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岳橋,男,1963年出生,浙江嵊縣人,法國理學博士,F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84年7月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力學系。
1987年7月獲得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地質力學碩士學位。
1988年2月至1994年法國南巴黎大學地質學獲得理學博士。
1994年12月至1998年6月在法國elf石油公司勘探生產部工作,任高級地質師。
1998年至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4年11月至2008年7月被聘為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構造地質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構造地質、新構造和盆地構造研究工作。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先后負責自然科學基金2項,負責國土資源部“十五”重點基礎科學發展項目1項,負責國土資源部大地調項目3項,負責橫向科研項目3項,參加國家973項目1項,負責國家973課題1項。
1.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龍門山地質構造斷裂帶及其與汶川孕震動力條件分析,2008-2010,負責。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華北新生代應力機制與盆地演化,2000.1-2002.12,負責。
3. 國土資源部十-五重點發展基礎研究項目:中國東西部地貌邊界帶新構造運動及其對環境分異的影響,2001.3—2003.3,負責。
4.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陸上油氣新區資源戰略調查與評價,2001.6-2004.6,負責。
5.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郯廬斷裂新構造調查與研究,2000.3—2001.3,負責。
6. 中石化勝利石油管理局勘探經理部生產研究項目:郯廬斷裂對膠萊盆地石油地質條件的控制作用,2004.1-2006.8,負責。
7. 國家973項目“多種能源礦產共存成藏(礦)機理與富集分布規律”中課題4:多種能源礦產在盆地改造階段的動態成藏(礦)效應與礦藏定位,負責內容:鄂爾多斯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重大構造事件及其對多種能源成藏效應,2003.6-2005.12,參加。
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郯廬斷裂山東段晚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折的變形記錄和沉積響應,2006.1-2008.12,負責。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華南武夷-諸廣-武功地區加里東期構造作用和大陸動力學演化,2007.1-20010.12,參加。
科研成果:
1. 陸上油氣新區資源戰略調查與評價 張岳橋; 王小鳳; 劉和甫; 任紀舜; 周新桂; 王紅才; 殷秀蘭; 柳永清; 趙省民; 王延斌; 白大明; 趙國連; 袁嘉音; 周鳳英 【科技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4-04-01
2. 中國東西部地貌邊界帶新構造運動及其對環境分異的影響 張岳橋; 楊農; 蔣復初; 王書兵; 馬寅生; 孟暉; 陳文; 張會平 【科技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2003-10-01
3. 黃河上游新構造活動與地殼穩定性調查研究 馬寅生; 廖椿庭; 張業成; 吳滿路; 張春山; 施煒; 張岳橋; 蔣復初; 王紅才; 曾慶利; 徐剛; 喬子江; 趙志中 【科技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2002-12-15
4. 全國新構造運動與國家重大工程安全調查評價總體規劃建議 馬寅生; 趙越; 吳樹仁;張岳橋; 譚成軒; 趙志中; 雷偉志; 劉建 【科技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2005-01-01
5. 新構造與重要經濟區和重大工程安全系列圖件編制 馬寅生; 廖椿庭; 施煒; 杜建軍; 楊農; 張岳橋; 袁嘉音; 張春山; 譚成軒; 吳滿路 【科技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2009-03-31
發明專利:
1. 構造變形模擬過程中變形單元的有限應變測量裝置 賈東; 解國愛; 劉正; 吳曉俊; 朱文斌; 張慶龍; 盧華復; 舒良樹; 張岳橋; 楊振宇 【中國專利】南京大學 2006-06-14
2. 地質構造變形模擬實驗儀 賈東; 解國愛; 吳曉俊; 劉正; 張慶龍; 朱文斌; 舒良樹; 盧華復; 張岳橋; 楊振宇 【中國專利】南京大學 2006-06-21
3. 構造變形過程中的沉積速率模擬控制裝置 賈東; 解國愛; 劉正; 吳曉俊; 朱文斌; 張慶龍; 盧華復; 舒良樹; 張岳橋; 楊振宇 【中國專利】南京大學 2006-06-28 地質構造變形模型表面畫線設備 解國愛; 賈東; 吳曉俊; 劉正; 張慶龍; 朱文斌; 盧華復; 舒良樹; 張岳橋; 楊振宇 【中國專利】南京大學 2007-05-30
4. 構造物理模擬實驗中的畫線漏斗裝置 解國愛; 賈東; 吳曉俊; 劉正; 朱文斌; 張慶龍; 盧華復; 舒良樹; 張岳橋; 楊振宇 【中國專利】南京大學 2007-11-14
5. 構造變形過程中生長地層的實驗材料添加裝置 解國愛; 劉正; 賈東; 吳曉俊; 朱文斌; 張慶龍; 盧華復; 舒良樹; 張岳橋; 楊振宇 【中國專利】南京大學 2007-01-03
6. 地質構造變形物理模擬實驗設備 解國愛; 劉正; 吳曉俊; 賈東; 張慶龍; 朱文斌; 盧華復; 舒良樹; 張岳橋; 楊振宇 【中國專利】南京大學 2007-01-10
7. 構造變形模擬中規則幾何圖案的刻畫裝置 吳曉俊; 賈東; 解國愛; 劉正; 朱文斌; 張慶龍; 盧華復; 舒良樹; 張岳橋; 楊振宇 【中國專利】南京大學 2007-02-21
論文專著:
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在SCI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余篇。
發表英文論文:
1. Dong Shuwen, Zhang Yueqiao, Long Changxing, et al.. Jurassic tectonic revolution in China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Yanshan movement.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08,82(2):334-347(SCI).
