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論文:
1. An Antiferromagnetic Molecular Metal Based on a New Bent-Donor Molecule,Xunwen. Xiao, T. Hayashi, H. Fujiwara, T. Sugimoto, S. Noguchi, Y. Weng, H. Yoshino, K. Murata, H. Aruga-Katori, J. Am. Chem. Soc., 2007 129 12618-12619.
2. A Metallic (EDT-DSDTFVSDS)2•FeBr4 Salt: Antiferromagnetic Ordering of d Spins of FeBr4- Ions and Anomalous Magnetoresistance Due to Preferential -d Interaction Toshiki Hayashi, Xunwen Xiao, Hideki Fujiwara, Toyonari Sugimoto, Hiroyuki Nakazumi, Satoru Noguchi, Tsutomu Fujimoto, Syuma Yasuzuka, Harukazu Yoshino, Keizo Murata, Takehiko Mori, and Hiroko Aruga-Katori, J. Am. Chem. Soc 2006 128 11746-11747.
3. A new fluorescence-switch based on supermolecular dyad with (tetraphenylporphyrinato)zinc(II) and tetrathiafulvalene units Xunwen Xiao, Wei Xu, Deqing Zhang, Hai Xu, Haiyan Lu and Daoben Zhu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05, (26), 2557 – 2561
4. Novel redox-fluorescence switch based on a triad containing tetrathiafulvalene and pyrene units with tunable monomer and excimer emissions Xunwen Xiao, Wei Xu, Deqing Zhang, Hai Xu, Lei Liu and Daoben Zhu, New J. Chem., 2005, 29 , 1291-1294
5. Two dication salts of ET: preparation and crystal structures of ET[Fe(CN)4(CO)2]Xunwen Xiao, Hai Xu, Wei Xu, Deqing Zhang, and Daoben Zhu Synthetic metals 2004 144 51-53
6. Dipotassium diaquabis(malonato-2O,O')nickelate(II) dihydrate X. Xiao, W. Xu, Y. Li, B. Zhang and D. Zhu Acta Cryst. 2004. E60, m48-m49
7. 4,5:4’,5’-bis(methylenedithio)tetrathiafulvalenium dichloride Xunwen Xiao, Hai Xu, Wei Xu, Deqing Zhang, and Daoben Zhu D. Zhu Acta Cryst. 2005 E61, o111-o113
8. Conducting Nanopearl Chains Based on the Dmit Salt Guanglei Cui, Wei Xu, Chaowei Guo, Xunwen Xiao, Hai Xu, Deqing Zhang, Lei Jiang, and Daoben Zhu J. Phys. Chem. B, 2004 108 (36), 13638-13642
9. Rose-lik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based on conducting dmit salt Guanglei Cui Wei Xu, Xinhong Zhou, Xunwen Xiao, Lei Jiang , Daoben Zhu,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 Eng. Aspects 2006 272 63–67
10. Antiferromagnetic or Canted Antiferromagnetic Orderings of Fe(III) d Spins of FeX4- Ions in BEDT-TTFVO(S)•FeX4 (X = Cl, Br) [BEDT-TTFVO(S) = Bis(ethylenedithio)tetrathiafulvalenoquinone(-thioquinone)-1,3-dithiolemethide]
Mingxing Wang, Xunwen Xiao, Hideki Fujiwara, Toyonari Sugimoto, Satoru Noguchi, Takekazu Ishida, Takehiko Mori, and Hiroko Aruga Katori Inorg Chem 2007 46 3049-3056.
