization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for WC-11Co cemented carbide doped with nano-crystalline CeO2 [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2013, 22(1):112-117.
17. Z Y Pan, Y Wang, X W Li, C H Wang.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at and plasma treated SiC/ Al2O3-YSZ feedstocks used for plasma spraying [J]. Vacuum, 2012,86(10):1558-1567.
18. L. Wang, Y. Wang, X.G. Sun, J.Q. He, Z.Y. Pan, C.H. Wang. Microstructure and indentati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lasma sprayed nanostructured and conventional ZrO2-8wt%Y2O3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J]. Vacuum, 2012, 86:1174-1185.
19. L. Wang, Y. Wang, X.G. Sun, J.Q. He, Z.Y. Pan, C.H. Wa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8YSZ and double-ceramic-layer La2Zr2O7/8YSZ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during thermal shock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2, 258: 3540-3551.
20. L. Wang, Y. Wang, X.G. Sun, J.Q. He, Z.Y. Pan, C.H. Wang. Thermal shock behavior of 8YSZ and double-ceramic-layer La2Zr2O7/8YSZ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fabricated by atmospheric plasma spraying [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12, 38: 3595-3606.
21. Y Wang, Z Y Pan, C B Wang, X G Sun, Z J Peng, B L Wang. Cutting performance of WC-Co alloys modified by nano-additives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28(3):205-213.
22. H M Bian, Y Yang, Y Wang, W Tian. Preparation of nanostructured alumina-titania composite powders by spray drying, heat treatment and plasma treatment [J]. Powder Technology, 2012, 219: 257-263.
23. X G Sun, S F Chen, Y Wang, Z Y Pan and L Wa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HVOF sprayed NiCrAlY coatings without and with nano ceria [J]. 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 2012, 21(5):818-824.
24. Z Y Pan, Y Wang, X W Li, C H Wang. Effect of submicron and nano SiC particles on erosion wear and scratch behavior of plasma sprayed Al2O3-/8YSZ coatings [J]. 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 2012, 21(5):995-1010.
25. L. Wang, Y. Wang, X.G. Sun, J.Q. He, Z.Y. Pan, C.H. Wang. A novel structure design towards extremely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for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Experimental and mathematical study [J]. Materials and Design, 2012,35:505-517.
26. Y C Hou, Y Wang, Z Y Pan, L L Yu. Influence of rare earth nanoparticles and inoculants on performance and microstructure of high chromium cast iron [J].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12, 30(2): 283-288.
27. L. Wang, Y. Wang, X.G. Sun, J.Q. He, Z.Y. Pan, C.H. Wa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residual stress of double-ceramic-layer La2Zr2O7/8YSZ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using birth and death element technique [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12, 53(1):117-127.
28. H.M. Bian, Y. Yang, Y. Wang, W. Tian, H.F. Jiang, Z. J. Hu, W.M. Yu. Alumina-titania ceramics prepared by microwave sintering and conventional pressure-less sintering [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 mpounds, 2012, 525: 63-67.
29. Y. Wang, X. G. Sun, J. Q. He, S. F. Chen, L. Wang and Z. WANG. High temperature sulfidation of HVOF sprayed CeO2-modified NiCrAlY Coatings in H2/H2S atmospheres [J]. Surface Engineering, 2012, 28(4):261-265.
30. Z. Y. Pan, Y. Wang, X. G. Sun.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pray dried Al2O3-ZrO2-Y2O3 powders treated by calcining and plasma [J]. Powder Technology, 2011, 212(2):316-326.
31. L. Wang, Y. Wang, X. G. Sun, J. Q. He, Z. Y. Pan, L. L. Yu.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tructured La2Zr2O7 feedstock used for plasma spraying [J]. Powder Technology, 2011, 212(1):267-277.
32. Y Wang, Z Y Pan, Z Wang, X G Sun, L Wang. Sliding wear behavior of Cr-Mo-Cu alloy cast irons with and without nano-additives [J]. Wear, 2011, 271(11-12):2953-2962.
33. L. Wang, Y. Wang, X. G. Sun, J. Q. He, Z. Y. Pan, C. G. Li. Influence of pores on the surface microcompression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fabricated by air plasma spray: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1, 257(6):2238-2249.
34. L. Wang, Y. Wang, W.Q. Wang, X. G. Sun, J. Q. He, Z. Y. Pan, C.H. Wa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8YSZ and double-ceramic-layer La2Zr2O7-8YSZ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during thermal shock.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1, 258(8):3540-3551.
35. Z Y Pan, Y Wang, C H Wang, X G Sun, L Wang. The effect of SiC particles on thermal shock behavior of Al2O3/8YSZ coatings fabricated by atmospheric plasma spraying [J].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11, 206(8-9):2484-2498.
36. L. Wang, Y. Wang, X. G. Sun, Z. Y. Pan, J. Q. He, Y. Zhou and P. L. Wu. Microstructure and surface residual stress of plasma sprayed nanostructured and conventional ZrO2-8wt%Y2O3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J]. Surface and Interface Analysis, 2011, 43(5):869-880.
37. L. Wang, Y. Wang, X. G. Sun, J. Q. He, Z. Y. Pan, Y. Zhou, P. L. Wu. Influence of pores on the thermal insulation behavior of thermal barrier coatings prepared by atmospheric plasma spray [J]. Materials and Design, 2011, 32 (1): 36-47.
38. Y. Wang, J.Q. He, M. F. Yan, C. G. Li, L. Wang, Y. Zhou.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NiAl Microalloyed with rare earth element Ce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27(8):719-724.
39.Laser Remelting of Plasma Sprayed Nanostructured Al2O3–TiO2 Coatings at Different Laser Power Y. Wang, C. G. Li, L. X. Guo, W. Tian. 2010年4月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40.Microstructure, Spallation and Corrosion of Plasma Sprayed Alumina/Titania Coatings Y. Wang, W. Tian, T. Zhang and Y. Yang. 2009年6月 Corrosion Science
41. Reinforcing and Toughening Alumina/Titania Ceramic Composites with Nano-Dopants from Nanostructured Composite Powders Y. Yang, Y. Wang, W. Tian, Z. Q. Wang, Y. Zhao, L. Wang and H. M. Bian. 2009年5月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42. The Effects of Ceria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Thermal Sprayed NiAl Intermetallic Coatings Y. Wang, Z. Wang, Y. Yang and W. Chen. 2008年5月 Intermetallics
43.In situ porous alumina/aluminum titanate ceramic composite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from nanostructured powders Y. Yang, Y. Wang, W. Tian, Z. Wang, C. G. Li, Y. Zhao and H. M. Bian. 2008年12月 Scripta Materialia
44.Fretting Wear Behavior of Conventional and Nanostructured Alumina/Titania Coatings Fabricated by Plasma Spray W. Tian, Y. Wang and Y. Yang. 2008年6月 Wear
45. Tribological and Corrosion Behaviors of Al2O3/Polymer Nanocomposite Coatings Y.Wang, S.Lim, J.L.Luo and Z.H.Xu 2006年5月 Wear
46.Nanostructured Ni-WC-Co Composite Coatings fabricated by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Y.Wang and Z.Xu 2006年3月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47. Wear rate, frictional tempera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steel 52100 with different microstructures during sliding W.Li, Y.Wang and M.F.Yan 2005年11月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48. An electronic criterion for the intrinsic embrittlement of structural intermetal W.Li, Y.Wang, M.Cai and C. W. Wang 2005年6月 J. Appl. Phys.