2. Dong Shuwen, Zhang Yueqiao, Wu Zhenhan, Yang Nong, Ma Yinsheng, Shi Wei, Chen Zhengle, Long Changxing, An Meijian. Surface ruptures 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 produced by the Ms 8 Wenchuan earthquake on 12th May, 2008, Sichuan, China: eastward growth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8,82(5):938-948. (SCI 通訊作者)
3. Zhang Yueqiao, Chen Wen, Yang Nong (2004). 40Ar/39Ar dating of shear deformation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n west Sichuan. Science in China (Ser. D Earth Sciences), 2004, 47(9):794-803.(SCI)
4. Zhang Yueqiao, Dong Shuwen, Yang Nong. Active Faulting Pattern, Present-day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Block Kinematics in the East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9, 83(4): 694-712.
5. Zhang Yueqiao, Dong Shuwen, Zhao Yue, Zhang Tian. Jurassic tectonics of North China: a synthetic view.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08,82(2):310-326(SCI)
6. Zhang Yueqiao, J.L. Mercier, P. Vergely (1998). Extension in the graben systems around the Ordos (China),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extrusion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with respect to Gobi-Mongolia. Tectonophysics, 285: 41-75. (SCI)
7. Zhang Yueqiao, Liao Changzhen, Shi Wei, Zhang Tian, Guo Fangang. Jurassic Deformation in and Around the Ordos Basin, North China.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7, 14(2): 182~196 (doi:10.1016/S1872-5791(07)60016-5 )
8. Zhang Yueqiao, Ma Yinsheng, Yang Nong, Shi Wei, Dong Shuwen (2003). Cenozoic extensional stress evolution in North China. Journal of Geodynamics, 2003, 36: 591-613. (SCI)
9. Zhang Yueqiao, P. Vergely, J.L. Mercier (1994). Fault segmentation, active faulting and oblique extension along the Shanxi graben system (North China): observations from SPOT images. Annales Tectonicae, VIII( 1):1-22.
