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解放思想,堅持市場導向,真抓實干,深化改革,創新湖北建設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重要進展,有效促進了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特別是以省政府名義出臺了《關于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暫行辦法》,被譽為“湖北黃金十條”,在全國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湖北實現“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科技體制改革推出新舉措
湖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關于創新湖北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圍繞推進這些政策的貫徹落實,湖北省科技廳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突破性的改革創新舉措: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調整科技計劃體系,推進科技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推行重大項目招標,實現了公平競爭、多中選好、好中選優。創新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易模式,開展企業技術委托開發競價交易、科技成果推介拍賣等活動,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大幅增長78.51%,達到418.7億,躍居全國第6位。創新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模式,全省已建設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6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3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4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146個。創新科技創業培育服務機制,啟動實施科技企業創業培育工程和科技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專項行動,全省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160家,在孵企業達到4398家。完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對外服務效率大幅提高,服務機時突破30萬小時。創新科技金融服務,省創投引導基金到位資金總規模4.5億元,直接參與發起設立12支創投基金,全省創投機構達到391家,全省設立銀行科技分支機構12家,科技貸款余額超過1000億元。創新對外科技合作方式,拓展渠道,搭建平臺,在美國、俄羅斯建立了2個海外工作站,建立了武漢國家衛星產業國際創新園等8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二、增強科技支撐動力,創新驅動發展做出新貢獻
圍繞湖北具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傳統支柱產業和民生科技產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有力支撐和促進了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發展。全省高新制造業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1853億元;全省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3604.96億元,同比增長16.1%,高出全省工業增加值增速4.3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14.6%,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比上年增加700家,總數突破2200家,在中西部省份的排名上升一位。圍繞湖北產業發展技術需求,新組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3家、校企共建設研發中心45家。農業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了現代農業發展,創制出優質、高產、抗病水稻、油菜等農業動植物新品種65個,開發出省級以上農業生產新技術成果78項。科技助力糧食“十連增”,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十萬畝核心區、百萬畝示范區、千萬畝輻射區水稻畝增產分別達到8%、6%、3%以上。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加快推進,門戶網站(湖北智慧農村網)建成并上線服務,整合了省直28個單位的涉農服務事項,實時提供各類涉農科技和信息服務。20個農村信息化示范縣(市)和508個示范站點全面啟動建設,近4000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農村一線。科技服務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人口健康、生態環保、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加快推進。組織開展30余項先進診療技術診療規范研究,全省有9個生物醫藥品種獲批進入臨床研究,60個品種申請新藥注冊,4個中藥材品種通過國家GAP認證。
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人才培養和前沿技術創新取得新突破
2013年湖北新當選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武漢科技大學獲批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了省屬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全省登記省級重大科技成果1621項,專利申請量50816件,專利授權量28760件;獲國家科技獎30項,位居全國第四。通過科技專項計劃的持續支持,涌現出一批國際領先、填補國內空白的高水平創新成果,如:武漢高德公司研發的非制冷紅外探測器打破了國外對我國的技術封鎖,武漢銳科公司研發出我國首臺萬瓦光纖激光器,中船712所研制出我國首臺兆瓦級高溫超導電機,安翰光電技術(武漢)公司研發出全球首款可定位、可遙控的“膠囊內窺鏡機器人”,華中農業大學在獸類細菌基因缺失疫苗研制上取得重大突破。
四、凝聚協同創新合力,創新湖北建設呈現新氣象
按照地方主導、協同推進的原則,加快高新區、農業科技園區和創新型城市建設,努力打造創新驅動先行區和地方轉型發展升級版。加快推進武漢建設國家創新中心,襄陽、宜昌兩市同時納入新一批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荊門等52個市縣區被科技部表彰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縣區。荊門高新區獲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高新區,湖北國家高新區數量增加到5個;省級高新區新增加2個達到18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增2個達到4個。東湖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上升至第3位。高新區完成了全省85%左右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積極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與市縣、企業開展開深入有效合作,為服務湖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