49. Frictional hardening and softening of steel 52100 during dry sliding W.Li, Y.Wang and X.Z.Yang 2005年3月 Tribology Letters
50. The influence of metal surface composition on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filled PTFE/steel couples C.B.Wang, M.F.Yan and Y.Wang 2004年8月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51. Response of the electron work function to deformation and yielding behavior of copper under different stress states W.Li and Y.Wang 2004年7月 Phys. Stat. Sol.(a)
52. NiAl Room Temperature Ductility Improvement by Cr-Ce Duplexes W.X.Chen and Y.Wang 2004年6月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
53. Nano- and Submicron- Structured Sulfide Self-lubricating Coatings Produced by Thermal Spraying Y.Wang 2004年8月 Tribology Letters
54. Microstructures, Properties and High-Temperature Carburization Resistances of HVOF Thermal Sprayed NiAl Intermetallic-Based Allo Y.Wang and W.Chen 2004年6月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55. Microindentation and Erosion Properties of Thermal Sprayed NiAl Intermetallic-Based Alloy Coatings Y.Wang, W.Chen and L.Wang 2003年6月 Wear
56. Effect of CeO2 on the Erosion Resistance of HVOF Thermal Sprayed NiAl Intermetallic Coatings Y.Wang and W.Chen 2003年6月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Letters
57. Abrasive Wear Characteristics of Plasma Sprayed Nanostructured Alumina/Titania Coatings Y.Wang, S.Jiang, D.Wang, S.Wang, T.Xiao, and P.R.Strutt 2000年2月 Wear
58. Tribo-Metallographic Behavior of High Carbon Steels in Dry Sliding: II. Microstructure and Wear Y.Wang, T.C.Lei and J.J.Liu 1999年6月 Wear
59. Tribo-Metallographic Behavior of High Carbon Steels in Dry Sliding: I. Wear Mechanisms and Their Transition Y.Wang, T.C.Lei and J.J.Liu 1999年6月 Wear
60. Tribo-metallographic behavior of high carbon steels in dry sliding III. Dynamic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and wear Y.Wang, T.C.Lei and J.J.Liu 1999年6月 Wear
發表期刊論文:
1 鈦合金表面改性技術研究進展 李崇桂; 王斌; 潘斌; 黃旺華; 王鈾 熱加工工藝 2015/16
2 輕合金表面激光熔覆的研究現狀 優先出版 王斌; 李崇桂; 宋曉航; 黃旺華; 潘斌; 王鈾 熱加工工藝 2015/12
3 納米改性高鉻鑄鐵的劃痕行為研究 邢小紅; 劉賽月; 王鈾; 初瑞清 熱處理技術與裝備 2015/03
4 顆粒增強鋁基涂層的組織結構與摩擦學性能 優先出版 易祥; 王鈾; 勾俊峰 中國表面工程 2014/01
5 激光重熔Al2O3-TiO2涂層的強韌性能 李崇桂; 封小松; 盧慶華; 張培磊; 于治水; 王鈾 焊接學報 2013/09
6 CADI的納米改性效果及應用前景 王鈾; 孫曉光; 石衛東; 王晶; 劉清信 鑄造 2013/08
7 激光重熔雙模態Al2O3-TiO2復合涂層的組織與性能 李崇桂; 王鈾; 封小松; 閆華; 張培磊; 于治水 材料熱處理學報 2013/07
8 激光重熔Al2O3-TiO2涂層的界面結合及劃痕破壞失效行為 李崇桂; 于治水; 張有鳳; 盧慶華; 鄧沛然; 王鈾 材料熱處理學報 2013/S1
9 鈦合金表面激光重熔Al2O3-TiO2涂層的試驗研究 王俊; 李崇桂; 王一鳴; 高揚; 徐振; 翁樹南; 王鈾 應用激光 2013/03
10 鉻系耐磨鑄鐵的摩擦金屬學行為與納米改性 王鈾; 李學偉; 潘兆義; 侯云成; 裕莉莉; 譚強; 孫曉光 黑龍江科技學院學報 2013/03
11 樹脂基復合材料防護涂層研究進展 鄒志偉; 王海龍; 王鈾; 唐紹武 纖維復合材料 2013/01
12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B2 NiAl alloyed with rare earth elements Pr,Pm,Sm,and Eu 何君琦; 王鈾; 閆牧夫; 潘兆義; 郭立新 Chinese Physics B 2013/02
13 球磨時間對固相法制備ZrW2O8的影響 王鈾; 王姬; 王亮 熱處理 2012/04
14 Influence of rare earth nanoparticles and inoculants on performance and microstructure of high chromium cast iron 侯云成; 王鈾; 潘兆義; 裕莉莉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12/03
15 WC-Co硬質合金材料的納米稀土改性 王鈾; 李殿生; 鄭國明; 潘兆義; 孫曉光 硬質合金 2012/01
16 再造納米小顆粒 給力傳統大工業 王鈾 黑龍江冶金 2012/01
17 液相熱噴涂技術研究進展 王超會; 劉劍虹; 王鈾 金屬熱處理 2011/08
18 一種新型高性能復相陶瓷材料的應用前景 楊勇; 鄭國明; 潘兆義; 孫曉光; 王亮; 王鈾 山東陶瓷 2011/02
19 大力發展納米表面工程 王鈾 熱噴涂技術 2011/01
20 SPS合成Al2O3-Al2TiO5復相陶瓷的組織性能及磨損行為 趙玥; 楊勇; 王鈾 材料導報 2010/S2
21 Al2O3基復相陶瓷材料摩擦學研究進展 趙玥; 王鈾 熱處理技術與裝備 2010/05
22 礦用納米稀土硬質合金的磨損性能研究 彭飛; 王政; 金寶士; 劉娟; 王鈾 熱處理 2010/04
23 燒結溫度對固相法制備ZrW2O8的影響 王鈾; 王姬; 王亮 熱處理 2010/04
24 用先進表面工程服務新材料產業發展 王鈾; 張成連; 陳正基; 葛文慶 黑龍江冶金 2010/01
25 納米結構涂層與納米改性材料 王鈾 金屬熱處理 2010/01
26 三種熱噴涂WC-CoCr涂層的組織及腐蝕行為 王振強; 楊勇; 王鈾; 翟崗; 畢麗英 熱處理技術與裝備 2009/06
27 新型鋯酸鹽基熱障涂層材料的研究進展 王鈾; 王亮 中國表面工程 2009/06
28 納米氧化鈰對納米晶硬質合金組織性能的影響 劉娟; 王鈾; 王政; 羅鑫 熱處理技術與裝備 2009/05
29 納米改性Cr-Mo-Cu合金鑄鐵的石墨形態及其性能 王鈾; 潘兆義; 王政; 王亮 金屬熱處理 2009/07