10. Zhang Yueqiao, P. Vergely, J.L. Mercier (1995) , Avtive faulting in and along the Qinling Range (China) inferred from SPOT imagery analysis and extrusion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Tectonophysics, 243: 69-95. (SCI)
11. Zhang Yueqiao, Pierre Vergely, Jacques-Louis Mercier, Wang Yongmin, Zhang Yong, Huang Dezhi (1999), Kinematic History and Changes in Tectonic Stress Regime during the Cenozoic along the Qinling and Southern Tanlu Fault Zones.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1999, 73(3), 264-274 (SCI)
12. Zhang Yueqiao, Shi Wei, Dong Shuwen (2003). Cenozoic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north China, and dynamic implications. The Island Arc,2003,12(3),281-293. (SCI)
13. Zhang Yueqiao, Shuwen Dong, Wei Shi (2003). Cretaceous deformation history of the middle Tan-Lu fault zone in Shandong Province, eastern China. Tectonophysics, 363, 3-4, 243-258. (SCI)
14. Zhang, Yueqiao, P.Vergely, and J.L.Mercier (1999), Pliocene-Quaternary faulting pattern and left-slip propagation tectonics in north China. Episodes, 22 (2): 84-88. (SCI)
發表中文論文:
1 深部探測綜合集成與數據管理 董樹文; 吳珍漢; 陳宣華; 鄭元; 管燁; 楊振宇; 趙越; 張岳橋; 張福勤; 劉志強; 劉剛; 周琦; 張交東; 李杰; 李冰; 徐燕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物理所 【會議】中國深部探測 2011-01-01
2 昆侖山活動斷裂帶瑪曲段活動特征及其東延 馬寅生; 施煒; 張岳橋; 楊農; 張春山; 張會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會議】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與資源環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3-04-01
3 攀西地區晚新生代構造變形歷史與隆升過程初步研究 張岳橋; 楊農; 孟暉; 陳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會議】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與資源環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3-04-01
4 阿爾金斷裂中段晚新生代走滑過程的沉積響應 陳正樂; 張岳橋; 陳宣華; 王小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會議】第七屆北京青年科技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 2003-12-01
5 中國東部晚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換與大陸變形 張岳橋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江蘇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會議】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2005-04-01
6 鄂爾多斯盆地斷裂運動學分析與晚中生代構造應力體制轉化 張岳橋; 廖昌珍; 施煒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會議】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5-10-01
7 鄂爾多斯盆地及周邊地區新構造運動演化及其區域動力學 張岳橋; 廖昌珍; 施煒; 胡博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會議】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5-10-01
8 鄂爾多斯西南緣六盤山盆地白堊紀以來變形歷史分析 施煒; 張岳橋; 馬寅生; 武麗; 劉剛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中國會議】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5-10-01
9 青藏高原東南緣晚新生代幕式抬升作用的Ar-Ar熱年代學證據 陳文; 張彥; 張岳橋; 劉新宇 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會議】第九屆全國固體核徑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7-08-01
10 青藏高原東南緣晚新生代幕式抬升作用的Ar-Ar熱年代學證據 陳文; 王清利; 張彥; 張岳橋 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會議】青藏高原資源?環境?生態建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2007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 2007-10-01
11 中生代多向擠壓構造作用與四川盆地的形成和改造 張岳橋; 董樹文; 李建華; 施煒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中國地質 2011-04-15
12 大巴山前陸弧形構造的成因:來自砂箱實驗的認識 王瑞瑞; 張岳橋; 解國愛; 許懷智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期刊】地質學報 2011-09-07 11:01
13 岷江斷裂帶晚新生代逆沖推覆構造:來自鉆孔的證據 張岳橋; 李海龍; 吳滿路; 廖椿庭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地質論評 2012-03-15
14 華南中生代大地構造研究新進展 張岳橋; 董樹文; 李建華; 崔建軍; 施煒; 蘇金寶; 李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地球學報 2012-05-15
15 北大巴山鳳凰山巖體鋯石U-Pb LA-ICP-MS年齡及其構造意義 李建華; 張岳橋; 徐先兵; 董樹文; 李廷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地質論評 2012-05-15
16 華南早中生代從印支期碰撞構造體系向燕山期俯沖構造體系轉換的形變記錄 張岳橋; 徐先兵; 賈東; 舒良樹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期刊】地學前緣 2009-01-15
