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山東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對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一、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是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導向作用的重要體現,是促進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今年以來,山東省創新運用政策、平臺、金融等措施,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推動了全省綜合創新能力不斷提高。2014年,投入財政資金12億元用于自主創新及成果轉化專項,預期帶動180億元社會和金融資本投入成果轉化,相當于2013年全省R&D投入的15%。全省獲得國內發明專利授權10500件,同比增長18%;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4700件,同比增長17%;萬人有效發明達到3.5件,提前完成國家2015年目標。全省預計登記技術合同18000項,成交額242億元,同比增長28%。浪潮集團高端容錯計算機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和康平納集團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項目兩項成果被評為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參與完成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山東區域創新能力保持全國前6位,有力支撐了山東產業轉型升級。
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舉措,促進成果快速轉化
1. 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環境。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試行)》(“科技16條”),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突破性、可操作性都很強的政策措施,在全社會引起關注和反響。出臺了《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先導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關于改進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工作的意見》,探索實施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先導資金專項,并從提升質量、優化結構,加強重大科技成果獎勵等方面改革科技獎勵制度,充分發揮科技獎勵在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中的激勵與導向作用。
2. 搭建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臺。建設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整合現有的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生產力促進中心、孵化器和高新區等產業園區的創新成果和需求信息,以市場化的手段,推動科技成果轉移和轉化。平臺自今年8月正式上線運行以來,共注冊高校、科研單位、企業和科技服務機構等會員1674家,擁有科技專家和技術經紀人6770人,發布技術供給和需求信息3858條,共成交技術合同143項,成交金額11075.03萬元。
3. 以科技重大專項拉動科技成果轉化。實施山東省自主創新及成果轉化重大專項,“十二五”以來投入財政資金50多億元,重點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經中試能夠實現較大產業規模,顯著提升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項目。在專項支持下,全氟離子膜、浪潮存儲服務器、年產32萬噸MDI生產技術、高性能碳纖維材料、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系統等一批重大產品和關鍵技術實現了產業化并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
4. 構建科技成果協同轉化機制。加強應用研究開發,實施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提質升級,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建立了技術研發機構,從源頭上保證了科技成果的供給;加強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支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推動產業鏈、創新鏈銜接和產業集聚,以內生性成果轉化需求促進成果轉化;立足產業轉型發展,建成天津大學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清華大學MEMS研究院等一批工業(產業)研究院,山東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國家新藥研發技術大平臺建設順利,正在積極推進濟南創新谷、山東大學工業研究院等平臺建設,加速了創新資源的集聚,搭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撐平臺。
5. 加強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對接。近年來,連續舉辦了21屆產學研展洽會,簽訂合作項目6400多項,轉化重大高新技術成果3000多項,解決企業關鍵技術難題2100多項。全省已有400多家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中心和中試基地,200多家企業在海外建立了研發機構或信息中心;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達20家,省級國際科技合作研究中心和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分別達255家和12家。
6. 建立并完善市場化成果轉化投融資機制。與交通銀行山東省分行、齊魯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立科技支行,通過三方融資機構合作,大力支持成果轉化。建立以財政科技資金為先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共同參與的省科技成果轉化先導資金,2014年投入2.6億元財政資金,帶動相關創投機構約20億元投向科技創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