30 負熱膨脹材料ZrW2O8研究現狀 王姬; 王鈾 熱處理技術與裝備 2009/03
31 納米稀土對熱噴涂WC-12Co涂層的改性作用 周紅霞; 王亮; 彭飛; 王鈾 材料熱處理學報 2009/02
32 雷廷權院士對材料熱處理及表面工程的貢獻 周玉; 王鈾 材料熱處理學報 2009/02
33 等離子噴涂納米結構與傳統結構熱障涂層的殘余應力對比研究 王亮; 王鈾; 田偉; 楊勇; 周紅霞 材料保護 2009/03
34 納米稀土改性熱噴涂WC/12Co涂層的摩擦磨損性能研究 周紅霞; 彭飛; 王振強; 王鈾 熱處理技術與裝備 2009/01
35 高強韌耐磨納米Al2O3/TiO2涂層的制備及應用 田偉; 楊勇; 王政; 王鈾 熱處理 2008/06
36 稀土改性熱噴涂NiAl金屬間化合物涂層 楊勇; 王鈾; 何君琦 金屬熱處理 2008/04
37 懷念恩師雷廷權 王鈾 黑龍江冶金 2008/01
38 TC4鈦合金表面等離子噴涂Al2O3-13wt%TiO2涂層及激光重熔研究 李崇桂; 田偉; 楊勇; 王鈾 材料熱處理學報 2007/S1
39 納米稀土氧化物對7075鋁合金硬度和耐磨性的影響 馬國亮; 田偉; 王鈾 材料熱處理學報 2007/S1
40 熱噴涂納米結構熱障涂層的最新研究 胡長均; 王鈾; 吳朝軍 熱加工工藝 2007/11
41 提高材料摩擦學性能之稀土表面工程 楊勇; 王鈾; 閆牧夫 熱處理技術與裝備 2006/06
42 等離子噴涂納米硫化亞鐵自潤滑涂層的分析與摩擦學性能 王超會; 王鈾; 王典亮; 佟曉輝; 鄭仲瑜 熱處理技術與裝備 2006/06
43 納米表面工程與摩擦學 田偉; 王鈾; 王典亮 潤滑與密封 2006/07
44 熱噴涂納米結構Al2O3/TiO2涂層及其應用 王鈾; 田偉; 劉剛 材料科學與工藝 2006/03
45 納米表面工程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田偉; 王鈾; 王典亮 熱加工工藝 2006/03
46 納米陶瓷的發展及研究現狀 劉剛; 王鈾 陶瓷 2006/01
47 硫化物自潤滑涂層的制作方法及其前景展望 王超會; 王典亮; 王鈾 熱加工工藝 2005/11
48 摩擦磨損表面層溫度場分布函數及計算機模擬 閻牧夫; 王鈾; 雷廷權; 夏立芳; 高彩橋; 祖國成 宇航學報 1993/02
49 鋼表面層在滑動磨損過程中的硬化和軟化行為 王鈾; 高彩橋; 雷廷權 機械工程材料 1992/01
50 4Cr5MoV1Si鋼表面激光快速熔凝的組織特征 李曉東; 尹鐘大; 王鈾 激光技術 1991/06
51 SiCw/Al復合材料滑動磨損的微觀機制 王鈾; 曹利; 劉家設; 姚忠凱 復合材料學報 1991/02
52 GCr15鋼和T8鋼的原始組織硬度與耐磨性 王鈾; 高彩橋; 雷廷權; 潘俐 鋼鐵 1991/08
53 殘余應力對零件耐磨性的影響的定量比較研究 胡忠輝; 王鈾; 袁哲俊 金屬科學與工藝 1991/01
54 鋼復合化學熱處理的表層特性及應用 高彩橋; 王鈾 表面工程 1990/04
55 軸承鋼磨損表面層的XRD和SEM研究 王鈾; 王典亮; 歐陽社旺; 高彩橋; 雷廷權 物理測試 1990/05
56 T8鋼干滑動磨損表面形貌和磨損顆粒特征 王鈾; 潘俐; 雷廷權 機械工程材料 1990/05
57 粘著-熔化磨損轉型前后的磨損表面層和磨損顆粒的特性 王鈾; 高彩橋; 王典亮 潤滑與密封 1990/01
58 SiCw/Al復合材料的磨損性能 曹利; 王鈾; 姚忠凱 物理測試 1989/06
59 滑動磨損過程中鋼表面層的組織與性能 王鈾; 高彩橋; 雷廷權 金屬科學與工藝 1989/02
60 GCrl5鋼磨損機制轉化的掃描電鏡研究 王鈾; 王典亮; 高彩橋; 雷廷權 物理測試 1989/03
61 GCr15鋼在干滑動磨損過程中的機制轉化及磨損表層組織變化 王鈾 金屬熱處理 1989/04
62 高碳鉻軸承鋼干滑動磨損機制的轉化 王鈾; 高彩橋; 雷廷權 金屬科學與工藝 1988/04
63 熔融鹽法鋼鐵表面被覆碳化鈮的研究 郭久柱; 王鈾; 王項敏 熱加工工藝 1988/06
64 SEM研究表面強化鉻鎳鋼的磨損機制 王鈾; 高彩橋; 王典亮 電子顯微學報 1987/04
65 滲碳與電解滲硫熱處理鋼表面磨損性能的研究 高彩橋; 王鈾; 劉新明 熱加工工藝 1985/02
66 復合化學熱處理鋼表面層的摩擦學性能 高彩橋; 劉新明; 王鈾 金屬科學與工藝 1983/04
會議論文:
1 陶瓷層內部裂紋分布形態對熱障涂層熱震過程中TGO處應力影響的數值模擬研究 王亮; 鐘興華; 楊加勝; 趙華玉; 劉晨光; 邵芳; 楊凱; 陶順衍; 王鈾 第十屆全國表面工程大會暨第六屆全國青年表面工程論壇 中國會議 2014-10-29
2 稀土改性NiCrAlY噴涂層的組織性能及高溫氧化研究 劉賽月; 陳淑芬; 王鈾; 李學偉 第十屆全國表面工程大會暨第六屆全國青年表面工程論壇 中國會議 2014-10-28
3 等離子噴涂納米結構與傳統結構熱障涂層的殘余應力研究 王亮; 王鈾; 田偉; 楊勇; 周紅霞 第七屆全國表面工程學術會議暨第二屆表面工程青年學術論壇 中國會議 2008-10
4 等離子噴涂Al2O3-13%TiO2涂層的耐腐蝕和耐沖蝕性能研究 田偉; 王尊義; 王鈾 第七屆全國表面工程學術會議暨第二屆表面工程青年學術論壇 中國會議 2008-10
5 TC4鈦合金表面等離子噴涂Al2O3-13wt%TiO2涂層及激光重熔研究 李崇桂; 田偉; 楊勇; 王鈾 第九次全國熱處理大會 中國會議 2007-09
6 納米稀土氧化物對7075鋁合金硬度和耐磨性的影響 馬國亮; 田偉; 王鈾 第九次全國熱處理大會 中國會議 2007-09
7 高強韌耐磨納米陶瓷涂層的制備及應用 田偉; 楊勇; 王超會; 王鈾 第六屆全國表面工程學術會議暨首屆青年表面工程學術論壇 中國會議 2006-08
8 熱噴涂NiAl金屬間化合物涂層的稀土改性 楊勇; 王鈾; 閆牧夫 第六屆全國表面工程學術會議暨首屆青年表面工程學術論壇 中國會議 2006-08
9 稀土表面工程與摩擦學 王鈾; 楊勇; 閆牧夫 2006全國摩擦學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6-07
10 納米表面工程與摩擦學 田偉; 王鈾; 王典亮 2006全國摩擦學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6-07
11 納米表面工程與改造傳統工業 王鈾 第四屆全國納米材料會議 中國會議 2005-12
12 摩擦磨損表面層溫度的紅外熱象分析 王鈾; 閆牧夫; 徐景俊; 楊振麗 第一屆全國青年摩擦學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1991-12
學術交流:
(1)參加首屆中國創新科技成果交流會
(2)參加2015中俄高層新材料技術交流合作對接會
2015中俄高層新材料技術交流合作對接會成功舉辦
發布日期:2015-10-26 來源: 類別:行業資訊 瀏覽次數:116
第二屆中俄博覽會-中俄高層新材料技術交流合作對接會于10月13日在北大荒國際飯店舉行。來自俄羅斯10家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的18位專家,以及來自國內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前蘇聯援建企業的50余位代表參加了此次對接會。
郭春景院長在開幕詞中對中外來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指出,材料是當今社會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柱,黑龍江省在3D打印材料、固體石油化工材料、漢麻材料、太陽能儲能材料、表面材料技術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希望通過此次盛會,有更多的朋友認識黑龍江,攜手并進,共謀新材料的發展。
俄羅斯的18位專家和國內的6位代表依次登上演講席,分別介紹了各自帶來的在新材料領域的研究項目,涵蓋了復合材料、3D材料、納米材料、醫用材料、金剛石涂層材料等多個領域。在隨后的項目對接活動中,中外專家充分利用此次機會,廣泛交流和洽談,氣氛熱烈。