17 大巴山前陸北西向褶皺的厘定及其意義 張忠義; 董樹文; 張岳橋; 胡健民; 施偉; 劉剛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地質論評 2009-01-15
18 閩西南瑋埔巖體和贛南菖蒲混合巖鋯石La-ICPMS U-Pb年代學:對武夷山加里東運動時代的制約 徐先兵; 張岳橋; 舒良樹; 賈東; 王瑞瑞; 許懷智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地質論評 2009-03-15
19 華南早中生代大地構造過程 徐先兵; 張岳橋; 賈東; 舒良樹; 王瑞瑞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中國地質 2009-06-15
20 大巴山前陸帶東段神農架地區構造變形研究 李建華; 張岳橋; 施煒; 李海龍; 董樹文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地質力學學報 2009-06-15
21 塔東南隆起沉積-構造特征及其演化歷史 許懷智; 張岳橋; 劉興曉; 周成剛; 許建華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庫爾勒分院 【期刊】中國地質 2009-10-15
22 塔里木盆地瓦石峽凹陷侏羅紀構造演化與油氣地質條件 許懷智; 張岳橋; 王貴重; 劉興曉; 周成剛; 路鵬程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庫爾勒分院 【期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02-15
23 鋯石La-ICP-MS U-Pb與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學及其對中國東南部早燕山事件的制約 徐先兵; 張岳橋; 賈東; 舒良樹; 王瑞瑞; 許懷智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 【期刊】地質科技情報 2010-03-15
24 構造三角帶的概念及其油氣勘探意義 王瑞瑞; 張岳橋; 董樹文; 徐先兵; 許懷智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地質通報 2010-03-15
25 武夷山地區前寒武紀地層沉積時代研究 徐先兵; 張岳橋; 舒良樹; 賈東; 王瑞瑞; 許懷智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地層學雜志 2010-07-15
26 汶川地震后沿龍門山裂斷帶原地應力測量初步結果 吳滿路; 張岳橋; 廖椿庭; 陳群策; 馬寅生; 吳金生; 嚴君鳳; 區明益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 【期刊】地質學報 2010-09-15
27 大巴山前陸弧形構造帶形成機理分析 張岳橋; 施煒; 李建華; 王瑞瑞; 李海龍;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地質學報 2010-09-15
28 青藏高原東緣中更新世伸展作用及其新構造意義 張岳橋; 李海龍; 李建華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地質論評 2010-11-15
29 大巴山晚中生代陸內造山構造應力場 董樹文; 施煒; 張岳橋; 胡健民; 張忠義; 李建華; 武紅嶺; 田蜜; 陳虹; 武國利; 李海龍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期刊】地球學報 2010-12-15
30 龍門山斷裂活動和川西高原隆升歷史的裂變徑跡測年 楊農; 張岳橋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地質力學學報 2010-12-15
31 阿爾金斷裂中段晚新生代構造變形的ESR測年證據 陳正樂; 高薦; 張岳橋; 王小鳳; 陳宣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石油股份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 【期刊】地質論評 2002-05-15
32 合肥盆地和郯廬斷裂帶南段深部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李云平; 吳時國; 韓文功; 張岳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石化勝利石油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青島; 3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期刊】地球物理學報 2006-01-30
33 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構造指示意義 張會平; 楊農; 張岳橋; 孟暉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第四紀研究 2006-01-30
34 晚中生代—新生代構造體制轉換與鄂爾多斯盆地改造 張岳橋; 廖昌珍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江蘇南京 【期刊】中國地質 2006-02-28
35 鄂爾多斯盆地周邊斷裂運動學分析與晚中生代構造應力體制轉換 張岳橋; 施煒; 廖昌珍; 胡博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期刊】地質學報 2006-05-15
36 數字高程模型(DEM)在構造地貌研究中的應用新進展 張會平; 楊農; 劉少峰; 張岳橋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北京; 江蘇南京 【期刊】地質通報 2006-06-15
37 鄂爾多斯盆地周邊地帶新構造演化及其區域動力學背景 張岳橋; 廖昌珍; 施煒; 胡博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江蘇南京; 江蘇南京 【期刊】高校地質學報 2006-09-20
38 六盤山兩側晚新生代紅黏土高程分布及其新構造意義 施煒; 張岳橋; 馬寅生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期刊】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6-10-28
39 六盤山盆地形成和改造歷史及構造應力場演化 施煒; 張岳橋; 馬寅生; 劉剛; 武麗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北京;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江蘇南京 【期刊】中國地質 2006-10-30
40 膠萊盆地深部拆離系統及其區域構造意義 張岳橋; 李金良; 柳宗泉; 任鳳樓; 袁嘉音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江蘇南京; 山東東營 【期刊】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06-08-30
41 青藏高原東南緣晚新生代幕式抬升作用的Ar-Ar熱年代學證據 陳文; 張彥; 張岳橋; 金貴善; 王清利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期刊】巖石學報 2006-04-30
42 論鄂爾多斯盆地及其周緣侏羅紀變形 張岳橋; 廖昌珍; 施煒; 張田; 郭芳芳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江蘇南京; 江蘇南京 【期刊】地學前緣 2007-03-30
43 鄂爾多斯盆地東緣邊界帶構造樣式及其區域構造意義 廖昌珍; 張岳橋; 溫長順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2007-04-15