11. 3,3’,4,4’-Tetrabutyl-5,5’-(biphenyl-4,4’-diyldiethynyl)bis(thiophene-2-carbonitrile) L. Liu, W. Xu, X.-W. Xiao and D.-B. Zhu Acta. Cryst. 2007 E63, o3961
12. Weak Ferromagnetism in a Semiconducting ethylene-dithiodiselenadithia- fulvalenoquinone-1,3-diselenolemethide)2・FeBr4 Salt, T. Hayashi, Xunwen. Xiao, H. Fujiwara, T. Sugimoto, H. Nakazumi, S. Noguchi, H. Aruga-Katori, Inorg. Chem., 2007 46 8478-8480
13. Novel Sulfur–Selenium Exchange in Ethylenedioxy- and Ethylenedithiodithiadiselenafulvalenedithiolates Toshiki Hayashi, Xunwen Xiao, Yuhta Yamaji, Hideki Fujiwara, Toyonari Sugimoto, and Hiroyuki Nakazumi Chemistry Letters Vol.37, No.4 2008 428-429
不計辛勤一硯寒
——記化工學院副研究員肖勛文博士
科研成果是王道
他曾是日本大阪大學研究員、是法國昂熱大學CIMMA研究所博士后,現在他是我院化工學院副研究員,是一個執著于事業的工作者,一名極富專業精神的科研者,一位勤懇育人的人民教師,肖勛文。
1994年,肖勛文以一名本科生的身份進入位于湖北省省會城市武漢的中國地質大學就讀一直癡迷的化學專業,并深入學習有機化學與有機材料,就這樣,一個學子憑著對知識的渴求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他深信,大學不是天堂,而是人生一場真正硬仗的開始,在這段旅程中,充滿的是挑戰和機遇,絕不是暈染著青春的玩樂與享受,年輕不怕輸,但要迎接這場戰斗,就必須使自己進入到一種更為嚴峻的學習和工作狀態中去,這就不能輸,苦短四載,時間流過,知識沉淀,終極超越,98年他以優異的專業成績畢業,終于正式踏上了喜愛的科研之路。
低調為人,高調做事是他的作風,溫婉謙遜的他卻在科研路上過關斬將。肖勛文老師研究方向多、涉及面廣,包括有機功能材料(包括導電性,磁性),有機單分子電子器件的合成與研究(分子整流器,分子開關等),科研工作先后涉及到有機功能材料、新型有機單分子器件(分子開關,分子整流器,分子導線)的設計與合成;運用電化學以及有關光譜手段研究分子間及分子內的電子轉移、能量轉移現象的光物理光化學的性質;超分子化學和雜環化學等領域。不管在日本、法國還是中國,肖老師對于科研的執著十年如一日,每晚工作到十點是常事,正如肖老師所說,做化學是他的興趣,“人貴在堅持”是他的座右銘。在肖老師看來,時間是用來沉淀而非耗費的,推出成果是王道,他先后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美國《無機化學雜志》( Inorg. Chem.)、美國《物理化學雜志》( J. Phys. Chem. B)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十幾篇高水平論文,屢次參與化學界的國際性高端會議并多次承擔主持或參與國家、省多項課題。其中,由其主持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多功能分子晶體的制備和光照對其電、磁性質的調控”獲得了0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目前進展順利。
2005年7月,肖勛文曾應邀赴日本大阪府立大學先端研究所擔任JST研究員(Japanese Science Technology),在有機化學領域進行更為深入的鉆研。兩年之后又因工作需要赴法國昂熱大學CIMMA研究所作交換研究,以博士后的身份在那邊進行學術交流。一年之后再次返回日本大阪府立大學先端研究所,2009年8月,肖勛文博士回歸祖國,并進入寧波工程學院就職,擔任化學工程學院副研究員。