10月14日,國內外專家還參觀了黑龍江省科學院石化院的生產基地、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切身感受到了我省在新材料領域的科研和生產的一些實際工作,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國內外專家還參觀了第二屆中俄博覽會,親身體驗到了中俄兩國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交流與合作的盛況。
第二屆中俄博覽會-中俄高層新材料技術交流合作對接會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主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黑龍江省科學院承辦的中俄博覽會—中俄高層工程技術合作會議的新材料分會。會議的主題是新材料新發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一路一帶”戰略規劃,加強中俄兩國科技界和工程界科技人員的交流,深化原蘇聯援建企業與俄羅斯的技術合作,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發展。
王鋼副院長主持了對接會。院對外合作處、新材料辦、對俄中心等單位有關人員積極投入到此次會議的各項組織工作,為會議的成功舉辦提供了有力保障。
http://www.xcl.net.cn/news/show.php?itemid=16765
(3)在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
哈爾濱工業大學王鈾教授訪問上海硅酸鹽所
2015年11月13日,應中國科學院特種無機涂層重點實驗室邀請,哈爾濱工業大學王鈾教授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進行了學術交流訪問。
王鈾教授作報告
下午,王鈾教授作了題為“面向高端裝備關鍵構件的納米熱噴涂涂層”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中國科學院特種無機涂層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鄭學斌研究員主持。
學術報告吸引了廣大青年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與。報告會上,王鈾教授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一種先進的納米熱噴涂涂層技術,它與普通的熱噴涂技術的區別在于采用納米結構的噴涂喂料,該喂料通過納米粉體再造粒獲得。由于等離子體快速加熱快速冷卻的特點,納米結構喂料中的未融凝部分在涂層中形成三維網狀組織,并保留固有的納米結構。這種納米結構的涂層相對于普通涂層具有更高的力學性能、抗熱震性能、耐磨性能和耐腐蝕性能。同時,王鈾教授還指出了納米粉體再造粒技術與稀土改性技術在調控塊體陶瓷整體改性方面也必將產生優良的效果。
報告會現場
王鈾教授不時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和規劃,講解所開展工作的意義。王鈾教授風趣幽默,報告內容豐富精彩,邏輯性強,引起了在場科研人員的強烈興趣。報告結束后,大家踴躍提問,就納米粉體再造粒的工藝控制問題,納米結構涂層中如何調控三維網狀組織結構、如何控制納米結構涂層在實際服役過程中的晶粒長大、如何實現液料等離子體噴涂連續梯度涂層的沉積、涂層斷裂韌性測試中的“杯凸”實驗等細節問題進行了互動交流。 特種無機涂層重點實驗室相關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加了報告會,并就相關學術問題與王鈾教授進行了充分地交流。
隨后,王鈾教授參觀了中國科學院特種無機涂層重點實驗室,并就雙方后續的合作事宜進行了磋商。
(4)在聊城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王鈾:點石成金-納米讓材料更優質
6月5日,工學博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材料學系王鈾教授來到材料學院實驗樓多媒體報告廳,為材料學子帶來一場題為“點石成金-納米讓材料更優質”的科學盛宴,材料學院院長初瑞清,黨總支副書記、副院長任保印參加本次報告會。
在報告中,王教授介紹了納米表面工程的定義和納米工程的內涵,納米表面工程熱噴涂、電鍍刷和減磨自修復技術的應用和研究進展,并對納米表面工程的發展前景做了展望。王教授重點講解了納米熱噴涂技術。熱噴涂納米涂層技術是指用納米結構粉末熱噴涂納米涂層技術是指用納米結構粉末(或其他形式)材料,采用熱噴涂工藝技術,在基體表面制備納米結構涂層或納米結構復合涂層,以達到強化、改性,目前在軍事和民用工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王教授鼓勵在場的材料人對納米熱噴涂技術研究,共同努力使得我國這方面的研究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報告最后,王教授還主動就材料發展未來與在場的老師和學生交流,并解答疑問。材料學院院長初瑞清和王教授在學術上妙語連珠的對話引起了陣陣掌聲,也為本次王教授的聊大報告之行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來源:聊城大學新聞:http://news.lcu.edu.cn/xzbg/138402.html
榮譽獎勵:
1、曾于1991年摩擦學學科創立25周年之際獲得國際摩擦學理事會主席的專函致謝及英國菲立普親王殿下親筆簽名的致謝函。
2、曾被中國摩擦學會授予1987-1992年度有突出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稱號。
3、1993年榮獲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
4、1993年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
5、2001年其研發的熱噴涂納米結構陶瓷涂層技術獲得 “世界研究開發百項獎”。
6、2001年其研發的熱噴涂納米結構陶瓷涂層技術獲得美國國防部“軍民兩用研究開發技術獎”。
7、2004年其研發的等離子噴涂納米結構陶瓷涂層技術獲得世界經濟論壇的 “技術先驅獎”。
8、2007年獲得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9、2008年榮獲黑龍江省第三屆留學人員報國獎。
10、2011年獲黑龍江省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1、還曾被《中國科學報》、《中國航空報》報道,還被收錄于《中國當代名人大典》、《中國英才》、《中國科技脊梁》、《科技強國中流砥柱》、《中國當代知名學者辭典》和《美國列克星頓名人錄》等。
12、上世紀末因在摩擦學和表面工程方面的杰出貢獻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選入《二十世紀2000杰出科學家》。
13、2006年底被《科學中國人》雜志報道。
14、2011年,“納米粉體調控提高陶瓷材料及其涂層的性能研究”獲得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5、2012年,“納米結構熱噴涂強韌耐磨抗蝕陶瓷涂層”項目獲得黑龍江省冶金行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16、2013年,“基于摩擦金屬學研究的納米改性耐磨新材料與應用”項目獲黑龍江省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17、 2013年獲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五完成人)。
18、2013年,“基于摩擦金屬學研究的納米改性耐磨新材料與應用”獲得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9、2014年,“納米改性耐磨合金材料研究及工業應用”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第一完成人)。
高性能熱噴涂納米陶瓷材料及涂層技術
