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信息:
劉志軍,男,1969年10月出生,工學博士。現任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化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連理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兼黨支部書記。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93年7月在大連理工大學化工過程機械專業獲得工學碩士學位。
1993年7月至1995年8月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助教。
1995年9月至1997年8月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講師。
1997年9月至2000年6月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副系主任。
2000年7月至2003年6月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系主任。
2000年8月在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化工專業獲得博士學位。
2000年10月至2007年11月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副教授。
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日本國立熊本大學,博士后、客座研究員。
2007年3月至今大連理工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黨支部書記。
2007年月至今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化工機械學院,教授、博導。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本科生和研究生:《粉體力學》、《化工流體力學》、《化工過程基礎》、《過程機器》、《計算機文化基礎》、《環境流體力學》等八門基礎課和專業課。
培養研究生情況:
在讀博士生:6名;在讀碩士生:13名;畢業博士生:1名;畢業碩士生:7名。
社會任職:
1.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
2. 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網學術委員會委員。
3. 教育部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專家工作組成員。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
5.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評審專家。
6.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專家。
7.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評審專家。
8. 教育部國家級教學團隊評審專家。
9. 遼寧省高等學校示范性專業評審專家。
10. 《天津大學學報》、《應用力學學報》、《精密儀器與測量》審稿人。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粉粒體物理學理論及應用、多相流動及傳遞過程、環境流體力學及水質控制方向的研究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或承擔過國家質量工程、教育部、遼寧省和學校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0余項。
1、膜裝置振動剪切力的過程強化原理分析及設計。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發明專利:
1、粉粒體固體流間壁式換熱器 劉志軍; 史啟才; 盛展武 【中國專利】大連理工大學 2000-01-05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主編國家 “十一五”規劃教材3部,其它教材和講義3部。
出版專著:
1《過程機械》李志義 喻健良 劉志軍 中國石化出版社 2002
2《粉體力學與工程》(第2版) 謝洪勇 劉志軍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7
3《過程機械》李志義 喻健良 劉志軍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7
資料更新中……
發表中文論文:
1 構筑創新教育平臺 提升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馮林; 朱泓; 劉志軍; 李志義 大連理工大學創新實驗學院教務處 【期刊】化工高等教育 2011-04-30
2 對下一輪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若干問題的探討 李志義; 朱泓; 劉志軍; 張曉鵬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教務處 中國大學教學 2009-02-15
3 從本質上認識高校本科教學評估 李志義; 朱泓; 劉志軍 大連理工大學 【期刊】中國高等教育 2010-04-18
4 基于貝葉斯網絡的船舶機艙火災風險分析 劉志軍; 紀卓尚; 林焰 大連理工大學船舶CAD工程中心 【期刊】中國造船 2010-09-15
5 對高校本科教學評估的反思 李志義; 朱泓; 劉志軍 大連理工大學 【期刊】中國高等教育 2010-08-18
6 基于審核模式的高等學校教學評估探討 李志義; 朱泓; 劉志軍; 丁堃; 仲秋雁; 李旦; 王穎 大連理工大學 【期刊】中國高等教育 2009-01-18
7 論化學化工類專業工程力學課程的高水平建設 銀建中; 劉志軍; 畢明樹; 馬源; 胡大鵬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 【期刊】化工高等教育 2009-04-30
8 超高壓處理對海參自溶酶活性影響的研究 夏遠景; 劉志軍; 李寧; 陳淑花; 鄧記松; 劉學武; 李志義 大連理工大學流體與粉體工程研究設計所; 大連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系 【期刊】高壓物理學報 2009-10-15
9 對“過程裝備及控制工程”專業的認識與規劃 李志義; 劉志軍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期刊】化工高等教育 1999-08-15
