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劉良,1956年8月出生,陜西禮泉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1月考入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巖石礦物學專業學習, 1984年12月碩士研究生畢業,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碩士學位,1999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1998晉升為教授,2000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現任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巖石學報》編委,陜西省地質學會理事。1984年12月至今在西北大學地質學系任教,講授課程名稱:《結晶學》、《礦物學》以及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成因礦物學》、《變質巖石學新進展》、《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新進展》、《高級礦物學》等課程的教學。
科學研究:
科研項目:
1."東秦嶺豫陜交界高壓變質巖石的特征及其大地構造意義"(1997-199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項目負責人.
2."阿爾金高壓變質巖帶的巖石學特征及其大地構造意義"(2000-20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項目主要負責人之一.
3."中國西部大陸深俯沖作用的探究"(1999.11-2005.9),國家"973"重大項目二級課題, 三級課題負責人.
4.中國中新元古代重大地質事件與超大陸事件的對比"(2000-2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二級課題負責人.
5."高壓-超高壓變質巖中幾種罕見的礦物出溶結構的確定及其地質意義"(2004-200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項目負責人.
研究成果
(1)發現和確定了東秦嶺豫陜一帶秦嶺雜巖中的高壓基性麻粒巖和長英質高壓麻粒巖,并利用單顆粒鋯石U-Pb法獲得長英質高壓麻粒巖的變質上限年齡為804±21 Ma,為中國華北古陸塊南緣或揚子古陸塊北緣在晉寧期陸塊之間碰撞聚合地質事件提供了巖石學證據,進而為探討中國早期地殼演化特征與元古宙Rodinia超大陸的聚合事件奠定了基礎。
(2)發現和確定了阿爾金南緣榴輝巖帶和北部高壓變泥質巖帶,近期在南緣榴輝巖帶中發現了超高壓變質的石榴子石二輝橄欖巖;系統研究了阿爾金山南、北兩條蛇綠混雜巖帶的地質、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發現北部蛇綠混雜巖帶中洋島玄武巖(OIB)的存在,確定它們分別形成于約500Ma的小洋盆環境;確定拉配泉一帶雙峰式火山巖是碰撞后拉張環境(426Ma)的產物,并識別辨認出區內東西長達300多公里的堿性A型花崗巖(430-410 Ma)帶。綜合區域地質研究,論證阿爾金是一個經歷古板塊(或地塊)相互俯沖-碰撞復雜地質演化,由不同層次、不同時期和形成于不同構造環境的地質體所組成的造山帶。依據區內地質特征,以及巖石學、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確定阿爾金造山帶由①阿北變質地體、②紅柳溝—拉配泉構造混雜巖帶、③米蘭河—金雁山島弧地塊、④阿帕—茫崖構造混雜巖帶四個構造單元組成;并初步將其構造演化劃分為五個階段:①前寒武紀多塊體拼合階段(>575Ma),②板塊擴張分裂階段 (524~481)Ma,③洋盆閉合碰撞階段(約450Ma),④碰撞后的伸展階段(432~426Ma),⑤中新生代以來的左行走滑改造階段。
(3)與其他單位合作研究,發現了新礦物鉻鉍礦(Bi16 CrO27)并獲國際認可;在我國首次發現了碲錳鉛礦(PbMnTeO6)和初步確定了40種成分復雜的含氧金礦物;確定駕鹿含氧金礦物普遍與黃鐵礦、碲金礦和石英共生,并結合其成分特征,綜合分析認為其主體屬內生熱液成因;同時分析認為區內成礦元素(Au)主要是在碲酸及硫酸溶液中有氧化劑MnO2存在的條件下遷移、富集成礦的,較前蘇聯和我國東坪類似新金礦物系表生氧化成因的觀點在認識上有了新突破;首次確定含氧金礦物是駕鹿金礦床的重要含金工業礦物,其中Pb、Te可綜合回收,直接經濟效益9600多萬元。
論文專著:
(第一作者):
1. Recognition and implicaion of eclogite in the western Altun Mountains,Xinj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7,42: 931-934
2.The evidence of Sm-Nd isochron age for the early paleozoic ophiolite in Mangya area, Altun Mountai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8, 43: 754-756
3. Discovery of ultrahigh- pressure magnesite-bearing garnet Iherzolite (>3.8GPa) in the Altyn Tagh , Northwest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 881~886
4.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of granitic gneiss in the Yinggelisayi area, Altun Mountains, NW China. Science in China (D), 2004,7(4): 338-346
5.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amphibolites in Songshugou Ophiolite, Eastern Qinl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4, 78(1):137-145
出版的著作及教材:
1.《中天山造山帶的形成與演化》,地質出版社,1994,第三作者。
2.《中國及其鄰區區域大地構造學》,科學出版社,2002,第二作者。
榮譽獎勵:
1."高起點、嚴要求、重質量"-《礦物學》課程建設與教學,獲1993年度陜西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陜西省人民政府1993年授獎,第三獲獎人。
2.駕鹿金礦床含氧金礦物及新礦物研究,獲1997年度冶金工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冶金工業部1998.1月授獎,第二獲獎人。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