磨損、腐蝕、疲勞是機械零部件的三大主要失效形式。節能、節材、環保、高效、長壽是對機械零部件提出的基本要求。據統計,80%的機械零部件因磨損失效。我國每年腐蝕損失約1900億元。利用表面工程技術解決磨損及腐蝕問題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但有些表面工程技術對環境會造成污染,對操作者的身體健康有負面影響。
如傳統的電鍍硬鉻技術所得鍍層硬度高、耐磨、耐蝕,并能長期保持表面光亮。然而,電鍍鉻工藝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目前,各國對鍍鉻工藝的限制已越來越嚴。比如,美國已將六價鉻的空氣排放標準從0.1mg/m3降低到0.0050=0.0005mg/m3。其實,電鍍硬鉻鍍層的硬度和耐磨性遠不及一些陶瓷好,其工作溫度也只能低于427℃,難適應現代機械高溫、高速下的工作要求。再者,鍍鉻層內易產生穿透性裂紋,可導致基體腐蝕,甚至鍍層剝落。
已有一些涂層技術被證明比電鍍硬鉻更清潔、更有效,諸如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激光涂層技術和熱噴涂技術等。其中廣泛應用的熱噴涂技術具有成本低廉、工藝簡單、適于規模化應用的優勢、最被看好作為電鍍硬鉻的替代技術。
在環保方面,陶瓷首當其沖、功不可沒。隨著納米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發達國家都把納米陶瓷材料列為21世紀新材料,投巨資研發高強韌性、高耐磨抗蝕性、高耐溫性能的納米陶瓷新材料。鑒于目前具有微米或亞微米級晶粒尺寸的傳統工業材料幾乎已達到了產品性能的極限,而具有納米數量級晶粒尺寸的納米材料則能賦予產品以奇特而有用的性能。因此,納米材料為在高技術和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上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因為納米陶瓷材料具有表面效應、小尺寸效應、量子尺寸效應以及宏觀量子隧道效應等,有著常規尺度陶瓷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殊光、電、熱、磁、力學等特性,可應用于光催化材料、光電轉換材料、結構功能材料、涂層材料,以及作為環保材料等。
熱噴涂技術是表面工程領域中應用十分廣泛的技術。如今,納米熱噴涂技術已成為熱噴涂技術新的發展方向。但由于普通納米粉尺寸小、質量輕,易被氣流吹散或被高溫火焰燒蝕掉,故不能直接用于熱噴涂。幾年前研究出的納米粉末的再造粒方法,使具有納米結構的粉末材料能夠用于傳統的熱噴涂噴槍上,從而使制備出納米結構熱噴涂涂層成為可能。
然而,目前的陶瓷材料普遍存在著脆性大和熱震抗力低這兩大缺點,限制了陶瓷材料的使用范圍。而作為涂層材料使用,還要考慮到陶瓷涂層與基體材料間的結合強度以及涂層本身的致密性。
這種納米結構熱噴涂陶瓷涂層用途廣泛,可以應用的零部件包括(但不局限于):潛水艇和艦船零部件、汽車和火車零部件、航空器零部件、金屬軋輥、印刷卷輥、造紙用干燥軋輥、紡織機器零件、液壓活塞、水泵、內燃機和汽輪機零部件,閥桿、閥門、活塞環、汽缸體、銷子、傳動軸、支承軸、支撐板、挺桿、工具模具、軸瓦、重載后軸柄、凸輪、凸桿,密封件等。
成果介紹(二):
納米結構雙陶瓷熱障涂層材料
主要研究內容
熱障涂層(TBC)被廣泛地應用在飛機發動機、渦輪機和汽輪機葉片上,保護高溫合金基體免受高溫氧化、腐蝕,起到隔熱、提高發動機進口溫度和發動機推重比作用的一種陶瓷涂層材料。
7±1wt%Y2O3穩定的ZrO2(即8YSZ)材料被用做熱障涂層材料已應用幾十年了。盡管研究表明納米8YSZ涂層效果更佳,但隨著對發動機,渦輪機性能要求的提高,這種體系的熱障涂層已不能適應更高溫度下工作。為滿足未來先進航空發動機對TBC更苛刻的性能要求,各種關于TBC的新材料和新工藝得到了快速發展。
由于鋯酸鹽系列材料耐高溫,熱導率低,線膨脹系數大,決定了它在耐高溫熱障涂層的潛在應用。所以,主要的發展趨勢是采用鋯酸鹽系列材料替代現有的8YSZ材料做熱障涂層,尤其是含鋯酸鹽的雙陶瓷熱障涂層被認為是未來發展長期使用溫度高于1200℃的最有前景的涂層結構之一。但目前還沒有可用于納米結構熱噴涂的鋯酸鹽粉體。我們首次成功制備出了鋯酸鑭LZ納米結構粉體喂料。并將它們與8YSZ粉體喂料采用等離子噴涂方式噴涂成納米結構的雙陶瓷型n-LZ/8YSZ熱障涂層。為進行對比,也制備了傳統微米結構單陶瓷型8YSZ和納米結構單陶瓷型8YSZ熱障涂層。結果表明,納米結構的雙陶瓷型涂層的隔熱效果明顯好于其它涂層,與相同厚度的納米結構單陶瓷型8YSZ熱障涂層和傳統微米結構單陶瓷型8YSZ熱障涂層相比,隔熱效果分別提高了35%和70%。此外,納米結構的雙陶瓷型涂層具有比其它兩種涂層層更好的熱震性能。
中國專利:ZL 02132534.0;ZL 200910072451.5
技術指標
納米結構的雙陶瓷型涂層的隔熱效果明顯好于其它涂層,其平均隔熱溫度為220.1℃,較相同厚度的納米結構單陶瓷層8YSZ熱障涂層的隔熱效果大約提高了35%。較相同厚度的傳統結構單陶瓷層8YSZ熱障涂層的隔熱效果大約提高了70%。且納米結構的雙陶瓷型涂層具有更好的熱震性能和抗高溫氧化能力。
應用領域
廣泛地應用在航空發動機,渦輪機,汽輪機葉片上,保護高溫合金基體(鎳基高溫合金,鈷基高溫合金)免受高溫氧化,腐蝕、磨損。起到隔熱,提高發動機進口溫度,發動機的流量比和推重比作用的一種陶瓷涂層材料。作為第四代防護涂層的代表,熱障涂層(TBC)是目前高溫防護性能最佳、應用前景最好的表面防護涂層之一。
負責人:王鈾
成果介紹(三):
稀土改性抗高溫氧化硫化腐蝕涂層
主要研究內容
隨著發動機進口溫度的不斷提高,高溫合金防護涂層的使用溫度逐漸上升,制備抗高溫氧化性能更加優良的MCrAlY涂層受到廣泛關注。
本項目是將稀土改性技術應用于制備MCrAlY系列涂層的多種表面工程技術中,以提高MCrAlY系列涂層的抗高溫氧化硫化腐蝕性能。
本制造技術簡單易行,如其它熱噴涂技術一樣,可以廣泛使用于工業化生產中。
中國專利:ZL 200710072121.7
技術指標
稀土改性可使NiCrAlY涂層材料硬度提高40%以上。稀土改性使NiCrAlY涂層的結合強度提高了30%以上,抗熱震性能提高50%。稀土可提高MCrAlY涂層抗高溫氧化硫化腐蝕性能一倍以上。
應用領域
可將MCrAlY涂層作為熱障涂層的結合層,或作為單獨的涂層應用到航空發動機及燃氣機上,直接用作1000℃左右的耐高溫熱障工作涂層,和用作抵抗800-1100℃條件下的高溫氧化、硫化腐蝕和沖蝕等破壞的高溫防護涂層。這種涂層可以延長超合金部件的使用壽命。
如燃煤電廠的空氣和煙氣風門就受益于熱噴涂MCrAlY涂層。這些部件的不銹鋼擋板對于空氣和煙氣中所含高速粒子的沖擊磨損與腐蝕特別敏感。再如,鋼鐵廠的高爐風、渣口就使用等離子噴涂金屬陶瓷涂層,包括MCrAlY涂層,以提高抗熔融金屬浸蝕、磨損性能,延長使用壽命。再如發電廠吸、排風機葉輪,中小電站水輪機葉輪。還有,軋板、管、棒等各種鋼材、導衛板(輪)等原為鑄鐵或一般鑄鋼材質,不耐高溫腐蝕,若采用45#為基材,表面噴涂或噴焊MCrAlY一類高溫合金粉,就可使壽命大大提高。
實物照片
NiCrAlY涂層樣品在1000oC保溫100h的高溫失效表面:最左邊的樣品為普通NiCrAlY涂層,其余四個樣品均為稀土改性涂層。
負責人:王鈾
成果介紹(四):
納米改性Cr-Mo-Cu合金鑄鐵及其應用
主要研究內容
Cr-Mo-Cu合金鑄鐵廣泛應用于磨板;耐磨襯板;船舶和汽車發動機的汽缸體、活塞環及氣閥座;軋輥;汽車模具等領域。但是普通Cr-Mo-Cu合金鑄鐵的性能還是不盡人意,如硬度低,耐磨性差,由此制成的耐磨零部件使用壽命低,制成的磨板不夠耐磨而且磨削效率低。 為提高合金鑄鐵的強度、硬度、韌性和耐磨性,在Cr-Mo-Cu合金鑄鐵中加入納米改性劑進行強韌化改性,改性后Cr-Mo-Cu合金鑄鐵中的物相、石墨形態及其硬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我們用納米改性Cr-Mo-Cu合金鑄鐵制造出了新型高效耐磨優質磨板,并在實際生產條件下考核了納米改性Cr-Mo-Cu合金鑄鐵光球磨板的磨削效率及使用壽命,表明該種磨板不僅顯著提高了生產球體材料的磨削加工效率,而且磨板本身也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中國專利:ZL 200710144723.9
技術指標
改性后,硬度可提高40%以上,耐磨性提高1倍左右,磨削球體材料的效率提高1倍左右。
應用領域
磨板;耐磨襯板;船舶和汽車發動機的汽缸體、活塞環及氣閥座;軋輥;汽車模具等領域。
實物照片
淬火態Cr-Mo-Cu合金鑄鐵的SEM照片,(a) 未納米改性;(b) 納米改性
負責人:王鈾
成果介紹(五):
納米增強耐磨堆焊材料
主要研究內容