10 型板換熱器的傳熱性能和阻力降特性研究 劉志軍; 史啟財; 劉鳳霞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期刊】化工機械 2002-04-30
11 固流體波面換熱器的開發 孫以苓; 劉志軍; 盛展武 大連理工大學 【期刊】石油化工設備 1994-09-25
12 顆粒物料移動床與波形壁面間傳熱的研究 劉志軍; 盛展武; 孫以苓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 【期刊】化工學報 1995-12-25
13 用SHBWR方程計算石油氣的壓縮因子 劉志軍; 李桂芹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機系; 大連耐酸泵廠機械密封分廠 【期刊】壓縮機技術 1996-02-29
14 粉粒體間壁換熱器的傳熱過程分析 劉志軍; 高文元; 盛展武; 孫以苓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大連 【期刊】化工設備設計 1997-02-10
15 旋液式油水分離器性能研究 劉志軍; 張大為; 石杰; 石玉文; 王宏明 大連理工大學; 北京燕山石化公司 【期刊】石油化工設備 1998-03-30
16 新型固流體板殼式波面板換熱器的結構特點及設計 高文元; 張春原; 劉志軍; 孫以苓; 盛展武 大連輕工業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期刊】化工設計通訊 1998-02-15
17 廢水處理用ALR生物反應器研究與設計 劉志軍; 張興文; 李桂芹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大連博格曼有限公司 大連 【期刊】化工設備設計 1998-10-15
18 用PIV測試渦旋波流場的速度和剪應力分布 劉鳳霞; 劉志軍; 王琳; 史啟財; 周集體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遼寧 【期刊】實驗力學 2006-06-30
19 應用PIV技術測試渦旋波流場 劉鳳霞; 史啟財; 劉志軍; 王旭; 郅紅虹 大連理工大學流體與粉體工程研究設計所; 大連理工大學流體與粉體工程研究設計所; 大連理工大學流體與粉體工程研究設計所 遼寧 【期刊】實驗力學 2006-10-30
20 渦旋波流場的渦量測試與計算及特征參數的影響 劉志軍; 劉鳳霞; 王旭; 史啟財; 李豐; 周集體 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期刊】應用力學學報 2007-03-30
21 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評估指標體系探討——以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為例 李志義; 劉志軍; 朱泓; 高金吉; 錢才富; 潘家禎; 陳學東 教育部高等學校過程裝備與控制過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大連理工大學教務處; 大連理工大學教務處; 中國工程院 【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05-28
22 正確認識和把握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的五個關系 劉志軍; 朱泓; 曲景平; 李志義 大連理工大學 【期刊】中國高等教育 2008-09-18
23 電阻焊接波形傳熱板的應力分析與測試 許曉飛; 劉志軍; 史啟財; 劉鳳霞 大連理工大學流體與粉體工程設計研究所; 大連理工大學流體與粉體工程設計研究所; 大連理工大學流體與粉體工程設計研究所 大連 【期刊】機械工程學報 2008-04-15
24 非對稱槽道中渦旋波的特性研究 劉鳳霞; 劉志軍; 李豐; 郅紅虹; 史啟財; 周集體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機械系;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機械系;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機械系 大連 【期刊】力學學報 2005-11-19
25 VTBR反應器的應用與設計 童健; 周集體; 劉志軍 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工程研究設計所; 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工程研究設計所; 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工程研究設計所 遼寧 大連; 遼寧 大連 【期刊】環境科學與管理 2005-10-30
26 對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背景的認識 李志義; 劉志軍 大連理工大學教務處;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機械系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化工高等教育 2003-03-30
27 環境流體膜狀流動傳遞參數耦合特性研究 孫福濤; 劉志軍; 劉鳳霞; 史啟才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機系;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化機系 【期刊】化工裝備技術 2003-02-28
28 非牛頓環境流體降膜發展段流動和換熱問題相似解 孫福濤; 劉志軍; 劉鳳霞; 史啟才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機械系;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機械系;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機械系 遼寧大連; 遼寧大連 【期刊】應用科學學報 2003-12-30
29 種群生態系統的時滯和脈沖效應研究 劉志軍 大連理工大學 【博士】大連理工大學 2006-10-01
榮譽獎勵:
1. 2003年獲教育部第八屆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青年教師獎。
2. 2006年獲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榮譽稱號。
3. 2006年獲大連理工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4. 獲學校教學質量優秀獎和優良獎。
5. 獲遼寧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資料更新中……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