44 膠萊盆地白堊紀構造應力場與轉換機制 任鳳樓; 張岳橋; 邱連貴; 柳忠泉; 王大華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勝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質科學研究院 山東東營; 山東東營 【期刊】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07-05-15
45 膠萊盆地沉積-沉降史分析與構造演化 李金良; 張岳橋; 柳宗泉; 任鳳樓; 袁嘉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石化勝利油田地質科學研究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江蘇南京; 山東東營 【期刊】中國地質 2007-04-15
46 膠東半島牟平—即墨斷裂帶晚中生代運動學轉換歷史 張岳橋; 李金良; 張田; 袁嘉音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南京 【期刊】地質論評 2007-05-15
47 二連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層序地層及其油氣勘探意義 李金良; 樊太亮; 張岳橋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能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力學學報 2007-03-15
48 太行山南緣新生代的隆升與斷陷過程 馬寅生; 趙遜; 趙希濤; 吳中海; 高林志; 張岳橋; 趙汀; 吳珍漢; 揚守政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 河南省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 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殼變形地表過程重點開放實驗室; 河南焦作 【期刊】地球學報 2007-06-01
49 塔里木疊合盆地待發現可采油氣資源初步預測及評價 周新桂; 張岳橋; 王紅才; 張林炎; 范昆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海相油氣地質 2007-04-15
50 山東魯西地塊斷裂構造分布型式與中生代沉積—巖漿—構造演化序列 張錫明; 張岳橋; 季瑋 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湖南省國土資源規劃院省地質博物館 山東濟南; 湖南長沙 【期刊】地質力學學報 2007-06-15
51 中國侏羅紀構造變革與燕山運動新詮釋 董樹文; 張岳橋; 龍長興; 楊振宇; 季強; 王濤; 胡建民; 陳宣華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期刊】地質學報 2007-11-15
52 華北侏羅紀大地構造:綜評與新認識 張岳橋; 董樹文; 趙越; 張田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地質學報 2007-11-15
53 青藏高原東緣新構造及其對汶川地震的控制作用 張岳橋; 楊農; 施煒; 董樹文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地質學報 2008-12-15
54 膠萊盆地改造作用與油氣保存條件 李金良; 張岳橋; 柳宗泉; 任鳳樓; 徐佑德 江蘇省地震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石化勝利油田地質科學研究院 【期刊】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12-20
55 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分析在區域滑坡災害評價中的應用 郭芳芳; 楊農; 孟暉; 張岳橋; 葉寶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大學土地科學技術系 江蘇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國地質 2008-02-15
56 基于GIS的滑坡地質災害地貌因素分析 郭芳芳; 楊農; 張岳橋; 孟暉; 葉寶瑩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大學土地科學技術系 江蘇南京; 江蘇南京 【期刊】地質力學學報 2008-03-15
57 晚侏羅世東亞多向匯聚構造體系的形成與變形特征 董樹文; 張岳橋; 陳宣華; 龍長興; 王濤; 楊振宇; 胡健民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江蘇南京 【期刊】地球學報 2008-06-15
58 四川汶川Ms 8.0地震報道 向地震中死難的同胞致哀 張岳橋;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2008-07-15
59 四川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構造初步調查與發震背景分析 董樹文; 張岳橋; 龍長興; 吳珍漢; 安美建; 張永雙; 楊農; 陳正樂; 雷偉志; 施煒; 石菊松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 北京 【期刊】地球學報 2008-06-15
60 膠萊盆地及其鄰區白堊紀—古新世沉積構造演化歷史及其區域動力學意義 張岳橋; 李金良; 張田; 董樹文; 袁嘉音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地質學報 2008-09-15
61 郯廬斷裂帶中生代構造演化史: 進展與新認識 張岳橋; 董樹文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地質通報 2008-09-15
62 郯廬斷裂帶中段第四紀活動及其分段特征 施煒; 張岳橋; 董樹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球學報 2003-02-28
63 太行山南緣斷裂帶新構造活動及其區域運動學意義 張岳橋; 馬寅生; 楊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震地質 2003-06-30
64 山東膠萊盆地構造變形及形成演化——以王氏群和大盛群變形分析為例 施煒; 張岳橋; 董樹文; 武麗; 杜利林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通報 2003-05-20
65 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及其對川西高原隆升的響應 張岳橋; 楊農; 孟暉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北京 【期刊】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08-30
66 太行山隆起南段新構造變形過程研究 張岳橋; 楊農; 馬寅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力學學報 2003-12-28
67 川西高原岷江上游河流階地初步研究 楊農; 張岳橋; 孟輝; 張會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期刊】地質力學學報 2003-12-28
68 中國東西部地貌邊界帶晚新生代構造變形歷史與青藏高原東緣隆升過程初步研究 張岳橋; 楊農; 陳文; 馬寅生; 孟暉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總院 北京 【期刊】地學前緣 2003-12-30
69 四川攀西地區晚新生代構造變形歷史與隆升過程初步研究 張岳橋; 楊農; 孟暉; 陳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國地質 2004-03-30