目前耐磨堆焊技術已成為電力、水泥、鋼鐵、機械、船舶、管件制造等企業耐磨部件堆焊修復的首選。如水泥行業立磨輥,和鋼鐵行業軋輥都大量使用。為了改變國內耐磨堆焊材料落后的局面,我們開發出了納米增強耐磨堆焊材料。該技術是在堆焊焊絲或焊條制作過程中在焊藥中加入適量適宜的納米增強劑以提高最終耐磨堆焊層的性能和使用壽命。
增強劑的加入可使堆焊層的表面硬度明顯升高。如未加增強劑時,硬度為652 HV,斷裂韌性KIC為7.9 M•Pam1/2;而當加入增強劑后,初生碳化物明顯細化,硬度和斷裂韌性顯著提高,硬度為HV 1011,斷裂韌性KIC為12.93 M•Pam1/2,分別比未加增強劑前提高55%和64%。與未加納米增強劑的相比,納米增強使堆焊層的耐磨性和抗沖蝕性能分別提高500%和200%以上。
中國專利:ZL 200710144723.9;201210098621.9
技術指標
硬度和斷裂韌性可比未加增強劑前提高50%以上。耐磨性能可提高200%以上。
應用領域
電力、水泥、鋼鐵、機械、船舶、管件制造等企業耐磨部件堆焊及修復。如水泥行業立磨輥、輥壓機;冶金行業軋輥;船舶甲板、海上平臺甲板;工程機械耐磨件等。
實物照片
加與未加改性劑的堆焊層顯微組織掃描照片
負責人:王鈾
成果介紹(六):
新型高強韌復相陶瓷材料改性制備技術
主要研究內容
為提高復相陶瓷的力學性能及降低復相陶瓷的燒成溫度,采用新型工藝方法制備了高強韌性能的精細復相陶瓷,為陶瓷材料的補強增韌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本發明的一種提高復相陶瓷材料性能的方法如下:先利用球磨機將精細陶瓷粉體(如 Al2O3、TiO2、ZrO2等)均勻混合,并在其中加入納米改性劑粉體,混合均勻后將所得漿料在噴霧干燥設備上進行噴霧干燥再造粒;隨后對所得粉料進行熱處理;熱處理后的粉體在壓力機上進行預壓成型;然后再對坯料進行冷等靜壓成型;最后采用無壓燒結或有壓燒結的方法(熱壓燒結法、高溫等靜壓法、微波加熱燒結法、微波等離子體燒結法和放電等離子體燒結法等)對坯料進行燒結得到高強韌性能的陶瓷材料。
中國專利:ZL02132534.0;ZL200710144894.1;ZL 200810136969.6;ZL 200910071630.7
技術指標
抗彎強度提高50%以上,斷裂韌性提高25%以上。
如氧化鋁-氧化鈦陶瓷的抗彎強度由305±9MPa提高到545-600MPa,斷裂韌性由4 MPa•m1/2提高到4.5-5.5 MPa•m1/2。
陶瓷材料性能得到顯著的改善主要是由于超細化和納米化減小了陶瓷燒結體中氣孔和裂紋的尺寸、數量以及不均勻性。再造粒納米粉體都有“晶間/晶內型”結構。主相晶粒間第二相的存在,起到了阻礙晶界遷移的作用,因此明顯抑制了基體晶粒的長大。
應用領域
電廠鍋爐制粉系統管道;鋼鐵廠原料輸送管道;水泥廠選機機出口管道、選機機入口管道、收塵管道等。石油、化工、礦山、煤炭、洗煤廠、冶煉、造紙、鋁業、建材、粉體工程、糧食機械等加工、輸送物料的各種管件。閥門的密封部件和易損部件;陶瓷研磨體;陶瓷防彈片和陶瓷復合防彈板;潛艇耐壓殼體;,用于飛機、艦艇、裝甲車、坦克、運鈔車防護的輕質裝甲。
實物照片
不同處理方式的粉體經過燒結得到的陶瓷塊體的TEM (a) 納米粉體;(b) 再造粒納粉體;(c) 等離子處理的再造粒納米粉體
負責人:王鈾
成果介紹(七):
替代鍍硬鉻的納米改性金屬陶瓷涂層
WC-Co基金屬陶瓷熱噴涂涂層是一類重要的高性能涂層。由于其良好的硬度和韌性,故廣泛用來增強基體金屬的耐磨性能及對磨損部件進行修復。如飛機起落架、艦船上的球閥和柱塞、液壓支撐桿等。已經表明,航空發動機零件的工作條件較為惡劣(高溫、高轉速、振動、高負荷),又受到粘著磨損、磨粒磨損、腐蝕磨損和疲勞磨損等幾種類型的磨損,發動機性能和使用壽命受到影響。比如在鈦合金壓氣機葉片的阻尼臺表面上噴涂一層0.25 mm厚的碳化鎢涂層,葉片壽命可由100小時延長到上萬小時。
近年來,隨著國際上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開發新的環境友好型涂層技術以替代傳統的電鍍硬鉻成為必然趨勢。由于現有的熱噴涂技術比電鍍硬鉻更加高效、清潔,且其成本基本與之相當,并呈不斷降低趨勢,具有巨大的開發與應用前景。其中,超音速火焰噴涂(HVOF)技術噴涂效率高,而且其噴涂的涂層結合強度高(大于70MPa)、孔隙率低(小于1%),成為最主要的替代電鍍硬鉻技術。
1999年6月起,由美國國防部、加拿大國防部、加拿大工業部等共同啟動開展了“確認HVOF噴涂WC-Co 和WC-Co-Cr替代飛機起落架上的鍍硬鉻層”的聯合攻關項目。目前,波音和空客飛機的起落架上都采用了HVOF噴涂WC-Co 和WC-Co-Cr以替代原來使用的鍍硬鉻層。但目前在國內,還沒有成熟的納米結構WC-Co涂層制備技術。
近年來,我們對替代鍍硬鉻層的WC-Co 和WC-Co-Cr涂層進行了納米改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適量納米的加入使 WC-12Co 涂層的顯微硬度和結合強度顯著提高,并有效地抑制了WC顆粒的脫碳,使組織細化。當納米改性劑含量在 1.5wt %時, 涂層的硬度提高42%, 磨損體積減少43%,耐磨性明顯提高。
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隨著納米改性劑含量的增加,WC-10Co-4Cr涂層的硬度和抗摩擦磨損性能得到顯著提高,耐磨性能可提高數倍。耐腐蝕性能亦明顯改善。
負責人:王鈾
成果介紹(八):
硬質材料加工用高效冷卻液
金剛石作為世界上最堅硬的材料經常被用于加工許多硬質材料。諸如我們熟知的各種陶瓷材料,硬質合金材料,及各種石材等都是采用金剛石工具進行加工的。然而在加工過程中,金剛石本身也會磨損變鈍,這不僅使極大的降低了加工效率,還加速了金剛石的消耗。
針對金剛石工具在加工過程中的磨損機理,我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高效加工冷卻液。該冷卻液可以有效防止金剛石工具的磨損變鈍,從而大大提高加工效率。如一般可使磨削加工時的材料移除率與砂輪磨損率之比率提高若干倍。
現場實驗已表明:如用傳統冷卻液,金剛石砂輪加工約30個碳化鎢硬質合金刀片后就磨損變鈍了,必須停工精整砂輪才可使用,而砂輪經幾次精整后就得報廢;與此對照,如采用本冷卻液,金剛石砂輪加工了500個碳化鎢硬質合金刀片后仍可正常使用,無需停工精整。
我們愿與陶瓷廠家,硬質合金廠家,精細石材廠家合作,提供服務,以減少貴公司的產品加工成本,增加貴公司的經濟效益。
A typical SEM photograph of the diamond surface (tilted 65°) with wheel grit 180 for a depth of cut of 0.05 mm after testing for resin bonded grinding wheels.
A typical SEM photograph of the diamond surface (tilted 65°) with wheel grit 180 for a depth of cut of 0.5 mm after testing for resin bonded grinding wheels.
用新的高效冷卻液加工氮化硅陶瓷時的G比值是商用冷卻液的3倍多。
魂系祖國十年 一朝厚載歸來
——記納米材料噴涂領域先驅、國際知名學者王鈾教授
王鈾 教授,1954年生于黑龍江省五常縣,于1974年入哈工大學習,1989年獲哈工大工學博士,1991年清華大學博士后出站被評為副教授,1993年任北航教授,1994年-1995年在加拿大馬尼托巴大學任訪問教授,1995年-1997年在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原國家標準局)任客座科學家;1997年-1998年在美國南方公理大學任高級研究員。1998年-2000年在美國納米材料集團任高級工程師兼項目經理。2001年至2004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任訪問教授。2004年作為引進人才回到哈工大,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引言
樹林可愛,雖深暗而黑遠,
但我已決意信守我的諾言,
在我睡前還有許多路要趕,
在我睡前還有許多路要趕。
2004年,游歷海外十載的國際知名摩擦學家,表面工程專家,納米材料熱噴涂領域開拓者之一,稀土元素用于熱噴涂和激光表面改性領域的第一人——王鈾教授厚載十年之碩果而榮歸母校故國!
歷史將這一天定格!