肖勛文博士把大量心血傾注于對有機化學的研究,他說他的研究興趣雖多,但都以有機化學為核心,譬如設計合成具有光、電、磁性質的有機功能材料,研究這些有機材料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而目前,肖老師主要從事有機光電子的研究,他指出,有機光電子這一領域發展很快,他希望通過走有機導電路線有朝一日使科技這一現代最具神奇魅力的事物徹底顛覆那些傳統古老的“不可能”之說,或許不遠的將來,擺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電視機便可以薄如紙片而被人們隨意拿在手上觀看了,而這絕非只是一句大話或一種妄想,肖勛文博士強調,這是值得相信的,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還有千千萬萬個一如肖勛文老師般獻身于科研的人物,面對所熱衷的事業,肖博士十分真誠:“只要面前有科研任務等著我,我就絕不會懶上一秒鐘。”如今,肖老師來到了寧工,工作環境變了,但科研精神不滅,科研工作繼續,談到學校,他笑著說:“其實衡量一所大學的教學水平,并不能只看大學生的素質高低,學習水準,科研水平也是考察的重要方面,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應率先帶頭弘揚一所大學最應具備的科研精神。”肖老師因我校“聚英一百”的引進人才方案與寧工結緣,“科研對于學校來說很重要,而學校給了我科研的平臺,讓我延續興趣的同時實現了價值。”樸實的話語中是絲絲欣慰。正如肖老師所言,回到國內,來到寧工,研究環境改變的同時讓他有了更強烈的兼容感,真正有了做主人的感覺。
科研教學并蒂蓮
步入寧工讓肖勛文第一次以一名教師的身份存在,并把不斷學習的精神教予他人。對于肖老師而言,正是長時間學習的累積才造就了今日的高度。科研任務重,教學責任大,在他看來,二者密不可分甚至頗為相似,科研與教學的焦點都在于要把握好方向,利用快速更新的知識。如今,肖老師擔任有機實驗課的教學,學生喜歡肖老師的靦腆、和善,更欽佩老師對科研的執著,漸漸地許多同學被感染了,請求老師讓他們也多做實驗甚至進一步了解老師的研究。面對學生們的熱情,初為人師的肖老師保留了作為學生時的那份謙遜,他坦言,自身的教學水平有待提高,同時,希望能如兄長般與學生相處,能像嚴父般要求并關心學生,因為正如肖老師所說,這一代學子主觀上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客觀上,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學生的知識面變廣了,面對新一代的學生,肖老師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要因材施教,找準方向才能顯出成效,并強調,其實每個學生都是塊好料子,只是特質不同,這也是他時常鼓勵大家要有信心且明確目標的原因。
從研究員到大學教師,雖然工作性質略微發生了一些改變,但熱愛科研的心并沒有讓他停止追求真理的腳步。對科研,貴在堅持,切勿浮躁;對教育,重在更新,沖破陳舊,這是他的工作態度,亦是人生準則。在他眼里,科研須一刻不停去做,萬不可停停歇歇,否則稍有不慎,研究的靈魂便會無情消散。肖老師對自己在科研方面最大的希望和要求是做出一些原創性的研究。如今,屬于肖勛文博士的個人實驗室也進入了緊鑼密鼓的建設中,不久便可投入使用,而實驗室落成以后,他就能帶上學生做課題研究了。肖老師目前負責有機化學實驗,而據他自己所言,今后還將有意向帶“有機化學“和”精細化學”這兩門課程的教學。
但求明天更燦爛
肖勛文相信科研是一個國家的事,影響的是整個民族的未來,可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他還來不及驕傲,因為要走的路還很遠。他舉例說,在精細化學方面中國市場就有許多東西被外國品牌取代了,看似普通的牙膏就是最好的證明。又比如,中國三大化工廠的產品精髓均源于他國的研究成果,這對我國的化工產業發展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冷嘲,肖勛文呼吁,國內的化工科研人員需要更多科研的團結與動力,為中國的化工行業開辟新領域而努力。雖然有焦慮,但肖勛文談到自己專長的有機功能分子的設計與合成的研究時很有信心,用肖老師的話說就是:“值得做下去!”,正如他的預言:不久的將來,薄如紙片的電視機會成為現實。因此雖然科研工作枯燥,科研成果潛伏期長,但執著的科研達人肖勛文還是希望自己的科研具有原創性,讓更多的中國人用上咱自家的東西。同樣,作為園丁,肖老師培育的是祖國的花朵,他們燦爛的明天就是整個國家的希望。
科教興國,肖勛文老師深感肩頭責任重大,工作于當下,卻致力于影響民族未來的科研事業,挑起了培育祖國未來接班人的重擔,好在常年的磨練早已鑄就了這個肯吃苦,肯付出的科教達人。我們看得到他的努力夾雜汗水,夢想的翅膀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奮力撲騰著,執著著,超越著,一切的一切,只求為那名曰“富強與自豪”的明天添上一塊磚,一片瓦。
來源:《寧波工程學院黨委宣傳部》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