70 青藏高原東緣中段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孟暉; 張岳橋; 楊農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國地質 2004-06-30
71 川西鮮水河斷裂帶晚新生代剪切變形~(40)Ar/~(39)Ar測年及其構造意義 張岳橋; 陳文; 楊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4-07-20
72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構造擠出及其對中國東部裂陷盆地晚期油氣成藏的影響 張岳橋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04-04-30
73 基于GIS的岷江上游地貌形態初步分析 張會平; 張恒兵; 楊農; 張岳橋; 孟暉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沈陽市勘察測繪研究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北京; 遼寧沈陽 【期刊】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04-09-30
74 中國東部及鄰區早白堊世裂陷盆地構造演化階段 張岳橋; 趙越; 董樹文; 楊農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地學前緣 2004-09-30
75 燕山運動與東亞構造體制的轉變 趙越; 徐剛; 張拴宏; 楊振宇; 張岳橋; 胡健民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學前緣 2004-09-30
76 基于DEM的岷山構造帶構造地貌初步研究 張會平; 楊農; 張岳橋; 孟暉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北京 【期刊】國土資源遙感 2004-12-15
77 東昆侖活動斷裂帶瑪曲段活動特征及其東延 馬寅生; 施煒; 張岳橋; 楊農; 張春山; 張會平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通報 2005-01-20
78 西秦嶺地區東昆侖-秦嶺斷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歷史及其向東擴展 張岳橋; 馬寅生; 楊農; 張會平; 施煒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球學報 2005-02-28
79 華北地區上新世至第四紀斷裂作用型式與左旋擴展 張岳橋; P.Vergely; J.L.Mercier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URA?CNRS:GeophysiqueetGeodynamiquelnterne; F?91405; France 【期刊】地質力學學報 1999-09-28
80 大慶火山巖地震反射特征與綜合預測技術 趙國連; 張岳橋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石油勘探與開發 2002-10-30
81 USGS“2000年世界油氣評價”儲量增長預測方法 劉葵; 張岳橋; 張峰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所 北京 【期刊】中國地質礦產經濟 2002-09-25
82 USGS“2000世界油氣評價”待發現油氣資源預測法 王炯輝; 劉葵; 徐兵; 張岳橋; 張峰; 郭少斌 中國地質集團公司;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吉林大學綜合信息礦產預測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大學 【期刊】中國地質礦產經濟 2002-12-25
83 廣西十萬大山前陸沖斷推覆構造 張岳橋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現代地質 1999-06-20
84 秦嶺斷裂系和郯廬斷裂帶南段新生代運動歷史及其構造應力機制轉換 張岳橋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北京 【期刊】地質學報 1999-08-15
85 新生代阿爾金山脈隆升歷史的裂變徑跡證據 陳正樂; 張岳橋; 王小鳳; 陳宣華; Washburn Z.; Arrowsmith J.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Department; of Geolog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北京 【期刊】地球學報 2001-10-30
86 阿爾金斷裂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錯的地質新證據 張岳橋; 陳正樂; 楊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期刊】現代地質 2001-03-20
87 阿爾金斷裂中段晚新生代走滑過程的沉積響應 陳正樂; 張岳橋; 陳宣華; 王小鳳; A.S.Ramon; W.B.Zack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Department of Geolog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empe; AZ 85287; Department of Geolog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期刊】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1-12-30
榮譽獎勵:
1. 2008年獲中國科協抗震救災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簡稱: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免責聲明:
1、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是:“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的大型云平臺,平臺主要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與科技創新人物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實現融合創新,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暨“互聯網+”科技創新人物開放共享平臺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都是采用計算機手段與相關數據庫信息自動匹配提取數據生成,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發現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3、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編輯詞條。
4、如果發現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提供的內容有誤或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向本站反饋,網站編輯部郵箱:kjcxac@126.com。
5、中國科技創新人物云平臺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證數據的真實可靠,但由于一些信息難于確認不可避免產生錯誤。因此,平臺信息僅供參考,對于使用平臺信息而引起的任何爭議,平臺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