孜孜不倦,潛心攻克難題
自打兒時起,王鈾就夢想著長大成為工程師或科學家。雖經十年動亂,未改人生信念。他一直不曾停止過將夢想成真的努力,終于圓了兒時夢。
王鈾教授從事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兩個--材料摩擦學和納米表面工程學,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包括:(1)熱噴涂納米結構陶瓷涂層;(2)熱噴涂納米結構固體自潤滑復合材料涂層;(3)納米合金化改善金屬間化合物室溫脆性。他曾參與起草《在中國設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的建議》,并通過譯詩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王鈾教授在其研究領域內已發表科研論文150余篇,并獲批多項美國和國際發明技術專利。數十篇文章為SCI收錄,同行在國際雜志引用200余次。
他在出國前就已取得了多項具有創見性的科研成果,如給出了直接證據證實了球形磨損顆粒是磨損表面局部熔化所形成的熔滴凝固而成,從而解決了國際上長期懸而未決的一個難題;證實了磨損表面生成非晶態,結束了摩擦學界長達二十年的爭論;建立了摩擦表面層溫度場模型,并對紅外熱象測溫結果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結果擬合理想,使摩擦溫度測算更接近真實;在稀土元素表面改性方面所做的開拓性工作,使材料表面耐磨抗腐蝕性能大幅度提高,更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好評。
出國以后,他又在如下課題上取得了碩果,其中包括:熱噴涂納米結構陶瓷涂層;熱噴涂納米結構固體自潤滑復合材料涂層;納米合金化改善金屬間化合物室溫脆性。
王鈾教授在美國期間研究開發的熱噴涂納米結構氧化物陶瓷涂層,被美國海軍譽為一種革命性的新涂層,是目前世界上在該領域首次成功獲得應用的鈉米技術.與傳統陶瓷涂層相比,該紅納米陶瓷涂層的韌性、結合強度、抗熱震性能高1—2倍,耐磨性能高4-8倍。2000年,這種納米結構熱噴涂陶瓷涂層技術已通過美國海軍技術標準1687A,獲得了美國海軍應用證書并被廣泛應用于軍艦。潛艇、掃雷艇和航空母艦設備上的數百種零部件。這是熱噴涂納米結構涂層在世界上首次獲得實際應用,該技術被美國海軍稱之為一項革命性的先進技術。2001年,該技術獲得被美國媒體譽為“應用技術奧斯卡獎”和“研究發明諾貝爾獎”的世界研究開發百項獎和美國國防部“軍民兩用研究開發技術獎”。
鍥而不舍,敢于挑戰權威
經過二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王鈾教授已在摩擦學和表面工程這兩個研究方向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通過一系列具有創見性的成果,奠定了相當的學術地位。
他的研究工作具有以下特點:
研究微觀,注重動態;
鍥而不舍,敢于挑戰;
系統深入,自成體系;
求師問友,共同攻關;
辯證思維,綜合分析;
樂于開拓,不斷創新;
甘為人梯,提攜后人。
王教授不僅在學術上潛心研究,對待教育工作也是孜孜不倦,誨人不倦。他曾以自己的成功經驗,提出了對一個好的導師要求,導師要在大的方向上把好關,別讓自己的學生枉走彎路;導師要放手讓博士生去嘗試他們自己提出的創造性的想法;導師要為人師表,樹立榜樣,引導博士生,在做學問的同時,首先學會做人。
不僅如此,王教授還主張在引進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加大對知識產權的擁有,他呼吁一定要加快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他認為:可適當地借鑒美國的先進經驗,加強各高校與生產第一線的聯系,盡可能迅速地讓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推動國民經濟建設!
王教授指出:中國材料學界的材料表面工程,如納米表面工程,不能僅僅滿足于在材料表面進行修復,即從事再制造工程,而一定要注重對材料進行表面工程設計,挖掘出材料新的潛能,使材料的性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原來的被動轉為主動。要打造新的表面工程設計領域,進一步推動材料事業的發展!
厚載而歸,難舍故國之情
故土情結是一種難以說清、難以割舍得東西,而母校情結就更是如此了。因為母校有老師,有同學,因為母校給了你終生受用的寶貴知識財富。王鈾教授對自己的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有著難以言說的情結。他曾在國內五所高校學習工作過,在三進三出哈工大之后又選擇四進哈工大,落腳哈工大。
在國外十年間,王教授時刻關注母校發展變化,有機會就到哈工大的網站上瀏覽一下。每到年節都和老師或同學通電話聊一聊。就連寫論文發文章也想著母校。出國以后,他一直沒有離開過自己所學的專業,在材料研究領域里探索,平均每年發表4篇科學研究論文,其中70%都被SCI收錄。
王鈾教授是個執著的人,總不肯輕易放棄。他非常不甘心自己發明的先進納米陶瓷涂層技術已為美國海軍所用卻還沒有為自己的祖國所用,他之所以回國,就是希望以母校作為研究基地,使自己能為科教興國科技強軍作出應有的貢獻。
雖然由于很多原因和變故,王鈾教授在國外一呆就是十年多。但是這十年多時間里,他卻“祖國裝在心,母校常入夢”,一直心系祖國,關心國家建設,尤其關注祖國的科教興國和母校的發展,并自覺自愿地為此作了很多的貢獻。
---參與起草《在中國設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的建議》,1998年,王鈾教授剛到美國納米材料集團公司的時候,在公司董事長的授意下起草了一份給朱總理和科技部朱麗蘭部長的建議信,建議在中國設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隨后該董事長到北京得到了總理和部長的接見。不久后,中國設立了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
——撰寫《美國的科教興國之路》,1999年,王鈾教授針對國內正進行的有關科教興國的討論定下寫這個題目。由于要兼顧本職工作,所以他只能利用業余時間寫,耗時兩個多月時間終于完成該兩萬多字的文稿。
赤子丹心,詩以言志載道
“金舟”系王鈾教授的詩壇筆名。
在當今的網絡詩歌論壇上,“金舟”這個名字頗有份量。
他從小就愛看文學作品,喜歡詩歌,尤其喜歡一些名家翻譯的外國作品。文化大革命期間,金舟還是個小學生,就開始試著寫一些詩歌。上大學以后,他寫的詩屢在校報上刊登。取得碩士學位后,開始了他的譯詩生涯。
金舟以“借他山之石,取華夏瑰寶,促中西合壁,迎詩界繁榮”作為個人的譯詩宗旨,贊成“文以載德,詩以言志”的說法。
他提出:情不一定需要詩,但詩絕不能沒有情;詩可以是醇酒,可以是鮮花,可以是音樂,也可以是匕首。
金舟所作的英文詩已被國際詩歌圖書館,美國詩人協會選入、[patterns of Life](生活圖案,Library of Congress ISBN-0-7951-5239-6);[Whispers](私語,Library ofCongress ISBN—1—52739-460-3);[EternaI Portraits](永恒寫照,Library ofCongress ISBN-0-7951—5227-2)等詩集
中正式出版發行在書店銷售。其中一首英文詩“How Could I Forget”曾被國際詩歌圖書館選入33首最佳典范詩歌由專業人士朗誦錄制咸CD光盤和磁帶; [theSound of Poetry](詩歌之聲)發行銷售。
他翻譯的英文詩作者達四五十人,從世界上第一任桂冠詩人到美國,英國現任的桂冠詩人,還有加拿大首位現任的桂冠詩人;從前任美國總統到初中在校學生:從大名鼎鼎的男女詩人到毫無名氣的網絡詩人;從美國和加拿大到英國和愛爾蘭。
金舟所寫的詩歌已有二百多首,被刊物發表的超過三十多首,網絡上發表的也達百首左右;而他翻譯的英文詩歌已有三百余首,網絡上的自不必說,被各種紙刊發表的就占譯作的一半,頗受網絡朋友們歡迎。曾有朋友認為金舟可能成為新時代的馮至或卞之琳。
結語
王鈾教授漂洋過海,潛心潛學,誨人不倦,眷念故國母校的一生,正如他所寫的詩一樣,傳奇而堅定——
大陸漂移,海洋分離,
只有我們的心在空間中沒有距離;
日月經天,斗轉星移,
只有我們的愛在時間上堅定不移。
(出處:《科學中國人》2006年第十二期) 2006年12月31日
心系納米 譽滿名園
——記哈爾濱工業大學納米材料熱噴涂領域先驅王鈾教授
已有90多年建校史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坐落在素有“東方莫斯科”之稱的北國名城哈爾濱市。隸屬于國防科工委。經過不斷建設,現已發展成為一所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經、法相結合,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的開放式、研究型全國著名重點大學。建校以來,20余萬學子從這里走向各條戰線。王鈾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除此,他們中既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有共和國的將軍,既有科技領域的骨干,也有著名的企業家。他們在各行各業為祖國的繁榮強大和人類的文明進步貢獻著自己的才智。
“匯千萬高科技精英,聚萬千哈工大人才。”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十年的時間,不過只是短暫一瞬間,然而,對于王鈾教授來說,游歷海外十載,卻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萌芽到“綻放”的華彩轉身。他將自己的心血傾注于納米材料。在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名單中,納米材料與技術專業是新材料領域的代表之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納米技術高級顧問米哈伊爾羅科預言:“由于納米技術的出現,在今后30年中,人類文明所經歷的變化將會比剛剛過去的整個20世紀都要多得多。”
“甲午不忘國之恥,追夢為盡匹夫責;踏平東海萬頃浪,滅寇鐵馬亮金戈。”他是一位詩者,也是一位桃李芬芳的師者,更是納米材料界知名的學者。王鈾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材料摩擦學、納米表面工程和納米改性材料。他曾于1991年摩擦學學科創立25周年之際獲得國際摩擦學理事會主席的專函致謝及英國菲立普親王殿下親筆簽名的致謝函,他曾于上世紀末因在摩擦學和表面工程方面的杰出貢獻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選入《二十世紀2000杰出科學家》。帶著對納米技術的疑惑和對王鈾教授的敬意,日前,記者走訪了納米材料熱噴涂領域先驅、國際知名學者王鈾教授,了解到納米技術研究過程中的不為人知的經歷。
