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統籌城鄉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險現代服務應用示范”結合《重慶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的實際需要和方案實施對現代服務業的市場需求,旨在解決城鄉統籌社會服務系統建設中具有共性的關鍵技術問題,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實現集成創新,形成統一規范的技術服務標準,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城鄉統籌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險現代服務平臺,通過項目實施形成以“改變傳統服務模式,整合資源供求信息,打破城鄉壁壘,服務城鄉統籌的信息平臺”為理念的現代服務應用示范工程。該項目由重慶大學朱慶生教授牽頭,主要承擔單位有重慶大學、重慶廣典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重慶南華中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群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重慶亞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研究內容
項目共分為四個課題,各個課題既有自身的研究內容和任務指標,又互為支撐,共同服務“一個示范工程”和“兩個示范應用”。項目研究內容包括:(1)統籌城鄉現代服務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支撐平臺;(2)第四方市場化就業服務體系構建及應用示范工程;(3)統籌城鄉社會保險服務平臺及應用示范工程。
項目體系架構如圖1所示。其中,統籌城鄉現代服務共性關鍵技術研究與支撐平臺為第四方就業服務體系打造就業服務信息支撐環境,提供多渠道多媒介信息訪問、可信數據服務與智能數據處理、云存儲服務等。第四方就業服務體系構建及應用示范工程通過多地呼叫中心和地面服務站,整合培訓機構、中介機構等第三方就業服務機構,為城鄉居民的就業提供服務。統籌城鄉社會保險服務平臺及應用示范工程通過集成和整合跨越城鄉的社會保險信息(含醫療和養老保險)、醫療衛生機構、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等,實現跨平臺、跨行業的社會保險服務。
二、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1.統籌城鄉就業服務多方共贏商業模式
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現代服務業要求,通過整合多方業務流和價值鏈,探索并形成具有多方協同的第四方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建立了多方共贏的商業模式,有利于新型就業服務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性。為實現第四方就業服務產業鏈中的各角色共贏,通過市場機制這只“無形的手”和政府機制這只“有形的手”共同作用于就業服務產業鏈,推動產業鏈的正常運行。在商業運營上,項目平臺通過集成整合第三方機構的服務內容,形成統一連續的服務綜合體,向應聘者和招聘企業提供跟蹤式的就業服務,在服務于就業者的同時,與服務鏈的各方形成利益共同體,并在其服務收益中分成結算獲得服務收益。平臺聯合第三方為求職者提供金融保險、職業規劃咨詢、職業技能培訓、專業技能認證等服務,在便民利民的同時,提高第三方機構的服務質量與效率,形成收益分成的共贏商業模式。
2.多渠道信息傳遞在勞動就業及社會保險現代服務中的實踐
在勞動就業服務及社會保險服務體系中,利用固話網絡、無線通信、互聯網、廣電網等多網融合,建立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居民服務門戶(Web、手機、數字電視等多種版本)、求職呼叫中心、短信系統、網絡電話系統、遠程咨詢系統、網站等平臺,為城鄉居民、社會保險管理機構、用工企業、金融保險機構、第三方就業機構等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服務、業務處理、管理分析等綜合功能。對就業服務而言,能夠從多種渠道采集數據,實現信息共享,并及時為就業市場的多方提供服務,避免了傳統就業服務機構信息獲取渠道單一、服務響應速度慢、服務雙方溝通不暢等問題;對社會保險而言,可以將不同服務機構(如金融保險公司、醫療服務機構等)的服務信息以社保系統為主線,按人頭歸并、集成與銜接,形成“以人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再通過多渠道的信息傳遞提供服務,緩解傳統模式下不同服務機構服務自成體系而使整體社會服務效率大打折扣的問題。
3.基于金融社保卡的綜合便民服務
以社會保險服務體系為框架,以項目建設的服務平臺為基礎,以廣泛發行的金融社保卡為介質,整合銜接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服務內容(金融保險、醫療服務等),在基礎社會保障服務的范圍之上,擴充服務內容與范圍,充實個性化服務功能,形成功能更完善、覆蓋更全面、使用更便捷的社會服務綜合體系。實現同一實體人在城鄉統籌范圍內的賬戶統一、服務綜合。根據人口流動日趨頻繁的現狀,實現社會保障、社會性服務的跟蹤與接續。同時,實現社保系統與銀行金融機構間的用戶交叉認證、跨機構文檔共享、多方共建的信用分級系統等,通過金融社保卡集成金融保險功能、醫療服務功能,實現社保卡領取養老保險金和在金融、保險、商業、醫療等機構進行小額支付(通過綁定銀行卡)。
4.專業領域數據分析方法與模型
針對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險信息多源異構的數據服務需求,通過SOA架構、SaaS業務模式、數據集成,整合第三方服務機構、用工企業、就業人群等勞動就業信息,集成和交換醫療衛生、金融保險和商業機構的異構數據信息,構建基于云服務中間件的、多層架構的統籌城鄉現代服務支撐環境,實現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和以人為中心的數據集成和信息融合。項目組在云服務、云計算、網絡容錯、可信WEB服務、Petri網驗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算法,在組合服務的服務質量、服務靈活性、服務名聲啟動等方面取得多項進展,發表了多篇SCI一區高水平論文。
三、應用示范情況
1.金融社保卡自助醫療結算及綜合服務應用示范
針對就醫中醫保報銷部分與個人自費部分分開結算給廣大患者及家屬帶來的不便,項目組結合金融社保卡的金融支付功能和便民服務應用,研發了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在同一臺結算終端上使用同一張卡完成醫保部分結算和個人承擔部分結算的統一支付過程,實現了金融社保卡的“醫療結算一卡通”。同時,依靠金融社保卡的社保賬號校驗,項目組在重慶市多數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開展了預約掛號等綜合服務應用示范,解決了主要醫院普遍面臨的掛號擁擠、次序混亂、容易激發矛盾等問題,實現了陽光掛號、陽光醫療,獲得了醫院的普遍好評。
為提高公共服務能力,促進統籌城鄉社會保險業務的深入開展,根據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要求,項目組按照統一架構、統一內容管理、統一用戶權限管理的設計思路,開發和實施了公眾網站、12333呼叫中心、觸摸屏、大屏幕、電子郵件和短信系統,建成了多渠道的公眾服務平臺,向公眾發布政策法規、辦事指南、問題解答、典型案例等信息,提供政策咨詢、信息查詢、就業求職和社會保障事務網上申辦等服務,使社會保障服務走出辦事大廳,延伸到街道、社區和服務對象的身邊,提高了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水平。
2.勞務工就業綜合服務應用示范
項目應用基于大數據的團隊搭建系統理論,開展基于移動通訊的遠程心理、技能面試評估,累計為超過100萬名求職農民工進行了遠程心理評估,為80余萬名求職農民工進行了技能評估,并搭建了服務勞務工群體的基于無線的SNS社會化學習就業服務體系。依托第四方就業服務支撐平臺及所屬分布式智能呼叫中心,提供從求職到上崗的全流程服務,實現了超過20萬勞動力全國范圍內的就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