興趣鍛造夢想
納米到底有多小?這一新興技術可以運用在哪些領域?發展前景如何?從孩童時代開始,王鈾教授就夢想著長大成為工程師或科學家。只是,一步步的往前走,他不知道自己這一生會與納米材料技術有這么漫長而難忘的約會。
生于1954年的王鈾教授,是黑龍江省五常縣人,于1974年入哈工大學習,1989年獲哈工大工學博士,1991年清華大學博士后出站被評為副教授,1993年任北航教授。1994年-1995年在加拿大馬尼托巴大學任訪問教授。1995年-1997年在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原國家標準局)任客座科學家。1997年-1998年在美國南方公理大學任高級研究員。1998年-2000年在美國納米材料集團任高級工程師兼項目經理。2001年至2004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任訪問教授。2004年作為引進人才回到哈工大,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鈾教授從事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兩個——材料摩擦學和納米表面工程學,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包括:(1)熱噴涂納米結構陶瓷涂層;(2)熱噴涂納米結構固體自潤滑復合材料涂層;(3)納米合金化改善金屬間化合物室溫脆性等。他曾參與起草《在中國設立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的建議》,并通過譯詩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王鈾教授介紹,納米雖然微小,但是它構建的世界卻是神奇而宏大的。納米技術就是利用納米材料的奇妙性能,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零部件和產品的技術。一些權威專家曾經預測,未來納米技術將在生物醫學、航空航天、能源和環境等領域“大顯身手”。借助于納米材料的各種特殊性質,科學家們在各個研究領域都取得了性的突破,這同時也促進了納米材料應用的越來越廣泛化。
王教授說,精細化工是一個巨大的工業領域,產品數量繁多,用途廣泛,并且影響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納米材料的優越性無疑會給精細化工帶來福音,在橡膠、塑料、涂料等精細化工領域,納米材料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并顯示它的獨特魅力。納米技術還對國防軍事領域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例如:納米電子器件將用于虛擬訓練系統和戰場上的實時聯系;對化學、生物、核武器的納米探測系統;新型納米材料可以提高常規武器的打擊與防護能力;由納米微機械系統制造的小型機器人可以完成特殊的偵察和打擊任務;納米衛星可用一枚小型運載火箭發射千百顆,按不同軌道組成衛星網,監視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使戰場更加透明。納米材料在隱身技術上的應用尤其引人注目。除此之外,納米材料還在諸如海水凈化、航空航天、環境能源、微電子學等其他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納米材料在這些領域都在逐漸發揮著光和熱。
辛勤耕耘夢想
時至今日,王鈾教授還清晰的記得他作為海外引進人才回到哈工大的一幕。
至2004年回到哈工大,王鈾教授已游歷海外十載。而今,王鈾教授是260余篇論文的作者,十幾項中國、美國或國際專利的發明人,百余篇文章為SCI收錄并為同行在國際雜志引用1800余次。王鈾教授在美國期間研究開發的熱噴涂納米結構氧化物陶瓷涂層,被美國海軍譽為一種革命性的新涂層、是目前世界上在該領域首次成功獲得應用的納米技術,與傳統陶瓷涂層相比,該納米陶瓷涂層的韌性、結合強度、抗熱震性能高1-2倍,耐磨性能高4-8倍,接觸疲勞抗力高5-10倍。
2001年,該技術獲得被譽為“應用技術奧斯卡獎”和“研究發明諾貝爾獎”的世界研究開發百項獎,和美國國防部“軍民兩用研究開發技術獎”。2004年該技術獲得世界經濟論壇的“技術先驅獎”。
成功的花兒,人們只羨慕它開時的驚艷,卻不知它當初的芽兒浸透了希望的源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成功不是偶然的。王教授介紹,他讀研究生時,在學習研究中大膽地提出了一個想法——根據(潤滑油中)球形磨損顆粒來判定鋼表面的嚴重磨損情況,提出球形磨損顆粒是在鋼表面嚴重破壞時由高的摩擦閃光溫度造成的微小熔滴凝固而成的。而這個想法在當時與國際上權威觀念是相悖的,但王鈾堅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所以,在他選擇論文方案中就包括了這個內容。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了證明這個機制的直接證據,從而推翻了國際上的權威觀點。在博士論文工作期間,他的論文在國際雜志發表,從而結束了摩擦學界長達十幾年的爭論。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建立了摩擦表面層溫度場模型,并對紅外熱象測溫結果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結果擬合理想,使摩擦溫度測算更接近真實;在稀土元素表面改性方面所做的開拓性工作,使材料表面耐磨抗腐蝕性能大幅度提高。
航空發動機技術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一個國家科技、工業、經濟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研制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難就難在,超過極限的參數要求最終都要落實到發展尖端的材料、制造工藝上。其中,高性能水平的葉片集先進的材料、先進的成型工藝、先進的冷卻技術、先進的涂層于一體。為讓我國的飛機擁有健康強勁的心臟,王鈾課題組又在納米陶瓷熱障涂層方面潛心研究多年,終于取得了新的成果,一種能夠解決我國航空發動機發展瓶頸的納米結構雙陶瓷型熱障涂層材料技術研發成功,比現行的涂層有更好的高溫性能。
王教授經常會對學生說:一定要加快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他憂心在國內,當一些科技創新成果獲得專利、或經過鑒定后,卻被放在了一旁,缺少把其轉化為生產力的中間環節。而在國外,特別是美國,大公司自己擁有研究開發機構,高校與政府或大公司共建實驗室,共享資源,王教授指出,可適當地借鑒美國的先進經驗,加強各高校與生產第一線的聯系,盡可能迅速地讓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推動國民經濟建設!
創新放飛夢想
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納米技術在世界各國尚處于萌芽階段,美、日、德等少數國家,雖然已經初具基礎,但是尚在研究之中,新理論和技術的出現仍然方興未艾。
王教授指出:中國材料學界的材料表面工程,如納米表面工程,不能僅僅滿足于在材料表面進行修復,即從事再制造工程,而一定要注重對材料進行表面工程設計,挖掘出材料新的潛能,使材料的性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原來的被動轉為主動。要打造新的表面工程設計領域,進一步推動材料事業的發展!
他談到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也談到了鄰國日本,他呼吁要在引進先進設備的同時,研究學習使之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樣加以改進,擁有自己的產權,轉而還向原輸出國反輸出,變被動為主動。談到當下,他憂心于納米涂層的資金支持。他介紹,從2006年的項目驗收暨技術鑒定會至今已經八年,王鈾教授一直都在追逐著他的夢。實現納米涂層強軍夢的第一步是實現納米涂層材料的產業化,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始終未能解決產業化所需的幾千萬資金支持。
科研是一條孤獨的路,但是他卻數十年如一日地秉持了一份對真理的執著追求——研究工作枯燥單調,遇到的困難數不勝數,但解決問題的喜悅吸引著他,困難無法阻止他追尋真理的步伐,反而激發了他更強大的戰斗力。王教授不僅在學術上潛心研究,對待教育工作也是孜孜不倦,誨人不倦。充滿著氣味和噪音的實驗室,他總是在忙著制備各種納米材料——實驗臺上留下了他反復實驗的身影,研究成果沁透著他辛勞的汗水。他要求學生及時查新,他督促學生們一定要看國內外最前沿最高水平的雜志和文章,從中吸取好的經驗,并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他還鼓勵學生積極拓寬學術視野,廣泛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知識。
在他看來,只有了解的綜合知識越多,才能對交叉學科有越深入的研究,從事學術研究的潛力也才會越大。“金舟”系王鈾教授的詩壇筆名。他從小就愛看文學作品,喜歡詩歌,尤其喜歡一些名家翻譯的外國作品。金舟所寫的詩歌已有二百多首,被刊物發表的超過三十多首,網絡上發表的也達百首左右:而他翻譯的英文詩歌已有三百余首,網絡上的自不必說,被各種紙刊發表的就占譯作的一半,頗受網絡朋友們歡迎。曾有朋友認為金舟可能成為新時代的馮至或卞之琳。
“醉里挑燈礪劍,熱血沸騰求強軍報國;夢中浴血疆場,心潮澎湃為東方不敗!”
也許詩人都喜歡夢想,都追求理想化。“納米材料熱噴技術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您應該很滿意了吧。”對于記者的提問,王鈾教授充滿感情的回答:“這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他說:“我希望未來的有一天,納米材料技術能夠更廣泛地應用于現實生活,為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來源:【科技文摘報】2014年6月13日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